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经络的本义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8-7-19 06:4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18 22:46 编辑



      胚胎体节期神经血管淋巴管还真是这么缠绕在一起,从脊柱两侧向体表、四肢生长、发展的。

点评

经纬纵横交错,横竖穿插缠绕。上下内外联系,营卫气血通达!  发表于 2018-7-19 07:50
发个参考文献大家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8-7-19 06:47
22
发表于 2018-7-19 06:49: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王不留行,谢谢萧铁提出问题、质疑。这个图也许在下一本书里引用,在此提前说明。
23
发表于 2018-7-19 06:59:45 | 只看该作者
       解剖学,周围神经干与大血管相伴而行;胚胎学,在中胚层形成期,神经血管相伴发生,同时延伸到四肢躯干。
        在胚胎发育时期,体节期,躯体神经与血管是同时发生,相伴而行的。在胚胎发育时期,Netrin-1(神经导向因子)和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生成的能力相当,两者结合更能促进血管生成。Netrin-1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到,netrin-1能诱导趋化间充质干细胞并能促进其血管生成过程。所以周围神经与全身的血管关系密切,符合阶段性规律。血管上的交感神经,随着血管发育,生长,达到四肢与躯干的相应部位。在成人,大血管与神经主干同时包裹于神经血管鞘内,神经与血管始终伴行,所以,躯体神经,血管,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都遵循着节段性规律。
      神经和血管生长方式非常相似,他们循着相同的迁移路线,相互依赖,在胚胎鼠的四肢皮肤发育中,动脉特异性地与外周神经并行,这些感觉神经与雪旺细胞提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供动脉生成。在结构上,神经元与血管均是层次有序的网状结构,正在发育过程中的脊椎动物胚胎体内,血管和神经显示出高度可重复性的分支结构到达靶细胞。研究证明一些信号分子在神经和血管在生长过程中均起调节作用。研究提示,神经导向因子在脊椎动物发育过程中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都有促血管形成作用。

点评

中医与西医解剖看到的人体结构认识的规律是相同的吗?为什么相同?为什么不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9 09:29
划等号是先生的独门专长,周博士这织布机-血管淋巴神经缠绕说的论证恐怕还得等先生那下一本书了  发表于 2018-7-19 07:1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4
发表于 2018-7-19 08:37:15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比起形式逻辑、科学实验来,能够启发思维,是科学实验的第一步。
        抽丝,每一个蚕茧抽的丝长度大致相等,有长有短,两根丝线接头的地方需要接线,打一个结,这个结,可能就是穴位。神经血管在发育生长过程中,是不是也有停顿的时候?例如:在关节处,由于关节结构复杂,在这个地方发育过程就会减慢,于是神经血管淋巴在这些地方的某一个部位相对稠密复杂,相当于丝线接头打结的道理,这就形成了穴位?!也未可知。

点评

Yeah yeah yeah,先生何不找2个蚕茧做个打结实验去证明穴位形成的原理,写进下一本书里估计可以大卖,能不能拿个什么发明创新大奖就难说了,呵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9 09:42
取象比类比的什么规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19 09:30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8-7-19 09:29:3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8 22:59
解剖学,周围神经干与大血管相伴而行;胚胎学,在中胚层形成期,神经血管相伴发生,同时延伸到四肢 ...

中医与西医解剖看到的人体结构认识的规律是相同的吗?为什么相同?为什么不同?
26
发表于 2018-7-19 09:30:5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9 00:37
取象比类比起形式逻辑、科学实验来,能够启发思维,是科学实验的第一步。
        抽丝,每一个蚕 ...

取象比类比的什么规律?
27
发表于 2018-7-19 09:42:4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19 08:37
取象比类比起形式逻辑、科学实验来,能够启发思维,是科学实验的第一步。
        抽丝,每一个蚕 ...

Yeah yeah yeah,先生何不找2个蚕做个打结实验去证明穴位形成的原理,写进下一本书里估计可以大卖,能不能拿个什么发明创新大奖就难说了,呵呵呵

点评

谢谢先生赐教。取象比类需要验证,这仅仅是第一步,慢慢来,不着急。先生反对的有道理,我想的也没有错。  发表于 2018-7-19 10:01
28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12:3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7-19 05:14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18-7-18 22:05
我在别的帖子说过,内经里的“气化”说本质上是个“黑盒子标签”,先生把这个说法看成是“解谜”内经的关键 ...

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把经络解读为血管还是解读为神经,都是走不通的。

这条路走不通,也许我们开始对经络的理解就错了。我们没走对路。

所以逼着我们去反思。《内经》经络的原义到底是指的什么?

其实《内经》里讲得很清楚,古人一直也是这样认识的。“径而直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

只是年代久远,经的纵行的本义已经不明显,络的缠绕的本义也不明显了。

络为什么现代的意思是连接?就是因为络丝的时候要经常检查和接续断的线头,现代络丝的操作还有要注意检查和连接线头的要求。

古代汉语的概念往往表达一个复杂的隐喻,实际代表了《内经》对这个事物某些内在特性的认识。它把这个特性 通过概念的选择传达给读者,背后有深思熟虑和反复甄选,名实相副。这些《内经》不会明着说,但读的人就会产生某些非常有意义的联想,从而更快的理解《内经》所阐述的医学概念。

这种隐喻传达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常常要结合当时这个字来源的具体实际,不能因为络的连接就看不到它的缠绕,不能因为古代卫兵巡逻需要经常反复环绕巡视就只看到“卫”环绕的表面含义而看不到它防卫的本质。

神经的粗细在人肉眼可及的范围,依照《内经》研究的水平,他不可能不看到。与《内经》同时期的古希腊医学分述了动脉、静脉、神经。把它描述了,可是对当时的治疗有什么用么?

《素问 解精微论》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


对于学生哭泣时眼泪是怎么来的疑问,黄帝很不愿意回答,因为他认为探讨这些道理对治疗意义不大。对治疗没有明确指导意义的知识《内经》是不屑于探究的,也不屑于记载,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实用理性,这没有对和错,只是古人方法论视角下的自然选择。

《内经》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你看到它们的不同,只是增添了更多凌乱的知识,真正的智者是要找到它们之间潜在的共同点,浑束以为一,使零乱的知识碎片条理化、系统化,这才是《内经》追求的目标。

与其说古人没有看到,不如说他没有描述,或者说他认为分开意义不大(至少在当时条件下是如此,看不出在当时条件下把它们分开对人体气化的过程阐述能有什么帮助),反而增添了知识的散碎零乱,过于零碎的知识反而妨碍对人体之道的把握和理解,这是《内经》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采取了和西医不一样的分类方式(当然中医在前),这是和他对人体气化过程的理解休戚相关的。

中国根据地形的变化可以分为高原、平原、山地、盆地,分别有不同的名称,当然也可以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省直辖市,根据作战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军区,它们是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分类的,为什么只有西医的分类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中医的北方战区相当于西医的平原还是高原?如果这样问下去,永远也说不清楚,中医的南方战区也有平原啊?这个提问方法就错了。

古人眼中的经络包括神经和血管,主要指的血管(脉 ),中医主要是看这块。纵行的那些 叫做经,再在这个基础上划分为十二正经,横行缠绕在一起的神经+血管叫做络,再分析下去有十五大络、孙络等等。

分类的方法很简单:“径而直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不管是神经还是 血管,只要符合这个要求就可以进来,人家根本就不是以神经还是血管来分的经络。


要了解中医的理论,必须明了中医分类的视角,不能以西医的视角去解读中医。

中医和西医的概念可以相互比较,但不能相互替代。它只在自己的理论体系是相互切合的,逻辑才是统一的。






点评

中医和西医的概念可以相互比较,但不能相互替代。它只在自己的理论体系是相互切合的,逻辑才是统一的。精彩。  发表于 2018-7-19 14:47
29
发表于 2018-7-19 13:2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7-19 05:30 编辑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而是成了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的生理功能或生理过程的集合。具体言,是血管、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的部分功能的集合。所以,从解剖学上去寻找经络的“独立”存在,就成为了一条走不通的道路。经络的概念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与内涵的,但十四经脉及其循环,在解剖学层面上讲,是不存在的,是主观构建的产物。

袁其伦先生提出了经络本质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提出了经络的外周物质基础是“血管及其交感性(内脏性)神经复合结构”。这是对中医经络学说的发扬,也同样是对现代生理学、现代医学理论的发展。

经络的物质基础,是血管及其交感性(内脏性)神经复合结构。经络、穴位的生理效应,是可以观察,可以重复验证的。比方针刺内关穴可以调节改善心脏及循环系统生理功能,针刺人中穴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针刺落枕穴可以缓解减轻颈部肌肉痉挛,这些都是可观察,可重复验证的。



经络是生理学的概念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83

经络是客观存在的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id=70696&extra=

点评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不再是解剖的、形态结构的单位,而是成了生理的、功能结构的单位。 -------------------------------------------------- 经络本意是血管,为什么会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1 23:0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0
发表于 2018-7-19 14:27:51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经络的原意是血管”这说法有些语病,应该从脉讲起。脉的原意肯定是血管。而血对应的是气,中医的气化说到处都是,所以把血管的脉也“气化”了 一 不信看看内经,里面讲到脉的地方几乎全都是在讲气。但血脉[管]有形可见,很难用来解释一些需要用“气化”来解释的(输入/产出)功能,于是古人臆想(或设计)出一个如血管那样的气的通道系统,这就是经络的实质。

这个演化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血管流血[可直观验证]=实体的脉 => 气化的脉 => 经络系统[“内视”验证]
所以,应该说经络是气化学说运用到血管上进而“系统化”的结果。


点评

意会《内经》。没有看懂不要紧,不要“意会”!  发表于 2018-7-19 14:50
气化学说才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得以长期存在的深刻原因  发表于 2018-7-19 14:48
是的。重点:耍对气化学说有个正确的理解。气化举学说不完全是黑匣子,它里面有更深刻的道理  发表于 2018-7-19 14:4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02:59 , Processed in 0.05277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