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开、阖、枢的问题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8-8-16 06:30:09 | 只看该作者
      1殷商时期屠杀奴隶,得到脏腑实体的知识

        通过屠杀俘虏,宰杀动物,认识到了五脏六腑的大小,位置;观察日常生活,知道了饮食与大小便,出汗之间的关系;观察到死亡与心跳之间有直接关系,情绪变化与心跳有关;胸部运动与呼吸相关;妇女月经与怀孕有关,流产的块状物与精、胎儿有关;不同药物的味觉,气味能够治疗不同的疾病;针刺四肢可以治疗内脏的疾病……积累了大量的药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这些零散的,大量的基本常识需要归类,系统化,古人以阴阳五行为参照系,运用取象比类,反复推理演绎,归纳,分析综合,才在《内经》中的各个不同部分,把这些知识进行归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五脏藏象理论。《难经》对于《内经》做了补充,解释了一些疑难问题。《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实际上,应用了《内经》的相关理论,创立了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之后,各家学说蜂起,直至明清时期,建立起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由此可知,关于人体各部位的命名,实体的测量,各脏腑的命名,位置关系等等,都不一定是医者干的事,战士,将军,祭师,巫师,神职人员,巫医,屠夫等等把这些事都完成了。
       五脏的功能,来源于远古时代基本的生活常识,或者巫医。例如:判定死亡的标准是心脏停止跳动,血流完了人就死亡了,死亡在古代是非常神秘的事,是神在主导,由此,人们认识到心主神,心主血脉。心情不好,肝区胀闷感,长出一口气,能够缓解,认识到肝主疏泄;长期心情不好,消化功能降低,认识到这也是肝气郁结引起的。呼吸的时候,胸廓一起一伏,认识到肺主气,司呼吸。等等,这些知识未必是医生发现的,而是来源于基本的生活常识。
      当时的医药知识散在于诗经,山海经,离骚,各种哲学著作,五十二病方……等非医学著作中。
奴隶社会的“中医”,打上了奴隶社会意识形态的烙印。

点评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但并未见有“脏腑实体的知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6 10:19
42
发表于 2018-8-16 06:32:08 | 只看该作者
         2  五行配五脏是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中医的零散的经验、知识,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阴阳五行不期而遇,阴阳五行成为中医的基础和理论框架。
        关于五行的配属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几种格局,而产生分歧的关键在于五行配脏问题。如《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中都记载了相同的五行配属:
《孟春纪•正月纪》:一曰孟春之月……其味酸……其祀户,祭先脾。注曰:“脾属土,陈爻且豆脾在前。故曰:“祭先脾。春木胜土,先食胜也。一说脾属木,自用其藏也。”
《孟夏纪•四月纪》:一曰孟夏之月……其味苦…其祀灶,祭先肺。注曰:“肺,金也。祭礼之先进肺,用其胜也。一曰肺火,自用其藏。”
《季夏纪•六月纪》:一曰季夏之月……其味甘……其祀中矲,祭先心。注曰:“土王中央,故祀中矲.矲,室中之祭,祭祀之肉先进心。心,火也,用所胜也。一曰心土,自用其藏也。”
《孟秋纪•七月纪》:一曰孟秋之月……其味辛……其祀门,祭先肝。注曰:“肝,木也。祭祀之肉用其胜,故先进肝。又曰:肝,金也,自用其藏也。”
《孟冬纪•十月纪》:一曰孟冬之月……其味咸……其祀行,祭先肾。注曰:“祭祀之肉先进。肾属水,自用其藏也。”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了解到: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中是以十二月配五行来说明祭祀活动,以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
《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郑驳之云:“《月令》祭四时之位,及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气,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如郑此言,五行所主,则从《今文尚书》之说,不同许慎之义。

        至东汉时,郑玄在《礼记注疏•祭先脾孔疏》中驳之云:“《月令》祭四时之位,及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气,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郑玄提出了与《黄帝内经》完全相同的五行配脏观。 “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这表明郑玄提出五行配脏法的直接依据是医疗实践。至《黄帝内经》时,在《淮南子•地形训》提出的五色配脏的基础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完整地提出了五行配脏观,且一直沿用至今。

点评

关于五脏配五行的由来,早在三十多年前,赵洪钧《内经时代》就明确指出,源于儒家的祭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6 10:36
43
发表于 2018-8-16 06:33:11 | 只看该作者
       3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配脏观较《吕氏春秋》中的晚,它是源于古人的医疗实践,并依据五行的特性运用推演络绎,取象类比的方法来阐述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略)
     原文精简如下: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藏为肝,在音为角,在味为酸,在色为苍……。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藏为心,在音为徵,在味为苦,在色为赤……。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藏为脾,在音为宫,在味为甘,在色为黄……。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藏为肺,在音为商,在味为辛,在色为白……。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藏为肾,在音为羽,在味为咸,在色为黑……。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中,五行与十二官的配属,运用了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了五脏在正常情况下,没有疾病的时候的五脏功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说法,就是给五脏六腑各自下了一个定义(种加属差),形成了藏象学说的雏形。(取象比类内含着形式逻辑)
44
发表于 2018-8-16 06:34:2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理论经过反复的实践,与事实符合的保留,成为理论,不符合的自动扬弃;人为的归类于五类,对于事实人为的取舍、归并使之与理论构架相符合。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到秦汉时期,大约1500多年。《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阴阳来源于易经,应该在夏代以前,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阴阳五行应该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从阴阳五行的确立到《内经》,大约有1000年的时间,阴阳五行与五脏匹配具有充足的时间,正如系辞上八:【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所云:言说天下万物最繁杂的现象,不能妄自开口;言说天下万物最复杂的运动,不能胡言乱语。拟出卦象,然后言说,琢磨探求,然后行动,经过比拟和讨论,来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
        之所以这样归类,是经过反复比对,排列组合,与实际情况核实而得出来的,这时候的心,小肠,脾,五脏六腑的名称,就由日常用语转变为医学术语了!是一个医学概念,超出了日常用语的范畴!不单单是个实体器官,而且具有特定的功能!《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中的脾,肺……不单单是祭祀用的祭品,也不是日常用语的可以食用的一块肉,而是一个医学概念,具有特定的功能!所以,科学概念,哲学概念,学术语言都是由日常用语转变来的,其方法就是取象比类,或者类比。
到了《内经》时代,十二官与五脏六腑匹配,五脏与五神匹配,五脏与四时匹配……散在于内经的各个章节……,之后的医学家反复验证,完善了脏腑理论,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藏象学说!《内经》,把日常用语,哲学概念转变为中医学概念,这是一个质的转变。藏象,在《内经》时代已经出现,而“藏象学说”这个术语、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
45
发表于 2018-8-16 06:35:10 | 只看该作者
        小结
       殷商时期屠杀奴隶,得到脏腑实体的知识与名称。这时候的五脏六腑的名称是日常用语,没有医学含义。
五行配脏是古代祭祀活动与哲学家完成的;
      《内经》五脏学说散在于不同章节心肝脾肺肾,由日常用语转变为学术用语,即医学概念,这是一个质的转变。
46
发表于 2018-8-16 06:37:3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阶段   中医理论的发展。
《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补充、注解,直至明清时期,中医脏腑学说趋于完善。
      第三阶段  
     明清时期,中医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方面中医理论完善成熟;另一方面,西方医学、科学传入中国,开始中西汇通。
       第四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
         第五阶段  中西医融合

47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0:19:5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8-16 06:30
1殷商时期屠杀奴隶,得到脏腑实体的知识

        通过屠杀俘虏,宰杀动物,认识到了五脏六腑的大 ...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但并未见有“脏腑实体的知识”。

点评

殷商之后的文字、文化传承则是西周时期的《周易》之“经”——《易经》了。但该经文亦未见有“脏腑实体的知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8-16 10:24
48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0:24:1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8-8-16 10:19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但并未见有“脏腑实体的知识”。

殷商之后的文字、文化传承则是西周时期的《周易》之“经”——《易经》了。但该经文亦未见有“脏腑实体的知识”。
49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0:27:53 | 只看该作者
而后,则是春秋末期老子《道德经》,为诸子百家之首。但文中亦未见有“脏腑实体的知识”。
50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0:3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8-8-16 11:27 编辑

再以后,即春秋末期经孔子删定的《五经》、战国有如诸子百家、《易传》等古籍相继问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19:26 , Processed in 0.04898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