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l0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疑:先天之精为什么不是受精卵?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8-9-24 17:0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9-24 09:31 编辑

精是中医的概念,受精卵是西医的概念,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差异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的概念之间只能相互比较却不能相互代替。中医的先天之精和西医的受精卵有一定关系,可是不能说中医的精就是西医的受精卵。

那么,中医的精是什么呢?它来源于古代的精气说,通俗的说,就是指的气中最好的最上等的那一部分。

《説文解字》:精,擇也。从米,青聲。  优中选优,最细微、最高级的那一部分气。

《管子·内业》认为“精”“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是世界的本原。中医在这个学说指导下,把精作为生命的本源,认为是能够形成人生命和精神的根本。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能量的最高级形式,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生之本也。”东汉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论衡·论死》。

所以中医的精代表了古人对生命本源的认识和见解。常先身生,那是因为古人观察到生命由父母“两神相搏”遗传而来,没有男女交媾,就没有新生命的产生,这儿的精就代表了生殖之精,也叫先天之精,不过古人不可能观察到受精卵、细胞什么的,只是从临床和生活现象中推演出来的;

《内经》没有元气概念,遗传这一块《内经》是以精概念阐述的。如何能两神相搏而实现遗传物质的融合和递存,这个过程不是《内经》时代能研究清楚的,他没有这个技术和条件,受精卵只是遗传物质递存的一个关键环节,受精卵的精是指的精子,这个精子的命名和中医的精有点关系,但已经不是一个概念。

同样。没有阳光、空气和饮食,生命也不可能持续,所以又有了天地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关键是这些精气进入人体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就是中医的气化学说。水谷之精的演化内经衍生出了营卫学说,认为主要包括营养和防卫两大功能系统,营卫也是精,“营卫者,精气也”,是水谷之精微变化而来。五脏是藏精的,这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中医概念系统。

从先天之精的意义上讲,类似于现代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基因,或者说DNA、受精卵什么的,不同层次上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但是这些概念都不是中医演化出来的,它来源于西医概念术语系统,无法和中医的概念体系无缝对接。

如果无视两者的差别简单的进行比附和混同,就难免会牵强附会,难以自圆其说。这已经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教训。

中医应该学点系统论,学点逻辑学,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读。

中医近代式微,这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运衰落有一定关系。甚至牵连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的概念术语体系,它已经被西医侵蚀的不成样子,两套概念术语的竞争中医可以说是完败。

现代流行语中绝大多数的医学术语都是西医贡献的。中医的辉煌荣耀于两千多年前,它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现代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了,甚至连现代中医人自己也不能理解,这更是历史的悲哀。

近几百年来的科学是分析科学的时代,中医不被理解、式微也和这个科学大背景有关。在未来科学的系统时代、整合时代,中医也许会被重新认识,重新理解和评判。




点评

“精是中医的概念,受精卵是西医的概念,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差异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的概念之间只能相互比较却不能相互代替。中医的先天之精和西医的受精卵有一定关系,可是不能说中医的精就是西医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28 15:44
您知道中西医为什么不可以通约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9-27 15:48
说的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当的地方。  发表于 2018-9-25 06:25
12
发表于 2018-9-24 17:28:46 | 只看该作者
      受精后26~30小时开始卵裂,每10~12小时进行一次卵裂,有16~32个细胞时开始称为桑椹胚,此时开始到达子宫腔。第4~5天时,形成早期胚泡,透明带溶解消失,胚泡开始侵入子宫内膜,11~12天完成植入。

       严格意义的受精卵,只是指的 受精后72h,分裂成12-16个细胞的实心团,称桑椹胚。之前的状态。进入桑椹胚,已经进入了胚胎形成期!已经不属于受精卵的概念了!最多也只能到第4~5天时,形成早期胚泡。受精卵这个名称,最多只有受精后的4~5天,之后受精卵这个名称就被胚泡替代了!
        也就是说妇女受精后4~5天才会有受精卵这个名称!
         先天之精、精,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而不是受精后的妇女独有的,更不是仅仅存在于【妇女受精后4~5天】之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
发表于 2018-9-24 17:34:45 | 只看该作者
         萧铁名言:【 古人写出内经之时,现代科学还差了千多年才出现,用现代人的科学概念强加到内经上的论述上,根本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嘛,】
      请问先生:【用科学破解中医】是什么态度?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8-9-24 18:04:10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9-24 09:00
精是中医的概念,受精卵是西医的概念,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差异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的概念之 ...

中医的先天之精和西医的受精卵有一定关系,可是不能说中医的精就是西医的受精卵。

那么,中医的精是什么呢?它来源于古代的精气说,通俗的说,就是指的气中最好的最上等的那一部分。

《説文解字》:精,擇也。从米,青聲。  优中选优,最细微、最高级的那一部分气。

《管子·内业》认为“精”“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是世界的本原。中医在这个学说指导下,把精作为生命的本源,认为是能够形成人生命和精神的根本。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能量的最高级形式,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生之本也。”东汉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论衡·论死》。

一一正解。

15
发表于 2018-9-24 18:12:2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9-24 09:28
受精后26~30小时开始卵裂,每10~12小时进行一次卵裂,有16~32个细胞时开始称为桑椹胚,此时开始到 ...

同样。没有阳光、空气和饮食,生命也不可能持续,所以又有了天地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关键是这些精气进入人体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就是中医的气化学说。水谷之精的演化内经衍生出了营卫学说,认为主要包括营养和防卫两大功能系统,营卫也是精,“营卫者,精气也”,是水谷之精微变化而来。五脏是藏精的,这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中医概念系统。

一一赞同王版主的阐述。清气主要是空气,氧气。营气主要是水谷之精微,是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物质。宗气主要是富含氧气与营养物质的动脉血。

中西医结合理解营气、清气、宗气[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关于水谷精微【中西医结合生理病理学讨论】

16
发表于 2018-9-24 18:14:15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9-24 09:00
精是中医的概念,受精卵是西医的概念,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差异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的概念之 ...

常先身生,那是因为古人观察到生命由父母“两神相搏”遗传而来,没有男女交媾,就没有新生命的产生,这儿的精就代表了生殖之精,也叫先天之精……

一一生殖之精和先天之精不是一个概念。

17
发表于 2018-9-24 18:19:41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9-24 09:00
精是中医的概念,受精卵是西医的概念,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差异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的概念之 ...

从先天之精的意义上讲,类似于现代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基因,或者说DNA、受精卵什么的,不同层次上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但是这些概念都不是中医演化出来的,它来源于西医概念术语系统,无法和中医的概念体系无缝对接。

一一 先天之精是指机体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固有的构建与维持生命的精微物质(如核酸、酶、激素等),和后天之精相对。后天之精,主要是指经脾胃吸收的构建维持生命的精微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受精卵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生殖之精相关。

先天之精是先天之精,受精卵是受精卵

先天之精的本质是内分泌激素[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18
发表于 2018-9-24 18:41:23 | 只看该作者
  有关系,而实际不同。这就是具有不可通约性。不能完完全全地、对等的、等同的解释。
19
发表于 2018-9-24 19:15:5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9-24 10:41
有关系,而实际不同。这就是具有不可通约性。不能完完全全地、对等的、等同的解释。

不能完完全全地、对等的、等同的解释。

一一先天之精与受精卵不是"不能完完全全地、对等的、等同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解释。
20
发表于 2018-9-24 19:16:59 | 只看该作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
       此处的精也是受精卵?两个受精卵相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17:22 , Processed in 0.0547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