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24|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怎么认识到脾主运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8-10-1 13:3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0-1 05:53 编辑

中医怎么认识到脾主运化,主要来源于中医的认识观。中医理论的形成深深根植于当时的临床实践,而不是哲学推想。

古代的中医观察到:人要生存,必须要呼吸空气,不然几分钟人就死;必须要饮食,不然几天人就不能活。所以,思考这些空气和饮食到人体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维持人的生存,这是《内经》医学的目的,也就是《内经》所研究的气化。空气《内经》称为“天之清气”,饮食古代称为“水谷”。研究这些在体内的变化过程,称为气化。人以天地之气生就是这个意思。与人生存最关键的两种东西:空气和饮食。空气来源于天,饮食来源于地。

当然,空气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古人条件下不好研究,通过简单的解剖知道空气进入人体后到了肺,古人推测它会随着血液流动遍布全身,为什么呢?还是通过外边的现象,窒息后全身都受影响,但是古人并不知道这是氧气,只认为它是空气中比较清纯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比较混浊的要呼出来),所以叫做天之清气。到了人体后称为宗气(人不喘气也能坚持一小会,古人认为可能胸中贮存了一部分)。

饮食的变化则是中医重点研究的,因为和临床关系更大,进去的是各种各样的饮食,最终变成大小便出来,留下了精微的部分供人生存,维持和产生了万物之灵——人,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内经》孜孜以求想弄明白的问题。临床的各种疾病和症状和这个过程有什么关系呢?对这个过程的追寻是《内经》气化理论的核心。

通过简略的解剖,古人发现饮食进入人体后是进入的食管、胃、肠,胰腺位于胃的后方,与胃紧密相贴,颜色偏黄色,肝在右边,脾在左边,联系临床的资料,胃和饮食相关是最容易想到的,这一点中西医没有什么差别。问题是肝和胰腺、脾脏这些脏器是管什么用的?在古人的条件下,只能靠推测,这一方面靠粗略的解剖学知识,解剖的毗邻关系,一方面靠临床症状的反推,就是这个脏器出现问题会出现什么不适,那么它可能就主管这一块功能。在这一块中医西医都出了问题。


和胃相贴最紧密的是胰腺,中国的古代推测胰腺可能是辅助消化的,把它称为脾,居中央,与胃相表里,不过中医的spleen呢?这个脏器《内经》不可能看不见,不过它没有记载,《内经》对脾的解剖记载很简略,依照目前的资料,我们无法分辨中医的脾到底是指的胰腺还是脾脏,或者是把它们两个混成了一个脏器。不过,根据脾居中央,以及它功能、症状的记载,更可能指的是胰腺而不是脾脏。

西医对脾胰的认识更产生了错误。古代的西医看到了胰腺,不过错误的把它当做了腹膜的一部分,并没有把胰腺当做内脏器官,也没有认识到胰腺的消化功能,胰腺在西医历史上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器官,相反,他把脾脏当成了消化器官,认为和肝脏,一左一右,共同起辅助消化的作用。在古希腊时代,脾还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器官,它主管人的黑胆汁,在四行中属土,它还管着人的精神、愉悦、悲伤等情绪变化,现在还有胆汁质等说法,中国人现在的流行语发脾气,脾气大,这个脾气其实是来源于西方,来源于西方语言对汉语的侵蚀,已经成了中文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不过这个脾气和中医实在是没有一点关系,中医会说他肝火大,发出来的“脾气”它来源于西方。

所以中医认识到脾主运化是正常的推理,并没有多复杂的东东,它有解剖毗邻的因素,有临床观察的反推,又有着两方面的不断推理和磨合。只是在以后中西医交流的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中医脾和西医spleen混到一起了,现在用西医spleen的功能很难对应中医脾的认识,历史造成了现在中医的脾主运化变得很难理解了,其实,这有什么神秘的呢?


回过头来看,中医对胰腺的认识其实是蛮深入的,并非简单的运化,消渴病《内经》认识到和脾有关,这是非常卓越的见解,西医直到1921年才认识到糖尿病和胰腺的关系,不知落后了中医多少年,不过,伴随着中西医脾胰概念的混杂,这个贡献已经很难说清楚了。中医现代的没落和中医基础理论没有能够把中医的理论内核说清楚明确相关,西医的发展在不断证明着古代中医的辉煌,现代中医的荒唐。

点评

正论!  发表于 2018-10-1 17:01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22:32:5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8-10-1 14:15
中医五脏要和解剖的器官对应起来,知道“不是”和知道“是”,都一样麻烦,是很难的,您怎么知道“不是” ...

是的。这就牵扯到中医的认识方法。不理解系统论,就会陷入一团谜团,很麻烦,出不来。系统论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医的理论结构,理解中医为什么会和西医得出不一样的认识。从系统论的视角里,才能理解营卫的高明,也必然会得出营卫的结论。

中医的五脏是气化的五脏,是根据在营卫气化的不同作用和不同贡献划分的,这在《内经》里讲得很清楚。在现代的中医理论里却混作一团,纠缠不清。
17
发表于 2018-10-1 22:15:45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8-10-1 18:26
很好。但是中医藏府命名有其特殊规则,脾不是胰胰不是脾是肯定的。谢谢分享。

中医五脏要和解剖的器官对应起来,知道“不是”和知道“是”,都一样麻烦,是很难的,您怎么知道“不是”?
16
发表于 2018-10-1 18:26:4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但是中医藏府命名有其特殊规则,脾不是胰胰不是脾是肯定的。谢谢分享。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15:55:19 | 只看该作者
再说气化。饮食物的气化。

中医认为,饮食物进入胃肠,经过脾的转输,肺的治节、心的运送、肝的调控、其中的精微之气化生为营卫二气,营气主管营养,卫气主司防卫,营属阴,卫属阳,营化血,卫生气;营卫气的运动变化是中医气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与西医对饮食后新陈代谢的理解不同,中医更看重的是防卫系统的运动变化,防卫系统的变化是中医考察的核心,认为卫气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最密切,作用最关键。

对《内经》卫气气化的解读是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最大的败笔,《内经》反复阐述的理论,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只剩下短短的几行,而且还充满了认识的失误,没有反应出《内经》理论的内核。

这和中医基础理论开始书写的六十年前,西医对防卫系统认识片面有关,当时西医对防卫系统的认识没法合理解读中医的卫气,中医的卫气学说被认为糟粕(bubeilijie)而被错误的抛弃

这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最大的失误。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15:34:29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10-1 07:20
所以历史上单纯凭借西医理论解释不了中医。中医和西医没法沟通。

——客观条件还不具备,没有充分成熟 ...

也怨中医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路。

现在几百年来的科学都是以还原为基础的,这给还原论的西医充分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充分的条件。

中医在科学的分析时代被误解,这也是时代使然。

现在复杂性科学(xitonglun)的兴起,有可能让我们以新的角度理解中医,重新认识到中医的可贵。

可惜,对营养代谢和防卫过程的追寻最好的时代已经错过了,中医还是处在误解之中
13
发表于 2018-10-1 15:20:12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0-1 07:18
西医对免疫的认识进展得更晚,很多关键的认识进展是近几十年的事。

西医是还原论,中医是气化论(xito ...

所以历史上单纯凭借西医理论解释不了中医。中医和西医没法沟通。

——客观条件还不具备,没有充分成熟。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15:18:36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10-1 07:12
中医气化成了玄冥莫测的所在。

——气化与营养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确较难学习与理解。西 ...

西医对免疫的认识进展得更晚,很多关键的认识进展是近几十年的事。

西医是还原论,中医是气化论(xitonglun)

所以历史上单纯凭借西医理论解释不了中医。中医和西医没法沟通。

中医近代不断的遭遇误解,甚至现在的中医自己也理解不了中医。
11
发表于 2018-10-1 15:14:50 | 只看该作者
西医也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进入动态生化学研究阶段,开始研究三大营养物质的能量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气相关)。

——请教一下论坛同仁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id=72890&extra=
10
发表于 2018-10-1 15:1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0-1 07:13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0-1 07:04
在中医基础理论刚刚编纂的时候,西医依然没有很完善的营养和防卫的理论,已经有的和中医的理论又相差甚远, ...

中医气化成了玄冥莫测的所在。

——气化与营养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确较难学习与理解。西医也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进入动态生化学研究阶段,开始研究三大营养物质的能量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气相关)。至于遗传物质的研究(和先天之精有关联),也是非常迟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 15:11:2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对很多理论概念的解释都背离了《内经》的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8 04:41 , Processed in 0.0723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