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卫气之气并非是指气体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22:09:1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10-24 14:03
在下一本书《融合观》里,有专门的一章,论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调控)的融合,其中精与物质 ...

先生光明磊落之心,在下心领了。对这个看法我没有出版,因为还不是很确定,有一些模糊的地方。希望早日看到李教授的著作。陈版主看不懂咱们的想法,是因为他没有咱们一样的参考系,或者说系统的思维。
12
发表于 2018-10-24 22:10:20 | 只看该作者
       太感谢你了!能够和你得出大致相似的认识,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支持,我们互不相识,没有个人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类似的结论,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就多了一条证据。
13
发表于 2018-10-24 22:50: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气”的概念接近于现代物理概念中的“波”。

点评

医哲不分,把生理生化学内容搞到现代物理学领域去了。  发表于 2018-10-25 05:32
14
发表于 2018-10-25 05:30:22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0-24 11:42
那么,氣有没有气的意思呢?也是有的,因为人需要呼吸空气,没有空气人也不能活,所以,以后气氣能通假,是 ...

物质的变化叫做精,能量的变化叫做氣,信息的调控叫做神,不过,在实际运用中,这种差别又常常是不那么清楚的,精和氣的概念很多时候就不好鉴别,混用的时候也很常见。

一一精气神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是医学概念,进一步缩小范围,是生理或生化学的概念与内容,不是哲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的概念与内容。必须结合具体的医学(或生理生化学)的特征或属性去解读之、研究之,如精气神概念的具体定义、分类、组成、来源、分布、外在特点特征、功能作用、与其它参照物之关系……而不是从哲学层面去推导(以哲学研究代替中医学自身的医学研究)。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8-10-25 06:27:22 | 只看该作者
卫气,中医基础理论名词。①属于阳气的一种。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②《灵枢》篇名。本篇所论强调卫气对保卫肌表,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的作用,故名。内容主要辨别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说明治病必须掌握经络系统,明确十二经脉本部和标部穴位,以及六腑的气街部位,以便测候上、下、虚、实的病变,施行补泻的针刺手法。

解读
“卫”,即保卫的意思。卫气的生成与上、中、下三焦,即肺、脾、肾三脏有关。它本源于先天,即肾中阳气的一部分,故又有“卫阳”之称。肾居下焦,故有“卫出下焦”的说法。卫气发挥其功能,又必须赖中焦脾胃之气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所以从后天这个角度来说。又是“滋生于中焦”。
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气,又必须通过肺气的宣发,所以又有“开发于上焦”的说法。因此,卫气本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卫气的生成与上中下三焦都有关系。
卫气性质:剽悍滑疾(活动能力强,行动快速),所以《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运行和分布,不受脉管的约束,行于经脉之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其浊者为卫……卫行脉外……”。

中医应用
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1、卫气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因此,卫气充盛则护卫肌表,不易招致外邪侵袭,卫气虚弱则常常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
2、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故《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
3、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因此,当卫气虚弱时,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卫气的三个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抵御外邪的入侵与腠理开阖的关系也很密切,若腠理疏松,汗液自出,则易于遭邪侵犯;而腠理致密,则邪气难以入侵。在调节体温方面,卫气的温煦功能也与汗孔的开阖密切相关,只有温煦的升温与出汗的降温之间不断地相互协调,人体的体温才得以保持正常。如若温煦太过而汗出不及,则身热无汗;如若温煦不及而汗出过多,则肤冷多汗。《灵枢·本藏》所谓“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三个功能的概括。



16
发表于 2018-10-25 06:31:21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到一篇奇葩文章,发表到了刚出版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上,说卫气是指肠道中产生的气体……

一一肠道中产生的气体,俗称"屁"。

卫气肯定不是屁,这是无疑问的。

卫气本质究竟是什么,是个难点,大家可以深入讨论。

点评

肠道中产生的气体,也不都是屁啊。肠道中产生从肛门排出的气体,那才叫做屁  发表于 2018-10-25 08:52
17
发表于 2018-10-25 06:32:09 | 只看该作者
     在《融合观》里有一节,专门论述就签署与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因为书还没有正式出版,还不能完全发表。只能把部分草稿发表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四】 精气神-物质能量信息象态
        精气神-物质能量信息象态,是太极-系统观的具体运用,是指地球生物圈内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范例。精-物质结构象态;气-能量功能象态;神-信息调控象态,在生物圈内与人体内是一致的,这样,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认识精气神,并且与现代哲学、生物学、自然科学接轨,以便西方世界更加容易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促进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中国古代所说的天地、宇宙、万物与现代社会中所说的天地宇宙万物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的天地宇宙上下不超过十公里,东至日本列岛,西至罗马、西班牙;南至南洋诸岛,北至外贝加尔而已。即有限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生物圈之内。
        中国古代所谓的天人合一,是指:有限的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生物圈之内,各种自然变化、万事万物与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得出来的,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经过反复的社会实践验证,正确的关系保留下来,错误的关系被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必然性就大得多了。

点评

内容讲的越多越远,越容易节外生枝,拉扯不尽。  发表于 2018-10-25 06:56
18
发表于 2018-10-25 06:33:23 | 只看该作者
②《灵枢》篇名。本篇所论强调卫气对保卫肌表,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的作用,故名。

一一从这里的描述,似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关联。
19
发表于 2018-10-25 06:45: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10-24 22:48 编辑

①属于阳气的一种。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

一一行于脉外;运行迅速流利;开阖汗孔……似与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特性与功能有较大的关联,

且神经系统本身有神经营养作用(温养内外、滋养腠理),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也必须在神经系统调控下才能充分正常运作(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神经系统生理功能正常运行,依赖于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的代谢,与营养物质代谢关联较大(生于水谷,源于脾胃)。
20
发表于 2018-10-25 06:55:09 | 只看该作者
        精气神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物质、能量、信息也是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物质在能量的推动下产生运动,物质运动的外在表现,就是现象,现象就是信息的载体,在人体就是神(精神面貌等等)。人体通过观察现象,捕捉信息,通过调控,实现人体与外部环境的协同与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各种无机盐……在自然界的生态圈里循环,植物的叶绿素吸收太阳光,把这些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的同时,碳原子中的电子由低能级转换为高能级;有机物进入动物体内,经过三羧酸循环,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的同时,,碳原子中的电子由高能级转换为低能级,释放出的能量转换到三磷酸腺苷的磷原子上,产生各种生理效应。这个过程就是精气神转换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17:51 , Processed in 0.05121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