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367|回复: 660

中医不是玄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9 19: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不是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研究和解说《老子》、《庄子》和《周易》的“三玄”哲学流派。山、医、命、卜、相,为玄学五术。可见玄学之医,是用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推论。

  中医不是玄学,中医无关“三玄”哲学,也无关山、医、命、卜、相五术,是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为根据的理、法、方药具备的人体结构,人体生命,人体病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医不是哲学,不是文化,但是中医不是没有哲理,中医不是没有文化,中医的哲理与文化是中医人体生命的运动和具体纪实。

  何谓中医?中者,一竪通天贯地,天为阳,地为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阳化气,阴成形,一个口字橫立天地之间,上食天气,下食地气,岂非“天地气交,命之曰人”乎?可见中是天地之中,是人体,承载的是生命的气化和生化运动。医是人体生命病治的理论和方术。

点评

真有时代感啊 严格从意义(文字)上讲 中医 ≠医。 医 有流传 上古至今 五六千年了。中医就近百年历程,现今中医特点 不识字 不识数 不讲理,呵呵 还爱斗狠---一副舍我其谁架势--中医啥都能 呵呵 就是治病不能 !  发表于 2019-1-6 14:23
中医虽然玄妙,但决不是玄学!  发表于 2018-12-9 12:40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19: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把大自然的气化同人体的生化融为一体,揭示出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理。其对中医伟大而又不朽的贡献是为人立命,为命立体,为体立道,为道立病,为病立治,建立建全中医的基础理论。
  
  为人立命: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开篇论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髮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髮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髮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髮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髮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髮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髮去。”
  人之男女,生命的生化规律昭然于世。
  
  为命立体: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中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前论人之生命规律,今论人体承载生命运动。中医的人体结构就是这不朽的三阴三阳六经。

点评

为体立道: 《灵枢·本脏第四十七》云:“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9 19:3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19: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29 19:32
《黄帝内经》把大自然的气化同人体的生化融为一体,揭示出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理。其对中医伟大而又不朽 ...

为体立道:
  《灵枢·本脏第四十七》云:“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穀,風痺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何为人体之道?三阴三阳六经经脉也。营行脉里,卫行脉外,濡志意,定魂魄。

  为道立病:
  《素问·调经论篇六十二》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素问·经别第十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素问·经脉第十)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七十四

点评

为病立治: 《素问·著至教论》云:“子知医之道乎?”《阴阳传》指出,三阴三阳六经,“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9 19:3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19: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29 19:36
为体立道:
  《灵枢·本脏第四十七》云:“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五臟者,所以 ...

为病立治:
  《素问·著至教论》云:“子知医之道乎?”《阴阳传》指出,三阴三阳六经,“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
  “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六属相并④,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云,“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黄帝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岐伯答曰:“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②,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点评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纲,揭示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的大自然的造化规律。“天地之气生”是天地气交而生,是天生,是生命的运动。“四时之法成”,是地载,是生长化收藏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9 19: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19: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29 19:39
为病立治:
  《素问·著至教论》云:“子知医之道乎?”《阴阳传》指出,三阴三阳六经,“三阳天为业, ...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纲,揭示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的大自然的造化规律。“天地之气生”是天地气交而生,是天生,是生命的运动。“四时之法成”,是地载,是生长化收藏载生命运动成形。正如经云,“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在人为道”,在天是三阴三阳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在地化三阴三阳木火土金水(相火)五行,在人化三阴三阳六经。经者道也,人体之道便是生命之道,是人体的内经。六经,上通天气,下接地气,通天气以藏神,故“道生智”,喜、怒、思、忧、恐;接地气以立形,故“玄生神”,神者,血肉之躯也。所以,六经不仅是人体的结构,而且是生命的主宰,人体就是六经之体,承载的是生命的生化运动,是生命与人体统一的必由之道,是“形与神俱”的真实写照。中医的人体是生命之体,是六经之体。有六经则有中医,则有中医之纲,则有人体的阴阳,人体的表里,人体的虚实,人体的寒热。

点评

有人说“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却非一时一人之作。《内经》以黄帝和歧伯对话开篇,是医学专著和历史古远的标志,说明中医理论以人体之生命为纲历百代而不衰。《素问》八十一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9 19: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19: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29 19:42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纲,揭示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的大自然 ...

  有人说“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却非一时一人之作。《内经》以黄帝和歧伯对话开篇,是医学专著和历史古远的标志,说明中医理论以人体之生命为纲历百代而不衰。《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合计一百六十二篇,哪一篇不是论人体生命的结构,运动,病因,病治。几十万字的宏著为人类作出了生命的答案,病治的途径,这是多么伟大而又璀璨的人类文明啊。中医,是哲学,胜于哲学。是文化,胜于文化,是科学,胜于科学,因为这是关乎人类每一个人的生命的医道。就是这样光辉灿烂的宝库,被当代中医大师遗弃了,斥之为“卫生纸”,使中医断去根本,使中医失去人体生命的核心,使中医象盲人一样,在夜空徘徊。
  《黄帝内经》是人体生命的航母,一百六十二篇文章是构成航母的仓房,是人体生命的系统。航母的仓房体现的是航母的指挥,信息,作战,配合等系统的航母作战的能力。一百六十二篇文章论的是人体生命系统的运动,是独立的也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合而为《黄帝内经》这艘恢弘的人体生命的整体系统。可是有人读经不论经之主旨,以篇论经,以段论经,以句论经,以词论经,以字论经,或以佛言相疑,或以道家相释,或以文家相询,或以历史相训,把《黄帝内经》践踏得不成样子。因此,读经必须以人体生命为纲,谈中医,就是六经人体,就是六经的气化和生化。

点评

《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云:“夫五运阴阳者,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9 19: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19: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29 19:44
有人说“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却非一时一人之作。《内经》以黄帝和歧 ...

《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云:“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什么是阴阳?经文明确指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日月行于天道,一日一度,故“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其运行产生的气化作用是气数,故“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地同位,日月运化之气对地气化的规律是“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即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为一天周,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所以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是气道,是四时寒暑盛衰变化之道,是四时气化的表现。

  什么是五运阴阳?五运者五行也,运的是阴阳五气。《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天有五行,是日月运行于天道东南西北中五方,分别与运行的五星相遇而生五气。天体以五行之力运五气下降,阴气与阳气相合,有变有化有生。在天为五气,在地化木火土金水五形,五形行四时之气,以成万物生长化收藏大法。运气是五运五气,木运风、火运暑、土运湿、金运燥、水运寒,一运主一年之气。
  天以六为节,节节有气,也就是五方分为六节,五气分为六气,便是天阴阳寒暑燥湿风火。地以五为纪,木火土金水(相火)五形是与天相应的地阴阳。天之气与地之形,形气相感,天为阳,“阳者其精降于下”(五常政大论);地为阴,“阴者其精奉于上”(同前)。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气交成为大自然必然的运动。天气下降是五运阴阳化五形,地气上奉是月支化六气.

点评

什么是三阴三阳? 一年十二个月。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戎、亥十二地支立月。一至六月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七至十二月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阴阳相对,自化对化:巳亥化厥阴一阴也,子午化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9 19:5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19: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29 19:48
《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

什么是三阴三阳? 一年十二个月。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戎、亥十二地支立月。一至六月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七至十二月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阴阳相对,自化对化:巳亥化厥阴一阴也,子午化少阴二阴也,丑未化太阴三阴也;寅申化少阳一阳也,卯酉化阳明二阳也,辰戎化太阳三阳也。三阳上奉司天之风、暑、火三阳之气。三阴在泉生化五行金、水、土。阳降阴升,三阴上奉司天之燥、寒、湿三阴之气,三阳在泉生化木、君火,相火。三阴三阳六气有太过不及之时,“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司天之气太过则下降,在泉之气太过则上升,司天之气不足地气上升,在泉之气不足天气下降,当年的运气居于天气、地气之中早于天地之气的升迁。天地气交的运动产生了变化,生化出以升降出入为生命的生化之器,五运化五脏,通天气以立神,六气之道通地气以立形,六气化六经,构成了六经结构的神形合一的人体。这就是三阴三阳。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指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阴阳是四时的候气,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生命大法,万物和人,生于天而成于地,须守四时的阴阳变化的规律,生长壮老已。阴阳不是人体,而是“人亦应之。(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以阴阳“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所以说,阴阳对于人体是用,用阴阳分辨人体的内外,上下,表里,脏腑,经脉,俞穴。
  三阴三阳六经则不同于四时阴阳,是象本体的阴阳。天之象是六节,六节的阴阳是三阴三阳风寒暑湿燥火。地之象是五行,五行的阴阳是三阴三阳木火土金水(相火),人生于天地合气,人体的阴阳是三阴三阳六经。六经通天地之气是生命气化和生化的通道,也是人体结构的系统。

点评

有网友提出什么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首见《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7 21:57
医圣张忡景慧眼识经,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为人体病脉立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脉是人体经脉,是三阴三阳六经为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9 20:05
发表于 2018-11-29 20: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29 19:39
为病立治:
  《素问·著至教论》云:“子知医之道乎?”《阴阳传》指出,三阴三阳六经,“三阳天为业, ...

一吐,您背诵的这些课文,您自己读懂了吗

点评

欢迎质疑,欢迎提问,欢迎讨论,共同提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1-29 20:1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9 20: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8-11-29 19:58
什么是三阴三阳? 一年十二个月。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戎、亥十二地支立月。一 ...

  医圣张忡景慧眼识经,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为人体病脉立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脉是人体经脉,是三阴三阳六经为结构的人体生命的通道。《伤寒论》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可见医圣是以三阴三阳为人体结构论病的。
  《伤寒》以三阴三阳为体,三阳合而为阳,三阴合而为阴,故用阴阳说明三阴三阳人体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
   1,阴阳代表脉象,《辨脉法》云。“凡脉大、浮、数、动、猾,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2,阴阳代表脉位,《辨脉法》云,“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尺脉弱,名曰阴不足”。《伤寒》3条,“脉阴阳俱紧者”。94条,“脉阴阳俱停”。280条,“脉阳微阴浮”。
  3,阴阳代表三阴三阳互为表里:《伤寒》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以寒邪伤人体太阳之经为始,跟踪外邪风伤卫,寒伤营,由表及里,由外向内,伤及三阴三阳正气,且为防治外邪的侵入立397法,113方,故《伤寒》是中医治病的大法。用临床事实证明了六经人体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客观存在。
  或问:《伤寒》是外邪侵入六经,杂病是辨证不辨病。怎是六经?
  外邪侵入是顺经而入,故以经辨证。杂病是邪由内生,内邪占据经位,迫使正气由内向外,由里向表外越。内伤之证是经病的表现,是以证辨经。《金匮》云,“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所以说,杂病虽杂,不离六经。正如清末名医郑钦安论《伤寒》:“客邪由外入内,剥尽元气,能令人死,步步立法,扶危为安,似与内伤无涉,不知外邪入内,剥削元气,乃是六经。七情由内而戕,剥削元气,毋乃非六经乎?不过外邪之感,有传经之分,七情之伤,无经腑之变,由外入内,固有提纲,由内出外,亦有考据。”

  中医经典是人体生命的理论,是防治人体六经病的大法,只有高擎“内经”,“伤寒”的倚天宝剑,逢邪祛邪,遇妖斩妖,方能驱散漫天阴霾,还中医郎郎乾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3-29 05:54 , Processed in 0.10121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