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张诚敬

重新发表文稿:让世界认识和相信中医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5 17: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请你回答你自己提出的问题!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  发表于 2019-2-15 17:13
发表于 2019-2-15 17: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经典,中医理论……在那里存在着,世界不认识、不相信,那是世界的事!中医只需要研究治疗疾病的方法,把病治好就是本分,谁想要认识,谁想要相信,就老老实实学习!学不会,那是你自己的事!怪不得中医!中医没有招惹谁,不懂中医的人要求中医现代化、科学化、数字化……,有本事你们来化呀!化不了,那是你们、科学没有本事、没有能力、先天白痴!
发表于 2019-2-15 17: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让世界认识和相信中医药 】
============================================
        谁提出这个问题,你自己去解决呀!喊什么!自己做呀!自己做不了,又不去做,喊什么!

         实际上是自己没有认识中医、不相信中医!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21: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是自己没有认识中医讲得好!无知村人相信中医,但却无能力研究中医。我会反省自己;原来村人是没有资格与懂中医的人讨论问题者?感谢中西医版主先生的提醒,从今天开始去学习研究中医、了解中医后再来讨论。谢谢!

点评

老先生学兼中西,热爱中医之心,天地可表;研究中医之精神,可泣鬼神。先生不必过于谦虚,互相切磋而已。赞一个!  发表于 2019-2-28 15:37
张老先生的思考和认识,远远超过了中医界的大多数人,做为非医学人士,达到此境界非常不容易。向您致敬!  发表于 2019-2-17 10:42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9-2-15 22: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诚敬 发表于 2019-2-15 13:31
实际上是自己没有认识中医讲得好!无知村人相信中医,但却无能力研究中医。我会反省自己;原来村人是 ...

张老先生的思考还是很有意义的。现代的中医缺乏这样的思考。

从代谢来解读中医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寒热归根结底是代谢的变化产生的能量改变,不过中医所建构的理论远远要比你所说的要复杂和合理,它除了营的方面,更强调了卫的方面,这个营卫模型要更加提纲挈领,切合实用

另外,先生对炎症的理解不大正确,并非是病菌导致代谢旺盛继发炎症,而是病菌诱发炎症的防卫反应才继发了机体的代谢改变。当然,病原体本身对机体的代谢也有一定的影响,它往往是消耗和竞争机体的能量资源,是个损伤性的因素。

一点小意见,抛砖引玉。

发表于 2019-2-15 23: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热归根结底是代谢的变化产生的能量改变,
发表于 2019-2-16 07: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 寒热归根结底是代谢的变化产生的能量改变, 】
====================================================
      这是误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请到中西医融合观专栏看八纲辨证中的寒热。
发表于 2019-2-16 07: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热
            寒热既是病性,又是病因、病机,还是临床表现的概括。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寒证,在外感热病中是感受寒邪,在脏腑辨证中是指阳气不足,特别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热证,在外感热病中是指感受热邪,在脏腑辨证中是指阳气偏盛。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指一般情况下,概括而言,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寒、热是病性、病机、病因的综合;寒证、热证是一组症状、体征,寒证、热证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证侯,其西医学的解释不可简单而论,不是一两个概念谁能够概括的、说清楚的,只能够在辨证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释。寒热,寒证热证,是相对而言,既是可以区分的,又不能够绝然分开,相互能够相互转化。
         寒热是从许许多多病症中抽象、概括、推理演绎出来的,寒与热,首先是病人的感觉,其次是医生的观察,病人说感觉寒冷,医生看到病人发抖、皮肤苍白,四肢冰凉,结合脉象舌像……规定为寒证;反之,则为热证。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或热、口渴或不渴、面色白或赤、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全面的认识。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脉迟者为寒证,脉数者为热证等等。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
         畏寒,是寒证的标志;不畏寒是热证的标准。是病人的主观感觉,与体温升高有关系,没有可比性,没有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逻辑关联性。体温升高,例如:寒战高热、恶寒发热属于表寒证,体温一定升高;阴虚生内热,体温未必一定升高。一般情况下,体温升高属于热证,热证可以分为虚热与实热。一般情况下体温升高与炎症相关。
          畏寒的病人喜热饮,取火向暖,加衣覆被,握拳屈背,甚至于寒战高热等等,这是寒证。病人呈现出寒冷的感觉,这是寒证的本质含义。西医的可能性:1  感染初期,体温上升期,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引起畏寒的感觉;2  皮下水肿,皮下血液循环减慢,产生畏寒感;3   内脏温度低,产生内寒。例如阳虚的病人,感觉到时时畏寒,喜热饮,这可能是机体产热功能下降引起的。
        畏寒的感觉与血液循环相关,与代谢的强弱相关。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皮肤血管收缩,产生畏寒;皮下水肿,血液循环减缓,产生畏寒。甲亢发热;甲低畏寒。胃肠道瘀血、水肿,血液循环减缓,产生胃寒……等等。运动,跑步,血液循环加快,畏寒改善;喝热茶,热水,增加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畏寒改善;附子、肉桂促进血液循环,血管扩张,改善畏寒。等等。
      畏寒与恶寒不同,虽然都具有怕冷的感觉,但是畏寒、怕冷加衣被不能够缓解者,称为恶寒,多为外感。恶寒者体温往往升高,而且恶寒越重,体温越高,甚至于寒战高烧。交感-肾上腺功能兴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所以畏寒,同时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体温升高。这是机体抵御寒邪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恶风、恶寒、寒战发生在外感热病中,仅是程度不同;而畏寒则多见于内伤杂病中。
       表寒与表热有时候非常难鉴别,太阳表证与卫分证有时候非常难以鉴别。即西医的普通感冒与传染病的前驱期很难鉴别。在传染病流行时期要特别注意。
        寒证还有表寒和里寒之分,某些器官功能减退,可能会导致寒证,如肝肾功能减退则容易出现寒证。而饮食不足也会导致寒证出现。里寒,用附子;外寒用桂枝、麻黄、细辛等。
     表寒常常由外感风寒所致,表寒可以导致很多病症出现,如尿频尿急等。
     里热,则是体温升高以及体温升高相应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上热下寒症   上部为热证,下部为寒症。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症,症见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症候之一。治宜急用白通汤回阳(参考伤寒论现代解读)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08: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朋友们继续批判、挞伐。

点评

相互切磋。我认为你说的不正确,未必一定是错误。先生也可以反批评,文责自负,仅此而已。  发表于 2019-2-17 10:20
发表于 2019-2-17 11: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却无能力研究中医。我会反省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3-29 22:20 , Processed in 0.0500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