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47|回复: 7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摸脉为什么能诊病?大家从现代观点上能不能说清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2-21 20: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摸脉为什么能诊病?脉诊在古代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发展了这么多年,大家从现代观点上能不能说清楚?

点评

请先生带头,先从自己做起,从现代观点上阐述一下对中医诊脉的认识,望不吝赐教。  发表于 2019-2-22 08:23
这的确是个值得认真地深入探讨的问题。  发表于 2019-2-22 08:01
2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6: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捧场。

不过看了各位所述,微感失望,并没有流光溢彩的观点。只能说,中医至今也没有把这个问题讲明白,导致脉诊被各种玄化、虚化、或者被某些人无端反对,这都是源于对这个问题没有真正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脉诊确实不是诊病的,它摸不出结核菌,也摸不出流感病毒,它考察的是人体气血的运行状态,是这个即时时刻的状态改变,不过中医就是依据这种状态的改变来处方用药,就像101先生说的,中医的病有病证两种含义,从这个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医脉诊也是诊病的,不过确切的说,更是气血的失宜,是被用来诊查病机,或者说是气机,病因是根据病机的改变再进一步总结推测出来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7: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23 09:09 编辑

现存脉诊最早的著作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四种古医书,其中有鼎鼎大名的《五十二病方》,还有《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等,其中还有一种残缺不全的脉学著作,叫做《脉法》的,据考证,抄写时间应该在汉文帝以前,或者战国晚期的作品。这是现存《内经》之前唯一的脉学著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脉学的起源的一些概况,寻觅脉学发展过程的蛛丝马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7: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王堆《脉法》残缺不全,几乎无法阅读,不过也可以看到“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这些后世的规则已经建立起来了,还说到“用砭启脉者必如式,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砭之”,提示中医古代脉诊的起源和古代用砭石治疗痈肿的医疗实践密切相关。
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7: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23 10:08 编辑

所幸1984年张家山汉简《脉书》补充了更多的资料。

继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之后,1984年又一座古墓的出现,打破了湖北荆州市张家山一个江陵砖瓦厂往日的平静。从此,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频繁地见诸报端、杂志,一跃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自1985年《文物》第一期刊载《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以来,该墓部分简文内容被陆续报道,一直吸引着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据考证,该墓所葬年代应当在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或稍后,墓主人是一名基层官吏。
全部竹简计1236枚。由于出土时竹简保存完好,可知这些简书原来是各自成卷堆放在一起的。竹简内容相当明确,有《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遣策》。除《遣策》另置它处,其余竹简均存放在一个竹笥中。
其中,《脉书》是有关古代针灸方面的内容,该竹简共66枚,内容分两部分:(1)依照从头到足的顺序记载60余种疾病的名称。(2)人体经脉走向及所主治病症等。《脉书》中有关疾病的记载是按照从头到足的顺序排列的,其中不少病名可以在《五十二病方》中找到。而关于十一脉及其死候的内容,又可以在《灵枢·经脉》中找到相应的段落,由此可见这些古文献之间有着相互传承的迹象。
如果没有《脉书》的出土,或许学者们以为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的针灸文献有四种,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但是,在张家山汉简《脉书》出土以后,将其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对照就发现,《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与上述《脉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大体相同,并且可以互相校勘而补充缺文,所以,据此可以推测马王堆出土的针灸书只是两种。另外,在马王堆出土帛书中《阴阳十一脉灸经》也有两种,内容相同,而这篇文献的全文又见于张家山汉简《脉书》。因此,可以认为张家山汉简《脉书》是《阴阳十一脉》的传本之一。
张家山汉简《脉书》是继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十一脉灸经》以后又一种反映汉代针灸医学发展水平的珍贵出土文物,它们两者相得益彰,为针灸史学界许多疑难问题的解答提供了很多难得的线索。
http://vdisk.weibo.com/s/du4SfPwVzDXOP?sudaref=www.sogou.c
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8: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23 10:29 编辑

《脉书》保存比较完整,该竹简共66枚,2028字,内容:

(1)依照从头到足的顺序记载60余种疾病的名称。从中可以看出痈疡是古代医家面对的很重要病症。包括了从头到脚身体各处皮肤和内脏的痈疡都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分类和命名,记载了不同部位痈疡的症状特点。

(2)人体经脉走向及所主治病症等。有后世所谓经脉“是动”“所生”病的记载,可见古人对痈疡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血脉的异常搏动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建立了脉动与气的关系的概念,如何在痈疡不同阶段用灸法补益或应用砭石割开泄脓有了简单的分类。当时针刺还不是治疗的主流,砭石和灸法要比针刺更早一些,针刺可能在《内经》时代才逐渐发展流传的,这和当时铁等金属工具的大量使用有关。

(3)如何用脉诊帮助判断疾病的部位和状态:讲了当时脉诊的方法,是双手操作,一手按,一手弹,来反复比较和感知,提出了脉独主病的观点。这时候的脉诊并不是后世的独取寸口,而是全身遍诊法。类似于《内经》的三部九侯。


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9: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从脉诊的发生来说,并没有什么神秘性,就是当时临床包括痈疽等疾病临床观察和实践的总结。古人观察到痈疡等发病过程中会有规律性的出现痈肿部位相关的血管的异常搏动,逐渐考虑到可以用这种异常的搏动或状态来协助判定机体的不同的身体状态和疾病发生的部位,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还发展出了主动刺激血管的“相脉之道”,这是《脉书》提供给我们的。现在农村还有“跳脓”的说法,知道脓肿发生时周围血管会出现一定的跳动现象。古代的中医把这种现象深入思考,推及其他,系统总结,举一反三,发展出了系统的以脉诊病的方法。

《内经》在古代这些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整理总结,可贵的提出了痈肿的发生是人体防卫系统与外侵之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脉诊就成了诊察营卫及邪气相互作用状态的有力工具。以营卫为工具,总结和解释了当时各种的疾病和临床现象、治疗方法,把脉诊推广到了临床各种疾病和临床现象的诊治和解释过程中。

脉诊是当时诊察营卫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其非常可贵的一方面,不过很多营卫的状态变化单靠脉诊是诊察不出来的,应该理解,中医理论更可贵的是在营卫。现在能想到的可以诊察营卫状态的方法已经很多,包括西医的化验等,脉诊没有必要搞得那么神秘,它会逐渐退居它应该的地位,查查血营卫的状态不是更容易知道,更方便的知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要把营卫的诊察贯彻到临床各个过程中去,这才是《内经》谆谆教诲希望后世能明白的。可惜以后的中医并没有走上这条道路。
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9: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9-2-23 11:34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2-23 10:36
气是什么?血的是什么?失宜是什么?病机是什么?气机是什么

气血就是营卫。失宜就是紊乱,不能恰当的发挥它的作用;病机是导致疾病的关键,气机是导致营卫气变化的关键,机在古代是扣发弓箭的关键点,在中医,病机就是气机,因为百病皆生于气,卫气为百病母。在人体,气机得宜则身体健康,气机失宜则导致疾病,故应该谨守病机,勿失气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3 11:36 , Processed in 0.0625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