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55|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冒话汗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18 10:2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些人感冒,仅是出现喷嚏、鼻塞、流涕、咽痒,全身有些酸痛不适,可能不用服药,休息几天症状会自然消失,但有些人可能会随这些前期症状,很快出现头痛恶寒、发热、咽痛、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这个时候,测量体温,都会出现体温升高,一般来说,体温越高,各种自觉症状就越重,中医治感冒,当病人出现发热恶寒,体温升高病在表证时,必定要用汗法,以求病从汗解,病能速愈。

汗法,是中医八法中第一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以开泄腠理,发散出汗而逐邪外出。“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在中医发展史上,张仲景创六经辨证法,《伤寒论》里有不少通过发汗来解除病邪的方药,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在麻黄汤的服法中叮嘱要“温服、覆取微似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桂枝汤的服法与麻黄又不同,非常讲究,“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麻黄汤与桂枝汤,病证不同,要求药后出汗的方法与量也不同,但如果深刻理解,就是必须是药后得汗,病邪乃解,如果不能得汗,病则不解。

仲景以后历代医家运用伤寒论方,用于外感病,有得有失,有的医家发现,有些外感病,用伤寒论,本来汗后应该得以解除的病证反而加重,经过探索,在明清时期,经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总结,发现同是外感,有伤寒、有风温等差异,伤于寒者,宜辛温发汗,伤于温者,宜辛凉发表,并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法,银翘散、桑菊饮这些方剂就他们创立的。到了民国初期,张锡纯可以说是集诸家之大成的一代宗师,其对汗法的应用,可以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指出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汗,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有这样一个病案:“一个邻村病人,秋冬令感冒风寒,周身恶寒无汗,胸间烦躁,原是大青龙汤症,医者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而烦燥益甚,几至疯狂,其脉洪滑异常,两寸皆浮,而右寸尤甚。。。。”张锡纯投以寒解汤,复怀之顷,汗出如洗而解。其治伤寒、风温,不但在初期用汗法,就是在少阳阳明时,也巧用汗法,让病邪得汗而解;少阳证为寒热往来,其证介于表里之间,宜和解不宜发汗,但张公对于此证,辨其寒热之多少,或加玄参、或加薄荷,让病邪由深出浅,由少阳透太阳,最后作汗而解。阳明热实,无论伤寒风温,张公皆用白虎汤,而且在白虎汤中加薄荷少许,或连翘、蝉蜕少许,往往服后即可得汗。在使用连翘方面,张锡纯指出,治外感风热,连翘用到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发汗之力甚为柔和绵长。一少年,风温初得,张公单用连翘一两让其煎汤服,彻夜微汗,翌日病若失。

《伤寒论》上提到“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不宜发汗,但是如果遇到非发汗病邪不去,怎么解决呢?张锡纯用一病例给出了答案:一女仆,得温病十余日,下焦虚惫,外邪直趋下焦泄泻无度,昏不知人,脉数七至无边,势至垂危,以熟地二两、生山药、白芍各一两,甘草三钱煎一大碗,趁热徐徐灌之,尽剂而愈。曰:寒温之证,原忌黏腻滋阴、甘寒清火,以其能留邪也。而用以为发汗之之助,则能转逐邪外出,是以药在人用耳。不墨守成规,不胶柱鼓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一句药在人用耳,明示张公用药之道,机圆法活,灵通无碍之境。

从现代生理学来说,汗,是人体调节体温,进行物质新陈代谢的生理表现之一,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人体通过汗腺的开合,通过汗液的排泄,把人体过高的热量排出体外,同时,机体内在进行生理活动中,一些对身体无用的代谢物质,或者一些瘀积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病理物质,也可以通过汗液的分解排泄,得以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机体温及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当外界温度高、湿度小时,人体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当气温低、湿度高时则不容易出汗,比如当外界温度过低时,人体感受寒气,人体外周血管收缩痉挛,汗腺闭塞,人体生理活动所产生的热量瘀积郁压在里面,就会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

感冒,无论风寒风热,都是外邪自外入,首先影响的是人体汗腺的正常功能,或是出汗通道瘀塞,或是出汗与排热不成正比,进而引发机体其他病理变化,治疗目标是急急开通邪路,祛邪外出,邪去则正安,而汗法是无疑是最直接疏通邪路,祛除邪气的治法,汗可以使体内气血郁结的地方,快速而直接地开通,气血通畅带来的结果是阴阳自和,即体内的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腠理开合有度, 邪去则正安。

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进步,西药在解热镇药的研发方面,成果很大,不少解热镇痛的片剂、颗粒、针剂以疗效确切,剂量精准容易掌握而让临床医生作为首选,而中药汤剂,由于涉及到辨证选方,同是解表发汗,伤寒温病,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方各不同,不但伤寒温病,有时让人难以分辨,即使能辨证准确,依证用方,也未必能一服即能解汗,如在感冒中,病在什么层次不用发汗?什么层次必要发汗?用辛温发法或是辛凉发汗?要微汗或要彻汗?遇到“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复杂病证需要发汗才能去病时,如何选方用药?这个方这个药,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要用到多少量才能达到得汗的效果?中药有效量的难以驾驭性,让不少中医对中药发汗望而却步,进而演变为对中医的汗法的临床运用与临床价值也逐步忽视了。



“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有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有汗”。 张锡纯如是说,把汗之与否推到了人体是否阴阳和的层次,如果我们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认识到汗法的深层意义,把这一基本功练好,把汗法这一中医最基本的疗法运用得也象先圣们那样出神入化,汗中有清、汗中有温、汗中有补,汗中有消,汗中有和,一法之中八法备焉,汗法,就不是只简单局限在外感病中运用了。

点评

夹叙夹议,深入浅出,讲解汗法引人入胜。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3-18 16:26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3-18 18:28:04 | 只看该作者
    西医曾经有一个说法:感冒是万病之源。有的内科医生,干了一辈子都没有把感冒说清楚。
     楼主把感冒与太阳表证、风温卫分证联系起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得心应手,实在是学贯中西。
      汗法,现在许多人不敢用,楼主的临床经验与理论求实难能可贵。
     谢谢分享。

点评

谢谢老先生与两位总版点评,个人浅薄之见,仅为抛砖引玉之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19 09:17
3
发表于 2019-3-18 21:19:14 | 只看该作者
明清时期,经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总结,发现同是外感,有伤寒、有风温等差异,伤于寒者,宜辛温发汗,伤于温者,宜辛凉发表,
-----------------------伤寒无温病吗?“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人参白虎汤不治温病吗?

点评

中医界有些人独尊仲景而贬损诸家,是一种狭窄的思维在作怪。 岳美中先生曾这样说: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能务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19 09:37
4
发表于 2019-3-18 22:47:22 | 只看该作者
治感冒不用汗法

点评

请先生,道其详。  发表于 2019-3-19 12:03
5
发表于 2019-3-18 22:48:47 | 只看该作者
有些外感病,用伤寒论,本来汗后应该得以解除的病证反而加重

点评

请问先生,你懂伤寒论吗?  发表于 2019-3-19 12:04
先生可谓论坛表情帝,在下才疏学浅,请多多指教,还寄望先生修炼他日虚室生白,白日飞升,论坛诸君可一睹奇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19 09:43
6
发表于 2019-3-18 23:21:12 | 只看该作者
感冒后不宜大量出汗,特别是人为的,如果是退烧时的出汗,要及时擦干,防止再次受凉.

热心网友
2014-04-28 07:12
这个是中医的治疗方法 是 用流汗的方法来 排除体内的毒素 增强血液循环 的 方法 提高 身体循环的速度 来 治疗 类似发烧 感冒一样的 疾病

热心网友
2014-04-28 08:42
大量出汗是在散热,但是如果出汗过多了,会造成脱水.所以应该在感冒期间多喝水,补充水分.如果高烧不退,建议要去医院就诊.
7
发表于 2019-3-18 23:21:43 | 只看该作者
大量出汗是在散热,但是如果出汗过多了,会造成脱水.
8
发表于 2019-3-18 23:2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3-18 23:34 编辑

大量出汗不是排除体内的毒素
9
发表于 2019-3-18 23:35:28 | 只看该作者
感冒,无论风寒风热,都是外邪自外入
10
发表于 2019-3-18 23:37:44 | 只看该作者
一女仆,得温病十余日,下焦虚惫,外邪直趋下焦泄泻无度,昏不知人,脉数七至无边,势至垂危,以熟地二两、生山药、白芍各一两,甘草三钱煎一大碗,趁热徐徐灌之,尽剂而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17:44 , Processed in 0.0638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