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9-4-10 13:19 编辑
2.三阴三阳的本意
所以阴阳学说既然是生命的本源,但是古人觉得,把一切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还不够,不能说明阴阳量的变化,只能说明阴阳气质的变化,所以又把阴阳又各分为三,
这就是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我们这个摄像机是数码摄像机,现在我们搞数字信息、数字技术,实际上,古人早就动用了数字来描述一个事物的量的变化。
所以: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在《黄帝内经》里把它叫做三阳。
阳明:明是什么意思呢,明,著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多少呢,是两份,它不如太阳阳气的量大,但是它的阳气也是充足的。 少阳:少,小也,少年就是小孩吗,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它是一阳。 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阴气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阴气的量有三份,它是三阴。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厥阴:它的阴气的量是一阴。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里的少阳是一阳,这里的少阴怎么会是二阴,而不是一阴呢?这是一个外国同学提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呢,多和少是相对的。"少"和"厥"相比,厥就更少了。 厥者,尽也,极也,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这么少的阴气,当然比少一点的阴气,量还要少。所以少阴和太阴相比,少阴的阴气量不如太阴大;少阴与厥阴相比,厥阴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阴气浓缩到精华的地步,所以厥阴就是一阴。这是从三阴三阳的本意讲阴阳气量的多少。 3.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中的含义 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中它是干什么的呢?《黄帝内经》有这么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大自然有什么,人就有什么。所以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日月,人有二目;甚至天有365天,人有365节。这样来比喻,地有江河,人有经络。这样比喻呢,尽管有些地方,显然从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的角度来说,有些可笑,人也不是365根、365节骨头,有些太机械,但是这种精神,这种思想,这种人和自然相适应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然界既然有阴阳二气的变化,也有阴阳气多少这种量的变化,所以它就拿阴阳气三阴三阳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所以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里它是什么意思呢,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 为什么胃经和胃府,把它叫做阳明,膀胱叫把它太阳,这应当是《黄帝内经》解决的问题。那是根据脏府的生理功能,根据脏府和经络阴阳气的多少,也根据人体体表接受阳光照射的多少,来命名和划分的,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府和命名经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