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70|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中西医融合的讨论文章 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4-22 11:3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促中西医融合为百姓健康护航


       2019年03月15日08: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和西医不能有壁垒。”全国政协常委、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出席3月12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的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时说,大家应该像同一只手上的手指紧密相连,联合起来,拳头向外,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服务百姓健康而努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让中医、西医两种医学在维护百姓健康中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中西医实现融会贯通还有哪些障碍亟待突破,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与西医药对病因明确的疾病及其症状控制的显著作用互相结合,为人民群众提供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认为,中医和西医互相补充,不仅对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势必为维护世界人民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也认为,“中西医结合一定是中国医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思考,“我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理论上融会贯通,在临床上优势互用,在疗效上1+1>2。”
中西医优势互补共克顽疾
        “中西医结合学科要发展,就要突出临床优势,就要把西医和中医的长处都拿过来,两者结合,最后看的是疗效。”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针对难治的慢性疾病,西医、中医都要深究,“取两者之长,我们提倡有序结合、有机结合、高层次结合。”他拿全国人大代表陈香美院士领衔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治规律与诊疗关键技术的创研及应用”举例,该项目将中医的整体观融入西医临床实践,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揭示IgA肾病进展新机制,成功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新方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每个病理分期总结中医证候特点,这个阶段西医长处怎么发挥,中医有什么长处怎么治,结合起来防止病情发展,达到保护肾脏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目的。这就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一个良好示范。”
          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工作的通知》,一支支中西医联军向威胁百姓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进军。
“最强的中医医院与最强的西医医院联合,在单病种、单环节规范治疗基础上找到中医优势点,形成诊疗方案,已获得专家共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更多权威西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推进项目进度。在经费使用上,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
         姚树坤认为,中西医结合还应该在理论基础方面有一些突破,“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能架起中西医结合的桥梁,用整体的观点、层级的观点、动态的观点,充分利用生命组学技术,解析健康和疾病状态下人体局部和局部、局部和整体、整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为能中会西人才成长架桥
          “中西医结合的最佳状态是中医、西医融会贯通在同一个人身上。”姚树坤介绍,他在带学生时会同时讲解某个病人中医怎么治、西医怎么治,还鼓励西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们多读国学经典,“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应该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尤其是西学中人员,对东方哲学有一定理解,才能自觉地接受中医、透彻地理解中医、真正地掌握中医,否则学习中医会非常困难。
          顾建文也建议,“把中西医结合融合在教育中,在后来的医疗工作中,潜意识就能有中西医结合的常规思路。”
         杨宇飞认为,目前综合医院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和使用仍不到位,西不接中、西不学中的现象仍然存在。她在提案中建议,在综合医院全面推广“西学中”人才培养机制和升迁使用机制,促使西医高端人才学习中医。
         杨宇飞还建议全科医师要将中西医基本技能同时作为考核指标,逐步消除西医全科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两班人马的现象,“全科医师应既懂西医,又会开中药汤剂治疗常见病,使用针灸、按摩等预防治疗疾病,这对于医疗设施落后的基层而言特别重要。”
           “中医教育包含了常规的西医教育,因此中医院的医生大多具备西医一般诊疗知识,但西医教育中所含的中医教育内容非常少,综合医院的西医医生大多不具备一般的中医诊疗知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带来了关于明确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范围的建议,提出医学教育机构要加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力度。
           她还密切关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使用问题,“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执业范围不明确,中西医结合人才在综合医院执业受到多种阻碍。”她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师执业范围采取属地管理,各省在执行法律法规过程中制定了各自的方案,部分省份限制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就业范围,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不能在综合医院的西医临床科室执业。“建议从国家层面规定,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按照规定注册后,如果通过综合医院考核,可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临床科室执业,并按照注册范围开展相应诊疗服务,合法从事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专业医疗服务。”(赵维婷)
2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11:35:27 | 只看该作者

开展中西医融合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02-14 10:44:50                来源:健康网                                                                    

        
                           

          刘洪平

          新时代对中医药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具有引领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东西方哲学的融合。中医辩证施治,是从人体的整体出发来辩证这个病的性质。西医是以量化指标来看待疾病的实质。这两个不矛盾。中医与西医哲学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东方文化的像性、辩证、全息、统合思维与西方文化的细分、逻辑、实证、机械还原思维等就像东西两个半球,组成了一个“圆”,两者缺一不可。

          新时代需要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融合发展。中医是全球民族医学里最有系统积累、最有广泛应用、最有科学依据的人类医学瑰宝。通过科技创新发掘中医药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借鉴西医和现代科技成果,进行中西医跨界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当前,系统复杂科学、大数据、物联网、价值互联网的临床应用等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突破了固有思维形态和研究模式,催生中医药研究方式的转变;生物、电子、大数据、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为中西医跨界融合研究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融合医学”顺应新时代医学发展潮流。人类的医学发展历程不断演变,近3000年医学史简要划分为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科学(或生物)医学时代和融合医学时代。人类健康光靠现在纯医学的方法是不够的。现代医学面临着医学知识碎片化,专科过于细分,医生知识面局限,把器官当成患者,将症状视为疾病,把检验当成临床,视药师为医师,心理与躯体分离等问题。人类健康医学还涉及到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语言学、艺术、心理学等,凡是和人体有关的学问都应该融合起来服务医学,服务健康,即“融合医学”。有鉴于此,多学科、跨行业、海内外合作更加广泛,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相融相通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加快中西医融合工程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以中西医跨界融合工程为代表的“融合医学”将寻找开启未来人类健康之门的钥匙,医学发展必然进入到中西医跨界融合医学新时代。

          一、研究方向。

          (一)研究目标。

          1、搭建一个平台。

          为医学新时代搭建研究平台,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中西医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2、掌握一批技术。

          解决一批制约中西医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制约中西医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推进中西医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构建更加符合中西医传承与创新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新医学体系,进一步提升中西医融合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能力和优势。

          3、建立一套理论。

          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健康产业发展,以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方式为助推人类健康提供科技支撑和新的融合医学理论。

          (二)研究方向细分。

          1、中西医药融合工程研究。

          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知识和方法梳理整合起来,扬弃优化,提高临床疗效,服务医疗健康事业。

          2、中西医技融合工程研究。

          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技水平的提高。先进的医疗器械辅助医生,实现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所用的医疗器械90%以上来自进口,应加大医技领域的研发工作,大力提升我国自身医技国际地位。

          3、医改医德创新工程研究。

          新时代医改医德医政改革要融合救死扶伤的医德传承,以及现代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以符合新时代党的惠民政策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融合现代管理学等学科,与时俱进。

          4、医联网创新工程研究。

          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是信息社会的先进科技,医学发展须借助这类科技成果以求高效和精准;

          5、中西医养融合工程研究。

          三分治七分养,进行中西医医养整合,创建新的医养理论。

          6、中西医体育健康融合工程研究。

          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既要有病治病,更要无病防病。突出体育对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强化贯彻体育运动促进全民健康方针;

          7、中西医心理医学融合工程研究。

          利用艺术、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积极有利、合适的因素,发挥非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为临床中西医药治疗发挥积极作用。

          二、开展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必要性。

          (一)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实践。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人类未来健康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推动医学文化科技全球化的有益举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实践。

          (二)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创建世界“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学正处于创建世界“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宜在学科整合中把重点研究力量放到学科融合和学科突破上,以取得在全国甚至全球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整合进步的领先地位。

          (三)进行中西医融合研究是落实“历史重任”的发展战略。

          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已经开展与健康和中西医学相关的跨界研究,积极探索并落实“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重任。

          三、开展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重要性。

          进行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对中西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医学高地的探索,是一种认识论,是一种方法学,通过它可以改变现在的观念,构建医学新的体系和占领医学新的理论高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一)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为全球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平台。

          “和而不同”是典型的中国智慧。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中西文化融合的重要实践,为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新时代医学创新研究的重要方法。

          医学界公认中西医发展在为人类健康服务方面还有很多未知问题没有解决。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为探索未知医学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三)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解决人类健康的重要需求。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环境变化,人类健康受到了威胁,现代社会急需新的更高的医学理论来为人类健康服务。

          (四)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创造新医学体系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医学理论有很多局限,新医学体系需要新的科技认知和研究途径。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创新的医学研究方向。

          (五)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

          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医药产业与传统医学理论一样,为人类健康服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的科技成果必将促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发展。

          (六)中西医融合工程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重要机遇。

          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必将进入中西医融合新的医学时代,我们提前布局,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提前占领未来新的医学科研高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健康方面做出我们的贡献。(作者为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特色小镇委员会副会长刘洪平)




3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11:38:30 | 只看该作者

融合中西医优势 提升医学发展境界
时间:2018-11-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赵维婷整理

  编者按:近日,在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上,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2位两院院士和10余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以及来自海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中医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从中医肿瘤学、内科疾病与中药资源、药效物质与新药开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展开高峰对话,共同探讨中西医汇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现将大会专家报告的精彩部分摘编如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中西医汇聚已成医学突破的必然途径
  葛洪在1700年前就已开始用青蒿治疗疟疾,并在《肘后备急方》中留下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千古名方,启迪屠呦呦研究员成功提取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病人的生命。他还在世界上首次详细描述了天花的病状,利用从天花病人皮肤上制得的粉末,让孩子们吸入以预防天花病毒。这一方法后来沿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传播开来,从而促进爱德华·詹纳(1749-1823)成功开发针对天花的疫苗。这是中西医汇聚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最早范例。
  中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医理念与现代医学的汇聚,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突破,造福人类的健康福祉。中西医汇聚也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西医还原论的分解分析方法、对抗性的单靶标诊治手段在多基因、复杂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既取得了成绩,也遇到了困难。中医药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复方用药以及治未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则可为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也为现代医学的演进和医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知识技术来源和研发思路。另一方面,传统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或薄弱环节也需要借用或借鉴西医的知识、技术、设备或方法来进行弥补和完善。
  在实践上,中医药学逐渐呈现出精准医学的特征,而现代医学也出现了重视整体论和系统论的发展态势。系统生物医学则有可能在中西医学之间搭建共通的平台。东西方医学的相互碰撞、彼此交流、进而汇聚融合,已经成为医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必然选择。
  中西医汇聚将建立起一个融合双方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促进医学科学发展进步,使医学科学更智慧、更精准、更强大。中西医汇聚可产生 1+1>2 的效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整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解析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靶点,用中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理念指导现代医学实践,联合中药、西药多层次、多靶点阻断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能够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可量化、能重复、易推广、新的整合医学,从而造福人类、服务社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启动全球中医药大科学计划 促进中西医融合
  建议加强中医药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或大科学策划。加强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国家中医药康复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的布局和建设工作,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支撑。
  设立中医药传承发展科技专项,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启动全球中医药大科学计划,充分利用中医药的引领作用和原创优势,组织开展“我主人随”的中医药国际大科学计划,促进中医药学与西医学的融合发展,制定标准和规则,推动中医进入主流医学体系,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国医大师王琦:建立中医体质治未病三级预防体系
  体质可分是“治未病”抓手,体病相关是“治未病”的依据,体质可调是“治未病”的手段。建立中医体质治未病的三级预防体系有利于将慢病防控关口前移。其中,一级预防(未病先防)指通过改善偏颇体质, 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欲病早治)指在疾病临床前期,调整体质,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既病防变)指掌握体质差异,确定疾病的变化趋向,防止疾病加重与并发症发生。
  2011年山东青岛市开展“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公共卫生服务,对3328份有效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率达58%,人均感冒发生次数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0.74次,降低率达44.25%;身体状态改善率达26.3%。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道地药材是中药资源的核心
  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道地药材是中药资源的核心,其道地性理论是中医药的精髓。
  常用500种中药材中,有道地性的药材占200种,其用量占80%。
  道地药材的生物内涵是“居群”,道地药材的道地性越明显,其基因特异化越明显,逆境能促进道地药材的形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槐耳颗粒有效预防肝细胞癌复发
  槐栓菌或槐耳是一种生长在硬木树上的浅褐色伞菌,作为中药应用已有近1600年。槐耳颗粒是从干燥的菌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槐耳颗粒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内在免疫力,激活细胞周期阻滞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我们进行了一项多中心(有39家医院参加)、随机、平行对照Ⅳ期临床研究,来评估槐耳颗粒作为肝细胞癌术后辅助药物预防肿瘤早期复发的效果。
  研究发现,槐耳颗粒组无复发生存率显著提高,肝外复发率降低,有力证明了槐耳颗粒作为术后辅助药物在减少肝细胞癌复发、提高生存率方面的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廖福龙:多组分用药可能增强青蒿素药效
  青蒿素是目前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一线抗疟药物,其抗疟机理存在多种假说。当前有关青蒿素抗疟机理的合理解释是:疟原虫大量降解血红蛋白,释放极高浓度的血红素,青蒿素被高效激活,从而结合一系列靶标蛋白,导致寄生虫死亡。
  最近,有研究证明青蒿素攻击多个靶点,表明药物靶点的突变不太可能导致高水平的青蒿素耐药性。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青蒿素耐药性的机制,并提出可能改善青蒿素复方疗效的方案。
  疟疾病理过程复杂,疗效与治疗时机相关。还有研究发现,多组分用药可能增强青蒿素药效。
  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厄温·内尔:离子通道在中药作用机制上有重要作用
  中医理念强调天人合一,如果想要更好地研究中医药,就需要做一些基础研究,了解药物是在哪个靶点上起作用的。这样能让研究人员更好了解疾病的机理,以及中药对人体的改善机制。
  我有幸参加中医药相关研究项目,发现离子通道这类生物分子在中药作用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离子通道是很多药物的靶点,可以预测许多离子通道会是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里耶·瓦舍尔:解析酶的作用机理有助研究中医药
  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威胁重大。很多细菌的耐药跟酶相关,如果能对酶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进行解析,就能找到相应的蛋白,从而进行药物开发。这种模型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比如艾滋病的研究。
  我们需要了解蛋白质,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应对蛋白质的突变,因为它的突变会影响到与药物的结合。如果我们的研究方向被证实是可行的,那这对所有的药物研究都是可行的,包括对中医药的研究。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达·约纳特:采取措施应对抗生素耐药问题
  抗生素是上个世纪的重要发明,治愈了许多传染病患者,但如今抗生素面临着严峻的耐药性问题。抗生素研究已经不是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已经停止了抗生素耐药的研究,也没有支持新抗生素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指出,医疗界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我们没有办法完全解决抗生素耐药问题,但必须采取应对措施。研究发现,抗生素的潜在结合位点,往往不参与蛋白质解码等过程,如果可以阻止这些结合位点的形成,就可以抑制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对此,我们的研究团队将对每一种致病菌制作出特异性的抗生素,这与传统的广谱抗生素有着极大区别,不但避免了耐药性产生,也规避了抗生素可能对人体其他有益菌的影响,在生物降解方面做到最大优化。
  (本版文字由记者赵维婷整理)


4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11:39:38 | 只看该作者
    请大家关注,请大家评论,请大家继续发表相关内容。
5
发表于 2019-4-22 14:28:48 | 只看该作者
1+1>2
6
发表于 2019-4-22 14:30:1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想要更好地研究中医药,就需要做一些基础研究,了解药物是在哪个靶点上起作用的。这样能让研究人员更好了解疾病的机理,以及中药对人体的改善机制。
7
发表于 2019-4-22 14:32:21 | 只看该作者
青蒿素是目前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一线抗疟药物,其抗疟机理存在多种假说。
8
发表于 2019-4-22 14:33:24 | 只看该作者
用整体的观点、层级的观点、动态的观点,充分利用生命组学技术,解析健康和疾病状态下人体局部和局部、局部和整体、整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9
发表于 2019-4-22 14:34:42 | 只看该作者
层级之间的关系局部、局部之间的关系
10
发表于 2019-4-22 14:35:02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9-4-22 14:32
青蒿素是目前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一线抗疟药物,其抗疟机理存在多种假说。

假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8 04:25 , Processed in 0.2028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