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医学之梦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9-6-21 04:23:11 | 只看该作者
导致的是抄袭、复制,而不大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更不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22
发表于 2019-6-21 04:24:22 | 只看该作者
抄袭、复制中医学病理学
23
发表于 2019-6-21 04:26:31 | 只看该作者
免疫病理学炎症反应之迷
一 急性炎症产生的原因,对于病理学免疫还是一个迷,并没有真正发现研究原因或起源是什么。

1当免疫检测发现在炎症反应中,巨噬对于细菌的清除功能不是细菌加强了反应是减弱的。
如生理最大的清除率是每小时清除100个细菌,如果是猜测应每小时清除为200个细菌而产生炎症,而实际反应率却是细菌小时清除不到100细菌 或更少如每小时清除20个细菌。
就可以确定,第一级之后免疫增强反应而产生炎症与第一级巨噬清除细菌功能加强是完全不相关的,或者根本不是至今简单猜测以为的第一级巨噬清除细菌功能加强作用的结果了。
2 当然免疫病理学研究就要有很大的迷或了,不知为何巨噬对于细菌清除率没有增强却有了免疫后级反应物质的增多,如补体的增多产生炎症,炎性水肿的。
24
发表于 2019-6-21 04:27:08 | 只看该作者
颠覆免疫病理学炎症反应
25
发表于 2019-6-21 04:29:17 | 只看该作者
赵金铎著《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把温病与伤寒的证候归纳为135个证,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把外感证候归纳为76个证。

点评

谢谢先生关注。  发表于 2019-6-21 08:42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08:46:36 | 只看该作者
            
二、象态论

     中医的基础理论(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是由临床实践反推形成的,先有临床实践,而后形成基础理论,中西医融合按照这个思路,先形成了证态理论,而后探索、延伸出象态概念。

中西医融合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即现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在医学范畴内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

“象态”实现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与西医器官、系统之间的融合。气血津液之“象”与内环境之“象”在宏观上是吻合的,我们说气血津液与内环境是一个象态;津与细胞间液是一个象态;液与第三间隙液是一个象态等等。痰证与炎症是一个证态;瘀血与血液凝固是一个证态等等。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共同之“象”,升华医学之本质,换言之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的共同之处。中西医之所以具有共同之处是由于他们研究的客体、客观事实是同一的。

3:脾主运化-物质代谢象态

  
西医内环境失衡
  
  
中医气血津液失衡
  
  
水电解质紊乱
  
  
津液代谢失衡
  
  
低容量状态(失水、失盐)
  
  
津液亏损;
  
  
高容量状态(水肿)
  
  
津液排泄障碍
  
  
皮下、粘膜下水肿;
  
  
《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
  
  
第三间隙积液
  
  
《金匮要略》中的水饮
  
  
炎症:
  
感染性炎症
  
非感染性炎症
  
  
  
  
代谢综合征
  
  
     从痰论治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从痰论治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从痰论治
  
  
肥胖、脂肪堆积
  
  
     从痰论治
  
  
肿瘤
  
  
     从痰论治
  
  
风湿性疾病
  
  
     从痰论治
  
  
     呼吸系统炎症(分泌物)
  
  
  狭义的痰
  
  
          间质性肺病
  
  
     肺痿
  
  
          肺脓肿
  
  
     肺痈
  
  
          阻塞性肺病
  
  
     肺胀
  
  
     全身器官、系统炎症的产物
  
  
  广义的痰
  
  
          心绞痛
  
  
     胸痹心痛
  
  
          非典型脑炎、癫痫
  
  
     痰迷心窍
  
  
凝血
  
  
瘀血
  
  
炎症与凝血交织
  
  
痰瘀交错
  
   以上仅仅是举例而已,没有涵盖所有的炎症与痰证。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痰饮》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西医认为:血液中营养物质过剩诸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钠、血粘度升高等等,均可以引起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引起慢性炎症过程,成为肿瘤、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疾病、脑梗、心梗的危险因素。而且感染性炎症的渗出性病变也是从血管中渗出到细胞间隙与第三间隙之中,即津液存在的地方。感染生成的脓液就是由血管内渗出物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谓痰由气血津液生成,与西医炎症产物是由血液与组织间液变化而来,本质上完全一致。

这是一个从生理到病理的一个完整过程,形成一个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即中西医融合的新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所以“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


中西医融合,融合的是中西医宏观上的、能够找到共同点的融合。首先把中医概念的内涵在宏观上搞清楚,不要偏离中医理论,其次寻求西医学中相同或者相似的概念,说的清楚一点,就是把西医学理论解构,按照中医理论重构,宏观上把西医改造为中医理论。这一步完成之后,西医、自然科学上的一切微观上的研究及其进展自然进入中医理论。因为微观只是对于宏观现象的解释。

西方医学中国化,首先把西医理论解构,按照中医理论重建,形成证-病理状态-方剂体系。再把证-病理状态-方剂安装到西医的疾病体系中,就能够得到疾病过程的不同阶段的方剂运用。西医的疾病是由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状态构成的,即可以理解为病理状态-证-方剂而构成。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理论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够成为具有活力的理论。中、西医理论之所以没有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个客体(疾病)时使用的参考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只有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就能够实现中西医理论的融合。中西医融合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即现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在医学范畴内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象态与证态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是实现中西医融合的正确路径与方法。

我们已经把气血津液、伤寒、温病与西医理论实现了融合,提出来象态、证态概念,形成了象态、证态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论证这个理论的方法与途径。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08:4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6-21 01:04 编辑

                 
  
西医内环境失衡
  
  
中医气血津液失衡
  
  
水电解质紊乱
  
  
津液代谢失衡
  
  
    低容量状态(失水、失盐)
  
  
     津液亏损;
  
  
     高容量状态(水肿)
  
  
     津液排泄障碍
  
  
            皮下、粘膜下水肿;
  
  
          《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
  
  
            第三间隙积液
  
  
          《金匮要略》中的水饮
  
  
炎症:
  
     感染性炎症
  
     非感染性炎症
  
  
  
  
            代谢综合征
  
  
               从痰论治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从痰论治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从痰论治
  
  
          肥胖、脂肪堆积
  
  
               从痰论治
  
  
           肿瘤
  
  
             从痰论治
  
  
        风湿性疾病
  
  
             从痰论治
  
  
     呼吸系统炎症(分泌物)
  
  
  狭义的痰
  
  
              间质性肺病
  
  
          肺痿
  
  
               肺脓肿
  
  
           肺痈
  
  
               阻塞性肺病
  
  
           肺胀
  
  
     全身器官、系统炎症的产物
  
  
  广义的痰
  
  
               心绞痛
  
  
          胸痹心痛
  
  
               非典型脑炎、癫痫
  
  
          痰迷心窍
  
  
凝血
  
  
瘀血
  
  
炎症与凝血交织
  
  
痰瘀交错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08:4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6-21 00:51 编辑

        
第三节【中医方剂--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06:32: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中医方剂--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时至今日,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运用西医知识解释中医概念,都知道这是必须要走的路,路在何方?怎么走?中西医概念之间的比较,以西医为标准,还是以中医为标准?几百年的实践,以西医为标准解释中医,此路不通。中医与西医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物,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二者共同都认可的参照物或者标准,所以随心所欲、瞎子摸象,争论了几百年,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因此,必须找到中西医都认可的共同参照物,中西医才能够相互解释而不发生矛盾。

例如:板样腹与摸之石硬,就是中西医都认可的共同参照物,即二者完全等同。剧烈腹痛,也是中西医共同认识的参照物。发热、不大便也是共同参照物。恶心呕吐也是共同参照物。那么,发热、恶心呕吐、不大便、板样腹……中西医就有了一系列的共同参照物,这些共同参照物同时发生在一个病人身上,中医称之为热实结胸证,西医称之为:急性腹膜炎,那么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就是同一的病证。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就成为中西医的一个新的共同参照物,以此为标准,通过热实结胸证的鉴别诊断与急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进行比较,阳明腑实证与急性肠梗阻一致,柴胡汤证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一致,膀胱蓄血证与盆腔感染一致……。找到共同参照物是中西医相互解释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总结的170多个重要节点证态,是中西医融合的共同参照系。

这个共同参照系是《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中西医融合观之三》四本书的综合。

临床的任务是诊断与治疗,中医称为辨证论治。诊断是临床实践的第一步,诊断的基本单元,中医称为证,西医是病。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把西医的“病”解构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处于同一个层次上,就能够实现融合。

西医的任何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可以解构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临床类型。西医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不单单是诊断出什么疾病,而且要求判定是这个疾病的哪一个阶段、哪一种临床类型,而医生处理的是这个疾病的某个阶段,某个临床类型,这就是“病理状态”,中医称之为证。例如:春季流行性脑膜炎(中医称为春温),可以分为前驱期(卫分证),典型期(气分证),危重期(营血分证)、恢复期(余热未尽);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普通型与重型。把西医的疾病解构为不同的型,不同的期,就是病理状态。

证,疾病过程(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者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类型(适用于中西医)。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中医温病学、伤寒论,西医的感染病学,疾病过程中的证态偏重于病理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中医的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与西医的内外科学中疾病中的证态,偏重于不同的临床类型。


中医的证,是不同的辨证论治系统中的“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是最常用的辨证论治系统。例如:温病学中的证,按照卫气营血传变,其卫分证包括了:风温卫分证,湿温卫分证,暑湿卫分证,秋燥卫分证等。脏腑辨证中的证,例如,肾阳虚水泛证包括了以下几个临床类型:水气凌心证,水寒射肺证,心下水气证,阳虚水停证。中医的每一个辨证论治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相互之间严格区分而又相互交叉、重叠。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中的所有证在西医临床学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工作,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见附表。中医方证对应,西医的病理状态具有相对固定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通过证态建立一个【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这样一个体系,即临床层次的融合。

中、西医理论都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二者必然符合客观规律而具有相类似的逻辑联系,证与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证态与证态之间有着符合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找到共同规律,就能够一通百通,有条不紊。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际与科学实验,是中西医融合的坚实基础。

中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如同地铁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一样,各自独立而互不相交,但是二者以共同使用的车站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自由交换乘坐地铁或者地面公交车,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地。证态就是共用车站。

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构架、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中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融合。


证态体系

30
发表于 2019-6-22 15:33:5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理论都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

点评

谢谢先生关注  发表于 2019-6-23 06:07
从方法论角度讲,西医和西方科学是伪科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6-22 18: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10:11 , Processed in 0.10958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