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医学之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08: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6-21 01:04 编辑

                 
  
西医内环境失衡
  
  
中医气血津液失衡
  
  
水电解质紊乱
  
  
津液代谢失衡
  
  
    低容量状态(失水、失盐)
  
  
     津液亏损;
  
  
     高容量状态(水肿)
  
  
     津液排泄障碍
  
  
            皮下、粘膜下水肿;
  
  
          《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
  
  
            第三间隙积液
  
  
          《金匮要略》中的水饮
  
  
炎症:
  
     感染性炎症
  
     非感染性炎症
  
  
  
  
            代谢综合征
  
  
               从痰论治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从痰论治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从痰论治
  
  
          肥胖、脂肪堆积
  
  
               从痰论治
  
  
           肿瘤
  
  
             从痰论治
  
  
        风湿性疾病
  
  
             从痰论治
  
  
     呼吸系统炎症(分泌物)
  
  
  狭义的痰
  
  
              间质性肺病
  
  
          肺痿
  
  
               肺脓肿
  
  
           肺痈
  
  
               阻塞性肺病
  
  
           肺胀
  
  
     全身器官、系统炎症的产物
  
  
  广义的痰
  
  
               心绞痛
  
  
          胸痹心痛
  
  
               非典型脑炎、癫痫
  
  
          痰迷心窍
  
  
凝血
  
  
瘀血
  
  
炎症与凝血交织
  
  
痰瘀交错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08: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6-21 00:51 编辑

        
第三节【中医方剂--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06: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中医方剂--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时至今日,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运用西医知识解释中医概念,都知道这是必须要走的路,路在何方?怎么走?中西医概念之间的比较,以西医为标准,还是以中医为标准?几百年的实践,以西医为标准解释中医,此路不通。中医与西医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物,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二者共同都认可的参照物或者标准,所以随心所欲、瞎子摸象,争论了几百年,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因此,必须找到中西医都认可的共同参照物,中西医才能够相互解释而不发生矛盾。

例如:板样腹与摸之石硬,就是中西医都认可的共同参照物,即二者完全等同。剧烈腹痛,也是中西医共同认识的参照物。发热、不大便也是共同参照物。恶心呕吐也是共同参照物。那么,发热、恶心呕吐、不大便、板样腹……中西医就有了一系列的共同参照物,这些共同参照物同时发生在一个病人身上,中医称之为热实结胸证,西医称之为:急性腹膜炎,那么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就是同一的病证。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就成为中西医的一个新的共同参照物,以此为标准,通过热实结胸证的鉴别诊断与急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进行比较,阳明腑实证与急性肠梗阻一致,柴胡汤证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一致,膀胱蓄血证与盆腔感染一致……。找到共同参照物是中西医相互解释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总结的170多个重要节点证态,是中西医融合的共同参照系。

这个共同参照系是《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中西医融合观之三》四本书的综合。

临床的任务是诊断与治疗,中医称为辨证论治。诊断是临床实践的第一步,诊断的基本单元,中医称为证,西医是病。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我们把西医的“病”解构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处于同一个层次上,就能够实现融合。

西医的任何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可以解构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临床类型。西医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不单单是诊断出什么疾病,而且要求判定是这个疾病的哪一个阶段、哪一种临床类型,而医生处理的是这个疾病的某个阶段,某个临床类型,这就是“病理状态”,中医称之为证。例如:春季流行性脑膜炎(中医称为春温),可以分为前驱期(卫分证),典型期(气分证),危重期(营血分证)、恢复期(余热未尽);按照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普通型与重型。把西医的疾病解构为不同的型,不同的期,就是病理状态。

证,疾病过程(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者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类型(适用于中西医)。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中医温病学、伤寒论,西医的感染病学,疾病过程中的证态偏重于病理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中医的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与西医的内外科学中疾病中的证态,偏重于不同的临床类型。


中医的证,是不同的辨证论治系统中的“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是最常用的辨证论治系统。例如:温病学中的证,按照卫气营血传变,其卫分证包括了:风温卫分证,湿温卫分证,暑湿卫分证,秋燥卫分证等。脏腑辨证中的证,例如,肾阳虚水泛证包括了以下几个临床类型:水气凌心证,水寒射肺证,心下水气证,阳虚水停证。中医的每一个辨证论治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相互之间严格区分而又相互交叉、重叠。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中的所有证在西医临床学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工作,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见附表。中医方证对应,西医的病理状态具有相对固定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通过证态建立一个【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的诊断指标、治疗方案】这样一个体系,即临床层次的融合。

中、西医理论都是经过无数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二者必然符合客观规律而具有相类似的逻辑联系,证与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证态与证态之间有着符合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找到共同规律,就能够一通百通,有条不紊。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际与科学实验,是中西医融合的坚实基础。

中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如同地铁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一样,各自独立而互不相交,但是二者以共同使用的车站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自由交换乘坐地铁或者地面公交车,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地。证态就是共用车站。

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构架、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中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融合。


证态体系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06: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8-28 22:13 编辑

证态体系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一)卫分、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

1、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2、太阳表虚-普通感冒证态

3、风温卫分-春季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4、暑湿表寒-夏季感冒证态

5、湿遏卫气-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6、燥热卫分-秋季感冒证态

7、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8、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9、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

10、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11、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12、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二)气分、阳明病-典型期证态

1、气分-Sepsis综合征

(1)热入气分~SIRS证态

(2)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3)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

(4)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毒血症证态

(5)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6)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证态

2、肺部感染综合征

(1)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2)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3)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咳血、鼻衄证态

3、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1)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1.霍乱样综合征

2.痞证-胃肠炎证态

3.少阳热迫大肠证-普通肠炎证态

4.厥阴热迫大肠证-痢疾性肠炎证态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

(2)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

5.邪伏膜原-肠道淋巴系统感染证态

(3)黄疸综合征  

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

4、急腹症综合征

(1)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3.悬饮-胸腔积液证态

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2)肠腑不通综合征   

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4.脾约-便秘证态

(3)少阳证-肝胆胰感染证态  1个证态

(4)蓄血综合征  

      1太阳蓄血-盆腔感染证态

2.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

3.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

4.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

5、痹症-风湿综合征

(1)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

(2)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

(3)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4)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5)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

6、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

(1)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2)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

(3)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

(4)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5)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

(6)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   3个证态

1.阳虚欲脱-急性失水休克证态

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

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

7、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证态

(1)卫、表-感冒合并脑功能障碍证态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

2.少阳里虚热陷证

(2)气分-典型期脑器质性病变证态

1.热陷心包-脑感染急性典型期证态

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

(三)营血分-MODS证态

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3、热盛迫血-DIC证态

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5、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6、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

(四)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1、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

2、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

3、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4、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5、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

6、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

7、余热未尽-恢复期证态


二、气血津液辨证

(一)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二)水气病-水肿证态

1、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2、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3、里水-慢性肾病证态

4、正水-营养不良水肿证态

5、石水-肿瘤性腹水

6、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7、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三)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1、悬饮-胸水证态

2、支饮-心衰证态

3、肠间痰饮(水走肠间)-腹水证态

(四)痰证-炎症证态

(五)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六)中风-脑卒中证态

(七)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

三、脏腑辨证

(一)肺病症

风寒犯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风温犯肺-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寒痰阻肺-慢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邪热壅肺-急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正虚喘脱-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证态

肺痨-肺结核证态

肺阴虚-1间质性肺炎证态;2肺结核证态

肺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证态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肺痈-肺脓肿证态

哮-支气管痉挛哮喘证态

喘-呼吸困难证态


            (二)肝病证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肝阳上亢-高血压证态

肝火上炎-五官小动脉痉挛、硬化证态

肝阳化风-脑血管意外证态

肝阴虚-热病后期微量元素缺乏证态

肝血虚-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三)心病证

心气虚-神经衰弱证态

心血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心火亢盛证:

心火扰神-焦虑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

心火迫血妄行-剧烈情绪打击引起的出血证态

火毒疮疡-皮肤感染,外伤引起的败血症证态

心火上炎-口腔溃疡证态

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证态

痰火扰心证-狂躁型精神病及急性中风证态

痰迷心窍-癫痫证态:

胸痹-冠心病证态

水气凌心证-心源性水肿证态

心阳暴脱证-心源性休克证态



    (四)脾病证

脾气虚-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证态

脾阳虚-胃肠神经官能症证态

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中气下陷-平滑肌、括约肌弛缓证态

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

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湿热蕴脾-非感染性黄疸证态

寒湿滞脾-生冷饮食引起的胃肠炎证态



    (五)肾病证

肾气虚-泌尿生殖神经官能症证态

肾不纳气-呼气呼吸困难证态

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肾精不足-发育、生殖功能障碍证态

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

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功能下降证态

肾阴虚-下丘脑垂体功能病理性升高证态

肾阳虚(阳虚水泛)-心力衰竭、醛固酮调节障碍证态



五、八纲辨证

    表证、卫分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里证-器官系统疾病的典型期证态

    虚证-功能性疾病证态

    实证-器质性疾病证态

    寒证  1  阳虚内寒;2  阴盛内寒

热证  1   外感发热-感染病发热证态

          2   内伤发热-非感染病发热证态

          3   实热-器质性疾病发热证态

          4   虚热-功能性发热证态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假热)

  表证、实证、热证为阳;里证、虚证、寒证为阴。大致如此。


关于证态的说明: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06: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8-28 22:15 编辑

                  
关于证态的说明:


            证与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证态与证态之间都具有中间型,过渡型,或者相互重叠,所列之证态总计:约170多个证态,
仅仅是中西医理论重要节点上的证态,而不可能包含全部。由此可以变化无穷。

(一)中医的一个证包含有西医的好几个病理状态,例如:心火亢盛证包含以下证态

1、心火扰神证-焦虑型神经官能症

2、心火迫血妄行证-心因性出血

3、火毒疮疡-疖痈及其败血症

4、心火上炎-口腔溃疡

5、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

6、心火扰神证的轻型是指焦虑型神经官能症;而重型是指狂躁型精神病,与痰火扰心证发生重叠。

(二)西医的一个症状或者体征可以与中医的好几个证相关联。例如胃溃疡出血,中医的心火迫血妄行证、肝火上炎证、肝气横逆证,外感病中的热盛迫血妄行证,脾不统血证等,都可以引起胃溃疡出血,也就是说西医的一个症状或者体征,可以与不同的证相对应,那么这些不同的证各代表了那些不同的病理状态?怎么样把他们区别开来?

胃溃疡本身已经具备了容易出血的病理机制,又属于心身疾病,精神刺激,心理因素可以加重胃溃疡,引起出血,属于心火迫血妄行;肝火上炎是指重型高血压,也可以诱发胃溃疡出血,在中医理论中木生火,肝火上炎可以引起心火亢盛证;肝气横逆是指突然地极其强烈的精神刺激,属于应激性胃出血;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在温病学里热盛迫血妄行证是指DIC。这样我们就把胃溃疡出血,按照中医理论分为几个证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这些证态的论证与说明,在书中已经详细的讨论,而不可能用一个病理状态表述,因此有许多证不能够非常准确、用精简的西医概念表述出来,一定要到书里找详细的说明与论证。

(三)西医的一个病理状态,可以解释中医许多证,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与肾主水是一个象态,肾阳虚阳虚水泛证,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功能障碍。

阳虚水泛包含:阳虚水泛水停证,水气凌心证,水寒射肺证,心下水气证,使用的方剂是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均为温阳化水法,前者病情轻,后者病情重。

水气犯脾,脾失健运,则腹部胀满(心下水气证)即西医的胃肠道粘膜下水肿。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肾阳虚,不能制水,水太过,反克脾土,即水侮土。

水气凌心,抑遏心阳,则心悸即西医的心源性心衰,或者水肿引起的心律不齐。轻者苓桂术甘汤;严重者,真武汤。肾阳虚,不能制水,水太过,过克心火,谓之相乘。

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即心衰急性肺水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心衰合并肺部感染,小青龙汤。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气太过,水气上逆,凌心射肺,射肺即水寒射肺。肺金生肾水,母子关系,阳虚水泛引起的水寒射肺,属于子病及母。

水寒射肺证还可以再细分:急性肺水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肺水肿合并外感用小青龙汤;慢性肺水肿用真武汤。

阳虚水停,阳虚温煦失职,故畏冷肢凉,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没有心律不齐。这是心源性水肿的基本类型,即醛固酮相关性水肿。肾阳虚水泛是肾主水的主要表现。

以上是脏腑辨证中的肾阳虚阳虚水泛证。

以下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阳虚水泛证:

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技白术甘草汤主之。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证则用于大汗、呕吐、腹泻引起低血容量、离子紊乱并重且较上二证更严重或者伴有酸碱平衡失调者,为重度缺盐性脱水,但还到严重休克的程度。

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是指水电解质紊乱,失盐失水的病理状态,即低血容量低钠状态。

按照西医理论:低血容量低钠状态不仅见于呕吐、腹泻、发汗之后,也见于肝硬化、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引起的水肿、腹水、胸水等(《金匮要略》中的水饮、水气病),两者同属排水障碍型低钠血症血容量过低状态。排水障碍型低钠血症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对水(不含溶质的自由水)排泄障碍,而使尿液不能充分稀释,以致血钠水平下降。所以,温阳化水法使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中的失盐失水性病变,也适用于肝性、肾性、心性水肿相应的病理状态。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醛固酮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

醛固酮缺乏症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软弱无力、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高钾血症和低钠血症的表现。这些临床表现与肾阳虚阳虚水泛证完全一致,这是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的适应症。

醛固酮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水停证,存在着线性正相关,醛固酮水平越高,水停越严重。

心衰时不仅醛固酮分泌增多,而且在肝脏内降解减退,半衰期延长,使得血浆醛固酮更加增高,醛固酮的主要作用……,进一步增加心衰患者的水钠储留。

醛固酮具有多种病理生理作用,可以引起中枢性高血压,加速内皮损伤(儿茶酚胺增强其作用),降低心率变异,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促进钠潴留、钾和镁丢失,促进心肌纤维化、坏死及炎症,损害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可以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死率,但是男性乳腺增生症等与性激素相关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高血压治疗方面的应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没有这些副作用。

可见,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密切相关。二方中的茯苓对健康人利尿作用不明显,但对肾性和心性水肿病人利尿作用显著。关于茯苓利尿机理,与其所含钾盐无关。近年研究发现,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可与大鼠肾小管细胞浆膜的醛固酮受体结合,在体内可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产生利尿作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于醛固酮拮抗剂。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醛固酮解释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的温阳化水的西医病理学机制。但是,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知道水电解质紊乱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并不是醛固酮一个因素能够说明清楚的,这些机制在书中会详细讨论,但是,为了给肾主水,阳虚水泛一个简单而准确的表述,肾主水-醛固酮调节象态,肾阳虚阳虚水泛-醛固酮升高证态,这种相对应的表述,就不是十分准确,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尴尬做法。这样做是为了能把肾主精,命门之火,肾阴虚与阳虚水泛区别开来。

证与证之间,病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之间,证态与证态之间都具有中间型,过渡型,或者相互重叠,所列之证态仅仅是中西医理论重要节点上的证态,而不可能包含全部,请读者详查并谅解。

(四)辨证论治中的每一个证,只是典型状态下的证,在临床实践中单独出现是非常少见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兼证、复合证重叠出现,但是作为理论体系,必须抽象为最基本的单位,才能够说明白,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例如:水气凌心,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都可以引起水气-水肿证态,可能是偏重点不同,因此有些人适用于金匮肾气丸、另外一些人适用于真武汤,或者归脾丸、苓桂术甘汤等等不同的治疗方法,都能够取效,同一个证会开出不同的方剂。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灵活运用。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06: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中西医融合的意义:

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

中国人与英国人进行交流需要翻译,或者英汉词典;WPS文件转换为WERD文件需要一个转换软件。翻译与转换软件就是中介。中医与西医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中介,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到这个翻译或者转换软件,这个中介就是象态体系与证态体系。

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理论,揭示了【治疗方案-病理状态的理化指标-病理状态--方剂】对应关系,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证态体系可以相对正确的获得相应的方剂;中医的证,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相应的病理状态的的所有理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实现真正含义的中西医融合。“方证统一”是中医的原则,证态概念可以推导出“方态相关”,即西医病理状态与中医方剂相对应,对于临床治疗与药理研究给与理论支撑。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与课题,例如: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等。

国际化就是让外国人能够接受,能够懂得是什么意思,首先必须让中国的西医能够接受,知道是什么意思。证态体系能够完成这个任务,西医不知道热实结胸证,但是知道急性腹膜炎,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告诉西医,急性腹膜炎就是热实结胸证。热实结胸证翻译成英文就是acute peritonitis 实现了国际化。那么,治疗热实结胸证的方剂就是治疗 acute peritonitis 的药物,起码是中国古代治疗急性腹膜炎的方法。当然现代有了更好的方法,只要解决大陷胸汤的药理作用,合理应用就可以了。再如:阳明腑实-肠梗阻证态,在西医的感染病中凡出现肠梗阻的病理状态都属于阳明腑实证,可以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西医对于肠梗阻的一切研究成果诸如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各种实验检查,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都可以用于阳明腑实证,西医对阳明腑实证就有了正确的认识,使用大承气汤加减就有了客观证据。中医药国际化已经水到渠成。运用现代语言解读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使得每一个现代人可以准确理解中医经典,实现中医理论“现代话”。实现中西医之间的沟通,是世界人民享受中国古代中医恩泽的桥梁。

中西医融合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也是全世界理论界、医学界、哲学界盼望已久的盛事与共同追求,是世界人民有机会享受古代中医的恩惠、使中医理论与实践走出国门的必经之路。从此中国医学不仅具有现代西医的一切技术,而且还具有西医没有的中医技术,中国医学则是世界的领头羊。中西医融合就是为这个目标进行理论准备。

哲学、绘画、美术、音乐、戏剧……可以借助中西医融合的方法、路径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尚未可知。


2019,3,18完稿。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06: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08: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7-17 22:42 编辑

   补充:
       伏梁是指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的共同表现,甚至于具有结核性腹膜炎,以及向胸腔扩散的临床表现。也涉及到腰椎结核引起的寒性脓疡沿腰大肌筋膜间隙扩散,以及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

        肓, 膜原是指大网膜、肠系膜淋巴结之类,是腹膜腔中的组织结构。

     补充:大头瘟-腺鼠疫证态。伏梁-肠系膜淋巴结核证态。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证态。
                三焦:体腔及其所含脏器象态。上焦-胸腔象态、中焦-腹腔象态、下焦-盆腔象态。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9: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发病原因与过程是一样的,这是客观事实。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6-23 19: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中医别名】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结胸证。

临床表现】热实结胸证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1)疼痛:心下痛;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2)腹诊有拒按、按之石硬的体征。

(3)发热:日晡所小有潮热,即下午3~4时发热。

(4)不大便五六日。   

(5)舌上燥而渴,即口渴舌燥。

(6)短气(呼吸急促)、躁烦、心中懊憹、恶心呕吐、躁扰不宁等。

(7)舌质老黄,苔黄厚腻,脉沉紧有力或浮滑。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28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129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解说:以上三条是结胸证与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减少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全身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所以藏结与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密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位效。禁如药法。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去皮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由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一云日脯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解说:综合131条~137条为大结胸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1)热实结胸证的病位:陈亮斯:“结胸者,结于胸中,而连于心下也。……胸胃俱病,乃成结胸”。从而明确了对结胸的部位是以胃脘为主,而不是专指胸膈。“客气动膈”就是说感染波及到膈以及膈的临近器官,即胸腔的下部器官和腹腔的上部器官,包括膈下的肝、胆、胰、胃及十二指肠、大、小网膜等,膈上的肺、胸腔、心包腔,纵隔等的下部,以及膈肌、膈腹膜、膈胸膜。现代医学认为,腹膜壁层神经来源于肋间神经及腰神经,属于体神经系统,故触痛敏感性强,疼痛定位准确,受到炎症刺激后引起腹壁肌肉紧张,而且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的范围与急性腹膜炎的范围是一致的,比病人指出的腹痛部位和范围更能代表急性腹膜炎的部位和范围。热实结胸证具有上、下腹部固定的压痛点,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定位明确等特点,所以其病位在胸腹腔。

(2)热实结胸证的病变性质:根据以上临床表现的描述,可以看出热实结胸证的腹痛是病人可以定位的腹痛,病人能够定位的腹痛,病变来自腹壁腹膜,有这种腹痛时,大致有急性腹膜炎,如果同时还有前腹壁压痛和腹肌紧张,则急性腹膜炎的诊断应能成立。心下痛;按之痛;心下因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等描述充分说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日脯所小有潮热”,“无大热”等描述说明有发热,这也是急性腹膜炎的基本症状,发热的时间、程度、热型随病因、病情而异。由于腹膜受到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胸腹不适、心中懊憹等表现。由于炎症刺激肠腹膜,引起肠麻痹,肠梗阻,所以出现数日不大便。由于大量炎性渗出物聚积于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出现口渴,口舌干燥。由于发热及胸腹腔积液压迫肺,所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等表现。这些都是急性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3)“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与膈上、下感染状态的关系。中医对膈的认识与西医对膈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膈下是“胃”,西医则知膈下有肝、胆、胰、脾、胃及十二指肠等。急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及继发性,继发性多见,其主要原因是阑尾炎穿孔,胃及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透壁性感染及穿孔、肝脓肿破裂、肠伤寒穿孔等,一者这些器官大多紧连膈下,二者膈腹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网,易于把感染引导至膈下间隙,引起膈下间隙感染。膈下间隙感染约2/3的病例经治疗后炎症可吸收,1/3的病人则发展为局限性脓肿。膈下感染可引起膈上肺及胸膜反应,此时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等症状。据有关资料分析,胸部症状突出者占45%,腹部症状明显者约40%,X光透视及拍片可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及肺下部浸润等。当膈下脓肿穿破膈肌时,首先引起胸腔浆液渗出性炎症,继而形成脓胸。有时由于脓肿的穿破扩散,膈上、膈下,肝内,肝外可以同时有脓肿存在。膈下脓肿和脓胸、肝脓肿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所以膈下、上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没有抗菌素及腹部外科手术,以上病理状态比现代更多、更严重,所以古代医学家提出“客气动膈”“胸胃俱病,乃成结胸”实际上是把膈上、膈下的感染状态作为一个病理单元,称之为热实结胸证。

(4)热实结胸证的病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人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这是因为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胰系统感染在透壁之前及穿孔之前,都会有局部腹膜炎症反应及腹痛加重或发热等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原则在腹痛原因确定之前禁用导泻,以免促发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这与热实结胸证的成因:“病发于阳……下之太早”相一致。

鉴别诊断

(1)急性腹膜炎与内科急腹痛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痞证、小陷胸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西医认为,急性腹膜炎首先要与内科急腹痛如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胸腔内感染病,急性胃肠炎、痢疾等急性消化道感染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科急腹痛没有腹膜刺激征、按之柔软,没有肌紧张感,压痛无或不剧烈,这与《伤寒论》中按之濡者为痞,按之石硬为结胸相一致。某些伤寒学家把小结胸证归于痞证有一定道理,有人则认为小结胸证是胸腔器官的感染。痞证则与现代的胃肠道内急性感染如急性胃肠炎、痢疾等相一致。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3)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和急性腹膜炎与胆、胰急性感染相鉴别的融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当感染透出包膜或穿孔时都会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这时符合热实结胸证,而当感染未透壁时,必须与急性腹膜炎相鉴别,鉴别的要点是:胆、胰急性感染疼痛的位置以胸胁为主可向背部、肩部放射,有剧烈的频繁的呕吐或腹泻,压痛部位与胆胰位置相近,腹膜刺激征无或很局限(心中痞硬、呕吐下利),而急性腹膜炎则腹肌紧张明显,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等。从临床表现胆、胰急性感染与大柴胡汤证一致,现代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炎,急性胆囊炎已属常规治疗。同时,也解释了热实结胸证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如134条所述:“若不结胸……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因为10%的急性胰腺炎,10%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1/3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这些黄疸都伴有腹痛、发热等,与热实结胸证相似,所以当排除了结胸证之后(即没有发生急性腹膜炎),有些病人就会出现黄疸,这些黄疸与大柴胡汤证(急性胆、胰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4)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相鉴别的融合。“热入血室,如结胸状”,热入血室应当与结胸证鉴别,鉴别要点是:热入血室必与经水适来适断有关,而结胸证与经水无关;热入血室的腹痛是在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胸胁部、疼痛不甚剧烈,没有结胸证“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表现,按照西医的诊断标准,热入血室是妇女经期感染急性盆腔炎的表现,热实结胸证与热入血室的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炎的鉴别是一致的。

(5)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引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6)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治疗】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药理研究               

(1)利尿:动物实验表明,大陷胸汤煎剂有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其排尿量以及排钠、钾量与速尿相似,比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多。在对大陷胸汤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本方具有利尿、保护肾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陷胸汤具有类似速尿的利尿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肾小管对钠钾重吸收有关,因而其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肺水肿的临床效果,可能与其利尿、导泻而致血容量减少有关。临床观察对大剂量速尿治疗无效的病例,用大陷胸汤依然有效,可能与其导泻作用有关。导泻作用减轻了体内过多的水分,减轻了肾周围组织水肿对肾皮质的压迫,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得以恢复,尿量增加。大陷胸汤可促进尿闭的动物排尿,减少尿毒症性胸腹水,促进利尿可加速毒物排泄,对肾脏具有某种保护作用。

    通过对大黄、芒硝、甘遂的药理研究及复方研究都证明大陷胸汤具有泻下和利尿作用。腹膜对感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腹膜的面积相当于人体的体表面积,但其吸收等渗液的能力则大大超出皮肤,特别是膈腹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吸收能力极强,在腹膜炎早期能将大量渗液及毒素吸收。大陷胸汤通过其逐水利尿作用可使经腹膜吸收的大量渗液及毒素通过肾和肠排出体外,为机体消除感染提供有利条件,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局限化,同时也可消除胸腔的反应性积液和肺底部浸润。

(2)改善急性肾衰竭的症状:大陷胸汤可使氯化汞中毒的家兔当天无尿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尿量保持为中毒前的58.7%。对氯化汞中毒家兔血中尿素氮升高无明显影响,但给药组几乎未出现胸腹水,而生理盐水组胸腹水达(120±55.7)ML。能够明显减轻氯化汞中毒家兔肾脏的病理损害。

(3)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临床应用:临床报道,用大陷胸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应用大陷胸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所出现的高血容量综合征及肺水肿等严重合并症,疗效令人满意。

结论:热实结胸证与膈上、下急性感染状态相吻合;大陷胸汤可将胸、腹腔的炎性渗出液及毒素迅速排出体外,为消除胸、腹腔炎症,促使炎症局限化提供有利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5 08:19 , Processed in 0.13311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