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导航中医药交流群”精彩言论集——2019年5月~2019年9月

[复制链接]
301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1:01:53 | 只看该作者
2019921
阙名:
肠道寄生虫,是化肥消灭的。
菌痢,是冰箱控制的。
甲肝,也是冰箱控制的。
输液反应,是塑料控制的。
这些都不是医学的功劳。

302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1:04:44 | 只看该作者
2019922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昨天咱们谈了许公岩的理脾法在临床咳、痰、喘临床中的应用,大家还记得不,今天我们继续通过他的病案来评析他的学术思想,希望大家还能喜欢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大家回想一下,这几天的学习,我们谈到的最多的字眼是什么,用到的最多的药物是哪个,两个药一起搭配,不同比例表现出不同的功效,它们是哪两个呢?能不能讲出呢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是苍术、麻黄对不?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谈一下许公岩用苍麻汤治疗的具体案例,进一步剖析,喜欢的打1111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好了,我们先看一下案例:
张某某,女,46岁。初诊日期:19831226。主诉:反复发作咳喘史15年,加重4个月。该患者患慢性气管炎15年,每年冬季病情加重,春暖稍减。经中西药及单验方治疗无效。近年来病情日益加重,经常咳嗽,痰多白粘,咳甚则兼气短,喘息气急,胸憋痰粘难以咯出,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4个月前受凉后上症加重。目前胃纳尚可,平素喜嗜凉饮,大便干难不爽。诊查:舌暗,苔薄白,脉沉细滑弦,左脉尤甚。辨证:寒湿伤脾,脾虚湿困。治法:升脾宣肺,化湿祛痰。大家每个人自己先拟一下处方,然后再跟我一会发出来的处方,对比一下,差多少,为何会差,有哪些地方咱们没想到呢,好不好?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秋冬来临,这方面的病患很多,我们需要来巩固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希望大家重视。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许公氏拟方:
处方:苍术18克、麻黄6克、莱菔子30克、桔梗10克、茯苓10克、前胡15克。嘱其服药后如无任何不适,应守方常服,并戒嗜茶多饮。1974年5月14日探访,自述服上方半月后症状明显减轻,且便爽渴止,又继续服1个月后咳痰、喘憋气促诸症俱已消除。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来具体剖析一下:
这个病案,缘于患者素有慢性咳喘15年,肺气已伤,肺主皮毛,腠理不固,易受外感,风寒袭表,遂咳嗽不止。久咳必脾虚,加之患者素嗜凉饮多,损伤脾阳,致脾运失健则痰湿内生,治宜升脾宣肺,化湿降痰。所以许公处方以苍术升脾气,使困脾的水湿得行;茯苓助苍术健脾渗湿;麻黄疏风散寒、宣通肺气,将湿邪予以通调下输,水精各为其所;桔梗启肺以驱痰浊,前胡助桔梗宣肺化痰,莱菔子降气化痰。药后痰消湿化,脾复健运痰无所生,则咳痰自除。再经巩固治疗,效果较好,病未复犯。

是不是这个道理呢?下个月下旬,我们将相聚小院,小院周边是龙门,龙门麻黄是全国道地药材,小院康养村那边遍山苍术,让我们相聚小院,相识于苍术和麻黄,以它们为伴,走进本年度的中医药文化线下交流活动暨线下识药采药活动给植物看五官之中。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知道,慢性咳嗽之痰湿证,相当于西医所谓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粘稀,易于咯出,甚或痰鸣喘促,胸脘痞闷,纳食不佳,肢体困重,面色萎黄甚或浮肿,大便溏泻或粘滞不爽。患者生活多有嗜好茶酒、贪食生冷或肥甘厚味、饥甚暴食、饮食不节等不良习惯。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或缓怠。这个具体病因分析,大家也要清楚。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继续:
对此类患者,许氏公认为禀赋虚弱、脾胃失健是其发病的基础,寒湿伤脾、积湿酿痰是其主要病理因素。湿邪的生成虽与脾、肺、肾三脏有关,但多以脾为重点。他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有体会,治湿虽有驱湿、化湿、散湿、燥湿、渗湿、利湿等诸法,但有不少病例湿去复聚,久治不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湿邪为患遏阻气机,使脾的上归与肺的下输功能减弱。况且湿邪有粘腻、不易速去的特点。如果处方用药注重加强升脾宣肺的气化功能为主,就能使湿去痰消,而咳喘速愈。经过反复探索,深切体会到选用药物苍术、麻黄效果最为理想。时到今天早课,这个苍术、麻黄,我们强调了多少遍了,有人能说清吗,呵呵。。。。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宣化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因而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而达到祛邪扶正。然而在脾虚积湿之同时,肺亦不能独健,如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蓄,故配以辛温能发汗利尿之麻黄以助肺宣达,促其迅复通调,两药协作具有升脾宣肺而化湿之功。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运用,发现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等量使用,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五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作用,而湿邪则能自化。故多年来恒以两药之汗、利、化作用,广泛用于因湿邪引起的一系列临床湿证。许老的这一经验,需要我们用心体悟于临床,广泛应用于病患。大家一起验之。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对于痰湿咳嗽证属痰湿中阻者,许氏公多配以莱菔子、桔梗,名为“苍麻丸”,胃脘痞满者常加半夏、瓜蒌,兼湿阻膀胱者则加木通、泽泻等随证加减灵活运用。纳呆腹胀大便粘滞不爽者,多为积湿粘腻与积食阻滞于肠,必用推化痰湿法,常选加胡黄连、莱菔子、大黄等大力推化。胡黄连具有荡涤胃肠之功能,个别患者初服可能有泻下作用,甚或发生腹痛,但只要除湿务尽则大便自然正常。有腹痛可酌加当归、木香以和血行气即可止痛。在用药同时,应注意纠正患者不良生活嗜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在本病辨证中着重于理脾化湿,这就是许氏公多年来治疗肺系疾病的理论总结。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八点了,我们的早课就到这里,关于许公岩的学术理论,尤其是他关于苍术与麻黄的比配应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明天早课我们继续从病案剖析许氏公思想,希望众友珍惜,最近我们关于许氏公的学术早课,甚至下月下旬我们的线下交流活动,都会围绕许氏公的学说进行,也希望通过这段线下、线下学习,能让大家真正的走进许氏公的学术领域,更希望以后很长时间,能够验之于临床。

学习许氏公思想另一方面是因为到了秋末冬初来临,咳喘病人临床会明显增加,希望大家明白这一用意。



303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1:06:30 | 只看该作者
2019923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昨天的案例评析大家还记得不?苍麻汤治疗慢性痰湿性咳嗽验案,这个临床上很是常见,希望大家慢慢品读体会,用之临床,结合舌脉和病人具体表现灵活加减,定会有所心得,今天我们接着谈另一则验案,关于肺胀方面的,许公岩老师又是如何来应对的呢,一起来品读。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先品读一下案例,自个先分析一下,你会如何来辨证,可否先自拟一张方,稍后再与许公氏的对比一下呢? 不同的学习方式成就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吴某某,男,62岁。初诊时间:1990年12月18日。主诉:患者慢性咳喘史30余年,两个月前因受凉后咳喘加重。现症:咳嗽痰多,色白粘稠,胸闷喘憋,动则喘息气急,心悸气短加重,夜间不能平卧,腹胀便溏,尿少肢肿。虽屡经中、西医治疗,病情未见好转,遂来我院求治。诊查:慢性喘息状态,呼吸困难,面色晦暗,双侧球结膜水肿,唇甲紫绀,颈静脉怒张,胸廓呈桶状,肋间隙增宽,两肺呼吸音粗,散在干鸣音,两肺底可闻及湿罗音,腹部稍膨隆,肝于肋缘下4厘米处可及,双下肢呈可凹性水肿。舌质紫暗、有瘀斑,舌苔满白薄腻、脉沉细滑弦略数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临床上这样的肺心病人少吗,这样的肺气肿病人少吗,希望今天的案例剖析对你有所帮助,感恩大家相伴于每天早课。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许公氏辨证如下:
辨证:寒湿伤脾,痰浊阻肺,久病正虚。
治法:健脾宣肺,温化寒湿,扶正祛邪。处方:苍术12克、麻黄2克、莱菔子30克、苦梗10克、泽泻30克、葶苈子30克(包)、茯苓10克、干姜30克、丹参30克。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大家从这张方子中能看出什么,想到什么,悟到什么吗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应该把手法、针灸、中药、各门派学术思想、各种理疗手段,都看成我们面对病人时的一种工具,这样方能灵活选取,应付临床多变的各种疾病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继续看一下药后变化,二诊情况:
二诊(90年12月25日):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咳痰减少,喘憋浮肿亦减轻,夜间睡眠较前平稳,便软不成形,每日2~3次,脉细弦滑略数,舌质暗紫,舌苔薄白腻,仍拟前法加减。处方:苍术12克、麻黄2克、炒莱菔子30克、苦梗10克、泽泻30克、葶苈子30克(包)、党参30克、茯苓10克、车前子15克(包)、干姜15克、丹参30克。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对比一下第一诊药后情况,二诊处方与一诊有何异同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会不会很有意思。莱菔子炒一下。加点车前子,干姜减半了,这到底是出于什么思路呢?大家想想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继续看三诊情况:
三诊(91年1月10日):服药后咳嗽、喘憋及心悸气短等症大大减轻,浮肿已完全消退,夜间可平卧入睡,胃纳较前佳,大便软每日一行。脉细弦滑,舌质暗紫,苔薄白,治宜温阳健脾,推化湿滞。处方:党参30克、茯苓10克、莱菔子30克、苍术10克、苦梗10克、车前子15克(包)、丹参30克、干姜15克、泽泻30克。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三诊中把党参放在了第一位置,这说明什么呢,莱菔子由炒又换回了生,说明什么,去掉麻黄只用苍术了?我们的思路能否还原回许氏公的脑子里呢?。。。我们接着看四诊
四诊(91年1月24日):病情基本控制,平静时无任何自觉症状,除轻度咳嗽之外,唯急剧活动后方感气短心悸。食纳二便如常,舌稍紫暗,苔薄白,脉细弦滑,此乃湿邪已除而正气未复。治以敛心益肺、养血助降之法,维持治疗。处方:甘草30克、五味子21克、丹参30克、茯苓10克、莱菔子15克、当归10克、苍术10克、诃子肉10克、干姜10克。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上诊中的五味子用量21。大家在临床上会用到五味子不,用量多少呢。。这些关键药的剂量,我们要思考的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好了,通过这四诊的信息资料,我们来总结一下:
本例患者已年过六旬,久患咳喘,虽屡经中、西医诊治,效果并不理想,后经中药治疗,而迅速好转,其关键所在是辨证准确与用药得当(可以这样说不?)。通过审因辨证,确认证属寒湿伤脾、痰浊阻肺、久病正虚而呈本虚标实。按急则治标,法以健脾宣肺、温化寒湿祛邪为主,辅以益气扶正为治。药用苍术、麻黄为主体,苍术以其辛温之气味燥湿健脾,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麻黄辛温有发汗利尿、宣通肺气、通调下输之能,两药协同健脾宣肺而利尿除湿。辅以干姜温脾散寒以化湿。佐党参、茯苓益气扶正;炒莱菔子、葶苈子、泽泻、车前子化痰利水。药后肿消咳止,邪去正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把握主证,对证用药,效果卓捷,可否正体现了许氏公诊病用药的一贯独特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好了,一个小时的早课,我们就到这里,感恩大家相伴,同修同行,为中医的传承而坚持下去,走好中医路,做好中医事,只要求自己,再见,祝大家工作愉快,学习愉快。



30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1:08:03 | 只看该作者
2019923
江海浩瀚:
譬如一个水坑,夏天要滋生热邪,蚊蝇乱飞,阻碍流动。这时逐渐把水淘去,则蚊萤自去。草木也逐渐干爽以。
再譬如到了冬季

江海浩瀚:
水则凝结成冰,这时候要祛湿,就得先温化。冰化成水之后,才可以把水淘去。

江海浩瀚:
也就是说,夏天可以直接淘水,祛湿。
冬天,则需要先化去寒冰,再淘水,祛湿不知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江海浩瀚:
祛湿,群里各位老师有何高见?包括食疗方面的




30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1:09:03 | 只看该作者
2019924
阙名:
355课:小孩“地图舌”,痛了谁的心? 症状:舌苔剥落错落、外形像地图,吃饭差,口干唇色红,手心和足心都热,大便干燥或者便溏,小便黄浑,接近黄昏时颧骨容易发红,体力差,容易感冒,脉细数。病因:脾胃阴虚,伤及气虚 治法:益气养阴 方子:芍药甘草汤加减方(剂量适用于5岁小孩。可以根据年龄大小,由药店的医师进行加减。) 炒白芍10 甘草5 炒白术10茯苓6生地10太子参6黄芪6 当归6 石斛10 沙参8麦冬9地骨皮6柴胡5黄连3连翘6 稻芽10 麦芽1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如果服用10付后,发现舌苔剥脱消失,手心和足心不热了,说明脾胃之阴已经恢复。可以改为下方来服用:炒白芍10 甘草5 石斛10沙参8 炒白术10茯苓10白扁豆10山药10党参10黄芪10陈皮6 炒薏苡仁20 木香3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306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1:1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泰然居士 于 2020-2-16 11:15 编辑

2019924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昨天早课我们欣赏了许公岩老师治疗肺胀的一则验案,大家还记得不,今天我们接着看他的另一则医案,关于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验案,希望大家喜欢,同时继续从这些案例中走进许氏公的学术思想。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先看一下具体的病案情史,然后仍然是自个先在脑子里过一下,自己先分析一下,我们再公布答案。
孙某某,男,53岁。初诊时间:1977年7月22日。主诉:一年来四肢经常抽搐,以双上肢为重,抽时两手指痉挛不能张开,双下肢沉重,乏力且行走困难。腹部疼胀,有明显抽感,胃纳尚可,但食后打呃、嗳气,时有呕吐。大便溏而粘滞不爽,并有下坠感,口淡不渴,尿黄。近1个月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虽架双拐,走路亦须有人搀扶。曾经某医院治疗,诊为全身动脉硬化症,治疗后病情非但不见好转,且日渐加重,遂求许氏诊治。诊查:面容晦暗憔悴,目睛无神,步履艰难。舌淡暗胀,中嫩红,苔薄白满腻如水渍,唇色黧黑,脉右弦缓大,左弦缓,寸紧。
周现强:
传药不如传方,
传方不如传艺,
传艺不如传法,
传法不如传识,
传识不如传智,
传智不如传铭。
铭著正鎏天下!
:于先生"正名百姓。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这个病案能说明什么呢,大家说说看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来看许氏公是如何来辨证分析处方的:
许老辨证为:寒湿内结,脾肾阳衰。
治法:温阳驱湿。
处方:野党参60克、干姜30克、乌附片60克(先煎)、白芥子15克、桂枝15克、当归6克、槐米15克。
从这个病案和处方中,我们再观察,体悟许老的处方窍门和辨证思维。大家记住本月早课以及10月下旬我们的中医药线下交流活动和采药识药活动的重点内容就是这个——《你真的会处方吗》,从给植物看五官,到从许公岩的学术思想切入中医临床处方的奥秘,坚持前行,相信我们入门并不困难。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继续看二诊(7月29日):
上方服7剂。药后得汗,自觉精神略有好转,但仍感气短,两手抽搐、麻木及少腹抽紧,大便溏日二行,舌转暗淡湿腻,已不胀,脉弦滑,两寸紧亦消失。根据舌脉变化可知茶、酒、冷饮停积之甚。机体之阳气虽稍有恢复,终不敌邪。尤以沉寒下蛰于肾者难除,邪似已动,必加强机体之功能方可驱之使去。仍依前法,将附片改为川乌以加强温经散寒之力。
处方:干姜60克、生白芍30克、桂枝12克、甘草90克、制川乌21克(先煎)。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大家紧跟思维,开动大脑,方能环环入扣,走进许氏公的学术领域之中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再来看三诊变化(8月2日):
上方服4剂后,手抽有止时,食后打呃消失,纳加知饥。少腹仍感抽坠,大便不爽,尿频少。舌暗,苔满薄白,脉转弦滑有力。说明正邪抗争,此心脾之阳气已振,驱邪之力有增之象。奈寒邪过甚,以川乌与附子并用,另以宣肺之麻黄以复气化之通调,合白芥子驱浊,以加强下输之能。
处方:干姜45克、乌附片30克(先煎)、甘草90克、制川乌21克(先煎)、麻黄6克、白芥子30克。
大家注意方中该重则中,该轻则轻,轻重缓急,动静结合,万法由心,随心所欲之灵动性,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说许氏公是继仲景之后的另一代大家,可以说其学术与仲景并立,尤其其处方是继仲景之后绝学。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接着看四诊(8月23日):
上方服3周后,左半身已不抽,右上肢及少腹抽搐时间亦大大缩短,程度亦减轻,已弃拐自能行走,大便恢复日一行。但患者肩背发痒,此乃湿邪将尽,气阴犹虚,血脉难周之象。舌不紫,苔满白,此乃食纳虽加而化力尚未恢复。脉右滑弦为气弱,左细乃阴血不足。治应酸甘合化,加疏风祛湿舒络止痛之羌活、青风藤之类,另佐服活血主力丸以温散活络。处方:木瓜30克、甘草60克、生白芍18克、生芪60克、羌活12克、青风藤10克、活血主力丸两包,每次4丸,每日3次服。
三诊基本摸清病情,处方调整到位,所以守方不变,服用21剂。这就是一般临床上碰到杂症时,先轻后重,先少后多的原则。这是医患之间的一种探索探路——临床上称投石问路之策。
四诊沉寒已化, 所以加强舒筋通络之力,这个思路是相当的清淅,我们要好好体悟。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五诊(9月18日):
患者自觉右上肢及肩背、颈抽搐、串疼及右面部发痒均消除。饮食、二便均好转。舌苔薄白,左脉已起,右细滑稍弦,此机体之阳气仍虚。治宜益气温阳,着重温阳。处方:生芪45克、乌附片30克(先煎)、桂枝12克、制川乌15克(先煎)、细辛9克、生白芍24克。
通络之后,马上加强温阳益气,这是步步为营,步步逼进之表现,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实乃大家之风范。许氏公学术值得研究。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六诊(10月17日):
患者自觉抽筋之感至此方大见减轻,力加纳增,精神焕发,为治疗3个月来首见之佳象。口渴止,便有时再行。苔转满白,犹有水湿如渍。脉弦滑,左寸独动,乃心力犹有不足,亦属邪去正虚之象。治法改用补益气阴以敛心气仍兼利湿。
处方:五味子24克、甘草60克、泽泻18克、云茯苓30克、桔梗12克。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七诊(10月20日):
药服3剂,心气已安,左寸脉独动除,疗效已见,即须停服上方。舌犹如前,是湿邪尚在,脉见弦滑稍大,治宜益气养阴活络。
处方:生芪45克、木瓜60克、制川乌24克(先煎)、当归10克、桔梗10克、党参60克。
处方精简,量大效宏,重剂沉疴之思想尤见。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再接着往后看第八诊(12月12日):
到此患者手抽及背肩发痒症均消除,近月来食纳增,体力较前亦有恢复,舌紫暗苔薄白脉滑缓,治以健脾燥湿,调补肝肾。
处方:生芪30克、二芍各10克、桂枝10克、木瓜30克、苍术30克、当归24克、全蝎10克、桔梗10克、升麻10克。
这个处方中的全蝎,至此才出现,这说明什么,用药要用到时机上,在错误的时机里使用正确的药,也难以凑效,大家认同不?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继续看九诊情况,3月14日:
上方连服两个月,月余来药已服少,肩沉腹坠所存亦少,然稍发作即能自止,在便复纳佳的情况下,病情已接近全复。虽舌仍稍暗,苔薄湿,脉缓稍弦,此乃病后中阳尚未全健之象,所以日后应争取在生活上注意饮食调养之外,治疗以补气养肝作为断续辅助即可。处方:桔梗10克、升麻10克、生芪45克、木瓜15克。收尾
八诊药方巩固,故服药时间较长,九诊只做善后,故方用轻灵,这是很有玩味的地方,大家要注意这些细节。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好了,此病案共做了九诊八个月的时间诊疗,可算疗程较长,病情复杂的一个验案了。通过这几次复诊就诊记录,我们能学到什么,学会了什么,学懂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希望大家慢慢体味。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好了,最后我们再综观一下本案例的诊治过程吧。
患者系北京市外贸局职工,病发前两年出差至缅甸执行公务。当地天气炎热潮湿,而室内有空调冷气骤激发病。患者长期被寒湿之邪所侵袭,加之早年烟、酒、茶及厚味之嗜,已使脾胃功能受损,终致寒湿之邪内外夹击,使机体难于抵御而急剧发病。患者初诊时面色晦暗、唇色黧黑、脉弦缓大,可以了解其先由寒湿之邪内结不去,积湿渐伤于心肾之阳。据阳衰无能流畅气血的机理,毅然以参附汤法为主。初服一周,终以寒湿积滞过甚,虽舌脉略有好转,阳气不能即为充复,故形证的变化不显。遂将温肾之附片改为川乌以加大温散之力,增其驱寒之力。服后方有明显改善,尤其打呃消除,食加知饥,这就给治疗开辟出一条有利的途径。如是连续服25剂之多,患者除弃拐能自己行走外,面容神采亦基本恢复,故自觉身轻爽畅,是以久病得愈。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还有在调养禁戒方面不免有大意之处,此案在长服辛燥之剂,虽未见明显阴伤,然气与阴之并伤,即此后注意之处。终以阳伤过甚,中气之复亦时见不给,是以又曾几次方中加入升补之味,直至10月底服药,方改间日一剂。依病情好转已接近痊愈的大好形势看来,病根亦将尽。末方即以补气养肝法为主,俾遂其生升之能,以竟全功。回顾本例治疗过程,8个月间在严格的辨证论治下,认定寒湿伤阳的机理,并不受中间出现的少数形证而更易大法。前后计用乌附片3684克,干姜315克,川乌2091克,如此辛温助阳药物共约7千克。非患者有如此毅力,方药再对证,恐亦难奏殊功。
这也是我常说的辨证精当,一定要咬紧青山不放松方会收功,否则意志不坚,改弦易辙,也常会以失败而告终。

307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1:13:16 | 只看该作者
2019925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昨天我们讲的案例,大家还记得不?是关于哪方面疾病的?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好了,昨天我们讲了动脉硬化症,对吧,今天我们再看几则季节性高热,许公氏是如何分析辨证的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早课欣赏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先看第一个案例:
柴某某,男,6岁半。初诊日期:1984年8月5日。主诉:突发高烧两天,体温38℃逐渐加至40℃,咽痛、口不渴、咳嗽、痰粘难咯出、脘满欲吐、不思食、素嗜生冷、溲黄少、大便今日未行。诊查:舌胀苔薄湿腻,脉细弦滑数。
辨证:内外寒湿合邪,脾肺失于升宣。
治法:表里双解。
处方:公英15克、苍术10克、麻黄2克、元明粉6克(先冲服)。
二诊:服上方2剂后体温至37℃,大便仍未泄,舌尖红苔未变,脉滑数。咳嗽欲吐,治宜和胃导滞。方药:豆豉15克、白芷3克、前胡10克、生姜3片、元明粉10克(先冲服)。
三诊:药服2剂,虽服元明粉后仍是恶心但大便得泄,掌心犹热,体温正常,乃滞积亦动,舌苔薄腻,肠胃尚未泄净,故脉细滑少弦。治宜再予推化。处方:白芷6克、瓜蒌15克、胡黄连6克、当归6克。
四诊:上方服3剂后,咳嗽咯痰,恶心欲吐均除。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从这则医案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辨证之当,处方之妙,用药之精?你看到了什么,大家一起说说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再看第二个医案:
郭某某,男,74岁。初诊日期:1984年8月5日。主诉:高烧体温38℃以上10余日,服多种中西药及注射退热剂,烧仍不退,咳嗽咯痰黄粘难出,胸痛,咽痛,口渴饮多,思凉饮,脘满闷,食纳少,溲短赤,大便秘结7日未行。诊查:面红目赤,舌暗红,舌苔满黄、厚腻,脉弦滑数有力。
辨证:肺胃素蕴实热,外感风邪。
治法:表里双解。
处方:公英30克、苍术12克、麻黄3克、生军12克。
二诊:药服2剂,汗出便泄,烧退至37℃,咳嗽明显减轻,胸脘满闷,面红赤均除。舌苔满腻,脉弦滑,仍宣散推化湿浊。
处方:瓜蒌30克、白芷10克、豆豉30克、熟军10克。
三诊:上药服3剂后,咳嗽,胸脘满闷均除。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第三个医案:
韩某某,女,4岁半。初诊日期:1984年8月9日。主诉:(患儿家长代述)10余天前突发高热,经内服西药及注射退热剂后,体温曾下降至37-38℃,半日后,体温又回升至40℃,呕吐不能进食,曾又服中西药烧仍不减,便秘、溲黄、倦怠。诊查:精神萎靡,烦躁不宁,舌湿腻,脉滑数。
辨证:湿浊中阻,外感风邪。
治法:化湿降浊,清热解毒。
处方:苍术10克、麻黄3克、公英10克、元明粉10克(先冲服)。
二诊:服上药一剂,得汗出,大便得泄,烧即退至36℃,舌苔薄白,脉转细滑,久病体弱,邪去而正未复,治宜改用和中。
药用:焦三仙各6克、藿香6克、白芷3克、甘草10克。
三诊:上方服4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这三个案例均属夏末秋初染疾,内蕴湿邪,外感风寒,属于表里合邪,以高热见症突出表现。经注射退热剂后,乃持续发热不退。三例均属表里合邪,病机亦相类似,故许氏均以苍术、麻黄疏散寒邪为主。不过因内蕴之邪有水湿、食滞、湿浊的不同,采用推降里邪之泄药也因人而异。许氏公对舌苔厚腻而大便干者用胡黄连或生军泄浊,舌苔湿腻兼见大便不爽者,用元明粉泄水祛湿。

许氏善察脉舌象,常于细微处见精萃。如他认为:舌湿脉滑为水湿停滞;舌红苔腻,脉弦滑为湿积化热;舌苔腻,脉滑弦为湿积等。季节性高热一病,具有发热突然和表里合邪为病的特点,治疗上虽应采取双解原则,但总以先降高热为要务。许氏采用“通、和、宣”双管齐下的治则,给我们治疗本病以启迪。

这是现在这个季节,大家可能都会面对的一类疾病,希望大家重视许氏公这些经验。用于临床之中。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这个季节性病案欣赏完,我们再接着看许氏公对于口疮这种疾病的辨证分析,希望也对大家有所启发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仍然先看病案:
例一:谢某某,男,40岁。初诊日期:1987年4月12日。主诉:患口腔溃疡8年,经常出现口腔粘膜及舌面多处溃烂,伴有全身困倦,身重。近月来口疮加重影响进食,经服多种中西药无效,口不渴,素嗜生冷茶酒,大便日一行,不爽。诊查:口内溃烂多块。口疮面偏白而湿,舌体胀,苔中根厚腻湿,脉沉滑。
辨证:寒湿伤脾,积湿滞肠。
治法:健脾化湿,推降积滞。
处方:苍术12克、麻黄6克、胡黄连12克、泽泻15克、当归12克、公英15克、生甘草15克。
二诊:服上药7剂后,口疮明显消退,能进食自如,大便泄出粘物量多,舌苔根部仍厚腻,脉滑稍弦。上方继服7剂,后经追访,口疮完全愈合。3年来仅因感冒来诊,口疮未复发。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看完后,我们再接着看第二个验案:
李某某,女,32岁。初诊日期:1986年4月20日。主诉:患口疮已5年,口疮反复发作,此伏彼起,终年不断,甚则影响进食,平素口渴思饮,素嗜酸、茶饮,大便干,尿浑色黄。诊查:口内有溃烂多处,疮面白腐边红,舌质红,苔满腻中厚,脉沉滑。
辨证:湿热蕴结,热重湿轻。
治法:推化湿热。
处方:胡黄连12克、莱菔子15克、公英30克、生甘草15克、当归15克、泽泻30克、苍术12克、麻黄6克。
二诊:药服6剂,大便得泄,口疮明显消退,烦热口渴诸症均减轻,舌苔较前退薄,仍湿腻,脉弦滑左滞。治以化湿导滞,方药:胡黄连12克、苍术12克、泽泻30克、公英15克、当归10克、生甘草15克。
三诊:服上药7剂,口疮基本消退,渴、热已除,舌苔薄腻,脉细滑。
处方:继服分清止淋丸5袋,早晚各服1/3袋,日服2次。后追访2年口疮未发作。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好了,看完后,我们总结一下:
对于口疮,大家可能都知道,它为常见病,可是一些总反复发作,不易根除成了人们最痛苦的事了,对不?

许氏公在70年的临床实践中,治疗了大量的顽固性、复发性口腔溃疡。通过临床切实观察到,口腔溃疡患者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异常。追其原因,常见有素嗜茶酒或暴食生冷及嗜食辛辣、葱蒜等,久而久之,伤及脾胃运化功能,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致使水道不通,津液不布,而使水液潴留于粘膜之下,造成粘膜水肿,加之说话等与牙齿的摩擦,导致口腔粘膜破裂,而形成口疮。同时患者不戒辛辣、暴饮暴食、茶酒生冷之嗜好,使水肿加重,造成口疮反复发作或长期不愈。

许氏治疗口疮,不但重视局部辨证,如口疮面的红与白、湿与腐,同时也重视全身症状及舌脉变化、平素偏嗜等均结合起来辨证,达到万无一失,辨证准确。在治疗上许氏采用利水、消肿为大法。方中苍术健脾燥湿,麻黄宣肺,一宣一散,共同达到通调水道的作用,泽泻利水以消除粘膜之水肿,公英清热解毒,清血分之湿热,胡黄连推荡肠胃之湿浊,辅当归、生甘草为缓解胡黄连引发之腹痛,又能补中,扶人之正气,待肿消水去,口疮即行愈合,平素再戒偏嗜之习,方能根除,防其复发。

这一临床心得,值得大家学习感悟,当然了也期待大家临床去应用,实践出真知,验证过的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好了,一个小时的学习又该结束了,感恩大家相伴于每天早七点,感恩中医路上的伴行,祝大家工作愉快,幸福开心。




308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1:1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泰然居士 于 2020-2-16 11:19 编辑

2019925
周现强:
传统中医的"内丹术″[内源性药物的正负回馈于正态(正气)的自动化调控],激活了人体自身干细胞的自主修复作用,是治愈这么多疾病缠身的根本理论基础,只有站在"自然生态医学″的理念上,才能见到如此高端的疗效。

周现强:
传统中医学的理论自洽与秩序体系,来源于中华文化源流的秩序整合作为,也是"道物辨证法″(道中运物、物中载道、万物在道中不断守度的化生)的坚强后盾!拒绝了那些逻辑不通的怪论,是"物予道守度能通为用"的坚实基础,才能理顺当前中医学那些不成熟的恍兮惚兮的流弊,促使中医学走向概念界定与高端立论的指导方向。

周现强:
对于那些自始至终的徘徊在传统中医、现代医学、中西两医结合或相融而不能完满自洽与秩序的恍兮惚兮的医学,还处于摸索、又不能自洽和守度与守序的东西,只是处于低端的徘徊过程之中,不能高眺远瞩到"自然生态或系统医学″的妙处,希望同道们猛醒。

周现强:
传统中医的"内丹术″[内源性药物的正负回馈于正态(正气)的自动化调控],激活了人体自身干细胞的自主修复作用,是治愈这么多疾病缠身的根本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基础,是深入挖掘整理我国"丹道″和"得度″(无太过与无不及一一概率论一一"正气″的准确认知)文化与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的有机秩序序贯整合而成的,运用到临床中,具有运用之妙。

周现强:
只有把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处,深入挖掘阐幽而出,运用"物予道守度以通为用″领会到位,一切临床难题就迎刃而解。
309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1:21:40 | 只看该作者
2019926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昨天我们谈了两种疾病的许氏公思想,大家还记得不,一个季节性发热,一个反复口腔溃疡,对不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今天我们再接着看一类疾病的验案,然后我们看看许氏公对脉学的理解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仍然先看一下病情案例:
刘某某,男,50岁。初诊日期:1986年10月12日。主诉:患者胸脘不舒一年余,食后伴有疼痛,气胀,呃逆,发噎,恶心或呕吐等症状。经某医院钡餐造影,诊为食道憩室,合并胃下垂,经服多种中西药物未见好转。症状逐渐加重,食纳少,口不渴,气短,全身无力,大便溏。诊查:语音低弱,面容苍黄消瘦,舌暗淡,苔白满腻欠津;脉细弦滑,沉取寸关有力。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许氏公辨证:脾胃虚寒,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治法:温脾益气,舒肝和胃,化湿降浊。
处方:干姜30克、生甘草30克、白芷15克、炒吴萸6克、清半夏15克。
二诊:药服3剂,自觉食后胸脘痛胀较前好转,食纳有增,仍有呃逆、气短、乏力、心悸等不舒之感。舌苔退薄,脉则未变。方药尚属对症,因病久体弱,疗效势难明显,再依上法化裁:干姜30克、生甘草30克、清半夏15克、白芷15克、乌梅15克。
三诊:上药连服12剂,形证较前明显减轻,仍有轻度气短、乏力等症。上方继服7剂,患者自觉病情痊愈,故心情欢快,又作钡餐复查,结果胃下垂好转,憩室未见,许氏公叮嘱患者将此方研成面药继服,每天饭前温开水冲服一匙,以便巩固,恢复体力。
半年后接到患者来信云:服完上药后病情完全消除,食量大增,面容丰满,体重增加,一直全天工作。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好了,这个病案大家看完了吧,关于食道憩室这个病,大家可有听说?对这个病可否了解?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继续来看一下关于这个案列,这个案例许公岩谈的是胃下垂伴食道憩室。消化道憩室,本是胃肠襞层,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圆形袋状突出,常多因食管贲门上端扩张引起之食管张力和蠕动减低的纵行肌和环行肌纤维增厚肥大,并有浆膜层及粘膜层积湿肿胀所致的膨隆,为形成憩室的常见现象。根据本病四诊表现,消化能力减弱,是患者平素饮食不节,素嗜生冷或暴饮暴食等损伤脾胃,湿蕴成积,致使脾胃长期不健,舌暗淡,说明中虚已久,食纳少,苔白腻,也证明胃亦虚寒,舌欠津不渴又属湿浊中阻,气阴并亏之象。这些常识和现象大家刚才在案例中关注到了没有呢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湿浊之蕴,并非一日所积,常因久而无力运化,则气阴即无从补充,加上脉细弦滑,属于久虚之象,结合脉象寸关沉取有力,则湿邪又只限于中上二焦(这是许氏公对脉学的分析,很是到位,大家在临床上可否关注到了呢,刚才的案例中可否分析到了呢,我们下月的线下交流活动中亦会提及)。脾肺亏虚,气化无权,中气下陷,就成为胃下垂及食道憩室发生的直接因素。胃下垂虽属器质性病变,也属消瘦身躯的韧带松弛,憩室则是浆膜粘膜下积湿水肿所致之局部膨隆。许氏公用温中健脾化湿之法,方中辛味干姜,甘味生甘草,一辛一甘合用,达到辛甘化阳和补中益气的作用,清半夏和白芷宣散胃中湿浊兼能和胃,炒吴萸温中下二焦,共同达到湿去、肿消,憩室即行消失之目的。
大家能看到方中无一多余之药,而且剂量轻重恰当,真乃仲景后之大家莫属,环环相扣,画龙点睛,值得我们学习。用仲景魂而陷仲景方,走进去跳出来,这才是中医之发展。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大家看完了吧,我们学习完许氏公的几则验案以及相关评析后,我们再接着走进他关于脉学的一些论述,希望依然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大家知道,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方法之一。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而任何事物的现象,又必定是它的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脉诊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在人身体的动脉能够诊察出搏动的地方进行接触的。这一科学的自然现象应该没错吧。观其外而知其内是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
(一)脉象的生理脉象就是脉搏跳动的形象,是每一心动周期血流从心脏进入动脉造成的压力波,使动脉扩张和回复而产生的搏动。脉象则又是脉搏速度造成的速率,跳动规律的节律应指感应力量的强度,显示深浅的位置和大小粗细的形态等组成,与心排血量,心瓣膜功能,血压高低,血管内的血液充盈度,以及末梢血管壁的紧张度等有关。这些虽只是由心与血管方面的变化所支配,实际则受脏腑功能病理改变的影响。通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显示出脉搏形象的变化,从而把疾病的变化和脉搏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也才能从中找出辨认病理的迹象,找到论治疾病的理法方药依据。中医脉诊也就是在逐步探索,逐步实践,逐步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个基础大家应该先清楚。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二)脉象的种类  脉搏搏动的多种形象,既是心与血管受机体病理影响所形成的变异,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表现,由于疾病的种类繁多,故临床所见的脉象亦表现多端。前人有24脉、27脉、28脉及危绝脉共40余种之多。尽管如此,仍未能将临床脉象种类纪录完全。这是前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疾病上所反映的认识差异。因此,我们必须从发展中看问题,认识其复杂多样是其客观具体条件所规定的。由于社会的不断进化,新的事物对人体的刺激和机体的反应也有一定的更易,因此,脉象的显示更是不能仍囿于旧的范围。

这段话就告诉我们,脉搏的变化是万万千,千千万,我们一定不能局限于几十种脉象,而是要把握脉象之规律,洞察其奥秘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许彦民:
说的太对了,千万不要被二十几种脉局限,摸脉有个大纲,统领无数种脉象。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所以说脉象的种类只会越来越多,将来或可能更多,以至于不可胜数。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掌握呢?这就需要给它以由博返约的认识了,对不。既知脉象之成仅属于心与血管的运血动作所搏动出来的形象,依脉诊病也仅是四诊的一种方法,只要弄清它是机体病变影响心脏与血管方面的异常,根据变异进而内测病理脉诊的意图即属达到目的。但是有些人认为脉象的种类过于繁多,实际应用不过浮、沉、迟、数的变化,无疑地就承认疾病上限于表里寒热四种了。这显然又过于简单。还有人又加上滑涩两象,共成六种,实际诊病亦难付应用,所以他们不得不将这六种亦繁化起来。在浮脉中以浮而极有力之革脉,浮而柔细之濡脉,浮沉均有力之实脉,浮而中空之芤脉皆为浮脉;沉而着骨之伏脉,沉而有力之牢脉,沉而无力之弱脉,皆为沉脉;怠缓不前之缓脉,缓而时止之结脉,动而中止,因而变动之代脉,皆为迟脉;数而不齐之散脉,厥厥动摇之动脉,数时一止之促脉,数而无伦之疾脉,皆为数脉;按如琴弦之弦脉,弦如转索之紧脉,皆为弦脉;如循长串之长脉,来盛去衰之洪脉,皆为滑脉;如是之形,应指而回之短脉,细软欲绝之微脉,如微有力之细脉,皆为涩脉。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勿论其这样分法已有不少错误,只就其意欲简化,仍是将28种强置于六纲之中,即知其牵强附会,悬想臆断,并非真知。应该明确,今天我们看待脉诊,不但要发扬它的用途,而且要掌握它的科学性,因此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形象上,认识它在心与血管受机体病理变化而异常的原理,是特别重要的环节。所以脉搏变化后的异常形象,脉象实际是心与血管的功能和器质性变异的结果,而器质性则又以心脏本身为明显。当然这是由于心脏对血液运行所担负的责任较多,就要有复杂构造的设施(心房、心室、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如果受内外病理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这些设施某一处或多处的改变。加上心脏本身的肥大或心肌内膜的变化,对脉象的呈现就形成了变异,而血管的责任则只是帮助血液运行,所以构造简单。但是硬化和栓塞也是有的。明乎此,在讨论脉象种类时候,就必须以这种思想做主导,才是正确的。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其次是寸关尺三部的配属问题,由于它是中医诊断技术方面的独特成就,是从实践中长期体验总结出来的方法,不但能准确地说明疾病对内在脏腑生理改变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揭示出来,形成病理改变的程度。应该知道疾病的机体在脏腑由于一时性病理情况的反应,而脉象则是心与血管受脏腑病理影响显示出来的变化。当然仅以直接的脉象和脏腑关系方面作说明,在目前我们的知识范围尚难达到,可以完全相信,这样复杂的现象是通过一定的病理途径显示出来的。例如:心悸患者,左寸动数明显;久嗽则右寸细数;肝气不舒,左关沉滞;食欲欠佳,右关缓怠;腰腿疼痛,尺部见弦。事实证明,寸口脉象呈现六部单一时极少,这就说明在病理影响下应该是矛盾重重的现象。依脉诊病,也正是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做好辨证论治的过程,对不?大家认同不?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好了,时间关系,关于许氏公的脉学之论,我们明天早课再继续,今天的早课就到这里,一天一小时,每天都会进步,学习是日积充电的过程,急也不得,慢也不急,只需稳稳前行,感恩大家相伴。



31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6 11:24:52 | 只看该作者
2019926
老树:
我们这里煎药,箅药时,过去用一块麻纸或白纸盖在锅上,用筷子压住,药汁从锅沿和纸之间流下,大部分渣滓也就挡住了。
现在药店都准备一个小纱网,给抓药的顾客每次送一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3 22:26 , Processed in 0.0591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