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导航中医药交流群”精彩言论集——2019年5月~2019年9月

[复制链接]
321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41:27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阙名:
      病人、疾病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当一个病人坐在西医面前,而后坐到中医面前,这个病人的疾病是唯一的真实客观存在,中、西医的诊断名称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效果是相同的治愈了,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感冒,中医诊断为太阳表实证,麻黄汤,一汗而愈;西医诊断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阿司匹林类,一汗而愈。仅就这一个病人而言,麻黄汤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没有问题吧。100个、1000个这样的病例,能不能说明问题。
        许多西医认为中西医不能沟通,不能融合,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始终把西方科学作为评价中医的唯一标准。
       西医以西方科学为标准,中医以阴阳五行为标准,所以鸡同鸭讲。需要一个翻译,一个中介,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人做翻译,或者借助中英文词典,现在有了软件,方便多了。中西医融合观,证态体系就是这个中介,翻译软件。

322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42: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泰然居士 于 2020-2-17 10:44 编辑

2019929
老教授:
         对于平衡的看法,各自有各自的理解。我认为,阴阳平衡不是一半对一半,50%,而是一个系统稳态的一个范围。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稳态,是守度的中间状态,即升降、出入、盈亏、涨落、消息往来、故纳新生命活动的中间过渡状态。

    有出无入,系统就会崩溃,反之亦然。怎么样才能够维持系统不崩溃?一定要调控出入的量,使得出入量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才能维持稳态。这就是阴阳平衡。

     太极图中的S线把太极分为阴阳,在外界环境、内在矛盾不停变化的影响下这个S线也在不间断的运动着。整个太极系统要想维持其稳态,S线的运动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超出一定的范围,阴阳失去平衡,太极系统就会崩溃。S线的运动的范围能不能用数字表述出来?我认为这个数字是0.618……,即黄金螺旋数。斐波那契数列的近似值。
      阴阳之比超出0.618,系统稳态就会被破坏,在医学上,就是疾病。

老教授:
       吐故纳新,帖子中写成“故纳新”了,特此改正,请谅解。

Ning Chen:
阴阳平衡是动态现象,本质是气的共振

Ning Chen:
不能用天平的平衡概念去理解阴阳平衡,阴阳不是静态的。

千秋雪:
@老教授?
         对于平衡的看法,各自有各自的理解。我认为,阴阳平衡不是一半对一半,50%,而是一个系统稳态的一个范围。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稳态,是守度的中间状态,即升降、出入、盈亏、涨落、消息往来、故纳新生命活动的中间过渡状态。

    有出无入,系统就会崩溃,反之亦然。怎么样才能够维持系统不崩溃?一定要调控出入的量,使得出入量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才能维持稳态。这就是阴阳平衡。

   阴阳之比超出0.618,系统稳态就会被破坏,在医学上,就是疾病。
————————
正像黄中正先生所说,阴阳平衡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相差甚远的。正像人体是相对恒温的,体温虽然有所波动,但也不能高到39度,或低到35度。否则就是病态了!正常的体温就是阴阳平衡的状态和表现。

周现强:
@老教授?从平衡秤到平衡仪的平衡值来看,平衡是绝对不动的数值,即杠杆两端的不上下运动与气泡的居中不动,处于平面的水平线了,这才是"平衡″的真正意义,所以,平衡才是"绝对″与"平面线性″的关系!而人体是多维立体网络层次的秩序稳态关系,为此,平衡一词不适应于人体,因为,人体有"升降出入、盈亏涨落、消息往来的杜故纳新活动的时空间距,这个间距是有"标度"(无太过与无不及一一正气),即"中态公约"的时空动态,这就是"标度律""中态公约度"
       从生物学的原理,也是耗散功构的"守度非平衡″,只有"限度的不平衡″,人体才有杜故纳新活动的气机存在,在细胞、组织、器官的内外环境中都存在着"位势差、梯度差、浓度差、渗透压差、压力差、功信差″,是实现内外环境交易信精与垃圾的根本基础,内外环境平衡了,这些"差异″就消失了,一切环境内外的交易流通就此终结,生命息矣!
       你作为一个教授,不能准确理解"平衡″的绝对性,几何和物理、生物化学到了如此贫乏的地步,令人费解?!

千秋雪:
@周现强?
说平衡一词不适用于人体,这是奇谈怪论!

周现强:
所有离开了我以上所议的标准,一切"动态或相对的平衡″!都是废话!医学是准确的语言在表达,凡是事是而非或模棱两可的话,都是不脚踏实地。

周现强:
@老马识途朱真杰?你首先搞准什么称之为"平衡″?

周现强:
再来说事,在没有弄准"平衡″的标准之前,都是废话。

于建成:
平衡,1.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上相等或相抵:收支~。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3.哲学上指矛盾暂时的、相对的统一。

周现强:
问你一句话?风为什么才流动?人体的气血为什么在流动,你为什么每天要吃喝、又要方便?!人体平衡了,还能吃喝拉洒吗?!

千秋雪:
@周现强?
关于阴阳平衡,您老先生的意见,确实是独树一帜!但是人体生理活动确实是以保持人体各种功能状态达到基本平衡而为目的!
这个不管中医西医,临床治疗时都是这样。

于建成:
原卫生部长崔月犁曾主编《中医沉思录》,书中说:"众所周知,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遇的困惑、危机与挑战。关于其生存与发展,经过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方法与对策,对振兴中医起到了重要的启示和导向作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中医学尚未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事实说明,不从中医学内在的突出问题着手,就不可能走出学术低谷,客观地说,中医学中没有比概念和思维混乱更为严重的问题了,冷静地剖析这方面问题,或许能够找到普遍认同的摆脱困境的可行性方法。"这是总结了近五十年的经验教训得岀的结论。值得深思。

周现强:
问一问?虚实、表里、上下、盈亏、涨落、有无、寒热、刚柔等,这些,是怎么样"平衡″得了的?!如果,这些都"平衡"了,就没有"虚实、有无、上下、寒热、表里、刚柔、盈亏、涨落"等的称谓了!希望同道们当个明白人为妙,不要继续的愚昧下去。

周现强:
@老马识途朱真杰?你这是在不动脑筋!问你?右心与左心的血氧浓度和压力是不是相等?肾小球的入球动脉压与出球静脉压是不是相等?如果是相等的话,你的气血不流动了,你的代谢垃圾永远也排不出体外了。

周现强:
@太白侠?问你一句?平面线性的"平衡″,能否顶替人体立体网络层次的稳态秩序?!

千秋雪:
@周现强?
西医的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能量代谢平衡等,您懂不懂!动静脉之循环不息,是为了什么?

周现强:
@老马识途朱真杰?@周现强?
西医的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能量代谢平衡等,您懂不懂!动静脉之循环不息,是为了什么?
一一一一
这都是讲的一维平面线性的东西。而中医的阴阳,表达的内容是广泛的、多维立体的人体。而人体的气血流动,主要靠的是正负压力差在推动!一个石头在平面上不动,缺乏的是推动力差,所以才不动!只要在一方加入推动力度,使之行成正负力差,这个石头才能动了。可见,事物能够活力,全靠不断的力差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叫做"作用力"。而"平衡"的事物,就失去了这些"作用力",物体是静止的!
      以上,都是常识。到目前,绝大部分的中医人,连这些常识都不明白,行同白痴?!能够当个医生,也不见得好到那里去!

车前子:
现強同仁、千秋雪老教授讲的对,单纯的平衡不用于人体,平衡二字作为人体来说不主语,如:阴阳平衡;几何、物理、化学与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是两码事,不能张冠李带,望千虑一得,方能稳妥

车前子:
更正:第4行不字后面加是字

于建成:
发现了阴阳平衡,与彼消此长、相互转化形成了矛盾,就要琢磨怎么改正,而不是把人类固有的概念,也强行地篡改定义。不然,学界内无法正常交流,也没法与界外交流。

周现强:
@太白侠?是的,到目前为止,许多中医人,连最直白与简单的道理都弄不懂,死不改悔。我看,其看病开方,本事也不大!这是不求上进吗?还学得到真本事,仅是搞些假东西,用来塞责。

于建成:
经典没有阴阳平衡相关表述,现代中医杜撰出来的时候,没有起码的逻辑,该改正就改正,不要强行诡辩了。诡辩来诡辩去,祸害了中医,也祸害了自己。

周现强:
一个中医体系中,和合生物与对立矛盾,写在一部书中,这明显的牛马不相及?!连这么显眼的逻辑思维混乱,都看不出来,还踉着这个写书的在附和,我不知其脑袋总撇在他人的裤腰带中,跟着他在患"精神分裂症″。

周现强:
@太白侠?崔部长的这段话,说到了中医的实际处境。怎样产生了如此的悲情呢?主要的是中医人不办中医自己的事,一切是不动脑筋的拉尿随鸡巴转,不自信与不守规则,跟风使舵,在意识形态上变种了!黄帝内经讲的是"道器同体、形与神俱"!可那些光棍们非要攀龙附凤的在截道取物!这边说中医是博大精深,立场不坚定的那边转风使舵的说"中医是朴素的唯物论"的自打嘴巴。

北丰:
中医理论中的有些概念、原理,各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是对立的,阴阳平衡即是一例。

于建成:
阴阳不能彼消此长、相互转化,而是一个事物在阴阳间彼消此长、相互转化。这么简单的逻辑,整个中医界都整不明白,真是邪了门了。

于建成:
上到大师,下到爱好者,个个蠢到家了,但都牛逼哄哄的,你说气人不?

周现强:
@北丰?关于动态与相对,说明你对"平衡″的原义,还没弄明白,就来群中表态了。连平衡仪与平衡秤的原理都没认清,大幼稚了。

北丰:
所谓动态平衡,即是不平衡基础上的平衡,或者平衡条件下的不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绝对的不平衡和绝对的平衡都是不存在的。

于建成:
墙头草,动态平衡

周现强:
@北丰?你还不理解"既无太过、也无不及"之间(正气),有个波动的立体时空间距!不过,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医人的在缺这个智慧(包括国医大师与国内一级中医教授们)

周现强:
@太白侠?中医当前,前不靠古、后不靠科(贝塔朗菲的守度非平衡),已经被那些所谓的大师们,误导到了边缘化。

Ning Chen:
有意思。阴平阳秘可能是指阴阳平衡的稳定性。


323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46:12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千秋雪:
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讲究平衡。人体内所含的各种元素,血液中的各种细胞,人的体温,血压,脉搏,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态。一旦发生偏移,就会发生疾病。所谓治疗,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使其恢复常态。这就是所谓“以平为期”,也就是使之康复!

千秋雪:
周先生强调不平衡,不管他怎么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也改变不了阴阳平衡这个基本原理!

周现强:
@老马识途朱真杰?只要老马先生能回答我作天提出的问题,我就服你了。
      1、去体验平衡仪与平衡秤,"平衡″究竟是怎么回事?再言?平衡″也不迟。
      2、你是否真能理解《黄帝内经》中的"既无太过、也无不及″的立体时空间距的真谛,是否能用平面线性的"平衡"一词代替得了,用之,这是给传统中医学的多维立体网络层次的严重歪曲与贬值,在窄看了传统中医的原意。
       3、盈亏、涨落、升降、出入、上下、虚实、有无、刚柔等,各有其分布的立体限度时空,不是平面性状的?!把其看着平面现象,那就是大错特错的了,并且这些彼此现象分布于多维的环境当中,如果平衡了就没有彼此!
       4、事物能不断的交易流通着,是位势差、梯度差、渗透压差、正负力差等在起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如果这些力差的平衡了,则万物不流,运动终止,生命息矣!
     以上,非常重要的常识与基本原理摆在这里,这些都是自然、社会、人体的事实,道理己经非常的清晰明显不过了。还在继续用错误的异端邪说,不能迅速纠正,那中医学或是还在顽冥不化者,真的是不可救药的!蠢才到了极点。

周现强:
生命"以平为期″,这句话,那些注解《黄帝内经》的都说反了,错到了极处!本原之义是:在这里,这个平,是缺乏生命波动了,生命到此为止的意思,生命息矣!

周现强:
《黄帝内经》中的"平″字,是后来不懂"正气"("无太过与无不及″的太极之道)的人强行注入的,本来,有的是""字、有的是"常″字,用"平脉″是说不通的。

周现强:
"正弦波的气″,才能是生命之动。

周现强:
中医学已经处在边缘化了,为什么边缘化了呢?因为,处当前的中医学,前不靠古,为什么前不靠古了呢?因为,今天的中医学是以"唯物论″为指导所新建立的,去掉了"道″,缺乏道的规范运化了,也没有道规德矩了,是在乱弹一气!如:道器一体、形神兼备、见微知著、体用一原、和合生物、显微无间、太极整体等,这些都被"唯物论″的"对立矛盾与否定之否定″严重的割裂成不相往来的两阙,成了残疾文化!这就是"前不靠古″!为什么说当今的中医学后不依科了呢?单凭"对立矛盾与阴阳平衡″来议,物理学在正负电子对流的互运过程中,是电藕的互动,不存在什么的"对立矛盾″,所以建立了"无矛盾论″,系统生物学,早在几十年前,提出了事物能够在环境内外的流动互补关系,依靠的内外环境的"非平衡或不平衡″关系,才实现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和物质的交易流通!而当前的中医学的"阴阳平衡″,与这些科学又完全不符,所以是"后不依科″!处于"边缘化″的三不相。中医学再如此的继续边缘化下去,劫难在所难免,必亡!!!

周现强:
太阳的温度和太空的温度平衡了,怎么才有日夜与四季的寒暑秩序交替位移征象?!人们啊,为什么还在如此的不明智?!

周现强:
@北丰?寒暑气候的有序位移交替轮值,就是阴阳。

Ning Chen:
看来,对阴阳平衡的理解对中医来讲是难的事。

周现强:
阴阳就是环境的气候秩序转位。

Ning Chen:
阴阳平衡与脉的数迟现象有关,即与频率快慢有关。最早是台湾的王唯工教授将阴阳平衡与脉象共振联系起来。

车前子:
我的一点感悟!根据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来感悟,阴阳是在六淫与七情的促使下形成我中有你而你中有我,你跟我我跟你,你长我消我消你长的形影不离的伙伴;如:血气、阴阳。由于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之理,悟出了,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气虚、血虚丶或气血双虚。那么那么治有八法,同仁们可以想一想,那一法不是平衡气血、阴阳的呢!如虚则补之丶实侧泄之、热则清之等等,同仁们悟一悟,道理就出来了!

周现强:
所以,《黄帝内经》就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生命之本始,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气机″。后面这句:生杀之气机,是我加的。

于建成:
所谓的无病,即不能热也不能寒,不能燥也不能湿,不能虚也不能实,这是寒热、燥湿、虚实平衡吗?

周现强:
不是"平衡气血″,而是"佐权气血″。

Ning Chen:
《黄帝内经》关于阴阳的定义是指能量。

周现强:
气血,各有其流动的"立体时空″。

于建成:
恐怕中医界,连什么是平,什么是衡,什么是平衡都搞不清楚。

周现强:
请注意这个"立体时空间距″的运转道路!而且这个立体运转道路是"守度″(无太过与无不及)的,当前中医己严重忽视了这重要之"度″,把其丢到解手巷中去了,用"阴阳平衡"这句废话来顶替,什么也讲不到位了。

周现强:
@太白侠?恐怕中医界,连什么是平,什么是衡,什么是平衡都搞不清楚。

一一一一
己经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在认着"蠢得有理″。

周现强:
@黄中正?汽车的发动机,是靠燃烧的气流在推动的,以气缸的正负压力差(限度的非平衡)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希望能够受到启发。

周现强:
从上,议得很多了,道理也扼要明了。

周现强:
有事,忙去了,再见。

周现强:
@杜奇会?说中医理论,要有广泛的社会知识为基础,单打一的短缺学识,只能捡一漏三。

阎建国中医治疑难病证:
阴阳无绝对的平衡,只有阴平阳秘,阴阳只有动态平衡,阴阳相贯,阴阳互包,阴阳盈缩,阴阳圆缺,阴阳长短,等等是不可能绝对平衡的

马先造:
阴阳只有一个。如天地來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是时刻在转化,没有一层不变的。最关键是怎么理解?如何运用?



32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47:29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千秋雪:
@阎建国中医师攻克疑难病证?
阴阳无绝对的平衡,只有阴平阳秘,阴阳只有动态平衡,阴阳相贯,阴阳互包,阴阳盈缩,阴阳圆缺,阴阳长短,等等是不可能绝对平衡的。
—————————
说的好,赞一个!
人体生理活动,必须在人体各种机能和物质处于常态下,才能正常进行。这个常态就是阴阳平衡。
平衡,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相对的。
比如人的体温,人是恒温动物,健康的人必须保持正常的体温。但这个体温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断的波动的。
如果一个人生病了,发烧了,医生的治疗就是降温,使体温恢复正常,而不是升温,使体温更高。
人有升温机制(阳),同时也有降温机制(阴)。使体温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就是阴阳平衡机制。

千秋雪:
屠呦呦是中医研究院的人,她研究的是中药。青蒿素是中医药研究现代化的成果。青蒿素西医把它当西药也无可厚非,但它是中药也正当其实。阿司匹林,本来是西药,可张锡纯把它当一味中药使用,也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中药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按中医原理使用,就是中药。

于建成:
原卫生部长崔月犁曾主编《中医沉思录》,书中说:"众所周知,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遇的困惑、危机与挑战。关于其生存与发展,经过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方法与对策,对振兴中医起到了重要的启示和导向作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中医学尚未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事实说明,不从中医学内在的突出问题着手,就不可能走出学术低谷,客观地说,中医学中没有比概念和思维混乱更为严重的问题了,冷静地剖析这方面问题,或许能够找到普遍认同的摆脱困境的可行性方法。"这是总结了近五十年的经验教训得岀的结论。值得深思。

老树:
@阎建国中医师攻克疑难病证?方法是科学的
与中医不沾边
————
您是不是想说,科学的就和中医不沾边?
那么中医也和科学不沾边了。

中医怎么招惹您了,您就把中医排斥出科学外?



32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49:47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阙名:
譬如,板蓝根,用它清热解毒,就是中药。
如用它消炎杀菌,它就属于西药。


326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52:41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阙名:
届全国名中医张西俭先生脉论连载(一)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医原创梁山泊 作者 西湖散人
脉象补充
脉象特征除二十八脉之外,在临床实践上还可以发现一些脉动之象,这些脉动之象往往与二十八脉结合,并不单独出现,也不少见。
1.郁象
脉体扩张和回缩时幅度受限,有一股内力抵抗脉道的张缩运动,从而在指下产生一种脉道运动郁束的感觉。
脉象显郁其原因必定是气机郁束,常因寒、热、痰、瘀、毒等内外病邪造成气机张缩受限,是气郁失畅的脉象反映,比较容易与弦、紧、满、涩、实、迟、缓等脉并见,也可以在细、沉、滑、数甚至浮等并见,产生郁细、沉郁、郁滑、郁数、浮郁等脉象。
2.满象
指下呈现饱满浑厚之象。满象的出现与脉道内脉质的稠浊和充盈偏多有关,所以属于痰浊太甚之象,而且往往挟有热邪,在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糖症、肾衰竭等病患中较易出现脉的满象。
3.
脉象边线不清晰称为糊。常与滑、满并见。糊脉的产生与脉体松弛相关,在兼滑兼满的条件下,脉体圆钝又有较松软,则指压下脉边钝软不清晰,而呈模糊之象。凡是糊滑、糊满,必痰浊或湿浊内盛;而糊软脉则与气虚生湿蕴痰有关。
4.亢象
诊者指压患者寸口脉,可明显感觉到脉道内脉气上冲的动力,这股力在指压力量由重转轻、脉位由沉移浮时,会紧随诊者的指面上升,脉力大而脉幅高,呈脉气亢张之势,故名亢象。
亢象的出现由脉气过张所致,与火旺热盛有关,如肝阳上亢、肺胃气盛等等,多伴滑数、弦数、洪滑等脉出现。常见于热病、高血压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病患。亢阳易耗气伤阴,久病之体所出现脉之亢象可伴见虚象,即在亢中存在一定的空虚少力感,这种有力之中兼无力的脉象称为虚亢,反映虚实并见的病机特征。
5.劲象
诊者指压逐渐加大时,明显感到脉道内的抵抗力,而且脉体较为坚实。与亢象不同,劲象在诊者指压放松,指位上移时并无脉力上追的状态,与亢象比较,张力不明显,只是强劲的抗压力(耐重压)。
劲者脉气有力,为阳旺过盛,其脉体、外质多较坚厚,显示痰瘀结滞、气机内郁的存在,因此劲脉的出现反映阳气郁旺与痰瘀结滞并见的病机变化,邪毒结滞体内也易出现劲脉。
劲常与弦、实、牢、满等脉并见,易见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肿瘤、糖尿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病患中。劲与亢可并见,称为亢劲,是阳气过旺,痰瘀阻络,气机活动既张盛又内郁的反映。
6.气点气团
在寸关尺、浮中沉任一部位或多个部位,出现点粒状其边界相对清晰的脉气,称为气点。出现边界清晰呈团粒状脉气者,称为气团。气点较小,气团较大,但两者并无严格区界,形态细小,指下略感尖锐者作气点认定,反之形态较大,指感圆钝的作气团认定。两者的病机意义一致,仅反映病变范围大小不同而已。
气点气团的质地有濡滑、满浊和坚硬三种,凡质地濡滑的气点气团都表示相应部位的脏器经络有气火的升发和壅滞。
如某例急性颈椎间盘脱出,左神经根压迫症患者,整个左侧颈、肩胛、肩头及上肢均剧痛难忍。诊其脉两寸部气团上突,以左寸尤其圆大突出,质滑盛不实,知风火上壅左侧肩颈,脉络不畅,予大剂白芍(50g)合甘草10g收敛上壅之气火,辅以祛风通络清热之味,服药3日,痛势见缓,服药1周,疼痛大减,服药半月,其痛若失,其寸部气团也随病情的好转、痊愈而逐渐变小至消失。
如果气点气团质地坚牢不移,则应疑其痰瘀或痰毒内结,需先排查相应上、中、下焦有无肿瘤或结块的存在,排除后再查其他疾病。
气团质地满浊壅盛者大多反映相应部位痰浊壅滞,易见于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证、肾衰竭等病症中的脏器病变,如脑、心、肺、肾之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局部瘀阻失畅等等。但痰毒结滞导致周围局部组织并发炎症者也可出现这种性质的气团(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呈气点出现)。
如一例女性右下肺中央型支气管肺癌伴空洞、炎症患者,其脉左侧沉细弦劲,右尺沉,指示肝气郁亢之变,询病史患有多年高血压病;右寸关则浮滑亢盛,右寸后部近寸关之间可触及一气团,质地满盛,指示右下胸内存在浊毒壅滞,与其右下肺恶性肿瘤和伴发空洞炎症相符,该处肿瘤空洞坏死和炎症都是痰浊瘀毒聚集的病变;患者右寸关脉气虽盛,重压下底气不足,又为气阴两伤之象,所以如此,由肝阳素亢、癌毒相加,两邪合伤之故。
如气点气团位于中、沉位较深者,反映病变较深。气点气团时有时无,则多为风火。但气点气团的出现只直接反映体内相关部位气火痰瘀毒邪等因素聚集,局部气血不畅或张动的病机,而绝不能根据气点气团直接主证何种病证,否则不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因为同一种病机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从而表现有异病同脉的现象。反之,以冠心病为例,有的病例在寸脉后部或寸关之间出现满或小坚的气点气团,但也可以呈现寸脉的细郁弦涩,此即同病异脉。
气点气团所反映的病位判断,大致按“脉诊思考与主张”中提出的寸关尺、浮中沉的三焦脏器分位推论,但人体是一个整体,阴阳气血的气机活动具三维全身性质,由于气机升降出入的复杂性,未必寸部的气点气团就只反映上焦的问题,关部只反映中焦胆脾胃的问题,下焦只反映肝肾盆腔和阳明大肠下肢的问题。
有时候下病会出现上位脉的异象,上病出现下位脉的失常。如笔者接诊多例双侧卵巢癌患者,其癌块居下,但每当加重复发,则先有寸部气团出现。其寸部气团只反映有气火张动于上焦,但其来源于下焦的毒火,是下焦毒火的上浮上炎所致。如果将这些病例的寸部气团判断为上焦病变显然是错误的。不过气火上炎作为这些病例病机的一个因素,虽不能直接主病,但有辨证论治上的价值,反映患者的癌毒所致气机活动具有升发的特征,是癌性活跃的反映,治疗上应有相应的考虑。
7.沉陷
8.浮势沉势
9.边脉
10.反关脉
11.双歧脉
“沉陷、浮势沉势、边脉、反关脉、双歧脉”内容从略。
《张西俭脉论脉案集》连载(二):诊脉规则与指法
原创: 西湖散人 中医原创梁山泊 2018-02-28
诊脉规则与指法
诊脉规则
诊治规则指诊脉时的注意要点,将其奉为规则,有勿以浅显而疏忽之意。
《黄帝内经》虽成书于秦汉年代,总结的是自西周至秦汉的医学知识,但对于诊法的认识已比较全面,其中“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这是诊脉规则核心的要点。
为达到“虚静”的要求,患者应该在诊脉时保持安静,临诊强调“诊脉为先”,先不进行问诊,医患双方先不必对话,医师务必高度集中精神,使指感与患者的脉动相融,时间不少于3分钟为佳。《黄帝内经》要求的“诊脉常需五十动”,在实际操作中时间仍然不够。
达到上述这样的诊脉境界,有利于产生对脉动的一种难以言传的意会,而这个意会对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是有价值的。许多善脉者以此为术,但无文字传承。以往学习者欲求具备这样的技术,以实现医者神思通过手指与患者脉象相融,需日久乃成。
此外,患者的脉象信息有时仓促之间反映不全,需二次三次反复切取,前后对比才能被全面掌握,从这个角度讲慢郎中比快郎中聪明优秀,或者说执业态度更认真,而认真、细心也是诊脉的重要规则。
脉诊的认真要求还体现在正确布指,成人以桡骨茎突为标志,将中指正对桡骨茎突的关脉,食指与无名指自然旁切寸和尺脉,幼儿则以二指或单指,仍以桡骨茎突为关脉之界,上下滚滑以诊寸和尺。这种布指看似简单,却是正确了解与脉气变动相呼应的三焦脏腑的气机变化唯一的布指方法。走形的布指,三指所布已非正确的寸关尺位,其指下所感也非正确的三焦脏腑的气机信息。所以布指切脉事简而义重,需认真操作。
指法五式
脉诊中手指的切取动作要点叫指法。文献上记载的寻、按、举为常述的指法。如滑伯仁《诊家枢要》:“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此外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推而外之、推而内之、推而上之、推而下之的说法,以及《文魁脉学》加诊脉之内外侧的要求,需补充推、滚二式,指法应以“寻、按、举、推、滚”五式为法。
举法:轻触浮取。
按法:加力重取沉取。
寻法:指力在举按之间,指位在浮沉之间移动切取。
这三式需反复往返比较,目的是辨别脉道浮沉之间的脉动特征。
推法:在举、按、寻操作过程中,手指在寸口桡动脉上进行寸尺之间方向的轻微移动,可了解脉道中气血由尺至寸方向细微的脉动态势。以及寸关尺各位点在推取中的变化,如推动中、下位脉的脉力重于上位,说明下位脉之气盛,反之则说明上位脉气盛而下位脉的底气不足。
滚法:即手指切压患者脉道时,作左右横向的轻微滑动,目的是诊察脉道两侧边的脉动情况以及脉道的质感。脉道两侧边的脉动多数情况是一致的,但有时会出现差别,需滚法感知。
以上“举、按、寻、推、滚”五式本质上是指力与指位的变化技术,之所以脉诊要运用这指法五式,系指法五式基本上涵盖了寸口脉上下前后及横向的脉道三维空间的切诊,从而可以了解人体阴阳气血、邪正虚实的三维气机活动信息,所以是比较全面的指法,应该每诊皆作。
前述脉诊需反复,故指法五式常不能一遍完成,诊者宜耐心反复切取多次,更换指法,以减少疏漏之处。在脉诊中,诊脉完成后进入望、闻、问诊阶段时,因为疑虑产生,又反过来重新举、按、寻、推、滚者也属必要。后诊的认识与前诊一致或者后诊否定前诊的情况都是可能的。
《张西俭脉论脉案集》连载(三):脉诊指法要点
原创: 西湖散人 中医原创梁山泊 2018-03-11
指法要点
指法操作程序
时间分配先平均后重点
指法五式的操作开始应当均衡运作,才能产生不同指法下的不同脉感。不同脉感主次不一,为保证无误,应当转过来对于感及重要脉感的指法侧重验证,反复比较,所以各指法运用在时间分配上有一个先平均后重点的过程,相当于先全面后重点的操作。
范围分配先总后细:从指法运用范围的角度,分为总摸和细切两种。
总摸:不问寸关尺,只在浮中沉位之间作大概的总的切诊,目的是了解脉动总的特征。
细切:按左右手、寸关尺、浮中沉共三部九候18个位点一一切取,掌握各位点的脉动特征,目的在于认知脉动的细部特征。
指法运用宜先总后细,这与指法分配时间先平均后重点结合起来,等于是由面到点的排查过程,具有程序合理、容易发现病脉和脉动的气机特点,少发生和不发生遗漏。再结合指法运用的多次重复验证,则误辨的可能也将大大减少。
变动指力观察上下位的脉动变化
指法五式的运用在视觉上有二种,一种是对寸关尺各位点上的各手指的指法各察其象,即食指指法察寸脉,中指指法察关脉,无名指指法察尺脉。另一种则是在一个手指指法的作用下要观察的是其上下位的脉动变化。
例如脉象总切为濡滑,濡主气血之虚,滑主气血之旺,则两者的相兼病机重点在哪里?可将各指分别加压至脉气绝止,在此条件下,视其下位脉有何变化。如果将关脉压至几绝,尺部无名指稍稍松开,此时如感到尺部的脉气明显增强,以致形成一股气团撞击切压关部中指的指边,则说明关部以下的脉气是旺盛的,总摸所见濡滑脉的滑象,与尺部脉动变化相对应,印证了下焦存在内热实邪,此当为病机的重点。
又例如对某一位点施压,则其上位脉的脉力脉势立即明显下降,说明脉气无力,不能抵抗某指位的加压。反之在下位脉加压的条件下,其上位脉脉幅虽变小,但内力仍强,呈郁而有力之象,则表示脉气的强劲,对指压有较大的抵抗力,故脉道中的气血,仍可在指下与脉底之间的缝隙挤冲至上位。
变动指力并观察上下位脉动的变化,是延展脉诊的视野,有利于发现脉气、脉质变化的重要信息。
关注脉动的过程变化
在切脉过程中,先后脉象或一致或有变化,一致者反映脉气变化稳定,病机因素相对单一。
但有时切脉之初与切脉后期的脉动现象不一致,如最初切脉时浮滑有力,时久之后在寸关尺三部或关尺部脉力转弱,则切脉后期的弱象是其元气虚惫的反映,而切脉初期之浮滑有力,乃元气虚弱失持,容易在某种刺激下,如最初面对医师时心理紧张,或脉道初受压时的应激反应,从而发生虚性张动的变化,其人病机当为气虚火浮。
反之,如初切脉时,脉力欠振,切脉时久,脉力增强且经久不衰,这是阳热内郁的原因,因郁而脉气外达不利,故初取其脉有不振感,但切诊时久后,其郁阳之力渐渐涌发,则脉力会增强。
总之脉诊指法虽只有五式,但在运用上有时间、范围、脉位、指力以及过程等变化,使脉诊技巧的应用丰富多样。换言之,对脉象的审视,并非仅限于知道所切之脉为二十八脉中的什么脉,还应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作分析、比较、综合的观察,切忌孤立看待二十八脉,务必记住,脉动的一切皆含信息,脉动的一切皆应关注,指法运用的目的是尽可能齐全、真实地收集脉动信息。

327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53:33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淄博延强医院 黄衍强:
学习了脉诊,长知识了,谢谢各位大家的奉献。以前我写一短文,与各位同道分享。
脉诊者寿
人能静心,血管放松,血流暢通,有益健康。然作为医者,读书苦,工作忙,生活累,如何静心?自己悟出,如果把明代李时珍的脉理与当今甘肃中医学院李少波教授创编的”真气运行法”相结合,既能为病人测诊,又能静心,实一举两得,下面简述之。
李时珍在他的四言脉诀中讲到“调停自气,呼吸定息,一息四至,平和之脉”。就是医生为病人测脉时,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气息,静下心来,有规律的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按照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8次,即18息,乘以4为每分钟72次。现代医学认为,正常人的心率每分钟为60-90次,其平均值为75次。古代的人没有手表,从以上计算的结果古今基本上是吻合的。
真气运行法中第一节“呼气注意心窝部,不呼不想”。要求舌顶上腭,吸气时随意,呼气则细、长、慢、均,自己的耳朵听不到自己呼气的声音。如此反复练习,久之心口窝发热,第一步功法练成。第二步以同样的方法呼吸,但呼气意念的位置到了脐下丹田穴处,久之此处有热流及左右上下气泡滚动的感觉,说明第二步练成。如此再进行第三、四、五步的练习。如此长期坚持,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
在健身的同时我体会到还有以下的好处:一、因为测诊的时间长,显得非常敬业,病人普遍喜欢,拉近了医患关系,从而避免医疗纠纷。二、从量变到质变,脉诊技术能够不断提高。黄衍强2015.5.6日初稿

328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55:22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泰然居士:
周老师的观点试分析如下:阴阳在人体主要在心肾两脏,心为火属阳,肾为水属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但不是阴阳平衡。如果阴阳平衡了,就没有升降出入,也没有生长化收藏了
也就是周老师说的阴阳要有梯度

泰然居士:
四季的更替也是阴阳消长的过程,如果阴阳平衡了,也就不存在四季变化了

泰然居士:
在医理上我认为阴阳也不是平衡的,不是说平衡这个词西医用了中医就不能用了。
心肾、四季只是阴阳不平衡的一个表现方面,阴平阳秘的状态也并不是阴阳平衡

千秋雪:
@泰然居士-中医学徒?
如果不需要阴阳平衡,为什么还要有四季冷了热,热了冷的季节变化?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四季变换,热了就一直热下去,地球变得高温像太阳上一样;冷了就一直冷下去,地球变得像海王星一样,如此那地球上还会有人类吗?

泰然居士:
@千秋雪?二者不是互相交替吗?那样不成阴阳离绝了吗?

于建成:
@千秋雪(老马识途)?千总,平衡是不是对等的意思?不是,请使用别的词儿,因为世人对平衡的定义就是对等的意思。是对等的意思,怎么与消长转化不构成矛盾?

千秋雪:
@太白侠?
所谓人体的阴阳平衡实际上只是一种运动的趋势,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因为总是不平衡,才会不断地去追求平衡。

于建成:
@千秋雪(老马识途)?理解。不过,这样的表述很不规范,难以自洽。

千秋雪:
人体的脉搏,体温  ,血压,体液的酸碱度,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也同时在保持着一定的常数。

千秋雪:
这个常数,就是所谓阴阳平衡的指标

千秋雪:
@太白侠?谢谢理解



329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56:33 | 只看该作者
2019929
周现强:
当今流衍的哲学,是西方的平面、线性、显性的说教,而且不知常,把常态说成了失态,把善、转化为恶,并且不能够"有无、善恶、虚实、刚柔"等公度,不能知常达变,只能用于历史中的动乱时期,是短期行为!仅是四维八度、功形同构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面之词,所以不全面、不完整、不圆满,都是一些"角度″的说法,不能"广度"。当今的学仔们,在其教养下,由人才都变成了废材、由聪明变得愚蠢了!特别是学中医的这些学仔们,到如今连模仿能力都欠缺,无法谈对传统中医学的继承了,因为,这些人,都被灌输得没有逻辑秩序,表现的都是逻辑思维冲突与悖论的不成体系。糟蹋了几代人。

千秋雪:
@周现强?
所谓阴阳,就是一对矛盾和差别。所谓平衡,就是生理的人体具有不断缩小这种差别,试图平衡的趋势。

千秋雪: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是为了达到阴阳平衡,而不是为了扩大或保持这种差别。

周现强:
老子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把"和合生物"、用"对立矛盾"顶替,把自然肯定的存在、用"否定之否定″来否认,把"量效关系″用"质量互变"来说事。所以,当今流衍的哲学,仅是恶作剧,不能用到中医中,否则,是在严重歪曲传统中医!

千秋雪:
人体为什么能保持恒温?血液细胞,电解质成分为什么都有生理指标?

千秋雪:
如果人体没有生理指标,各种差别随意保持和扩大,那还是健康人体吗?

周现强:
@老马识途朱真杰?你夫妻之间成为一个家,总是各存异心、在闹对立矛盾!你这个家还有安宁的好日子过吗?!不纷崩离析才怪呢!

周现强:
人的学识,不能脱离不接地气的日常生活,连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怎么能说到位中医博大精深的原理呢?!否则,都是在脱离实际的鹦鹉学舌。



33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10:58:38 | 只看该作者
2019930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好了,我们准备开始,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公岩老师关于脉诊的论述,今天我们利用早课时间看一下,他在舌诊方面的论述,希望大家喜欢,明天国庆放假,我们也休息几天,希望大家在假期里陪父母说说话,尽孝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本色,是中华儿女应和的义务,感恩大家相伴。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捕捉患者信息的第一法门。从舌的外在形象上作为诊病认证的依据,并能准确地指明疾病变化的程度和脏腑病理位置之所在。这是我国广大前贤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地实践和验证的总结。许氏公通过继续探讨和认识对于人与自然在适应及矛盾方面表现出的生理正常形象,更重要的是人在患病之后,舌的形态,色质和舌苔一系列病理的异常与变化有了新的补充。早就肯定舌是心脏开窍外现的地方。《灵枢·经脉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知五味矣。”知五味是通过神经保护机体防止中毒和资取有益饮食营养的具体措施。这个我们要明白。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在《素问·五脏生成篇》又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舌也。”从心脏的血脉运行功能看待舌色与舌质方面在疾病后的变异。唐容川总结了前人这些实践理论,就肯定出“舌为心之苗,而居口中,脏腑之气支配于口者多着于舌”的舌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性,目前仍是中医诊病不可缺少的望诊技术。即近代西方医学也认为舌体的血管神经分布极广,血液的供应尤为充足。有人说:“舌是反映生物体内机能是否发生故障的最好标志。”舌诊作为反映整个身体状态的舌象变化,无论中医西医均有依赖它作为诊断内病外现的手段,不过中医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更为丰富。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我们首先来看舌的形态
(一)舌体是由一块肌肉所组成,肌肉乃脾之所主,望其形态,可知脾脏之情况。中医认为舌体变化,也与全身肌肉变化是一致的。故望舌形不但能测知肌肉方面的病理,而且据此并与临床其它见证,结合闻、问、切三诊,进行辨证,就能全面地得出精详的病机病理。具体望舌的操作方法,则归纳到它的形色和舌苔几个方面。在舌面上某些局部的病变异常,又能明确指示出属于个别脏器和气血虚实的情况。今天早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第一个,我们看下舌形胀大,这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一种舌态了,多属脾被湿困引起。胀大而红,为脾积湿热;胀大色暗,为脾郁湿久;胀大而淡,为脾虚湿聚。松皱:为胀大不实而空松,舌面上有皱折样之直条隆起,属脾脏之气阴并亏,为久病将复之象。如吐泄急作,则为脱水之征。瘦小:属脾脏之气阴大衰,非体质素亏,即久病缠绵;瘦小而红,为心脾津血并虚;瘦小而淡,为脾肾心三脏亏损。僵硬:乃舌体之动作失灵。主要影响语言及咀嚼动作,属脉络瘀阻。如患温病之高热灼津所致之神识昏迷者,则舌质绛红而僵;若属脑血管栓塞形成之中风不语,必色质如常。颤动:舌体伸缩颤动不稳,多属正气虚弱,虽有时毒热内蕴之实热证亦见此象,示为正不敌邪之势。如舌淡而颤者属气虚;嫩红而颤者乃酒伤;鲜红而颤者,为肝风内动。这个不是一下子能记住的,需要我们多看体悟,最好以纸质笔记记录下来,很多人喜欢点手机收藏,但几年过去了,手机内存占满了,根本没有记下多少东西,没有成长,这不是我们早课的发心。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再看歪斜:伸舌时偏斜不正,如非舌下神经受压或伤损者,多属全身病患所引起之舌肌一侧麻痹所致。常与中风偏枯后口眼歪斜同见。
吐弄:舌体频频伸缩不稳。属心脾热盛者,舌质多为绛红或暗红;若小儿无病而吐弄者,则系大脑发育不全。
卷缩:舌卷缩难伸,乃气血大损,筋脉失养所致。多见于急证脱水之后;或久病肝肾双绝之际,乃为危候。
重舌:舌下突然生出一个肿物,殷红疼痛,乃下颌下腺发炎所致,多属心脾积热,小儿尤为常见。
白星点:舌面生出白点,小如米粒,状若珍珠之晶莹,与舌苔之芒刺不同。属蕈状乳头因病理之情况而肥大,亦称水泡舌,为久病大虚之象;如散见于舌之近根部,则又为温热病之危候。
红星点:乃蕈状乳头增生充血之象,密集于舌尖及前中部,同时伴随舌质绛红,属温毒极盛,津血被耗情势,亦称草莓舌。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再来看紫星点:多属血热病后,舌尖部残存之瘀血点,如不兼任何形证,日久自然消失。
裂纹:分直裂与横裂两种,俱属津血亏虚,部分之粘膜萎缩所致。如系横形散乱而浅,为脾之气阴不足;其深而直裂者,则为心阴亏损,是舌面之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融合萎缩和断裂所形成之裂。
还有剥脱:又名地图舌,乃胃中湿热,食积久阻不去,津液难于布润,部分之舌面乳头萎缩之势。
脑回舌:舌面呈红沟纹,舌体柔软增厚,多属先天形成;或为梅毒所致。若由深裂渐成者,仍是心阴之亏。
镜面舌:舌面光滑如镜,或无苔而不光,均是乳头萎缩所形成,乃津液涸竭,舌粘膜有失濡养之象,多属久病迁延。若舌质红绛,更说明津亏火浮情况;如延久再损及气分,舌质即现淡白,尤属危候;至于部分呈光,或前或后,或尖或根,或边或中均为一脏之津偏亏,许公氏认为这仍疾病发展过程中之暂象,不必为虑。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接下来再看舌质:它包括神(“生气”)色两方面。
1)舌神:舌神主要分荣(神气内含,生机旺盛)、枯(枯暗乏神,精血涸竭)、润、燥四象。荣:舌是肌肉的外现,无病时必须荣活有华色,舌面鲜明清爽,神充内。乃气血充沛,生机旺盛之象,即病亦属轻微。枯:枯暗乏神,与荣活相反,是津血涸竭情况,肌肉失养生机见败,乃危恶之候,病虽未笃,亦应防变。润:舌面润泽,为津血丰满内含,亦非湿润如水之外露。久病将复则先见之。燥:舌面干燥,并非苔如芒刺,乃苍(枯之轻渐)燥乏润,是舌为津血竭,气阴久亏,流畅已失亦属危候。这个好理解不?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还有一种蓝舌:蓝是青之深重,亦静脉回流不畅,属久病趋败情势,或是急性食物中毒造成之心力衰竭等危候。
暗舌:较正常之舌色略暗,虽不如紫蓝色之深,亦为舌上之毛细血管回流障碍之故,乃病久气伤,无力流畅血行,主内伤病延久气虚之象。
嫩红舌:浅红略带紫色,乃玫瑰色之浅者,接近暗红机制,许氏通过临床大量观察,确为素嗜饮酒所致,酒能伤肝,肝伤门脉瘀阻失畅,故舌呈嫩红。
淡白色:淡白无华,为气血亏损所形成,故血难华色,但病情有轻重,气血之亏耗亦有差别,若舌体如常有舌苔者,病轻;舌瘦无苔而枯萎者则属重笃之危候。
瘀斑舌:正常舌色,在舌面或两侧呈有紫斑之点或条块状者名为瘀斑。乃部分色素沉着,为全身瘀血疾病之外现。

山西*医中子(郭振峰)186*****189:
舌诊部分如果没有看过丰富舌象的朋友,确实比较难理解,所以我们今天先分享这个舌形、舌神、舌质吧。国庆后我们再接着学习许公岩关于舌苔方面的一些论述,坚持前行,中医路上方有成长,中医临床丰富而有趣,全在用心二字,最后祝大家国庆愉快,陪家人多聊天、农村里现在正是农忙时段,帮家人们做些农活是最开心的事情。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3 01:32 , Processed in 0.0594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