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导航中医药交流群”精彩言论集——2019年5月~2019年9月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9-8-7 00:24:34 | 只看该作者

形象具体化

编辑

就物质运动的形态看,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构成力学运动的本质;化合和分解的矛盾构成化学运动的本质;同化和异化的矛盾构成生命运动的本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运动的本质;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构成认识运动的本质。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组成事物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是事物本质存在的客观基础,一事物和他事物的本质区别是由事物的各个特殊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结构决定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由于事物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本质有时以假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假象是事物本质的反面现象。

   


关系

编辑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本质和现象相互区别,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和矛盾。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局部的、个别的。因此,本质比现象深刻、单纯,现象则比本质丰富、生动。不同的现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质,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千差万别的现象。地球上已发现的生物有数百万种,各有其特殊的生命形态,表现为无限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本质,都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存在方式。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事物的现象是易于变化的。客观事物在其过程结束之前本质是相对不变的,但它表现出来的现象则随着过程的展开不断地改变着具体形态。从人的认识方面看,事物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由于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只有借助于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

本质和现象互为事物的里表,它们是互相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根据,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现象是由本质产生的,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结底是从属于本质的。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现象,任何本质都是现象的本质。世界上既没有离开现象单独存在的本质,也没有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是事物的客观辩证法,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认识的主观辩证法(见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一方面,事物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离开事物的现象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提供了科学认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现象又不等于本质,把握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的矛盾,决定了认识过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有一个过程,它的本质的暴露也有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然要经历由片面到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客观事物不仅包括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而且本质自身具有层次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较深刻的本质的无限深化的过程。人们的认识过程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当人们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以后,通过抽象和概括可以由某些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把握,又会促进对事物特殊本质的再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本质到共同本质、由初级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是人类认识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辩证过程。

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或否认现象和本质的客观性,或否认其对立统一关系。主观唯心主义者G.巴克莱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感觉的复合”或“观念的集合”,本质只是一种“虚无”,否定了现象和本质的客观性。I.康德承认事物本质的存在,但他把本质看作是处于“彼岸”的“自在之物”,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他否认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可能性。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如实用主义、新实在论和存在主义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否认事物本质。实用主义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归结为经验,否认反映事物本质的客观真理的存在,把真理仅仅看作是某种作业假设,用观念的价值性代替观念的真理性。新实在论把本质和共相看作同个别事物一样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宇宙的基本要素是最简单的逻辑项。存在主义者J.-P.萨特把存在分为两类,自然界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虚无,只有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

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对现象与本质的理解,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了资本运动隐藏在深层的内在的本质,经过多层次的外化,科学地说明另外资本运动的外部现象与内在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如果说,《资本论》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科学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全过程,也就是以资本最深层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到资本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因而是一个逐步外化的过程的话,那么,马克思对资本的研究方法就是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则是从资本的本质上揭示资本的表面现象,即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而在本质上把握资本运动的形式。
32
发表于 2019-8-7 01:30:17 | 只看该作者
以避阳动耗气。古人所以称谓"三伏″,就是让人们在阳气易散的时节、以保阳气的不要妄散,这时最好的蛰伏起来,收藏阳气。所以,对于内经,也要灵活掌握,这种掌握是季节的气候相应的转化,那么,人体的气候就不同了,是如何正确的在春夏养阳了,重在这个养字,春夏如果不把阳气养起来,让其随着气候的升散宣泄的话,秋冬就缺乏阳气的予以养阴了,则阴也不生。

33
发表于 2019-8-7 04:02:51 | 只看该作者
科学泰斗爱因斯坦如是说:“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所组成……。这种新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只有场才是唯一的实在”(7) 。这种“场”我们就暂时定义为“阴阳”(五行) 规范稳态秩序效应场。
34
发表于 2019-8-7 04:03:14 | 只看该作者
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所组成
35
发表于 2019-8-7 04:03:40 | 只看该作者
这种新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只有场才是唯一的实在”(
36
发表于 2019-8-7 04:04:25 | 只看该作者
物质才是唯一的实在
37
发表于 2019-8-7 04:04:54 | 只看该作者
场是物质
38
发表于 2019-8-9 08:16:00 | 只看该作者
        泰然居士 :辛苦了!谢谢先生。请先生继续。

点评

感谢先生关注!  发表于 2019-8-9 15:12
39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4:14:22 | 只看该作者
2019630
行者:
   @老教授?

2)急性腹膜炎与肠梗阻相鉴别和热实结胸证与大承气汤证相鉴别的融合。
    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治疗,这已是医学常识,伤寒学家早就指出“大承气专主肠中燥屎,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说明大承气汤证的病变部位在肠内,热实结胸证的部位在心下,有在胃肠之外的含义,这种认识与西医对腹膜炎的认识(感染位于胃肠之外的腹膜腔内)和肠梗阻的认识(肠梗阻后感染位于肠道内)是一致的。
————————
     李先生这里所说的肠梗阻,指的仅是单纯的大便干燥形成的便秘,中医称为阳明腑实证,处方是大承气汤。与急性腹膜炎不是一回事,治法也不一样,谈二者融合,没啥意义。

     实际上,肠梗阻有多种类型,不只是大便干燥一种类型。
     例如,寒性肠痉挛也可出现肠梗阻症状;肠蠕动无力也会出现肠梗阻症状;特别是肠肿瘤引起的肠梗阻更是如此。这几种肠梗阻,哪一种都不能用大承气汤。用了就治错了。
     以此而言,大便干燥型的肠梗阻,不能代表所有的肠梗阻;大承气汤只能治疗大便干燥肠梗阻,不能治疗其他类型的肠梗阻。
     你将肠梗阻与急性腹腹炎搅在一起,我认为是添乱。
     另外,将热实结胸证臆断为与西医腹膜炎的认识相一致,这也是脱离实际的。腹膜炎不等于热实结胸症,二者不能划等号。故不能融合。会产生错误的误导作用。
      
     我个人认为,治病是一个人命关天的大事。必须采取具体疾病具体治疗的原则,一切的理论应来源于实践,而不应当采用主观臆想的方式,拼凑理论以代替具体的辨证施治。这是我一直以来,坚决反对你这种想当然的纸上谈兵代替临床经验总结的做法。

     不过,我并没有完全否定你做的工作。我对你的工作评价是:
    1、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2、为中西医理论统一,提供一些素材。
     仅此而已。


     我们二人多年来的观点不同,不是一般性的争论,也不是文人相轻,而是对于人命关天、大是大非的问题。
未来的中医治病技术的提高,决定于临床疗效提高后经验的总结和治病原理的通透指导,是对于现阶段中医和西医治病水平的双提高,决不是现阶段低层次中医与低层次西医的简单融合。因为那不是未来新医学的目标。

行者:
    我觉得,李先生的工作,称之为“中西医互参”更为确切,而不是真正的中西医融合。错在定位错了,名实不符。
     中西医的融合,应当是本质的融合,而不是现象的融合。

周现强:
@行者?这种"中西医互参"的提法准确。到目前来说"中医两种基本理论"是很难融合的,只有在临床上各用各法的互参与选优互补的适用阶段。要想融合很难弥补互相己存的鸿沟与壁离,只能另起炉灶,建立起"系统医学″或是"自然生态医学″(在上,在临床中已有大纲),关键是不守原定套路、而又不走样的超越这些中西存在着鸿沟与障碍,是个尝试。关于老教授的阳明腑实证的话题,不管西医是什么性质的"肠梗阻、腹膜炎″等,只要具备了"痞满燥实坚"五个症征,这都是应证的,对于功能障碍的可以痊愈,这是事实的效果,对于肿瘤和肠扭转(病呕胀闭)这类,许多患者连药都难下肚,虽然有的能暂时缓解,但马上如现,这类患者疗效不能让人满意,只得转手他医。

北丰:
@管理?老教授的融合他自己没讲清楚,实际上就是寻求中西医在证(态)基础上的结合,就是中西医在临床诊治上的他所谓的流易,比如一张纸的两面,西医的一面对应中医的一面,中医的一面对应西医的一面。事实上正如他所说的,一对多,多对一,想的太简单了,所以做起来太复杂了。中西医结合有所谓结合点,中西医融合也有所谓融合点,他所谓的证(态)就是融合点,这个点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结合或者融合的成败。很显然,他很可能找错了点,掉井里了。

我和你一样都是外行,胡说呢,仅供参考。

周现强:
@管理?结合、融合的理念,到当前来说已经过时。另起炉灶、不走样于中医的系统医学或自然生态医学,才是中国医学的出路,只有这样的才有可能超越"当代哲学、科学、现代化″那些牵强附会与张冠李戴的毛病,让系统环境内外的自由与自约有序的自洽,让医学走上"立体层次、多维网络″的程序智慧系统上前行,才是最终目标(往上查阅、已议大纲)

周现强:
其余的仅能当着参合与比较、或是临时过渡的部分考虑。

周现强:
@北丰?我在基层,独挡一面,历经急重难症风险,也在中西两医上探索比较多年,认和到当前为什么中西两医不能很好的结合与融合,最大的鸿沟与障碍是在两种?哲学″不能全面与完整的解说自然的"意识形态″上!因为,一个分别是在言"道″、一个分别是在言"物″,对自然都只说了一半、而漏掉了另一半,都不能相应与自洽的自圆其说,被我认为都是"残疾文化″!因为二者都不能"道物一体(道中运物与物中载道)、形与神俱(形上与形下的严重剥离分裂)、宏微并见(各搞各的宏观或微观、主观与客观)、主客统观、体用一元(理论与实践脱节)。为此,欲要跨越这些鸿沟、壁垒、障碍、分裂等的精神两阙的残疾文化思想,事先必须解决当前"哲学"存在的、人为认知缺陷的"残疾″作法,把自然的存在(归纳起来是两个字,即"道与物″的有机自洽运化,用系统的自洽解决那些当今的悖论与系统内外的相互冲突的不能兼容共利的大问题),这就是重新建立"道物协同承制自然论″。

周现强:
@北丰?我在基层,独挡一面,历经急重难症风险,也在中西两医上探索比较多年,认和到当前为什么中西两医不能很好的结合与融合,最大的鸿沟与障碍是在两种?哲学″不能全面与完整的解说自然的"意识形态″上!因为,一个分别是在言"道″、一个分别是在言"物″,对自然都只说了一半、而漏掉了另一半,都不能相应与自洽的自圆其说,被我认为都是"残疾文化″!因为二者都不能"道物一体(道中运物与物中载道)、形与神俱(形上与形下的严重剥离分裂)、宏微并见(各搞各的宏观或微观、主观与客观)、主客统观、体用一元(理论与实践脱节)。为此,欲要跨越这些鸿沟、壁垒、障碍、分裂等的精神两阙的残疾文化思想,事先必须解决当前"哲学"存在的、人为认知缺陷的"残疾″作法,把自然的存在(归纳起来是两个字,即"道与物″的有机自洽运化,用系统的自洽解决那些当今的悖论与系统内外的相互冲突的不能兼容共利的大问题)有机揉合在一起,这就是重新建立"道物协同承制自然论″。这就有利于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建立起"系统医学″,越过了被人们认为"科学″而疗放不切实际的"不够科学″的存在问题,直接走上了比"科学"还要超越许多的系统医学或是自然生态医学。

周现强:
@北丰?阴阳交易生运化才构成了道,而这个道反过来让阴阳在相互交易运化的过程中不要轻易的越轨。为事物相互作用的运行轨迹与调控中心或枢机。如同电脑的软件、航道、椭圆形轨道、人体的气血转运之道(呼吸道、血循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神经经络道),人们为了便于论说的起见,划分出有形之道和无形之道,其实这些道在不同层次的整体上是兼容共利、协调一致的,不应分出"形而上之谓道与形而下之谓器″,其实自然上的道与器都存在于一体的永不分离,即道器同体,在功形于上、功形于中、功形于下,否则分别的话是游魂与尸体。

周现强:
@北丰?在呢?!上有:为事物相互作用的运化轨迹和承运事物转运的调控中心或枢机。

周现强:
我这个概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属专利啊。



40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4:15:52 | 只看该作者
2019630
周现强:
自然生态医学或称系统医学的诊治大纲:
  从“自然生态效应场”(既无太过、也无不及,或是太过不及)的概率阈值标量频谱的广度来看,虽是不同的人体,都包含着相同而层次差异的属性信息,例如:人体寒、热、虚、实等的太过与不及的不守中态之度与秩序,或是寒、热、虚、实等的错杂紊乱。因此,对于每一个处于疾病状态的人体系统,它们都包含着相同而层次差异的改变信息,也就是:所有的疾病变化都包含4个方面的性质的变化,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每一层次变化原则表现程度的度量的差别。因此,任何一种疾病,其变化就是在下列4个方面的变化:
  第Ⅰ诊断: 外界病原侵入的变化【变化方式:有/无】;
  第Ⅱ诊断: 人体自身组织的变化【变化方式:增多/减少/紊乱】;
  第Ⅲ诊断: 人体本体功能的变化【变化方式:亢进/减弱/紊乱】;
  第Ⅳ诊断: 人体沟通功能的变化【变化方式:亢进/减弱/紊乱】。
  二〉、自然生态医学第二原理:人体疾病系统治疗原理【本章二节已作介绍、在此述纲】;
  结合自然生态医学第一原理,我们可以得出:所有疾病治疗方法都包含对人体4个方面变化的调整,差别只在于各个方面调整的方向和力度不同而已,在減损太过、增益不及、调理紊乱的过程之中得其道物阴阳五行和精气神的“中态公约度”【自然生态效应场】。即治疗也应当从4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Ⅰ治疗: 影响人体外界病原【调整方式:诱导人体自治能力或消灭/抑制/排除】;
  第Ⅱ治疗: 调整人体自身组织【调整方式:诱导人体自我补充/减少/调整】;
  第Ⅲ治疗: 调整人体本体功能【调整方式:提高/抑制/调整】;
  第Ⅳ治疗: 调整人体沟通功能【调整方式:得度的疏导与疏通】。?
  三〉、自然生态医学第三原理:系统药物等原理【本章二节已作介绍、在此述纲】;
  由于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药物等的治疗方法,所以,结合4大核心原则与“自然生态效应场”原理,通过对药物等的临床效验和实验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
  所有药物等均包含着同中存异的性质能效,它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寒、热、溫、凉、运、顺、虚、实、痰、瘀等的治疗功能,表现而出的位势强弱深浅的度量的差别——兴奋、抑制、疏通、调顺等调理的几大类量效关系。也就是说,所有药物等在治疗功能种类上是一样多的,只是每种治疗功能的表现强度有差别。如化学药物阿司匹林(Aspirin)、植物药大黄和组合植物制剂小柴胡汤,从理论上讲,它们具有全部的无数种系统医学治疗功能,并不是每种药物只有一两种治疗功能。根据系统药物原理,不管是国药还是国药处方,其在本性上来论是同中存异的,只要变更其引经报使的位置与方向的药味,就能医治相应脏腑的疾病,仅表现在量效与位势的不同差异,它们都具有上述治疗原理中的全部4个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药物所表现出的最明显的功能,而将所有药物分为4大类:
  第Ⅰ类 以影响人体外界病原为主的药物;
  第Ⅱ类 以调整人体自身组织为主的药物;
  第Ⅲ类 以调整人体本体功能为主的药物;
  第Ⅳ类 以调整人体沟通功能为主的药物;
  四〉、自然生态医学第四原理:非药物性系统原理【本章二节已作介绍、在此述纲】。
  从针灸、音调、情志、绘画的色调等来分别看待,也是处于补、泄、疏或是高、中、低与浓、中、淡等的交易润音与润色过渡调制而来的音画效果图景。
  
  以上,就是自然生态医学体系的四大核心原理:疾病系统诊断原理、疾病系统治疗原理、系统药物原理、包括其它门类的非药物原理。都是在调人体这个“正气”;在调“窍门”【枢机】的阈值感应位点开关——使之守度;是在“提神调形”——说白了是生物电在诱生出——神经、体液、內分泌等回馈弧介质的內环境向自稳态方向的自调控,调动与发挥人体的內源性药物【內丹】的自我康复中态公约的能力,让形神互转得度【“阴潜阳秘”】,在疏通人体的“气血顺道而运”,解决体内过余壅滞与不及的局面,达到“气利血行化形消肿——炎症与肿块”的目的,不是那些抵抗疗法的消炎而炎自消,是种“功形互转发生场原理”的转正而邪安之理。国医用此原理以自然中的药性之偏以救人疾病之偏,如何达到“中态守度为期”。如此,是道与物在人体“空穴——道在运物”概率阈值位点临界“差异——时空间距——正常值范围与自我感觉”的回馈性自动化的综合多维网络层次程序相承调控。这又涉及了內外环境的道物、太极、阴阳、五行、精气神【元精、元气、元神——脑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性生殖腺等的自控回馈体系】、津液【内分泌、介质等递质】、电磁场效应等,上升到系统论的高度,实际上是相一致的并不相悖,所以,应该称为“开窍自然生态全息医学”。这个“开窍”之法不仅是在开人体的每一个“窍门”的秩序守度,而且更加主要的是在开通医学者关键思维的“能否当其位之窍”。
  

周现强:
@北丰?我认为,这些详细的说明是本该应具的,对于涉足这方面的医生,可提纲结领。对于未涉足此列的分别的中医或西医、或缺乏临床经验者,这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紧记于心的重要环节。

周现强:
只有依照老教授的方法办,学好后不但是有的放矢的高级中医,同时对西医也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今后在临诊实践中,做好心中有数、底气充足,那些病能否接诊、诊后几时见效、预后判断,那些病不能胜任、及时让贤、不误病人与误自己、降低医疗风险。

周现强:
避免盲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19:52 , Processed in 0.05365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