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冠病毒感染中西医解读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11:23:23 | 只看该作者

达原饮与邪伏膜原相对应。《中西医融合观》283页~285页。狭义的邪伏膜原证是指那些能够感染腹腔淋巴结的肠道传染病,他们具有:1肠道感染的临床表现;2具有湿热性质;3具有半表半里的特征。在《融合观》下篇第五章第三节336页明确了邪伏膜原-肠道淋巴系统感染证态。新冠病毒感染中的胃肠型,符合邪伏膜原的标准,所以使用达原饮治疗。这个证态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看我的原著。

在《中西医融合观》里,227页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中包含了邪伏膜原,具有湿热性质就是指的肠道亚急性炎症。

肠道淋巴系统包括肠道壁内的淋巴组织与肠系膜淋巴结、网膜内的淋巴结等淋巴组织。



     不回归经典,你怎么知道麻杏石甘汤能够治疗邪热壅肺证??邪热壅肺证与新冠肺炎的关系,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解决的问题。

1999年我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的“中医外感热病性与现代感染病学可相融性探讨”一文中写到:邪热壅肺:咳、痰、轻喘,治用麻杏石甘汤;……近百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研究、药物药理研究、动物实验等反复证明: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气管炎轻度肺炎……都是有效的。在《伤寒论现代解读》中123页~125页,63条,进一步论证了邪热壅肺证与急性肺炎的关系。在《中西医融合观》254~356页页明确了: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治疗方剂为麻杏石甘汤。

我在本论坛发表的:新冠病毒感染解读的帖子中,论述了新冠病毒感染的2种临床类型:1  肺炎型;2 胃肠型。肺炎型与邪热壅肺证是一个证态,以麻杏石甘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胃肠型与邪伏膜原是一个证态,以达原饮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先生可以明鉴。


点评

反复黏贴同一内容,故意刷存在  发表于 2020-10-30 16:07
6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02:23:1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疫情基本结束之后,中医界举办“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的专题会议,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中医学术界的动向。

    中华医药博大精深,这次疫情证明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温病学)有效。可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随着语境的变化,语意的变迁,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在现代语言体系下变得异常艰涩难懂,不同的解读则带来了多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阴阳、五行、气、经络等,在脱离古代语境词意后,就变得非常的形而上学和抽象。一度鱼目混杂,引发部分人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质疑和曲解。
  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的目的:分别就中医学核心基本理论关键问题,如阴阳、五行、气、经络、运气、脏腑等展开讨论和多学科碰撞。吸收现代科学前沿成果及现代语言解读等研究,对其进行一系列既溯源又加以现代阐释的工作,其意义将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旨在探讨中医核心基本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我们用了50年研究中西医的关系,近20多年来出版了四本书:《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从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临床辨证论治层次,把中医理论整体进行了现代哲学、西方医学的语言阐释,解读与现代社会沟通,我们的工作与“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不谋而合。我们现在正在撰写《金匮要略现代解读》,及《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预计2022年出版。但是我们的工作不为人知,人轻言微,不能得到领导和学术界上层的重视与认可。

      不知道你有没有办法帮助我们,把我们的书送达相关的领导部门。
6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07:42:14 | 只看该作者
王永炎院士:试析从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
计然
计然
it,中医
4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按:王永炎院士在2019年夏季中国中医科学院会议上就提出了2020年春季要有瘟疫发生的预测警示,王院士通过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瘟疫,说“在2019年冬至关后到2020年春季会有瘟疫发生”,王院说这个预测是根据顾植山教授的研究提出的,建议应该聘用顾植山教授,可惜当时没有人在意和重视。具体视频:https://v.qq.com/x/page/w3067q726x0.html2019
摘要
凭证武汉2019年下半年的天色学特点及本次疫病的症状示意,认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传染的肺炎属于中医“寒疫”范畴,首要病位在肺,其次病位在表卫、脾胃;病因是伏燥在先,寒或湿寒居后,而天色失时,燥热湿寒的时空情形发生的疫毒邪气错综个中,与伏燥和寒邪或湿寒邪气同化而居于首要地位。首要病机为疫毒湿寒与伏燥搏结,壅塞肺胸,危险正气,导致气机痹阻,升降失常,元气虚衰。病机特点为毒、燥、湿、寒、虚、瘀。并分为初期、中期、危重期及恢复期四期进行辨证论治,提出首要治法为辟秽解毒,谨守病机,随证治之,同时要实时运用活血化瘀、通腑攻下和补益正气等体式,起到对疾病“截断扭转”的浸染。
全文: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展现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传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截止2020年2月2日24时,国度卫生健康委员会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申报确诊病例17205例,重症病例1370例,累计消亡病例36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75例,共有疑似病例21558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底细医学研究所作为中医药抗新冠病毒传染的肺炎的专家组及科研组撑持单元单子,凭证临床一线获取的症状信息,连络武汉的天色学特点及相关疫病文献,认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寒疫”范畴,病因涉及毒、燥、湿、寒诸成分,并对其病机及证候、治法、方药等进行了初步探究,与同志合营商酌。
1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中的“寒疫”范畴
1.1 寒疫概述
寒疫自古就有之。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述其宗族亡者浩瀚,伤寒十居其七,诠释张氏家眷所患伤寒非通俗外感伤寒,应属寒性疫病。晋代王叔和在《伤寒例》中首次明确提出“寒疫”概念,隋唐及宋以来,“寒疫”的内涵多隐含在“伤寒”、“时气”或“天行”、“阴毒伤寒”等病名中。明代张三锡《医学六要》指出:“天久淫雨,湿令风行,民多寒疫”,认为湿邪可以导致寒疫。民国以来,对寒疫病因的熟悉加倍深入,《重订通俗伤寒论》指出,寒疫是寒邪同化戾气或秽湿所发生的传染性疾病。梳理历代疫病相关文献,寒疫可以归纳为因感想非时暴寒或阴寒疫毒之气所致的急性风行性传染性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寒湿疫、寒燥疫等。
寒疫的第一种景遇是感想非时暴寒导致的疫病。《伤寒论》称为“时行寒疫”,文中论说道:“从春分往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蒲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认为时行寒疫是感想非时暴寒折遏时令阳气所致的风行性疾病。《说疫全书》亦云:“寒疫……当天色方温热之时,而凄风吃力雨骤至,毛窍正开,为凉气所束,世人同病,乃天实为之,故亦得以疫名也。”《松峰说疫》曰:“寒疫。不论春夏秋冬,天色忽热,世人毛窍方开,倏而暴寒,被凉气所逼即头痛、身热、脊强。感于风者有汗,感于寒者无汗。”以上文献都认为寒疫是因为感想触冒暴寒邪气所激发的急性风行性疾病。这种非时暴寒往往是因为天时本平展或温燥而倏忽展现非常严冷天气,寒邪郁滞温热或温燥令气而发病。这种寒疫的特点初起可示意为短暂的表寒证,立刻示意为表寒里热证,或许初起即为表寒里热证,入里传变可发生他病。寒疫的第二种景遇是感想寒性的疫毒之气导致的疫病。《疫证治例》云:“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失时,是谓六沴。沴气之作……中其毒者,率由口鼻入,稽留气道,蕴蓄躯壳,病发为疫,证类伤寒。”这种疫毒之气可以与寒邪或寒湿、寒燥之邪同化而导致寒疫发生。即《治疫全书》所言“既感疫气,又伤风寒,或暴感风寒兼染疫气者,寒疫二邪一时同化”。《伤寒指掌》也说:“天久阴雨,湿北风行,脾土受伤,故多寒疫寒湿”。这种寒疫的特点是以临床多见阴寒现象。
1.2 新冠肺炎发生的天文学背景理会
最新讯息《科学》:“新型冠状病毒,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独一路原”一文提到,武汉首例患者确诊时间是2019年12月1号,可以判断2019年12月份之前此次疫病就发生了。
从湖北情景局官网收集到的关于武汉2019年下半年以来的天文景遇如下:
2019年7月20日以来至11月底,以武汉为首的鄂东区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造成该区域发生近40年来最为严重的伏秋连旱。2019年11月份武汉区域总体天色特点:平均降水量偏少2成,燥湿寒温升沉,天色改变较大。上旬天色干旱温燥,中下旬展现1次强冷空气和2次寒潮,下旬则展现轻中度阴雨,示意为燥湿寒温升沉的天色特点。紧接着12月1日到15日气温较往年为高,为少见暖冬又无降雨,加重了温燥,而12月下旬到1月中央阴雨络续。2020年1月湖北省展现三次较大局限雨雪过程。月平均气温偏高0.8℃;相对湿度偏大8%,排历史同期第1位。展现了湿凉气候。
总起而言,以武汉为首的鄂东区域从7月下旬至11月底示意的天文特点是前期持续的干旱温燥,中末期倏忽的湿寒天气,燥湿寒温升沉,天气改变显著。2006年总第153期《自然与人》(双月刊)第3页刊载路透社香港报道病毒在秋冬时令最为活跃。寒性天气可以降低人体免疫力,忽热忽冷的非常天色更能够改变病原体生存情形,使病原体短期内大规模滋长或发生变异,并削弱受灾人群的抗击力和自身调节功能,从而诱发疫病的风行。
凭证天气特点的理会:武汉11月份中下旬之前,长时间的天气温燥,骤然碰着强冷空气,即暴寒。其后,12月1日展现第一例肺炎患者,此后逐渐增多,疫病发生景遇与天气前提相吻合。12月上中旬天色温热,为少见暖冬,后背气温下降,尤其是12月下旬往后,降雨增多,1月份气温高而湿度大,湿大于寒,天色凸显阴冷湿寒特点,以上都相符历代文献中寒疫的发生前提。
2 病因
从武汉天气前提可以理会本次疫病的首要病因是伏燥在先,寒或湿寒居后,而天气失时,燥热湿寒的时空情形发生的疫毒邪气错综个中,与伏燥和寒邪或湿寒邪气同化而居于首要地位。正如前面说起《疫证治例》所述,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失时可以发生疫疠之气,导致疫病。就2019年12月16日之前的武汉的秋冬季而言,伏秋连旱,暖冬天气以及骤然暴寒都是燥寒之气失时,因而发生疫毒邪气。这个时期病因是疫毒同化伏燥和寒邪。2019年12月16日起头,武汉阴雨天气增多,空气湿冷,此时病因为疫毒同化伏燥和湿寒。

耐久的温燥天气,导致温燥之邪久伏于肺,易伤肺而咳。清代医家喻昌在《医门司法·卷五》言:“秋伤于燥,冬生咳嗽。”燥邪伤肺的咳嗽首要示意为干咳。据国度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干咳为本病首要示意。
此外,从中医的五运六气的“三年化疫”理论看,三年前是2017丁酉年,《黄帝内经•刺法论》云:“丁酉失守其位……三年变疠。”《黄帝内经•本病论》也说:”丁酉未得迁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阳未得退位者……后三年化疠。丁酉年是阳明燥金司天,该年秋冬季天色燥象较著,故其影响三年后的“伏邪”是伏燥,上述报道的大部门病例干咳少痰、咽干咽痛等首要症状都与伏燥相符。
公元1919~1920年冬春之交,浙江临海疫病盛行,消亡枕藉,凭证清代《伏瘟证治实验谈》的记载,当时天气特点与武汉的天气特点极其相似。下面是该文记载:“己未秋冬之交,自寒露至冬至,三月不雨,两间燥烈之气,达于极点。人身一小六合,六合既燥,人处其间,亦未有不燥者。《经》云:秋之为病在肺。燥气上受,首先犯肺,肺病不已,逆传心包。此燥气之邪感于前,伏于上焦心肺之间,为发生疫症之本因也。自小寒往后,至庚申春之春分三月之间,恒雨恒风,昕夕不休,寒冽之气,逼人太甚。间或雷霆大震,阳气暴泄,肌腠不密,感邪更易......此冬寒之邪感于后,中于表层太阳之经,为发生疫症之续因也。如其人先感秋燥之邪,伏藏体内,再伤于寒,其病即发,此己未冬月发生疫症之原因也。”此外书中记载的疫病症状与此次肺炎有很大的相似性。“一种肺金本脏之现症。初起恶寒,旋即发烧,咳嗽,胸闷,喘急不得卧,痰多、嗌燥,咯不得出,口渴不多饮,食思缺乏,头部有汗,大便或秘或泄。状甚危机,然死者不过十之二三。”
3 病机
本病的根本病机是疫毒湿寒与伏燥搏结,壅塞肺胸,危险正气,导致气机痹阻,升降失常,元气虚衰。具体而言首如果疫毒同化寒邪或湿寒之邪从口鼻而入,侵袭气道,与伏燥搏结,壅塞肺胸,毒湿寒燥邪气伤及肺气和胸中宗气,导致肺失宣肃,气机逆乱,升降收支失常,水液输布失调;宗气不克匡助心行血,肺状橐龠,终端肺泡血络气血交阻,动静脉短路,进而乏氧,血停成瘀,水湿、瘀血、毒邪进一步加重了肺胸的气机逆乱,形成恶性轮回。病机转化特点:初期多见表寒里热、虚实同化证;中期素体阳盛,可转化为表里俱热的实热证,若素体阳虚,可展现阳虚寒凝证;若热毒邪气逆传心包,或毒邪内陷,肺气衰败,可致内闭外脱之危机证侯。
本病首要病位在肺,其次病位在表卫、脾胃。1月29日,世界权势医学杂志《柳叶刀》揭橥了有关2020年1月1日至1月22日进入武汉金银潭病院的9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论文中,浮现患者临床示意有咳嗽的占82%,呼吸仓皇的占31%。诠释本次疫病的首要病位在肺。而11%的患者展现了肌肉疼痛,头痛(8%),诠释其次病位在卫表。此外,据现在武汉诊疗的中医专家发现,本病初起多伴纳差,恶心、便溏等消化道症状,诠释脾胃也是本病的病位。
疫毒邪气可以具有寒热属性,也可以不具有寒热属性。如明•吴又可《温疫论》就认为疠气是不合于六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的特异邪气。《治疫全书》也说:“惟六气之外,沴厉所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而实为风寒暑湿燥火之极,致兴盛飞扬,发为延蔓传症。如瘟疫、痢疟、泄泻、麻痘之类”。认为疫厉之气是不合于风寒暑湿燥火的一种传染性的疫气。这种疠气可以与六淫邪气同化示意为寒热燥湿症状。如《伤寒指掌》:“大疫发时,或挟寒,或挟暑,所谓兼六淫也。”就本次武汉景遇来讲,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说起部门患者仅示意为低热、稍微乏力,尤其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可为中低热甚至无光鲜发烧,提醒病性偏于寒性。多数患者咽干、燥咳及部门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的症状示意,诠释病程中光鲜存在肺燥和脾湿,这是因为疫毒同化温燥和湿寒所致。同时多数患者初起乏力,是毒邪随意危险正气的示意。此外,毒邪闭阻,气机升降收支障碍,随意导致血瘀。所以本次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示意为寒热同化,燥湿错综,虚实并见的病理性质,病机特点是“毒、燥、湿、寒、虚、瘀”,炎症与呼吸拮据并存。
4 治法方药
本次新冠肺炎属于疫病,从中医疫病理论认为则属于疫毒或秽毒作祟,是以首要治法是逐秽解毒。诚如《温热暑疫全书》引喻嘉言瘟疫论所言:“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解毒之法首选祛秽解毒法,即用气清性洁、芬芳辛烈之品以化浊避秽,宣通气血。代表方如《疫证治例》芦根方、升降散、藿香正气散,太乙紫金片等。《重订通俗伤寒论》就认为疠毒无论与风寒或湿邪同化,均可加紫金片辟秽解毒。此外清热解毒、温阳解毒等方药,临床上可凭证症状选择使用。
此外,毒邪入里,随意痹阻气机,故疏利气机,通解表里是治疗疫病要义。对此,《伤寒翼·商瘟疫感而遂发之治》有所论说:“疫之法也不一......但治之大法,始终宜于疏利,通解表里为主。”具体而言,可以辛温、辛凉解表,合营攻逐泻下,通瘀破结,及和解表里、开达膜原等法。用药方面尤其要正视气息辛烈的药物的使用,气息辛烈之品性多温燥,味辛发散,性烈窜冲,故能行气通窍,疏泄腠理。疫疠邪气不外秽浊毒恶,致病事理是从气道侵入,痹阻气机,进而导致诸险证。得辛烈温燥之药,行气发散除寒,则腠开窍通寒去,既驱邪外出,又恢复正常生理机能,疫病自愈。具体药物如蓬莪术、草果、木香、苍术、香附、羌活等。
因为疫毒属于毒邪,具有毒烈性,随意危险人正气,是以治疗疫病整个过程都要留意顾护正气,随证参预扶正的相关药物。



6 讨论
6.1 要留意“伏燥”的病因

燥邪特点较为复杂,清代医家吴鞠通认为“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民国李迺羹《秋燥论》云:“如证见头微痛、恶寒、痰咳、鼻塞嗌干者,是燥伤本脏,燥之胜气也。若热渴自汗、咽喉作痛,是燥之本气已化为火,为燥之复气也。”
清末医家陈宝善认为燥气可以兼湿,兼寒,兼火,并论说了兼气的治法方药。“偏于寒则寒燥凝合,宜辛温发散法,如麻、桂、柴、葛等类;偏于湿则燥湿更胜,宜散湿通燥法,如羌、防、芎、藿等类;偏于火则燥火合化,宜辛寒泄火法,如三石、二黄地黄、大黄等类,皆可随病取用。以燥气之中,含有火、湿、寒三气,故其病每有兼气治法,如辛、寒、温三义外,惟弗成味过于吃力,以吃力能坚燥,最足羁留邪气,在所大忌也。”
燥为六淫之一,虽为秋季时令,但温燥天色迁延至冬,则为冬温。所以元代医家罗谦甫认为“冬温本秋燥之余气”。就本次疫病发生特点而言,暖冬天色突逢暴寒,即冬温感寒,麻杏石甘汤加减最为适宜。《类伤寒集补》云:若先受冬温,加以严寒外束,寒热互包于肺俞,不得发泄,身热喘嗽,面庞浮肿,喉中介介如梗状,惟仲景麻杏石甘汤一方,散表寒,兼清里热,俾蕴蓄之邪,渐运于外相,常自汗出津津而解矣。”
6.2 要正视下法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新冠肺炎在短时间内随意进展为急性呼吸拮据综合征(ARDS),大多数景遇属于中医的“暴喘”实证。
已有研究表明ARDS的临床示意与阳明腑实喘满证相似,有临床试验总结得出在治疗ARDS时,除西医常规治疗外,给予宣白承气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呼吸力学参数。疫毒从口鼻而入,阳明胃、大肠是其顺传出路,早用和正确应用下法对于防止疫病传变和成长具有首要的意义。《疫证治例》云:“疫病下不厌早,稍涉胃府,不必问其大便或溏或硬,但觉潮热汗出,脐腹痞满,即当下之......少则数剂,多则十余剂,以毒尽为度。白叟、虚人难任下者,则用导法,或陶氏黄龙汤。”《治疫全书》“应下诸证”中提到“舌白苔渐变黄苔、舌黑苔、舌芒刺、舌裂、白砂苔、口燥渴、潮热、谵语、胃家实,呼吸晦气,胸膈痞闷、心下满、心下高起如块、心下痛、心下胀痛、大便闭、协热下利、热结旁流”等俱可凭证辨证酌情使用下法。
此外还有研究认为ARDS的根本病理改变与“血瘀证”概念相一致,是以辨证运用活血化瘀,或解毒活血或温阳活血等方药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实际的价钱。
总之,关于新冠肺炎,要“谨守病机、随证治之”,实时运用通腑攻下、活血化瘀和补益正气等体式,可以实时“截断扭转”病势,促使疾病早日向愈。进展本文能够为治疗此次疫病供给必然的参考借鉴。
[本文起原:《中医杂志》,

编辑于 02-18
6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09:59:19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人相信我!奈何!
6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1:21:10 | 只看该作者

    这次疫情中,综合全国各地的方剂,证明麻杏石甘汤是必须使用的方剂,这是临床实践验证的结果,其理论根据是什么?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当外国记者问到: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根据是什么的时候,张伯礼院士回答:是疗效!答非所问,疗效只能出现在服用中医方剂之后的数日才能够表现出来,接触到第一个病人,开出的第一个方剂是从哪里来的?怎么知道病人是没有服用的第一个方剂的疗效?

     麻杏石甘汤及其演化出来的各种方剂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是在这次疫情之后得到临床验证的结果,各地的中医师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经验,都选择了麻杏石甘汤作为基础方,是《伤寒论》中得出来的。那么,在理论层面能不能证明、怎么证明麻杏石甘汤能够治疗新冠肺炎呢?根据中医方证对应的原则,麻杏石甘汤对应的证是邪热壅肺证,邪热壅肺证与新冠肺炎是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证明邪热壅肺证与新冠病毒肺炎典型期这个病理状态是等同的,那么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冠病毒肺炎就顺理成章了。

     中西医融合观干的就是这件事,把中医的证找到西医相对应的病理状态。

     1999年我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的“中医外感热病性与现代感染病学可相融性探讨”一文中写到:邪热壅肺:咳、痰、轻喘,治用麻杏石甘汤;……近百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研究、药物药理研究、动物实验等反复证明: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气管炎轻度肺炎……都是有效的。在《伤寒论现代解读》中123页~125页,63条,进一步论证了邪热壅肺证与急性肺炎的关系。在《中西医融合观》254~356页页明确了: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治疗方剂为麻杏石甘汤。

我没有走科学实验方法的路,而是从临床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鉴别诊断、以往中医的治疗经验,在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寻求中医的所有证(而不是单个证)与西医病理状态的共同点,寻求概念与理论构架的共同点,实现中西医理论的沟通。

6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1:22:45 | 只看该作者
        不回归经典,你怎么知道麻杏石甘汤能够治疗邪热壅肺证?邪热壅肺证与新冠肺炎的关系,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解决的问题。余类推。
       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构架、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170个主要节点上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中、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融合。
      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理论中170多个主要节点上的证,在西医理论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态理论体系。
证态体系真正吃透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实现了院士、专家、教授们苦苦追求的现实中西医双向翻译,优势互补的美好愿望。这个证态体系可以实现中、西医所有疾病病症之间的双向翻译

    证态体系衍化出【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相对正确的中医治疗的方剂;中医的证,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西医相应的病理状态的的所有理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实现真正含义的中西医融合,成为中、西医交流、沟通的平台。由证态推论出象态,为哲学层次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完成哲学层次的融合,破除了中西医之间的壁垒,建立了新的医学体系,破解了中医经典之谜,圆满实现中国医学之梦。
   
67
发表于 2020-12-14 12:11:1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根据是什么的时候,张伯礼院士回答:是疗效!答非所问……

一一的确是答非所问。问的是理论根据。
68
发表于 2020-12-14 12:13:47 | 只看该作者
这次疫情中,综合全国各地的方剂,证明麻杏石甘汤是必须使用的方剂,这是临床实践验证的结果,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一一麻杏石甘汤应用于新冠肺炎,主要的作用机制或靶点,在于"抗炎"(炎症反应炎症过程),而不是抗病毒。
69
发表于 2020-12-14 12:17:03 | 只看该作者
新冠肺炎一病,最重要的病理环节,即过度的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炎症过程),甚则引发炎症风暴,而引发的继发的器官损害与病变。
70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06:53:02 | 只看该作者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的是中西医结合把中医基础理论搞乱了,没有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危重病人施救。
        这次疫情从临床角度看,就是一个普通感冒,绝大部分轻型、典型病人,不治也能够自愈!危重病人,中医始终没有拿出有效方剂!为什么?中医理论没有学好,不知道营血分证与危重病之间的关系,不会辨证论治。没有人真懂《伤寒杂病论》与温病学!至今为止,把新冠病毒感染仅仅看作是新冠肺炎!这是西医的偏见,误导!中医跟着犯错误。这次新冠病毒感染分为两个类型:1   呼吸道传染病即新冠肺炎;2  消化道传染病,即新冠病毒感染胃肠道型,这一型完全被西医忽视掉了!用新冠肺炎代替了新冠病毒感染,造成了消化道传染没有被控制,前一阶段由于聚餐引起的聚集性爆发、冷链食物、包装的传播,都是消化道传染的证据!!全世界始终没有建立起消化道传染病隔离、防护的意识与具体措施,使得疫情不能够完全控制。
      体现在中医治疗上的偏差就是“三药三方”始终按照西医的肺炎打转转!
      新冠病毒感染胃肠型,就是中医的湿温邪伏膜原,湿温卫分证应该使用藿香正气散之类,湿温气分证用的是甘露消毒丹、达原饮之类。
      危重病(多器官功能障碍)应该使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大承气汤等等,辨证论治!
       这次疫情,中西医结合学派的专家教授、院士们,没有一个真懂《伤寒杂病论》与温病学的!完全跟着西医新冠肺炎瞎哄哄。消化道传染病与呼吸道传染病同时存在,有所偏重,在治疗上不能忽视胃肠道表现与用药!而中医跟着西医肺炎跑了!方剂中完全没有注意到邪伏膜原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02:14 , Processed in 0.05169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