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20-5-28 13:22:5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5-28 09:13
新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证态:

     (一)卫分、表证-前驱 ...

先确认一下几点:
 o 先生没亲自上场,先生的弟子(或弟子的弟子)也没有到场参战,right?
 o 先生也没有直接或通过微信或远程视频之类给予参战的中医医护人员给予诊治用药等的指导,right?
 o 先生不知道参战的中医医护人员有那一位看过先生此书或之前已出版2本“融合观”的书,right?
 o 先生从已读过的新闻报道中,没有发现有人提过“中西医融合观”,right?
上面这4类情事是我认为可以作为“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的事实根据。我是没有看到有相关报道,所以想请先生举证。如果没有,那先生所谓得到“验证”,说得好听一点,纯属刷存在感而已。

当然,这本来也无所谓。只是先生一贯抹黑攻击中西医结合,好像要靠先生的“融合观”来拯救中医似的;而这次战疫从头到尾都是在中西医结合的旗帜下战斗的,这是全民皆知的事实。如果说这次战疫验证了什么,倒不如说验证了中西医结合好好的、没必要糊弄什么“融合观”、“混合观”了吧。




点评

谢谢先生赐教。  发表于 2020-5-28 14:52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5:07:48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20-5-28 05:22
先确认一下几点:
 o 先生没亲自上场,先生的弟子(或弟子的弟子)也没有到场参战,right?
 o 先生 ...

先生说的完全正确。谢谢先生赐教。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5-29 06:30:08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拯救中医的意思,中医拯救了我,把我从机械唯物论的泥潭中拯救出来了。老老实实学习中医,崇敬中医。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5-29 15:53:5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结合出了不少拯救中医的大师。
15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10:1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6-24 02:22 编辑

            
内容简介
中西医融合是指理论体系的融合,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融合为中国医学。
哲学层次是把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融合为“太极--系统观”,其代表符号是:太极--黄金螺旋图。太极--系统观的建立,重新定义生命、动物、人体、疾病;重新审视进化论,树立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点;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在认识论、思维形式方面,完成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
在医学基础理论层次,以调控、代谢、繁殖三大功能为参考系,实现脏象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即心--调控象态,脾肝肺--代谢象态,肾--生殖象态的象态体系。
此前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与《中西医融合观续》已经完成了六经辨证、三焦辨证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与本书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证态总计170多个证态,创立了【方--证--病理状态--诊断指标、治疗方案】理论体系,完成了中医临床理论中的主要节点证与西医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临床层次的融合,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本书适宜哲学界、理论界、国学界、医学院校师生、研究生、各级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国学、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打开一个新窗口,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客观世界。
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破中西医之壁垒,创新医学之理论,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打通中西马,融合古今事。海纳百川,承载着中国医学之航母,起锚远航,朝着自由王国的彼岸,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未来的医学是中西医融合的医学,不分中西医,即每一个医生,既懂得做手术、开西药,也懂得针灸、推拿、开中药。每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体征脉象舌像,各种物理化学实验室检查。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这次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16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10:12:03 | 只看该作者


一般认为,西方科学及医学自明朝万历年间相继传入中国,此时,“中医”这个概念才真正出现,才有了中、西医之分,随着西医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开始了中西医汇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倡中西医结合,建立一个新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有学者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本意是以现代科学破解中医,结果适得其反,形成对立。特别是20世纪后期经历了40多年“证本质研究”的失败,证明了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此路不通。中西医结而不合,在这种大背景之下,20世纪末,有识之士提出来中西医融合的概念。以官方正式文件提出中西医融合的概念来源于:2007,1,11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文中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20年,……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说:“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在这个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医理论始终没有被西医替代。中、西医经历了汇通、结合、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西医融合在理论界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同,只是没有找到途径与方法。

我们经过30多年的学习、实践、理论探讨,《医学与哲学》1999,20(11)51-52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一文拉开了中西医融合研究的序幕,之后相继发表了10余篇论文,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三本书,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痰证与炎症的融合,瘀血与血液凝固的融合,水气病与水肿的融合,水饮与第三间隙积液的融合,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的融合等相关内容的论述。把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中的《伤寒论》《温病学》的全部内容,《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内容、《内经》中的部分内容与西医实现了融合,基本上完成了临床诊断与治疗层面上的融合。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已经找到了途径与方法,在理论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医的发展有其自己的固有规律,也必须服从客观世界发展的总规律。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开放的。历史证明,世界各地的交往,融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古代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南洋各地的药材也传入中国,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医把其中有用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使中医理论更加完整,系统。中医发展的历史,就是阴阳五行与中国古代医疗实践的融合。进入现代社会,中医也会把唯物辩证法,系统论,西方科学,西方医学等一切有用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阴阳五行与现代哲学、现代科学的融合,中医与西医的融合,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把西医解构融入中医理论的框架内,形成一个融合的新理论,形成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这就是中医现代发展的规律,或者说西方科学、西方医学中国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且间接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民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中医的阴阳五行、辨证论治与唯物辩证法不期而遇,使中医理论的发展超越了西方机械唯物论,进入现代医学范畴。要把中医的发展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纳入到科学技术发展、医学发展的全过程中,医学发展依赖于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个社会形态、社会意识中都有相应的医学理论;医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形态都具有时代的烙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成功,极大地坚定了我们实现西方科学、西医中国化的决心与信心,“中西医融合观”就是第一个成果。

中西医融合的最高层次是哲学层面的融合,这个任务单单依靠医学界是不可能完成的。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不仅仅是建立一个高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现代哲学的融合问题,它帮助了中西医融合观解决了哲学层面的融合,中西医融合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中西医理论体系能够实现融合,这个事实足以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唯物辩证法能够融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医学领域内也是正确的。中医的发展必然是西医中国化,中西医融合,除此而外,别无他途。

融合观是世界观,是中西医、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方法论,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建立了一个顶层设计。坚冰已经打破,壁垒已经摧毁,道路已经开通,胜利就在面前。

“名与实”之辨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春秋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大家的事情和文化的急剧变化,出现了事物的称谓及其所指事物之间的矛盾。许多旧的名称未变,而它所指的事实已经变了,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一些新的事物尚无公认的称谓,这种"名实相怨"的现象,反映了新旧社会交替时期意识形态落后于社会现实的情况,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为建立大一统理论做准备。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转型、过渡的时代,知识大爆炸,大数据时代,旧概念不能容纳新的事实,旧概念的定义被冲破,概念的新定义还没有出现,人们无所适从,不知道概念的确切定义是什么。概念混乱,即“名与实”不相符合,现代是急需要规范概念,建立统一理论体系的伟大时代,一个进行概念、理论融合、规范的伟大时代。

“名实相怨”与库恩的“科学革命前后同一概念(语汇)的不可通约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就是矛盾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是达到质变的转折时期。中、西医2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肝与肝脏,心与心脏等具有不可通约性,也就是“名实相怨”。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融合以后形成新的现代化的医学理论,正是库恩的科学革命。

中医理论发生、发展了2000多年,至今仍然傲立于世界,与西医并存,证明了中医理论的本质、内核是正确的,是真理,当然是相对真理,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自信,中医理论是被2000多年的医疗实践证实的。中医理论与西医的并存证明了:①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可以有2个不同的相对真理,否定了真理只有1个的机械唯物论;②不经过自然科学或者未采用西方科学的方法,也能够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医使用取象比类发现了西方科学没有发现的医学事实与规律,诸如:经络、肺与大肠相表里、命门之火等等,否定了只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真理、科学方法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方法的科学主义机械唯科学论;③纠正了解剖结构决定功能的机械唯物论。④把近代西医、传统中医同时升华为现代医学,为未来医学的理论构架打造出顶层设计是可行的。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一个与“科学认识”不同的世界。只有充分认识中医理论的重要性与真理性,才能够实现中西医融合。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西医融合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除此而外,中西医医德医风的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者仁术也,是为仁政服务的,具有天然的、为人民服务的特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社会转型不谋而合,用“仁术”改造西医技术,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太广,不可能在本书内讨论。

古代东西方文化从来就是不断交流融合的,尽管交通不便,远隔千山万水,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不同时代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相互渗透,互相交融。现代社会交通发达,网络联系,即刻之间就能彼此交流,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必然的,古今中外的融合是必然的。不可通约性与可融合性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应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涵盖中西医、大一统的理论,使之取长补短的新理论体系。“打通中西马,融合古今事”将成为现实。



                                             李同宪    2018,12,25

17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10:13:06 | 只看该作者

前言


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包含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钥匙。

中西医融合分为3个层次:

一是临床诊断治疗层次。讲的是病理状态与证的融合,证态体系。

二是医学基础理论层次。讲的是器官系统与藏象经络的融合,象态体系。

三是哲学层次即本体论与认识论层次。讲的是太极-系统观:阴阳五行、系统论、唯物辩证法的融合,即本体论的融合;取象比类、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即认识论的融合。

按照这3个层次,依次进行,就是中西医融合的途径。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临床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进行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而在写书的时候首先写的是哲学层次的融合,继而是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最后写临床层次的融合。

西医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使用的方法是形式逻辑与科学实验。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使用的方法是取象比类与长期医疗实践。

“太极--系统观”是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系统论融合的结果。太极-系统观建立起来以后,将重新定义生命、动物、人体、疾病;重新审视进化论,树立功能决定结构的新观点;实现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在调控、代谢、繁殖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脏象经络与器官系统的融合;最终落实到“方--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与治疗”体系。在认识论、思维形式方面,完成取象比类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融合。

这是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

中西医融合包括证态体系与象态体系,融合观说的是古今中外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证态与象态在前3本书中已经说清楚了,这本书主要解决哲学、本体论、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只有把这个层次的融合解决了,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才能够真正实现。

中西医的关系可以类比为地铁系统与地面公交系统的关系,二者都是网络系统,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上,各自不能直接相交,汽车不能开到地铁里,地铁的电车也不能开到地面上。但是,通过2个系统的公共车站,每一个人从出发点到达所需要目的地,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在2个系统内交替行走。公共车站就是证态,象态,形成三个个交通图:①地铁路线图;②地面公交路线图:③公共车站图。通过公共车站图,可以选择最佳运行路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医理论已经存在了2000年,西医从16世纪的维萨里直接观察人体至今,也有500年了。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相对的正确理论。

中西医认识的对象只有1个,即客观存在的人体。中医的认识方法是:取象比类、长期临床实践与社会实践;西医的认识方法是:科学实验、临床实践。因此对人体得出了两个绝然不同的看法:

中医看到的人体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精气神;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五脏六腑!

西医看到的人体是:物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划开肚子,看到、想到的是肝脏、脾脏、血管、神经等等。

中西医都是正确的,都是相对真理。

中西医差异的基础,从哲学层次看是辩证唯物论与机械唯物论,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认识,西方科学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使用的方法是形式逻辑;而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论。把中医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统,与西医进行比较与融合,创造一个以功能为参考系,把解构、重组的新理论,建立完整的顶层设计,这就是本书“融合观”。

融合观,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是把具有不可通约性的2个系统,通过寻求共同参考系,使之融合成为一个新理论的观点与方法。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是融合观的一个具体实例,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例如:圆周与直径的比,是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是其真值,具有不可通约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取其近似值就可以了,这个近似值就成为“共同参照物”,使之通约。也就是说,在融合的过程中,二者都必须舍去自己的一些东西,才能够找到共同参照系。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还有点区别,“不可通约性”指的是类似于无理数(不可通约的数),是哲学科学借助于数学概念,来说明科学革命前后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比喻。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中医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当我们讨论脏象经络与器官组织层次融合的时候,讨论哲学层次融合的时候,需要联系、参考已经出版的3本书中的内容,因为不能大量引用原文,需要读者自己翻阅原著,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本书分为3部分:

上篇为“哲学层次的融合”;

中篇为“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象态)”;

下篇为“临床层次的融合(证态)”。

我们2003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6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论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续》论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辩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共计170多个证态,是中医临床理论中的主要节点上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而并非全部。

临床层次的融合创立了证态体系,由证态体系推演出象态体系,实现了基础理论层次①的融合,为哲学、思维形式层次的融合找到了支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引下完成了哲学层次的融合,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中西医2大理论体系融合之梦。

中西医融合是一个伟大工程,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这不可能完成的,我的工作仅仅是把几百年来许多人的努力成果总结起来,进行归类,格物致知而已,书中内容挂一漏万,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同宪

                                           2018年10月5日


18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10:1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6-24 02:21 编辑

目录:

上篇    哲学层次的融合

概述                                                                (2)

第一章    一元论与3个“客观世界”                         (6)

  第一节    一元论                                              (6)

  第二节    客观世界的3个存在                           (10)

第二章   取象比类                                             (13)

第一节     来源出处;                                          (13)

第二节      概念(取象比类的现代解释)                       (14)

     第三节   取象比类与西方文化                                 (26)

第四节  《内经》中的形式逻辑与取象比类                       (37)

第五节  取象比类与实践论                                              (41)

第三章   太极-系统观                                               (45)

概述                                                                    (45)

第一节  系统论、矛盾论、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              (47)

第二节  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                          (63)

第三节  太极-黄金螺旋图的文字说明(太极-系统观)         (73)

第四章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76)

第一节   精气神                                  (76)

第二节   生态学中的物质、能量流                    (81)

第三节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                    (91)

第四节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93)

第五章    重新认识动物进化                                (95)

第六章   重新认识调控系统的进化                              (102)

         第一节 肌肉与神经(运动与调控)的发生发展相互依存   (102)

         第二节 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进化与分离              (104)

         第三节 脑皮的进化                                  (105)

         第四节 自主神经系统概念的新发展                    (108)

         第五节 边缘系统                                    (110)

         第六节 内脏调控的层级假设                          (113)

第七章   重新认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15)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概述                                                             122

第一章    心、经络-调控象态                                 124

第一节   心-调控中枢象态                                   124

第二节   经络-调控传输象态

第三节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                            134

第二章   肾-泌尿生殖象态                        137

第一节   中医肾的认识深化过程                         137

第二节   中西医比对与融合                            140

第三章     脾胃-代谢象态                      142

第一节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142

第二节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                           144

第三节    西医对于中医脾的解释                           149

第四章    肺-气体交换象态                      152

第五章    肝-情绪调控象态                     155

下篇     临床层次的融合

第一章  重新认识疾病                    158

第一节  病因                                           158

第二节  发病                                           159

第三节  疾病过程                                       164

第四节  关于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167

第二章  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    169

第三章  八纲辨证                        180

第一节     表里                                       181

第二节    虚实                                       183

第三节    寒热                                       202

第四节    阴阳                                       215

第四章  脏腑辨证                        217

第一节   心病证                                                 217

第二节    肝病证                                         238

第三节   脾病症                                           262

第四节   肺病症                                     286

第五节   肾病症                                     303

第五章  中国医学之梦                    325

       第一节   中西医融合                                 325

      第二节    证态与象态                                 329

      第三节    证态体系                                   334

      第四节    中西医融合的意义                           342

后记                                                       344









19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10:21:54 | 只看该作者
      融合观已经正式出版,欢迎选购。7折优惠后80元一本,包括快递费。自费出书,欢迎打赏,欢迎馈赠。
     一套四册300元,不打折,含快递费。四册:伤寒论现代解读,中西医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续,融合观。
      通过微信支付,写明:姓名、详细地址、邮编、手机号。先付费,即发货。
       请提意见。
20
 楼主| 发表于 2020-7-5 06:13:42 | 只看该作者
         樊志顺先生的评语:

           能把中西医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写成书,确实不易。十多年前我在堔圳参加一次国际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会,在这个会上,虽有十多国家的医药代表参加,但交流的中西医药结合的论文,多是疗效观察,临床分折,应用体会,和辩證论治,我在大会上报告的论文也是"强痛停的研制和临床覌察",后国家虽也批准为新药,远销国内外并載入卫生部医药研究中心编我的个人专辑,但都属上述类。在报告和交流的论文中,几呼沒有看到有关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性武融合性论文,而您能将中西医融合贯通一起,写成《中西医融合覌》,是新的理念和创新,尤其和目前疫情与社会科学哲学结合,更增加了新书的特色,为您奌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23:21 , Processed in 0.0550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