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学发展战略研究

[复制链接]
275
发表于 2023-3-27 19:5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之源 于 2023-3-27 20:0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3-3-27 10:34
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是社会主义阶段。第一次公有制的建立,必然要受到剥削阶级的 ...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现在拿到的中医教材,中医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提出中西医结合之后形成的。这个理论是在学术界、理论界学习矛盾论、实践论之后形成的。这个历史事实那是不可否认的。

~~~~~~~~~~~~~~~~~~~~~~~~~~~~~~~~~~~~~~~~~~~~~


不管传统中医承认不承认。我们现在拿到的中医教材中医基本理论真正的源头是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经络理论、精气营卫理论、脏腑理论、中医脉学、五运六气都是总结黄帝内经而来,这些理论完全建立在主观臆想或者空想之上,是地道的伪科学理论。

黄帝内经理论是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之上,是古人探索自然与疾病抗争过程得出的非常粗浅的经验认识、经验理论,这些内容大多是毫无根据天马行空的主观臆想。其认识水平之低、错误之多令人不堪卒读,如果现代人仍然把古人这些粗浅的、错误的主观臆想当做科学超科学知识到处宣传是极不理智的,是一种反智反科学行为。

二千年前后古人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不具备产生科学理论的条件,那时候古人连打雷下雨日全食都解释不了,如何会产生医学科学理论呢,尊古崇经本身就是非常错误的,等于拒绝承认社会是向前发展的。
274
 楼主| 发表于 2023-3-27 10:3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3-3-27 02:36 编辑

          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是社会主义阶段。第一次公有制的建立,必然要受到剥削阶级的反扑,如果不反扑那就不正常了。公有制的建立是与私有制的反复斗争当中逐渐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私有制是万恶之源,人人为我,才能富起来!抱成团才能永远富!精英们有足够的智慧。
剝削阶级向公有制的反扑从赫鲁晓夫就开始了。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又一次激烈化。毛泽东去世之后这种反扑变本加厉了。但是维护共有制度的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医学属于文化范畴,属于上层建筑。振兴中华文化,文化自信,中国有没有?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文化自信那是杠杠的。文化自信的根基是毛泽东思想,它是五四运动之后,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战争中,由马克思主义者共同完成的。是在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者,帝国主义斗争中形成的。不是机会主义者参与写成的。机会主义者对于中国文化从来都没有自信!
           现在的精英们口口声声说要树立文化自信,中医自信。实际上是他们已经失去了自信,想要树立自信,自己又没有本事。下边儿的老百姓具体的工作者哪来的自信?中医自信。一定要从毛泽东思想当中吸收力量。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华文化自信,更不会有中医自信。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通常说法。我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有争论那也不是我个人的问题。不同意见可以和马克思讨论。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现在拿到的中医教材,中医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提出中西医结合之后形成的。这个理论是在学术界、理论界学习矛盾论、实践论之后形成的。这个历史事实那是不可否认的。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全面切入。精英们竭尽全力淡化毛泽东思想。宣传西方的科学主义。不仅造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混乱,而且造成了中医不自信和思想混乱,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中医目前这种被边缘化,被科学主义挤压的状况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不是中医人能够左右了的,中医人的抵制从来没有停止过。


点评

现在真实的现状是随便一个乡村医生都可以毫无悬念碾压扁鹊华佗张仲景叶天士黄元御这些神医医技,传统医学中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多,传统中医理论、传统经典书籍可以说毫无研究价值可言。传统中医学走循证医学之路是必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3-28 08:13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现在拿到的中医教材,中医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提出中西医结合之后形成的。这个理论是在学术界、理论界学习矛盾论、实践论之后形成的。这个历史事实那是不可否认的。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3-27 19:50
273
 楼主| 发表于 2023-3-5 11:15:16 | 只看该作者
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你学习中医的时候。如果搞理论的话那你必须把整个中医,从哲学到临床搞一遍。如果你搞临床的话就不必要了,你从一方一证搞起来就可以了。
        任何理论都是为一部分人服务的。也就是说他有他的范式。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任何理论都不能包罗万象。都有缺陷都有例外。要求中医完全按公式操作,一点儿例外情况,一点儿错误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否则理论怎么能夠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呢。
        马克思理论是为穷人服务的。按他的说法,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啊,向共产主义前进。马云。郭台铭。拜登。这些资产阶级资本家那是不会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他们研究马克思是为了消灭它!中医理论是为中医治病服务的,有它的范式。余类推。
        我得先把《温病条辨现代解读》写完,把整个中医临床经典弄清楚了,自己没有矛盾了再考虑。办班儿这个问题。只要西方精英们掌握着中国的政权。中国西化不彻底改变,上层就不同意我的观点。福兮祸之伏,是福是褐还不知道呢。
        看看现在的社会舆论。老百姓在下边儿的议论。在手机上的微信。拥护毛泽东的占80%以上。可见一斑。
272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 09:45:01 | 只看该作者
       运用历史唯物论研究中医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学的源头,秦汉时期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完成。宋朝在理学的影响下,承前启后,以经(内经、难经)解经(伤寒论),《伤寒论》有了医理,使得中医成为统一的理论体系,也为金元四大家预留出发展空间。
明清时期,中医沿着两条路径发展:1  按照中医自身规律发展,标志是温病的产生与完善;2  中西医汇通与中医西化。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在这个阶段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占据着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中医还是沿着两条路径发展:1  按照中医自身规律发展,标志是中医教科书中系统完整的中医理论,具体内容如下: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辨证论治等;2  中西医结合,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得到了空前发展,创立了许多中医学院。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科学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地位,中国学术界出现了西化的倾向。证本质研究、中医现代化、科学化、西化相继失败,但是,中医发展的空间被压缩,提出来按照中医固有途径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主张,但是没有具体的实际内容。中西医融合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中医学的产生、发展、完善与社会进化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国家体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哲学是一致的。
27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1 18:02:5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发展:1秦汉时期,董仲舒《春秋繁露》建立了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儒家,相应的是:《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完成。2宋朝儒道佛融为一体,理学兴起,儒医产生,运用理学注释《内经》《伤寒杂病论》,整理、完善了中医经典。3明清中医理论成熟,西方医学传入,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派。4解放后中西医结合,产生了系统的中医教材。5改革开放,西方医学成为主流,中医现代化、科学化、西方化,中医发展进入低谷。6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医得到了大发展的机会,中西医融合水到渠成。

点评

那就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加的重要。”所以一个人的天赋决定了他努力所取得的上限。  发表于 2023-4-7 15:03
27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9 10:04:38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讲独行狂语,寸脉浮尺脉弱,用防已地黄汤,寸脉浮在太阳,尺脉弱在少阴,用防己、防风配地黄、桂枝(张仲景桂枝和肉桂是没有区分的),治疗神志病。独行狂语,精神狂乱证,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大部分人认为临床上很少见。

       但是,类似的症状还是很多的,例如治疗“失眠”可以用防己地黄汤,用100~300g地黄,效果很显著。服用大剂量的地黄会影响消化,而防风能够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可拮抗地黄的副作用,李东垣从防已地黄汤中的地黄配防风延伸出了升阳除湿汤。地黄量大生湿,而防己能利水。地黄配桂枝或者肉桂,交通心肾,大剂量地黄治疗失眠源自《金匮要略》。太少两感证所对应的西医病名,除了支气管哮喘,还有乳腺癌 -长在皮下,属太阳;雌激素水平高,孕激素和雄激素水平低,类似于中医的肾阳虚,属少阴形气神的思想贯穿于《伤寒杂病论》的始终,

      这种中西医沟通的论述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更正不同形式的沟通,中西医融合水到渠成。
26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8 10:26:30 | 只看该作者
         情绪地变化从健康到疾病有个很长的过渡阶段。对于疾病的定义是人来定的。我们现在对于疾病的标准是从西方来的,欧美对于疾病的定义是由厂商和药商来规定的。为了厂商的利益压低标准,全世界没有一个正常健康人!
          不能以西方医学为标准!
26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17:37:3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无疑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工程。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哎,我也只能是开个头吧。抛砖引玉吧。这条路通不通,还在两可呢?后来人能不能继续我这条路。从临床实际出发把中西医的理论融合到一起是最终的结局,能夠取消得共识?
           院士们也在谈中西医融合。例如陳竺,吳以岭,陈香梅,陈凯先、仝小林等等,都在谈中西融合,他们都是以科学实验为依据的。要把中医的理论用西方科学的科学实验动物实验给予证实。继承了上世纪末证本质研究的失败。

        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在哥白尼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提出万有引力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西医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
         中医自《内经》前算起距今2000年了,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形成的中医教材,中医理论基本上形成了为中心他的理论体系。至于中医概念混乱,是自己不具备历史唯物观的能力,不会运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是自己没有运用历史唯物论研究中医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之间同一术语的概念差异。
         中西医融合需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观,把中西医理论融合在一起,中西医理论各自都不完善,以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观为指导,把二者融为一体。
          我们现在缺的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267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16:05:39 | 只看该作者
         《温病条辨》卷四   杂说

           本论起银翘散论
        本论第一方用桂枝汤者,以初春余寒之气未消,虽曰风温(系少阳之气),少阳紧承厥阴,厥阴根乎寒水,初起恶寒之证尚多,故仍以桂枝为首,犹时文之领上文来脉也。本论方法之始,实始于银翘散。
       汪按:温病首桂枝,宗仲景也。再按初春少阳主令,柴胡证亦时,有果诊候确当,亦当用之,本论不载者,以世俗多妄以柴胡通治四时杂感,故不欲相混,恐致伤寒温病界限不清耳。
       吴按∶六气播于四时,常理也。诊病者,要知夏日亦有寒病,冬日亦为温病,次年春夏尚有上年伏暑,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全在测证的确。本论凡例内云∶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后世学人,察证之时,若真知确见其为伤寒,无论何时,自当仍宗仲景;若真知六气中为何气,非伤寒者,则于本论中求之。上焦篇辨伤寒温暑疑似之间最详。
           本论粗具规模论
          本论以前人信经太过(经谓热病者,伤寒之类也。又以《伤寒论》为方法之祖,故前人遂于伤寒法中求温热,中行且犯此病),混六气于一《伤寒论》中,治法悉用辛温,其明者亦自觉不合,而未能自立模范。瑭哀道之不明,人之不得其死,不自揣度而作是书,非与人争名,亦毫无求胜前贤之私心也。至其序论采录处,粗陈大略,未能细详,如暑证中之大顺散、冷香饮子、浆水散之类,俱未收录。一以前人已有,不必屋上架屋,一以卷帙纷繁,作者既苦日力无多,观者反畏繁而不览,是以本论不过粗具三焦六淫之大概规模而已。惟望后之贤者,进而求之,引而伸之,斯遇者之大幸耳。
================
   吴鞠通论“风温”,尚有:桂枝汤、小柴胡汤、银翘散之别!
      吴鞠通说:……(温病九种)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全在测证的确。又说:是以本论不过粗具三焦六淫之大概规模而已。惟望后之贤者,进而求之,引而伸之,斯遇者之大幸耳。
     温病九种: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今天之新冠病毒感染遍及五洲四洋,历经3年,累计确诊605,987,207累计死亡6,490,625。奈何以“一种温病”一统天下?!新冠病毒感染属于哪一种温病,“全在测证的确”,“惟望后之贤者,进而求之,引而伸之,斯遇者之大幸耳。”

       这是我们学习中医理论的基本素质。
266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10:23:08 | 只看该作者
       就如同戈尔巴乔夫以西方欧美为标准,改革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亡党亡国一样, 中医西化的结果就是中医的现状:边缘化,几乎全军覆没,退回到基层,坚守阵地,岌岌可危。现在的苏联共产党久加诺夫被边缘化,道理是一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14:20 , Processed in 0.06229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