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学发展战略研究

[复制链接]
255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18:51:27 | 只看该作者
      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方法除了中医的外,至少还有两种,该如何解释。我看就象小孩玩家家,随意。
==============================
        不是你想象的随意。都是有根据的

         不是人家在玩,是你自己在玩弄经典。以为自己比古人聪明。我常常遇到人说,我比张仲景强多了,我会开刀切除阑尾炎,张仲景会吗!
254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18:34:48 | 只看该作者
      《内经》没有认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是逐条、逐句、逐字认真学习的,而且与我一生的西医临床实践相比较。这三本书中涉及到的《内经》内容,我也仔细认真的学习,其他内容所知甚少。
253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18:12: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2-5-30 10:21 编辑

       果然是司外揣内,内经猜测的与西医生化实验得出的结论一样?========================================
             那是因为《内经》是真理,西医也是真理,二者研究的疾病是同一个“真实存在的客观世界”。      
             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是科学实验的先驱,先期研究。科学实验是取象比类的延伸,科学实验的所有数据、结果都是“象”。在《融合观》里专门论述了取象比类与科学实验的关系,二者都符合《实践论》。

252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18:09:16 | 只看该作者
        脾主血,肝藏血。是由临床实践反推出来的。大怒伤肝,肝气横逆吐血,以西医而言是指:胃底小动脉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出血猛烈,特别是情绪激动之时(肝气横逆)。脾失健运,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血液内凝血酶原、凝血纤维蛋白不足等引起的出血是慢性出血。二者是不同的。这只是举例说明二者的本质不同,详细的比较,在《融合观》中有细细的讨论。
251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17:58:01 | 只看该作者
         五脏六腑与五行的匹配,是经过反复比较,排列组合,反复实践,而后形成的。淮南子所记述的五行匹配与《内经》不一样,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也不一样,这说明五脏学说是在不同的人群中的不同认识是不同的。《内经》中的五脏是医学中的认识,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在《融合观》这本书中已经详细论证过了。
         就是在《内经》中也有不同,但是都符合临床实践。
250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17:46:59 | 只看该作者
         内经说脾藏营,是否与脾主运化相结合
========================================
         不用修改《内经》,内经说的没有错。在即将出版的《金匮要略》现代解读这本书里,概论的主要内容就是:腠理、营卫、三焦、膜原的现代解读。营,就是西医的:血浆。血浆来源于消化道,其成分与肝脾关系密切。血浆在血液循环之中运行与:脾主运化、脾藏营,相吻合,不矛盾。《内经》与西医没有矛盾,能够沟通。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17:35:27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认识,只有结合中西医的临床实践,才能够得出来。临床上肝风内动,全身肌肉痉挛,是骨骼肌横纹肌的肌纤维痉挛性收缩,中医谓:肝主筋。余类推。
248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17:28:32 | 只看该作者
       脾主运化,以西医而言,“运”是指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化”是指生物化学变化,诸如:把肉夹馍“化”为:蛋白质、脂肪、葡萄糖等等,再“化为”各种细胞成分、结构及功能。脾主肉,实际上就是脂肪组织。肝主筋,筋才是西医的肌肉组织。诸如此类,余类推。
247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17:22:27 | 只看该作者
      
       心主神明、脾藏意,大怒伤肝,忧伤肺……都是临床实践反推出来的,而且经过反复比较,排列组合,与阴阳五行相结合,经过千百年的磨合,才形成的。在《融合观》里一 一做出了说明。
24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0 17:15:23 | 只看该作者
           在藏象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由临床实践反推,起了很大作用。肝主疏泄,是元代朱震亨首先提出来的,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是清朝叶天士提出来的……,都是在反复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反推出来的!在《融合观》这本书里做了详细的论证。
         《融合观》下篇  第二章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从殷商时期,实地屠杀奴隶得到解剖学数据直到明清时期,脏腑学说,再到60年代的中医基础理论,做了细细的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12:43 , Processed in 0.0491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