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84|回复: 70

中医脑脏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9 08: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脑脏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
陕西中医药大学   李 军  
(陕西 咸阳 712046)

摘要:本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以脑为“奇恒之腑”的传统理论来指导脑病临床已相对滞后的现状,在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指导下,倡导脑当为脏论,强调“脑之经脉为任督二脉而统帅诸阴诸阳”,总结脑脏生理病理特点,阐明脑与五脏关系,概括脑病证治特点及其治疗原则,提出疑难脑病辨证论治当从痰瘀着手。并结合传统中药归经理论及其当前研究进展,探析可归脑经中药种类及药对,揭示脑病用药规律。
关键词:脑脏;脑病;治法;归经

1、        脑为奇恒之腑质疑[1]
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心主神志,将脑列为“奇恒之腑”。但却另有叙述脑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运动感觉的功能。这种相悖理论多年来常使后学者甚感迷惑。从中医学脏腑的定义来看,脏的功能是藏精气,其特点是藏而不泻;奇恒之则腑是形体中空而有别于脏,藏精气而不泻有别于腑。而脑位于头颅之内,乃髓汇集之处,为髓之海,具有藏髓(精气)而不泻,有别于骨、脉、胆、女子胞,故将脑归为奇恒之腑实为不妥。《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曰: “诸髓者,皆属于脑。”可见脑为贮藏精髓之器,岂能将贮藏之器的“脑”与被藏之物的“髓”同列为“奇恒之腑”?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建立中医脑脏系统理论以指导临床常见的中风病、癫狂证、痛证、解颅(脑积水)、痴呆证以及昏迷、脑外伤综合征等病证的诊治,将更切合临床实际。而继续沿用传统的“心主神明论”来阐释以上病证的病因病机,难免牵强附会。
2、        脑当为脏的依据
《素问•五脏别论》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脑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生理特性,显然理应为脏。《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五脏生成》云:“诸髓者皆属于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言及脑贮藏精气,功同心、肺等脏。且“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这说明不论是从先天或后天来看,脑皆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性。
3、脑脏的生理功能
脑位于颅内,为元神之官,生命之主宰。脑为元阳元阴太极之脏,人体阴阳之统领,寤寐交变之总枢,五脏六腑之总帅。脑藏髓,主神志,智能出焉。脑协调于五脏六腑,统辖四肢百骸。脑开窍于五官,灵机现于瞳子,应于语言,脑之经脉为任、督二脉而统帅诸阴诸阳。
4、脑与五脏的关系
我们倡导脑当为脏论,并非将脑与五脏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而是强调脑作为人体一个重要的器官,强调它在主导全身功能方面的重要性。     
脑要进行意识思维并协调全身各脏腑的活动,全赖五脏六腑精血阳气之灌注濡养。以使脑髓充盈、脑神充沛、神机展运,方能协调五脏六腑及统辖四肢百骸的功能。
我们认为:脑为元阳元阴太极之脏,脑神调燮五脏应五行的生克制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皆为脑神对外界事物刺激的生理或病理反映,七情过极过激首先侵扰脑神,脑神常态失衡导致五脏气机逆乱,故在病理情况下出现:喜则气缓,过喜伤心;怒则气上,过怒伤肝;忧思伤脾,思则气结;悲则气消,过悲伤肺;惊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这些情志病变皆由脑神病态波及五脏气机而引发。
5、脑的病理特性[2-4]
脑脏病理变化常有寒、热、虚、实、气、血、津液、阴阳病变外,每因伤及神智、神机而致病情变化多端,危象环生。且易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痰、瘀、毒互结为患,致使病程缠绵常常酿成久病顽疾。脑的病理具有以下证情特点。
5.1 “清灵之窍”窍易闭
脑窍贵在清灵通利,一旦闭阻,则脑神失养,神机不运而变证丛生。脑窍的闭阻常由痰、瘀、水、湿、火热之邪交结为患,如因痰瘀热邪闭阻清窍或痰湿蒙闭清窍,元神被扰者,可见健忘、昏迷、癫证、痫证、狂证、厥证等;如因卒冒秽浊之气,浊邪害清,清窍闭塞,元神闷乱者,则易卒发闭证;若因气滞血瘀,痰瘀交阻,脑脉瘀痹,清窍不利,则易卒发中风之脑络痹阻证;若因络破血溢,致瘀血内停,水津外渗,水瘀互结,脑窍闭塞,则易形成中风之颅脑水瘀证。
5.2 “元神之府”神易伤
脑为元神之府,脑神的损伤,常表现为神志异常和神机失用两方面。
神志异常:因痰火上扰者,可见头痛、失眠、癫证、痫证、狂证等;痰湿上蒙者,可见郁证、嗜睡、癫证,痫证;因七情过极者,可出现郁证、厥证、脱证、癫证、不寐、梅核气、痴呆、脏躁等;因颅脑外伤、脑络受损或络破血溢,侵扰脑神,可出现头痛,眩晕,中风,痫证、昏迷等证。
神机失用:多为神机运行受阻,进而出现所主司的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功能障碍,常易发痉证、麻木、颤证、痿证、痹证、面风、风痱、口辟、急惊风、慢惊风,甚或出现中风之偏瘫,失语舌强,饮水呛咳,口角流涎,鼻多流涕,目光呆滞,视物昏花或视歧,耳鸣耳聋等症。
5.3 “诸阳之会”阳易亢
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皆入于脑,而成诸阳会聚之处。阳者炎热,火性炎上,阳气易亢,故脑病以阳亢,火热证较多。诸如阳明腑实,热结肠腑引起的躁扰不宁、谵语,昏迷等;少阳火郁,胆热痰扰所致的头晕目眩、耳聋耳鸣、不寐多梦等症;肝火上炎、风阳妄动以及肝阳上亢侵扰脑神所致的昏迷、厥证、闭证,痉证、颤证、麻木、眩晕、头痛、耳鸣、耳聋、癫狂等证;阴虚火旺所致脑之阴阳失衡出现的不寐、健忘、耳鸣、眩晕等症;六淫之邪侵扰清空所致的头痛、眩晕、痉证、颅脑痈、暑病、急惊风等症。
5.4 “诸髓之海”髓易虚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为先天精气所化生,赖后天气血精液以濡养。髓海不足之源有如下四因: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肾亏精气化源不足,加之后天脾胃失调,精血难以为继,故而髓海空虚不满,多见于幼儿“五迟”、“五软”等症;或因年老精亏,肝肾虚损,精气化源日竭,髓海渐空,出现眩晕,耳鸣耳聋,健忘,癫证,痴呆,嗜睡等证;或因五脏气血阴阳耗脱亡散,波及脑髓,致髓海虚极而发为脱证。此外还有瘀血痰浊、癥积压迫如脑癌等,致精髓升降出入之道壅塞失畅,阴阳气血精津难于上奉于头,日久必致髓海空虚,表现大实有羸状之情形。
5.5 “诸脉之聚”脉易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诸于面而走空窍。”可见脑为诸脉所聚之处,脑脉的损伤常表现为络破血溢和脑脉瘀阻两个方面。各种原因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受损,气血津液运化障碍,进而皆可损伤脑脉脑络。若肝阳暴亢、心火炽盛,气血上冲于脑可致络破血溢;或血凝为瘀,津滞为痰,痰瘀互结痹阻脑脉脑络,皆可导致中风病的发生。病理过程中出现痰饮、瘀血、痰瘀交阻,水瘀互结的格局,临床常见于中风病的络破血溢、脑脉瘀阻、颅脑水瘀证。
6        脑病证候特点
久病顽疾类脑病的病理过程中离不开痰瘀互结这一病理格局,我们总结脑病具有如下证候特点。
6.1 神明失主       
痰瘀交结于脑,可损神伤志、使神明失主,主要表现为神气不足与神志异常。神气不足者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目光晦滞,视昏耳聋,善忘嗜睡,甚至痴呆迷蒙,寻衣摸床,撮空理线。神志异常者可见烦躁不安,谵妄神昏,或发为狂证,或发为癫证而出现神情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语无伦次等症。或发痫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移时苏醒。或气血并走于上,发为中风病。
6.2 神机失用
痰瘀交结于脑,经脉壅滞不通,神机难以展运,则清阳之气不能出上窍而实四肢,致四肢脉络失养,肢体失用,感觉失敏。临证可见肢体麻木,重滞无力,肿胀酸困,筋惕肉瞤,手足震颤,或偏瘫失用等症。
6.3 九窍失司
脑司诸窍,气血津液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痰瘀互结于脑,则清阳不布,“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本草纲目•紫玉兰》)。临证可见头痛如劈,头晕目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耳聋失聪,昏视失明,舌蹇失语,鼻渊失嗅,二便失司而自遗。小儿可见头颅膨大畸形,囟张不合,头面青筋暴露等症。
6.4 七情失常
七情过极过激可致气机逆乱而致痰瘀,痰瘀一旦形成又反致气机更加逆乱,脑神主司调节七情的功能失其常度,临床表现可见病程日久,喜笑不止,或悲忧难耐,或暴怒难抑,或惊恐不安诸症。
6.5  舌象、脉象、甲象
久病顽疾类脑病常因痰瘀互结为患,故舌苔常见白腻、黄腻或灰(黑)腻苔,或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紫暗,或淡紫,舌下脉络粗曲,散布瘀斑瘀点瘀丝。脉象可见弦滑、弦硬或沉细而涩。指甲青紫,或自发瘀斑,甲面粗糙凹凸不平,甚或甲板凹陷呈翻甲状。
7、脑病常用治法探析
在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指导下,我们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脑病常用如下治法。
7.1理气活血  开郁化痰法
适用于气滞痰瘀互结于脑的诸多病证。 痰浊、瘀血贯穿于诸多脑病病理过程的始终,气滞则血瘀,气不化津则凝聚成痰。症见唇舌紫黯、或舌体青紫肿胀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舌下可见瘀丝瘀斑, 脉弦滑。方用自拟脑泰通颗粒,药用丹参、半夏、陈皮、水蛭、地龙、枳实、竹茹、菖蒲、蝉蜕、茯苓、桔梗、冰片等。本治法常用于治疗眩晕、头痛、中风先兆证以及现代医学之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腔隙性脑梗塞等多种疾病。
7.2 清肝活血  通络宁神法
适用于肝热血瘀上扰脑神证。临床症见头痛眩晕或目胀面赤,心烦躁急,狂乱骂詈,伤人毁物, 不避亲疏; 或语言错乱, 哭笑无常; 或神昏谵语, 肢体麻木,或短暂性语言謇涩或一过性肢瘫无力,或肢体强痉拘急, 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舌质红黯,红紫、舌苔黄腻或黄厚而干、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象脉滑数、弦滑、细涩、或弦硬。方用清脑通络汤,药用菊花、葛根、草决明、地龙、水蛭、川芎、赤芍、丹参、天麻、磁石、山楂、川牛膝等,大便干结可加大黄。本法常用于治疗癫狂证、眩晕症、顽固性头痛、中风病以及现代医学之高血压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三叉神经痛、脑血管病等。
7.3 通窍活血  化痰醒神法
适用于痰瘀阻滞脑窍证。症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脉弦滑或弦硬,舌体胖大或偏歪,舌质黯,舌下有瘀点、瘀丝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方用 “蒲金丹”注射液( 石菖蒲、郁金、丹参等),配合“清开灵”滴注,收效甚佳。
7.4 通窍醒脑  活血利水法
   适用于颅脑水瘀证。临床表现为神识恍惚, 或昏聩不语, 痰涎壅盛, 言语错乱; 或神识呆滞迟钝, 失眠健忘; 或头痛如锥刺, 日久不愈;或半身不遂, 肢体麻木, 重滞肿胀。小儿可见头颅膨大畸形, 囟张不合, 头面青筋暴露等症, 舌质黯红或青紫、或舌体胖大边有齿印等, 脉象弦滑或硬, 或沉细而涩。方用脑窍通汤,药用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 川牛膝、益母草、茯苓、血琥珀、麝香(冲服)等。本治法常用于治疗中风病、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头痛、解颅以及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高颅压综合征、脑积水、脑外伤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7.5益气活血 通脉舒络法  
适用于气虚血瘀脑络痹阻证。 症见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神疲乏力,口眼歪斜, 口角流涎, 语言不利,或下肢萎废, 或偏身麻木,面色晄白,舌淡黯、苔白或白腻,脉细涩,或舌下脉络迂曲,脉滑重按无力或细涩。方用通脉舒络注射液(黄芪、丹参、川芎、赤芍等)用作静脉点滴并加辨证口服汤药,也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7.6 破血逐瘀  化痰软坚法
适用于痰瘀毒邪胶结脑络证。本证常见于颅脑痈及顽痰瘀毒交阻颅脑之脑瘤病证。症见头痛剧烈, 或头重胀闷难忍,如劈如箍, 痛处固定不移, 或头皮抽掣麻木,甚则神昏谵妄, 或呕吐痰涎, 抽搐震颤, 或躁扰不宁, 唇舌紫暗, 或舌质淡紫、舌体胖大, 苔白腻, 舌下散布瘀斑瘀点, 脉滑或弦滑, 或细涩。方用导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半夏、陈皮、胆南星、青礞石、郁金、石菖蒲、水蛭、丹参、川芎、蜈蚣、僵蚕、三棱、莪术、海藻、全蝎、麝香、半枝莲、土茯苓等。) 
7.7 通腑化痰  活血醒脑法
适用于痰瘀滞闭脑络,兼胃肠腑实粪毒上扰清窍之证。症见半身不遂,躁扰不宁,舌强语蹇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口粘痰多,口气秽浊,腹胀便秘,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常用方为星蒌承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临证常选用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丹参、地龙、赤芍、桃仁、红花、水蛭、天竺黄、郁金、石菖蒲等。本治法常用于治疗中风病、狂证、眩晕以及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
7.8 补肾益精 活血化瘀法
适应于肾虚血瘀脑髓失养证。 先、后天各种原因引起肾的阴阳精血不足,血亏液乏,血脉不利而为瘀。症见音喑失语,半身不遂,腰膝酸软,心悸少寐,口干心烦,耳鸣、耳聋,或夜尿频数,阳萎不举,头晕,健忘等。舌质红或黯红,脉沉细等。常用地黄饮子去桂、附,加丹参、鹿衔草、桑寄生、川牛膝、肉苁蓉、桃仁、红花等,或佐黄芪以益气活血,水蛭以祛瘀生新。本法适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脑萎缩、脑脱髓鞘改变等病症。
7.9 温经活血  化痰通络法
适应于痰瘀交滞脑络、脑阳郁遏不得外展而致的严重恶寒等症。症见精神萎靡, 彻骨寒冷, 虽值暑季也着冬装。面色灰滞或青紫, 唇舌紫黯, 苔白腻, 舌下散布瘀丝瘀点, 脉沉涩或沉伏。方用脑泰通颗粒或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 加附片、桂枝、鹿角胶、淫羊藿、仙茅、细辛、白芷等品。本法可用于治疗现代医学所称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脑梗死(脑腔梗)等具有上述表现的病症。
8、脑脏归经药物探析
我们在“脑当为脏论”和传统中医归经理论指导下,按目前中药归经研究的新进展结合脑病临床探析脑病治疗常用药物中,主归脑经的药物为:天麻、石菖蒲、麝香、茯神、琥珀、钩藤、蝉蜕、僵蚕、磁石、石决明、珍珠母、夜交藤、全蝎、酸枣仁、远志、白附子、冰片、苏合香、牛黄、羚羊角。
并归脑经的药物为:丹参、川芎、白芷、柴胡、郁金、川牛膝、水蛭、胆南星、葛根、姜黄、黄芪、菊花、桑寄生、豨莶草、山栀、草决明、地龙、杜仲、三七、黄连、山药、熟地、生地、山萸肉、半夏、生龙骨、生牡蛎、桃仁、红花、茯苓、红景天、仙灵脾、白芍、当归、五味子、百合、乳香、没药、鲜竹沥、益母草、杜仲、鸡血藤、丹皮、生甘草、桂枝、黃柏、土茯苓、知母、泽泻、黄芩、沉香、香附。
9、脑病常用药对探析
我们结合临床对脑病治疗常用药对进行探析,归纳出治疗脑病的常用药对为:丹参-天麻,丹参-川芎,天麻-菖蒲,草决明-丹参,生龙骨-生牡蛎,天麻-钩藤,桃仁-红花,     全蝎-僵蚕,丹参-石菖蒲,菖蒲-郁金,丹参-姜半夏,川芎-川牛膝,半夏-天麻,天麻-远志,白芷-菖蒲,川芎-葛根,等等。
结语
本文通过质疑脑为奇恒之腑而倡导脑当为脏论,阐述脑脏的生理功能、脑与五脏的关系,结合脑的病理特点及脑病症候特点探析脑病常用治法。按传统中医归经理论和目前中药归经学说的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实际探析了可归脑经的常用中药及治疗脑病的常用药对。对实现脑病诊治上理、法、方、药的一线贯穿,构建完整脑脏理论体系起到积极的作用,期冀本研究能在该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更多同仁参与到本领域研究中,为中医脑病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体系的构建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军,郑万利.脑为奇恒之腑质疑[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 22(5):6.
[2]王景洪,李军,张宏伟.张学文医学求索集[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6: 394.
[3]王永炎,张伯礼.中医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49.
[4]张学文,王景洪,李军.疑难病证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点评

构建?不是主观建造吗?真是有这等人!  发表于 2020-7-11 22:0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09: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心主神志,将脑列为“奇恒之腑”。但却另有叙述脑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运动感觉的功能。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曰: “诸髓者,皆属于脑。”可见脑为贮藏精髓之器,

========================================================


      "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中的"脑为髓之海",将脑列为“奇恒之腑”。《内经》以降,历代中医著作论及“脑”者很少见自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发明》云:“脑为元神之府。”之后,脑逐渐被广泛关注。这与西方医学传入有关,逐渐离开了传统中医经典理论。明朝万历年间,西方医学成规模地传入中国李时珍有没有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同时代稍晚时期的汪昂及金正希认同“脑主记忆说”无疑来源于西方医学。叙述脑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运动感觉的功能。】的所有论述都发生在李时珍之后,这个认识不属于传统中医经典理论。



              元神之府,指脑。出自明·李时珍《[color=&#10]本草纲目》。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

2. “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寿世传真》)   徐文弼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3. 元神藏于脑中,为生命的主宰。“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乐育堂语录》)。该书是清朝道咸年间,即约公元1841年到1860年之间,

4.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医林改错》)。“脑为元神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类证治裁·卷之三》)《类证治裁》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5.,这种思维意识活动是在元神功能基础上,后天获得的思虑识见活动,属识神范畴。识神,又称思虑之神,是后天之神:故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河北省盐山县人。生活于公元1860~1933年(清咸丰十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09年由天津新华印书局首版,

6. ,“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修真十书》)。 《修真十书》六十卷,未著编纂人,道教经书集。集隋唐和宋代数十种着作,多为内丹及气功类。

7. 3.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是清代王宏翰撰的一本临证综合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8.(《医学衷中参西录,痫痉癫狂门》)。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

9. (《医碥·卷四》医碥》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10.  《医述》引《医参》《张氏医参七种》是清代张节撰的一本综合性著作,刊于清宣统元年(1909)。

11.  医林改错医林改错》,2卷,清代王清任撰,刊行于1830年。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09: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7-9 01:58 编辑

       本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以脑为“奇恒之腑”的传统理论来指导脑病临床已相对滞后的现状
============================================
      概念没有交代清楚:
      1    中医理论,指的是中医经典理论还是现在教科书中的“中医理论”?
      2    脑病临床,是指西医的脑病还是中医的“奇恒之腑”脑的疾病?历史上“奇恒之腑”脑的疾病有哪些?
      3    无论中医经典理论还是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都不可能指导直接治疗西医的脑出血、脑瘫……等等疾病。只能够指导中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西医的脑部疾病。
      

点评

中药直接治疗脑病症状  发表于 2020-7-9 10:12
发表于 2020-7-9 10: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脑之经脉为任、督二脉而统帅诸阴诸阳。

点评

经络感传研究还没有发现任脉和督脉在大脑内部的分布情况,不过十二经脉却都是入脑的。因此可以说颅内的经脉是全息的。  发表于 2021-6-4 03:06
言之有理。  发表于 2020-8-7 06:25
发表于 2020-7-9 10: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7-9 10:10 编辑

脑之经脉为足三阳经,任脉,任、督二脉不是统帅诸阴诸阳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10: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7-9 02:09 编辑

        使用中医中药,可以治疗西医的脑病,仅此而已。如果把奇恒之腑中的脑,改变为西医的脑,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中医体系不复存在。自掘坟墓。
发表于 2020-7-9 10: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适用于气滞痰瘀互结于脑的诸多病证。 痰浊、瘀血贯穿于诸多脑病病理过程的始终,气滞则血瘀,气不化津则凝聚成痰
发表于 2020-7-9 10: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气不化津则凝聚成痰
发表于 2020-7-9 10: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7-9 10:22 编辑

不是气不化津则凝聚成痰,是中药痰症状受体构象改变物质扩散病理信号成痰成病
 楼主| 发表于 2020-7-9 11: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立中医脑脏系统理论
=====================================
      中医脑脏理论体系,属于中医理论体系?西医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体系?还是独立于三者之外的独立体系?按照中医理论五脏六腑互为表里,相对于脑脏的腑是什么?脏腑各有经脉,脑脏的经脉在哪里?五脏具有生克制化的关系,脑脏与五脏中的那个脏是母子关系?天人合一,五脏与金木水火土、东南西北中、春夏秋冬、四气五味……各有所属,脑脏归属五行中的哪一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3-29 16:35 , Processed in 0.0593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