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补阳还五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06:29:54 | 只看该作者
6.人流术后闭经

【案例】某女,28岁。患者于7个月前行人流术,术后月经渐少,继而停闭已5个月之久。诊见:面色萎黄,头昏气短,神疲乏力,少腹微胀,遇劳则汗出,舌质淡嫩,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弱。证属气虚血瘀,治宜甘温益气,活血通经,兼益肝肾。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60g,当归、首乌、鸡血藤各20g,桃仁、王不留行、杜仲、牛膝、枸杞、山茱萸各15g,川芎、红花、乌药各10g,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6剂后,诸症明显减轻。上方续服10剂后,月经来潮,经期6日,经量适中。连续观察4个周期,均正常[王康民.补阳还五汤新用.新中医,1994,(2):154]。

【按语】患者素体虚弱,人流手术后则耗气伤血,阳气更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滞而瘀,冲任被阻以致闭经,其病机关键为气虚血瘀。故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经,配以养肝益肾之品调养冲任,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7.宫腔粘连综合征

【案例】某女,26岁。患者半年前人工流产,术后闭经,周期性腹痛,伴头晕乏力,面色无华,心慌气短,腰膝酸软,肛门坠胀,步履艰难,加重2个月,多次医治罔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妇科检查:宫颈闭塞、探针不易通过,宫体肥大、压痛,附件、子宫旁组织、子宫骶骨韧带均有压痛。宫腔碘油造影显示:宫腔内有多个边缘锐利、不规则的充盈缺损阴影,宫腔边缘不整齐。卵巢功能检查正常,并有排卵及周期性改变,但用雌激素、孕酮做人工周期则无撤退性出血。根据病史及上述检查,诊为宫腔粘连综合征。证属气虚血瘀,闭阻胞宫,冲任不通,治宜补气化瘀。方投补阳还五汤加穿山甲,水煎服,日1剂。二诊:18剂后,月经来潮。守方继进10剂,诸症消失,妇科及官腔碘油造影检查正常。1年后告知,足月顺产一女婴儿[李贯彻,等.补阳还五汤新用.新中医,1994,(5):53]。

【按语】宫腔粘连综合征主要是因人工流产、中期引产等,对宫颈、子宫内膜及肌层的损伤所导致。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行探(扩)宫术或宫腔分离术,但术后往往再度粘连,疗效不太理想。中医认为,冲任损伤,气虚血瘀,瘀阻胞宫,不通则痛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用补阳还五汤补气、化瘀、通络,再加穿山甲活血祛瘀通行经络,使药物直达病所,气旺血行,瘀祛络通,冲任调畅,诸症自瘥。
22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06:30:26 | 只看该作者
8.盆腔瘀血综合征

【案例】某女,44岁。患者5次孕产,下腹坠、胀、痛,腰骶部酸痛,1月经先期,量多色暗,白带特多,性交疼痛出血,直肠坠痛,精神疲惫,体倦乏力,畏寒腹凉8年,加重2年。西医按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中医按脾肾阳虚、虚劳、带下等屡治不验。舌淡,边有瘀斑,1苔白,脉沉涩。妇检:外阴浅静脉充盈,怒张,宫颈肥大、水肿、呈紫蓝色,子宫后位、稍大,附件压痛,但软如海绵。四诊合参,结合妇科检查,诊为盆腔瘀血综合征。证属气虚血瘀,寒凝经脉,治宜补气、化瘀、散寒。方投补阳还五汤加肉桂,水煎服,4日1剂。

二诊:10剂后,症状明显改善。继服15剂,诸症悉除,随访2年来复发[李贯彻,等.补阳还五汤新用.0新中医,1994,(5):53]。

【按语】盆腔瘀血综合征多发于经产妇,以慢性盆腔静脉瘀血为主要病理,属中医月经失调、带下、虚劳、腹痛等范畴。《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频繁孕产,气虚血瘀,阻滞脉络,0冲任损伤为主要病机。本病本虚标实,虚乃气虚,实为血瘀,应标本同治。补阳还五汤恰切病机,再加肉桂温经散寒,药证合拍,故而收效。

9.妇女特发性水肿

【案例】某女,43岁,小学教师。患者近1年来,无明显原因地反复发作全身浮肿,晨起以颜面眼睑为甚,午后以腰以下为著,伴自汗出,进食则加甚,曾经中西药多方治疗,效果不著。西医查肾功能、心电图、肝功能、血浆蛋白、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诊为特发性水肿。诊见:颜面及下肢肿,按之没指,双下肢可见脉络显露,神疲乏力,自汗出,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涩无力。细审其证,当属气虚血瘀,气机运行失常,水液溢于肌肤而发为水肿。治当益气活血,佐以利水。方投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生黄芪50g,赤芍、当归尾各12g,川芎、地龙、防风各10g,桃仁、红花各8g,丹参、益母草、滑石各30g,生甘草6g,水煎服。娜 甲山二诊:3剂尽后,浮肿明显减轻,汗出减少,仅进食时少量汗出。效不更方,原方加茯苓12g,再进6剂,水肿消失,汗出止,精神饮食如常。随访1年余,未再复发[缑强.补阳还五汤治特发性水肿.新中医,1987,(8):47]。

【按语】本例属中医水肿范畴,治疗此证多以利水为主,亦有用活血化瘀者,而较少用益气活血之法。然本例即有自汗出、乏力等气虚之象,又有舌质暗、脉细涩、下肢脉络显露等血瘀之征,故证属气虚血瘀。气虚则血失其帅,血瘀则气机运行失常,水湿泛滥,溢于肌肤而致水肿。晨起阳气上升而水上升于面,故颜面肿,午后阳气渐衰而水注于下则腰以下肿。虽以水肿为主,却符合补阳还五汤之病机,故以此方施治,效如桴鼓。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06:30:59 | 只看该作者
10.慢性前列腺炎

【案例】某男,54岁。患慢性前列腺炎已5年余,遇劳加剧,尿急,阴茎刺痛,牵及小腹,淋沥不净,尿细如丝,每需7分钟左右才能解完1次,小腹有坠胀感,尿道口流出黏液,精液中带有血丝,曾多方治疗,给予前列康、知柏地黄丸等药,未见显效。近2年来,上症日渐加重,还感神疲乏力、腰酸头晕,小腹空坠、口渴而不欲饮。诊见:面色黧黑,形体稍胖,舌质淡暗,苔白腻中心微黄,脉沉细涩。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少许,卵磷脂小体(+)。脉症参合,证属肾气亏虚,膀胱气化失司,湿热稽留,气血瘀滞,为虚实挟杂之候。治宜益气活血,清热利湿。方用补阳还五汤化裁,处方:黄芪、蒲公英、败酱草各20g,川芎、当归、赤芍各12g,桃仁10g,地龙6g,牛膝、黄柏各9g,薏苡仁24g,熟附片3g,日1剂。

亚诊:连服10剂,淋痛、尿浊减轻。再投10剂,诸症续减。其后以上方加减,共服药56剂,临床诸症消之殆尽,实验室复查已恢复正常[朱德礼.补阳还五汤新用.新中医,1994,(1):57]。

【按语】慢性前列腺炎为老年人常见病之一,近似气淋、劳淋范畴,其症时重时轻,病程迁延难愈,中医常用清热利湿之剂,效果不甚理想。是案由淋沥日久,耗伤正气,以致脾肾两虚,加之酒色房劳,败精流溢,变生湿热以致气滞血瘀,累及肾与膀胱使然。本病脾肾气虚为本,下焦湿热壅结,气血瘀滞,经络阻滞为标。故以黄芪、当归补益气血,川芎、赤芍、桃仁、地龙活血祛瘀通络,蒲公英、败酱草、牛膝、薏苡仁、黄柏通淋利尿、清热解毒;配少量附片温阳化水,藉其温燥以制方中苦寒之品,还可助推荡治瘀。药证相宜,果收显效。

11.前列腺肥

【案例一】某男,72岁。罹患尿频尿少已半年,曾服中西药物罔效,近月来已作过3次导尿手术,虽获效于一时,但痼疾依然,经常复发。某医院作直肠指诊后,诊为前列腺肥大,因年事已高,不愿手术,乃转请中医诊治。患者精神较差,纳少,气短,头昏,四肢乏力,少腹胀痛,小便涓滴难出,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弦。初诊先从“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考虑,用补中益气汤加桔梗4剂,不效;后又从“膀胱不利为癃”着眼,投六味地黄汤合滋肾通关丸,仍不效。面对疑难,似束手无策,寻思良久,忽忆近年来期刊杂志多有介绍以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前列腺肿大者。但考虑患者年高体弱,血瘀仅其标,气虚乃是本,故补气与逐瘀并进方为万全。处方:黄芪50g,当归15g,炮穿山甲、?虫、桃仁、地龙各12g,川芎10g,红花9g,川牛膝、路路通各20g,青葱管1尺。

二诊:连服3剂后,尿能成线,但觉无力。续进4剂,诸症悉除。尔后虽时有复发,但步原法而取效[黎志远.补阳还五汤在肾病中的应用.江西中医药,1993,(5):32]。

【案例二】某男,47岁,教师。患者尿频,余沥不尽半年余,某医院B超检查前列腺40mmx32mm, 弹性尚可, 中央沟变浅, 诊为前列腺肥大。诊见:小便点滴而下,尿如细线,日20余次,小腹胀满刺痛,面色苍白,自汗少气,舌淡,脉细涩。证属瘀血败精,阻滞尿道,气虚气化无权所致。治宜补气活血,化瘀通窍。方投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桃仁、黄芪各20g,地龙、川芎各9g,桂枝、红花各10g,当归尾、泽兰、牛膝各15g,赤芍12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案二诊:投药4剂,排尿稍利,小腹胀满减轻,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再加王不留行15g,增强破血逐瘀之力,续投6剂,排尿如常人(朱德礼.补阳还五汤新用.新中医,1994,(1):57]。

【按语】前列腺肥大是由于前列腺组织充血肿胀致尿道狭窄,排尿困难,根据现代医学的病理观认识,认为前列腺肿大与中医的瘀血肿块相似,提出了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治则,其因责于膀胱,膀胱以通为用,治疗上注重一个“通”字。本病多发于男性老年,在《医林改错》中,王清任有大剂量黄芪配甘草(名黄芪甘草汤)治疗“老年人溺尿;玉茎痛如刀割”者,说明老年癃闭多与气虚有关,但近些年来不少医者认为,老年性前列腺肿大之癃闭,应该考虑气虚和血瘀的兰亥确切地说,气虚、肾虚是本,血瘀是其标,因此,不可一概活血攻破,治八一气活血,化瘀通窍,正合补阳还五汤方义。方中黄芪补气行血,以“补”为通;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泽兰、王不留行、地龙化瘀通窍,清利水道,以“活”为通;更加桂枝化气行水,牛膝引药下行,穿山甲、?虫意在助其化瘀破瘕之功;青葱管以管达管,路路通取其疏通,取类比象是也。全方补气不碍化瘀,化瘀不伤正,瘀消腑通,水通自利。
24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06:31:17 | 只看该作者
12.阳痿

【案例】某男,28岁,已婚,干部。无明显诱因患阳痿2年余,曾在省某医院诊为“血管源性阳痿,”要求施行阴茎海绵体血管重建术,患者不同意手术,求治于中医,曾服补肾壮阳、滋阴、疏肝、利湿等方药不效。诊见:神疲乏力,懒言,阴部常有凉感,舌淡体胖大,苔薄白,脉沉涩。证属气虚血瘀,阳气被阻。治以补气活血,疏络通阳。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60g,人参10g,当归、桃仁、红花、地龙、香附各15g,川牛膝、川芎各30g,赤芍20g,水蛭6g,水煎服。

二诊:6剂后,阴茎已能勃起,但举而不坚。续服8剂,勃起明显增强,阴部凉感消失。后以上方去水蛭,合肾气丸调治月余,诸症皆除。夫妻同房正常,随访1年无任何不适[李琦.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1994,安(6):278]。

【按语】阳痿一病,临床证见多端,本案属气虚血瘀之证,某气虚瘀血阻络,阳气不通则阴部常有凉感,非阳虚之证。阳气不能下达,则为阳痿。治以益气活血以通阳,气行血行,瘀血一除,络脉通畅,阳气自达。以补阳还五汤加大补元气之人参,破瘀血之水蛭,川牛膝引气血下行,香附调畅气机,药证相应,故疗效立见。

13.结扎术后遗症

【案例】某男,23岁。素有轻度脱肛史。1个月前施行男结扎绝育术,术后1小时突发阴囊肿胀,疼痛难忍,不能直立,先后给予先锋霉素、青霉素、三七片等抗炎药物及对症处理,治疗月余,症状好转,终未根除。仍见阴部坠痛,右侧阴囊肿胀,要求服中药治疗。诊见:右侧阴囊肿胀,可触及条索状物,触之疼痛,肛门有淡红色物脱出,长约2.6cm,柔软,无出血,伴面色艾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边有瘀点,苔白,脉细涩。证属气虚下陷,瘀血内阻所致。治宜补气升提,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45g,川芎、桃仁各20g,红花9g,当归、橘核仁、海藻各15g,升麻、赤芍、延胡索、柴胡各12g,每日1剂。加减出入20余剂,诸症消失,病告痊愈[朱德礼.补阳还五汤新用.新中医,1994,(1):57]。

【按语】素有脱肛史,手术时耗气伤血,脉络受损,瘀血阻滞,故方选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佐升麻、柴胡升提举陷;延胡索、橘核仁、海藻活血止痛,软坚散结。方证合拍,新病旧疾,一举而瘥。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06:31:38 | 只看该作者
四)五官科疾病

1.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案例】某男,49岁。因头昏,双耳胀闷,耳鸣,听力减退3个月就诊。检查:双耳鼓膜完整增厚,色泽晦暗,动度差,尤以右耳明显,标志不清。音叉检查示:任内试验(一)。舌淡,苔白,脉细涩。辨证为邪毒久滞耳窍,气血瘀阻。投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30g,桃仁9g,红花6g,柴胡15g,赤芍、川芎、菖蒲、僵蚕、木香各10g,每日1剂。配合以1%麻黄素滴鼻,以促使咽鼓管开放。

二诊:服药7剂后,胀闷感减轻,耳鸣缓解。原方再服5剂,自诉头脑清爽,听力亦有好转,但晚间仍有耳鸣,且睡眠较差。投原方加山茱萸、茯苓、泽泻、远志各10g,酸枣仁12g,牡蛎30g。再服5剂后,睡眠佳,左耳听力完全恢复,右耳也明显好转。投通气散,早晚服用1个月,以巩固疗效[丁慧蓉.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卡他性中耳炎.四川中医,1994,(6):51]。

【按语】本病乃因咽鼓管阻塞,形成负压,从而使中耳黏膜内静脉扩张、郁血,鼓室黏膜明显充血、肿胀,继而发生增生性改变,黏膜肥厚,圆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结构粘连导致耳胀,听力下降。中医称之为“耳胀、耳闭”,认为病之初起是因卫表不固,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所致,因邪毒久滞,气血瘀阻,耳窍闭塞。中医学认为“久病必有虚、久病必入络、久病必有瘀”。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临证可加柴胡、僵蚕、菖蒲、木香等行气散邪通窍药物。同时应重视去除咽鼓管阻塞原因,使其保持通畅,恢复通气、排液的正常功能。

2.慢性肥厚性鼻炎

【案例】某女,38岁。自诉持续性鼻塞,黏涕或白或黄,头重头昏,嗅觉差2年余。近来每晚睡前要靠滴用麻黄素、鼻眼净等药物,才能通气入睡。检查:

双下鼻甲肥厚,色暗红,呈桑椹样。舌暗,周缘可见齿印,左舌缘可见一绿豆大小瘀点区,脉弦细。辨证为邪毒久滞,气虚血瘀。投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30g,当归尾、鱼腥草各15g,川芎、赤芍、地龙、辛黄花、菖蒲、白蒺藜各10g,细辛、桃仁、红花各6g。每日1剂。

二诊:连服5剂后,鼻塞稍有间歇时间,头重头昏减轻,余症仍如前。投以原方加路路通10g,并针刺双侧合谷、迎香穴,每日1次。5剂药后,鼻塞明显改善,检查双下鼻甲肥厚肿胀较初诊时有所减轻,鼻腔黏膜色泽仍暗红,舌缘瘀点已不甚清晰。再投原方5剂,诸症基本消失,惟夜间睡卧时稍有鼻塞。继服原方5剂,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头脑清爽轻快,嘱其服用千柏鼻炎片1个月,以巩固疗效[丁慧蓉.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卡他性中耳炎.四川中医,1994,(6):51]。

【按语】本病以鼻黏膜上皮纤毛脱落,变为复层立方上皮为主要病变。由于长期慢性炎症,静脉血及淋巴回流受阻,以致血管管壁增厚,黏膜下层水肿,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黏膜肥厚,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形成局限性水肿,尤以下鼻甲最剧。而中医认为本病乃元气亏虚,正不胜邪,故而邪毒侵犯鼻窍,阻塞脉络,气血流通不畅所致。补阳还五汤有补气、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之特点,配用细辛、辛荑、菖蒲等祛风散邪通窍药物,亦可收到异曲同功之疗效。
26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06:31:58 | 只看该作者
3.舌痹症

【案例】某女,56岁,退休工人。患者2年前自觉舌尖麻木,强板不适,偶尔隐隐作痛,初未介意,其后症状逐渐加重,舌体麻木,舌尖疼痛,味觉迟钝。遂屡屡就医,始终不愈,且疼痛麻木加重,舌上瘀斑累生,寝食几废,身体日渐消瘦。诊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而色淡,瘀斑累累,舌尖脉络显露充盈,色暗红,舌乳头萎缩,舌润少苔,舌下静脉迂曲怒张,伴面色晦暗不泽,气短心悸,形寒肢冷,左侧半身时有麻木之感,脉沉而无力。详审脉症,本患者是由于阳气亏虚,温运无力所致的气虚血瘀,舌体络脉阻滞,不通则痛之舌痹证。治以补益阳气,活血通络为法。投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生黄芪100g,当归尾、川芎各15g,赤芍药、细辛各7.5g,地龙、桃仁、红花、桂枝、延胡索、丝瓜络各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

二诊,服3剂后,舌痛明显减轻,全身症状改善。继续守上方加减服15剂,舌痹麻木之症,舌面瘀斑尽退而告痊愈。再以十全大补丸调理2周,以善其后,随访3年未再复发[王文明.补阳还五汤治舌痹一例.夸黑龙江中医药,1990,(4):40]。

【按语】本例患者年老体弱,阳气素亏,补养不及,渐致帅血无权,温运无力而使血行不畅。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补益阳气,阳气足则帅血有权,温运有力,诸药合用,有温补阳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方证合拍,故获佳效。
27
发表于 2020-8-3 07:05: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9 20:43 , Processed in 0.04875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