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0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体质学说与学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0-13 08:3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木沉香 于 2020-10-13 15:17 编辑

                                                   中医体质学说与学说
                                                                                                                                   王子良
                                          
      论坛杏林童子转帖“《中医体质新论》大家谈”,谈及巴蜀名医马有度先生提出的四种体质类型,和影响颇大的王琦教授倡导的九种体质学说。引起很多人的跟帖,我也写出了几行自己的观点,还有幸得到了远赴澳洲有独立思想的中医张有和君的赞同。
      今日得闲,欲就体质学说,稍加深入地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 中医理论与中医学说
      中医经历代相传,其基础有阴阳、五行、经络、脏腑、药物的性味归经、治疗的辨证施治、配方中的君臣佐使等等。古人既没有把它们称作学说,更没有把它们称之为理论。
      有人说古代中医与现代科学并行不悖,比较现代科学,把中医内容后缀上“理论”,成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经络理论等等。芸芸众生,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另有人说中医这东西看不着,摸不到,都是主观臆想的推测,不能冠以“理论”,充其量只能是个“学说”,于是乎又有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以那些人的观点,“理论”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解和论述;而“学说”是“未被验证的理论”,中医的阴阳五行还不能称为“理论”。我认为:把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的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称作“理论”应该是可行的。这跟中外历史上许多初起提出的“观点”、“假说”’、“学说”,后被证明成为“理论”,是一个道理。
     阴阳五行定义之初,并不完善,叫“学说”可以,经过几千年的充实、完善,已经成为一个完整和完美的体系,能够通过有效地指导临床证明了它的合理性,称其为“理论”,已不为过。
      我也许秉承了山东人的倔强和偏执,认自己的理儿,不愿轻易跟风,也不管人家是否属实名医大师。自觉:名人说的话,不一定必是至理名言。不管什么人的观点,能说服我,我便认同。因此,我在言及中医时,宁愿只说“阴阳”、“五行”,也不后缀“学说”。

2. 中医体质学说是画蛇添足
      如此这般,我也完全可以把体质学说分类成:
1)阴阳体质学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把所有的人分成阴性体质和阳性体质没毛病。
2)两态体质学说。亦可把所有的人分成正常态和病态两大类。
3) 三因体质学说。 文中已有提及,不再多讲。
4)六纲体质学说。将体质按六纲分类,可以有表证类,表虚型;里证类,里热型等等。
4)三焦体质学说。把体质按上中下分型定类。
5)卫气营血体质学说。把体质按内外分型定类。
6)气血津液体质学说。把体质按性质分型定类。
7)六经体质学说。参照仲景六经表现去分类。
8)无限体质学说。这个学说的提出依据是中医脏腑辨证,比如血虚体质、气虚体质、肺气虚体质等等。再若阳虚体质,还可分为肾阳虚体质、心阳虚体质、脾阳虚体质等。任何一个诸如肾阳虚体质根据其程度,还可进一步分成十个或更多不同程度等级,如肾阳虚1级体质,... ...。依样画葫芦。这样,无限体质学说就生成了。
      细想,目前任何人提出的任何体质分类学说,都是中医辨证思想下的催生物,而且都不精准。与WHO对未来医学的阐述:精准医学、个体化治疗,相去甚远。
      反问这样一个蹩脚的东西,为什么会让许多人动心思呢。因为这样的画蛇添足,容易为自己标新立异。一条小蛇,你添上两个脚丫,他添四个,某人添了5个、7个、8个、9个,或更多。不用费力的动脑苦读求索,便可独秀与中医之林,把自己榜成为中医发展创立新说,有所建树,而手下那些中医学子无脑儿们,马上开捧老师的臭脚,嗅鼓不停。
      这使我想起,某些针灸医生,创立的那些:张氏头针、李氏头针、赵氏头三针、王氏头五针等等。无非是把治疗某些疾病的头部穴位、穴区,设了个定法,就冠上自己的大名。窃为己创。对此,我想说中医不应该是这样发展的。
      几种体质学说也是一样,无非是把中医的某些内容放入大勺里,搅拌一下,贴到自己的脸上,叫上几个人哄抬,放出金光了。
      碰到个消化不良者,吞下这些杂拌“食材”,经谷道仓皇而出,贴到脸上则放不出金光了。
      说大道至简,把古涩的中医通俗简约化令人容易理解接受,这是我们后人要做的。而不是越搞越复杂,让学子们平面徘徊,精血暗耗,平添错乱。
      难道他们是中医队伍里的“潜伏”?   (2020-10-1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欢迎原创,欢迎争鸣。  发表于 2020-10-13 16:1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10-13 09:06:06 | 只看该作者
以那些人的观点,“理论”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解和论述;而“学说”是“未被验证的理论”,中医的阴阳五行还不能称为“理论”。我认为:把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的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称作“理论”应该是可行的。这跟中外历史上许多初起提出的“观点”、“假说”’、“学说”,后被证明成为“理论”,是一个道理。
3
发表于 2020-10-13 09:1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武极 于 2020-10-13 09:13 编辑

没有药理没有物理化学的观点理论不是科学理论,不是科学假说
4
发表于 2020-10-13 09:15:56 | 只看该作者
两态体质学说。亦可把所有的人分成正常态和病态两大类。
5
发表于 2020-10-13 09:16:42 | 只看该作者
用科学检测技术测症状受体构象变化个数,是何种症状受体有构象变化。
变化症状受体个数越多,用的药物分子个数也应越多。
而中药简单技术是不能确定症状受体构象变化个数,也很难准确知道是何种症状受体构象有了变化。
如是阴虚症状受体构象有了变化还是阳虚症状受体构象有了变化等。
而如果发明了科学检测症状受体构象变化技术,准确率应大大增加,这是可以肯定的。
但是这并不是在当前科学检测技术或有限未来科学检测技术能实现的。
没有科学检测症状受体构象变化技术发明之前,还只能以中药简单技术确定症状受体构象变化种类,且中药技术像脉诊之类技术还是超前症状受体构象变化检测技术。
虽然中药脉诊之类受体构象变化检测技术不是科学受体构象变化检测技术。
而像中药脉诊仪之类技术设想,并不能算是科学发展中药技术,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中药简单技术
6
发表于 2020-10-13 15:49:03 | 只看该作者
        顶:“几种体质学说也是一样,无非是把中医的某些内容放入大勺里,搅拌一下,贴到自己的脸上,叫上几个人哄抬,放出金光了。”
7
发表于 2020-10-14 06:18:59 | 只看该作者
体质成了工具筐,谁想表达什么就住里面装!
中医学中使用的表达概念确实太多了,如:理论、学说、思想、观、论……等等,就差一个“主义”没有使用了。再是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古代的创新都不冠以人名,现代的创新别说理论,哪怕是一项单一的技能,也会冠以人名,可能是古人不那么注重名利,不那么跟风,现代人效益优先,也就名利至上,勇于跟风了。

点评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与皇帝、神农没关。现代不会有人做这等事了吧?恨不得抄袭剽窃把自己的名字弄上去。  发表于 2020-10-14 11:3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8
发表于 2020-10-14 07:39:43 | 只看该作者
          不用费力的动脑苦读求索,便可独秀与中医之林,把自己榜成为中医发展创立新说,有所建树,
============================================
         一语中的。
9
发表于 2020-10-14 08:06:24 | 只看该作者
      理论,是有标准的,原基概念,次级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形成网状、树状……关系即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思维过程。
      
10
发表于 2020-10-14 08:21:32 | 只看该作者
       理论 必须能够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理论”是一个用“概念”组织起来的信息体系,存在于人们的大脑里。这是霍金的话,霍金死了,他的理论就不存在了??宇宙大爆炸活着的人都知道,存在于文字记载中!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在大脑里存在过,用文字表达出来才能够遗传给后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30 17:55 , Processed in 0.0548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