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27|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葛均波院士:追本溯源 从络病理论到泛血管医学 中西医理念相融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5-8 19:5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前,血管疾病按供血靶器官分别进行研究和治疗,但随着我们对疾病认识逐步加深,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单部位治疗的局限性,提出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此类疾病。基于此,受到吴以岭院士建立络病理论的启发而提出的“泛血管”疾病概念,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思维,奠定了泛血管医学的学科基础。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期间,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就络病理论与泛血管医学共通之处,及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聚焦心血管疾病诊疗进展,从源头加强预防为先理念

葛均波院士指出,近年来,冠心病领域诊疗进展大部分都聚焦于精准治疗(腔内影像技术、基因检测指导下的抗血小板治疗)、精准诊断(功能评估)、精准处理等。特别是一些冠脉内生理学指标、影像学指标的应用,可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精准化治疗。

另外,新近发表于心血管领域较有影响力的期刊《循环》(Circulation)杂志的一篇综述分析了过去50年,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与发病率下降的相关因素。总体来讲,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如适当运动、控制血脂、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戒烟等危险因素,是使得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下降的关键。但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相较而言,或源于对疾病上游因素未达到有效控制。毋庸置疑,进行疾病预防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健康管理策略。

追本溯源,心肌梗死、脑卒中时至今日出现相关症状,并非一日而成,由于长久以来,吸烟、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及不运动等危险因素慢慢积累而成导致的心肌细胞缺血甚至坏死,进而出现疾病症状。因此,随着对疾病认识越来越清晰,干预手段越来越多,要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应该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如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拐点才能够早日到来。

通络药物疏通微血管,保护改善内皮细胞,阻断疾病发展,解决临床治疗难点

当前,强调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的同时,也有专家提出,疾病预防还需要针对适当靶点,即疾病核心病理机制进行干预,比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就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为全身疾病,不仅可发生于冠状动脉,还可发生于脑血管及全身血管。从更加微观的机制来看,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可能的始动因素导致的内皮细胞受损,会进一步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除进行上游因素的预防,进一步保护可能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可更好保护靶器官。

葛均波院士表示,如果把人体的血管比作高速公路,现有的支架、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就是疏通“大路”的主要方式,但其他微小血管循环构成的“小路”可能仍旧不通。因此,心肌细胞的缺血情况仍得不到有效缓解。遗憾的是,临床上现有的机械治疗手段,尚无较好疏通“小路”的作用。而通过中药等药物治疗方式,则可更好地起到疏通“小路”的效果,为血管内皮细胞带来养分,更好维持功能。

已有循证证据表明,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络药物可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甚至可通过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但要强调的是,内皮细胞存在不同形状、不同功能,若可应用现代化手段进一步证实,药物从结构上、功能上抑或其他方面,具体是如何改善内皮细胞达到治疗目的,使得证据链更加全面,相信通络药物可为相关疾病治疗作出更大贡献。
2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9:54:18 | 只看该作者
从“络病”理论到“泛血管”概念,中西医通达或为疾病诊治带来改变

葛院士分享道,他既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出“泛血管”概念,这一概念是指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四肢等重要器官。广义的泛血管疾病包括小血管、微血管、静脉以及涵盖肿瘤、糖尿病和免疫相关的血管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糖尿病等疾病,归根结底都属于血管疾病,可以说,“泛血管”与中医络病理论不谋而合,旨在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出发,而非头疼看头脚疼看脚传统单个器官治疗理念,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多维度探索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这也是络病理论提出的微血管疾病防治之真谛所在。

作为一位西医医生,葛均波院士表示,改变将传统单一局部治疗方式,把人看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微小血管、多器官的干预,改善微循环,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这或许也是医学未来追求的方向,中医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整体观,值得学习和借鉴。

2020年1月,“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经过非常严谨、严格的评审系统,荣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奖项是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葛均波院士对于这个项目给予高度点评,指出这一奖项具有非常高的含金量。他认为,该项目从理论、机制、临床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通络中药改善微循环的效果,达到对上游因素预防控制进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葛均波院士指出,我们应该把这一学术研究的重大理论原创成果进行深入解读,让其能够惠及其他国家,真正使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还需强调的是,我们必须要支持中医研究,即加快中医现代化,把研究成果用现代医学、西方医学听得懂的语言进行阐述、解释,只有通过这样的持续推广,才可造福更多患者。

基于本次采访,记者还了解到:吴以岭院士及其团队致力于创新发展中医络病理论40余年,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构建了由络病证治及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两大主要分支共同构成的络病理论体系,形成指导临床疑难杂病、“脉络——血管系统病”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疾病的防治形成的系统理论。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机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以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针对目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从络病理论角度,基于脉与血管、脉的分支脉络与中小血管、脉络末端之孙络与微血管、微循环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提出“孙络-微血管”概念,应当是中西医结合应当有的共性发展规律与干预措施。

泛血管医学则是从系统生物学角度重新和统一认识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特征,提出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建议应当改变当今以“以疾病为中心”和“以临床事件为中心”的防治模式,泛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全方位、全周期管理理念。

受到络病理论启发而提出和完善的泛血管疾病概念,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希望能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出发,多维度探索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未来相信中医药守正创新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期待中西医可以汇聚更多力量广泛合作,携手展开临床科研工作,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拐点”才能早日到来。

点评

这个认识,还是停留在血管层次,未达疾病本质,属于低层次的认识。  发表于 2021-5-9 09:02
3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9:58:00 | 只看该作者
当前,强调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的同时,也有专家提出,疾病预防还需要针对适当靶点,即疾病核心病理机制进行干预,比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就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为全身疾病,不仅可发生于冠状动脉,还可发生于脑血管及全身血管。从更加微观的机制来看,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可能的始动因素导致的内皮细胞受损,会进一步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除进行上游因素的预防,进一步保护可能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可更好保护靶器官。

一一这个就是中医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治的思路与理念。不是针对疾病的病因,而是针对疾病发生发展中自身的、内在的、固有的病理过程或状态,进行诊治。




4
发表于 2021-5-8 21:1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1-5-9 16:50 编辑

从络病理论到泛血管医学,葛均波院士是西医中的佼佼者,大佬们带头,中西医融合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呢!
5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23:29: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小陈 发表于 2021-5-8 13:14
从络病理论到泛血管医学,葛俊波院士是西医中的佼佼者,大佬们带头,中西医融合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呢!

从络病理论到泛血管医学,葛俊波院士是西医中的佼佼者,大佬们带头,中西医融合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呢!

一一呵呵,如果谈到中西医融合,论坛里的李先生(中西医融合观版主)可谓是掌门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23:38:43 | 只看该作者
基于本次采访,记者还了解到:吴以岭院士及其团队致力于创新发展中医络病理论40余年,将中医整体思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系统构建了由络病证治及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两大主要分支共同构成的络病理论体系……

一一所谓脉络(不是络脉)学说、脉络概念,论坛中已讨论多次了:内涵不清,逻辑不严谨,增加了中医理论的混乱。






7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23:44:42 | 只看该作者
吴以岭: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防治(转)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189

8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23:49:54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23:53:48 | 只看该作者
吴以岭: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转)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190
10
发表于 2021-5-9 08:45:58 | 只看该作者
         《气络论》指出,气络是人体内运行经气的网络,
===========================================
         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中医的“经气”是什么?如果是吴以岭自己说的话,与中医理论无关!
         理论中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运动就是思维过程。也就是说在一个理论体系内,概念与概念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合乎逻辑的关系、联系。例如:经络,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气血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经与络的关系等等都有相对固定的关系。
        吴以岭创新出:“气络”这个概念,请问:气络与经络、气血等概念是什么关系?如果这些关系说不清楚,即“气络”这个概念在中医理论中不能流易、运动,就会造成“思维过程”就不能继续,支持湿温的混乱。
       脉络这个概念,《内经》中没有,只有经络这个概念!“气络”、”脉络“是无水之源,在中医理论中不能够流易、运动,只能造成概念不清、逻辑混乱。这是科学主义者急于“创新”的通病,把经络肢解分割、改造成西医的“血管”、“神经内分泌”,完全否定了经络学说。
       【气络是人体内运行经气的网络,】请问:经气怎么按照气络网络运行的?是按照十二经脉运行的还是按照营气、卫气运行的??针灸治疗疾病与“气络”、”脉络“什么关系?中医没有办法按照“气络”'脉络“指导自己的临床辨证论治!

       至于许多中药方剂具有疏通毛细血管、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陈可冀、赵步长等都有研究,他们的研究与脉络、气络没有关系,也能够说得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16:29 , Processed in 0.05455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