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YG19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证验案拾零》序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22:30:04 | 只看该作者
                       血府逐瘀汤证案九例
        一、概述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牛膝组成。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部瘀血内阻,气机郁滞所致之头痛胸痛,内热瞀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呃逆干呕,急躁善怒等证。
        本方实即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四逆散理气解郁,使以桔梗、柴胡之升达,配以枳壳、牛膝之泄降,一升一降,使气机调畅,瘀化血活。
        全方配伍颇有特点,1、升降药同用,既可升达清阳,又可降泄浊阴; 2、活血药与理气药相配,既可化血瘀,又可理气滞;  3、祛瘀药与养血药并施,活血不耗血,行气不伤阴。如此胸中气滞消而瘀血化,诸证自愈。
        二、案例
      【例一】合苇茎汤、消瘰丸加味治肺纤维硬化灶
        刘某,男,53岁。2018年8月19日初诊。患者胸闷气短,负重尤甚。口干不欲饮,时咳,有痰不多。舌淡苔白,脉浮滑。无TB史。CT检查:右肺中叶纤维硬化灶。肺经郁热,血府瘀结。处方:
        生地10g,柴胡8g,炒枳壳8g,赤芍10g,川芎7g,生甘草5g,桔梗6g,川牛膝6g,桃仁10g,红花6g,芦根15g,生苡仁30g,冬瓜子15g,浙贝母10g,玄参10g,牡蛎30g(先煎),太子参15g,北沙参15g,白花蛇舌草30g。五剂。
        8月25日二诊: 胸闷气短、口干诸证均大有好转,几乎不咳。唯负重过度稍觉气促不畅,两云门穴处酸楚。
        前方续服五剂。
        按:本案患者胸闷,口干不欲饮是胸有瘀血之征,CT查右肺中叶纤维硬化灶,亦为瘀血阻滞肺府,故治以血府逐瘀汤合消瘰丸活血化瘀、消痰化结; 气短口干,为气阴两虚,故以太子参、北沙参补肺之气阴; 脉浮滑,表明肺有郁热,故以苇茎汤加白花蛇舌草清肺经郁热。
      【例二】合苇茎汤加味治肺脓疡后遗症
        谢某,男,54岁。2019年10月8日初诊。患者4年前,在农村干活扛麦包,被硬物撞击右肺之后,咳嗽吐血,胸痛,吐痰腥臭,下肢酸楚。地方医院诊为肺癌晚期。后去南京某医院做PTCT,诊断为肺脓疡,手术七天后出院。出院后不久即咳嗽,至今未愈。春夏不咳,秋冬咳,遇风亦咳。咳时右胁刀口震痛,有痰色白,口干欲饮。舌暗红苔白,脉浮数。风邪入肺郁热,络脉瘀滞,肺失宣发。拟清宣肺气,活血通络法。处方:
        芦根20g,桃仁10g,生苡仁30g,冬瓜子15g,桔梗15g,甘草6g,鱼腥草30g,枇杷叶10g(包),川芎10g,当归15g,赤芍10g,生地黄12g,黄芩10g,柴胡8g,川牛膝7g,炒枳壳10g。五剂。
        10月13日二诊 : 药后咳减,睡觉咳嗽好多了,咳时刀口疼痛已减轻,但胸骨后仍隐隐作痛,口干饮不多。药后起初大便稀,現已正常。
        前方加浙贝母10g。五剂。
        10月18日三诊 :晨起咳痰多,右胁下刀口隐痛。舌红苔白,脉细滑。
        前方去黄芩,加黄芪15g,北沙参20g。五剂。
        10月25日四诊:晨起咳痰少,疼痛亦减轻。口干减。
        前方加天花粉10g。五剂。
        11月1日五诊: 每天晨起咳一阵,晚上咳一阵,痰多清白,咳时右胁仍有点疼痛。
        前方去枇杷叶、浙贝母,加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五剂。
        11月7日六诊:药后已不咳,胸亦不痛,要求原方再复五剂。
        按:本案患者因外伤致肺络受伤,肺气壅滞,以致热壅血瘀而蕴酿成痈,疑为肺癌而遗误治疗。后虽经手术治愈,但遗留咳嗽刀口震痛,口干欲饮,脉浮数等肺络瘀滞未化,肺经郁热未清之证,已达4年之久,多方治疗少效。今治以血府逐瘀汤理气化瘀,苇茎汤加黄芩、鱼腥草以解毒消炎,二诊即见显效。三诊考虑到病久肺之气阴两虚,故加黄芪、沙参则咳痛均减,但仍不时咳嗽,至第五诊加姜、辛、味后,咳嗽才完全痊愈。可见此证久病入络,气阴两虚,正虚邪恋,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治疗当随证加减才能收到疗效。
      【例三】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治脑鸣
        刘某,女,69岁。2019年3月31日初诊。患者头顶鸣响,嗡嗡不停,难以入眠,睡了易醒,昼轻夜重。曾服安神补脑液有效,現服无效。舌红苔薄,脉弦大。BP: 180/80mmHg。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处方:
        白芍10g,天麦冬各10g,生地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玄参15g,茵陈10g,金鈴子10g,怀牛膝15g,赭石30g(先煎),牡蛎30g(先煎)。五剂。
        4月6日二诊: 血压有所下降,BP: 155/75mmHg,头顶仍轰鸣作响。病人述说十多年前曾被树棍击打头顶部,后又遭父丧,哭年余,心情急躁易怒。舌红苔白,脉浮弦。肝经气滞血瘀。处方:
        生地黄10g,桃仁10g,赤芍10g,红花6g,柴胡10g,川芎10g,炒枳壳10g,桔梗6g,川牛膝6g,炙甘草10g,淮小麦30g,大枣10个,丹皮10g,炒山栀10g。五剂。
        4月17日三诊: 头顶嗡嗡响大有好转,但每过度劳累后仍有一点嗡嗡声,休息一下就没有了。BP: 146/80mmHg。
        原方续服七剂。
        按:  本案患者初诊时因血压高,断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以镇肝熄风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之,效不明显。后患者说,头顶曾遭木棍击伤,因悟及头巅乃足厥阴肝经所到之地,此处被击,脉气受阻,血行瘀滞,遂处以血府逐瘀汤; 又因患者因遭父丧,哭年余,心情急躁,乃合甘麦大枣汤加丹皮、山栀,清肝火、缓肝急,所谓“ 欲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多方顾及,方收佳效。
      【例四】合升陷汤加味治胸痛
        吴某,女,51岁。2016年11月19日初诊。患者胸闷胸痛,气短,深呼吸则舒服,口干不欲饮,每负重则加剧。已有半年余,近10天来加重。心电图、胸透均无异常。舌红偏淡,脉弦。此因负重,胸络受伤,气滞血瘀,胸中大气下陷。处方:
        生地黄12g,桃仁10g,赤芍15g,生甘草5g,桔梗6g,川牛膝6g,红花6g,柴胡8g,川芎8g,炒枳壳8g,升麻6g,丹参15g,知母10g,生黄芪30g,当归15g。五剂。
        12月20日二诊: 前方服后,胸已基本不痛,气亦不短。因在外打工,有时举重物,近两天又觉隐痛不适,要求前方再服。
        前方加土鳖虫10g,黄芪加至50g。五剂。
        按:  临床常遇干重活之人,尤其举重物,易伤胸络,俗谓“绷胸"之症,实乃“血府” 气血瘀滞; 如有气短,乃胸中大气下陷,劳苦之人多有之。余每以王氏此湯合升陷汤加减,多获良效。
        本案患者替瓦匠做小工,伤及胸络,胸痛半年余。中医认为久痛入络,络为瘀病; 而口干不欲饮,亦为瘀血之证。气短,深吸气才舒服,乃胸中大气下陷,故治以血府逐瘀汤合升陷汤有效。临床上只要因负重伤络出现胸痛,以此方治之即有效。曾治祖母抱孙,久而久之,伤了胸络,出现胸痛; 亦治祖母替孙女在幼儿园拔河,用力过猛,伤了胸络,均以此汤治愈。
      【例五】原方加味治胁胀
        沈某,男,42岁。2015年12月19日初诊。患者右胁阻胀已18年之久,头昏,晨起作恶心。舌红苔薄淡黄,脉沉涩。肝气不舒,久痛入络。处方:
        柴胡10g,炒枳壳10g,制香附10g,烏药10g,玄胡10g,桔梗6g,川牛膝6g,赤芍15g,生甘草5g,川芎8g,桃仁10g,红花6g,生地15g,当归15g。五剂。
        2016年1月8日二诊:  前方服后,右胁气阻减轻,觉从未有过之轻松。唯晨起仍然恶心。
        前方加姜半夏10g,陈皮10g。五剂。
        按:  患者胁胀已10多年,曾服柴胡疏肝、四磨饮之类鲜效。余抓住“ 已18年之久"  “脉沉涩”二个信息,从久病入络入手,用血府逐瘀湯加味而收立竿见影之效。胀为气滞,痛乃血瘀,其实并不尽然。血府之地,一有气滞即有血瘀,故只理气不祛瘀,隔靴搔痒耳。血府逐瘀汤有四逆散理气,桃红四物汤祛瘀,而尤妙在桔梗升肺气、川牛膝降血瘀,一升一降,“ 血化下行不作劳”矣。
      【例六】合小柴胡汤、丹参饮加味治胃脘痛(一)
        张某,女,43岁。2013年7月21日初诊。患者自觉从天突穴至剑突处疼痛,时痛时缓,痛时如针刺,如有物从咽部滑至剑突下。曾因脘痛阻胀在他医处求治,服药百余剂。现脘部已不痛,唯觉食管痛连胸,亦已服药数十剂,无效。舌淡暗苔薄,脉小滑。胃镜检查: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返流性食管炎。病理: 中一重度浅表性胃炎。肺金失宣,胃失和降,胸中气血不和。处方:
        生地10g,桃仁10g,赤芍10g,红花6g,炒枳壳10g,生甘草5g,柴胡10g,川芎6g,桔梗6g,川牛膝6g,郁金10g,黄芩10g,法半夏10g,丹参15g,檀香5g,砂仁3g(后下),生麦芽20g,枇杷叶10g(包)。五剂。
        7月18日二诊: 前方服后已不痛,全无不适感。为求巩固,原方再服五剂。
        按:  血府有瘀,故痛如针刺;  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故胆汁反流; 当从肺金制肝木,方中桔梗、枳壳、郁金、枇杷叶用来宣降肺气,使肺降于右,肝升于左,胆气得和,所谓“ 病在胆,逆在胃",疏肝胆即所以安脾胃也。小柴胡以和肝胆,血府逐瘀合丹参饮以化瘀,如此配合全面,自然效如桴鼓。
      【例七】合小柴胡汤、丹参饮加味治胃脘痛(二)
        余某,男,68岁。2019年10月4日初诊。患者剑突下一动即疼痛,不活动不痛,卧下起坐时尤甚,飯吃饱后嗳气亦痛,脘部微胀,时嗳气。舌暗苔白,脉弦大缓滑。胃络受伤,气血瘀滞。处方:
        柴胡10g,炒枳壳10g,桃仁10g,炙甘草5g,生地黄10g,红花6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8g,丹参15g,砂仁3g(后下),檀香3g,姜半夏10g,陈皮10g,炒黄芩6g,桔梗6g,川牛膝6g,焦楂曲各10g。三剂。
        10月8日二诊: 剑突下疼痛已消,翻身起坐亦不痛。
        原方续服三剂。
        按:   本案患者因起坐等活动而引发的“  胃痛”,实际上是某种外力作用下的胃络受伤的疼痛,患者不知不觉而矣,故治以血府逐瘀汤是对证之方。
      【例八】原方加味治月经过期
        陈某,女,21岁。2018年8月1日初诊。患者平素月经过期4一5天,经来量少,色暗有小血块。这次过期半月余,少腹隐痛。舌红苔薄净,脉弦滑。肝血不足,血海瘀滞不畅。处方:
        生地黄10g,赤芍10g,当归15g,川芎8g,桃仁10g,柴胡10g,炒枳壳10g,炙甘草5g,丹参15g,益母草15g,红花6g,桔梗6g,川牛膝6g。五剂。
        8月7日二诊:  药后无不适,月经仍未至。
        原方加莪术10g,路路通10g。七剂。
        8月16日三诊: 月经已来二天,量少,未走。
        前方加熟地15g,枸杞10g,泽兰10g,香附10g,五剂量为丸,每次服10g,日二次。
        按:  血瘀月经过少或过期不至,《女科准绳》治以过期饮(桃红四物加香附、莪术、木通、肉桂、甘草)。余因患者舌净无苔,肝血不足,肝阴亏损,治以血府逐瘀汤,亦是桃红四物加味,养血理气化瘀,加益母草、丹参、莪术、路路通增加活血通经之力。三诊以丸药缓图,且加熟地、枸杞以养肝肾精血,俾冲脉旺盛,月事自然以时下。
      【例九】合桂枝加桂汤治奔豚
        王某,女,73岁。2020年7月3日初诊。患者胸部如重物压着,脘部时觉有气上冲,一会即消。现晨起脘部如有人揑起,突然攻冲阵痛,十分难受,惊恐不已。用手提物件亦有此感觉。不能吃葷。平素大便稍溏。舌暗少苔,脉大弦缓。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常规及B超均正常。此胸脘气滞血瘀,冲脉流行至阳明不利,因冲脉隶于阳明。治当活血化瘀,平冲降逆。处方:
        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甘草5g,炒枳壳10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6g,川牛膝6g,桂枝15g,炒白芍15g,肉桂5g,大枣4枚,生姜二片。五剂。
        7月9日二诊: 药后诸症全消失,本想不来,今晨勿觉脘部有轻微上顶感觉,不厉害,不似先前一撞如针戳,气上不来。舌暗苔薄少。
        原方续服五剂。
        按: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血府逐瘀汤所治疾病有一段论述云:此汤可治“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这些不外是存在于胸腔内的心、肝、肺及食管等脏器的脉络瘀滞出现的症状。因胸为血府,是血液汇聚之处,故一旦因胸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胸部器官出现的症状,都可考虑使用此汤。
        本案患者胸脘如物按压,此为“胸任重物”,如手揑起,此又为“胸不任物",均属血府逐瘀汤证治内容。攻冲作痛,乃血府血行不畅,心胸之阳不足,不能下温肾水,下焦阴寒之气循冲脉上逆,而冲为血海,隶于阳明,故胸脘乃发奔豚,不可名状。治当温阳降逆,开结化瘀,血府逐瘀汤合桂枝加桂汤治之。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5-18 21:53:23 | 只看该作者
                        少腹逐瘀汤证案一例
        一、概述
       少腹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材改错》,由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川芎、当归、赤芍、官桂、蒲黄、五灵脂组成。功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疼痛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日三五行,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
        方中官桂、干姜、小茴香温经驱寒;  元胡、没药理气散瘀,消肿止痛; 蒲黄、五灵脂名失笑散,活血祛瘀;  当归、川芎乃血中气药,配赤芍活血行气,理滞调经。
        余临床以此方治痛经之属寒凝血滞者,每多有效。若属郁热则加山栀,与姜、桂配伍,既可清热止痛而不寒,又可解郁化瘀而不燥。
        二、案例
      【例】原方加味治月经不调
        吴某,女,19岁。2019年8月19日初诊。患者经来不规则,停后半月又来;  量少,色黑,有血块 ; 来时肛门胀,大便难解,走时不干净。舌淡苔薄,脉细滑。处方:
        炮姜10g,小茴香6g,玄胡10g,没药6g,川芎10g,当归15g,生蒲黄6g(包),五灵脂6g(包),赤芍12g,肉桂5g,丹皮10g,益母草15g,生熟地各15g,蜀羊泉15g。五剂。
        9月2日二诊: 药后经来正常,诸症均减。因欲离家上学,煎服不便,前方加减用颗粒剂以巩固。十剂。
        按:月经不按周期来潮,其原因主要是气血不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本案患者经来色黑有块,肛胀便难,是因肝气逆乱,血行不畅,寒凝气滞,瘀血内停,治当调气活血,温经散寒,故用少腹逐瘀汤加味治之。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5-19 21:11:06 | 只看该作者
                     桂枝茯苓丸证案四例
        一、概述
        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组成。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主治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等。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阴道出血、子宫肌瘤、宫外孕、卵巢囊肿、不孕症等。
        方中桂枝辛甘而温,通利血脉,配桃仁温经化瘀,配白芍和气血调营卫; 茯苓甘淡渗湿,扶正祛湿则血止;二药为君药。瘀久化热,则有丹皮、芍药凉血散血,化瘀消癥。桃仁破血,去瘀生新,共为臣佐之药。全方共奏化瘀生新、调和营卫之功,是一张寒温并施、邪正兼顾、化瘀消癥的平和方子。
       《金匮要略》用此方治妇人怀孕,宿有癥块,而漏不止之证。因为漏下是由于癥块的存在,故癥块不除则漏下不止,势必影响胎元,唯有去其宿癥,方能生新血而养胎元。用本方可缓消癥块,乃治病求因之法也。
        二、案例
      【例一】合四妙丸加味治下肢静脉曲张(一)
        吴某,男,54岁。2019年2月17日初诊。患者左下肢静脉鼓起,一堆一堆,微红疼痛,手不可摸,已20多天,有两处鼓起特别高,弯曲如蚯蚓。在外地医院治疗无效,被迫停止在外打工,回家治疗。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湿热下注,脉络瘀滞。治当活血化瘀通络,佐以清热利湿。处方:
        制大黄15g,桃仁10g,赤芍15g,红花6g,桂枝15g,土鳖虫12g,茯苓15g,丹皮10g,川牛膝15g,生黄柏15g,生苡仁30g,炒苍术10g,生甘草6g,丹参30g,鸡血藤30g,忍冬藤30g。五剂。
        2月21日二诊: 疼痛减轻,红肿亦轻。
        前方去苍术,减桂枝为10g,加水蛭5g,黄芩10g,生地黄30g。五剂。
        3月2日三诊: 下肢静脉曲张鼓起状大部分已平,亦不红不痛,唯有两处仍鼓起,触之微痛。药后曾有轻微的腹泻,只有两次。舌红少苔,脉浮弦。
        前方加败酱草15g。五剂。
        按:本案患者下肢静脉曲张,血栓形成,中医认为是有瘀滞,而苔薄黄脉弦数为湿热下注,故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用桂枝茯苓丸合四妙丸改汤,加大黄、土鳖虫、水蛭搜剔络脉之瘀;忍冬藤、黄芩、败酱草、生地黄、鸡血藤、丹参以清热觧毒,凉血活血。
      【例二】合四妙丸加味治下肢静脉曲张 (二)
        唐某,女,53岁。2019年11月8日初诊。患者觉下肢酸楚难忍,晚上卧床时酸得两腿无处安放,翻来覆去不能入睡。查双下肢青筋暴露,摸之累累碍手。足踝微肿。胃脘不舒,胆结石手术后易腹泻。舌红苔白,脉沉弦。处方:
        桂枝12g,获苓15g,赤芍15g,桃仁10g,当归15g,红花6g,丹皮10g,川牛膝10g,木瓜12g,生黄芪30g,炒苡仁30g,炒苍术10g,黄柏10g。五剂。
        11月15日二诊 :下肢不再酸得难受,现在能睡好觉了。踝肿亦消,胃不适感亦无。曾跌过跤,下肢受过伤。
        原方五剂巩固。
        按:本案患者下肢静脉曲张与例一有所不同,血瘀和湿热的程度沒有那么重,但却出现气虚的症状,是属于湿热瘀虚的情况。故加黄芪益气以助通络;木瓜酸以入肝,舒筋而愈关节之酸重。
      【例三】合四妙勇安汤加味治雷诺病
        陈某,男,50岁。2019年5月7日初诊。患者两手手指怕冷,疼痛,痛时难忍欲以刀断之而后快,指尖极痛,不能碰,夜卧两手放被外,若碰被则钻心痛不能眠。怕冷,每遇冷则发紫肿痛,得温则舒。指头皴裂,不易好。南京某医院诊为: (1)  雷诺病,(2)  手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湿热阻滞脉管,血行不畅,阳气不能温达。治当清利湿热,活血通脉。处方:
        桂枝15g,赤芍20g,茯苓15g,桃仁15g,川芎10g,丹皮12g,当归15g,甘草10g,金银花40g,玄参40g,生苡仁30g,红花6g,丹参30g。五剂。
        5月13日二诊: 指头肿稍减,但痛依然,不能触碰。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前方去红花、丹参,加细辛5g,通草4g。五剂。
        5月21日三诊:  怕冷减, 指头红紫亦已缩小,现只有指尖仍痛,一碰即痛至心,戴手套可免触碰痛。舌红苔黄,根尤黄腻,前部少津;  脉弦数。
        前方去细辛,加蒲公英30g,紫地丁30g。五剂。
        5月28日四诊: 疼痛减,指头紫色缩小,红色增大,左手能下水,卧时两手无须放在被外。舌前净少津,中后黄腻,脉弦稍数。
        前方加生地黄30g。五剂。
        6月4日五诊: 两手指触痛、冷感均大有好转,硬碰才觉痛,手指摸之觉温,手套已不用。患者满怀信心,说: “ 自觉指头红肉向指甲尖推,瘀紫部份缩小,疼痛减轻是好现象,有信心服药。”
        原方续服五剂。
        6月20日六诊: 诸症均已消失,指头用力才觉痛,可以敲桌子。只觉胃有点不舒服。舌红苔薄黄,脉弦。前方小其量以巩固之。处方:
        桂枝10g,桃仁10g,丹皮8g,炒苡仁30g,陈皮8g,生麦芽20g,金银花20g,茯苓10g,赤芍10g,炒黄柏10g,当归10g,生地黄15g,玄参15g,炒苍术6g,蒲公英15g,紫地丁15g,生甘草5g。五剂。
        按: 本案患者手指冷痛,不能触物,皮肤红紫,诊为雷诺病。中医认为是寒凝血瘀所致。而证见苔黄脉数,显然寒郁化热,湿热阻滞脉管,治以桂枝茯苓丸活血行滞,化瘀生新;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桂枝茯苓丸中桂枝色赤入心,温运心阳,活血通脉,配桃仁等化瘀药同用,其温通功能尤强,仲景每以这两药同用,如桃核承气汤。四妙勇安汤实际上是当归四逆汤中去通草,把桂枝、细辛换成金银花、玄参,将治疗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的寒性证变成治疗解毒活血化瘀的热性证。方中金银花甘寒入心,清热解毒;玄参泻火解毒,养阴散结;甘草清解百毒,调和诸药。四药合用,量大而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因湿热较重,后于方中加蒲公英、紫地丁、川柏、苍术以凑全功。
      【例四】合失笑散加味治崩漏
        雷某,女,54岁。2019年9月23日初诊。患者经来过期,淋漓不走,量多,色紫有块,腹痛。口微干,头昏乏力,全身酸痛。行刮宫术后,月经止后又至,仍有血块。近来负重则心悸。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数。处方:
        桂枝6g,白茯苓15g,桃仁15g,丹皮15g,赤芍15g,续断15g,生地炭15g,当归15g,茜草炭15g,海螵蛸15g,生蒲黄6g(包),五灵脂6g(包),阿胶10g(烊冲),血余炭4g,大黄炭6g。五剂。
        9月25日二诊: 患者服药二剂即觉出血减少,尚有三剂未服,因要去芜锡打工,故来再带五剂中药。
        前方减大黄炭、血余炭,加炒白芍10g,炙甘草5g。五剂。
        10月10日三诊: 患者国庆放假回来复诊,云: 前药服三剂后无血块,六剂后血净,腹即不痛,只偶尔隐隐有点痛,怀疑清宫时留下来的后遗症。舌红苔薄,脉弦数。
        前方加熟地黄15g,蜀羊泉15g。五剂。
        按:本案患者之崩漏,断为血瘀,而非血热、血虚,是根据患者腹痛、血紫有块,行刮宫术后,止而复来,仍有块。说明宫中瘀血停滞,阻滞经脉,恶血不去,新血难安,血不归经。此冲任有瘀,不宜固摄。治宜活血行瘀,用桂枝茯苓丸合失笑散加味。如此则旧血去,新血能守,下血乃止。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15:52:42 | 只看该作者
                        小柴胡汤证案十四例
         一、概述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邪在少阳,既不能表散,亦不能里清,只能和解之证。方中柴胡透达少阳半表之邪,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祛邪。邪在少阳,出现的证状比较典型,以张仲景的描述,其证主要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而且还明确指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本方在临床上运用很广,除和解少阳证外,他如疟疾、黄疸、及妇人产后、经期感冒、伤寒热入血室等见有上述证状之一二者,均可用此方加减。
        本人在临床上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胃病属肝胃不和而郁热者,尤其有效。因胃病最多出现“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心烦喜呕”之证,且只具一证即可使用。这对胃病的辨证提供了依据。
        一般胃病的发病机理,以肝旺、脾虚、胃实三者为主,并与情绪、劳倦、饮食等因素有关。临床上最多见的是肝胃不和的病人,此种病人,邪虽在脾胃,实于肝胆有很大的关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本方常配四逆散(只须于方中加芍药、枳实二味)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以肝旺必将乘脾犯胃。脾虚者合四君(只须于方中加白术、茯苓二味)以培土抑木,并视病情去黄芩或减其用量。胃病多虚实夹杂,中虚气滞又兼肝胆郁热,小柴胡汤中加黄连,即合半夏泻心汤,再加瓜蒌、枳实,又合小陷胸汤了。噫气不除而“ 心下痞” 者,合旋覆代赭汤。泛酸多者,加瓦楞子配左金丸。总之,用小柴胡汤治胃病,随证加减,或加方,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 或加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此方柴胡和黄芩为主药,且用量最好相等,一般15克为宜,其他药物依病情增减药量。如偏虚偏寒则党参、姜、枣较重,生姜可用干姜代替。
        二、案例
      【例一】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糜烂性胃炎
        刘某,男,66岁。2019年7月18日初诊。患者吃饭须分两次吞嚥,第一次嚥后不放心,再嚥一次,食物才能下去。呃逆,剑突下痛,泛泛欲吐,头昏乏力,嗜睡,时咳一两声,气短。舌淡苔薄腻,脉右浮弦缓,左沉细。胃镜检查: 糜烂性胃炎。有抽烟史,胸透(一)。病理: 中一一重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性,伴纤维素性渗出。HP(十十十)。此湿热内蕴,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处方:
        柴胡15g,黄芩15g,姜半夏15g,甘草6g,党参15g,大枣10g,干姜10g,旋覆花10g(包),瓦楞子30g(先煎),黄连5g,吴茱萸3g,瓜萎皮8g,瓜蒌子7g,炒枳实10g,蒲公英15g,鱼腥草15g,土茯苓15g。五剂。
        7月25日二诊:  食入已很顺畅,无须做二次吞嚥动作; 呃逆、剑突下痛均消失。现觉乏力,头昏嗜睡,心时悸。
        前方去瓜蒌子、瓜蒌皮,加炒白术15g,获神30g。七剂。
        按:本案患者“泛泛欲吐",可以认为是小柴胡汤中“心烦喜呕”证;进食须吞嚥二次,呃逆,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中焦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故以旋复代赭汤(代赭石换成瓦楞子)平胃降冲;左金丸、小陷胸,化饮开结;蒲公英、鱼腥草、土茯苓清热解毒,杀幽门螺杆菌。
      【例二】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慢性胃炎
        蒋某,女,69岁。2019年1月14日初诊。患者胃脘痛,泛酸,嗳气,时欲吐,有时咯紫血块。舌绛苔薄,脉小滑。胃镜检查: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处方:
        柴胡10g,炒黄芩10g,制半夏10g,生甘草6g,太子参15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5g,炒积壳8g,川芎6g,桔梗6g,牛膝6g,砂仁3g(后下),生地黄10g,白及6g,煅瓦楞子30g(先煎)。五剂。
        1月18日二诊: 药后脘痛、泛酸、嗳气诸证均大减。患者述及曾从楼梯上跌下过,现腰痛,而初诊时未说,可见首诊从胃络瘀滞辩证不错。
        前方加杜仲10g。五剂。
        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 胃脘痛》中说:胃病“ 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又说:“ 瘀伤则定而有象。”本案患者断有瘀血,其“ 象”就是“ 有时咯血块”。而运用小柴胡汤的证是“泛酸,嗳气,时欲吐",此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脉络瘀滞;而脉之小滑亦可测知中焦有痰聚,故运用小柴胡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和肝胃、化瘀滞。
      【例三】合百合汤治慢性胃炎
        吴某,女,44岁。2020年5月7日初诊
       患者剑突下痛已三天,卧下不痛,每做事即痛。咽如堵,牙龈出血,心悸,下肢乏力。每年到此季发作,舌绛苔薄白,脉数。处方:
        柴胡15g,黄芩15g,姜半夏15g,甘草6g,党参15g,仙鹤草15g,白及6g,桔梗10g,郁金10g,炒白芍15g,炒枳壳10g,丹参15g,百合20g,烏药10g,黄连6g,吴萸2g,砂仁3g(后下)。
        5月13日二诊:脘已不痛,牙龈出血减。咽仍如堵如痰粘,一觉醒来觉咽干。舌淡暗苔薄黄,脉浮滑数。
        前方去白及、百合、乌药,加绿梅花7g,金银花10g,墨旱莲12g。五剂。
        5月25日三诊:脘不痛,咽不堵,牙衄亦极少。现唯觉腰胯痛连小腹两侧。硬冷物不能食,食则觉脘不舒,偶尔心悸。
        前方去黄连、吴茱萸、砂仁、墨旱莲,加杜仲15g,续断15g,川楝子10g,玄胡10g。五剂。
        按:百合汤出自《时方歌括》,是陈修园的经验方,对素体阴虚,气机阻滞的脘腹胀痛有效。
        本案患者胃病按时发作,有时间节律,为小柴胡汤指征;心悸、牙龈出血,脉数,心肝阴虚,胃火上炎,治当养阴清心,行气止痛,可用百合汤治之。他如四逆散、丹参饮、左金丸皆为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用,随证加减,全赖医者神而明之。
      【例四】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治胃炎伴糜烂
        毛某,男,65岁。2019年5月6日初诊。患者胃脘痞闷,不知饥饿,食亦不香不多,大便不成形,日2一3次。舌淡有裂纹,苔薄白,脉浮弦。胃镜示: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处方:
        柴胡15g,黄芩15g,姜半夏15g,甘草6g,党参15g,大枣10个,干姜10g,炒白术10g,炒白芍12g,炒枳壳10g,建曲10g,焦山楂10g。五剂。
        5月14日二诊: 脘痞稍减,但仍不欲食。舌淡有裂纹,脉浮弦重按弱。
        前方加黄芪20g,当归15g,蒲公英12g。五剂。
        5月21日三诊:  脘痞纳呆均大有好转,到时即觉饥饿,吃饭香,饭量亦增,全身觉有力。
        前方去山楂、建曲,加茯苓15g。五剂。
       按:   本案患者证见“默默不欲饮食”,为小柴胡汤证。初诊效不明显,二诊注意到舌淡有裂纹,脉不耐重按,知有中虚现象,乃合当归补血汤,效乃立显。用蒲公英者,以其有消胃炎之作用,章次公曾于建中汤中用之。本人经验:黄芪配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对溃疡糜烂久不收口者有效。善用小柴胡汤者亦当善其加减法也。
      【例五】合银翘散加减治感冒发热
        王某,男,23岁。2019年1月24日初诊。患者每晚临睡时发热38度左右,至夜热退,有清鼻涕,时咳嗽痰少。服药输液4天无效。舌红苔薄白,脉浮弦。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当和之。处方:
        柴胡15g,黄芩15g,制半夏10g,连翘10g,太子参12g,桔梗10g,大青叶15g,苏叶6g,生石膏20g(先煎),芦根15g,金银花10g,鸡苏散10g(包),淡豆豉12g。三剂。
       附记:  1月30日,一个姓郑的病人来治病,出示他手机拍的我的处方,说他儿子的朋友王某,每晚发热,吃了我的方子好了。他现在也是这样。因其咳嗽,脉浮大,为处小柴胡合止嗽散,3剂而愈。
        按:本案患者感冒发热,病在太少二经。鼻流清涕,病在太阳;定时发热,病在少阳。余治感冒发热每三阳同治,而清解比例、用药多少有所不同。苏叶、淡豆豉,太阳药也;柴胡、黄芩,少阳药也;石膏乃阳明药,虽未见口渴之证,但用之“先安未受邪之地(叶天士语)”。且石膏退热作用强,配合银花、连翘等以增加辛凉解表之功,若加知母,则又取白虎意,可大清阳明之热也。
      【例六】合四逆散加减治胃脘痛(一)
        刘某,女,47岁。2018年9月1日初诊。患者胃脘部阵发性疼痛,欲吐吐不出来,临晚尤甚,目眩,口苦。舌红苔白稍厚,脉弦滑。胃镜检查: 中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HP阳性。处方:
        柴胡15g,黄芩15g,制半夏15g,甘草6q,太子参20g,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30g,生白芍15g,赤芍15g,炒枳壳10g,炒山栀12g,淡豆豉15g,玄胡索15g,徐长卿15g,干姜10g,大枣10个。三剂。
        9月4日二诊: 第一剂服后痛即减轻,现已不痛,不欲吐,能睡好觉,唯头仍有点晕。
        前方增太子参为30g。十剂。
        附记:   初诊时,病人愁眉苦脸,出示检查化验单及所服中西药单,说在本地及南京等地看过多家医院,疼痛始终未止。此来唯一要求能解决她临晚胃痛。余据其口苦、目眩、痛有定时(每晚),处小柴胡汤加味,病人服第一剂即能安睡。第二次来诊时笑容满面,说:“我找对人了,胃已不痛了,想再服几剂。”我说: “好,这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要多服几剂,准备打持久战,不能不痛就不服了。”此后未见患者来诊。11月10日,她因头一天晚上喝了点酒,吃了点辣菜和冷食,即感胃脘不舒,隐隐疼痛,舌淡黄满布,脉浮弦。乃以前方加减,令服10剂,她说药苦难吃,只肯服5剂,我告之此病有成胃癌的危险,要坚持服一度时期中药,不能三日打鱼两日晒网。言者谆谆,闻者唯唯,然却未见踪影。
        按 : 本案患者口苦,目眩,痛有定时,皆为小柴胡汤证。合四逆散者,以其能疏肝止痛,余治胃痛每加用之。方中土茯苓和白花蛇舌草各用30g,是根据陈泽霖经验: 治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3个月后查胃镜,可使1/3一1/2病例上皮化生消失。山栀配淡豆豉是栀子豉汤,仲景用治胸中懊恼,今用治急性胃炎,证见胃脘嘈杂、饱闷、胀痛欲吐者。且山栀单用,能治胃中郁火疼痛,余临床多用之。
      【例七】合四逆散加减治胃脘痛(二)
        叶某,女,64岁。2011年9月26日初诊。患者上脘疼痛如火燎,食后嗳气,不泛酸,大便硬。舌淡暗,苔薄黄。脉沉有力。处方:
        柴胡10g,生白芍10g,黄芩10g,炒枳壳6g,生甘草3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30g,姜半夏10g,石斛10g,黄连5g,吳茱萸2g,浙贝母10g,太子参10g,烏贼骨15g。五剂。
        附记:   病人后因感冒头痛来诊,云服五剂后胃痛即愈。
        按:本案患者曾因胃病大便出血,余以归脾汤加减治愈,已三年未发。这次胃痛发作,证现热象,治以小柴胡合四逆散、左金丸加减而愈。同一病人同一种病,不同时期病情不同,治法不同,用药亦不同,可见中医辨证论治多么重要。
      【例八】合四逆散加减治胃脘痛(三)
        牛某,女,48岁。2014年2月24日初诊。患者剑突下至脐上胀痛,嗳气,每次经来量多,腰酸,少腹胀。舌淡苔薄,脉弦稍数。肝气郁结,胃失和降。处方:
        柴胡10g,生白芍20g,炒枳壳10g,生甘草6g,黄芩10g,制半夏10g,黄连5g,吳萸3g,苏梗10g,佛手15g,百合30g,乌药10g,生麦芽20g,蒲公英10g。五剂。
3月19曰二诊: 前方服后诸证消失,即不願再服中药。近来又觉脘部微胀。
        前方蒲公英加至15g。五剂。
        按:   余治肝胃不和,常以小柴胡合四逆散为主方,遇寒遇热,随证加减,以“ 肝为发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饮食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输布皆依赖于脾胃的升降,而脾胃的升降又依赖于肝胆的疏泄,胃病治肝即基于此。
        本案脘腹胀痛,脉弦,显然肝失疏泄。用小柴胡合四逆散加左金丸、百合汤复方,一诊即诸证消失。加苏梗、佛手以增强理气消胀的作用。蒲公英消胃炎作用极佳,无论寒证热证均可配用。加生麦芽者,一以疏肝和胃,二以制约蒲公英的苦寒败胃。
      【例九】合清胃散加味治胃火盛
        孙某,男,80岁。2018年4月8日初诊。患者牙痛发胀,口苦,觉火气大,面红。舌深红苔白厚,脉弦大有力。少阳胆经郁热,阳明火气上逆。处方:
        生地30g,当归15g,柴胡15g,黄芩15g,法半夏10g,升麻8g,黄连10g,知母15g,生苡仁30g,藿香7g,麦冬12g,生石膏30g(先煎),鸡苏散10g(包)。五剂。
        4月20日二诊: 病人一进诊室即说前方很灵,第一剂服后即觉口中火气大消,五剂之后已无症状。本不想来,因最近觉牙有点胀,再服几剂。诊见舌红、中后黄苔稍腻,脉浮大有力。胃火未尽。
        前方加黄柏10g,生山栀10g。三剂。
        按:本案患者病在少阳阳明二经。口苦,少阳胆经郁火上逆;面红、牙痛、口中有火,阳明胃火炽盛,故治以小柴胡汤,降胆气之逆;清胃散,清阳明之火,胆和热清则诸症自愈。
      【例十】合温胆汤加减治口苦
        周某,女,21岁。2019年7月1日初诊。患者不知何故,近来只觉口苦,食欲不佳。余无任何不适。单位体检唯血脂略高。舌红苔薄白,脉弦数。胆经郁热,胃失和降。处方:
        柴胡15g,黄芩15g,制半夏15g,党参10g,干姜10g,大枣7个,甘草6g,旋覆花10g(包),锻瓦楞子30g(先煎),姜竹茹10q,桔梗10g,陈皮10g,茯苓15g,郁金10g。三剂。
        7月9日二诊: 患者说,第一剂头煎服后,口即不苦。但这两天早上起来,口有点苦不苦酸不酸的感觉。舌红苔薄,脉弦滑。
        原方加黄连6g,吳茱萸2g。五剂。
        按:  本案口苦,不欲食,为少阳典型证状,故用小柴胡汤以治之;  合温胆汤、旋覆代赭汤以化痰降逆,使胃气下行,胆热清泄,胆汁自行常道,何口苦之有?二诊加凉左金,更增其力并抑胃酸。
      【例十一】合小陷胸汤加味治糜烂性胃炎
        胡某,男,54岁。2019年6月26日初诊。患者脘痛已两天,痛引后背,口苦,恶心欲吐,时泛酸,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浮弦。胃镜检查: 贲门裂孔疝?浅表糜烂性胃炎。处方:
        太子参15g,姜半夏15g,柴胡15g,黄芩15g,生甘草4g,黄连8g,干姜8g,大枣6g,瓜萎皮15g,瓜萎子10g,炒枳壳10g,桔梗7g,生白芍12g,玄胡索10g,蒲公英30g,谷麦芽各10g。五剂。
        7月4日二诊: 二剂后诸证即大减,五剂服完即几乎没有什么不适证状,唯有时觉胸闷,负重气短。他家人建议再来诊一次,服药巩固。
       前方太子参改党参,加丹参15g。七剂。
        按:本案患者“口苦,恶心欲吐”,符合小柴胡汤证;舌红苔黄腻,中焦邪热与水、食、痰互结,而为虚实寒热夹杂之证。故于小柴胡汤方中加黄连、瓜蒌、枳壳而含半夏泻心汤和小陷胸汤于其中,辛开苦降,寒热并调,宽胸开结,滌痰化饮。清.高士宗所谓“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通则不痛,通则气血调畅,纳运复常,升降有序,何痛之有?
      【例十二】合小陷胸汤加味治胃炎伴多发瘜肉
        张某,女,57岁。2021年3月2日初诊。
        患者剑突下堵塞隐痛,手按之尤甚,性急时加剧。口干饮水,全身乏力。大便难解,矢气臭。舌红苔薄干,脉弦滑。胃镜查:1、胃体多发瘜肉,2、慢性胃炎,3、食管粘膜下小隆起。此气阴两虚,痰热内结阳明少阳。处方:
        生白术12g,桔梗10g,赤芍12g,丹参15g,姜半夏15g,太子参20g,干姜6g,大枣7枚,炒枳实10g,柴胡15g,麦冬12g,煅瓦楞子30g(先煎),甘草6g,黄连7g,全瓜蒌15g,鸡内金12g,刺猬皮10。七剂。
        3月10日二诊:药后全身有力,口虽稍干但不欲饮水,剑突下已不堵痛,大便易解,矢气不臭。
        原方续服七剂。
        按:剑突下堵塞疼痛,手触之尤甚,此乃痰热互结之小陷胸证; 口干乏力便秘,显然气阴两虚。治当清化痰热,柴胡陷胸投之;佐以益气养阴,党参麦冬加入。白术、鸡内金、刺猬皮三药,据朱良春老中医经验,“以软坚散结、消瘜肉、化瘀积,每每取得卓效。”
      【例十三】合小陷胸汤、苇茎汤加减治肺部真菌感染
        崇某,女,37岁。2011年11月26日初诊。患者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反增肺部真菌感染,领药回本地治疗。咳嗽,右胸胁痛,不能转侧,仰卧则喘,心慌,失眠,食入则胃胀,嗳气连声,月经下血不止,便溏。舌淡苍白无华,右边一块灰苔。脉浮数。此痰热内积,肺失清宣,胃失和降。法当宣肺和胃,清热化痰。处方:
        黄连6g,法半夏10g,瓜蒌子10g,瓜蒌皮10g,太子参10g,冬瓜子15g,葶苈子10g,旋覆花6g(包),代赭石20g(先煎),车前子10g(包),鱼腥草20g,桑白皮10g,枳实6g,大枣5个。二剂。
        12月1日二诊: 前方服后觉很舒服,胁下已不痛,时咳嗽,卧则甚。胸仍痛,脘中仍不舒服,口干欲饮(因服避孕药止血)。大便水泻,泻后觉舒服。舌苍白有齿痕,苔两边灰黄少津,脉浮数。肺经痰火不清,水饮停留,脾少运化。当清肺利水,佐以健脾。处方:
        葶苈子15g,冬瓜子15g,瓜蒌皮10g,瓜蒌子10g,炒黄芩10g,制半夏10g,天花粉12g,南北沙参各10g,桑叶皮各10g,枇杷叶10g(包),干芦根15g,生苡仁20g,桃杏仁各10g,茯苓15g,白术10g,枳壳6g,桔梗6g,三七粉3g(分冲)。二剂。
        12月3日三诊: 感冒发热(38.6℃),出汗则舒服,但热不退,口干,便溏。舌苍白苔淡黄,脉浮弦数。
        前方去白术,加柴胡10g。二剂。
        12月5日四诊: 热退身凉,便稍溏。
        前方加鱼腥草15g,白术10g。三剂。
        12月10日五诊: 便已不溏,翻身自如。检查胸水已大部分吸收,时有哮鸣音。
        前方去桔梗、枳壳、三七粉、枇杷叶、桑叶,加地龙10g,猪苓10g,陈皮10g。三剂。
         12月13日六诊: 胸胁已不痛,大便已成形,知饥欲食,精神亦大好。唯觉右侧翻身有点不舒服,时咳一两声,小便黄。舌苍白,脉浮缓。仍宗前法,宣肺化饮,和解少阳。
        前方续服五剂。
        附记: 病人因肺部真菌感染,一直用南京医院药物,每天千元药费,不见好转。主任查房说病重不治,劝其回家。经中医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直至胸水消失,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上升。病人觉有生之希望,精神振作。因为不是请余会诊,故为其治疗都在医生下班后,病家服药亦偷偷摸摸。主任查房见好转,以为是西药的功效,病家亦不说,余亦不让说。中医实际上已退出了大病重症的治疗舞台,在幕后做无名英雄矣!
        按:本案患者所现症状,是肺经痰热壅阻,胸胁水热互结。治以小柴胡汤,使“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陷胸汤、苇茎汤,使痰热得清,水结得散,胸胁得舒,而方中之冬瓜子配车前子,尤能治胸胁积水,最终身热得退。此病前后共六诊,清肺化痰,利水化结,平肝降逆,和解少阳,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可见中医对难病重症有其独到之处,而小柴胡汤之退热作用亦不可小觑。
      【例十四】合小陷胸汤加味治胆管癌
        乔某,男,80岁。2017年4月10日初诊。患者因脘胀连胁,在扬州某医院查出胆管癌,住院10余天,脘胁胀满减轻,乃出院。但回来未及两天,又胀满痞闷,难以忍受。乡医院无法解决,乃由家人驱车来我处治疗。患者在诊室呻吟不已,不能坐,只好让他睡在诊断床上。中脘按之痛,纳少,不知味,大便尚通。舌质淡、苔淡黄稍腻,脉弦缓。此正柴胡证之“ 胸胁苦满”、小陷胸之“心下痞" 证也。处方:
        黄连6g,製半夏15g,瓜蒌皮15g,瓜蒌子10g,柴胡10g,黄芩10g,苏梗10g,炒枳实10g,厚朴10g,莱菔子10g,炒白芍12g,八月札12g。二剂。
        4月12日二诊 : 患者儿子来,说第一剂服下后即觉胀满好转,已不呻吟,已能吃稀饭,还有一剂中药未吃,因有事来城,再抓几剂。
        原方加蒲公英15g,生麦芽20g。三剂。
        4月16日三诊 : 前方服后诸证大减,能吃稀饭、馒头,但硬饭仍不敢吃。中脘仍觉有点不舒服,按之不痛。
        原方再加石见穿15g,生苡仁30g。七剂。
        附记:后即以此方加减,并加服由守宫、蜈蚣、全蝎、蟾皮、金钱白花蛇研末装成的胶囊,断断续续服至2019年6月,二年期间病情稳定。但患者因家庭忽然生变,气愤不过,数日不吃不喝,病情加重住院,未有好转而结束生命。治疗期间治法有几次重大变动,简述如下:
        2018年1月20日: 前几天脘中如灼,现仍不舒,纳减,大便溏,有小便则大便,夜口干。舌淡暗、苔薄黄,脉缓滑。脾虚湿困,肝胆瘀毒不清。处方:
        小柴胡汤合六君加黄芪、郁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苡仁、八月札、金钱草、虎杖、猪苓、淮山药。
        2018年3月5日: 大便溏,日2一3次,不知饥,纳少,只有以前一半,左胁下难受,如火灼。舌淡暗苔薄,脉弦缓少力。高年身体虚弱,加之苦寒药物伤及脾阳。治当益气温中补阳。处方:
        附子8g,吴茱萸6g,黄芪15g,补骨脂10g,莬丝子10g,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猪苓15g,炒苡仁30g,肉桂5g,干姜10g,陈皮10g,柴胡10g,炒黄芩10g,姜半夏10g,甘草6g,大枣6个,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山药30g。五剂。
        此方服后,诸证均有好转。后以香砂六君合补中益气汤加八月札、郁金、苡仁、蛇舌草之类服一段时间。始终以顾护正气为主,佐以虫类抗癌,让患者带瘤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按:本案初诊从“  胸胁苦满”、“心下痞"二个证状,用柴胡陷胸汤而收立竿见影之效。以后守方加减,并用“ 以毒攻毒”之虫类药以加强抗肿瘤的作用。但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患者出现纳减便溏,此为寒药伤脾,有土败木贼之虞,所谓“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虽云肝疾,胆病亦当尊之,故合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又因高年阳气本虚,中途曾出现脾肾阳虚证状,治疗应予顾及,肉桂、附子、菟丝子、补骨脂用之无误。总之,随证加减,辨证用药。
        余治肿瘤始终坚持二个原则:一是坚持辨证论治。辨清寒热虚实,治以温清补泻,用准相应方剂,精选抗癌药物。二是坚持“养正积自除”的原则。虽用药较多,剂量较大,但始终以顾护正气为首务,特别是顾护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不能进谷,不能服药,谈何治疗?
      
15
发表于 2021-5-20 16:55:39 | 只看该作者
WYG1947 发表于 2021-5-20 07:52
小柴胡汤证案十四例
         一、概述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

余治肿瘤始终坚持二个原则:一是坚持辨证论治。辨清寒热虚实,治以温清补泻,用准相应方剂,精选抗癌药物。二是坚持“养正积自除”的原则。虽用药较多,剂量较大,但始终以顾护正气为首务,特别是顾护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不能进谷,不能服药,谈何治疗?

一一善。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5-21 16:54:23 | 只看该作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案二例
        一、概述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龙骨、牡蛎、铅丹、大黄、桂枝、茯苓组成。功用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主治伤寒邪陷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俱病,虚实夹杂。
        方中柴胡用量最大,配桂枝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次之,清内陷之邪热,其余用量大体相同,其中人参、生姜、大枣补虚和胃,茯苓、半夏利水降逆,龙骨、牡蛎、铅丹镇惊安神。吴谦所谓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
        方中大黄用量虽大,但与柴胡相配,最能清利肝胆湿热、惊痰,即使见有舌淡苔薄,亦不必顾虑。
        本方乃神经经神镇静剂,广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癫痫、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其他如频发性室早、梅尼埃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甚至阳萎、遗精等病,见有本证者亦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亢奋性精神异常可以镇静,对于抑郁型也可以舒肝解郁。
        二、案例
      【例一】 合风引汤加味治狂症
        黄某,男,13岁。2018年6月18日初诊。患者狂躁不安,毁物,攻击人(对人吐唾沫),大小便失控。三个家人陪诊,牵住他手不放,防他攻击人,砸物件,一有不轨,即呵斥之。身上皮肤摸之灼热,但体温正常。时呆、时躁,时彻夜不眠。舌红苔薄,脉浮弦。此胆经痰热未清,神魂不能归宅。此当清胆热而安神。处方:
        柴胡20g,黄芩10g,制大黄15g,制半夏10g,桂枝10g,党参10g,茯苓10g,干姜10g,大枣10个,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磁石15g(先煎),石膏20g(先煎),寒水石15g (先煎),紫石英15g (先煎),滑石12g(包煎),赤石脂15g(包煎)。五剂。
        6月24日二诊: 前方服后,狂躁大减,已能睡眠,大小便正常(未见便溏),身上皮肤摸之已不觉热手。但仍躁动不安,有时攻击人,毁物,但间隔时间长些,程度也轻些,纳可,脉舌如前。
        前方制大黄改成生大黄10g。五剂。
        6月29日三诊: 药后发作次数大大减少,症状亦明显减轻,偶有攻击毁物之意图,稍加呵斥即能制止。因畏惧服中药,乃处礞石滚痰丸,每次服3g,日二次,以逐痰降火;归脾丸,每次服6粒,日二次,养心脾以善后。
        附记: 患者曾在南京、上海等地中西药治疗,亦在精神病医院治过,皆未见明显效果。余初诊即用柴胡加龙牡汤合风引汤治之,竟收显效,足见经方之奥妙。
        按:狂症的主要病机为痰火郁结,上扰清空,蒙蔽心神,神志逆乱。治疗应从镇静化痰着手,兼火盛者清火,气郁者疏肝,心血不足则须养血安神,而且常常熔镇静化痰、清火疏肝于一炉。
        本案患者少年纯阳亢奋之体,肝胆郁热,痰火扰心,阳明燥结,证見性情急躁,狂暴无知,毁物攻人。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风引汤加味,一诊即使狂躁症状控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煌说它是一张“ 古代的脑病方,对许多神经精神心理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对于风引汤,他说:“ 凡見惊狂、烦躁谵语、目不识人等症状时之脑病应用本方,火气一清,大便一通,神志自清爽。”(《黄煌经方医话》)今将此二方合用,清热泻火,重镇涤痰,疏肝安神。
      【例二】合酸枣仁汤、交泰丸治失眠
        金某,男,56岁。2017年9月28日初诊。患者自觉气短,嗳气,面部烘热,目干涩模糊有红丝,时烦躁懊恼,坐立不安。舌深红苔薄黄,脉浮弦数。肝经郁热,心神不宁,胃失和降。处方:
        百合30g,生地黄15g,北沙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知母10g,玄参15g,丹参15g,茯神30g,生山栀10g,淡豆豉15g。五剂。
        10月21日二诊 : 前方服后症状依然。患者述睡眠非常重要,如果今夜睡不好,明天一天坐立不安,哈欠连天,目干涩,气短等症难以言状。若中午小睡一会,下午就舒服。每至晚下肢酸楚,难以入眠,此状时好时坏,似有时间节律。舌深红苔薄黄,脉浮大弦数。少阳胆经郁热,心神被扰。处方:
        柴胡15g,黄芩15g,制大黄12g,法半夏10g,太子参10g,获神15g,磁石30g (先煎),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黄连5g,肉桂3g,酸枣仁15g,知母8g,川芎5g,炙甘草5g,干姜10g,大枣10个。五剂。
        10月28日三诊 : 前方服后,睡眠好,烦躁目干诸证全无,唯偶有哈欠。
        前方继服五剂。
        按  : 本案患者出现的症状多为精神症状,坐也不是,立也不是,有似百合汤证;  烦躁懊恼,又似栀子豉汤证,故初诊以此二汤合方治之无效。二诊患者述其发病似有时间节律,且睡眠对病证起决定性作用,乃从柴胡加龙牡汤合酸枣仁汤、交泰丸入手而收显效。起初患者家人认为他无病,能吃能喝,面色红润,但患者自觉说不出的难受。二诊药服后,面烘、目睛红丝诸症均消失,肝胆郁热已清。
        足少阳胆经经身之侧而入头部,经络路线长而穴位多。三阴经中,唯足厥阴肝经入巅顶,故头部神经症状多从肝胆论治,或小柴胡,或温胆汤,或龙胆泻肝汤,而柴胡加龙牡汤是必选且有效的方子之一。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14:22:02 | 只看该作者
                      地黄饮子证案三例
        一、概述
        地黄饮子出自刘完素《宣明论》,由地黄、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附子、菖蒲、远志组成。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安神开窍。主治喑痱肾虚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方中地黄、萸肉、巴戟、苁蓉补益肾脏之不足,而以附桂之辛热,温养真元,摄纳浮阳。麦冬、石斛、五味子滋阴敛液,使肾中阴阳相配,筋骨得养。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更少佐薄荷,搜其浮散不尽之邪。姜枣为引,和其营卫,益正气而除邪气。合而成方,具有温补下元,摄纳浮阳,交通心肾,开窍化痰之功。
        本方证系下元虚衰,阴阳两虚,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以致下厥上冒而成喑痱之证。喑是舌不能言,痱乃足废不用。足少阴肾脉夹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痰浊随虚阳上泛,堵塞窍道,舌不能言而成喑证; 肾中阴阳两虚,筋骨失养而软弱无力,甚至足废不能行而痱证乃成。方中药物组成是针对这两个证候而设的,一方面温补下元,摄纳浮阳; 另一方面开窍化痰,宣通心气。上下通治,标本兼顾,而以填补下元为主。临证如只见痱证,可将菖蒲、远志等减去,但只见喑证,本方即不适用。
        临床上用此方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炎等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两虚证。
        二、案例
      【例一】加减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
        徐某,女,79岁。2014年2月28日初诊。患者腰酸痛,腿抖,足麻难忍,足心热。颈项痛,B超检查:颈动脉硬化。前医治大活络丹、甲古胺,仍然麻痛如前。其子代述,去年冬曾因烧煤取暖,一氧化碳中毒住院,可能因搬动致腰椎受伤。舌淡苔薄白,脉弦数。肝肾阴虚,内风扰络。处方:
        熟地黄15g,生地黄15g,山萸肉15g,石斛15g,肉苁蓉10g,麦冬12g,五味子6g,木瓜10g,白芍20g,甘草6g,鸡血藤30g,忍冬藤15g,知母6g,黄柏6g。五剂。
        附记: 3月1日患者因颈椎病来做按摩,告诉我: 药才服了三剂,腰酸腿麻已大有好转。
        按:麻木之证,有新久虚实之辨。新以实为多,久以虚为主。实因风湿痹阻,痰瘀阻滞;虚因气虚失运,血虚失荣。在治疗上,实以祛邪通络为主,虚以调补气血或滋养肝肾为大法。
        本案患者椎伤腰酸、足麻腿抖,近乎痱证,当以地黄饮子加减,填补肝肾治其本,熄风通络治其标,佐以清利湿热者,以脉之弦数,不可不考虑也。
      【例二】加减治疗脑部肿瘤
        乔某,女,75岁。2017年3月22日初诊。患者下肢发软,抬不起来,头昏,心慌,时有神志呆滞,目花乱,腰酸痛。纳少,大便干结,二天一次。舌淡苔白,脉弦稍数。CT检查: 右侧颞叶占位,淋巴瘤,转移待排。肾虚内风夹痰瘀上攻于脑。处方:
        方一:  熟地黄30g,山萸肉15g,石斛15g,麦冬10g,五味子8g,石菖蒲10g,远志8g,茯苓15g,肉苁蓉15g,巴戟天15g,菟丝子15g,补骨脂15g,仙灵脾10g,制南星10g,浙贝母10g,水蛭5g,土鳖虫10g,制半夏15g,猫爪草15g。五剂。
        方二:  金钱白花蛇5只,干蟾皮60g,全蝎60g,蜈蚣20条,守宫60g,穿山甲15g,三七粉30g。上药共研细末,装胶囊,每次服3粒,日二次。
        3月29日二诊 : 前方服后,症状有所好转。腰酸痛减轻,下肢有点力,能起床做些家务活。现在头昏头痛,口干欲吐。
        前方一去菖蒲、远志、茯苓,加天麻10g,竹茹10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山慈菇10g,石见穿15g,石上柏15g。十剂。
        附记:  后以前方一加减,前方二又配过一料,断断续续服至8月15日,儿子来我门诊室,云在扬州某医院查脑瘤已消失,但肾功能化验,肌酐和尿素氮高,现住院治疗。要求丸药巩固。即以方一十剂量,方二一剂量研末,水泛丸,每次服10g,日二次。
        按:本案患者以地黄饮子加减治疗竟能使脑瘤消失,出乎意料之外。初诊只想使患者减轻症状,能带瘤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此案在辨证上,抓住患者 “ 下肢发软,抬不起来”  “ 时有神志呆滞” 这二个附合地黄饮子证的主要症状,加之腰酸头晕等一派肝肾亏损,精血不足之象,有明显痱证而以地黄饮子加减;CT查出脑部肿瘤,乃肝肾亏损,髓海空虚,痰瘀互结、脑络阻滞。治以地黄饮子减桂附之刚燥,加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以温养肝肾、填精益髓,南星、浙贝、半夏、猫爪草、水蛭、土鳖虫以化痰祛瘀。方二则以抗肿瘤的动物药为末,装胶囊服用,此乃辨病用药,以协同方一之辨证用药,余治肿瘤病多遵此法,每能收效。可见对于肿瘤的论治,辨证用药尤为重要,并非抗肿瘤药的堆砌。
      【例三】原方加减治疗下肢乏力
        孙某,男,82岁。2020年4月15日初诊。患者因饮食不顺呕吐,之后出现头晕,下肢无力。眠纳大小便均正常。查血钾正常。CT检查:脑萎缩。舌红苔白,脉浮滑稍数。此属中医痱症。地黄饮子加减。处方:
        熟地黄30g,山萸肉15g,石斛12g,麦冬10g,五味子8g,石菖蒲10g,远志6g,肉苁蓉15g,巴戟天10g,怀牛膝15g,生黄芪30g,五加皮12g,杜仲10g,桑寄生10g。五剂。
        附记:4月27日患者夫人来治病,云:前方服后,下肢有力,头亦不晕,能外出活动如常。
        按:此案患者下肢无力,但查血钾正常;头目眩晕,却并非脑梗。下肢无力乃痱症之萌,当考虑用地黄饮子加减。加之病因呕吐伤胃引起,阳明络气受伤。阳明主束筋骨而利机关,今阳明气精两虚,筋骨失养,机关不利,加之高年肾精亏虚,肾主骨,肾虚骨软,痿证乃生。此属气精两虚之证,治当补益肾精,并重用黄芪益气起痿,故初诊即收显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16:45:59 | 只看该作者
               六味地黄丸(汤)证案十四例
        一、概述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是钱仲阳从《金匮》肾气丸中减桂枝、附子而成,由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组成。主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引起的头晕目眩,腰酸膝软,耳鸣耳聋,遗精盗汗,消渴淋沥,咽干齿摇,足跟作痛等证。采用此方以滋阴降火,即王太仆所谓“壮水之主,以治阳光” 的方法。
        此方配伍精当,用药有补有泻,寓泻于补之中。正如《医方论》所说: “ 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 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 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有开有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全方配伍,三补三泻,共奏滋阴补肾之功,故能治疗肾阴亏损所致的病证。临床上多将丸剂改汤剂使用。
        后世使用时,多有灵活加减,最著名的有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汤),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等证; 加枸杞、菊花名杞菊地黄丸(汤),治肝肾亏损,头晕眼花等证; 加麦冬、五味子名八仙长寿丸(汤),治肾不纳气,咳嗽喘促等证。
        二、案例
      【例一】合归脾汤治牙龈出血
        朱某,女,52岁。2019年6月12日初诊。患者牙龈松动出血,不能嚼硬物,心时悸。舌淡苔少,脉左浮缓,右沉细结代。肾虚虚火上浮,脾虚气不统血。处方:
        熟地黄20g,山萸肉20g,山药20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骨碎补10g,补骨脂10g,怀牛膝10g,生地炭15g,藕节炭15g,炙甘草6g,生黄芪15g,炒白术10g,太子参15g,当归12g,远志6g,酸枣仁10g。五剂。
        6月20日二诊: 牙龈出血减少,牙根仍有点浮,心已不悸。舌淡苔薄,脉沉细。
        前方去太子参、当归、远志、酸枣仁,加菟丝子15g,枸杞子15g,仙灵脾15g。五剂。
        6月27日三诊: 血已基本没有,惟刷牙时偶见血絲,牙已能嚼硬物,咀嚼自如,惟舌时感转动不灵活。
        前方加三七粉3g(冲服),白及6g。五剂。
       按: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虚则齿不固,火动则血妄行,故成齿衄。《景岳全书》认为“ 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盖手阳明入下齿中,足阳明入上齿中,又肾主骨,齿者,骨之所终也。”故齿衄主要关系到胃、肾,而病因主要有火及虚两种。
        本案患者之证状主要是虚。初诊合归脾汤,是考虑心悸,脉结代,脾不统血症状,治当补气摄血。二诊症状消失即去之,专从肾论治。脉沉细,舌淡苔薄,肾阳已虚,故加菟丝子、枸杞子、仙灵脾,合方中的补骨脂以补肾虚温肾阳,使肾有固摄之能,则血自归经不溢。六味地黄加骨碎补,为治肾虚牙松出血的经验方,今用来治此病甚为对证。
      【例二】合三金汤治肾结石
        陈某,女,56岁。2016年7月4日初诊。患者小便带血,腰部连右下腹绞痛,出汗,乏力,时有心悸。B超检查,右肾下盏有0.3cm结石一个。舌淡红有裂纹,脉细滑。肾之气阴两虚,湿热煎熬成石。治当益气养阴,补肾排石。处方:
        金钱草60g,烏药15g,生熟地各15g,鸡内金30g,鱼脑石30g,生黄芪60g,山药15g,丹皮10g,赤苓泻各15g,白茅根30g,石苇15g,滑石12g(包),海金砂30g(包),车前子12g(包),女贞子15g,墨旱莲15g,威灵仙10g。另,嘱患者每剂药煎三次,一次性煎好后,合在一起,以药当茶饮,每饮后即来回跳跃,并同时以手拍打腰部。每次服药后服核桃3个。五剂。
        7月11日二诊: B超检查,结石已无。化验隐血亦无,然血脂一直高,服辛伐他丁等降脂药降不下来,要求中药治疗。证見: 下肢乏力,头昏,太阳穴时痛,有时腹泻。舌淡苔薄白,脉细滑。此脾气肾阴两虚,痰湿蕴结。治当健脾化痰浊,佐以固肾养阴。处方:
        生黄芪30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泽泻30g,三七粉3g(冲),生地黄15g,山药15g,山萸肉15g,茯苓15g,丹皮10g,金钱草30g,绞股蓝30g,法半夏15g,陈皮10g,焦楂曲各15g。十剂。
        7月23日三诊: 化验血脂各项指标均已正常,结石未见,患者非常高兴。但不願再服中药煎剂,乃处三七粉100g,每次冲服1.5g,日二次; 绞股蓝300g,每次10g,泡茶饮。
      按:   本案初诊重在利石,金钱草用量独重,配烏药以理气止痛。曾单用此二味治一青年肾结石发作疼痛,用金钱草90g,乌药30克,药后绞痛即止,尿盆中见结石排出。重用黄芪以益气利水,推石下行。用六味地黄汤,一是因为患结石病者,肾气必亏,二是防渗利药伤阴也。二诊重在降脂,亦当辩证。仍以六味地黄汤补肾,合四君子汤健脾,二陈汤化痰湿,泽泻汤降浊,绞股蓝、三七报道有降脂作用,是辩证与辩病相结合也。
      【例三】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头晕(脑梗塞)
        李某,女,47岁。2014年3月21日初诊。患者头晕,前额痛,目糊不清。昨天晕时吐过一次,今天已不吐。BP:160/95mmHg,乡村诊所给服尼群地平,早晚各一片。CT片示: 腔隙性脑梗。舌红少苔,脉浮弦。此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拟滋阴熄风潜阳法。处方:
        制首乌30g,白蒺藜15g,枸杞子15g,白菊花10g,山萸肉15g,淮山药15g,生地黄15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生白术10g,法半夏10g,天麻10g,勾藤15g,桑叶10g,珍珠母30g(先煎)。三剂。
        3月24日二诊: 头已不晕,血压亦正常(BP:125/75mmHg),只觉左颈连肩有牵拉感。舌偏红苔薄,脉弦,寸部浮大。
        前方加葛根30g,姜黄10g。七剂。
        按:   本案患者头晕是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虚风夹痰上扰清空所致,故以定风丹(何首乌、白蒺藜)配杞菊地黄汤以滋阴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以治痰饮上逆。珍珠母潜阳,合天麻、勾藤、菊花以降压。由此案可知,脑梗并非全是血瘀,中医治之当辨证论治。
      【例四】合五子衍宗丸治夜尿频数
        陈某,女,65岁。2019年10月2日初诊。患者下肢乏力,小便频数,夜尤甚,达7一8次,清而量少,如晚吃稀饭更多,解时不畅,尿等待,少腹隐痛,严重影响睡眠。化验尿隐血(+)。舌红少苔,脉弦数。肾虚固摄乏力。拟补肾缩尿法。处方:
        熟地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桑螵蛸15g,覆盆子15g,菟丝子15g,车前子15g(包),沙苑子15g,枸杞子15,五味子10g。五剂。
        10月8日二诊: 药后夜尿减少一半,只有2一3次。化验尿隐血已无。现下肢微肿,少腹偶尔隐痛。
        前方加炒白芍15g。七剂。
        按:   小便频数,有虚实之分,属虚者责之肺脾肾三脏。肺虚不能气化,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不能温化水饮,而以肾虚固摄乏力最为重要,治当采用益气、补肾、固摄三法结合。
        本案患者尿频夜甚,尿少而清,下肢乏力,显系肾气虚不能温化水饮,膀胱气化功能不强,而从脉舌看,似有阴分不足,故用补阴固肾缩尿法时当避刚燥之品,选五子衍宗丸与六味地黄汤加减最为适合。
      【例五】合补中益气汤加味治尿道炎
        王某,女,58岁。2019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小便频数,夜解2一3次,白天不喝水,2小时一次,如喝水则十几分钟一次,量少色黄,有灼痛。腰痛绵绵,少腹坠胀,遇劳累或房事后病情加重。胃脘不舒,嘈杂。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数。此脾肾两虚,中气不足,肾失固摄。处方:
        熟地20g,山萸肉20g,山药20g,茯苓15g,泽泻15g,丹皮15g,黄芪15g,党参15g,当归10g,炒白术10g,陈皮8g,柴胡8g,升麻6g,桔梗6g,炙甘草6g,桑螵蛸20g,益智仁15g,菟丝子15g,覆盆子15g,沙苑子15g,五味子10g,车前子10g(包)。七剂。
        11月3日二诊 :药后小便次数减少,一日只有2一3次。全身一阵阵来暖,有熏熏的感觉。脘仍胀。此乃阴火为患,遵东垣法,治以甘温,因在下焦,少佐苦寒。
        前方去桑螵蛸、益智仁,加知母5g,黄柏5g。七剂。
        11月10日三诊 :尿频、尿急、尿灼痛已无,潮热亦消。唯脘及少腹仍有点胀,矢气多。
        前方加炒枳壳6g。五剂。
        按:本案难在对阴火的辨证。患者腰痛、夜尿多,是肾虚约束乏力;少腹坠,遇劳加重,为脾虚中气下陷;故口渴、小便黄而灼痛,当非实火,而是因劳伤中气,阴火内生。肾虚则治以六味地黄加菟丝子、沙苑子、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等补肾气而增固摄之力。脾虚则治以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消阴火。二诊因尿频症减而身现烘热,此乃中气未复、阴火未清,故遵东垣法,甘温除热为主,少佐苦寒。三诊加枳壳,与方中桔梗相配,一升一降以调气机。
      【例六】合萆薢分清饮加味治乳糜尿。
        朱某,男,69岁。2019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小便有白浊,但化验正常。全身乏力,面红口干,眠差。舌红苔薄,脉弦数。处方:
        生熟地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萆薢15g,土茯苓30g,五倍子10g,龙骨30g。七剂。
        10月23日二诊 : 药后小便已不见白浊,因吃荤,又见白浊。下半夜易醒难眠。
        前方加酸枣仁20g,夜交藤30g。七剂。
        11月3日三诊 :药后睡眠有改进,白浊已很少。不能吃荤,因吃了一只鸭腿,小便又带白浊。舌红苔根薄黄,脉数。处方:
        萆薢20g,石菖蒲12g,黄柏15g,赤茯苓20g,白术12g,莲子心5g,丹皮15g,车前子15g(包),龙骨30g(先煎),五倍子12g,焦山楂30g,甘草5g,乌药10g,益智仁10g。七剂。
        11月13日四诊:药后尿浊大减,几乎看不到,细看小便盆里只有一点点。其他无任何不适。为巩固疗效,原方再服七剂。
        按: 尿浊初起以湿热为多,病久则脾肾虚弱。本案患者初诊,认为肾气已亏而湿热未清,故于补益之剂中加用清利之品,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用药补益而不涩滞,清利而不伤阴。方中加用五倍子、茯苓、龙骨三味,方名“ 玉锁丹”,用治乳糜尿有效。后来患者每食荤则有白浊,此亦脾虚而有湿矣,重在清脾利湿,佐以温肾化气,故以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而收全功。
      【例七】合四逆散加减治直肠前突
        陈某,女,43岁。2014年3月17日初诊。患者坐久肛门胀痛,站立则立即好转,卧下则更舒服。病已年余,多方治疗无效。南京某医院检查不是痔疮,认为是直肠前突。患者不觉肛坠,前医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无效。舌红苔薄白,脉沉小滑。督脉亏损,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壅滞肠道。处方:
        苦参15g,当归15g,浙贝母15g,丹参30g,乳香6g,没药6g,桔梗10g,柴胡10g,赤芍15g,炒枳壳10g,生甘草6g,苏木10g,鹿角片10g,熟地15g。三剂。
        3月20日二诊: 前方服后少效。患者说坐久难受,胀痛,在诊室侧身坐。肾督虚损,气滞血瘀。改方如下:
        熟地30g,山萸肉20g,山药20g,莬丝子15g,鹿角霜10g,柴胡10g,赤芍15g,炒枳壳10g,当归15g,桔梗10g,丹参15g,葛根30g。三剂。
        4月1日三诊 :前方服后诸证大有好转,前二天已基本不胀痛,唯昨天开始坐久又觉有点隐痛。脉舌如前。效不改方。
        前方续服五剂。
        4月6日四诊: 药后坐久痛胀感已全无,病人很高兴,称谢不已。唯药后大便次数多,曾有一个上午如厕4次,便稍溏,腹不痛。
        前方加炒白术10g,生甘草6g。五剂。
        按:本案患者坐久肛胀,立减卧舒,此肾督亏虚,气滞血瘀,以肾开窍于二阴,坐久伤骨亦伤肾,且会阴属督脉,今会阴处坠胀,督脉亏虚之征,故用六味地黄丸中之三补药加菟丝子、鹿角霜以补肾督,重用葛根配丹参入督化瘀。又因久坐气血运行欠畅,肝经瘀滞,而足厥阴肝经络阴器抵少腹,故用四逆散加当归以疏肝和血,加桔梗配枳壳以升降肺与大肠之气机。
      【例八】合生脉饮五子衍宗丸治阳萎
        陆某,男,58岁。2019年12月24日初诊。患者自述因房贷压力,近三个月来,行房时阴茎不能坚挺。一直询医治疗,无效。口臭,目有红丝,足出汗,梦多,大便日2一3次,成形。小便微黄。舌红苔薄,脉弦数。此心阴暗耗,肾水亏损,心火上浮,相火易升,水不济火,兼有湿热下注。治当补肾阴清相火去湿热。处方:
        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知母15g,黄柏15g,生熟地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天冬12g,车前子10g(包),沙苑子10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五剂。
        12月30日二诊:药后阴茎能举起,尚坚。目红、口臭、多梦诸证均消失。
        原方加枸杞子10g。五剂。
        按:治阳痿,虚者宜补,实者宜泻,有火者宜清,无火者宜温。本案患者因房贷压力,三个月来阴茎不能坚挺,主要是因思虑烦劳,伤及肝肾,肝肾阴伤,虚火妄动。而目红口臭,乃肝郁生火,兼夹湿热,宗筋驰纵。治当用知柏地黄以滋阴泻火,苦味坚阴,淡渗去湿。总因肾虚为本,故加五子以补肾壮元而免刚热燥涩之弊。
      【例九】合四乌贼骨一茹蘆丸加味治更年期月经过多
        毕某,女,52岁。2015年4月21日初诊。患者月经淋漓不断,少腹隐痛,耳鸣,心烦,眠差。舌淡暗,脉沉弦。肝肾阴虚,冲任失固。处方:
        生熟地各15g,山萸肉20g,山药20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枸杞子15g,炒白芍10g,墨旱莲10g,煅龙骨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地榆炭10g,茜草炭10g,乌贼骨15g,血余炭3g。五剂。
        4月28日二诊 : 患者说前方服后血已止,心不烦,睡眠好。
        前方去地榆炭、血余炭,加女贞子10g。五剂。
        按:妇女更年期,肾气渐衰,精血不足,冲任虚而失守,血海空而不固,以致经来淋漓不走。治当以六味地黄平补三阴,固摄冲任,俾水足可制阳光,阴阳平秘,冲任内守,诸证自消。
        四烏贼骨一茹蘆丸,出自《内经》。主要用来治疗妇科疾病。方中以乌贼骨收敛止血,茜草活血止血,两药相配,一涩一行,共奏补肝肾、固冲任之效,刘赤选认为还可用来治慢肝、早期肝硬化。
      【例十】合玉屏风散治慢性肾炎
        杨某,女,40岁。2020年12月31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肾炎”病史五年余,多方治疗,尿蛋白、隐血一直未消。近来面浮肿如满月,头昏如蒙; 两下肢浮肿如着靴,按之凹陷。小便黄,大便溏少、次数多。纳可。舌红苔少,脉浮虚数。化验血肾功能正常,尿常规: 蛋白2+,隐血3+,Bp:150/90mmHg。此脾肾两虚,湿热浸淫。治当补肾健脾,益气利水,解毒化瘀。处方:
        生地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防风8g,炒白术15g,防已10g,黄芪30g,牛膝12g,车前子10g(包),茯苓皮30g,陈皮10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六月雪30g,玉米须30g。十五剂。
         2021年1月29日二诊:前方服后,患者头已不昏,面浮胫肿均明显消退,大便亦正常。复查尿常规:蛋白(--),隐血+。复查肾功能正常。BP:140/80mmHg
        前方续服十五剂。
        按:《景岳全书》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而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景岳此论,可谓治肾炎之大法,余每遵之用药,治疗多获良效。
        此案患者肺脾肾三脏俱虚,水湿泛滥,溢于肌表而为肿胀;水湿内蕴,日久化热,耗损肾精。余从其大便溏薄,断其不但肾亏而且脾虚,故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加苓术健脾,加黄芪以补肾益气。临床上,余常用六味地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重用黄芪补气摄精以防蛋白流失。据报道,此法有益于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功能及基膜渗透性。方中重用益母草,不但可以利水消肿、平肝降压,更有活血之功。现代研究,益母草能增加肾血流量,改善或调节肾细胞功能; 与黄芪相配,更能益气利水化瘀,盖气足则鼓荡有力,脉络不滞,水湿难留。朱良春则用黄芪配地龙以益气化瘀治肾炎,机理仍是从血瘀辨治,因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或系膜细胞增生,肾脏则有纤维化的病理变化。白茅根可凉血止血、滋阴利水,王文鼎配伍鸡内金以治水肿,谓其能调整机体阴阳盛衰,对尿隐血作用明显。六月雪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常与土茯苓、益母草同用以治肾炎,且能降肌酐;玉米须则有利尿降压的作用,余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中常选此药。
      【例十一】知柏地黄汤加味治咽炎
        陈某,男,49岁。2016年1月16日初诊。患者咽干咽痛,痰难咯出,有时咯出血絲,时作噁心,下肢酸楚乏力,小便黄,夜尿多。舌红苔薄白,脉浮大而空。曾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及蒲地蓝口服液等无效。足少阴肾经过咽喉,今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咽喉干痛。治当滋阴降火。处方:
        生熟地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知母10g,黄柏10g,干芦根10g,北沙参15g,玄参15g,浙贝母10g,桔梗10g,生甘草5g,生麦芽10g。五剂。
        2016年3月10日,患者来治头晕,言及前方服后咽痛即愈。
        按:咽炎,一般火热证为多,而火热证中医辨证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治以清热解毒,虚火则当滋阴降火。本案患者从咽喉干痛、痰少难咯,血丝缕缕,显然是虚火上炎引起的咽痛,故治以知柏地黄汤加味。
      【例十二】知柏地黄汤加味治口疮
        郑某,女,71岁。2020年7月26日初诊。患者下唇一块鲜红如皮破一样疼痛,口干,经常失眠,右眼觉难受(有青光眼史)。大便正常,小便微黄。舌光红少苔,脉沉细。肝肾阴虚,虚火妄动。处方:
        生地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知母15g,黄柏15g,天门冬10g,麦门冬10g,五味子10g,石斛15g,枸杞子15g,北沙参15g,生蒲黄6g(包),细辛3g。五剂。
        8月1日二诊:下唇一块红色转淡,已不痛,口干睡眠均好转。舌红少苔,脉右沉细,左沉弦。
        原方续服五剂。
        按:本案患者证见唇皮红痛,口干目涩,舌红少苔,乃肝肾阴虚,水亏不能济火,虚火上炎所致。治以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加天麦冬、沙参、五味子滋肾养心;石斛、枸杞养肝明目;更加生蒲黄消肿止痛,而用细辛则取其火郁发之,收敛疮疡之功。
      【例十三】知柏地黄汤加味治尿道炎(前列腺增生)
        吴某,男,74岁。2017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小便黄难解,点滴不畅,解时疼痛。舌淡苔薄腻,脉浮滑数。B超检查: 前列腺增生。湿热蕴结下焦,治当清热利湿,佐以补肾益气。处方:
        黄柏15g,知母15g,生地20g,车前子10g(包),滑石10g(包),丹皮10g,泽泻15g,赤茯苓15g,石韦10g,瞿麦10g,生甘草5g,淡竹叶10g,猪苓15g,刘寄奴15g,山萸肉10g,山药10g,留行子10g,黄芪30g。七剂。
        11月30日二诊: 尿已能解,较畅,亦不痛,但仍微黄,舌淡苔薄,脉浮稍数。
        前方续服五剂。
        按:   本案从脉舌即可辨出是湿热为患,治以知柏地黄合导赤散加味。妙在加刘寄奴和黄芪二味。考刘寄奴有破血通经,散瘀止痛的作用,配黄芪可益气通经,使尿之胀痛得除。
      【例十四】杞菊地黄汤加味治头痛
        王某,女,65岁。2014年5月24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血压仍偏高      (BP150/90mmHg)。现头额部隐痛,时晕欲吐,心悸,负重后加重,卧则流口水。舌偏淡,苔薄白,脉弦劲。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虚风内动。治当滋阴熄风潜阳。处方:
        枸杞子15g,白菊花10g,制首乌30g,白蒺藜15g,勾藤15g,天麻10g,川芎10g,生熟地各15g,山萸肉15g,山药15g,茯苓10g,丹皮10g,泽泻10g,益智仁10g,丹参20g,黄精30g,葛根30g,蜈蚣2条,珍珠母30g(先煎)。五剂。
        6月18日二诊: 患者说,服头剂药后,头痛头晕即好转,心不慌,觉得舒服。值农村大忙,负重后头仍有点痛,卧时仍流口水,但较前少得多,腰酸。BP: 140/85mmHg。舌偏淡苔薄,脉弦滑。
        前方续服五剂。
        按: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异常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中医虽无此病名,但可以根据证状来辨治。临床通常可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肾精不足型和痰浊上泛型。然有时又不能截然划分,如常见有阴虚阳亢而夹风痰上扰者。
        本案患者肾虚不能养肝,则肝阳易动,虚风上扰,故以杞菊地黄加味以补肾精,养肝阴,佐以定风丹、珍珠母熄风潜阳。益智仁摄涎唾,葛根、丹参、川芎和蜈蚣通络止痛。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5-24 20:14:11 | 只看该作者
                  左归饮(丸)证案一例
        一、概述
        左归饮出自张景岳《景岳全书》,由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茯苓、炙甘草组成。主治肾水不足,腰膝酸软,遗泄盗汗,或因阴虚阳盛,阴土受损而生噎膈津枯之证。
        此方实为纯甘壮水之剂,方中熟地、山萸肉、枸杞补肝肾之阴;山药、茯苓、甘草养脾胃之阴,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平则阳秘,故可治疗因肾水不足,或因阴土受损而发生的各种疾病。
        本方去茯苓、甘草,加川牛膝、菟丝子、龟板胶、鹿角胶则成左归丸,治精血内亏,津液枯涸之证,是培左肾之阴,使精血充盈的方子。
        二、案例
      【例】原方加味治骨质增生病
        谢某,男,69岁。2015年2月3日初诊。患者足跟痛,行走艰难。X摄片为骨质增生,骨刺形成。大便难解。舌淡暗苔腻微黄,脉弦迟。肝肾不足,气血不畅。治当补肾化瘀。处方:
        熟地黄30g,鹿角霜10g,菟丝子15g,杜仲15g,川牛膝10g,山药15g,当归10g,威灵仙15g,楮实子15g,补骨脂10g,木瓜10g,青黛5g(包),山萸肉15g,土鳖虫10g,鹿啣草15g。五剂。
        5月4日二诊 : 前方服后,足跟已数月不痛,这二天又觉有点痛。
        前方加龟板10g(先煎)。十剂。
        附记: 5月18日,一病人来,说他患骨质增生病,谢某介绍来,欲以治谢某之方服。乃以前方十剂与服。此病人后来又来一次,说药后病已大好,又处前方十剂。
        按:肾主骨,骨质增生,骨刺形成,是因肝肾精血不足,气血瘀滞。本案患者足跟痛,除用左归丸加减补肝肾之精血,生髓壮骨,活血化瘀外,尚用两组对药:威灵仙配楮实子为“化骨丹",专以化骨刺,是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方;木瓜配青黛是根据李介鸣老中医的经验,主治足跟疼痛,无论因风湿还是肝肾不足所致均有效。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5-25 15:50:56 | 只看该作者
                  天王补心丹证案四例
        一、概述
        天王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由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朱砂组成。具有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的功效。主治因阴血亏少而致之神衰心悸,虚烦失眠,梦遗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燥,舌红苔少,脉细而数等证。
        方中重用生地,配以玄参、天麦冬养阴清热,壮水制火;人参、茯苓益心气,远志、柏子仁养心神;枣仁、五味子酸以敛心气;朱砂镇心安神;用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全方配伍标本兼顾,两调心肾,滋不嫌腻,补不留瘀。
        现代临床多用以治疗神经衰弱、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症中出现的失眠、心悸以及复发性口疮属于心肾阴虚血少者。
        二、案例
      【例一】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心悸失眠(一)
        徐某,女,85岁。2019年3月21日初诊。患者头晕、心悸,泛泛欲吐,失眠,口渴,夜起饮水,易饥,得食则安,不能听大声说话,大便8一9天解一次。舌红苔薄,脉浮滑时一止。高年气阴两虚,心神不宁。治当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处方 :
        太子参30g,天麦冬各15g,五味子10g,丹参15g,柏子仁15g,酸枣仁20g,茯神30g,生地黄15g,远志7g,当归15g,淮小麦30g,夜交藤30g,炙甘草10g,大枣10个。五剂。
        3月26日二诊:  药后诸证大减。脉已无止象。
        前方加玄参15g。五剂。
        4月2日三诊 : 患者说,只要睡眠好转,其他证状即好转。为求巩固,前方再服五剂,並处天王补心丹一瓶,汤药服完后续服。
        附记:  患者在女儿陪同下来就诊,因高龄不願再做任何检查,只说血糖血压不高,以前查过CT和心电图等,记不清具体诊断,只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只要求中医治疗减轻症状就行了。中医门诊治病,只要辨证明确,西医检查亦只供参考,甚至没有检查,一样可以处方用药。
        按:本案患者心之气阴两虚,故见心悸失眠,脉有结象; 肾阴虚则虚风内动,虚火上浮,扰胃上旋,灼津耗液,故见头晕欲吐,饥欲得食,夜渴便结等证。
        天王补心丹方中含生脉饮,益心气滋心阴; 丹参功同四物,补心血通心络; 柏子仁、酸枣仁、茯神另配夜交藤,重在宁心安神以助睡眠,睡眠好则诸证轻; 加甘麦大枣汤以养心舒肝; 生地、玄参以壮水清热。如此全面考虑,一诊即见诸证大减,而脉之止象消失,出乎意料之外。可见中药治病是从病因辨治,有治本效果。
      【例二】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心悸失眠(二)
        李某,女,75岁。2019年12月26日初诊。患者心慌肉跳,从后背到心窝,一阵阵热,一阵阵凉,耳鸣,长期失眠,在某精神病院治疗,给服多种镇静安眠药如帕罗西汀、阿普唑仑、多塞平等效不显。大小便正常,纳可。舌干红苔薄白,脉弦数。心电图:1、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2、逆时针旋转。BP:193/59mmHg。证属心肾阴虚火旺。治当养阴清热,交通心肾。处方:
        生熟地各15g,酸枣仁20g,柏子仁15g,天麦冬各12g,太子参30g,五味子10g,丹参15g,玄参15g,北沙参15g,桔梗6g,远志8g,当归15g,获神30g,黄芪20g,淮小麦40g,炙甘草10g,大枣10个,合欢皮15g。七剂。
        2020年元月2日二诊:前方服后,耳鸣,心慌肉跳,阵凉阵暖证状已大有好转。现夜尿多,难于入眠,但较前好转,以前要服二片阿普唑仑才能入睡,现在只服一片即可。药后大便稍溏。舌红苔薄白(已无干燥象),脉弦缓。
        前方加黄连5g,肉桂5g。七剂。
        按:本案患者心肾阴亏,虚火上炎,治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天王补心丹改汤剂为对证之方。加黄芪配丹参合生脉饮,有益气养心通脉之功;加甘麦大枣汤为养心安神之用;加合欢皮者,配太子参以补心气之不足,舒肝郁之不达,此朱良春氏常用之药对。
        此案何以不用归脾汤,以归脾汤亦治心悸失眠诸证?区别在于归脾汤病机是心脾两虚,治以益气健脾为主;而此方则是心肾两虚,治以养阴清热为主。本案患者证状中之阵阵烘热、舌红脉数为区别两者的辨证要点。
      【例三】合交泰丸加减治口舌痛
        董某,女,68岁。2020年7月5日初诊。患者自觉满口干燥疼痛,舌痛尤甚,不能喝热水,吃暖食。舌红苔薄尖边有深色斑,脉弦细。肾阴不足,心火上炎。处方:
        生地20g,天冬15g,麦冬15g,玄参15g,知母15g,黄柏15g,黄连6g,肉桂3g,细辛3g,甘草6g,五味子6g。五剂。
        7月10日二诊:口舌已不干痛,舒服很多。然仍不能吃烫食,胃中不舒,身上出汗。今天腰又扭伤疼痛。舌红苔薄,脉沉细。
        原方加浮小麦30g,生麦芽20g,怀牛膝10g,丹参15g。五剂。
        按:本案患者口舌干痛,为心火亢盛,因舌为心之苗,而心火所以亢盛,是因肾水亏虚,水亏不能济火。故治当壮水滋肾,稍佐肉桂助阳之品以引火归元,导龙入海;加黄连泻心火,此即所谓交泰丸;再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加细辛者,《本草纲目》谓其能治“口舌生疮”,既能解毒,又可止痛,配入大队滋阴降火药中,以收浮越之虚火而敛干痛之口疮。
      【例四】合交泰丸加味治失眠
        张某,女,51岁。2020年5月17日初诊。患者睡眠差,有时只能睡1一2个小时,梦多易醒,醒了难入睡。两手麻,下肢浮肿。大便正常,小便夜二次。舌红苔薄中心无苔,脉弦数。心肾阴虚,水火不济。处方:
       生地15g,麦冬12g,天冬12g,茯神30g,太子参15g,丹参15g,玄参15g,五味子10g,柏子仁12g,酸枣仁15g,桔梗6g,远志7g,当归10g,黄连6g,肉桂3g,夜交藤30g,炙甘草6g。五剂。
        5月22日二诊:睡眠大有好转,手麻亦减,大拇指骨节有点痛,头时晕。舌红尖光红少苔,根后苔薄。
       前方加合欢皮15g。五剂。
        按:本案患者梦多缘于心神浮越;易醒、难以入睡,缘于心肾不交。而心神浮越、心肾不交又缘于心肾阴虚,故治以天王补心丸合交泰丸改汤以益心肾之阴,交通心肾。交泰丸中黄连苦寒,入手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上炎;肉桂辛热,入足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润下。如此则心火下交肾水,肾水上济心火,所谓坎离既济,然后安然入睡乡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8 01:33 , Processed in 0.1341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