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YG19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证验案拾零》序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1-5-26 19:11:21 | 只看该作者
                      归脾汤证案七例
        一、概述
        归脾汤出自严用和《济生方》,由人参、黄芪、白术、茯神、当归、酸枣仁、远志、甘草、木香和龙眼肉组成。功用是养心健脾,益气补血,主治因思虑过度而劳伤心脾,或脾虚气弱不能统血之证。
        心藏神主思,劳神太过则伤心,心伤则怔忡健忘,惊悸少眠; 脾藏智主意,思虑太过则伤脾,脾伤则体倦纳少,不能统血。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甘温补脾益气,气旺则血生; 茯神、远志、枣仁、甘温宁心安神,心为脾之母,母旺则子强,脾气足;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 木香辛香,理气醒脾,与益气健脾药相配,既能增强运化之力,又能防补益气血药的滋腻呆滞。用法中加姜、枣,可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二、案例
      【例一】合生脉散、甘麦大枣汤治失眠
        伏某,女,45岁。2019年2月25日初诊。患者不能入睡,易惊,惊则汗出,乏力气短,口干便结,下肢酸楚,叹一口气则舒服。舌红苔白,脉弦缓少力。气阴两虚,心神不宁。处方:
        太子参20g,炙黄芪15g,茯神30g,酸枣仁20g,远志7g,当归10g,麦冬12g,五味子10g,丹参15g,淮小麦40g,炙甘草12g,柏子仁12g,龙齿30g(先煎),琥珀3g(冲),大枣12个。五剂。
        附记:  病人2月26日来取甲状腺化验单,说昨晚药后,觉睡得挺香,很舒服,云云。
        按:《景岳全书》认为失眠的原因尽管多样,“ 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耳。” 故以调和阴阳,交通心肾为其治疗大法。但临床辨证却应准确,如有阴虚内热,心肾不交者;  心脾两虚,气血不和者;心虚胆怯,心神不宁者;痰浊中阻,胃失和降者,等等,只有辨证明确,治疗才能中鹄。
        本案患者不能入睡是因为心虚胆怯,肝血不足,神魂浮越。辨证抓住患者主诉“易惊,惊则汗出”,处方从养心脾镇惊悸入手,以归脾汤益气养心,甘麦大枣汤缓肝急悦心志,加龙齿、琥珀以镇惊安神,故能一诊即见显效。
      【例二】合越鞠丸、甘麦大枣汤治失眠
        林某,男,52岁。2016年6月17日初诊。患者因承包工地事情进展不顺,有心理压力,这几晚连续失眠,心慌,纳呆,气短乏力,大便干结。舌偏淡有齿痕,苔薄,脉缓滑。思虑伤脾,心神暗耗,肝气郁结。处方:
        炙黄芪20g,党参15g,炙甘草8g,当归15g,茯神30g,远志7g,酸枣仁20g,柏子仁15g,淮小麦50g,炒白术10g,制香附10g,炒苍术6g,建曲15g,川芎6g,炒山栀6g,木香3g,生姜二片,红枣7个。七剂。
        6月27日二诊: 药后睡眠有很大改善,一晚能睡6、7个小时,心已不慌,唯仍觉乏力,易困,饮食不多不香。处方 :
        前方去山栀、苍术、川芎,加生麦芽20g,焦山楂15g。七剂。
        按:本案患者心悸纳呆,明显心脾两虚,符合归脾汤证;因事业不顺,心理有压力,是肝气郁结,符合越鞠丸证,故以二方合治而效若桴鼓。
      【例三】合四烏贼骨一茹藘丸加味治下肢紫癜
        郁某,女,42岁。2014年7月7日初诊。患者两下肢紫癜,初起色青,疼痛,如被人打伤,后由青变黑,变淡紫;  下肢酸楚乏力,麻木; 头晕,心慌,劳累尤甚; 眠差。舌偏淡苔薄,中心微黄; 脉弦稍数。化验血小板正常。此劳伤心脾,血不归经。处方:
        生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0g,当归10g,炙甘草6g,茯神15g,远志6g,酸枣仁15g,仙鹤草30g,白茅根30g,生地炭15g,三七粉3g(分冲),烏贼骨15g,茜草炭10g,紫草10g,炮姜6g,桂圆5个。五剂。
        7月12日二诊: 前方服后,大部分紫癜消退,虽仍有几块,但颜色转淡。腿酸、肢麻、头晕、失眠、心慌诸证均好转。
        原方去紫草,加白及6g。五剂。
        按:  下肢紫癜属中医“肌衄” ,是血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大体有热迫血行,瘀阻脉络和脾不统血等原因,而脾不统血的原因较多。治疗当以凉血止血,化瘀止血和益气摄血三大止血法,并依个体病情施以药物加减。
        本案患者因经营开店,忙碌劳累,心思过用,致心脾两伤,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而外溢。化验血小板正常,说明并非紫癜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
      【例四】合越鞠丸加味治胃病
        许某,女,66岁。2018年11月6日初诊。患者胃脘不舒,嘈杂难受,纳谷不香,时嗳气。曾与人争吵,生气,性急躁。舌淡苔少,脉弦稍数。胃镜检查: 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淋巴组织增生。HP(+)。B超: 肝有血管瘤。肝气郁结犯胃。处方:
        柴胡10g,生白芍15g,炒积壳10g,制香附10g,炒山栀10g,建曲10g,炒苍术10g,川芎10g,生甘草6g,生麦芽20g,淡豆豉10g,蒲公英10g。五剂。
        11月13日二诊: 药后脘痞减轻,但仍嘈杂,嘈甚饮水或吃过饭后好转,口中清水多。处方:
        黄芪20g,炒苍术10g,党参15g,当归15g,炙甘草6g,茯神15g,远志6g,酸枣仁15g,木香4g,炒山栀12g,淡豆豉10g,制香附10g,川芎10g。建曲10g,瓦楞子30g(先煎)。五剂。
        11月20日三诊: 药后嘈杂已无,清水亦不泛,饮食较前增加。
        原方续服五剂。
        按:  归脾汤所治之胃脘痛每与精神因素有关,经所谓“ 二阳之病发心脾” 也。故归脾汤有调畅情志的作用。余常与四逆散或越鞠丸合用,痛甚者加丹参饮,吞酸加烏贼骨、瓦楞子,大便带血加白及、三七,嗳气加旋覆花、代赭石,脘腹胀加苏梗、厚朴,寒加肉桂、炮姜,热加丹皮、山栀,随证加减。
        本案患者之胃病以脘痞嘈杂为主要表现,嘈杂发作时,得食或饮水则减,显然属虚。归脾汤可治虚性嘈杂,越鞠丸可调肝气郁结,再加一味淡豆豉即又含栀子豉汤,这样对于病情可全面照顾。
      【例五】合四逆散治胃脘痛
        余某,女,49岁。2018年10月26日初诊。患者上脘偏右痛,连及后背,按之舒,得卧则舒,嗳气亦舒,时心悸,纳呆。舌红苔薄,脉浮少力。脾虚肝郁,气血不足。法当健脾疏肝,益气补血。处方:
        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10g,姜半夏10g,柴胡10g,生白芍20g,炒枳壳10g,当归12g,丹参15g,生麦芽20g,砂仁3g(后下),木香3g,黄芪15g,酸枣仁12g,远志6g,蒲公英10g,大枣8个。五剂。
        附记:27日晚下班,遇之于途,云:才服完第一剂,头煎服后胃即不痛。
        按:此即陈修园所谓“ 悸痛” 也。以痛而心下悸,喜按,得食少愈为主要特征。
        本案患者痛时按之舒,卧亦舒,当属虚痛,应处归脾汤;嗳气舒者,肝气郁结之征,当合四逆散以舒肝和胃止痛。归脾汤可调畅情志,与四逆散合用相得益彰。
      【例六】原方加味治虚火上逆
        史某,男,56岁。2017年4月6日初诊。患者口腔、鼻腔和胸腔俱觉火灼难受,双目红,有热乎乎的感觉,微咳。小便黄,大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肝火夹胃火上逆。处方:
        龙胆草8g,炒黄苓10g,生地黄15g,生甘草5g,木通3g,车前子10g(包),炒山栀10g,桑叶10g,柴胡8g,泽泻10g,当归10g,淡竹叶10g,白菊花10g,生石膏30g(先煎)。五剂。
        4月15日二诊:仍觉内火大,鼻中冒火,目仍红;  中脘隐隐胀痛,手托之则舒。前天因出车长途,没有吃中饭,饿至晚才吃; 瞌睡,却一夜没有睡。舌红苔薄,脉沉细。此劳伤心脾,虚火上炎。处方:
        炙黄芪20g,太子参20g,当归15g,获神15g,酸枣仁12g,木香3g,炒白术15g,炙甘草6g,远志6g,佛手10g,黄精15g。五剂。
        4月22日三诊:前方服后内火已无,脘不胀痛,目亦不红,很是舒服,要求再服巩固。
        原方加生麦芽20g,五剂。
        按:  本案病人是出租车司机。劳碌过度,饥饱失常,脾胃气虚,虚火内生,形似实火。初作实火治疗,未见效果。后因其述手托脘部觉舒,并述劳碌情况,始悟及此乃虚火而用归脾汤,即见明显效果,证状全无而精神爽快。这就是所谓“欲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的诊断方法,也应了张景岳所谓 “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
      【例七】原方加味治外阴搔痒
        高某,女,74岁。2020年7月20日初诊。患者外阴搔痒难忍,解小便觉灼热。腰酸,心慌,眠差。舌淡苔薄,脉浮虚时一止。妇产科内服外洗治疗一段时间,无效。化验:血小板97↓,尿隐血2+。处方:
        黄芪20g,炒白术15g,党参15g,当归15g,炙甘草6g,茯神15g,远志6g,酸枣仁15g,木香4g,大枣5个,土茯苓15g,蛇床子10g,蜀羊泉12g。五剂。
        7月29日二诊:阴痒小便灼热已愈,腰酸心悸亦好转。现觉头昏、眠差、心偶慌。舌红苔薄,脉浮虚时一止。
        前方去土茯苓、蛇床子,加麦冬10g,五味子7g,浮小麦30g。五剂。
        按:《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论述。本案患者心悸,脉虚时一止,知其心血不足而肌肤失养; 小便灼热有隐血,乃心火下移小肠。中医还认为“虚是各种痒之本,风、热、湿则是痒之标”。故治以归脾汤补益心脾,加土茯苓、蜀羊泉、蛇床子清心火,解毒止痒,使心血旺盛,脾胃强健,肌肤得润,则火清而燥痒自消。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5-27 19:35:48 | 只看该作者
                  甘麦大枣汤证案三例
        一、概述
        甘麦大枣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甘草、小麦、大枣三味组成。功用养心宁神,和中缓急。主治脏躁症,见悲伤欲哭,神情恍惚,不能自主,数欠伸等证。
        方中甘草甘能和中缓急迫,小麦甘能养心定神志,大枣甘能益气、坚志除烦。
        脏躁症妇人多见,男子亦有。始则知觉过敏,睡眠不好,继则烦恼急躁,或悲伤欲哭,或惊或癫而见种种神志失常状态,“象如神灵所作"。此类情志之病,多因心虚及肝气郁结所致。用此三味药,是本《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之意。临床证明具有良好疗效。
        二、案例
       【例一】  合百合汤、丹参饮治慢性胃炎
        瞿某,女,62岁。2016年6月27日初诊。患者每负重(如抱小孩)即觉剑突下隐隐疼痛,喜按,脘部有紧张感。舌偏淡苔薄白,脉左弦缓,右浮濡。此肝胃不和,中虚气滞。治当益气补血,舒肝和胃。处方:
        百合30g,乌药10g,淮小麦50g,炙甘草10g,大枣10个,炒白芍20g,当归15g,丹参20g,檀香4g,砂仁3g(后下),生麦芽20g。五剂。
        7月4日二诊 : 药后脘痛缓解,已无紧张感。但急躁时或负重时仍加剧,饭后二小时亦隐隐痛。此中气虚馁,不荣则痛也。当补中气。
        前方加黄芪15g,太子参15g。五剂。
        7月10日三诊: 诸症大减,已不觉隐痛。只在食后或负重时有点不舒服的感觉。
        前方续服五剂。
        按: 本案患者胃病已治疗大半年,阅所服方药,有因其婆媳不睦,从肝胃不和论治,而用四逆逍遥辈加减; 有断为胃寒,而用理中汤良附丸之类; 有认为脾虚气滞,而施香砂六君加梹榔厚朴,均少效或无效。余从肝虚气滞,中阳虚绥入手,认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甘麦大枣汤以缓肝之急,百合汤、丹参饮和血理气止痛。二诊时以患者负重及歺后二小时疼痛加剧,知中气虚不能承受耗力和磨运之责,加参芪以补中气而效果更著。可见痛有虚实之分,有“不通则痛",亦有“不荣则痛",虚痛用补,参芪亦止痛药也。
        费伯雄《医醇賸义》云:“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甘麦大枣汤极平淡,但亦极神奇,余用治多种病均有奇效。
      【例二】合百合地黄汤治头痛
        王某,女,16岁。2014年7月22日初诊。患者头晕头痛已二年,每痛则面泛红,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中午11:30左右特别厉害,泛泛欲吐,其他时间则头晕眼花。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数。肝肾阴虚,心神暗耗,虚阳上亢。治当滋阴潜阳安神。处方:
        制首乌30g,白蒺藜15g,枸杞子15g,白菊花10g,蜈蚣2条,细辛5g,川芎10g,玄胡15g,百合30g,生地黄20g,淮小麦40g,炙甘草10g,大枣10个,生麦芽20g,钩藤10g(后下),珍珠母30g(先煎)。五剂。
        7月28日二诊 : 头痛头晕较前大减,基本不痛。唯睡眠不深,易惊醒。
        前方加酸枣仁15g,夜交藤30g。十剂。
        按: 本案患者为在读学生,诵读劳心,心血不足而心神暗耗; 沉默寡言,肝气郁结,肝阴亏损而肝阳上亢; 心肝阴虚,风阳入络,头痛头晕诸证乃发。方中用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以调其神志,养肝熄风潜阳法以平其肝阳,故五剂即见显效。二诊原只想开五剂,家属说此方好,要求十剂以巩固疗效。
      【例三】 合当归六黄汤、百合地黄汤加味治更年期综合征
        董某,女,49岁。2013年12月3日初诊。患者头昏,唇干,一阵阵烦躁、出汗,夜盗汗,眠差、梦多,脘阻、按之则舒。舌红苔薄,脉小弦。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当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处方:
        当归10g,黄芩10g,黄连6g,黄柏10g,黄芪15g,生熟地各15g,百合30g,合欢皮15g,茯神30g,夜交藤30g,生龙牡各30g(先煎),肉桂3g,生麦芽20g,柴胡10g,浮小麦40g,炙甘草10g,大枣10个,酸枣仁20g,五味子6g。七剂。
        12月12日二诊: 药后诸症均消,唯觉脘部仍有点不适。
        前方续服五剂。
        按:本案患者正处更年期,冲任脉衰、天癸将竭,故出现一系列阴阳失衡证状。主要是肾中水亏,虚火上炎而蒸蒸汗出;不济心火则心肾不交,而失眠多梦。治以甘麦大枣汤养心神、调情志,合当归六黄汤,滋阴与清火并用,补气与养血同施;再加百合配地黄成百合地黄汤,养肺阴而滋水之上源,此子不足补之以母,俾肾水足则心肝之火得敛;其余皆养心安神、疏肝和胃之药,虽乃治标之计,实亦关乎交通心肾之法也,标本同治,凑效才捷。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10:53:06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证案十六例
        一、概述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白术、升麻、柴胡组成。功用调理脾胃,升阳益气。主治因劳倦内伤或气虚外感而引起的疾病,如头痛恶寒发热,渴喜热饮,脉洪大而按之无力等属气虚外感的病证; 脱肛,胃或子宫下垂,久泻等属清气下陷的病证。
        方中主药是黄芪,配以当归则含当归补血汤,辅以人参、甘草以益气,白术健脾以使土旺火敛,陈皮理气以防补药滞气,妙在用升麻、柴胡以举陷,如此则元气得益,劳倦得除,寒热得解,气陷得举。
        李氏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他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制定此方。他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 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 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这就是后世所谓“甘温除大热”的意思。然而这里所说的大热,与外感证的大热,有虚实不同,治当分清。正如李氏所说: “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李氏还认为“饮食不节则胃病”,“形体劳役则脾病”,可見形体劳役之人多生脾胃之病。近年来,余在临床上遇在外劳作之农民工,饥饱失常,饮食不节而生胃病者多矣,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多能获效。
        二、案例
      【例一】合开肺宣郁汤治返流性食管炎
        瞿某,男,45岁。2011年8月15日初诊。患者胸闷隐痛,上脘阻胀,进食时剑突下灼痛,咽痒时咳,有清痰,咳时两乳处痛。每天下午3点左右恶寒。舌淡红,苔薄有裂纹。胃镜检查: 返流性食管炎,重度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 中气不足,肺失宣降,气机郁滞。处方:
        桔梗10g,甘草5g,郁金10g,紫菀10g,枳壳10g,枇杷叶10g(包),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0g,升麻6g,柴胡6g,茯苓10g,陈皮6g,法半夏10g,当归10g。4剂。
        9月17日二诊: 前方服后胸痛脘胀,咽痒痰堵诸证均大减,下午亦不怕冷了,几乎没有什么不适。唯有点心慌,微咳,咽干。
        前方去法半夏,加麦冬10g。五剂。
        附记:   病人称谢不已。云:在请我诊治之前,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服药年余,无效。
        按:本案患者辩为中气不足,肺气失宣,主要根据胸隐痛、微咳嗽,下午低热,脉微涩,舌淡有裂纹这几个证状。李东垣所谓“肺之脾胃虚”,即脾胃气虚,肺气亦虚,殆即指此而言。
        至于开肺宣郁汤,余治返流性食管炎喜用之,只要見有肺部症状如胸闷胸痛,咽堵咽痒,咳嗽等,即加用此汤。此汤为陈亦人所制,配伍精当,药用桔梗配甘草以利咽喉,紫菀温润肺气,郁金散肝郁,使肝升于左肺降于右,炒枳壳能“泄肺中不利之气",且配桔梗,一升一降,枇杷叶功专降肺胃之气。至于用补中益气汤治此病,是病人中气不足,脾气不升。脾升于左胃降于右,脾气升则胃气降,肺气降则胃气亦降。二方相合,肺气不逆,清肃令行,胃气自降,何返流之有?
      【例二】合瓜蒌薤白汤治慢性胃炎
        王某,男,63岁。2011年11月14日初诊。患者两乳胸骨间疼痛,饥则甚,用力干活加重,甚则喘促。胃镜检查:慢性胃炎。舌淡苔白,脉弦缓。中气不足,胸阳不振。处方:
        生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陈皮10g,当归10g,郁金10g,丹参15g,瓜蒌皮10g,炒枳壳6g,桔梗6g,枇杷叶6g,薤白头10g,升麻6g,柴胡6g,生甘草5g。五剂。
        11月21日二诊: 胸骨间痛较前大减,唯仍有点难受,饿则甚。舌淡苔白稍腻,脉弦缓少力。
        前方加制半夏6g。五剂。
        12月1日三诊:胸已不痛,也不难受,唯觉夜尿多。舌红苔薄黄,脉弦缓。中气不足,肾气亏损。处方:
        黄芪15g,党参10g,炒白术10g,陈皮6g,升麻5g,柴胡6g,生甘草3g,菟丝子10g,覆盆子15g,金樱子15g,当归10g,瓜蒌皮10g,生熟苡仁各10g。五剂。
        按:   本案与前案病机基本相同,都是因中气不足、肺气失宣而致气机郁滞。两案皆有胸痛一证可资辨证,皆用了枳、桔、郁金、枇杷之类以宣畅肺气,母病(脾土)治子(肺金),俾子安则母亦安。本案还用了瓜蒌薤白以振胸阳而胸痛自愈。二诊时,因有夜尿多的夙疾,乃遵东垣“肾之脾胃虚”之旨,去宣肺之药而加补肾缩尿之品。所谓 “肾之脾胃虚 ”,即脾胃气虚,肾阳亦虚也。余治此等尿频者多宗此法。
      【例三】合四逆散、小建中汤治十二指肠溃疡
        花某,女,47岁。2014年7月20日初诊。患者面黄唇淡,心悸,常有饥饿感。胃脘隐痛,剑突下部位明显。舌淡苔薄,脉沉细弦。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阳不足,心脾两虚。处方:
        炙黄芪20g,肉桂5g,当归12g,党参15g,炙甘草6g,茯神15g,白术12g,远志5g,酸枣仁10g,炮姜6g,生白芍20g,蒲公英10g,木香3g,红枣5个。五剂。
        7月26日二诊: 心慌和饥饿感减少,但上脘部仍隐痛,每负重或生气则加重,不泛酸,不嗳气。舌淡苔薄白,脉沉弦。中气不足,肝气不舒。处方:
        炙黄芪20g,党参15g,生白术12g,当归12g,生白芍20g,炒枳壳10g,陈皮8g,桂枝6g,柴胡8g,升麻5g,生甘草6g,生姜三片,红枣5个。五剂。
        8月1日三诊: 前方服后只小痛二次。
        原方续服七剂。
        附记:   本案患者于2014年4月、5月、6月分别在多处就医,多以藿、朴、枳、术、杏、苡、楂、曲等处方,药用二三十味之多。医者不知“ 轻可去实” 之理,况胃本有疾,难堪杂药乱投;中虚之质,怎耐辛香消导?经人介绍,于7月至余处诊治。
        按:本案患者見心脾两虚,以归脾汤加味有效,但疼痛没有消除。后知病人有肝囊肿,且病情在负重生气时加重,加之面黄易饥,唇舌淡,知其肝气不舒,中气虚绥,中阳不足。故从补中气、建中阳、疏肝气入手而收显效。初诊用归脾汤,因此汤治胃脘虚痛有效,对十二指肠溃疡之疼痛其效尤佳。患此证者多伴有心悸纳呆,面色萎黄,失眠健忘等心脾两虚见证,且以久痛、饥时痛、得食痛减、喜温喜按等为主要辨证要点。本案患者符合归脾汤证治,按理并无大错,而效不明显者,是中气不足夹有肝气不舒,由此可见辨证不精,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也。
        溃疡病多属虚,或因思虑伤脾,或因肝气犯胃,或因饥饱劳役,或因饮食不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经久不愈,气血亏损,形成溃疡。治疗多用补法,补可保护粘膜,促进溃疡愈合,最典型的方子是黄芪建中汤,而归脾汤、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亦可视病情加减运用。余临床喜用黄芪配当归以补气血,且能托疮生肌,遇呕血便血,用炮姜炭、侧柏炭、炒白芍,老年体弱者,重用参芪,但须于补药中少加陈皮、砂仁等理气药,以免气机壅滞而有纳呆饱胀之苦。
      【例四】合四逆散、丹参饮治慢性胃炎
        嵇某,男,47岁。2015年9月11日初诊。患者剑突下隐痛,拒按,不泛酸,偶嗳气,面黄,眠差,大便微溏。前天夜3、4点钟起解小便,突然倒地,经家人扶起,后渐醒。舌红偏暗,苔薄,脉浮大虚缓。自述去年3月份做过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脾虚气滞,清阳不升。处方:
        炙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15g,当归10g,陈皮10g,茯苓15g,建曲10g,法半夏10g,炒白芍20g,炙甘草5g,柴胡8g,升麻6g,丹参15g,檀香3g,砂仁3g(后下),元胡索10g,炒积壳8g。五剂。
         9月26日二诊 : 药后剑突下已无隐痛,按之亦不痛,大便成形,睡眠服药期间好,停药后这两天又觉稍差。脉浮大少力,舌暗红苔薄。
        前方去元胡索,加酸枣仁15g。五剂。
        按:痛而拒按,一般属实,而本案患者则属虚,其诊断依据是:痛是隐痛,非剧痛、刺痛;面黄、便溏,脾虚之证;脉浮大虚缓,所谓“男子脉大为劳”;加之夜起忽扑倒,此乃清阳不升,脑髓失养。总之,中虚气滞,脾虚湿阻,气滞则血瘀,湿阻则痰生,脘痛拒按是因虚致实。治当益气健脾,升清降浊。方中参芪益气,苓术健脾,枳壳、陈皮理气,丹参、元胡化瘀,建曲消食积,砂仁温中寒,补中益气,疏肝理气,真虚得补则假实自消,脾土得健则隐痛自除。
      【例五】合黄芪建中汤、吴茱萸汤治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吕某,男,46岁。2011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胃脘痛已有年余,西医诊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疼痛早上好些,站立一小时后(工作需要)即觉隐痛发胀,痛时得热饮则安,得嗳气则舒,纳可,不泛酸,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虚弦。中阳不足,脾胃虚寒。处方:
        桂枝8g,炒白芍20g,炙甘草6g,炙黄芪15g,蒲公英15g,干姜10g,炒白术10g,党参10g,大枣5个。十剂。
        10月28日二诊: 前方服后疼痛减轻,昨天喝凉茶,上脘又觉疼痛,轻按之则舒,重按之则甚,卧则舒,立久则有牵拉感。晚上熬夜时间长亦不舒,胀痛。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处方:
        炙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2g,炒枳壳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当归10g,炙甘草6g,干姜6g,桂枝6g,炒白芍15g,丹参10g,蒲公英15g,吴茱萸5g,大枣5个。十剂。
        11月10日三诊: 胃已基本不痛,久立亦无牵拉感,唯吹风或受凉后仍有点不舒服,贴暖脐膏药觉好受。舌红苔薄,脉弦少力。
        前方去蒲公英。十剂。
        按:    本案患者胃脘痛,卧则舒,立则痛,立久尤甚,显然中气下陷,治以补中益气汤以提升中气。加枳壳者,是取欲擒故纵之法,即欲升先降之法也,譬如欲提下陷之车轮,必先向后倒退然后向前冲出。加丹参者,依朱小南经验: “治疗子宫下垂,胃下垂,能提高疗效,可增强有关组织收缩功能,恢复有关筋膜的张力和韧性,较补中益气加枳壳更高一筹”。此案枳壳、丹参均加,举陷、升提并用,治法更臻完善。
      【例六】合四物二至加味治头痛
        何某,女,32岁。2014年6月7日初诊。患者头痛已4天,每天下午加重。经来腹痛,痔疮发,大便带血。舌淡暗,苔少有齿痕,脉寸浮关尺沉弦。中气不足,肝血亏损。处方:
        生黄芪20g,党参15g,生白芍15g,当归15g,熟地黄15g,川芎8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炙甘草6g,制首乌30g,白蒺藜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炒槐花10g,地榆炭10g,生白术10g,蔓荆子8g。五剂。
        6月23日二诊:药后一直未痛,唯昨天痛一次,不严重,只一会儿; 痔血已无,近有少量白带,色淡黄有气味。
        前方去炒槐花、地榆炭,加椿根皮10g,蜀羊泉10g。五剂。
        按:头痛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而内伤头痛又当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然临床又不可截然分开,多有兼夹。
        本案患者头痛是因气血两虚,肝阴亏损,处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四物二至滋阴养血,佐以定风丹(何首乌、白蒺藜)养肝熄风,蔓荆子疏散风热,至于地榆炭、炒槐花消痔血,椿根皮、蜀羊泉治白带,皆为兼治之法。
     【例七】合吴茱萸汤加味治头痛   
        叶某,男,51岁。2015年11月16日初诊。患者头痛已十余年,痛在前额部,起初是每天下午加剧,現在是每天半夜尤甚,每次性急或劳累后亦加剧。舌偏淡少苔,脉弦缓。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处方:
        川芎10g,当归15g,白芷6g,细辛3g,炙黄芪20g,炒白术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党参15g,炙甘草6g,吳茱萸4g,蜈蚣2条,生白芍15g,生姜2片,大枣5个   。七剂。
        2016年2月16日二诊 :患者咳嗽,为处止嗽散加味三剂。患者云: 自服前方后,至今头部未痛,只今正月初三晚略有点痛,要求再服几剂巩固。因正月十六之后即外出打工,在家只有八天。
        原方去蜈蚣。五剂。
        按:内伤头痛,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其中脾虚者则生化无权,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髓失养。
        本案患者中气不足兼厥阴寒侵,故治兼温散厥阴寒邪,补中益气汤合吴茱萸汤加减用之。加蜈蚣、细辛、白芷通窍止痛,尤其是蜈蚣,因其能搜风通络而擅治顽固头痛。
      【例八】合四烏贼骨一茹藘丸加味治子宫脱垂
        王某,女,50岁。2014年6月19日初诊。患者阴道觉坠,坐板凳觉痛,解小便初痛后不痛,头昏梦多,有少量白带。妇科查子宫轻度脱垂。舌红苔薄白,脉沉小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处方:
        生黄芪80g,党参30g,生白术15g,当归15g,陈皮10g,升麻8g,柴胡8g,生甘草6g,炒枳壳10g,桑螵蛸15g,车前子10g(包),桔梗8g,烏贼骨15g,茜草根10g。五剂。
        7月3日二诊: 前方服后,下身已不觉坠,很舒服,白带亦无。唯夫妻同房后有微痛,血常规化验血小板减少。
        前方去车前子、枳壳、桔梗,加熟地黄15g、山萸肉10g、阿胶10g。五剂。
        按:本案患者阴道坠痛,子宫下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枳壳以益气升提,加乌贼骨、茜草根,名“ 四烏贼骨茹藘丸”,早在《内经》即有记载。烏贼骨又名海螵蛸,茹藘即今之茜草,二药以雀卵为丸,鲍鱼汁送服,用以治疗血枯经闭。本案用此二药来补肝肾而调冲任,以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对女子月经不调,冲任损伤之疾有疗效。
      【例九】合四烏贼骨一茹藘丸加味治阴道出血
        全某,女,35岁。2014年7月16日初诊。患者人工流产后血不止,有小血块,色淡,少腹如筋牵阵痛,坠胀,用力为甚。产科医生说无须治疗,开了些止血药之类无效,已休息一星期,仍是如此。舌淡暗苔薄,脉小弦。中气不足,气不摄血。处方:
        炙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5g,炒白术15g,柴胡6g,升麻6g,烏贼骨15g,茜草炭10g,陈棕炭6g,仙鹤草15g,炮姜6g,陈皮6g,炙甘草5g,三七粉3g(冲服)。五剂。
        7月22日二诊: 已不再下血,心亦不慌。唯白带有点红色,少腹仍有点下坠。
        前方去陈皮、炮姜、炙甘草,加生地炭15g,白茅根30g,小蓟15g。6剂。
        7月29日三诊: 阴道出血已痊愈,白带无血,少腹亦不下坠,全身觉有力。患者在外地上班,因有慢性肾炎,希望能开中药带回服用。現症腰酸,小便灼热。舌红苔薄白,脉细数。小便化验:隐血+++,红细胞12,蛋白+(0.3)。处方:
        生黄芪15g,太子参15g,淮山药15g,山萸肉15g,生地黄15g,丹皮10g,泽泻10g,赤茯苓15g,猪苓15g,升麻6g,柴胡6g,当归10g,生甘草5g,淡竹叶10g,白茅根30g,黄柏炭10g。十剂。
        按:本案患者人工流产致冲任受伤,肝肾亏损,中气下陷,治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举清阳,乌贼骨、茜草根修复冲任损伤,陈棕炭、仙鹤草固涩止血。尤其是乌贼骨、茜草根二药,余临床凡遇妇科冲任损伤之疾,多喜加用。因乌贼骨入肝肾二经,《本经》载其“ 主女子赤白漏下,经枯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癥瘕,无子。”茜草入肝经,《名医别录》谓其能“止血,内崩下血”。据报道,二药相配,有双相治疗作用,即能行血又能止血,能通经又能固经。
      【例十】合四烏贼骨一茹藘丸加味治月经不调
        陈某,女,18岁。2014年12月24日初诊。患者月经每月二次,走之后不干净,淋漓滴沥,色紫,少腹时隐痛坠胀,尤在学校跑步之后为甚。白带时夹血,时心悸。舌红苔少,脉沉小弦。中气不足,脾不统血。处方:
        炙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升麻6g,炙甘草6g,茜草炭12g,烏贼骨15g,艾叶6g,阿胶10g(烊冲)。五剂。
        12月26日二诊: 前方服后下血、少腹隐痛均大减,唯仍有点坠胀,下血亦未全净。
        前方加当归15g,山萸肉15g,五倍子8g,煅龙牡各20g(先煎)。七剂。
        附记:    2015年1月1日,其母带其弟来治咳嗽,云已全愈。
       按:妇人冲任损伤,不能固摄,导致经漏之证,其原因有血热、气虚、气郁、血瘀等不同,而以血热、气虚为最多。
        本案患者为中学生,平时诵读劳心,思虑过度,或饥饱劳役,损伤脾气,致气虚下陷,统摄无权,血海不固,故以补中益气汤补气摄血,茜草、乌贼骨、阿胶、艾叶固经止血。
      【例十一】合葛根芩连汤、痛泻要方治疝痛
        陈某,男,62岁。2016年12月20日初诊。患者右腹股沟近睪丸处疼痛,曾鼓起过二次,手按之则消。时有口臭,大便欲解难出,即解亦少,小便正常。舌淡红少苔,脉浮弦缓。中气不足,湿热随之下陷。处方:
        生黄芪15g,太子参15g,白术10g,当归10g,升麻6g,柴胡6g,葛根10g,黄芩10g,黄连5g,甘草5g,白芍10g,陈皮6g,炒枳壳8g,防风6g。五剂。
        12月26日二诊 : 前方服后诸证均大减,唯咳时有感觉,大便解得少。
        前方加桔梗6g。三剂。
        按:本案患者因操劳过度,或因强力举重,中气下陷,小肠坠于腹股沟中,素有之湿热随经下注,与小肠之气搏击而成疝气。治以补中益气汤益气举陷,葛根芩连汤泄肠中郁热,痛泻要方抑肝扶脾。三方合用,使中气足,下陷举;肠热清,口臭消;肝气疏,疼痛解,小肠得安其位而不再下坠,疝气自愈。二诊时尚遗咳时不舒,乃加桔梗利肺气,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也。
      【例十二】合痛泻要方、四神丸加味治泄泻
        史某,男,57岁。2019年1月29日初诊。患者大便一日3一4次,虚坐努责,难解而解不干净;腰重,左少腹不适连股沟周围如束带; 头昏头晕,纳呆。舌红苔薄,脉沉弦。中气不足,肾阳亏虚,湿气困于带脉。处方:
        生黄芪20g,党参15g,炒白术15g,升麻6g,柴胡6g,当归15g,陈皮10g,炒白芍12g,防风6g,干姜10g,茯苓15g,炙甘草5g,桔梗8g,菟丝子10g,补骨脂10g,吴茱萸4g,五味子6g,煨肉豆蔻10g。三剂。
        2月2日二诊:
        药后诸证均已消失,唯大便尚未成形。
        前方去桔梗,加诃子10g,炒白扁豆15g。三剂。
        按:本案患者脾虚中气不足,大便虚坐努责;清阳不升,头昏头晕;肾虚湿困,“腰重如坠五千钱 ”。治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升阳,肾着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合四神丸,补肾温阳化湿。补中益气汤中加白芍、防风,又合痛泻要方于其中,无论腹泻之属寒属热、属虚属实,亦无论其有痛无痛,余均喜加入相应的辨证方中,扶土抑木,每收良效。
      【例十三】合桂枝龙牡汤加味治肾结石
        李某,女,54岁。2015年5月27日初诊。患者全身乏力,怕冷,出汗,头昏脑胀,下肢麻,微肿,夜尿多。化验血常规: 白细胞2.9↓,小便尿红细胞36↑,舌红苔干淡黄,脉沉细滑。中气不足,脾肾阳虚。处方:
        生黄芪30g,陈皮6g,柴胡6g,当归15g,党参15g,炒白术15g,升麻6g,炙甘草5g,桂枝8g,生白芍15g,熟地黄20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补骨脂10g,仙鹤草15g,茯苓皮30g,生龙牡各30g(先煎),红枣5个,生姜2片。五剂。
        6月2日二诊 : 已不觉冷,下肢麻木、心慌、出汗等均好转,夜尿亦少。唯仍觉头昏头胀,腰酸痛,少腹隐痛。B超检查两肾皆有结石,左0.3cm,右0.5cm。处方:
        生黄芪30g,白茅根30g,党参15g,生地黄20g,炒白术12g,当归15g,升麻5g,柴胡6g,金钱草30g,鸡内金30g,鱼脑石30g,石韦12g,车前子12g(包),滑石12g(包),茯苓皮30g,菟丝子15g,覆盆子15g,补骨脂10g。七剂。
        6月10日三诊: 头昏、腰酸、腹痛、下肢肿均大减,近来有点困,嗜睡。
        前方加炙甘草6g。七剂。
        附记:    2016年1月28日,时隔近半年,病人带女儿来治病,高兴地告诉我她的下肢肿,怕冷及头昏等证均消失了,现在家包养鱼塘,春节快到,正忙着捕鱼,云云。建议她做一下B超,结果结石也消失了。
        按: 西医的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属中医的“石淋”范畴,病因以湿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病初多邪实之证,治以清利湿热,通淋排石为大法。病久伤及正气,或为气虚,或为阴虚,或为肾气不足,但砂石未去,又当涤除排利,故为虚实夹杂之证,治当益肾消石,攻补兼施。
        本案患者初诊见中气不足,肾气(阳)亏损,营卫不和,固摄乏力,故治以补中益气汤补中气,重用黄芪以益气助推力,犹风助水势;桂枝龙牡汤加菟丝子、覆盆子、补骨脂以补肾气固摄纳,则尿频汗多,乏力怕冷诸证得消。二诊B超示有结石,故又加利水消石之品,更加生地黄以滋阴壮水,因结石之形成,“总皆水郁而火煎之也。补肾水之不足,肾水足而火自消,火消而水自化 ”(陈士铎《石室秘录》)。全方益气、补肾、滋阴、利水消石,攻补兼施,如此面面照顾,既愈病又防复发也。
      【例十四】合桑螵蛸散、滋肾通关丸加减治前列腺手术后尿道炎
        王某,男,69岁。2019年2月26日初诊。患者前列腺手术后,最初几天尚好,出院后没几天出現尿道痛如刀割,小便黄有沫,尿急尿频,稍慢一点即尿裤,矢气多。舌淡红少苔有裂纹,脉弦细。中气不足,湿热下注;肾阴亏虚,膀胱约束无力。治当益气补肾,滋阴清热。处方:
        桑螵蛸30g,党参20g,生黄芪120g,茯苓15g,龙骨30g(先煎),龟板20g(先煎),知母30g,黄柏30g,肉桂6g,车前子10g(包),山萸肉15g,覆盆子15g,莬丝子15g,金樱子15g,山药15g,生地黄15g,当归10g,升麻6g,柴胡6g。五剂。
        3月2日二诊 : 药后尿频尿急均减,尿道口疼痛亦减轻,能忍一会,但证状上午轻,下午重。
        前方去龙骨、龟板,加川牛膝30g,乳香3g。五剂。
        3月9日三诊: 药后诸证均大减,要求原方再服五剂。
        按:  本案患者的治疗用四个方子加减,其思路如下:一,用补中益气汤中党参、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益气养血,提升中气。尤其是黄芪,药量独重,因量轻则效不显。且黄芪有利尿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慢性肾炎尿毒症引起的小便不利,以及老年人前列腺疾病引起的尿频尿急、滴沥不尽等证。二,桑螵蛸散中桑螵蛸、党参、当归、茯苓、龙骨、龟板,补肾固精,止遗缩尿。其中参、归双补气血,龙、龟两调心肾。三,滋肾通关丸中知母、黄柏补肾坚阴,燥湿清热,肉桂调膀胱气化,且可制知、柏之寒凝,如是则不利者能通,不约者能束。余临床治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疾病,每喜用之。三味药中一味不能少,也不问寒热虚实,只在肉桂用量上作调整,寒者多用,热者少用。四,知柏地黄丸中知母、黄柏、山萸肉、生地黄、山药、茯苓,再加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以补肾固精,清热泻火。二诊所加之川牛膝、乳香,名“通淋散",可引诸药直达膀胱窍道,能止尿道口疼痛。总之,四方加减组合,协调一致,共凑益气养阴液,补肾束膀胱,清热止淋痛的作用。
      【例十五】合滋肾通关丸加味治尿道炎
        王某,女,50岁。2011年5月11日初诊。患者小便色黄,尿道灼热疼痛,少腹下坠,解后不舒服。经常发作,农忙时发作多,夫妻性生活后发作多。夏天汗比别人多。曾有子宫肌瘤,已切除。舌红苔薄白,脉沉细。肾气亏虚,中气不足,厥阴虚火内生。治当益肾气,补中气,清虚火。处方:
        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甘草5g,升麻6g,柴胡6g,炒白术10,黄柏15g,知母15g,肉桂3g,车前子10g(包),乳香3g,川牛膝30g。五剂。
        5月16日二诊: 病人打来电话,药后少腹下坠及小便灼痛感均减轻,说农村大忙无暇来诊,已要她在城里的儿子来配药带回服。
        前方续服五剂。
        6月18日三诊: 经过一个月的农村大忙,病人来诊。形瘦,目红,唇破,咽喉痛,每晚皮肤发热,小便又觉灼热,弯腰起立后小便滴沥而下,时心悸,说话声音不能高,否则气难出。舌淡少苔,脉沉细。此劳伤中气,肾虚固摄无权,虚火上炎。治当补益中气,固摄肾气,收敛虚火。
        前方去乳香、川牛膝,加麦冬10g,五味子6g,覆盆子15g,莬丝子15g。五剂。
        6月25日四诊 :药后说话有力,不觉气短心慌。目红唇裂诸虚火症状亦消失。小便黄但已无灼热感。
        前方续服五剂。
        按:本案患者过劳或房事后,多出现小便淋痛、少腹下坠、目红、咽痛诸证,此乃因中气虚,肾气亏,而虚火丛生。火与元气不两立,此因元气亏损而生之火,不可苦寒直折,当遵东垣法,以补中益气汤治之。加滋肾通关丸者,盖其为专理膀胱之剂也。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可见膀胱尿液之排出与否,全在气之化与不化。中气虚,虚火生,膀胱不能气化,导致小便不利,或淋痛,或遗溺,或癃闭,治以滋肾通关丸滋阴清热,利尿通淋。此方虽药只三味,然配伍精当,功能独特。有邪者能祛,无邪者能调,不利者能通,不约者能固。若泌尿系之炎症属中医辨证为虚火者,余每于补中益气汤中配用之,其效颇佳。
      【例十六】合肾着汤加味治腰重腹坠
        黄某,男,59岁。2020年7月19日初诊。患者腰连少腹重坠,下肢无力,大便欲解不能,须蹲较长时间才能解出。舌红苔薄,脉右虚细左弦缓。中气不足,肾气亏损,湿气困脾。处方:
        黄芪30g,党参15g,生白术20g,陈皮10g,当归15g,升麻6g,柴胡7g,炙甘草6g,干姜10g,茯苓15g,菟丝子15g,淫羊藿15g,补骨脂15g,枸杞子15g。三剂。
        7月23日二诊:腰重腹坠大减,尾椎觉酸。
        前方加怀牛膝15g。三剂。
        7月27日三诊:尾椎骨已不觉酸。
        原方再服三剂。
        按:肾着汤,又名甘姜苓术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治肾着病。所谓肾着病,是肾为寒湿之邪所伤,症见身体重痛,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治以温脾祛湿,使寒去湿消,则腰重冷痛自除。此肾病而用脾药,燠土以胜水之法也。
        本案患者不但腰重,且少腹亦坠,大便欲解不能,明显是中气下陷之征,治以补中益气汤益气举陷,加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方“肾四味” (菟丝子、枸杞子、补骨脂、淫羊藿)以补肾壮腰膝。方中白术既可健脾益气,又可治腰痛、身痛,但必须生用,且用量要大,一般不少于20克。
24
 楼主| 发表于 2021-5-30 19:14:20 | 只看该作者
                           越鞠丸证案一例
        一、概述
        越鞠丸出自朱丹溪《丹溪心法》,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组成。功用行气解郁,主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而见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等证。
        方中香附疏肝解郁治气郁,苍术燥湿健脾治湿郁,川芎乃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理气解郁,神曲消食和胃治食郁,栀子清热泻火治火郁,虽无药治痰郁,然五郁已治,何痰之有?此乃治病求本之意也。
        六郁为病,主要是由肝脾郁结、气机不畅所致。肝郁气滞,则血行不畅,致郁久化热,故气、血、火三郁责在肝; 脾胃气滞,升降失常,运化失司,聚湿生痰,或食积滞气,故湿、痰、食三郁责在脾胃。虽言六郁,但主要在气郁,治以行气解郁为主,因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此示人以大法,临证加减,成方活用,疗效更高。
        原方治胸膈满闷,嗳腐吞酸,饮食不消。近年来临床上用此方治疗癫痫、乳腺增生、梅核气、慢性胆囊炎、偏头痛、精神分裂症等病。
        方名“  越鞠丸",是取方中栀子别名越桃(源出《别录》),川芎别名山鞠(源出《左传》); 也有认为“越鞠者,发越鞠郁也”(《医方集解》引吴鹤泉语)。
        二、案例
      【例】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精神抑郁症
        唐某,女,37岁。2015年7月18日初诊。患者情绪低沉,表情淡漠,不願说话。自觉头昏头重,太阳穴处发胀,胸闷气短,梦多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眼圈黑,有恐惧感,动则心悸易惊,脘痞纳呆,有时怕冷。舌淡暗苔薄黄,脉沉细滑。肝气郁结,气机失畅,心神失养。治当理气解郁,养心安神。处方:
        炒苍术10g,香附10g,川芎10g,山栀10g,建曲10g,淮小麦30g,炙甘草10g,大枣10个,夜交藤30g,茯神30g,龙齿30g(先煎)。七剂。
        7月23日二诊: 胸闷气短,头昏太阳穴重诸证均好转。现梦仍多,心时慌,睡眠一旦不好,则心慌头昏。纳呆不欲食,食亦不香。
        前方加酸枣仁15g,合欢皮10g,百合30g,知母10g,生麦芽20g。七剂。
        7月30日三诊: 睡眠稍好,但梦多,仍觉乏力,手时麻。电视看一会后即头昏,晨起目胞微肿。
        前方去知母,加太子参20g,苏叶3g。七剂。
        8月6日四诊: 饮食增加,睡眠较前好转,但醒后入睡困难,梦多。有时仍觉惊恐,疲惫无力,头昏心慌。前三、四天突觉本人变大,手足发大,全身不适。舌淡苔薄微黄,脉弦缓。
        前方加琥珀粉3g(冲),远志6g。七剂。
        8月14日五诊: 患者觉心情舒畅,肯说话,表情活泼。唯仍觉眠差,梦多,因眠差,第二天头昏乏力。
        前方加丹参15g。七剂。
        8月22日六诊 : 诸证均大好,唯后项觉不适,手麻,有椎间盘突出病史。二天前因参加酒宴,吵闹太大,回来眠差,第二天头昏乏力,第三天好转。
        前方加葛根15g。七剂。
        按: 本案患者中西医治疗两个多月,中医处方中温胆汤、归脾汤等均用過,未见明显效果。检查心电图、B超以及血液肝肾功能等均正常,唯核磁共振查有颈椎病。患者饮食不香,纳呆,胸膈痞闷,是脾胃气机失畅,升降失常,以致气、血、痰、火、湿、食诸郁形成; 心悸易惊多梦,乃心肝血亏失养,故以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加味,理气解郁,养心安神。实践与研究证明,此方还有独特快速抗抑郁的效果。
        中医学中的“郁症 ” “脏躁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神经衰弱”  “癔病 ” “ 抑郁型精神病” 之类。医者每以逍遥散、温胆汤、小柴胡汤等方治之,有效有不效。此类病人多为心肝失调,气机郁滞,越鞠丸应为适当选择。正如吳谦在其《名医删补方论》中论越鞠丸治病机理时所说: “ 人以气为体,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于其机,病从何生?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本案用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既解六郁,又可甘缓滋补,柔肝缓急,宁心安神,使营卫调,气血畅,阴阳平衡则病自愈。
       三诊方中加苏叶配百合,是根据吴少怀经验,一散一敛以治失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19:43:33 | 只看该作者
                       龙胆泻肝汤证案六例
        一、概述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亦说《医宗金鉴》),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木通、柴胡、当归、生地黄、甘草组成。功用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主治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因邪火和湿热引起的病证,如肝经抵少腹、络阴器,病则阴肿阴痒,小便淋浊,筋痿囊肿,等等; 肝经布胁肋、连目系、入巅顶,病则胁胀、目赤、头痛,等等;  胆附于肝,与肝为表里,肝热则胆府不清,胆经布耳前,出耳中,病则耳聋耳肿,等等。凡此种种,均可治以龙胆泻肝汤苦寒直折,肝火降,湿热清,则诸证自愈。但须中病即止,以苦寒败胃,且伤阴液也。
        方中龙胆草为君药,大苦大寒,既可泻肝胆实火,又可清下焦湿热; 山栀、黄芩苦寒泻火,木通、车前子、泽泻淡渗利湿;  火盛易伤阴,当归、生地以养肝血滋肝阴,使邪去而正不伤; 柴胡调达肝气,且引诸药入肝; 甘草和中解毒,能调和诸药。
        方中诸药均是针对肝经湿热证而设,这种证状的产生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有关。正如《成方便读》所述: “ 夫相火寄于肝胆,其性易动,动则猖狂莫制,夹身中素有之湿浊,扰攘下焦,则为种种诸证。或其人肝阴不足,相火素强,正值六淫湿火司令之时,内外相引,其气并居,则肝经所过之经界,所主之经脉,亦皆为患矣。”
        此方在临床使用时还应注意:木通一药不可使用关木通。因近来研究证明,有不少中草药(如关木通、广防已和青木香等)含有马兜铃酸,而马兜铃酸有很强的肾毒性和致癌作用。
        二、案例
      【例一】合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皮肤病(一)
        董某,女,52岁。2017年7月15日初诊。患者初起右足内踝中封穴处有红颗,抓破后流血,先在右下肢内侧,后在左下肢内侧,再至腹股沟,继接全身泛发红疹,搔痒,如虫咬蚊叮; 时觉一阵火来,又突然消失,一日1一2次; 面黄,头昏,大便稍结。舌红苔白,脉沉弦稍数。此肝胆火郁,湿热夹风。处方:
        龙胆草10g,黄芩10g,黄柏10g,黄连6g,山栀子8g,生地黄3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柴胡10g,生甘草10g,土茯苓30g,白鲜皮15g,丹参30g,赤芍15g,全蝎5g。五剂。
        7月21日二诊: 前方服后搔痒、火燎诸证大减,唯睡眠仍不充实。
        前方加茯神30g,夜交藤30g。五剂。
        按:    本案病人初在足踝处出现红疹,抓破流血,宠物狗常在此处挨磨,恐被感染,后泛发全身,搔痒无度。曾在南京等地治疗,服西米替丁、酮替芬,外搽氯倍他索等,中药则凉血解毒,祛风止痒均无效。余据其疹发循行路线在足厥阴肝经,以龙胆泻肝汤合黄连解毒汤,一诊即见明显效果,可见辨证之重要。
        《病机十九条》言火者即有五条,其一云: “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清心火者,黄连最擅。黄连解毒汤本为疔疮而设,毒疹当属疔疮之一种。本案方中以龙胆草配三黄,苦以清火,加甘草意在苦甘化阴,不伤脾胃。余以此法治多例湿毒痒疹均有效。
      【例二】合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皮肤病(二)
        朱某,男,52岁。2018年8月24日初诊。患者全身泛发皮疹如黄豆大,唯面部未见,色红,搔痒,搔破有水液渗出。夜搔痒难以入眠,苦不堪言。小便不黄,大便微溏。舌绛苔黄,脉弦数有力。心肝火旺,血分有热,湿毒浸淫。处方:
        龙胆草10g,焦山栀10g,黄芩15g,柴胡10g,生地黄30g,车前子10g(包),泽泻10g,鸡苏散10g(包),黄连8g,黄柏15g,炒苍术10g,土茯苓30g,荆芥10g,防风10g,蝉衣6g,全蝎6g,紫草10g,苦参10g,生槐花10g,白蒺藜10g,白茅根30g。五剂。
        8月30日二诊:  皮疹有败象,后背尤明显。两上肢及脘部仍有红疹,搔痒。舌绛苔灰腻,脉弦大。
        前方去紫草、槐花,加白鲜皮15g,丹参15g,赤芍10g。七剂。
        9月10日三诊: 皮疹基本消失,唯两上肢肘部仍有红颗,微痒。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前方续服五剂。
        按:    本案病人亦曾经多家皮肤科治疗,中西药内服外治均乏效。经人介绍来请余治。余诊为肝经湿热是据脉之弦数有力,舌之质绛苔黄,而径用苦寒直折,二诊加凉血化瘀之丹参、赤芍,收效更捷。
      【例三】合黄连解毒汤加味治头部毛囊炎
        沙某,男,23岁。2019年8月19日初诊。患者头顶痒,发痘疮肿大流脓,已住院15天。手术切开后,头皮形成条块,刀痕仍有脓血水,周边出现脓泡疹,连后颈、面颊部都有,一出汗则尤甚。患者出院请中医治疗。
        现头部隆起数条块状如田垄,沟处流脓血,周边有红颗和白脓头,面颊亦布红颗。形胖。舌淡苔黄稍腻,脉沉细。此气血不足,湿毒蕴结,发为疮疡。治当益气解毒利湿。处方:
        生黄芪30g,当归15g,金银花20g,连翘15g,蒲公英20g,紫地丁20g,黄芩15g,黄连6g,黄柏15g,炒苍术10g,生苡仁30g,升麻8g,僵蚕10g,蝉衣6g,生甘草6g,蜈蚣2条。五剂。
        8月27日二诊 :头部疮疡连串、溃烂有所收敛,鼓起的大脓疮已不再出现,脓水减少。现油脂多,易出汗。
        前方去苍术、苡仁,加生山栀10g,土茯苓30g。十剂。
        9月8日三诊 :头部脓疮已无,唯后颈新冒几块皮疹,有脓头。舌淡根黄腻,脉沉数。
        前方加龙胆草10g,生地黄15g,泽泻15g,车前子10g(包),柴胡12g。五剂。
        10月13日四诊:患者头面疮肿全平,头发已长出,唯刀口处时有黄水,颈后红疮全结痂,时痒。患者平素汗多,坐着即出汗,体胖困乏。二年前股内侧部曾患肿毒,出脓开刀。今股内侧又出现几个小疮肿,一夜过来冒出,毒邪未尽,担心再发脓肿,故来要求再服中药根治。
        前方生地黄加至30g,加白蔹15g。十剂。
        按:本案患者之头部疮疡,脓毒弥漫,此起彼伏,中西医抗菌解毒皆用遍,而收效不大,可见其顽固。余接诊时见患者形胖多汗,脉沉细,断为气虚而不能托毒外出,思及古人有用十全大补汤治肿毒久不收口之例,乃于清热解毒药中重用黄芪、当归二药以补益气血,是从益气托毒入手。而至第三诊时结合龙胆泻肝汤则清热解毒之力尤甚。
      【例四】合 黄连解毒汤、玉女煎治口疮
        戴某,男,71岁。2018年10月22日初诊。患者因吃他姐姐送来的胶原蛋白粉后,口中生疮,火气大,胸中灼热,恶心,头晕头痛,气短气粗,怕吃荤,欲吃清淡,烦躁难以入眠,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淡黄稍腻,脉滑数有力。此热毒伤阴,阳明火盛。治当滋阴泻火解毒。处方:
        生地黄30g,玄参20g,麦冬15g,知母15g,黄连10g,黄芩15g,黄柏15g,生山栀10g,竹茹10g,柴胡10g,芦根15g,生甘草5g,生石膏30g(先煎)。三剂。
        10月29日二诊 : 药后口中清爽,已不恶心,胸热头昏等证亦减。但有时仍有火升,牙龈肿胀。大便干结。在市医院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正常,服甲硝唑、黄连上清片等无效。
        前方加生大黄8g。三剂。
        11月2日三诊 : 火气大减,牙龈肿胀亦消。
        前方去大黄,续服三剂。
        按:口疮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多由心脾积热引起;虚火多为阴虚阳亢。以舌为心之苗,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脾开窍于口,脾脉夹舌本、散舌下。本案患者的口疮属实火为患,以其服胶原蛋白粉而内蕴化热,致使心脾积热,肠胃火盛,肝肾阴伤。方用龙胆泻肝汤去龙胆草、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意不在泻肝火,而在合黄连解毒汤、玉女煎清泄心脾肠胃之热。其中尤以黄连清心火,石膏清胃火,大黄荡滌胃肠之积滞,使火有出路,配以生地、玄参、麦冬滋阴清热,补少阴之不足,清阳明之有余,实即增液承气汤之法也。而黄柏一味,蒲辅周认为“  泻相火而清湿热,又是治疗口疮的要药"(《蒲辅周医案. 口疮)。
      【例五】合知柏地黄汤加减治阴缩症
        吕某,男,76岁。2017年3月15日初诊。患者云: 因服某种便方后,阴茎缩入不出,不能站立小便,否则尿裤。纳减,耳鸣,眠差,夜口干,胸闷,饮水则舒,小便黄。舌红苔白,脉弦数有力。肾阴不足,肝经相火旺盛,心火上亢。治当滋阴清肝泻相火。处方:
        生地黄20g,龙胆草10g,柴胡8g,当归10g,黄芩10g,山栀10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山药15g,山萸肉15g,丹皮10g,黄柏10g,知母10g。五剂。
        3月22日二诊: 药后阴茎已全出,能站立小便,亦不尿裤。纳较前多,已知味。但小便仍黄,口干喜冷饮,夜食橘子、苹果则舒服。舌红苔薄白,脉弦大有力。少阴不足,阳明有余,厥阴肝火未净。参玉女煎法。处方:
        前方加生石膏30g(先煎),甘草6g。五剂。
        按:    “阴缩证" 是指因某种原因,致使阴茎、睪丸和阴囊内缩的证候,临床比较少见。《内经》对此证也有论述: “ 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足厥阴之病…伤于寒则阴缩入。”足厥阴肝经,循阴器抵少腹,前阴又为宗筋之所聚,大都皆因寒邪侵入足厥阴肝经为病,以寒主收引。但也有因热极而发者,陶节庵主张分阴证和阳证来论治。阴证主以当归四逆吴茱萸汤加减,阳证则多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案病人之阴缩证当属阳证,且高年肾阴亏损,相火旺盛,故治以养阴清肝泻火收效。
      【例六】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腰围神经痛
        郑某,女,85岁。2019年10月4日初诊。患者沿带脉循行部位疼痛,左边尤甚,从腰到脐如带紧束,非常难受。静坐卧床尤甚,起来活动则减轻。热水烫好受,因此每天热水袋不离手,晚上亦焐着睡觉。本地和南京几家医院都去过,除胃肠镜因年高未查外,其他各项都查过,没有诊断出什么病。吃芬必得止痛; 有哮喘病,服氨茶碱,咳一两声则腰部一阵痛;  失眠,每晚服苏乐安定一片;  大便秘结,服便塞停。舌红苔薄干,脉弦数。肝胆湿热郁结,伤及腰围神经。处方:
        全蝎6g,地龙10g,僵蚕10g,蜈蚣2条,炒白芍30g,炙甘草6g,玄胡12g,细辛3g,酸枣仁20g,黄芩10g,山栀10g,生地黄15g,柴胡10g,泽泻10g,龙胆草10g,车前子10g(包)。四剂。
        10月8日二诊 :  药后腰围有时不痛,痛亦减轻,夜卧痛亦减,不用热水袋焐可承受。但腰部仍有如带束肿大欲鼓起的感觉,咳尤甚,下午肢肿。既然有效,当击鼓再进,毋庸更张。
        前方加徐长卿15g。五剂。
        附记: 患者后来传话给我,说五剂药后,腰部鼓胀感已消,纵有一点小疼痛,能忍受,不想再吃药。又数月,患者腰围又痛,南京某医院诊断脊髓肿瘤,手术切除后诸症虽逐渐消失,但下肢萎软不起,终日以轮椅带步,不数月,去世。
        按: 本案西医初诊,由于病因不明,当成内科疾病,治疗无效。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郁结,治以龙胆泻肝汤清湿热,芍药甘草汤加细辛、元胡索、酸枣仁及虫类药以止痛,竟能收短期疗效。实际上,清热解毒药和虫类药皆有抗肿瘤作用,即使未能诊断出肿瘤,但已作肿瘤论治,若能坚持服药,对于髙龄病人之带瘤生存,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26
 楼主| 发表于 2021-6-1 19:56:33 | 只看该作者
                        止嗽散证案八例
        一、概述
        止嗽散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组成。功用止嗽化痰,兼解表邪。主治外感咳嗽,咯痰不爽,脉浮缓者。                    
        方中百部、紫菀理肺止嗽,白前、陈皮利气化痰,荆芥疏风解表,甘草、桔梗宣肺利咽。全方药性平和,不偏寒热,故对新久咳嗽,咯痰不爽者,均可加减使用 。
         咳嗽是肺的宣发与肃降这两个相辅相成功能的失调。肺气不宣则清肃之令不行,咳嗽乃作。经云: “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辛泻之。”又云: “补上治上治以缓。”即以辛助其宣发,以苦促其肃降,以甘缓其急迫。可见辛宣苦降佐以甘缓是治疗咳嗽的主要方法,而止嗽散即是苦辛甘合用的典型。
        临床上风热咳嗽易治,风寒咳嗽不易治,常引起久咳不愈。因风寒袭表,肺气被束,宣降失司,治疗应辛温疏散,宣肺止咳,外邪得散,肺气得宣,则咳可愈。医者每受西医检查结果影响,以为炎症多用辛凉苦寒之品,或过早使用敛肺镇咳之剂,寒邪留恋,风寒郁闭于肺。
        余应用本方治咯痰不爽之新久咳嗽,多加减运用。最常见的是去荆芥加麻黄和杏仁,是止嗽散合三抝汤。风寒入肺,麻杏宣肺最佳。还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宣肺化饮。焦树德认为: 此三药联用 “ 对阳虚不化,水饮寒痰之咳嗽,有 ‘ 温肺、开肺、合肺 ’ 的作用,名‘ 姜辛味 ’ 法,常加入应证汤药中使用,有良效”。亦有寒邪日久化火,寒火内闭,则成寒热错杂之客寒包火证,通常以此方去荆芥、陈皮之辛温,合麻杏石甘汤以宣泄肺热;若感受热邪或素有郁热引起炎症,则加桑白皮、鱼腥草等以清热泻肺。若痰湿咳嗽,去荆芥合二陈汤以燥湿化痰;阴虚咳嗽,去荆芥、陈皮,加天门冬、麦门冬、知母、贝母以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二、案例
      【例一】合三抝汤加味治久嗽(一)
       吴某,男,19岁。2019年7月22日初诊。患者咳嗽已二月余,痰少,咽痒。舌淡苔白,脉浮稍数。西医诊为支气管炎,喝止咳糖浆,雾化,服消炎止咳药,甚至输液等,均无好转。由其家人陪来治疗。此风寒袭肺化热,寒热夹杂,肺之宣肃失常。处方:
        炙麻黄6g,杏仁10g,甘草6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15g,前胡15g,白前10g,陈皮10g,鱼腥草30g,桑白皮15g,黄芩10g,干姜5g,细辛3g,五味子5g,芦根15g。四剂。
        7月27日二诊 :咳嗽大减,偶尔一两声。现觉汗多。
        前方改麻黄为麻黄根8g。三剂。
        按:  本案咳嗽为风寒化热,寒热夹杂所致。治疗是宣肺与清肺同用,即《内经》所谓“火郁发之”之意。 程门雪认为咳嗽“多发于冬秋季节,遇寒则重,故应以温开法治之,春夏季节发病者,则以寒郁化热为多,可在温化中兼用清凉的治法。”此乃经验之谈。实际上,秋冬季咳嗽余亦多采用温化兼清凉法,以近来气候已多变温暖之故,如本案方中加黄芩、桑白皮、芦根、鱼腥草即本此旨。其中鱼腥草清热解毒,近来研究,认为它有抑制流感病毒、肺炎球菌的作用。因非大寒之品,故无论是寒证还是热证,都可使用,一般用30g左右,少则疗效不显著。而麻黄为辛宣之要药,有它和没有它,效果大不一样。因其性味辛温,多用于实喘中之偏寒者,但临床体会,无论寒热咳喘,只要配伍恰当,均可应用。如方中配以石膏、黄芩、桑白皮之类,是抵消其辛温之性; 如配以芍药、熟地、银杏之类,是制约其辛散之性。麻黄的用量,近来亦有增大趋势,但须蜜炙以濡润其燥热之性。本案二诊时,因患者汗多,故以麻黄根代麻黄。而对于高血压、心脏病及体质虚弱的患者,麻黄则当慎用。
      【例二】合三抝汤加味治久嗽(二)
        张某,女,66岁。2019年5月8日初诊。患者咳嗽已半年余,咳时痉挛,气难喘。咽痒不痛,有痰色白。舌红苔白,脉弦紧。处方:
        炙麻黄6g,苦杏仁10g,炙甘草5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15g,前胡15g,白前10g,陈皮10g,五味子6g,干姜6g,细辛4g,法半夏10g,桑白皮10g,鱼腥草30g,全虫5g。三剂。
        5月19日二诊: 咳减,咽仍痒。
        原方加蝉衣5g。
        5月25日三诊: 咽痒欲饮烫水才舒服。
        前方去姜、辛、味,加防风6g,荆芥6g,玄参15g。四剂。
       6月4日四诊: 咽痒好转,但觉干燥,饮水则减。因饮冷水,又有点咳。舌红苔白,脉浮稍数。
        前方加麦冬10g。四剂。
        按:  咳嗽用药,贵在轻灵,以肺居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清灵动之品可以开达上焦。开达之法即轻宣之法,不论咳嗽新久,只要有邪,即要宣之,使肺络宣通,外邪得去,咳自能愈。宣肺的代表方为三抝汤。
        本案患者咳时痉挛,气难喘,此为痉咳,故于止嗽散中加全虫 ; 咽痒为风邪为患,故加荆芥、防风 ; 逐渐化燥,故去姜、辛、味,加玄参、麦冬。止嗽散合三拗汤是宣肃合用,加姜辛味又是合温肺法,最终又合润肺法收功。
      【例三】合三抝汤加味治久嗽(三)
        佘某,女,20岁。2020年元月12日初诊。
        患者咳嗽已年余,做过许多检查,都说是气管炎;看了好多医生,未见好转,已无信心,任凭咳嗽。快过年了,家人欲再治治看,说年间在人面前咳,难看。现每天咳几阵,咽痒,无清涕。舌红苔薄,脉弦滑。处方:
        炙麻黄6g,苦杏仁10g,甘草6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15g,前胡15g,地龙10g,白前10g,陈皮10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蝉衣6g,鱼腥草30g,芦根15g,桑白皮15g。三剂。
         1月15日二诊: 仍然咳嗽,未见好转。
前方去姜、辛、味,百部、前胡、地龙各加至20g。三剂。
        1月18日三诊:第一剂喝完,咳嗽即大减。现每天只咳一两声。
        前方续服三剂。
        按:咳虽小恙,但不易治,主要是属寒属热难辨,因没有明显的证状,因此止嗽散的加减颇费踌躇。本案患者就是每天咳几阵,其他一切正常,脉舌无变化。初诊以加减止嗽散中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咽痒为风邪未去,然收效甚微,次诊去之则效显,可见咳久邪已化热。
        方中麻黄、杏仁、甘草名三抝汤,有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鱼腥草、桑白皮和芦根,清泻肺热,清热解毒,其中重用鱼腥草,据研究,它能抑制多种病毒和细菌生长,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地龙、前胡、百部三味为今人黄自强治咳经验。他说:“地龙善能熄风通络,解痉止咳;前胡降气化痰,肃肺止咳;百部润肺止咳,可解其久咳之阴伤。三药合用,一透,一降,一润,使邪气得以透络而出,肺气得以肃降,肺阴得以润养,气道挛急遂解,咳嗽之证除也。”特别是对于干咳、久咳、剧咳有良效,余遵其法用于止嗽散中效果明显,但每味须重用至20克。
      【例四】合华盖散治左下肺感染
        赵某,女,30岁。2019年7月15日初诊。患者咳嗽已一个星期,咽痒,痰少色白。舌红苔薄,脉浮滑。胸透: 左下肺感染。处方:
        炙麻黄6g,杏仁10g,炙甘草6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20g,前胡20g,白前10g,陈皮10g,桑白皮15g,黄芩12g,鱼腥草30g,炒苏子10g,茯苓15g,芦根15g。三剂。
        7月19日二诊 :咳已大减,时咳一两声。
前方续服三剂。
        按:本案患者咽痒而非咽痛,痰白而不黄,舌红苔薄,脉浮,似乎是风寒闭肺咳嗽,然细心诊脉,浮中带滑,似有数象,且无鼻塞流清涕之象,再参考胸透结果,示左下肺感染,辨证当与辩病相结合,此病绝非一般止嗽散所能治,更不能按风寒论治而用姜辛味等,否则火上浇油,药后必然咳剧,此即本方加黄芩、桑白皮、鱼腥草、芦根以清肺解毒的缘故。方中二前(白前、前胡)并用,是止嗽散中原有白前,余再加前胡以增止咳之效果。
      【例五】合生脉饮加味治咳嗽伴心悸
        徐某,女,78岁。2O12年3月13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性心脏病,胸闷,经西医治疗稍好。近来咳嗽,痰难出,心时悸,纳呆。大小便正常。舌干红苔花剥,脉浮滑。肺经阴亏,风热郁闭不清。处方:
        北沙参15g,麦冬10g,五味子5g,桔梗6g,紫菀10g,百部12g,全瓜蒌20g,前胡15g,川贝母10g,麻黄根5g,芦根15g,鱼腥草15g,枇杷叶8g(包),淮山药15g,茯苓15g。五剂。
        一个星期后,病人儿子为其母来开慢性病药,告余前方一剂后咳即大减,现已不咳。
        按:本案患者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咳嗽伴有心悸、胸闷症状,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此为心咳之状,故以生脉饮(改人参为沙参)强心润肺;痰难咯、舌干红苔花剝,为肺阴不足,故用沙参、麦冬滋肺阴,川贝、瓜蒌化痰,芦根、鱼腥草清肺热;又因纳呆,加山药、茯苓以健脾,含补土生金之意。方中不用黄芩清热者,以其苦寒伤阴;不用白术健脾者,以其苦燥伤阴。为医者当据病情用药,丝丝入扣,方能凑效捷也。方中麻黄配麦冬,据樊天徒经验,“对于一些久咳不已疗效欠佳之顽固性咳嗽,每获较好疗效。二者一清一润,既有协同作用,又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以制顽咳”。麻黄用根,是阴亏不能再发汗,而根亦能止咳。
      【例六】合玉屏风加味治咳嗽伴汗出
        史某,男,52岁。2013年2月4日初诊。患者咳嗽痰少,色白。面红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沉数。此风热犯肺。处方:
        炙麻黄6g,杏仁10g,甘草5g,鱼腥草30g,地龙10g,百部15g,前胡15g,桔梗10g,生石膏30g,苏子10g,桑白皮10g,陈皮6g,茯苓15g。四剂。
        2月17日二诊: 前方服后仍咳,在医院输液,服消炎止咳药无效。咽部难受,口干不欲饮,汗多,有少量白痰。舌红苔薄白,脉沉小滑。风邪袭肺,肺失宣发。处方:
        炙麻黄5g,干姜6g,五味子6g,细辛4g,生甘草4g,杏仁10g,紫菀10g,款冬花10g,白前10g,桔梗10g,鱼腥草20g。三剂。
        2月21日三诊: 咳嗽次数明显减少,然咳则汗出,口干不欲饮,心稍慌,头晕。舌淡红,舌前苔少根薄黄。脉沉小滑稍数。邪未清而肺气已虚。处方:
        前方鱼腥草加至30g,另加黄芪15g,防风6g,白术10g,前胡10g。三剂。
        2月25日四诊: 咳大减,汗出、心悸、头晕诸证均除。
        前方三剂以巩固之。
       按:   本案初诊,以苔黄脉数而断为风热袭肺,止嗽散合麻杏石甘汤、华盖散治之乏效,何故?原因是清肃太过而宣发不及,过投寒凉以冰伏其邪,正象施今墨治外感用清解法一样,几分清几分解要掌握恰当。治咳嗽亦如此,清和宣的分寸要拿揑适当,治疗才有效。二诊加了姜、辛、味以加强温宣作用,咳嗽明显减少,然患者经输液抗菌消炎等折腾后,体质已下降,出现心悸、头晕、汗多等脾肺气虚证,故三诊加玉屏风散而收全功。方中黄芪补肺气以止汗,白术健脾土以生金,防风搜残余之风邪以止咳,此治实必顾虚,治咳不离肺,亦不限于肺也,当随病情变化,随症加减用药。
      【例七】合玉屏风散加味治咳嗽伴腹泻
        陈某,男,50岁。2021年2月19日初诊。患者咳嗽已十余天,少痰,咽不痛,胸闷气短,平时易感冒。舌红苔薄白,脉浮数。风邪袭肺,宣发失司。处方:
        炙麻黄6g,杏仁10g,甘草5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20g,前胡20g,地龙20g,白前10g,陈皮10g,蝉衣6g,鱼腥草30g,芦根15g,桑白皮15g,黄芩10g。三剂。
        2月24日二诊:服第一剂后腹泻,以后虽未泻但便次多,咳未减。胸闷。
        前方去黄芩、地龙、蝉衣,加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三剂。
        2月27日三诊:药后仍咳,痰少难咯,胸闷气短,肠鸣,大便不成形,纳减。舌红苔薄白,脉虚数。此肺脾气虚,土乏生金之力。治当宣肺止咳,佐以益气健脾。处方:
        炙麻黄6g,杏仁10g,甘草5g,桔梗10g,陈皮10g,紫菀10g,白前10g,百部20g,前胡20g,鱼腥草30g,黄芪20g,当归15g,白术15g,茯苓15g,防风6g。三剂。
        3月6日四诊:药后咳嗽肠鸣,胸闷气短诸症均消失,惟负重后有点“少气不足以息”的感觉。
        前方去麻黄、杏仁、鱼腥草,加太子参30g。三剂。
        按:本案患者为木工师傅,辛勤劳碌,饥饱不时,脾气先虚。据李东垣理论,脾为元气之本,若脾胃气虚,则元气亏虚,阴火内生。胸闷气短,脉浮虚数即是明征,当属内伤咳嗽,当治以甘温之品。虽有风寒袭表,肺气被束,但不是主要原因。初诊时未详审症状病因,更未注意“平时易感冒”这一主诉,仅凭脉之浮数,即据经验断为风热咳嗽,而用黄芩、桑白皮等苦寒药,致药后腹泻肠鸣。二诊时虽减黄芩加了姜辛味,病仍未减。三诊时才注意到气虚脾弱症状,去掉桑皮、芦根和姜辛味之寒热杂投之品,果断地加了归芪补气血,苓术建脾,三剂诸症全消,真所谓“药用当而通神"。
        中医辨证非常重要,但亦很难,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加归芪苓术,非治咳之药却有治咳之功,重在补土生金,俾脾气健旺,则元气充足而阴火自灭,咳嗽自愈。这进一步证明了五行生克理论在中医临床辨证中是行之有效的。人体尚有很多功能未能被人类认识,我们不能以科学和不科学而加以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疗效是确定科学的依据。
      【例八】合旋覆代赭汤治咳嗽伴胃气上逆
        刘某,女,52岁。2016年2月30日初诊。患者咳嗽二年余,多方治疗鲜效。咳时胸痛,咽干如灼,喉觉冒烟,夜觉热,痰少色白有醎味。舌暗苔薄腻,脉浮稍数。肺肾阴虚,虚火灼金。处方:
        桔梗10g,甘草6g,北沙参15g,杏仁10g,桑叶10g,麦冬12g,桑白皮15g,枇杷叶10g(包),石膏30g(先煎),阿胶10g(烊),石斛10g,百部20g,前胡20g。三剂。
        7月3日二诊: 咽干稍好,仍然咳嗽有痰,夜咳尤甚,常坐起来咳嗽,脘痞嗳气。舌暗苔薄腻,脉浮稍数。胃失和降,肺失清肃。处方:
        桔梗10g,紫菀10g,百部20g,前胡20g,地龙20g,陈皮6g,甘草5g,炙麻黄6g,杏仁10g,北沙参15g,法半夏10g,旋覆花10g(包),枇杷叶10g(包),代赭石20g(先煎)。七剂。
        7月9日三诊: 咳嗽大减,夜不坐起,阵咳次数及嗳气均减少。唯咽稍干,咳时胸脘不舒。舌红苔薄黄,脉浮稍数。
        前方加麦冬10g,鱼腥草15g,续服七剂。
        7月17日四诊: 现一天只咳一两次,不厉害,始终觉有痰。舌暗苔白,脉浮缓滑。
        前方加茯苓15g。七剂。
        按:   本案咳嗽咽干,夜热脉数诸证,断为燥热伤肺咳嗽,故以清燥救肺汤加味却收效甚微。二诊病人述及夜咳坐起,且脘痞嗳气,断为胃气上逆,影响肺气肃降,似象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但患者未经胃镜检查,只能推测,按中医从胃入手,用止嗽散合旋覆代赭汤而生效。方药对证,二年之咳嗽霍然而愈。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 16:41:39 | 只看该作者
                     定喘汤证案二例
        一、概述
        定喘汤出自张时彻《摄生众妙方》,由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法半夏组成。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主治因风寒外束,肺气壅闭,痰热内蕴而导致的咳嗽哮喘。
        方中麻黄宣肺定喘,苏子、杏仁、冬花、半夏化痰降逆,桑白皮、黄芩,清热肃肺,甘草调和诸药,而妙在用白果,既能定咳喘,又能歛肺气,且能防麻黄耗散肺气。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属痰热壅肺者。
        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素体痰多,感受外寒则肺气壅郁,失下行之令,郁而生热,痰热互结,堵塞气道,咳喘乃作。此时治法是宣降肺气,清泄肺热,定喘汤乃其佳选也。
        二、案例
      【例一】合射干麻黄汤加减治慢支、肺气肿
        陈某,男,60岁。2016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每受凉即易发作,特别冬季发作较频,这次发作已有月余。咳嗽气喘,有痰色白,晚卧时尤甚。舌淡苔薄白,脉沉弦。CT检查1)慢支、肺气肿; (2) 动脉粥样硬化。此乃风寒外袭,肺失宣降。处方:
        炙麻黄7g,射干10g,款冬花10g,法半夏10g,桑白皮15g,杏仁10g,苏子10g,紫菀10g,细辛3g,干姜5g,五味子7g,熟地黄30g,太子参30g,生甘草4g,白果5个(打碎入煎)。五剂。
        12月19日二诊: 前方服后已不咳,喘亦大减,但动作大一点,仍有点气短不能接续的感觉。
        前方加生晒参10g(另煎,分冲)。五剂。
        附记 : 12月26日,陈的儿子来治病,问之,云其父咳喘已愈,负重亦不喘了,云云。
        按:  本案方中定喘汤去黄芩合射干麻黄汤加减,乃因肺经郁热不甚,主要为饮邪上逆而致咳喘。其治非辛温宣散不解,仲景治以射干麻黄汤,不在发表而在宣肺,其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的同用是他治咳喘的独到的用药法则。
        方中重用熟地黄以纳气,是标本同治之法,不必拘于“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之说。至于熟地的作用,方仁渊在《王旭高医案》中写道:“ 熟地最能消虚痰,以其能填补肾气而化无形之痰也,勿嫌腻膈而畏之。”今人张成铭运用熟地治虚喘,经验丰富,他认为: “ 熟地所治者为虚痰喘,特点是气短不足以息,动则喘甚,不论舌脉如何,有痰无痰,均可用之,不必有所顾虑; 用熟地补肾纳气,用量必大,一般30一45g,多则60g,唯其量大才能效专力宏。” 成方金水六君煎中二陈配当归、熟地,就是实痰虚痰同化,理气纳气并施。余用定喘汤,每重加熟地30g,即仿此意,且有麻黄相配,自无腻膈之嫌。      
      【例二】合华盖散加味治慢支、肺气肿
        陆某,男,64岁。2019年8月29日初诊。患者夙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每因感冒受凉发作,此次发作因在空调房间呆久。咳嗽喘促,负重尤甚,有痰色白。舌暗苔花白,脉数。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气道不利。处方:
        炙麻黄6g,款冬花12g,姜半夏15g,桑白皮15g,杏仁10g,苏子10g,黄芩12g,炙甘草6g,陈皮10g,熟地黄30g,北沙参15g,茯苓15g,鱼腥草30g,芦根15g,白果5个(打碎入煎)。
        8月29日二诊:  药后咳喘大减,痰少,负重仍有点喘促。
        原方续服五剂。
        按:  本案辨证主要抓住脉数这一证状。脉数表明内有蕴热,定喘汤所治之“ 肺寒膈热 " ,实是原有伏热蕴肺,外寒引动发作,故方中寒热并用。加鱼腥草、芦根以助桑白皮、黄芩清热消炎; 麻黄得白果,则宣发中有收敛; 熟地配麻黄,则摄纳而不滋腻。如此配伍,对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久喘急性发作,采用宣肺补肾,定喘止咳的方法,是标本兼顾,宣通培补摄纳并行,难怪初诊即见喘咳大减。
      
         
      
28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20:22:16 | 只看该作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案三例
        一、概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成。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外感风邪,化热壅肺,而成“客寒包火”之咳喘。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杏仁苦温,佐麻黄以止咳平喘,石膏辛寒,清泄肺热,甘草甘平,调和诸药。
        《伤寒论》原文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者,是表气巳疏,不可再发汗,而仍喘者,是肺气仍闭,故麻黄不配桂枝以发汗,而配杏仁以定喘,但内有郁热,故重用石膏。所谓“无大热",是汗后热泄,肌表之热不高,若无汗,必有大热。今汗虽出而仍见气喘鼻煽,烦渴诸证,是热壅于肺不得宣泄之故。采用本方,辛凉宣泄,清肺定喘,无论有汗无汗均可使用。
        此方实即三抝汤加石膏,余常合止嗽散加减治咳嗽,效果很好。以风邪伏于肺中,非麻杏不能宣发;郁热壅滞,又非石膏不能清泄,药虽四味,疏风清肺,力能扛鼎。
         二、案例
       【例一】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咳喘
        杨某,女,72岁。2019年7月15日初诊。
        因心脏病装过支架后即发生咳嗽气短,已一个多月,晚上咳嗽尤甚,夜咳坐起,咳甚痰有血丝;口中灼热,得凉则舒;最近足胫浮肿。舌淡暗苔薄,脉弦缓。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心脏装有支架。DR:1、支气管炎;2、心影增大,主动脉硬化。肺火郁结,清肃不行。处方:
        炙麻黄6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30g(先煎),葶苈子15g,大枣10个,桑白皮15g,款冬花10g,姜半夏10g,苏子10g,黄芩12g,知母10g,浙贝母10g。三剂。
        7月18日二诊:咳减,气喘胫肿均好转。但夜卧咳欲坐起,昨天咳有血,口中仍觉火灼,食凉物则舒。头痛大便秘结。
        前方加制大黄10g,瓜蒌子皮各15g,芦根15g,白茅根30g。五剂。
        7月25日三诊:药后大便畅解二次,已不咳,夜不坐起,胫肿亦消,头痛减。唯仍觉心中有一点火辣辣的感觉。
        前方去半夏、苏子、制大黄,加玄参、沙参各15g。五剂。
        附记:患者自装支架后即咳嗽,一个多月治疗未愈,准备去南京治疗,经人介绍至我处求治。
       按:《王旭高医案》方仁渊按 :“实喘治肺,须兼治胃;  虚喘治肾,宜兼治肺。” “  痰喘之因不一,须分虚实两途。实者因风寒痰火,大都病在肺胃,从外感而来……风温痰热壅于肺胃不得降化也。宜宣通肺络,清降胃气,有汗葶、杏、橘、贝、芩、翘、石膏等剂,无汗麻、杏、甘、石、桑、贝、橘、桔之类。”本案患者虽然脉不数,苔不黄,但心中火燎,痰里有血,显系风寒化热,痰火内蕴,病在肺胃,当以清降为治。其实,临床上有汗无汗,只要配伍石膏、黄芩、桑白皮、鱼腥草等清热降火药,麻黄均可用。故以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清泄郁热,宣肺降气。二诊见大便秘结难解,知阳明腑实,太阴邪火闭郁无出路,肺气上逆,气机升降受阻。以肺与大肠为表里,通大便即所以泻肺气,仿泻白承气汤意,加大黄、蒌仁通大便,再加芦茅根以加强清肺泄热之力。
        此案患者诊脉不数,反见弦缓,是心阳不足,搏动少力,虽肺有郁热而脉行不利,故当舍脉从证,临证当知之也。
      【例二】合止嗽散加减治支气管感染(一)
        施某,女,72岁。2019年7月8曰初诊。患者咳嗽咽痒咽痛十余天,有痰色白,卧时尤甚,夜常坐起咳嗽。舌红苔薄,脉弦数有力。乡医给药止咳、输液、服中药均无效。胸透:1、支感,2、心影增大。此乃风邪袭肺,化热壅郁不得宣发。处方:
        炙麻黄6g,杏仁10g,炙甘草6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15g,前胡15g,白前10g,陈皮10g,干姜6g,五味子6g,细辛3g,桑白皮15g,黄芩10g,生石膏30g(先煎),苏子10g,鱼腥草30g。三剂。
        7月13日二诊: 病人由其夫陪同下午来诊。述咳已大减,不再夜咳坐起,痰少但稍干,口时干燥,咽已不痒不痛。舌红苔薄,脉弦大。
        前方减姜、辛、味,加川贝10g,北沙参15g。三剂。
        按:本案患者咽痛、脉弦数有力,明显肺中有火,故麻杏石甘汤为对症之方。此方为张仲景创立的治肺经郁热(客寒包火)的名方,现用来治肺炎尤效。本人只要见肺经有热(风热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即可应用,不必待其肺炎症状出现。石膏用量至少30g,不必畏惧。当然风寒感冒咳嗽不能用,用之反加重病情。
      【例三】合止嗽散加减治支气管感染(二)
        赵某,女,45岁。2011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咳嗽已月余,有痰色白稍粘,咽痛如有痰堵,不能吹风,干活则咳甚。舌暗红苔薄白,脉浮数。风邪犯肺,肺失清肃。处方:
        炙麻黄6g,杏仁10g,细辛3g,干姜5g,五味子5g,甘草5g,桔梗10g,鱼腥草30g,前胡20g,百部20g,地龙20g,紫菀10g,款冬花10g,生石膏30g(先煎)。四剂。
        12月1日,病人之弟亦来治咳嗽,云其姐服药四剂后咳即止。
         按:患者咳嗽不能吹风,故有风寒,应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咽痛、脉浮数,肺经有热,鱼腥草、生石膏又不能少。病是寒热夹杂,药当寒热并用,否则咳难治愈。    方中麻黄不仅是定喘要药,也是治咳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都可以用,妙在搭配。麻杏石甘汤不仅仅是用来治肺炎,也可广泛用来治风热咳嗽,这是经方的拓展运用,而尤妙在灵活加减。
29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20:23:18 | 只看该作者
                    清燥救肺汤证案二例
        一、概述
        清燥救肺汤出自喻嘉言《医门法律》,由桑叶、石膏、人参、甘草、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组成。功用清燥润肺,主治温燥伤肺而见头痛发热,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口渴心烦,胸满胁痛,舌干无苔。
        方中石膏清泄肺胃燥热,桑叶轻宣肺气之燥,二药以治其致病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液润肺以复其治节之权。用人参、甘草益气生津,是遵《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之旨;佐杏仁、枇杷叶之苦,是遵《内经》“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意。如此,肺金之燥得以滋润,肺气之膹郁得以肃降。
        本方用治燥热伤肺,失其清肃润降之常,用药既要避辛香之品以耗气,又不可用苦寒泻火之品以伤气,喻氏本此原则立方以治诸气膹郁之属于肺燥者,正如柯韵伯所赞“用意深,取药当”。
        二、案例
      【例一】合止嗽散加减治咳嗽
        刘某,女,58岁。2015年7月31日初诊。患者咽痒即咳,干咳无痰,咽喉干燥,饮水即觉舒服。去年冬天即发生,至今未愈。舌红少苔,脉细弦。胸片检查:陈旧性TB。此肺燥咳嗽,治当清肺润燥。处方:
        北沙参15g,玄参12g,生地黄10g,麦冬10g,百合20g,桔梗10g,百部15g,前胡15g,紫菀10g,杏仁10g,生甘草5g,枇杷叶10g(包),生石膏20g(先煎),桑叶10g,川贝母10g。五剂。
        8月7日二诊 : 咳嗽已愈,咽干也好转,唯觉下肢乏力。
        前方去石膏,加太子参15g。五剂。
        按:患者一派阴虚肺燥之象,故以清燥救肺汤加减;又因咽痒,肺经风邪未去,故合止嗽散加减以祛风镇咳;二诊肺热得清而阴虚未复,且增下肢乏力,故去石膏而加太子参以益气也。
      【例二】合止痉散加味治咳嗽
        王某,女,49岁。2014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夙罹肺结核,经治好转。近来一阵阵咳嗽,痰粘难出,有泡沫,咳时痉挛,咽干,咳甚则有血。腰后冷痛,晚睡觉鼻孔穿风。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大。肺阴素虚,燥热伤津,治当养阴清肺,润燥止咳。处方:
        桑叶10g,桑白皮15g,北沙参15g,麦冬10g,杏仁10g,鱼腥草30g,芦根15g,全蝎5g,僵蚕10g,枇杷叶10g(包),生石膏30g(先煎),阿胶10g(烊冲)。三剂。
        3月15日二诊 : 咳已大减,痰粘仍时有泡沫,味咸,晨起唾沫淡红。前二天自觉发热,大便次数多,但不溏。
        前方加天冬10g,百部15g。五剂。
        按:本案患者有结核史,且咳甚痰中带血,处百合固金汤加减,效果不明显; 又考虑炎症,苇茎汤加鱼腥草之类亦鲜效; 后见有痰粘难出,有泡沫,且有痉咳状,乃断为燥咳,用清燥救肺汤竟有显效。
        印会河在其所著《中医内科学新论》中认为“ 凡外感热病或非发热为主的杂病,只要见有咳喘吐白沫不爽者,基本上都是使用本方进行治疗,一般能收到良好效果。”其所咳吐者为泡沫而非痰涎,如皂泡,色白质轻,胶粘难出,且多伴有口燥咽干。若咳喘阵发如小儿百日咳状,则为痉咳,可加全蝎、蜈蚣、僵蚕、地龙(选1一2味)于方中。此案患者咳时痉挛,故于方中加僵蚕、全蝎而收效明显。
30
 楼主| 发表于 2021-6-4 14:50:25 | 只看该作者
                        旋覆代赭汤证案六例
        一、概述
        旋覆代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用 扶正益胃,降逆化痰。主治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而致的心下痞、噫气不除,以及因气逆不降而致的反胃、呕吐清水稀涎等。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其作用主要在上消化道,尤其对食管、贲门、膈肌的痉挛有缓解作用,故可用来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炎、胃溃疡、食道癌、胃癌等见有噫气、呕逆证状者。
        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人参、甘草、大枣扶脾益胃,半夏、生姜降逆化痰,合用共奏扶正降逆之效。
        本方在《伤寒论》中是用于汗、吐、下后,表解而脾胃虚弱,肝木乘克,致生痰饮,痰气交阻,胃气上逆,以致出现心下痞鞕、噫气不除之证。临床上不拘于汗、吐、下后之说,只要患者辨证属中土虚弱,痰浊内阻,肝气犯胃,升降失司而出现噫气、呃逆,甚至反胃者,均可使用此方。
        二、案例
      【例一】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高血压头晕
        陈某,女,71岁。2012年2月12日初诊。患者头晕,觉房屋转动,目不能睁,头在枕头上不能动,动则天旋地转。舌暗红苔薄白,脉浮滑。CT检查: 腔隙性脑梗,老年脑改变。BP:190/88mmHg。肝肾阴虚,风阳夹痰上扰清空,脑络瘀阻。处方:
        制首乌30g,白蒺藜15g,旋覆花10g(包),代赭石30g(先煎),法半夏10g,天麻10g,钩藤15g,地龙15g,丹参30g,水蛭3g,枸杞子10g,桑寄生15g,怀牛膝30g,杜仲30g,白芍15g。五剂。
        2月17日二诊: 前方服后,头晕大减。BP: 155/75mmHg。
        前方去旋覆花、代赭石,加菊花10g,珍珠母30g。五剂。另,嘱其服西医降压药,并测血压。
        按:眩晕一证,多本虚标实,实指风、火、痰、瘀,虚乃气血阴阳之虚,其病变脏腑在肝脾肾,即变动在肝,根源在肾,关键在脾,其中以肝为主。前人还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论述,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案患者血压高之眩晕,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夹痰浊上扰清空所致,故治以旋覆代赭合天麻钩藤饮平肝逆、降痰浊。方中天麻、钩藤,平肝风宁眩晕;定风丹(何首乌、白蒺藜)、枸杞子、白芍,养肝熄风;桑寄生、杜仲、怀牛膝,补肾降压;旋覆代赭汤平逆化痰。俾肾阴充足,肝阳不亢,内风不生,痰浊不扰,血压自降,昡晕何来?
      【例二】合四逆散、橘皮竹茹汤加减治呃逆
        许某,男,49岁。2013年2月26日初诊。患者呃逆已有4天,呃声连连,胸膈堵塞,十分难受。饮食、大小便均正常。曾经服药治疗,无效。舌红苔薄白,脉沉弦。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处方:
        苏梗10g,柴胡10g,制半夏15g,陈皮10g,太子参15g,旋覆花10g(包),代赭石30g(先煎),枇杷叶10g(包),炒白术10g,炒枳实8g,炒白芍10g,竹茹10g,生麦芽20g,刀豆子10g,沉香曲6g,甘草5g。三剂。
        附记: 3月1日,患者之妻陪她父亲来治病,问及,云: 服一剂呃即止。
        按:本案患者脉現沉弦,弦为肝脉,沉乃肝气郁伏不得疏泄之状。据脉断证,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中水谷积滞生痰化热,上逆动膈而成呃逆。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呃。方用旋覆花、枇杷叶配半夏、陈皮、竹茹下气消痰,和胃清热;代赭石重镇降逆;四逆散升清降浊,疏肝理脾;参、术、草益气健脾,坐镇中州;苏梗、麦芽、刀豆子、沉香麵理气消食,降逆止呃。
      【例三】合麻仁丸加减治腹痛便秘
        张某,女,52岁。2016年1月11日初诊。患者左下腹疼痛,脘痞阻胀,嗳气,平时大便秘结难解,这次已七天未解。不欲食,食则更胀。舌红苔薄,脉沉弦。脾虚气滞,胃失下行。治当降气和胃通便。处方:
        肉苁蓉30g,鸡血藤30g,旋覆花10g(包),法半夏10g,太子参10g,代赭石30g(先煎),生地黄20g,瓜蒌子20g,生白术20g,制大黄10g,厚朴10g,火麻仁15g,炒枳实10g。三剂。
        1月15日二诊 :药后大便解过三次,腹痛阻胀、嗳气均消失。吃饭亦香。
        前方去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制大黄减至6g,加杏仁10g,当归15g,白芍15g。三剂。
        按:便秘有多种原因,其中有一种是因“脾约”而致,用麻子仁丸治疗。麻子仁丸为张仲景所创,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小便数多的“脾约”证。什么叫“脾约"?中医认为:脾主为胃行津液,今脾弱胃强,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且多,大便秘结不通,故名“其脾为约”。
         本案患者脾弱胃强,脾弱不能为胃行津液,肠道燥结;胃强气机上逆,胃失和降,故见大便秘结,脘胀嗳气。故此案便秘的治疗,除了润肠通便之外,还须和胃降逆。旋覆代赭汤治“噫气不除心下痞",配合治“脾约证”的麻子仁丸加减,使胃气下行,肠道津液敷布,大便通畅。方中泻下药与润肠药同用,达到降而不猛,泻而不峻,润而不腻的缓下效果。另外,方中肉苁蓉和鸡血藤二药用量独重,因肉苁蓉温补肾阳,而肾主二便,故对肾虚气弱的便秘有效;鸡血藤是活血通络之药,但临床上有人大剂量使用可治阴血亏虚的便秘,故加此二药于辨证方中,可谓如虎添翼。
      【例四】合启膈散加减治食管恶性肿瘤(一)
        吴某,男,80岁。2019年5月19日初诊。患者因吞嚥困难查出食管癌,有乙肝引起的肝硬化,血糖稍高。现食入不畅,常阻而吐出,咽中如纸贴难受。初起泛酸,不嗳气,知饥。舌红苔薄白,脉浮大少力。膈中津枯,痰瘀交阻,胃气上逆。处方:
        北沙参15g,丹参15g,川贝母15g,桔梗10g,郁金10g,茯苓15g,旋覆花10g(包),党参15g,姜半夏15g,山萸肉15g,熟地黄20g,急性子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守宫3只,干姜10g,大枣10个,三七粉3g(分冲),代赭石30g(先煎)。十五剂。
        6月7日二诊:  本人未来,儿子来说,药后咽中如纸贴感已无,食米饭则噎,食瓜菜不噎,时泛粘痰。
        原方加石见穿20g,龙葵15g,制南星10g。十五剂。
        6月25日三诊: 前方服后自觉挺好,粘痰少了,但仍时泛作噁,嗳气,大便解很顺。能吃软饭,不能快,吃南瓜拌焦麦面很顺。现觉气短,胃脘时痛。舌红苔薄白,脉浮大少力。
        前方加黄芪15g,炒白芍15g,生甘草5g。十五剂。
        按:  《医学心悟》说 : “噎膈,燥证也,宜润。” 又说: “凡噎膈,不出胃脘干槁四字。”故食道干涩,瘀血内结,食管狭窄,气机失畅乃成噎膈之证。启膈散就是针对这个病因而设的方子。高鼓峰说: “噎膈乃神思间病"。临床上还经常见到不少食管癌的病人有精神伤害的经历。肝气郁结,胃失和降,郁而生痰,痰气上逆,故降逆化痰为治食管癌的又一法则,旋覆代赭汤可为佳选之方。
        本案患者食道干涩,故吞嚥困难,咽如纸贴难受;痰毒瘀血内结,故泛吐粘痰,食入阻而吐出。治当滋阴化痰,解毒消结。用药当注意滋阴不助湿生痰,化痰不化燥伤阴,故选旋覆代赭汤下气化痰,启膈散滋阴利膈,二方加减颇为合适。方中还加用多种抗肿瘤药物,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龙葵之类。而三七配守宫,为治胃及食管肿瘤的验方,有人单用即收效,今配入复方中用之。至于方中用地黄、萸肉,因二药可补肾阴,而足少阴肾经贯肝膈,入肺中,循咽喉,夹舌本,滋肾即所以润咽膈,故有人在治食管癌时加用六味地黄丸,即本于此,而左归饮亦有“阴土受损,发生噎膈”的主治功用。
      【例五】合启膈散加减治食管恶性肿瘤(二)
        王某,男,71岁。2015年7月15日初诊。患者起初吃干饭不能快,否则打呃,以为年龄大了吃饭不能快,未予足夠注意,拖了二个多月,才去医院做胃镜,查出食道癌。患者不願化疗,只想吃中药减轻症状,带瘤生存。现在只能吃稀饭,不时打呃,呃时有痰涎。全身乏力。舌淡苔薄微黄,脉弦缓少力。脾肾虚损,痰气交阻,津亏毒聚。治当养阴化痰,破结消癥。处方:
        方一: 太子参30g,制半夏15g,炮姜10g,陈皮10g,郁金10g,丹参15g,旋覆花10g(包),代赭石30g(先煎),炙甘草6g,茯苓15g,浙贝母10g,砂仁5g(后下),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守宫三个,三七粉3g (分冲)。十剂。
        方二 : 党参100g,黄芪100g,当归60g,白术60g,山药100g,生苡仁300g,熟地黄100g,山萸肉100g,黄精60g,女贞子60g,丹参60g,威灵仙50g,楮实子50g,射干50g,山茨菇50g,猫爪草60g,八月扎60g,石见穿60g,龙葵60g,白花蛇舌草100g,半枝莲100g,僵蚕50g,守宫60g,水蛭30g,乳香30g,没药30g,土鳖虫60g,蜈蚣20条,浙贝母50g,莪术50g,制南星60g,猪苓60g,茯苓60g,代赭石60g,穿山甲15g,三七粉30g,山豆根50g,黄药子50g,石上柏60g,建曲50g,干蟾皮60g,郁金50g,全虫30g,姜半夏100g,旋覆花50g,金钱白花蛇2只。
        上药研碎,水泛为丸,每天早晚各服10g。
        7月28日二诊: 药后觉舒服,微有点大便溏。仍觉口中有痰。
        原方加白术10g,制南星10g。十剂。
        附记:患者是外地人,回乡养病,以后多次都是儿子来配药,从他儿子口中得知病情,其中12月18日云: 硬饭不能吃,只吃稀饭,其他情况尚好。2016年3月14日云: 丸药已断断续续服完。现情况很好,能吃半干食物,宜慢不宜快。咽喉生泡,请人挑破后即觉爽快。痰多。怕吃药。
       按:本案患者高年气虚阴亏,脾肾虚损,精血枯涸,食管失于濡养,痰瘀滞于脉络,癌毒结于食道,阻碍食物下降。治疗以汤丸并进,旋覆代赭汤合启膈散为基本方,选加多种动植物抗癌中药为丸,以期抑制癌细胞生长并最终消灭之。
      【例六】合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加味治食管癌
        陈某,女,72岁。2013年11月14日初诊。患者于2012年11月12日因吞嚥困难查出食管癌,行放化疗后能吃稀饭。近来情况加重,全身乏力; 喉部有粘痰堵塞,吐出之后方能食稀粥少许; 梦多。大小便正常。有高血压史,服高血压药,BP: 155/80mmHg。舌红偏淡无苔,脉左弦紧,右浮软滑。脾肾两虚,痰瘀癌毒阻滞胸膈。以丸药缓图。处方:
        党参100g,黄芪100g,旋覆花50g,代赭石60g,制半夏80g,制南星60g,茯苓60g,猪苓60g,山萸肉60g,浙贝母60g,熟地黄60g,白术60g,丹参60g,山药80g,黄精80g,莬丝子60g,女贞子60g,枸杞子60g,生苡仁300g,威灵仙80g,楮实子80g,射干50g,山豆根60g,山慈菇60g,黄药子60g,龙葵100g,石见穿100g,八月扎50g,白花蛇舌草100g,半枝莲100g,僵蚕50g,乳香50g,没药50g,水蛭30g,土鳖虫60g,守宫60g,干蟾皮60g,金钱白花蛇2只,穿山甲20g,蜈蚣20条,全蝎30g,川贝50g,郁金50g,莪术50g,三七粉30g。
        上药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10g,日三次。
        附记:  2015年2月13日,其媳为女儿来治病,问之,云: 自服丸药之后,迄今快两年,一直未去医院治疗。現在情况很好,能吃软饭,在家忙家务如常人。还说,曾用此方请药店又做过一料丸药吃过。
        按: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壮人无积,虚则有之”。说明癌症发生多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发生的,特别是脾肾二脏的虚损尤为重要,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食管癌属中医“噎膈"范畴,《景岳全书》认为“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说明了年高之人,元气衰败,脏腑阴阳气血亏损是形成癌症的基础。
        本案患者年高元气亏虚,因饮食失调,损伤脾胃,饮食不化精微,而变为痰浊,痰阻气滞,脉络阻塞,血行不畅,邪毒瘀积,癌症乃成。治疗当宗“养正积自除",故以益气养阴、补肾健脾,同时配合化痰袪瘀、解毒抗癌。治法攻补兼施,药味多而不杂。做成丸药,丸者,缓也,以丸药缓图,不但便于服用,且免虫类药因水煎而丢失部份药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7 17:38 , Processed in 0.06937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