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YG19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证验案拾零》序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18:49:21 | 只看该作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案四例
        一、概述
        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组成。功用解表清里。主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者。
        方中重用葛根解伏于肌表之邪,表解则里和;  黄芩、黄连清泄里热,热清则利止;  甘草和中缓急,协和诸药,共奏解肌清热之剂。
        本方原是治疗伤寒表证未解,医反误下,邪陷阳明致成热利的方剂。临床主治外感表邪未解,邪热入里而成湿热腹泻。葛根解表,若无表邪,亦可应用,以其能升阳解肌,使内郁的热邪外达而泻止,且能生津和胃以降解芩、连之燥。
        二、案例
      【例一】合香连丸加味治泄泻
        董某,女,62岁。2012年3月7日初诊。患者左下腹痛,大便溏稀,时有白冻。颈项强,转动不利。眠差,一夜只睡2一3小时。病已4、5年,多处治疗无效。舌红苔灰稍腻,脉沉滑有力。湿热郁结胃肠,病在太阳阳明二经,治当清热利湿,调和肠胃,佐以舒太阳经络。处方:
        葛根30g,黄连6g,炒黄芩8g,生甘草5g,木香3g,夜交藤30g,酸枣仁20g,五味子10g,制半夏15g,夏枯草10g,茯苓20g,炒白术10g,炒枳实10g,肉桂3g,生龙牡各30g(先煎)。五剂。
        3月14日二诊: 药后已不腹泻,项强、失眠均好转。
        前方加凤尾草10g。五剂。
        按:泻泄辦证,一般以暴泻为实,久泻为虚。但久泻中亦有湿热内蕴,因脾虚运化不及,外来之寒热湿滞蕴结曲肠,导致泄泻不已。
         本案患者虽病泄泻已四、五年之久,但因苔之灰腻,脉之沉滑有力而辨为湿热为患。治用葛根芩连汤以清化湿热为主,且葛根重用可利项强;佐以枣仁、五味子,既可安眠,又可合茯苓、白术以泄木安土,即叶天士所谓“ 阳明胃土已虚,厥阴风木振动";半夏、夏枯草和胃安眠;加枳实与白术成枳术丸以舒肝脾;加肉桂与黄连成交泰丸以交心肾。
      【例二】合四君子汤、痛泻要方加减治泄泻
        潘某,男,41岁。2013年7月23日初诊。患者患慢性肠炎已五、六年,屡治无效。每次受凉或食凉物即腹痛腹泻,日3一4次。舌偏淡苔薄白,脉弦缓。诊为脾肾阳虚,湿邪困脾,治当温中健脾利湿。处方:
        党参10g,炒白术15g,炮姜10g,吳茱萸4g,补骨脂10g,五味子6g,肉豆蔻6g,炒白芍15g,陈皮10g,防风6g,益智仁10g,黄连3g,诃子10g,木香3g。七剂。
        8月14日二诊: 仍然一痛即泻,受凉即泻。形瘦。肝脾不和,湿热内结。治当疏肝健脾泄热。处方:
        党参10g,炒白术15g,茯苓15g,甘草5g,猪苓15g,陈皮10g,防风6g,炒白芍15g,葛根10g,黄连6g,炒黄芩10g,益智仁10g,木香5g,乌梅10g,焦山楂10g,鹿啣草15g。七剂。
        2014年2月27日三诊: 患者陪妻子来治胃病,言去年8月份服七剂中药后腹泻即愈,至今未发,春节期间饮食控制不好,近来又发,但较前轻,希望能用前方再服。
        前方续服七剂。
        按: 治疗慢性泄泻,当遵“ 浅者在脾,深者在肾"  的原则。本案患者之久泻,从受凉或食冷物即腹痛腹泻,再从舌之质淡苔白,脉之弦缓,断为脾肾阳虚,治宜温肾健脾,用理中合四神加味却乏效,何故?此肠胃素有湿热郁结而现假象,每受寒凉则触动病根。温之不行即当转手清泄之,此所以久泻之难治也。二诊用葛根芩连汤清利阳明湿热,合四君子汤以健脾,因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又因患者有一痛即泻的症状,故合痛泻要方以抑肝扶脾,因为此方是疏风、补土、泻木之剂,其特点是泻前或泻后必有腹痛。
      【例三】合痛泻要方、香连丸加味治慢性肠炎
        骆某,男,23岁。2013年9月3日初诊。患者腹泻稀水,腹痛,一日5一6次。屡治乏效。舌红苔黄腻,脉右浮弦大,左沉濡。湿热积滞肠道,治当清泄肠胃。处方:
        藿香8g,黄连6g,炒黄芩10g,炒白术10g,炒白芍15g,焦楂麯各10g,炒枳实8g,防风6g,陈皮8g,猪茯苓各15g,凤尾草15g,木香4g。五剂。
        9月7日二诊 : 前方服后,腹痛腹泻好转,一日3一4次,觉全身乏力,小便黄。舌暗苔腐腻,脉弦大缓滑。处方:
        前方去藿香,加葛根10g,生甘草6g,马齿苋15g。五剂。
        9月12日三诊 : 腹泻已止,但腹仍时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肺与大肠为表里,当兼治肺。处方 :
        黄连6g,炒黄芩10g,葛根10g,生甘草5g,炒白芍15g,焦楂曲各10g,炒枳实8g,赤茯苓15g,木香4g,凤尾草15g,马齿苋30g,败酱草30g,冬瓜子15g,生苡仁30g,杏仁10g,桃仁10g。五剂。
        一个月后,其父来治胃病,说他儿子肠炎已完全好了,一直未发。
        按:本案患者感染时邪,治疗失当,致湿热积滞肠道,久留不去,以常法治之,虽有小效,但不明显。至第三诊用葛根芩连汤合印会河“ 清利肠道方”(桃仁9g,杏仁9g,苡仁9g,冬瓜子30g,黄芩15g,赤芍15g,马齿苋30g,败酱草30g),从肺论治,竟收显效。以肺与大肠为表里,清肺即所以清大肠也。印氏在此方后注云:“ 此乃治疗大肠病,包括结肠炎、结肠溃疡在内的最常用方剂,见大便肠垢不爽,即以此方治之,辄效”。还说此方有两个优点:一是取效快,一般在一周内即有明显效果;二是无不良反应,因此方无补涩兜邪及过寒伤脾之敝。
        此方为治慢性肠炎别开生面,余用之多验。
      【例四】合四君子汤加味治慢性肠炎
        余某,男,47岁。2020年6月4日初诊 患者大便溏薄粘滞,觉困倦乏力。经数医治疗乏效。舌红苔白,脉弦缓。气虚脾弱,肾阳不足。处方:
        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5g,白扁豆15g,陈皮10g,砂仁3g(后下),炒苡仁15g,干姜10g,厚朴7g,菟丝子15g,补骨脂10g,炒枳实10g,焦山楂10g,建曲10g。五剂。
        6月9日二诊: 大便仍觉不爽,溏臭,二天一次。脾虚湿热积滞。
        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6g,葛根15g,炒黄芩10g,黄连5g,炒苡仁15g,干姜10g,木香3g,炒枳实10g。五剂。
        6月14日三诊:大便已成形,臭味少。但仍觉难解,不利索。舌红苔薄白,脉弦缓。
        原方加陈皮10g,炒白芍10g,防风6g。五剂。
        6月20日四诊:诸证均消失。
        前方加山药15g。五剂。
        按:本案辨证要点在大便粘臭,此乃湿热积滞,故须清利湿热佐以健脾,葛根芩连汤合四君子汤加味,其中加木香含香连丸,加积实含枳术丸,如此则肠中垢滞得清,湿热得除。前医及余初诊时都未看到这一点,可见病情虽简单,辨证却不能疏忽。
      

32
 楼主| 发表于 2021-6-6 14:42:05 | 只看该作者
                    当归四逆汤证案三例
         一、 概述
        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组成。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并治寒入经络而致之腰、股、腿、足疼痛。
        方中当归、芍药养血和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甘草、大枣温中健脾,通草通行经脉。对于肝血不足,阳气亏虚而感受外寒,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温养四未而出现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之患者治疗有效。成无忌对此方功用的论述最为简要,他说:“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此汤复阳生阴。”
        本方加吴茱萸、生姜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治内有久寒,为何不用附子、干姜?因本证不仅阳虚有寒,且阴虚血弱,病在厥阴,故不用姜、附之辛热以耗烁阴液。
        二、案例
      【例一】合吴茱萸汤加减治头痛
        钱某,女,65岁。2015年2月3日初诊。患者头痛偏右,一啄一啄如小鸡啄痛,时昏晕,每负重加剧,痛时恶心欲吐,流眼水,微恶寒。大便每晨2一3次,不成形。舌淡苔薄,脉沉细缓。肝血不足,中阳虚馁,清阳不升。处方:
        吴茱萸8g,党参15g,炒白术15g,赤芍15g,当归10g,白茯苓15g,川芎8g,生黄芪20g,桂枝10g,细辛5g,炙甘草5g,通草3g,蔓荆子6g,红枣10个,生姜5片。五剂。
        2月10日二诊 : 头痛大减,几乎无症状。
        原方续服五剂。
        按:本案患者头痛而恶心欲吐,此即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的吴茱萸汤证,乃厥阴寒气上冲也。痛时流泪者,厥阴阴血内虚,经脉失荣,阳虚而失固密所致。治以当归四逆汤养肝益血,温经通络。大便每晨2一3次者,脾肾阳虚之证,故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方中加黄芪,又合黄芪建中意,如此则四方合用,患者中阳得建,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火源得益,阴翳自消,头痛自愈。
      【例二】原方加味治手冷
        江某,男,76岁。2014年12月25日初诊。患者在其夫人陪同下来诊,说与人握手,手冰凉,余无所苦,可否治疗?察其舌偏淡苔薄,诊其脉弦大而缓。BP: 155/65mmHg。病在厥阴,血虚阳弱,当归四逆汤加味治之。处方:
        当归15g,生白芍15g,桂枝15g,细辛5g,通草4g,生甘草6g,吴茱萸6g,鸡血藤30g,生姜5片,红枣7个。十剂。
        附记:2015年1月11日中午,余在回家途中,在街上遇到江,招呼后握手。他说:“你看我手怎么样?” 我说:“ 手挺暖和。”他说: “  是。十剂药就解决了我的难题,谢谢你!”
        按:本案患者平素肝血不足,阳气虚损,感受外寒而致气血运行不利,不能温养四末,故现手足寒冷的现象。治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即原方加吴茱萸、生姜二味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
       本案患者不仅仅是阳虚有寒,而且阴血亏虚,且病在厥阴,不在太阴,故不用姜、附之辛热温中,以妨伤阴耗液、守中不运,而用吴茱萸、生姜之温经活络且能直达四末。
      【例三】合桂枝茯苓丸治四肢逆冷
        徐某,女,52岁。2021年12月27日初诊。
        患者素来怕冷,病因产后未能好好休息,未满月即下田干活,吹风受寒。現全身怕冷,两手指冷如冰,指头发白。腹部怕冷怕风,须用热水袋焐着,再烫不知热,从脐周至脘部一块尤甚。晚上睡觉时被子须裹紧,怕漏风。大便难解,小便正常。舌偏淡苔薄,脉弦缓。此血虚寒入经络,病在太阴厥阴。处方:
        桂枝15g,赤白芍各10g,炙甘草6g,防风10g,炒白术15g,当归15g,吴茱萸6g,细辛5g,附子15g(先煎),生姜4片,大枣7个。五剂。
        1月10日二诊: 前方每次药后先觉脘中隐痛,但很快即消失。现脘腹已不怕冷,热水袋已去;大便已不干,易解成条状; 晚卧亦不怕风。唯手指头仍冷如冰,发白色,有时睡眠差,口干。舌绛苔干,脉浮弦稍数。中阳已复,血虚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治以温经通络法。处方:
        桂枝20g,赤白芍各10g,当归15g,细辛4g,吴茱萸7g,生甘草6g,通草3g,红花6g,桃仁10g,丹皮10g,茯苓15g,生姜4片,大枣7个。五剂。
        按:本案患者因产后血虚受风寒,出现指冷如冰,腹冷怕风,病在太阴厥阴,故治当两顾。二诊时腹冷证状已去,唯指头仍冷,治当去术附之温守,加桃红之活血,旨在通达四未也。
      
33
 楼主| 发表于 2021-6-7 20:06:07 | 只看该作者
                     四逆散证案九例
        一、概述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主要功用是透解郁热,疏肝理脾,用于治疗热厥手足不温,或脘胁腹痛,或泄痢下重者。
        方中柴胡和解少阳,使枢机运转、传经热邪得以透达,与枳实同用,可以升清降浊;芍药甘草同用,即芍药甘草汤,既可缓急舒挛,亦可调理肝脾,使土木得和而气机流畅。四味合而成方,能使少阳枢转,热厥自愈;肝脾两调,痛泄能瘥。
        厥逆一证,有寒热之分。本方所治属于热厥。乃因传经热邪内陷,阳气不能外达四肢而现四肢逆冷。用本方治疗,意在和解表里,疏畅内郁之阳,使其透达,厥逆自愈。尚有寒厥一证,属厥阴之证,宜用温里回阳之剂,非本方所治。
        本方亦可治肝脾失调,气滞不和而致之脘腹胁痛,泄痢下重等症。本人临床多用以治疗厥阴肝经所过部位之疾患,如乳腺增生,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肝胃不和之胃炎,附件炎、输卵管阻塞等。
        本方立法与使用范围,后世有所发展,如《和剂局方》之“逍遥散” 即以此方加味而成,本《内经》“木郁达之”之旨,加养血健脾之药,为肝郁血虚脾弱之证而设,临床用之广泛。
        二、案例
      【例一】合暖肝煎、甘麦大枣汤治胁痛
        蔡某,男,50岁。2015年2月5日初诊。患者左胁下引少腹隐痛,一跳一跳地十分难受。食冷食或受凉即腹泻。尿道易发炎,每次发炎,服头孢后即好转,此病年青时即有。平时性情急躁。舌淡苔白,脉浮小弦。此肝经寒凝气郁,治当暖肝解郁。处方 :
        枸杞子15g,当归15g,沉香5g,柴胡10g,乌药10g,茯苓15g,小茴香6g,肉桂6g,生白芍30g,炒枳壳10g,青皮8g,淮小麦40g,炙甘草10g,大枣10个。五剂。
        2月25日二诊 : 左胁少腹已不痛,自觉无任何痛苦。多年之痼疾霍然而愈,患者非常高兴,要求再服药以“断根”。
        原方续服五剂。
        附记: 患者自述: 年青时下腹被人打过; 又曾与一老头过宿受冻; 洗汪牛下冷水致患。
        按:本案患者左胁引少腹痛,是厥阴肝经为病,以胁与少腹皆为肝经所过之地。肝经受寒,肝气郁结,故以暖肝煎治肝肾阴寒,方中当归、枸杞温补肝肾,肉桂、茴香温肾散寒,烏药、沉香行气顺气,茯苓利湿降逆。四逆散疏肝理气,甘麦大枣汤缓肝之急。
      【例二】合旋覆花汤、延铃散加味治胁痛
        陈某,女,44岁。2014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两胁疼痛已十天,舌淡少苔,脉沉弦。肝气郁结,络脉不舒。治当疏肝理气和络。处方:
        柴胡10g,生白芍20g,炒枳壳10g,甘草5g,当归15g,制香附10g,川芎8g,郁金10g,苏子10g,桔梗10g,旋覆花8g(包),茜草10g,橘络5g,葱管一根为引。五剂。
        12月26日二诊 : 药后胁已不痛,这二天感冒,两胁又痛,咽如物堵。舌淡有裂纹,苔薄; 脉沉弦滑。
        前方去苏子,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绿梅花8g,木蝴蝶4g。五剂。
        按:胁痛一证,中医辩证大体上可分为肝气郁结、瘀血留滞、肝胆湿热和肝阴不足四种类型,而尤以肝气郁结为多见。治法每用疏肝理气、祛瘀通络、清热利湿和养阴柔肝。但肝为体阴用阳之脏,辛温香燥的疏肝理气药不宜多用久用,否则耗气伤阴,犯过犹不及之错。故对久治不愈的胁痛,既要遵久病入络之训,又当注意加用当归、白芍、生地、枸杞之类的药物以养肝之体而疏肝之用。
        本案患者胁痛属肝气郁结型,治以四逆散加香附、川芎(即柴胡疏肝散),合旋覆花汤(茜草代新绛),加郁金、苏子、桔梗,以化痰瘀,通络滞,叶天士所谓“ 顺肝之性以达温通阳气而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则胁痛自愈”。二诊时去苏子,加延铃散以增止痛之作用。因有梅核气,故又加绿梅花、木蝴蝶以清利咽喉。
      【例三】合四君子汤、痛泻要方加味治腹泻
        刘某,男,47岁。2014年10月4日初诊。患者每食油腻则腹泻,泻时腹痛。舌淡暗苔白,脉弦缓。脾虚肝旺,治当疏肝健脾。处方:
        党参15g,炒白术15g,防风8g,炒白芍15g,干姜10g,乌梅10g,柴胡10g,炒枳壳8g,茯苓15g,陈皮10g,山药15g,鸡内金10g,焦山楂15g,生甘草5g。五剂。
        附记:2015年2月11日晨,患者妻子来测空腹血糖,询问其夫腹泻情况,云药后即不腹泻,吃荤腥油腻亦不碍事。
        按:本案患者食油腻即泻,脾土虚弱之征;腹痛即泻,肝脾不和之象。故治以四君子汤健脾,四逆散疏肝,痛泻要方扶土抑木,加乌梅、山楂、鸡内金以和肝胆、磨积滞、消肉食、化油腻,如此则土木和、脾胃健则腹泻自愈。
       【例四】合肾四味加味治腰痛(一)
        马某,女,59岁。2013年8月8日初诊。患者腰痛多年,时好时坏。近来痛已一月,牵引少腹,舌红苔白,脉右沉弦左小弦。病在厥少二经。处方 :
        杜仲15g,续断15g,枸杞15g,怀牛膝15g,柴胡10g,生白芍20g,炒枳壳10g,生甘草5g,当归12g,丹参15g。七剂。
        8月15日二诊 : 腰痛已大减,不牵连少腹痛,唯腰仍酸。
        前方加莬丝子15g,补骨脂15g。七剂。
        按:本案患者腰痛,为肾气虚弱;痛连少腹,为肝经气滞,病在厥少二经。脉弦,主肝主痛,故此腰痛当顾及肝脏。四逆散擅长疏肝止痛,于补肾方中加用之,最为适宜。
      【例五】合肾四味加味治腰痛(二)
        张某,女,43岁。2016年12月4日初诊。患者腰酸痛,连及少腹,身困乏力。乳房胀痛。舌红少苔,脉细弦。肾虚肝气郁结,病在厥少二经。治当补肾疏肝。处方:
        莬丝子15g,补骨脂15g,枸杞子15g,仙灵脾10g,当归15g,柴胡10g,炒枳壳8g,生白芍15g,炙甘草6g,炒白术10g,茯苓15g,熟地黄10g,川芎8g,延胡索10g,川楝子8g。五剂
        12月14日二诊: 腰已不痛,少腹痛连腹股沟亦大减,乳房胀痛虽减,但仍有时出现,身困。
        前方加青皮10g,丹参15g,太子参15g。五剂。
        按:本案患者与前一案患者病情差不多,都是腰痛连少腹。但本案患者兼有乳房胀痛,此亦肝经不疏之明征。脉弦细,肝阴肝血不足之象亦露,故治疗时除补肾疏肝之外,还须顾及肝之阴血,故以四物汤养肝血,枸杞、地黄、当归、川楝子,仿一贯煎法,用以滋肝肾之阴。
      【例六】合逍遥散加减治肩背痛
        房某,女,34岁。2014年5月28日初诊。患者两肩酸胀,灼热感,胸闷气短,两手指关节晨僵。舌淡暗苔薄白有齿痕,脉浮缓滑。此肩凝症,从肝论治。处方:
        柴胡10g,生白芍30g,赤芍20g,生甘草6g,白芥子6g,姜黄10g,威灵仙10g,鸡血藤30g,桑枝30g,桂枝8g,炒枳壳10g,当归15g,豨莶草30g,全蝎4g。五剂。
        按:患者于6月21日来治心悸气短症,云前方服后肩背即已不痛,只要求治心悸气短症。
        傅山先生说:“ 肩背痛,手经病,肝气郁。平肝散风,祛痰通络为治。" “手痛足痛,心腹痛,一身众处皆痛,将何以治?治肝为主,肝气一舒,诸痛自愈。"以逍遥散变方为治。
        刘渡舟善用柴胡桂枝汤治肩胛和后背疼痛,认为柴胡能管两肩(与傅山的看法一致,从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着手),本案治疗亦仿其意。
      【例七】合暖肝煎加味治痛经
        钟某,女,42岁。2014年5月14日初诊。患者经常少腹痛,受凉加重。月经尚正常,但量多有血块,每次经来腹痛尤甚。白带有腥味。昨天受凉,腹痛难忍,腰酸,膝软无力。舌红少苔,脉缓滑。此足厥阴肝经寒滞,拟暖肝煎加味。处方:
        盐小茴香颗粒1袋(6g),乌药颗粒1袋(10g),白芍颗粒2袋(20g),延胡索颗粒1袋(10g),炒川楝子颗粒1袋(10g),枸杞子颗粒1袋(10g),当归颗粒1袋(10g),茯苓颗粒1袋(10g),肉桂颗粒1袋(3g),醋香附颗粒1袋(10g),沉香粉颗粒1袋(1g),干姜颗粒1袋(3g),甘草颗粒1袋(3g),柴胡颗粒1袋(6g),麸炒枳壳颗粒1袋(6g)。十剂。
        6月5日二诊 : 前方服后少腹已不痛,白带色黄、味腥均减轻,舌偏淡少苔,脉弦滑。
        前方加椿根皮颗粒1袋(10g),续断颗粒1袋(10g)。十剂。
        附记: 患者因在外经商,常来往于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痛经也断断续续治过,西医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但痛都未曾止过,此次服后一点不痛。因煎药不便,故一直用颗粒剂。
        按: 痛经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运行,如气血充沛,则经行畅通无阻,何痛之有?否则经行涩滞不畅,不通则痛。临床上,痛经一般可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类型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本案患者的痛经属寒湿凝滞,又兼气滞血瘀。寒湿伤及肝经,客于胞宫,经脉凝滞,收引作痛; 肝气不疏,气机不利,气不能运血以畅行,血不能随气而流通,以致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作痛。病因寒凝、气滞血瘀而致痛经,治疗原则是温通经脉,理气化瘀,可治以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但此汤温经化瘀有余而疏肝理气不足,故移用治肝寒疝气的暖肝煎合四逆散加减治之。
      【例八】 合当归芍药散治少腹痛
        吴某,女,40岁。2014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少腹痛连腰部,多方治疗鲜效。乃请妇产科取环,环取后仍痛。性交后有血丝。阴超检查宫内有少量积液,怀疑炎症引起,服消炎药无效。近来又因买房烦恼,眠差,头昏,走路打飘,牙痛,时心悸。舌偏淡少苔,脉浮小弦。此少阴亏虚,厥阴气滞不舒,病在肝肾。处方:
        当归15g,生白芍15g,川芎10g,炒白术15g,白茯苓15g,泽泻15g,柴胡10g,炒枳壳10g,生甘草5g,艾叶6g,玄胡索10g,续断15g,菟丝子15g,杜仲15g。五剂。
        3月15日二诊 :药后诸证大减,少腹已不觉痛。
        前方去玄胡索、菟丝子、杜仲、艾叶,加乌贼骨15g,茜草根10g。五剂。
        按: 当归芍药散原为张仲景治疗妇人妊娠,腹中疼痛之方,有养血、活血、化瘀、渗湿的作用,临床上可用治多种疾病,不限于妇人妊娠。
       本案患者少腹痛连腰部,病在厥少二经;性交后有血,阴超查宫内有少量积液,此肝血不足,脾虚湿滞;因买房烦恼,又是肝气郁结。故治以四逆散疏肝止痛,当归芍药散养血柔肝,健脾利湿,再加菟丝子、杜仲等以补肾、壮腰膝。病情复杂,用药亦当面面照顾。
      【例九】合一茹蘆四乌贼骨治带下病
        余某,女,22岁。2016年9月19日初诊。患者白带淋漓,带血,月经来时亦有血块,少腹坠痛。舌红苔薄,脉小数。湿热下注,伤及冲任。治当凉血解毒止带。处方:
        生地炭15g,贯仲炭12g,炒白芍15g,炒白术20g,炒黄柏10g,乌贼骨15g,茜草根15g,山药15g,蜀羊泉15g,椿根皮15g,茯苓15g,柴胡10g,炒枳壳10g,生甘草5g。五剂。
        9月25日二诊: 白带已很少,无血,少腹亦不坠痛。
        前方续服五剂。
        按:妇人带下病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脾虚肝郁,湿热下注;二是肾气不足,下元亏损;三是感受湿毒,伤及冲任。治疗原则当以健脾、升阳、除湿,并结合临床见证,采用疏肝补肾,清热解毒之品。
        本案患者肝郁化热,湿毒下注,损伤冲任之脉,故治疗以四逆散疏肝解郁,止少腹之痛;炒黄柏、椿根皮、蜀羊泉清湿毒;生地炭、贯仲炭凉血止血;白术、茯苓健脾;用乌贼骨、茜草根者,以此二药散敛兼顾,既可行血通经,又可止血止带,余治妇科疾病,调理冲任,多喜用之。


34
 楼主| 发表于 2021-6-8 22:50:27 | 只看该作者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案三例
        一、概述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组成。功用排脓消肿。主治肠痈内脓已成,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脉数者。
        方中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排脓消肿,而妙在加一味附子,可振奋阳气以化瘀滞,加强排脓解毒之力,正象猪苓汤内加阿胶一样,皆是仲景组方的点睛之笔。
        近代对本方的运用范围有所拓展,除了用于治疗急慢性兰尾炎外,对于腹腔和盆腔内多种化脓性病症,如妇女的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卵巢囊肿、甚至宫外孕包块等,男子的前列腺炎、精囊炎等有寒热错杂、痰瘀交阻之证状者,均可用之。另,根据仲景所述条文,此方乃治“ 疮痈肠痈浸淫病”,因而用来治疗皮肤渗出性湿疹、脓泡疮、痤疮等“  疮” 和下焦湿热引起的“  浸淫病",有良效 。
        余临床用此方加大黄,就有了合大黄附子汤同用的意思,治疗腹痛收效尤佳。
        二、案例
      【例一】合大黄附子汤、桂枝茯苓丸加味治肠粘连
        景某,女,46岁。2010年5月25日初诊。患者两年前做过兰尾手术后不久又出现腹痛,住院治疗,诊断为肠粘连。出院后少腹一直隐隐疼痛,得暖则舒,自觉如冰在下腹,月经来时痛剧,色淡有块。腹诊: 麦氏点有压痛。舌红苔薄白,脉沉弦细。肝经寒凝血瘀,不通则痛。处方:
        生苡仁30g,附子15g(先煎),败酱草30g,制大黄10g,肉桂5g,茯苓15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细辛3g,干姜10g,吴茱萸5g,炒枳壳10g。三剂。
        5月29日二诊: 前方服后,腹痛大大减轻,少腹已不觉冷。唯麦氏点重压时仍有轻微疼痛。舌红苔薄微黄,脉沉弦。
        原方加蒲公英15g。三剂。
        按:《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本案患者兰尾手术后,遗留腹痛,从脉证看,病因寒滞血瘀。寒凝血脉,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失其温养;瘀血阻滞,络脉绌急不通。不通则痛,故治当温里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附子汤,治疗寒热错杂的腹腔炎症,再合桂枝获苓丸以活血化瘀,无论积块之有无,只要见络脉不通,气血阻滞,均可用之。
      【例二】合大黄牡丹皮汤加味治慢性兰尾炎
        陈某,女,30岁。2015年7月11日初诊。患者腹痛,在乡村诊所诊断为兰尾炎,经输液和使用抗生素后,时好时坏。这两天受凉,兰尾炎又发作,西医治疗后,效不显著,建议手术。患者心生畏惧,乃请中医试治。患者右下腹痛,麦氏点有压痛和反跳痛。面色少华,乏力,纳可,大便正常,小便不黄,无寒热。舌淡暗少苔,脉沉弦缓。气血不足,受凉后血行不畅,湿热瘀滞生痈。处方:
        生苡仁30g,附子8g,败酱草30g,生黄芪30g,赤芍15g,丹皮10g,制大黄10g,炒枳壳10g,蒲公英30g,当归15g,桃仁10g,白花蛇舌草30g。五剂。
        7月17日打电话询问(初诊时让她留下手机号),云: 服至第三剂后即完全不痛,现在全好了,用手重按亦不痛。
        按:   兰尾炎即中医的肠痈,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热毒内蕴,瘀积肠中,而生痈疡,急性期属热属实者居多,治疗当从“六腑以通为顺"  的观点出发,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但如是慢性兰尾炎,不排除患者有气血虚弱的情况。宋代《圣济总彔》的作者就认为此病有“ 肠胃虚弱”的内因。
        本案治愈的关键在于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薏苡附子败酱散消肿排脓;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以增强清热解毒的作用;妙在重用黄芪、当归补益气血,扶正祛邪,否则证状虽有好转但易复发,甚至根本就不见效。余临床见外科疮疡转成慢性而现气血不足之证者,加黄芪、当归于清热解毒方中,每收意想不到的疗效。
      【例三】合葛根芩连汤加味治肠癌手术后大便难
        胡某,女,86岁。2019年9月24日初诊。患者直肠癌手术后已12年,近来腹胀,大便难解,饮食减少,下肢乏力。舌深红苔黄腻,脉弦缓。脾虚气滞,湿热郁结阳明。处方:
        生苡仁30g,附子6g,败酱草20g,制大黄6g,厚朴6g,梹榔6g,炒枳实10g,炒白术12g,葛根12g,黄芩12g,黄连8g,甘草3g,木香3g。三剂。
         9月29日二诊: 药后腹胀大减,大便易解,但睡眠不好。
        前方加茯神30g。三剂。
        10月5日三诊: 大便解已顺畅,脘腹不胀,饮食增加,睡眠好转。唯觉口干,下肢乏力,头微晕。舌淡苔白,脉弦缓。患者有多种慢性病,服多种西药。高年体弱,当慢慢调治,欲速则不达也。
        前方去木香,厚朴、槟榔,加太子参30g,当归10g,炒莱菔子10g。五剂。
        按:本案患者乃高年体弱之人,肠癌手术已12年之久,近来腹胀便难。从饮食减少,下肢乏力看,当属气虚脾弱,然舌质深红舌苔黄腻,当属湿热壅遏,大肠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道失职。治当清热通腑、理气导滞,先去实热,再顾气血不足,此亦急则治其标也。
      
35
 楼主| 发表于 2021-6-9 19:03:18 | 只看该作者
                         麦门冬汤证案三例
        一、概述
        麦门冬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组成。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主治肺胃阴伤,气火上炎,咳吐涎沫,咽喉干燥不利,舌红少苔,脉虚数。
        方中重用麦冬养肺胃之阴,清肺胃虚热;人参、 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即“ 培土生金” 之法; 半夏降逆下气,化虚火灼津而生之痰涎,与麦冬配伍,其燥性减而降逆之用存,麦冬得半夏,其腻性消而滋阴之用留,相反相成; 甘草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
        本方证是胃有虚热,津液不足,虚火上逆所致,病虽在肺,其源在胃。
        本方临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肺结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妊娠呕吐等辨证属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或胃失和降者。
        二、案例
      【例一】合四君子汤加减治梅核气
        孙某,女,53岁。2017年10月9日初诊。患者咽喉不利,如有物堵  ; 口舌干燥,欲得水润 ; 嗳气。已二个多月,舌红苔薄,脉虚弦。肺胃阴虚,虚火上浮,胃气上逆。处方 :
        麦门冬15g,太子参10g,法半夏10g,甘草5g,茯苓10g,旋覆花6g(包),桔梗10g,玄参10g,北沙参10g,綠梅花6g,木蝴蝶3g,郁金10g,八月扎10g。五剂。
        10月16日二诊 :前方服后咽中舒服,不觉干燥,亦无痰堵的感觉。要求前方再服五剂以巩固疗效。
        按: 梅核气是中医病名,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表现为咽中有异物感,似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五官科检查,咽部无任何器质性病变。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性咽炎,癔球症之类。中医认为与肝气郁结、痰浊阻滞有关,多治以理气化痰,疏肝解郁为主,典型的的方剂是半夏厚朴汤。然临床治疗並不尽如人意,仍当辨证施治。
        本案患者咽喉不利而兼口干舌燥,显然有肺胃阴虚的症状,可治以麦门冬汤。加沙参、玄参以助麦冬养阴清肺;加旋覆花助半夏以降逆化痰;他如绿梅花、八月扎、郁金、木蝴蝶,疏肝理气而不伤阴,化痰利咽而不碍胃。
      【例二】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梅核气
        刘某,女,53岁。2017年6月12日初诊。患者咽喉不舒如堵,舌根痛连牙龈,唇裂出血,至晚舌痛,噙冷水才能入睡。晨轻,午后至晚至夜加重。舌红苔薄干黄,脉弦细。处方:
        熟地黄60g,天麦冬各20g,巴戟天20g,茯苓10g,五味子4g,玄参10g,桔梗6g,黄连5g,肉桂2g。三剂。
        6月15日二诊 : 服第一剂药后腹泻,后即不腹泻。证状有所减轻,火辣辣的感觉已无。但咽喉仍然干燥不舒,舌两边夹痛,话说多则舌咽牵扯痛,全身乏力。患者说,此病昰因心情不舒畅时引起的。肝气郁结,肺胃阴伤,虚火上浮。处方:
        淮小麦60g,炙甘草10g,大枣10个,麦门冬20g,法半夏10g,太子参15g,玄参15g,北沙参15g,知母10g,黄柏10g,桔梗10g,绿梅花6g,合欢皮15g。三剂。
        6月18日三诊 :诸证均大减,唯咽稍觉不舒。
        前方三剂。
        按: 本案患者咽喉如堵,牙痛欲噙冷水才能入睡,此为肺阴不足,胃火有余,肝阴亏损,肝气不疏。治当养阴清火,佐以疏肝理气。初诊用引火汤,收效不显,乃因此虚火出自肺胃,而非肾中龙雷之火,巴戟、肉桂之用不适病情。故二诊时改用麦门冬汤加玄参、北沙参养肺胃之阴;甘麦大枣汤加绿梅花、合欢皮疏肝解郁;桔梗、甘草利咽喉;而知母、黄柏之用,最能滋阴清火,故能收桴鼓之效。
        【例三】合左金丸加味治胃病
        王某,男,46岁。2015年9月20日初诊。患者脘痞,泛吐酸水,口干。舌红苔薄,脉弦数。胃阴不足,胃失和降,痰浊上泛。治当滋阴化痰,和胃降逆。处方:
        太子参15g,北沙参15g,麦冬10g,法半夏10g,黄连6g,吳茱萸2g,白芨10g,浙贝母10g,茯苓15g,蒲公英15g,生麦芽20g,瓦楞子30g(先煎)。五剂。
        10月11日二诊: 脘痞泛酸均好转,前方续服五剂。
        按:本案患者泛酸、脉数,是胃有痰热;口干,乃胃热伤阴。治以麦门冬汤,化痰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生痰;左金丸、瓦楞子、浙贝母、白及抑胃酸;蒲公英清胃热;生麦芽和胃疏肝,且能缓解蒲公英败胃之弊。
        一般说来,胃病属阴虚者,泛酸不明显,而本案患者泛吐酸水,是因胃热而致胃阴受伤,胃阴受伤而致胃气上逆,故治以清热养阴,和胃降逆。
      
      
36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8:43:01 | 只看该作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案一例
        一、概述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组成。功用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方中桂枝、麻黄、防风、生姜,祛风通阳 ; 附子祛寒、温经止痛,配伍知母、芍药养阴清热 ; 白术健脾除湿 ; 甘草调和诸药,配芍药柔筋止痛。全方共奏通阳行痹、祛风逐湿的功效。实际上,本方是麻黄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甘草附子汤的合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流注筋脉,日久化热伤阴,肢节疼痛的病证。
        姜春华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卓效,关键在于附子,不用则无效。何绍奇认为,附子用量不足亦无效。
        本方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关节病,而证见关节肿大、剧痛、眩晕、短气、泛恶欲吐、脉弦弱者 ; 还可用于麻疹并发肺炎、肺源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等肺心病证。
        临床以关节疼痛、肿胀,舌红苔白,脉数为辨证要点。
        二、案例
      【例】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痹症
        周某,男,51岁。2016年12月20日初诊。患者腰痛已四、五年,CT检查为椎间盘突出,中西医治疗均乏效。此次发作全身疼痛,两股连腰尤甚,头痛如裹。时发热至38°C左右。小便频数,每一小时一次,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寒湿困于太阳经,肾虚阳气不展。处方:
        炙麻黄6g,防风8g,桂枝10g,白芍15g,知母12g,白术12g,附子15g(先煎),甘草6g,羌活10g,独活10g,桑寄生15g,菟丝子15g,杜仲15g,全蝎5g,生姜2片。五剂。
        12月26日二诊 : 药后热退,身痛、头如裹皆消,腰痛减轻,唯觉尻骨处隐痛。小便现已二小时一次。处方:
        杜仲15g,续断15g,独活10g,桑寄生15g,桂枝10g,赤白芍各15g,生甘草5g,生白术12g,鸡血藤30g,全蝎5g,附子10g,莬丝子15g,威灵仙10g,仙灵脾10g,补骨脂10g,红枣7个,生姜2片。五剂。
        按: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谓: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赵以德说: ‘’ 此风寒湿,痹其荣卫、筋骨、三焦之病。头眩短气,上焦痹也; 温温欲吐,中焦痹也 ; 脚肿如脱,下焦痹也;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筋骨痹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 ; 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
        本案患者风寒湿邪痹阻三焦,头痛如裹,风湿痹于上焦;  大便溏,寒湿困于中焦脾胃 ; 小便频数,寒邪伤及下焦肾与膀胱。发热是荣卫痹阻,身疼乃筋骨痹阻,舌淡是阳气不足之征,脉数乃邪郁化热之势。脉证正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故用之,初诊即見显效。经方只要辨证准确,病机再复杂,投之每收神奇之效。
37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8:45:26 | 只看该作者
                     痛泻要方证案二例
        一、概述
        痛泻要方出自《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组成。功用补脾泻肝。主治因肝木乘脾土而引起的肠鸣腹痛,一痛即泻。
        本方白术健脾土,芍药泻肝木,陈皮理气宽中,防风舒肝散脾,四药配用,泻肝木之有余,补脾土之不足,调气以治痛泻。正如吴鹤皋所云:“ 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二、案例
      【例一】合四神丸、理中汤治慢性肠炎
        翁某,男,59岁。2020年4月26日初诊。患者少腹痛连龟头已数年,一痛即欲如厕,但蹲下却大便难出,解出少,不成形,一日二次。曾做肠镜检查,谓慢性肠炎,中西药治疗鲜效。近来疼痛加剧,且增左手麻如针刺。舌淡少苔有裂纹,脉弦滑。脾肾阳虚,木土不调。治当温补脾肾,调和肝脾。处方:
        炒白术15g,炒白芍15g,陈皮10g,防风6g,补骨脂10g,吴茱萸5g,煨肉蔻10g,诃子10g,党参10g,炮姜10g,五味子6g,凤尾草12g。五剂。
        5月4日二诊:药后腹已不痛,便亦成形,且无虚坐努责之苦,左手麻减。然阴囊发痒,搔有少许黄水。曾发过痛风,发时路不能走,欲在地上爬。此肾阳虽见升,而脾湿却又显,治当兼顾。处方:
        炒苍术10g,炒白芍15g,陈皮10g,防风8g,黄柏10g,蛇床子10g,土茯苓30g,生苡仁30g,川牛膝10g,诃子10g,肉豆蔻12g,凤尾草15g,炙甘草6g。五剂。
        按:慢性肠炎每多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辨治颇费踌躇。本案患者一痛即泻,责之肝脾不和;虚坐努责,便不成形,责之脾肾阳虚;而少腹痛连龟头,阴囊抓有黄水,又是厥阴肝经湿热不清。二诊方中以四妙祛湿热,重加土茯苓以降尿酸。
      【例二】合四神丸、香连丸加味治泄泻
        蒋某,女,70岁。2013年3月11日初诊。患者从去年夏天即开始腹泻,一痛即泻,无红白冻,一日4一5次,肠鸣。某医开枫蓼肠胃康颗粒,初效,后又无效。更数医,均时好时坏。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弦。肝脾不和,脾虚湿盛,肾虚固摄乏力。治当调和肝脾,健脾温肾,佐以利湿。处方:
        防风8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陈皮10g,太子参15g,茯苓15g,猪苓15g,益智仁10g,肉豆蔻10g,黄连6g,木香8g,槟榔15g,白扁豆30g,石榴皮15g,炒苡仁30g,鹿啣草15g。五剂。
        3月20日二诊 : 前方服至第三剂方有效,大便一日一次,五剂服完,只隔一天又泻,今天已泻4次,稀粪,肛门作胀。有时一痛即泻。脾肾两虚,肝脾不和。处方:
        防风8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陈皮10g,茯苓15g,益智仁12g,肉豆蔻10g,黄连5g,木香8g,槟榔15g,白扁豆30g,石榴皮15g,补骨脂10g,五味子6g,吴茱萸5g,党参12g。五剂。
        3月27日三诊 : 前方服后已3、4天不泻了,还从未有过这情形。患者称药服的太多,怕吃了,这几年因腹泻从未断过药。
        前方续服五剂。
        按:本案患者腹泻是因脾肾阳虚,肝脾不和,治以痛泻要方合四神丸加味。其中补骨脂温肾涩肠止泻,配黄连清脏腑潜在之热,加益智仁者,以其有温肾摄涎的作用,用于泄泻,可提高肠管对水份的吸收功能,服药后可使粪中水份减少。木香配黄连,合成香连丸,为治慢性肠炎常用之药。石榴皮止泻杀菌,配槟榔、炒扁豆可减其兜涩之性,对因脾虚湿盛,肠中余邪未尽,气机阻滞之久泻久痢之症,颇有效果。
38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22:21:08 | 只看该作者
                        二妙散证案二例
        一、概述
        二妙散出自朱震亨的《丹溪心法》,由黄柏、苍术二味组成。功用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引起的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阴囊湿痒,白带等疾病。
        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二药相合,具有清热燥湿之功。現多以此二药为丸,名二妙丸; 加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名三妙丸; 再加苡仁祛湿热、利筋脉,名四妙丸,为治湿热痿证之妙剂。《素问. 生气通天论》云: “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这是湿热内侵,导致湿热痿痹,治当清热燥湿,不宜使用强筋壮骨之剂。痛风证见脚膝关节红肿,属于湿热痿痹,故余常用四妙丸加味治之。
        二、案例
      【例一】原方加味治痛风   
        胡 某,男,46岁。2011年3月25日初诊。患者左足大趾红肿疼痛,艰于行走。尿酸570(正常值: 200一460mmoI)。舌红苔薄白,脉沉弦。湿热痹症。处方:
        苍术15g,黄柏15g,生苡仁30g,萆薢15g,威灵仙15g,忍冬藤30g,桑枝30g,土茯苓30g,桃仁10g,丹参15g,泽泻15g,泽兰15g,川牛膝12g,知母10g,制乳没各10g,生石膏30g(先煎)。十剂。
        4月6日二诊: 尿酸521.68。舌红苔微黄,脉沉弦。处方:
        土茯苓40g,赤白芍各20g,生甘草5g,川牛膝15g,黄柏15g,生苡仁30g,虎杖15g,山慈菇10g,泽兰泻各10g,萆薢15g,忍冬藤30g,嫩桑枝30g,制乳没各10g。十剂。
        4月18日三诊: 左腿酸无力,大足趾红痛减,但仍灼热。尿酸512.4,小便黄。舌红苔白,脉弦数。仍宗前法,清热利湿化浊。处方:
        前方去乳香、没药、白芍、黄柏、虎杖,加丹参15g,丹皮10g,生地黄30g,白茅根30g,威灵仙12g。十剂。
        4月29日四诊: 尿酸没有化验,自觉症状大好,足趾已不痛,亦不红肿,左腿亦不酸楚。
        前方去茅根、牛膝,加黄柏15g,生苡仁30g,桃仁10g,红花6g,车前子10g(包)。十剂。
        按: 由于嘌呤代谢障碍,体内产生过多尿酸,尿酸结晶会在体内的关节、体液和组织中积聚,从而引起痛风。中医认为湿热下注引起关节红肿疼痛,治当清热利湿,活血镇痛。
        本案患者的治疗,用四妙丸改汤合朱良春老中医的“痛风汤”加减治疗,收到了明显的疗效。痛风汤由土茯苓、萆薢、威灵仙、山慈姑、苡仁、车前子、苍术、桃仁、红花、泽兰、泽泻等组成,方中土茯苓、萆薢、威灵仙有显著的排尿酸作用。
      【例二】合生脉饮加味治痛风
        陈某,男,66岁。2020年8月11日初诊。患者颈椎因车禍受伤正在住院治疗,最近痛风又发作,故来门诊请中医治疗。下肢踝关节、足大趾关节红肿疼痛,艰于行走。舌淡红苔黄腻,脉虚数结代。气阴两虚,湿热下注。处方:
        炒苍术10g,生黄柏15g,生苡仁30g,川牛膝10g,忍冬藤30g,威灵仙10g,泽兰10g,泽泻15g,徐长卿15g,生地黄15g,丹参15g,葛根15g,土鳖虫10g,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7g,六一散10g(包),桑枝30g,土茯苓30g,萆薢15g。七剂。
        8月19日二诊:下肢踝及足大趾关节红肿全消。唯觉颈后麻,西医给服甲钴胺。舌淡红、苔淡黄稍腻,脉已无止象。原方去忍冬藤、桑枝、土鳖虫,葛根、丹参、太子参各加至30g。七剂。
        按: 西医之所谓痛风,中医多作痹症论治,寒热虚实,皆须辨证论治,其中属湿热痹者尤多,属虚者并不偶见。本案的治疗与前案的不同在于: 本案有气阴两虚证,从患者的脉结代可知,故于治疗方中加生脉饮。这是局部与整体、辩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结果。
39
 楼主| 发表于 2021-6-11 22:22:09 | 只看该作者
                     枳术丸证案二例
        一、概述
        枳术丸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由枳实、白术组成。功用益气健脾,消胀除满,主治脾虚不运,气滞于中,或气虚下陷引起的神疲、腹胀、纳少、便溏或便秘等证。
        方中白术苦温健脾化湿,枳实苦寒下气消痞满,复用荷叶为丸,升养胃气,并助白术健脾之力。在用量方面,白术重于积实一倍,寓消于补,具有补而不滞,消不伤正的作用。
        枳术丸加神曲、麦芽为曲麦枳术丸,治食物过多,心腹胀满不快;加半夏、陈皮为橘半枳术丸,治脾虚停痰,飲食不消,气滞痞闷;加木香、砂仁为香砂枳术丸,能破气滞,消宿食,开胃进食。
        胀满一证,有虚实之分。胀而拒按者为实,喜按喜温者为虚。以枳术丸养正消痞治胀满,临床运用可灵活加味。如:可加太子参、山药、苡仁等清养之味以增健脾之力,加佛手、香椽等理气而不伤气之品以助消胀之用,加升麻、葛根等升提之药以升举清阳。
        另有枳术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枳实用量大于白术,主治“ 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之症,以消为主,寓补于消,作汤以荡滌之;  而枳术丸则白术用量大于枳实,以补为主,寓消于补,泛丸以缓消之。二药用量轻重不同,汤丸有异,其中深意,值得玩味。
        二、案例
      【例一】 合小承气汤加减治便秘
        陈某,男,39岁。2011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有精神分裂症,服多种西药,现已三天不大便,腹胀痛难忍,大便欲解不出,用果导等皆无效。舌红苔黄腻,脉沉数。脾虚湿浊中阻,肠道气滞不畅,治当泄浊通腑。处方:
        莱菔子15g,厚朴10g,槟榔10g,全瓜蒌30g,炒枳壳15g,生大黄12g(后下),玄明粉6g(分冲)。三剂。
        11月18日二诊 : 大便已通,便稀,少腹亦不胀。昨天中午大便一次,至现在尚未大便,目昏花。舌红苔腻微黄,脉弦细数。处方:
        莱菔子10g,全瓜蒌20g,槟榔10g,炒枳实10g,生白术50g,火麻仁15g,制大黄6g。五剂。
        按:本案患者大便难,是因湿热积滞,肠道阻滞不通引起。故初诊即以小承气汤加减以清热通腑,理气消滞。二诊见便稀,故去玄明粉加枳术丸以健脾消滞,方中白术用量独重,意在以健脾为主,脾健则运化有力,再佐以消导之药,寓消于补,大便自然通畅。
      【例二】原方加味治便秘
        陈某,女,20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大便秘结难解,2一3天一次,脐下痛,有口臭,太硬食物吃下胃中如刺。舌红苔薄白,脉弦缓。脾虚气滞,胃肠干燥。治当健脾理气润肠。处方:
        生白术60g,炒枳实15g,生地黄20g,全瓜蒌20g,肉苁蓉40g,当归15g,鸡血藤20g,槟榔15g。五剂。
        8月21日二诊: 前方服后,大便易解,一日一次,稍溏。无口臭,脐下亦不痛。开学临近,要求再服几剂以巩固。
        前方五剂,每隔一日服一剂,正好服至开学。
        按:便秘一证,临床上以虚证为多,多见于老年人,久病及产妇等身体虚弱者,或气虚传导无力,或血虚津亏不润,大便滞而不通。
        本案患者便秘是因脾虚气滞,肠道干涩引起,故以枳术丸加味治之。方中白术具有健脾益气,调节胃肠运动的功能。用来通便须生用、重用,用于气虚便秘,或脾虚湿阻、腑气不通之便秘。佐以枳实行气导滞,或枳壳宽肠下气。加当归、生地养血滋阴,苁蓉、瓜蒌子、鸡血藤、梹榔理气润肠通便,全方通便而不伤正,健脾而不壅滞。
40
发表于 2021-6-12 07:02:2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6 20:28 , Processed in 0.05992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