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YG19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证验案拾零》序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21-6-12 19:23:26 | 只看该作者
                      黄连阿胶汤证案一例
        一、概述
        黄连阿胶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组成。功用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主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  邪火内攻,热伤阴血,下痢脓血。
        方中本着“阳有余,以苦降之"的治疗原则,以黄连、黄芩之苦泻心火,使心气下交于肾;  本着“阴不足,以甘补之”的治疗原则,以芍药、阿胶、鸡子黄之甘滋肾阴,使肾水上济于心。苦寒与咸寒、降火与滋阴同施,心肾相交,水升火降,共奏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之功,而心烦自除,夜寐自安。
        方中鸡子黄和阿胶的运用,颇有深意。《伤寒附翼》谓: “鸡子黄禀南方之火色,入通于心,可以补离宫之火…; 黑驴皮禀北方之水色,且咸先入肾,可以补坎宫之精…火位之下,阴精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临床上常用于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失眠症,还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口腔溃疡、支气管扩张咯血、失音等辨证属于阴虚火旺者。
        二、案例
      【例】 合甘麦大枣汤治失眠
        陶某,男,47岁。2017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每晚10点后,烦躁难以入眠,欲起身则稍缓;  手心、胸腔发热; 夜尿多,一夜7一8次。舌暗红苔薄微黄,脉虚弦。肾阴不足,心火上亢,心肾不交。处方:
        黄芩10g,黄连6g,生白芍10g,淮小麦50g,炙甘草10g,红枣10个,东阿阿胶10g(烊冲),鸡子黄2枚(分别冲入头煎和二煎的药汁中)。五剂。
        11月23日二诊: 前方服后,睡眠大有好转,能睡6一7个小时,梦亦少; 手心、胸腔发热已无感觉。昨晚因被楼下人吵醒,未能睡好。
        前方加夜交藤30g。五剂。
           按:  《灵枢•大惑论》云:“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中医认为 ,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化结果,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就会出现失眠证状。
        本案患者烦躁不能入睡,手心、胸中发热,是心火旺而肾水亏损,坎水不能上济离火,治当交通心肾,张仲景之黄连阿胶汤最为对证。 此汤原治少阴病热化伤阴后的阴虚火旺证,如原文所云:“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运用此方的辨证要点就在“ 心中烦" 三字。
         凡治失眠的药,余每嘱患者晚服头煎,晨服二煎,以头煎药汁浓,利于入睡。
42
 楼主| 发表于 2021-6-12 19:24:51 | 只看该作者
                           猪苓汤证案二例
        一、概述
        猪苓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组成。功用滋阴利水。主治(1)水热互结,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心烦不得眠,或兼有咳嗽呕恶者。(2)淋疾尿血,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少腹胀满作痛者。
        方中猪苓、茯苓甘平,淡渗利水; 泽泻甘淡利水,咸寒渗泄肾浊,泻膀胱之热; 滑石甘寒清热,滑利水道,使水热从小便而解; 阿胶甘平,滋阴润燥,且能防止诸药渗利伤阴之弊。五药合用,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使水去热解,阴复渴除。
        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而为热,与水搏结,以致水气不化,小便不利。水热互结则津不上承,热更伤阴,以致口渴心烦不得安眠; 甚至上犯肺胃,为咳为呕。此时投以猪苓汤利水滋阴,使水去而热消,阴复则烦除。
        淋疾血尿用此方,乃属湿热蕴蓄下焦之患,故取二苓、泽泻、滑石分利湿热,阿胶养阴止血。
        二、案例
      【例一】合导赤散加味治尿道炎
        王某,女,60岁。2016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尿频尿急,尿黄,尿道有灼热感,夜尤甚,解时用力,少腹微坠。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肾阴亏损,湿热下注。处方:
        生地黄15g,泽泻10g,丹皮10g,赤茯苓15g,黄柏10g,知母10g,当归10g,浙贝母10g,苦参10g。五剂。
        11月19日诊: 药后少腹已不下坠,小便仍频数,灼热,解时费力,头晕汗多,夜醒有汗,烦躁有汗,梦多。阴虚水热互结。处方:
        生地黄15g,猪苓15g,生甘草6g,桔梗10g,瞿麦10g,赤茯苓15g,泽泻15g,阿胶10g(烊冲),金钱草15g,淡竹叶10g,车前子10g(包),琥珀6g(冲),滑石10g(包)。七剂。
        11月28日三诊 :前方服后尿灼热、频数,汗多诸证均大减。但觉胃脘不舒,少腹有物压的感觉。
        前方加白术10g,砂仁3g(后下)。五剂。
        按:本案初诊,从患者尿黄,尿道灼热,断为肾阴虚而湿热下注,以知柏地黄去山药、萸肉之酸收,合当归贝毌苦参丸清利下焦湿热,特别是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要略》是为治疗妇人产后血虚郁热、小便难而设,今人用以治疗泌尿系感染如尿道炎等有效。何以本案用之乏效?问题在于没有抓住“ 阴血亏损,水热互结”这一辨证要点。患者少腹微坠,解时费力,病位在足太阳膀胱经,不在足少阴肾经,此其一; 烦躁有汗、头晕有汗、夜醒有汗,是热与水结,太阳蒸蒸汗出,非少阴湿热下注,此其二; 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头晕梦多,是阴血亏损之证,此其三。此水热互结为先,热伤阴液为后,治当清水热为主。故改方治以猪苓汤,以二苓、泽泻配滑石泻热,导湿浊从小便而出。正如《医方集解》在辨五苓散和猪苓汤的区别时所说的:“  五苓泻湿胜,故用桂、术; 猪苓泻热胜,故用滑石”。此案初诊,用了知母、黄柏、苦参苦寒之品,重在解毒清热,与水热胶结作用不大;二诊则用滑石、猪苓淡渗之品,重在利湿清热,使水湿去而孤热自消。初诊以当归养血,不若二诊取血肉有情之阿胶,滋阴润燥养血,此所以初诊鲜效而二诊效显。且二诊再加导赤散、金钱草等清利湿热,如此加减,使下焦水去热消,阴复烦除,尿急尿频等症除而炎症愈,确如日人矢数道明所说:猪苓汤能“去下焦之邪热,有利尿之效,用于消退尿路炎症”,实乃经验之谈。从初诊二诊用方之不同,可见精准掌握辨证要点,是运用经方治病的关键。
      【例二】合小蓟饮子加减治血尿
        张某,女,66岁。2019年11月1日初诊。患者尿频尿急,时尿血,已有6年之久。每年都发,发作时有血块,自服云南白药,医院里输液消炎即能好转。这次发作严重,输液消炎,服云南白药均无效,也看了几个中医亦不见好转。经人推荐,请余诊治。
        患者尿黄,尿道有灼热感,腰酸痛,面黄。舌红少苔,脉弦数。小便化验: 隐血3+,脓细胞1+,白细胞12一18/Hp,红细胞(镜检)3一5/Hp,B超检查:左肾结石0.3cm。此阴虚水热互结,治当滋阴清热止血。处方:
        生地黄30g,泽泻30g,赤茯苓30g,猪苓30g,滑石10g(包),阿胶12g(烊化),小蓟15g,蒲黄炭6g,丹皮10g,白茅根30g,金钱草30g,黄柏15g,知母15g,女贞子10g,墨旱莲15g。五剂。
        11月6日二诊 : 已无尿频尿急及灼热感,腰不酸。只觉双目时模糊。小便化验:隐血1+,白细胞2+,红细胞(镜检)+,白细胞(镜检)+。
        前方加琥珀6g(冲)。五剂。
        按:本案患者血尿已6年之久,发时尿黄灼热,B超查有结石,此火热未清,水热互结,煎熬成石;舌红少苔,阴津亏损,相火妄动。肾与膀胱为表里,虚火灼伤肾及膀胱血络,则血随尿出。治以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湿,其中阿胶配生地,养血止血,合二至滋补肝肾,使滋中有渗,补而不滞;小蓟饮子加白茅根凉血止血,更加黄柏、知母清肾火而保真阴。妙在滑石配金钱草,既可利石,又可清利肾与膀胱湿热。
4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3 21:36:47 | 只看该作者
                      大黄附子汤证案一例
        一、概述
        大黄附子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功用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沉弦紧。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经散寒,治心腹冷痛; 细辛辛温宣通,温散寒邪,助附子散寒止痛; 大黄苦寒走泄,攻下积滞,性味虽然苦寒,但与辛、附大热之品相配,则其寒性减而泻下走泄之性存。三味药相互协同作用,共奏温下之功。故凡遇有素体阳虚,寒邪内结,证见胁下偏痛,或腹痛便秘,非得采用温下之法的时候,此方颇为适合。
        二、案例
      【例】  合葛根芩连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胁腹痛
        陆某,男,46岁。2020年3月31日初诊。患者右胁下胀痛连下腹部,得热焐则减轻,饥饿或食冷物,整个腹部难受不可名状,受凉则串痛,矢气多。大便秘结难解。舌红苔腻,脉沉弦数。肝经湿热郁结,肠腑积滞,治当清郁热化积滞。处方:
        葛根15g,黄芩12g,黄连6g,甘草3g,炒枳实15g,炒白术15g,木香3g,熟大黄10g,细辛3g,附子8g,柴胡12g,败酱草30g,生苡仁30g。五剂。
        4月5日二诊:药后右胁已不胀,腹亦不痛,大便顺畅。但左下腹深按仍有感觉。舌淡暗苔薄微黄,脉弦稍数。
        前方去细辛,加生白芍15g,焦楂曲各10g。五剂。
        按:本案患者胁腹痛,得热焐则减,食冷物或受凉加重,寒邪郁结不散,属“ 胁下偏痛”;而便结难解,舌红苔腻,尤其是脉沉弦数,又是肝经湿热不清。寒热互结,治当寒热并用,而以清热为主,故主以大黄附子汤温通寒积,合芩、连、败酱草清化湿热而收效。
      
44
 楼主| 发表于 2021-6-13 21:37:46 | 只看该作者
                    玉屏风散证案四例
        一、概述
        玉屏风散出自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表虚自汗,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助黄芪以增益气固表;防风走表,助黄芪益气御风。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两药合用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
        何以玉屏风名方?清代柯韵伯解释说:“ 夫以防风之善祛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故名玉屏风。"
        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故常用来治疗虚弱体质引起的感冒、自汗等疾病,并可预防感冒的发生。
        二、案例
        一、 玉屏风散加味治鼻窦炎
        陈某,男,17岁。2011年7月11日初诊 。患者鼻塞头昏,易感冒,发则流黄涕。舌红苔白稍黄,脉小数。卫虚肺经蕴热不清。处方:
        生黄芪15g,防风10g,炒白术10g,苍耳子10g,辛荑花15g,炒黄芩10g,鱼腥草30g,生苡仁15g,白芷6g,薄荷6g,生甘草5g,野菊花10g,川芎8g,绿梅花6g,鹅不食草15g。十帖。
        7月25日二诊 : 头昏鼻塞较前减轻,鼻涕仍黄,每感冒则发作。舌红苔白厚,脉浮滑数。
        前方去野菊花,加金银花10g。五剂。
        8月4日三诊: 头已不昏,鼻亦无涕。
        前方续服五剂巩固。
        按:鼻窦炎,中医称鼻渊,以鼻流浊涕为主证,并伴有鼻塞、不闻香臭、头昏头痛等证。临床上辨证宜分清虚实,一般暴起、初病、体壮者属实, 久病、体弱、病情缠绵、时轻时重者,多虚实夹杂,纯属虚证者不多。鼻渊以热证为多,多与肺相关,病久伤气。
        本案患者易感冒,卫气素虚,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增强免疫力;鼻涕黄,脉数苔黄,热壅肺窍,是因风热犯肺,或风寒袭肺化热,上犯清窍,治以辛宣利窍,清宣肺热。方中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名苍耳子散,疏风利窍;黄芩、鱼腥草、野菊花、金银花,清解上焦风热;鹅不食草,性温,能发散风寒,尤其擅治鼻炎。
        二、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偏头痛
        吉某,女,38岁。2011年10月11日初诊。头偏左痛,痛甚则晕而泛泛欲吐,怕吹风,已有十年之久。现发作频繁,无论冬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迟。阳气不足,痰浊上蒙,气虚血络痹阻,治当温经益气化痰瘀。处方:
        生黄芪40g,桂枝10g,茯苓15g,炒白术15g,天麻10g,细辛5g,制半夏10g,川芎10g,生甘草5g,菟丝子10g,仙灵脾10g,地龙10g,防风6g,全蝎4g,蜈蚣2条。七剂。
        11月6日二诊: 患者自服药后,头痛一直未发。农村大忙,坐摩托车吹风都未发过。这次在朋友陪同下,又坐摩托车来诊,头没有任何感觉。要求服药巩固。舌淡暗苔薄白有齿痕,脉沉细。仍宗前法,升清阳,温脾肾,化痰瘀。处方:
        前方加附子6g。十剂。
        按:头痛有多种原因,应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辨证,分清虚实。一般说来,外感头痛多由风邪所致且多夹寒、夹热、夹湿;内伤则以气虚、血虚、肾虚而常兼肝阳、痰浊、血瘀,临床见证往往错综复杂。
        本案患者头痛怕风,气虚卫阳不固,玉屏风以固卫御风;头痛欲吐,痰浊上泛清空,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降逆;病已十年之久,久痛入络,虫类活血化瘀;舌淡苔白,脉沉细迟,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溫阳化饮,菟丝子、仙灵脾温肾祛寒;川芎、细辛、防风,为治头痛要药,引药入巅,因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二诊加附子,取其助阳以扶虚,与全蝎同用,仿蝎附丸义,温经止痛,虫类搜剔,为后世医家所取法。
        三、合肾四味加味治腰痛
        姜某,女,44岁。2011年11月9日初诊。患者腰痛已有数月,右半边身怕冷,大便干难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患者说曾查过CT,为椎间盘突出症。此乃脾肾阳虚,风寒湿痹阻经脉。处方:
        杜仲15g,骨碎补15g,补骨脂15g,羌独活各10g,川续断10g,肉苁蓉15g,仙灵脾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金狗脊15g。土鳖虫10g,制乳没各10g,赤白芍各10g,自然铜5g,熟地黄30g(砂仁5g同拌)。十剂。
        11月16日二诊 : 前方服后,腰痛已大好,右边身怕冷亦好转。患者认为此证本已难好,现能收此效果,大喜。要求再服“断根"。
        前方去制乳没、土鳖虫、自然铜,加生黄芪20g,防风10g,生白术10g,威灵仙10g,制川草乌各3g(先煎)。十剂。
        附记: 患者于27日来买红花泡足,云腰痛怕冷均已消失。
        按:肾四味是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方,由枸杞子、补骨脂、菟丝子和仙灵脾组成,主要治疗肾虚腰痛。余临证据此加杜仲、续断、骨碎补、肉苁蓉、金狗脊、熟地黄以补肾壮骨,羗活、独活祛风通络,制乳香、没药、赤芍、白芍、土鳖虫、自然銅以舒筋活血,化瘀止痛。二诊去止痛化瘀药,加玉屏风散、制川草乌、威灵仙以益气温经,祛寒消瘀。
        四、合桂枝汤加味治盗汗
        李某,女,51岁。2015年12月4日初诊。患者夜醒出汗,谓之盗汗,已有月余,汗后怕风。胃脘隐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缓。营卫不和,桂枝汤加味。处方:
        桂枝12g,生白芍12g,炙甘草6g,炙黄芪20g,炒白术15g,防风6g,浮小麦30g,煅龙牡各30g(先煎),大枣7个,生姜二片。五剂。
        12月9日二诊 : 其子来配药,说已不盗汗,胃亦不痛。要求原方再服五剂。
        按: 盗汗一般以阴虚为多,阳虚亦有之。本案患者汗出,舌淡脉缓,显然是营卫不和。汗后怕风,又是表虚腠理不固。而营卫出于中焦脾胃,营卫不和,则脾胃失调,故胃脘隐隐作痛。方中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玉屏风散以固卫束表,浮小麦、煅龙牡以敛汗。如此则营卫和,脾胃调,腠理固,汗证自愈。

  
45
 楼主| 发表于 2021-6-15 08:51:47 | 只看该作者
                    芍药甘草汤证案九例
        一、概述
        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芍药、甘草组成。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的筋脉、肌肉拘急、痉挛等病症。《伤寒论》原书谓本方治虚人感受外寒,医用解表法,犯了虚虚之戒,而现阴亏心烦,脚挛急等证。
        方中芍药酸寒,入肝经,肝主筋,能滋阴养血,柔肝止痛,缓解筋脉拘挛;  甘草甘温,入脾经,能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同用,酸甘化阴,使筋脉得养,则挛急自伸。陈修园认为二药等量同用,功同人参。临床上辨证加药,还可治疗多种血证。
        现代研究证实,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反射弓有镇静作用 ; 甘草有镇静、抑制末稍神经的作用,可缓解平滑肌和骨骼肌的挛急。二药连用具有解痉、止痛、抗炎作用,尤其对于平滑肌和骨骼肌的痉挛,不论是中枢性的或末稍性的,均可起到镇静止痛的作用,诸如腓肠肌痉挛、胃痉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胃肠痛等等。
        余临床常配合止痉散(全蝎、蜈蚣),或加柴胡、枳壳成四逆散,用于止痛或理气解郁止痛,治疗效果更好,治疗范围更广泛。
        二、案例
      【例一】合止痉散加味治腰部抽筋
        吴某,女,80岁。2011年7月30日初诊。患者腰部抽筋,夜甚,翻身则抽掣厉害,每日5一6次。舌红苔薄微黄,脉弦数。此肝肾阴虚,肝风入络。治当滋养肝肾,熄风通络。处方:
        白芍30g,生甘草10g,宣木瓜15g,桑寄生15g,生熟地各15g,丹参15g,当归15g,丝瓜络6g,伸筋草15g,天麻10g,络石藤15g,全蝎5g,蜈蚣2条。五剂。
        8月5日二诊: 腰部抽掣次数减少,一日只一两次,很轻微,翻身亦不抽痛。
        前方去天麻、络石藤、全蝎,蜈蚣,加枸杞10g。三剂。
        按 : 本案患者抽掣作痛,病因风邪作祟,《内经》所谓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风的发生是肝血不足,或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木失养,肝风内动而窜走。临床上表现多种多样,走于经络则抽搐、颤动,走于关节则游走作痛。治以芍药甘草汤加归、地养血柔肝,全蝎、蜈蚣助芍药甘草缓解痉挛,是治疗肝风旁走的要药,其余诸药或熄风或舒筋活络。
      【例二】合止痉散、独活寄生汤加减治坐骨神经痛
        段某,男,66岁。2017年3月31日初诊。患者左股骨头处痛连下肢,时连腰部,时痛时缓,痛时立即不能行走,以拳头砸之方觉稍舒。服止痛片稍有缓解。艰于行走。治易数医痛无缓解。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中医有从寒湿论治,从风论治,皆少效。舌淡苔薄,脉弦大。处方:
        白芍40g,甘草10g,全蝎8g,蜈蚣2条,玄胡索15g,细辛5g,制川草乌各3g(先煎),独活10g,桂枝10g,桑寄生15g,地龙10g,酸枣仁15g,僵蚕10g。五剂。
        4月9日二诊: 服上药一剂即觉痛缓,然大便一日7一8次,服至第四剂时大便转一日一次,且下肢已觉不痛,只在负重或行走时间过长时有隐痛。
        原方加白术10g。五剂。
        4月25日三诊 : 患者说腰腿已不痛了,想外出打工,要求再服几剂巩固。
        原方去川乌、草乌,加当归10g,熟地黄10g。五剂。
        按: 神经痛须用止神经痛的中药方,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已被临床证明有效,其中芍药必须重用。郭子光教授再加僵蚕、地龙、元胡、细辛成了他的治神经痛的经验方,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痛。他说:“ 这类疼痛多是久痛入络,故用诸虫药入络搜剔风痰瘀滞,以松动络脉;配以细辛祛络中之寒,芍药甘草柔肝以缓痛之急;而痛则神不安,故加酸枣仁以安神(《郭子光临床经验集》)”。余临床用之多有效,有时用全蝎配乌头,据王大经经验,镇痛之效倍增。
        本案患者之坐骨神经痛,乃因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寒湿凝滞所引起,故治疗时除用止神经痛的方药外,还须加用补益肝肾气血的药物,如桑寄生、白术、当归、白芍、熟地等。
      【例三】合止痉散加味治三叉神经痛
        赖某,女,50岁。2018年7月4日初诊。患者左面颊神经痛,痛时如锥扎针刺,难以忍受,坐立不安。在甘肃当地(兰州某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现回来准备去南京治疗,顺便请我用中药治治看。舌淡苔薄白,脉浮数。处方:
        白芍40g,甘草10g,全蝎8g,僵蚕15g,地龙15g,川芎10g,蜈蚣2条,黄芩10g,玄胡索20g,细辛5g,薄荷7g,酸枣仁15g,熟大黄10g。五剂。
        7月6日二诊 : 痛已大减,只是在累的时候有点痛。
        前方加当归10g。三剂。
        附记: 患者在甘肃做生意,患面颊神经痛,前后花了八千多元,未见效果,未料吃了几剂中药竟痊愈了。患者非常高兴,极赞中医之神奇。
        按:本案患者面神经痛,用郭子光教授治神经痛的经验方,并据患者脉之浮数而加黄芩以清太阴肺热,大黄泄肺热于阳明,使邪火有出路,此乃通则不痛之法也。
      【例四】合止痉散加味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王某,女,73岁。2020年12月28日初诊。
        十天前患带状疱疹,经治已愈。現觉腰部至髀股处火灼疼痛,影响睡眠。口干。舌红苔薄干中心剥,脉弦数。此肝经余热未净,阴津已伤,留下神经痛,治当清泄肝火,生津止痛。芍药甘草汤加味。处方:
        生白芍40g,生甘草8g,生地黄30g,南沙参15g,玄参20g,丹参20g,全虫8g,地龙15g,僵蚕12g,蜈蚣2g,黄芩15g,生山栀10g,马齿苋15g,酸枣仁15g,玄胡15g。五剂。
        2021年1月3日二诊:药后已无疼痛,唯觉病灶处有点麻,口舌干燥亦减,舌中心现薄苔,脉弦稍数。
        原方续服三剂。
        按: 此病诊断,重点在脉之弦数,知厥阴肝经郁热未净;舌之干燥,知阳明胃津已伤,故治疗以清肝火养胃津为务,药用生地、沙参、玄参养阴,山栀、黄芩、马齿苋清热,芍药甘草汤加全虫、蜈蚣、僵蚕、地龙舒筋止痉挛疼痛,如此对证治疗,故收效甚捷。从此案亦可见,临床断证,诊脉验舌非常重要。
     【例五】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肝风旁走
        张某,女,81岁。2011年4月2日初诊。患者两下肢抽筋非常厉害,睡下则甚,活动则减。每次发作则头晕心慌。睡眠差。小便时疼痛,欲解则无,大便少。舌暗红苔白厚,脉浮细数。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肝风夹热,下注入络。治当柔肝熄风,清热活络。处方:
        钩藤15g,茯神15g,生地黄15g,浙贝母10g,白芍50g,生甘草10g,木瓜15g,当归10g,天麻10g,生龙牡各20g(先煎),地龙10g,制乳没各5g。五剂。
        另:  蜈蚣6条,全蝎20g,研末,分成10包,每次服1包,日二次。
        4月22日二诊: 抽筋已较前大减,但仍时心悸、头昏晕,腰痛,夜尿多,尿量少,尿道疼,大便多。舌暗红苔白厚,脉小数。肾气不足,肝风夹虚火下溜。处方:
        党参15g,茯神15g,覆盆子15g,菟丝子15g,山萸肉15g,山药15g,生地黄15g,白芍20g,甘草6g,益智仁10g,黄柏15g,知母15g。五剂。
       附记:  后有患者邻居来治病,问之,云病已痊愈。
        按: 本案患者初诊,针对肝风入络抽痛,治以养阴柔肝、熄风通络之品。朱小南经验: 钩藤配天麻:  治疗头皮及皮肤搔痒,属肝风上旋旁走者,两药配伍可减低四肢末稍过高的敏感性。赵金铎经验: 钩藤配桑寄生:  桑寄生补肝肾舒筋活血以治本,钩藤平肝熄风以治标,二药相伍,平肝降压,补肾通络。二诊则针对肾虚气亏,相火妄行,治以益气补血,固肾缩尿,佐以清潜相火,方中知母配黄柏,滋阴降火,为治疗相火妄动之妙品。
      【例六】合一贯煎加减治胁酸痛(一)
        王某,女,56岁。201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胁酸楚,牵扯后背,如气憋着难受。曾因生气引起。B超检查: 胆囊炎。舌红苔薄,脉弦数。肝气郁结,肝火内生。处方:
        白芍15g,甘草6g,柴胡10g,炒枳壳10g,制香附10g,川芎10g,八月扎10g,郁金10g,丹皮10g,山栀10g,丹参15g,炒苍术10g,建曲10g,鸡骨草15g,蒲公英15g。五剂。
        1月25日二诊 : 药后症状改善不大,胁仍酸。肝阴不足,当养肝阴兼疏肝利胆。
        前方去丹皮、山栀、苍术、建曲,加枸杞子15g,当归12g,川楝子10g,玄胡10g,青皮7g。五剂。
        1月30日三诊: 前方服后,诸证大减,胁酸背牵均已消失。
        原方续服五剂。
        按:本案患者初诊因其生气引起胁酸楚,加之脉弦数,乃断为气郁生火而用越鞠丸、丹栀逍遥辈加减,效不明显。二诊因患者主诉,胁部只酸不痛,断为肝阴受损,乃去苦寒辛燥之药,加枸杞、当归,配芍药养血柔肝,川栋子清泄肝火,实即合一贯煎加减,终获痊愈。
      【例七】合一贯煎加减治胁酸痛(二)
        孙某,男,56岁。2014年6月13日初诊。患者近因单位工作不顺,心情不舒畅,每生气则胸闷胁痛,脘胀不舒。舌光绛无苔,脉弦滑。肝气郁结,肝火伤阴。处方:
        白芍15g,甘草6g,柴胡10g,炒枳壳10g,丹皮10g,炒山栀10g,当归15g,枸杞子15g,生地黄12g,丹参15g,佛手15g,麦冬10g,川楝子10g,薤白头10g,全瓜蒌15g。五剂。
        6月21日二诊 : 前方服后,胸闷、胁痛、脘胀诸证均减。只觉偶尔欲发火。
        前方去瓜蒌、薤白,加北沙参10g。五剂。
        按 : 本案患者年轻时做过心脏瓣膜手术,素体肝肾之阴不足,舌质光红无苔即是明证,故用药须避香燥。患者这次因生气而致肝气不舒,治当疏肝理气。而疏肝理气药,大多性味香燥,用于肝肾阴亏之质,每致耗液伤气,反使病情增剧。魏柳洲创一贯煎,以生地、沙参、枸杞、麦冬养肝阴,当归和肝血,而少加川栋子于大剂养阴药中以疏肝泄热,不嫌其燥,如此则肝体得养,肝气条畅,胁肋之酸痛自除。
      【例八】合吴茱萸汤、玉屏风散加味治头痛。
        姜某,女,65岁。2019年8月20日初诊。患者头痛怕风,发时泛泛欲吐,已有4年之久。每次发作难以忍受。4年前曾因跌仆之后乃发此疾。舌淡苔薄白,脉弦。气虚卫外失固,风寒入于厥阴经。处方:
        炒白芍30g,炙甘草6g,全蝎5g,蜈蚣2条,川芎12g,白芷8g,细辛5g,羌活10g,吴茱萸6g,党参10g,干姜10g,大枣10个,黄芪20g,防风8g,炒白术10g,玄胡12g。三剂。
        8月23日二诊: 已不畏风,头痛大减,只有负重时有点痛,晨起目胞微肿。
        前方去玄胡,加制首乌30g,白蒺藜15g,丹参15g。五剂。
        按:本案患者头痛怕风,泛泛欲吐,舌淡苔白,脉弦,符合厥阴头痛,当治以吴茱萸汤为主。以吴茱萸汤主治有三证:一是厥阴头痛,呕吐涎沬;二是少阴吐利,烦躁;三是胃寒呕吐。方中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温胃暖肾,下气降逆;生姜散寒止呕;人参、大枣甘缓调中,药仅四味,却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作用。用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以加强止痛作用,因患者怕风,故又加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御风。二诊加定风丹(何首乌、白蒺藜)以养肝熄风,以为治本之法。
      【例九】合川芎茶调散加味治头痛
        董某,女,50岁。2018年8月20日初诊。患者头痛连巅顶,恶心呕吐,劳累易发作,热天不能外出。过一度时期即发作。以前睡一夜即好转,現在不行,睡起仍痛。头部曾受过外伤。舌淡暗苔薄黄,脉浮弦。此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瘀阻络。处方:
        川芎15g,白芷8g,羗活10g,防风10g,生白芍30g,甘草6g,全蝎6g,细辛5g,制南星10g,玄胡15g,薄荷8g,黄芩15g,制首乌30g,白蒺藜15g。三剂。
        8月23日二诊:病人带人来治胃病,言服二剂药后,头即不痛了,还有一剂未服,嘱其服完,并处杞菊地黄丸一瓶令服。
        按;本案患者头痛连巅顶,恶心呕吐,似乎是吴茱萸汤证,但热天不能外出,此非寒证喜暖也,而舌暗苔黄,显然不是厥阴寒证头痛,乃清阳不升,风邪上犯清窍,治当疏散风邪,升清泄热,川芎茶调茶加减。方中川芎、白芷、羗活、防风,疏散风邪,以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薄荷、黄芩清散风热,芍药、甘草柔肝止痛,此四药清泄酸收,又可防风药升散太过,所谓升中有降。定风丹(何首乌、白蒺藜)养肝熄风,此为李可老中医之经验用药。
      
      


                    芍药甘草汤证案九例
        一、概述
        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芍药、甘草组成。功用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的筋脉、肌肉拘急、痉挛等病症。《伤寒论》原书谓本方治虚人感受外寒,医用解表法,犯了虚虚之戒,而现阴亏心烦,脚挛急等证。
        方中芍药酸寒,入肝经,肝主筋,能滋阴养血,柔肝止痛,缓解筋脉拘挛;  甘草甘温,入脾经,能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同用,酸甘化阴,使筋脉得养,则挛急自伸。陈修园认为二药等量同用,功同人参。临床上辨证加药,还可治疗多种血证。
        现代研究证实,芍药对疼痛中枢和脊髓反射弓有镇静作用 ; 甘草有镇静、抑制末稍神经的作用,可缓解平滑肌和骨骼肌的挛急。二药连用具有解痉、止痛、抗炎作用,尤其对于平滑肌和骨骼肌的痉挛,不论是中枢性的或末稍性的,均可起到镇静止痛的作用,诸如腓肠肌痉挛、胃痉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胃肠痛等等。
        余临床常配合止痉散(全蝎、蜈蚣),或加柴胡、枳壳成四逆散,用于止痛或理气解郁止痛,治疗效果更好,治疗范围更广泛。
        二、案例
      【例一】合止痉散加味治腰部抽筋
        吴某,女,80岁。2011年7月30日初诊。患者腰部抽筋,夜甚,翻身则抽掣厉害,每日5一6次。舌红苔薄微黄,脉弦数。此肝肾阴虚,肝风入络。治当滋养肝肾,熄风通络。处方:
        白芍30g,生甘草10g,宣木瓜15g,桑寄生15g,生熟地各15g,丹参15g,当归15g,丝瓜络6g,伸筋草15g,天麻10g,络石藤15g,全蝎5g,蜈蚣2条。五剂。
        8月5日二诊: 腰部抽掣次数减少,一日只一两次,很轻微,翻身亦不抽痛。
        前方去天麻、络石藤、全蝎,蜈蚣,加枸杞10g。三剂。
        按 : 本案患者抽掣作痛,病因风邪作祟,《内经》所谓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风的发生是肝血不足,或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木失养,肝风内动而窜走。临床上表现多种多样,走于经络则抽搐、颤动,走于关节则游走作痛。治以芍药甘草汤加归、地养血柔肝,全蝎、蜈蚣助芍药甘草缓解痉挛,是治疗肝风旁走的要药,其余诸药或熄风或舒筋活络。
      【例二】合止痉散、独活寄生汤加减治坐骨神经痛
        段某,男,66岁。2017年3月31日初诊。患者左股骨头处痛连下肢,时连腰部,时痛时缓,痛时立即不能行走,以拳头砸之方觉稍舒。服止痛片稍有缓解。艰于行走。治易数医痛无缓解。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中医有从寒湿论治,从风论治,皆少效。舌淡苔薄,脉弦大。处方:
        白芍40g,甘草10g,全蝎8g,蜈蚣2条,玄胡索15g,细辛5g,制川草乌各3g(先煎),独活10g,桂枝10g,桑寄生15g,地龙10g,酸枣仁15g,僵蚕10g。五剂。
        4月9日二诊: 服上药一剂即觉痛缓,然大便一日7一8次,服至第四剂时大便转一日一次,且下肢已觉不痛,只在负重或行走时间过长时有隐痛。
        原方加白术10g。五剂。
        4月25日三诊 : 患者说腰腿已不痛了,想外出打工,要求再服几剂巩固。
        原方去川乌、草乌,加当归10g,熟地黄10g。五剂。
        按: 神经痛须用止神经痛的中药方,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已被临床证明有效,其中芍药必须重用。郭子光教授再加僵蚕、地龙、元胡、细辛成了他的治神经痛的经验方,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痛。他说:“ 这类疼痛多是久痛入络,故用诸虫药入络搜剔风痰瘀滞,以松动络脉;配以细辛祛络中之寒,芍药甘草柔肝以缓痛之急;而痛则神不安,故加酸枣仁以安神(《郭子光临床经验集》)”。余临床用之多有效,有时用全蝎配乌头,据王大经经验,镇痛之效倍增。
        本案患者之坐骨神经痛,乃因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寒湿凝滞所引起,故治疗时除用止神经痛的方药外,还须加用补益肝肾气血的药物,如桑寄生、白术、当归、白芍、熟地等。
      【例三】合止痉散加味治三叉神经痛
        赖某,女,50岁。2018年7月4日初诊。患者左面颊神经痛,痛时如锥扎针刺,难以忍受,坐立不安。在甘肃当地(兰州某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现回来准备去南京治疗,顺便请我用中药治治看。舌淡苔薄白,脉浮数。处方:
        白芍40g,甘草10g,全蝎8g,僵蚕15g,地龙15g,川芎10g,蜈蚣2条,黄芩10g,玄胡索20g,细辛5g,薄荷7g,酸枣仁15g,熟大黄10g。五剂。
        7月6日二诊 : 痛已大减,只是在累的时候有点痛。
        前方加当归10g。三剂。
        附记: 患者在甘肃做生意,患面颊神经痛,前后花了八千多元,未见效果,未料吃了几剂中药竟痊愈了。患者非常高兴,极赞中医之神奇。
        按:本案患者面神经痛,用郭子光教授治神经痛的经验方,并据患者脉之浮数而加黄芩以清太阴肺热,大黄泄肺热于阳明,使邪火有出路,此乃通则不痛之法也。
      【例四】合止痉散加味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王某,女,73岁。2020年12月28日初诊。
        十天前患带状疱疹,经治已愈。現觉腰部至髀股处火灼疼痛,影响睡眠。口干。舌红苔薄干中心剥,脉弦数。此肝经余热未净,阴津已伤,留下神经痛,治当清泄肝火,生津止痛。芍药甘草汤加味。处方:
        生白芍40g,生甘草8g,生地黄30g,南沙参15g,玄参20g,丹参20g,全虫8g,地龙15g,僵蚕12g,蜈蚣2g,黄芩15g,生山栀10g,马齿苋15g,酸枣仁15g,玄胡15g。五剂。
        2021年1月3日二诊:药后已无疼痛,唯觉病灶处有点麻,口舌干燥亦减,舌中心现薄苔,脉弦稍数。
        原方续服三剂。
        按: 此病诊断,重点在脉之弦数,知厥阴肝经郁热未净;舌之干燥,知阳明胃津已伤,故治疗以清肝火养胃津为务,药用生地、沙参、玄参养阴,山栀、黄芩、马齿苋清热,芍药甘草汤加全虫、蜈蚣、僵蚕、地龙舒筋止痉挛疼痛,如此对证治疗,故收效甚捷。从此案亦可见,临床断证,诊脉验舌非常重要。
     【例五】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肝风旁走
        张某,女,81岁。2011年4月2日初诊。患者两下肢抽筋非常厉害,睡下则甚,活动则减。每次发作则头晕心慌。睡眠差。小便时疼痛,欲解则无,大便少。舌暗红苔白厚,脉浮细数。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肝风夹热,下注入络。治当柔肝熄风,清热活络。处方:
        钩藤15g,茯神15g,生地黄15g,浙贝母10g,白芍50g,生甘草10g,木瓜15g,当归10g,天麻10g,生龙牡各20g(先煎),地龙10g,制乳没各5g。五剂。
        另:  蜈蚣6条,全蝎20g,研末,分成10包,每次服1包,日二次。
        4月22日二诊: 抽筋已较前大减,但仍时心悸、头昏晕,腰痛,夜尿多,尿量少,尿道疼,大便多。舌暗红苔白厚,脉小数。肾气不足,肝风夹虚火下溜。处方:
        党参15g,茯神15g,覆盆子15g,菟丝子15g,山萸肉15g,山药15g,生地黄15g,白芍20g,甘草6g,益智仁10g,黄柏15g,知母15g。五剂。
       附记:  后有患者邻居来治病,问之,云病已痊愈。
        按: 本案患者初诊,针对肝风入络抽痛,治以养阴柔肝、熄风通络之品。朱小南经验: 钩藤配天麻:  治疗头皮及皮肤搔痒,属肝风上旋旁走者,两药配伍可减低四肢末稍过高的敏感性。赵金铎经验: 钩藤配桑寄生:  桑寄生补肝肾舒筋活血以治本,钩藤平肝熄风以治标,二药相伍,平肝降压,补肾通络。二诊则针对肾虚气亏,相火妄行,治以益气补血,固肾缩尿,佐以清潜相火,方中知母配黄柏,滋阴降火,为治疗相火妄动之妙品。
      【例六】合一贯煎加减治胁酸痛(一)
        王某,女,56岁。201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胁酸楚,牵扯后背,如气憋着难受。曾因生气引起。B超检查: 胆囊炎。舌红苔薄,脉弦数。肝气郁结,肝火内生。处方:
        白芍15g,甘草6g,柴胡10g,炒枳壳10g,制香附10g,川芎10g,八月扎10g,郁金10g,丹皮10g,山栀10g,丹参15g,炒苍术10g,建曲10g,鸡骨草15g,蒲公英15g。五剂。
        1月25日二诊 : 药后症状改善不大,胁仍酸。肝阴不足,当养肝阴兼疏肝利胆。
        前方去丹皮、山栀、苍术、建曲,加枸杞子15g,当归12g,川楝子10g,玄胡10g,青皮7g。五剂。
        1月30日三诊: 前方服后,诸证大减,胁酸背牵均已消失。
        原方续服五剂。
        按:本案患者初诊因其生气引起胁酸楚,加之脉弦数,乃断为气郁生火而用越鞠丸、丹栀逍遥辈加减,效不明显。二诊因患者主诉,胁部只酸不痛,断为肝阴受损,乃去苦寒辛燥之药,加枸杞、当归,配芍药养血柔肝,川栋子清泄肝火,实即合一贯煎加减,终获痊愈。
      【例七】合一贯煎加减治胁酸痛(二)
        孙某,男,56岁。2014年6月13日初诊。患者近因单位工作不顺,心情不舒畅,每生气则胸闷胁痛,脘胀不舒。舌光绛无苔,脉弦滑。肝气郁结,肝火伤阴。处方:
        白芍15g,甘草6g,柴胡10g,炒枳壳10g,丹皮10g,炒山栀10g,当归15g,枸杞子15g,生地黄12g,丹参15g,佛手15g,麦冬10g,川楝子10g,薤白头10g,全瓜蒌15g。五剂。
        6月21日二诊 : 前方服后,胸闷、胁痛、脘胀诸证均减。只觉偶尔欲发火。
        前方去瓜蒌、薤白,加北沙参10g。五剂。
        按 : 本案患者年轻时做过心脏瓣膜手术,素体肝肾之阴不足,舌质光红无苔即是明证,故用药须避香燥。患者这次因生气而致肝气不舒,治当疏肝理气。而疏肝理气药,大多性味香燥,用于肝肾阴亏之质,每致耗液伤气,反使病情增剧。魏柳洲创一贯煎,以生地、沙参、枸杞、麦冬养肝阴,当归和肝血,而少加川栋子于大剂养阴药中以疏肝泄热,不嫌其燥,如此则肝体得养,肝气条畅,胁肋之酸痛自除。
      【例八】合吴茱萸汤、玉屏风散加味治头痛。
        姜某,女,65岁。2019年8月20日初诊。患者头痛怕风,发时泛泛欲吐,已有4年之久。每次发作难以忍受。4年前曾因跌仆之后乃发此疾。舌淡苔薄白,脉弦。气虚卫外失固,风寒入于厥阴经。处方:
        炒白芍30g,炙甘草6g,全蝎5g,蜈蚣2条,川芎12g,白芷8g,细辛5g,羌活10g,吴茱萸6g,党参10g,干姜10g,大枣10个,黄芪20g,防风8g,炒白术10g,玄胡12g。三剂。
        8月23日二诊: 已不畏风,头痛大减,只有负重时有点痛,晨起目胞微肿。
        前方去玄胡,加制首乌30g,白蒺藜15g,丹参15g。五剂。
        按:本案患者头痛怕风,泛泛欲吐,舌淡苔白,脉弦,符合厥阴头痛,当治以吴茱萸汤为主。以吴茱萸汤主治有三证:一是厥阴头痛,呕吐涎沬;二是少阴吐利,烦躁;三是胃寒呕吐。方中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温胃暖肾,下气降逆;生姜散寒止呕;人参、大枣甘缓调中,药仅四味,却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作用。用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以加强止痛作用,因患者怕风,故又加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御风。二诊加定风丹(何首乌、白蒺藜)以养肝熄风,以为治本之法。
      【例九】合川芎茶调散加味治头痛
        董某,女,50岁。2018年8月20日初诊。患者头痛连巅顶,恶心呕吐,劳累易发作,热天不能外出。过一度时期即发作。以前睡一夜即好转,現在不行,睡起仍痛。头部曾受过外伤。舌淡暗苔薄黄,脉浮弦。此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瘀阻络。处方:
        川芎15g,白芷8g,羗活10g,防风10g,生白芍30g,甘草6g,全蝎6g,细辛5g,制南星10g,玄胡15g,薄荷8g,黄芩15g,制首乌30g,白蒺藜15g。三剂。
        8月23日二诊:病人带人来治胃病,言服二剂药后,头即不痛了,还有一剂未服,嘱其服完,并处杞菊地黄丸一瓶令服。
        按;本案患者头痛连巅顶,恶心呕吐,似乎是吴茱萸汤证,但热天不能外出,此非寒证喜暖也,而舌暗苔黄,显然不是厥阴寒证头痛,乃清阳不升,风邪上犯清窍,治当疏散风邪,升清泄热,川芎茶调茶加减。方中川芎、白芷、羗活、防风,疏散风邪,以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薄荷、黄芩清散风热,芍药、甘草柔肝止痛,此四药清泄酸收,又可防风药升散太过,所谓升中有降。定风丹(何首乌、白蒺藜)养肝熄风,此为李可老中医之经验用药。
      
      



      

      
46
 楼主| 发表于 2021-6-15 23:03:15 | 只看该作者
                          阳和汤证案三例
        一、概述
        阳和汤出自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组成。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方中熟地大补血气为君 ;  鹿角胶血肉有情之品,生精益髓,养血补阳,强筋壮骨为辅; 姜炭温中,破阴回阳 ; 肉桂入营,温通血脉 ; 麻黄达卫散寒,协同姜、桂,能使气血宣通,配熟地、鹿角胶可使补而不滞 ; 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 ; 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本方多由素体阳虚,营卫不足,寒疑湿滞所致,治疗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主。用此方治疗,如阳光普照,阴霾自散,故汤名“ 阳和”。
        外科阴证的辨证,除注意疮疡的色白、漫肿、酸痛诸证外,还应参考全身证状,如面色晄白,小便清利,苔白不渴,脉沉细或沉迟等虚寒現象,若属阳证或半阴半阳证,则不可使用。
        本方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科病,如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肌肉深部脓肿、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妇女乳腺小叶增生等,但在内科疾病如属阳虚寒凝者,运用机会亦很多,如慢性支气管炎、痛经,甚至某些癌肿等。
        二、案例
      【例一】合葛根汤加减治疗颈椎病
        董某,女,50岁。2017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后项疼痛难忍,觉有两根大筋牵扯连耳际,头部转动不利。曾查CT,断为脑梗塞,服中药益气活血化瘀,西医以丹参针静脉滴注,理疗推拿针灸,都不见效。舌红苔薄,脉弦紧。督脉空虚,太阳寒水风邪闭郁。治当温督脉、祛风邪,俾阳气振奋,风寒自去,项疼自愈。处方:
        炙麻黄5g,炮姜8g,炙甘草6g,赤芍20g,葛根40g,蜈蚣2条,细辛5g,黄芪60g,熟地30g,白芥子6g,炒白芍20g,桂枝10g,全蝎6g,附子7g,丹参30g,鹿角胶10g(烊化)。三剂。
        10月25日二诊 : 药后证状好转,头后主筋已不痛,只右边小筋隐痛。
        前方续服三剂。
        10月31日三诊: 后项两筋已不痛。本人不想再服药,陪她来诊的女儿催她再服三剂以巩固疗效。
        按: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脉亦上会于巅顶,由于脏腑经脉受邪不同,头痛的部位亦不同。后项属太阳经部位,督脉亦经此入脑,头项强痛当属太阳督脉为病。
        本案患者后项疼痛牵连耳际,显然太阳风寒为患,依仲景方法,治以葛根汤;因寒气较重,督脉空虚,故移用治外科阴症的阳和汤以温养督脉。方中熟地、鹿角胶填补肾督,佐以麻黄桂枝祛太阳风寒,加细辛、附子助桂枝温经散寒,丹参配白芥子化痰瘀,配葛根通脑络,更加蜈蚣、全蝎以止痉挛缓疼痛,如此标本同治,辨证用方用药,无须考虑西医诊断是否颈椎病还是脑梗塞。
      【例二】 合缩泉丸、玉屏风散加减治过敏性鼻炎
        朱某,女,33岁。2011年4月13日初诊。患者二年前从东北来此地工作,即患过敏性鼻炎。清涕特别多,打喷嚏,说话带鼻音。平时头昏,易感冒。梦多,小便黄。舌淡红苔薄,脉右浮滑,左浮小。风寒阻于肺卫,清窍不利。拟祛风通窍法。处方:
        蝉衣8g,僵蚕10g,防风10g,炒白术10g,生黄芪15g,赤芍6g,地龙10g,白芷6g,辛夷花10g,苍耳子10g,桂枝10g,炙甘草5g,薄荷8g,蜂房8g,鹅不食草10g,生姜三片,大枣四个。五剂。
        4月18日二诊 :前方服后,咽已不痛,清涕少一点,但仍淋漓不断,晨起仍打喷嚏。肾督阳虚,营卫不调,拟温养督脉,调和营卫法。
        前方去蜂房、薄荷、鹅不食草,加益智仁10g,乌药10g,山药15g,熟地15g,炙麻黄6g,鹿角胶10g(烊,冲),白芥子5g。五剂。
        4月23日三诊 : 淋漓清涕大减,头已不昏,鼻亦不痒,但晨起仍打喷嚏,有点怕冷。
        前方加附子6g,细辛3g。五剂。
        4月29日四诊: 前方服后已不怕冷。为巩固疗效,前方再服五剂。
        按:本案患者的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为鼻鼽。鼻鼽是指鼻腔常流清涕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肺气亏虚,卫表不固,风寒外触,伤于皮毛,袭入脑户,津液失摄而成此疾。《灵枢.本神篇》云:“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由此可见,气虚卫外不固,风寒易于乘袭,则清涕外流。治法当益气温肺,散寒通窍,以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味。然效不明显,何故?乃因鼻鼽病在于肺,而与脾肾之虚有关。肺有赖于脾气的充养,肾气的摄纳,而肾又为气之根,肾虚则肺气亦虚,摄纳无权。因此,二诊时,借用治外科阴症的阳和汤,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的缩泉丸,与玉屏风、桂枝汤,共凑益气固卫、温肾摄涎的作用。
      【例三】合玉屏风散加味治肺癌脑转移
        陈某,男,71岁。2012年3月4日初诊。患者肺癌手术后三个多月,发现说话语言不接续,想不出下半句该说什么,即去南京原手术医院,查出脑部转移肿瘤,即行伽马刀及化疗,才一个疗程,即因身体不支而中断,回家坐等生命结束。其外甥荐余治疗。
        患者全身乏力,怕冷,咳嗽,流清鼻涕,不欲食,食亦不香。舌淡少苔,脉虚缓。脾肾阳虚,风寒癌毒郁肺不宣。治当温脾肾之阳,益肺气宣肺郁,泄癌毒。处方:
        方一: 炙黄芪15g,炒白术10g,防风5g,茯苓15g,甘草5g,熟地30g,炙麻黄6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桂枝5g,白芥子4g,仙灵脾10g,菟丝子10g,黄精15g,生苡仁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20g,猫爪草15g,车前子10g(包),鹿角胶10g(烊冲)。三剂。
          方二: 生晒参100g,紫河车100g,守宫50g,金钱白花蛇6只。共研细末,每早晚各服5g。
        3月9日二诊:  咳稍减,但仍怕冷,头时昏糊,鼻时有涕,乏力。舌淡少苔,脉虚缓。肺肾阳虚,癌毒犯肺窜脑。治当温肺肾,清癌毒。处方:
        前方黄芪加至30g,加猪苓15g,绞股蓝15g,灵芝15g。四剂。
        3月20日三诊: 已不咳嗽,说话亦较清楚,食欲增加,知饥,怕冷感亦大减,全身稍觉有力。唯时头昏糊(已发生三次了)。信心较前足。舌淡苔薄,脉滑稍觉有力。处方:
        方一 : 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猫爪草30g,仙鹤草15g,石见穿15g,石上柏15g,鱼腥草15g,山慈菇10g,金荞麦15g,蜂房6g,莪术6g,蛇六谷15g(先煎)。煎汤代水泡方二。
        方二: 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5g,猪苓15g,茯苓15g,防风6g,炙麻黄5g,熟地黄30g,干姜6g,细辛4g,五味子6g,当归15g,黄精15g,莬丝子15g,补骨脂15g,桂枝6g,鹿角胶10g(烊冲)。
        4月2日四诊:偶咳,有痰,难咯,语言清楚,两下肢有力。唯纳少,大便一直秘结,须服通便药。处方:
        方一不变,煎汤代水泡方二。方二加肉苁蓉20g,生晒参10g。十剂。
        4月20日五诊 : 全身有力,已去公园散过步。说话清楚,没有昏厥过,大便较顺畅。现较怕冷,时咳嗽,痰粘难咯。不知饥,食无味。舌淡少苔,脉缓滑有力。
        方一去莪术,加白英15g,煎汤代水泡方二。方二加谷麦芽各15g。十剂。
        5月10日六诊: 4月30日作一次检查,肺部有一条状影,脑部已无积水,肿瘤较前缩小一半多。自觉身体较前有力,每晚能散步一小时。已不怕冷,饮食知香,但吃一会即不欲食。舌貭淡罩薄黄苔,脉缓滑。处方:
        方一方二不变。另增加方三:
        干蟾皮300g,全蝎200g,守宫150g,金钱白花蛇10只,蜈蚣30条,水蛭30g,三七100g。上药研细末装胶囊,每次服二粒,日二次。
        附记: 患者以此三方断断续续服用二年,因畏惧服汤药,三方合用制成丸药。丸者缓也,药力有不逮,病情突然恶化,昏迷而屎尿不知,几天内辞世。当年从南京回来,医生断定只能活二个月,现已活了二年多。二年期间曾出现呃逆,以旋覆代赭汤(颗粒剂)服后证状消失; 又因患者有1型糖尿病已三十多年,一直注射胰岛素,于2012年12月28日病糖尿病足,出现足尖冷痛,红瘀,西医无好办法,可能要截趾。余处方令其泡脚,方如下:
        附子40g,制大黄20g,细辛15g,当归30g,麻黄15g,桂枝30g,赤芍20g,桃仁20g,红花15g,川芎15g。三剂。
        泡后足趾红瘀、冷痛大大好转,唯有一小足趾仍有点疼,又以原方配三剂,泡完痊愈。
        治疗期间还发現,去了鹿角胶,患者即头昏晕厥,加了鹿角胶则无此现象。
        按:本案患者肺癌脑转移出现咳嗽、怕冷、流清涕症状,中医辨证为肺气虚寒,风邪伴癌毒为患。治疗当益气固卫,温肺散寒,玉屏风散加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颇为合拍。然肺气虚当责之肾气虚,以肾为气之根,肾气不足,肾精亏损,髓海空虚而癌毒乘虚入侵,脑瘤生焉。故治以阳和汤使肺中阳气和熙,阴毒消除,加菟丝子、仙灵脾以温肾助阳,伴熟地、鹿角胶充督脉入脑髓,并与蛇舌草、蛇六谷、石上柏及虫类等“生物化疗药”,清癌毒、化痰瘀、扶正气,力挽颓势。惜患者不能坚持服汤药,竟使功亏一篑,不然还会活得更长一些!
      
      
      
      
      
47
 楼主| 发表于 2021-6-16 18:32:44 | 只看该作者
                  半夏泻心汤证案五例
        一、概述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甘草、党参、大枣组成。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证见心下痞,但满不痛,或呕吐,肠呜下利,舌苔黄腻。后世临床用于治疗湿热留恋、脾胃虚弱、升降失调致痞者,如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不足、寒热错杂者。
        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因误下而成痞证,柯韵伯说:“  泻心汤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干姜也。”。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其中气,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遂成痞证。方中黄芩、黄连苦降泄热以和阳,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配党参、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以和中。如此则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而配以补中之药者,以下后中气必虚也。
        二、案例
      【例一】合苏叶黄连汤治脘痛呕吐
        孙某,男,85岁。2011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脘痛呕吐,不思食,每食冷物则吐。舌淡暗少苔,脉滑数时一止。中虚湿热积滞,胃失下行。治当清热化湿,和胃降逆。处方:
        苏叶6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姜半夏10g,太子参10g,生甘草4g,炒楂麵各10g,大枣5个。二剂。
        10月25日二诊: 前方服后,痛呕皆除,知饥欲食。舌苔两边浮黄,脉浮滑。
        前方去大枣,加藿香8g,茯苓12g,炒苡仁10g,谷麦芽各10g。三剂。
        附记:患者是余故交,瘫痪在家,此次发病,儿子欲令住院,他乃电话请余出诊。一诊二剂中药即免住院之劳,感谢不尽。
        按:本案患者食冷物则吐,为中有寒积,而脉滑数,苔浮黄,又为邪热郁结,寒热错杂之症,当以寒热药物治之,半夏泻心汤颇为适宜。方中加苏叶,与黄连相配,构成苏叶黄连汤,止呕效果更佳。
      【例二】合小陷胸汤治胃脘痛
        骆某,男,46岁。2013年8月30日初诊。患者上脘痛,按之尤甚,泛泛吐酸水,卧则舒服,劳动则有感觉。前几天大便2一3天一次,近二天正常。舌淡苔薄罩微黄,脉浮大软缓。此劳力伤阳,木来犯土,胃失和降。治当两和厥阴阳明。处方:
        党参15g,法半夏15g,获苓15g,黄连6g,吳茱萸2g,瓜蒌皮10g,蒲公英15g,生麦芽20g,黄芪15g。三剂。
        8月31日,骆某领一人来治膝关节痛,说他刚服一剂即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余嘱他一定要服完三剂。
        12月11日二诊:患者胃有几个月未痛,前几天胃痛又发,曾在外地诊治,药用藿朴二陈之类,痛更甚,今仍请余诊治。患者中脘压痛,食入则胀,舌红苔水黄,脉浮缓少力。肝气郁结,中焦湿热阻滞。治当疏肝理气,清利湿热。处方:
        柴胡10g,制半夏10g,陈皮10g,太子参10g,瓜蒌子皮各10g,谷麦芽各10g,黄连3g,黄芩6g,干姜6g,炒白芍12g,炒枳壳6g。四剂。
        12月16日三诊:胃已不痛,但重按仍痛。咽中沽沽如水泛。舌红苔根黄,脉浮大少力。中虚湿热未净。
        前方加茯苓15g。四剂。
        按:患者初诊脘痛按之尤甚,此乃水热互结之症,而脉浮大软缓,是“ 男子脉大为劳”之症,且卧则舒,劳动则有感觉,亦是中虚之象。故于清利湿热方中酌加参、芪收效明显。二诊易医,不知患者有虚实並存,寒热错杂,水热互结之病机,不能抓住主要症状、辨明脉象,立方当兼顾并有侧重,徒以藿朴二陈之类香燥克伐之品,症状不好反剧,且又增食入阻胀之肝气郁结症状,故于清利湿热郁结方中,加四逆散以舒肝和胃。
      【例三】合三仁汤加减治胃脘痛
        吴某,男,44岁。2011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胃脘痛,嘈杂,下半夜尤甚,时呃逆。便稍溏。西医诊为糜烂性胃炎。舌淡苔黄腻,脉濡数。脾虚湿热困中,治当建脾化湿清热。处方:
        藿香6g,佩兰6g,杏仁6g,生苡仁15g,制半夏12g,陈皮10g,蒲公英15g,黄连5g,炒黄芩10g,干姜8g,太子参10g,炒白术10g,炒枳壳6g,白花蛇舌草15g,炒楂麵各10g。五剂。
        10月30日二诊 : 脘已不痛,下半夜亦不觉嘈杂。舌淡红苔白微黄,脉浮濡稍数。中脘湿热清而未净。
        前方续服五剂。
        按: 本案患者胃病以嘈杂为主要症状,嘈杂大多偏热,治宜辛开苦泄,半夏泻心汤或左金丸之类。舌淡便溏为脾虚湿盛,苔黄腻脉濡数是湿热明征。方中藿香、佩兰芳香化浊,三仁宣化湿邪,半夏泻心汤合积术丸加减,其中黄芩配半夏,干姜配黄连,为苦降泄热,辛开消痞之法,而参、术之益气健脾,积壳、楂曲之行气导滞,于寒热虚实夹杂之胃病最为适宜。
        《伤寒论》用半夏泻心汤原治“ 心下痞”,痞是不痛的,余临床移用治脘痞且痛证,屡用有效,辨证关健是脉濡数、舌苔黄腻。
      【例四】合三仁汤、苇茎汤加减治失音
        荀某,男,59岁。2014年2月16日初诊。患者南京人,感冒喝大量生姜汤后,致声音不出,中西医治疗月余,少效。乃在同伴陪同下驱车请余诊治。余诊其脉右沉小滑,左沉弦缓,咽部红,舌淡苔黄腻。大便正常,小便黄。断为肺胃蕴热,湿浊壅滞。治当清肺化浊。处方:
       藿香10g,佩兰10g,杏仁10g,生苡仁30g,蔻仁3g,法半夏10g,黄连5g,黄芩8g,瓜蒌子10g,冬瓜子30g,桔梗10g,芦根15g,滑石12g(包),赤茯苓15g。七剂。
        2月25日二诊: 患者声音已出,只觉头微昏,咽部不红但觉有痰,大便稀,小便黄。舌质淡红,苔薄净。治当减苦寒药,从宣肺化湿开音入手。
        桔梗12g,甘草6g,木蝴蝶4g,法半夏10g,瓜蒌皮10g,冬瓜子15g,生苡仁15g,杏仁10g,藿香6g,佩兰6g,胖大海10g,茯苓15g,薄荷6g。五剂。
        附记:3月5日接荀电话,说话已如常人。嘱其以胖大海、桔梗、玉蝴蝶三药泡茶饮。
        按:本案患者感冒服姜汤,若属风寒尚能祛寒,若属风热,则为火上添油。因姜性热,与体内素蕴之湿邪相合成湿热蕴肺,肺窍阻塞,肺气壅遏不得宣畅,会厌开合不利,声音难出,此即叶天士所谓“ 金实不鸣” 也。患者咽红、苔黄腻,此乃中焦湿热熏蒸上焦,治当清热化湿,佐以宣肺开音,方用苇茎汤清上焦肺火,半夏泻心合三仁汤加减清中焦湿热,胃中湿热清则肺火消,肺火消则音开,此乃治病求本之法。
      【例五】合小柴胡汤加味治胃病
        刘某,男,60岁。2021年1月4日初诊。
        患者每晚九点以后或午夜一点以后,口中出血,紫溜溜的,半小时后结束。咽喉至舌尖处发麻,火辣辣的刺痛,如盐渍一般难受,食物顺畅。五官科检查,口腔及咽喉正常。服消炎药无效。纳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有裂纹,脉右弦缓左关弦滑。此乃少阳郁火犯胃伤络,胃失和降。处方:
        党参15g,黄连8g,炒黄芩15g,姜半夏15g,干姜10g,生甘草6g,大枣6个,煅瓦楞子30g(先煎),柴胡15g,吴茱萸3g,乌贼骨15g,丹参15g,桔梗10g,仙鹤草15g,白及10g,川贝母10g,三七粉3g(冲)。 五剂。
        1月9日二诊:前方服一剂后即能安睡,无出血和麻辣感,五剂服完后,诸症全消,唯只有点嗳气。
        前方加旋覆花10g(包)。五剂。
        按:本案患者口腔出血,可能是牙龈溢血,晚九点或夜一点以后,人睡不觉,醒来后血现紫色。牙龈为阳明经所过,有时间节律是少阳病征,故病在少阳阳明。咽中火辣辣如盐渍难受,此为卧时胃酸返流,刺激食管所致。治当清泄少阳阳明郁火,佐以和胃降逆。
        案中用半夏泻心合小柴胡汤加减以清热利湿,和胃降逆,瓦楞子、乌贼骨配左金丸以抑肝制酸,白及、三七、仙鹤草以止血化瘀。有研究认为,白及配三七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方面可与雷贝拉唑和铝碳酸镁的疗效相媲美,无论是改善腹痛、腹胀、嗳气等这些临床症状,还是从病理变化,都有优势。因此,中医治病不仅要求使用的方剂能对证,还要求加减的药物能对症,前者要求辨证准确,后者要求对症明确。
48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21:29:38 | 只看该作者
                        烏梅丸証案五例
        一、概述
        烏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烏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组成。功用温脏安蛔。主治蛔厥,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手足厥冷,腹痛时作,兼治久痢。
        方中乌梅酸能制蛔;  蜀椒、细辛辛能驱蛔,且治脏寒;  黄连、黄柏苦能驱蛔。柯韵伯说: “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本方不仅苦辛酸俱备以驱其蛔,且配伍姜、桂、附子温脏祛寒以安其蛔,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以扶其正,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对于蛔厥证属寒热错杂而正气虚者,此方甚为适合。
        厥阴内寄相火,阴中有阳,及其为病,每厥热相兼,寒热错杂。同时风木之病,常影响中土,因而出现消渴、蛔厥、腹痛、呕吐、下利等证,即《伤寒论》所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总之,厥阴病是寒热错杂,土虚木克,因此,烏梅丸一方亦寒热并用,土木两调,邪正兼顾。
        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乌梅丸的应用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宽。这种拓宽运用,一方面是对《伤寒论》经文诠释的加深,另一方面是药理研究的成果。乌梅丸有抗菌和杀病毒的作用,尤甚对痢疾杆菌效果明显; 治蛔厥,是因其有抑制蛔虫活动的作用,使其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故现代常用本方除治疗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多种慢性肠炎外,还用来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石症、神经官能症,甚至用来治疗哮喘、皮肤病等。
        二、案例
      【例一】合痛泻要方加味治慢性肠炎
        佘某,女,52岁。2018年5日19日初诊。患者患慢性肠炎已十多年,曾求治中西医无效,已丧失信心。现腹一痛即欲如厕,泻稀粪,无臭无冻,日2一3次不等。纳可。舌暗红少苔,脉弦数。此肝脾不和,木强土弱,寒热错杂于肠道。处方:
        乌梅12g,细辛5g,肉桂6g,黄连6g,炒黄柏10g,蜀椒4g,干姜10g,党参15g,当归12g,附子8g,肉豆蔻15g,陈皮10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防风7g,诃子10g。五剂。
        5月25日二诊 : 上药刚服一剂腹即不痛不泻,五剂服完,几无任何不适。现唯觉口有点苦。
        原方续服五剂。
        按: 乌梅丸,《伤寒论》条文中有“ 又主久痢”  的论述。这种久痢就是慢性肠炎,其特点是时间久,出现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证状,且多有一痛即泻的感觉,有的人还伴有胃病,出现嗳气、脘胀、吞酸等证状。乃因湿热蕴伏肠胃,加之劳累饮冷,脾阳受伤,遂成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我常与痛泻要方合用以抑肝扶脾,虚实并治,使寒热两除,气调血行。方中诃子配黄连,是据贾福华氏经验:解毒涩肠止泄痢,尤对小儿泄痢,有益无害。
      【例二】合生脉饮治久痢
        陈某,男,70岁。2020年5月19日初诊。患者腹泻已有多年,久治不愈。不能吃生冷和荤腥食物,食则脘胀,胀则泻,服肠炎灵则止,手冷,脐周隐痛。有肺气肿,动则气喘。舌暗红苔根黄,脉浮数时一止。脾肾虚寒,肝肺积热。治当温脾肾、清肝肺,佐以养心。处方:
        乌梅10g,细辛3g,肉豆蔻10g,肉桂5g,黄连6g,炒黄柏10g,川椒4g,炮姜10g,党参15g,附子8g,当归10g,五味子10g,炒白术10g,麦冬10g。五剂。
        5月27日二诊: 药后不但腹已不泻,而气喘亦有好转,唯咽中有痰欲咳,手足抽筋。
        前方去麦冬,加桔梗10g,白芍15g,甘草6g。五剂。
        按:本案患者腹泻,不能吃生冷食物,手冷腹胀,显然脾阳不足; 动则气喘,乃肾阳亏虚不能纳气之证; 而苔黄脉数,又是湿热蕴伏其中,证見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故治以乌梅丸清上温下。肺与大肠为表里,清肺即所以清大肠; 土能生金,肾能纳气,脾肾阳旺则肺气可充,肾气得纳; 肠清则泻止,气纳则喘平,此所以乌梅丸不但能治下利,且可治哮喘之疾,实乃太阴阳明两调之方。柯韵伯说:“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
        本案患者有肺气肿证,用乌梅丸可止泻、平喘,一举两得。方中细辛、川椒、桂枝温肺散寒,当归、甘草补血止咳,黄连、黄柏清上焦之肺热,干姜、附子温下焦之肾阳,而乌梅一味,酸敛定喘,如此正气可充,病邪可退,哮喘可平。初诊加麦冬、五味子,是合生脉饮,清肺宁心;二诊加桔梗,是咽有痰而难咯;加芍药、甘草,是缓解手足痉挛。中医治病,能随证加减用药,则收效更捷。
     【例三】合四逆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腹痛
        陈某,女,62岁。2019年2月18日初诊。患者脘部连右下腹痛,腹中(脐周)按之筑筑跳动,亦痛。睡后能痛醒,头昏。这两天大便多,稍溏,一痛即欲解。舌偏淡苔薄白,脉沉弦。肝脾不和,肠胃寒热积滞。治当调和肝脾,温脏寒、清积热。处方:
        烏梅15g,细辛5g,肉桂5g,黄连6g,黄柏10g,蜀椒5g,干姜10g,党参10g,当归10g,附子10g,炒白芍15g,炙甘草3g。五剂。
        2月24日二诊: 药后腹痛减轻,不再睡后痛醒,但按之仍痛,右胁下隐痛。
        前方加柴胡12g,炒枳壳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五剂。
        3月21日三诊: 腹痛大减,但脐边按之仍有大动脉筑手感,重按疼痛,怕冷,大便日1一2次,有时不成形。
        前方附子、干姜各加至15g,再加炒白术15g,吴茱萸6g,制大黄6g,败酱草15g,薏苡仁30g。五剂。
        3月15日四诊:  前方服后,腹已不痛,自已用手按之亦不痛,大便成形。最近拆屋,忙得顾不上烧煮,吃冷食,脘腹又觉不舒,胀满矢气多,怕腹痛再发,赶紧来开药吃。
        原方去川楝子、玄胡索,加陈皮10g。五剂。
       按:烏梅丸不但能治久痢,且能治腹痛,此腹痛病在厥阴阳明二经,即叶天士所谓“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他据此创泄木安土的治法,用甘以理胃,酸以治肝,方中或烏梅人参相配,或芍药、甘草同用,真可谓承前人之经验,启后人之思路。
        本案患者之腹痛即本此理用乌梅丸合芍药甘草汤,泄木安土,和里止痛。三诊因有胁痛,故合大黄附子汤;又因按之则痛,知实邪未去,又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多方合用,清厥阴之伏热,温太阴之伤冷,清温结合,通补兼施,终愈顽疾。
      【例四】合四神丸、痛泻要方治腹泻
        曹某,女,76岁。2020年11月19日初诊。
        腹泻已二个星期,一日4一5次,上午次数多,下午少,矢气多,臭味不大,腹时隐痛。汗多,晨起口苦,食欲差,睡眠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处方:
        烏梅15g,细辛3g,肉豆蔻10g,肉桂5g,黄连6g,黄柏10g,川椒5g,炮姜10g,党参15g,附片8g,当归10g,诃子10g,建曲10g,焦山楂10g,陈皮10g,炒白芍10g,炒白术10g,防风6g,补骨脂10g,炙甘草6g。三剂。
        11月20日二诊:前方服后腹泻腹痛已愈,唯食欲不佳。
        前方加生麦芽20g。三剂。
        按:患者曾因结肠肿瘤手术,病理化验未找到癌细胞。这次患腹泻,又去南京某医院检查,未见异常,建议中药治疗。
        证见腹泻为脾胃虚寒,而口苦亦为肝胆湿热,故治以烏梅为君,黄连、黄柏、川椒、干姜、肉桂、附子连用,酸辛与苦降、辛开与温补、相辅相成以治寒热错杂之证。合四神丸以温助脾肾之阳,四逆散以抑肝和胃,此遵仲景“对于病机错综之证必施错综之药”之旨。
      【例五】合四神丸、葛根芩连汤、痛泻要方加减治久痢
        丁某,女,65岁。2020年11月28日初诊。
大便红白冻,白冻多红冻少,已三年之久。久治不愈。今晨解冻特别多,先解冻后粪便,但难解,左少腹痛。舌红少苔,脉沉迟。处方:
        烏梅10g,细辛3g,肉桂6g,黄连6g,生黄柏10g,川椒5g,炮姜15g,党参15g,附子10g,当归15g,陈皮10g,炒白芍12g,防风6g,炒白术10g,煨葛根10g,炒黄芩6g,炙甘草5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五剂。
        12月11日二诊:药后大便已成形,无红白冻,唯左侧少腹仍隐痛。
        前方加木香3g。五剂。
        按:患者从事养殖鱼虾之业,成年累月在湖边忙碌,夏则湿热蕴伏,冬则寒冷伤阳。且患痢已三年之久,从其痢有赤白,知寒热错杂;白多红少,脉沉迟,知寒多热少; 而舌红少苔,又为久痢阴伤。
        乌梅丸本为温脏安蛔治寒厥之剂,温脏寒为主,清湿热为辅,今加补骨脂、肉豆蔻以助温太阴少阴之寒,加葛根、黄芩成葛根芩连汤以清泄手足阳明之热,四逆散以培土抑木,而葛根、芍药二味养肝胃之阴且可制热药之刚燥。二诊加木香,与黄连构成香连丸,是慢性肠炎常用药。故处方用药不得不全面考虑,寒热比例配伍恰当,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49
 楼主| 发表于 2021-6-18 22:05:13 | 只看该作者
                         小建中汤证案二例
        一、概述
        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因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而出现的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因脾胃不健,营卫不和而出现的虚劳发热;  因阴阳两虚,营卫不足而出现的心悸虚烦。采用此方缓中补虚,甘温除热,两调营卫。
        小建中汤是桂枝汤倍芍药君饴糖组成。方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补虚;  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生姜配大枣,辛甘相合,调和营卫。六药组方,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俾中气足,营卫调,气血生化有源,此即方名 “ 建中"  之意也。
        方中加黄芪,即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加黄芪是增强补虚益气作用。方中加当归,即当归建中汤,治产后虚嬴不足,腹中疞痛不止,加当归侧重于补血和血。如劳损久病,阴阳两虚者,二方亦可合用。
        二、案例
      【例一】合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小肠粘连
        余某,女,61岁。2015年7月12日初诊。患者面色欠华,脘部胀满疼痛,食后尤甚,立则甚而卧则减,以手按之痛亦减,得热减,性急时加重。每于劳累或饮食不慎时发作。舌淡苔薄白,脉弦缓。此乃脾胃虚弱,寒滞中焦,升降受阻,气机不利。拟益气健脾,温中理气,缓急止痛。处方:
        炒白芍20g,肉桂6g,炙甘草5g,干姜8g,大枣6个,炙黄芪15g,太子参15g,炒白术10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0g,元胡索10g,佛手10g,木香3g,砂仁3g(后下)。三剂。
        7月15日二诊 : 上方服第一剂后,即觉十分舒服,呼呼大睡。服完三剂后,脘部不胀不痛。
        原方去玄胡索,加谷麦芽各15g。三剂。
        附记: 本案患者曾患过急性胰腺炎,治愈后未及一年又发作,又治愈。后又发作数次,诊断为小肠粘连,均住院治疗而愈。今天已是第四次发作。经服中药后,患者腹痛一直未发。
        按:本案患者发作时,腹中切痛,十分痛苦。余据其脘虽胀满,却喜按;腹虽切痛,却喜温,断为脾虚中阳不足,肠寒络脉痉挛。腹痛喜按喜热,立甚卧减,证属虚寒。多因脾阳不运,脏腑虚而有寒; 气血不足,脏腑失其温养。虚则补之,寒者热之。治以小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温运脾阳,理气和胃。如此,虚得温补则络和,寒得温散而痛止。
        严格说,三方在温中补虚方面还是有区别的。理中汤乃中阳虚而兼寒湿,治以温燥;香砂六君汤是气虚生寒,所谓“气不足便是寒“,又兼痰湿,治以温补;而小建中汤则属中阳虚兼营阴弱,治以温润。三方合用,贵在加减有法,在补益之中,加通调气血、和中理气之药,使补而不壅,温而不燥,通不伤正,即叶天士所谓通补之法也。
        【例二】合四逆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腹痛
        李某,女,57岁。2021年3月20日初诊。大肠瘜肉手术后,脐左连少腹时发疼痛,食入痛甚,大便解后则轻松。晨起口苦,大便时溏时结。脉沉弦紧,舌淡少苔。胃镜检查 : 慢性胃炎。此中阳不足,肝脾不调,寒积热郁气滞。处方:
        柴胡15g,炒枳壳15g,炒白芍30g,桂枝15g,干姜10g,炙甘草6g,大枣10个,生苡仁30g,败酱草15g,附子8g。三剂。
        3月25日二诊:药后疼痛次数和程度都大大减轻,唯左胁下按之仍痛。
        前方附子加至15g(先煎),加制大黄10g,细辛4g。五剂。
        4月1日三诊:脐左连少腹已不痛,但时坠胀,左胁下时有不适,大便稍溏。
        前方去大黄,加白术10g。五剂。
        按:  本案患者手术后脐左连少腹疼痛,食入尤甚,便解得松,脉沉紧,显然寒积厥阴阳明; 而晨起口苦,又兼少阳郁热不清。小建中汤温中焦之虚寒,四逆散散厥阴之气滞; 而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者,是温经而清郁热,使寒热平调而错杂之邪得祛。
        薏苡附子败酱散原为排脓消肿之剂,治肠痈内脓已成,身无热,皮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脉数者。余临床用治兰尾炎与大黄牡丹皮汤合用,附子用小量,主要取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对素体偏于阳虚患者颇为适宜,还移用此方治腹部炎性疼痛,效果亦很好。
        本案患者出现左胁下按之痛,乃寒积滞于脉络,非温不能祛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二诊加大黄细辛成大黄附子汤以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以此方对胁下或腰胯偏痛尤佳。大黄性虽苦寒,与桂附姜辛等大队温热药同用,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三诊见大便稍溏,故去大黄加白术。只有随证加减,对症用药,收效才能明显。
50
 楼主| 发表于 2021-6-19 21:34:04 | 只看该作者
                         定风丹证案四例
        一、概述
        定风丹出自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方,由何首乌和白蒺藜二味药组成。主要有滋养肝肾.,烏须发,定眩晕,养血祛风止痒的作用。方中制首乌补益精血,治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而致之头晕眼花、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常与潼蒺藜合用,有协同作用,还可与蝉衣、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以治疗风疹搔痒。
        李可老中医还用此方加味组成一个治疗多种皮肤病的名方,名“烏蛇荣皮汤",方药组成如下:
        定风丹60g,生地黄30g,当归3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炙甘草10g,大枣30枚,生姜4片,丹皮15g,紫草15g,白鲜皮30g,烏稍蛇30g。
        此方是由定风丹合桃红四物汤、桂枝汤加味组成。方中定风丹滋补肝肾、祛风止痒,桃红四物合桂枝汤养血活血,调营卫祛风邪,丹皮、紫草、白鲜皮凉血解毒、祛风止痒,而妙在烏稍蛇一味,追风通络止痉,对诸风顽癣,隐疹麻风等皮肤顽疾均有较好疗效。
        这里要注意的是,李可的定风丹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创的定风丹不一样。张氏定风丹是由乳香、没药、硃砂、蜈蚣、全蝎组成,有活血祛风通络作用,主治初生小儿绵风或惊风。临床应用,切不可混淆。
        二、案例
      【例一】合四物三色汤、脱敏灵治荨麻疹
        陈某,女,58岁。2016年7月11日初诊。患者全身泛发疹块,搔痒无度。曾在皮肤科治疗,药用氯雷他定等无效。特请中医治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稍数。处方:
        荆芥10g,防风10g,蝉衣6g,浮萍6g,川芎8g,赤芍15g,地龙10g,黄芪20g,珍珠母30g(先煎),白鲜皮15g,生首乌30g,白蒺藜15g,生地黄15g,当归15g,苏叶6g,生甘草5g。七剂。
        8月16日二诊: 药后疹消,未发作。怕复发,再服五剂巩固。
        按:  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与中医的痒风相似,多因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或因风湿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所致。方中用四物汤养血行血祛风,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三色为生黄芪、生首乌、白蒺藜,合荆芥、防风、生甘草,有补气养血,祛风止痒的作用;而苏叶、浮萍、蝉衣、地龙有脱敏作用。用珍珠母,是因其配生首乌止痒效果很好,但须在辨证基础上重用。
      【例二】合四物三色汤加减治过敏性皮炎
        陆某,女,48岁。2016年4月25日初诊。
        患者面部出现红颗痒疹,连成一片,尤以两颊为多。唇周干燥搔痒。求治皮肤科无效。患者是教师,因影响面容,不能正常上课,故请中医治疗。舌红苔薄白,脉浮。此血热风毒之邪上袭阳明经。治当凉血祛风解毒。处方:
        制首乌30g,白蒺藜15g,蝉衣8g,僵蚕10g,生地黄3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6g,玄参30g,荆芥6g,防风6g,紫草15g,丹皮15g,金银花12g,白鲜皮15g,薄荷6g。三剂。
        4月28日二诊: 三剂服后,面部红颗痒疹已全显败象,不再搔痒。唯觉唇边干燥、毛剌剌如虫爬。
        前方加丹参30g,浮萍6g。三剂。
        按:患者血分有热,外受于风,治当凉血祛风。方中用定风丹合四物汤配玄参、丹皮、紫草以补血养血,凉血活血,加荆芥、防风、蝉衣、僵蚕、金银花、白鲜皮以祛风止痒解毒。
        皮肤病用虫类药有祛风止痒、化瘀通络、熄风解毒等作用,但有小毒,且性燥伤阴,临床应用可适当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如生地、玄参、麦冬、胡麻仁之类。
      【例三】加味治颈椎间盘突出症
        薛某,女,41岁。2011年6月28日初诊。
        患者从事屠鹅之业,终日低头干活,颈项不舒,近日尤甚; 面浮胞肿,下脸瞤动; 舌淡红少苔,脉浮弦。CT检查: 颈椎间盘突出。肝肾亏损,气血不和。治当补肝肾壮筋骨,和气血。处方:
        熟地30g,菟丝子10g,仙灵脾10g,葛根40g,制首乌30g,白蒺藜15g,生黄芪20g,当归10g,威灵仙10g,干地龙10g,土鳖虫10g,自然铜4g,谷麦芽各10g。五剂。
        7月5日二诊: 前方服五剂后,颈部转动好得多,唯每做事汗多。舌淡有齿痕,脉浮弦。
        前方黄芪加至30g,当归加至15g,更加山萸肉15g。五剂。
        按:颈椎病多因肾气不足,外受风寒湿邪而致。由于督脉过颈,且督脉主一身之阳,若肾气不足,卫阳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以致气血运行不利,经络阻滞,出现颈项强直,牵引肩背和上肢不利,甚至麻木疼痛,治疗当补肾壮骨,活血祛风,使肾气充盈,骨骼坚实,脉络通畅,则邪去而疾愈。
        本案患者长期做低头活,伤及督脉,经脉瘀滞,加之过劳气血不足,故治疗以定风丹养肝熄风,熟地、菟丝子、仙灵脾,补肾壮骨,重用葛根通督脉,配威灵仙、土鳖虫、地龙、自然铜,活血通络,黄芪、当归补气和血,谷麦芽和胃,以防诸药伤胃气。
      【例四】合川芎茶调散加减治头痛
        赵某,女,82岁。2021年3月12日初诊。
        患者4天前出现头痛,前额尤甚,全身流走疼痛。正月发现舌头左侧痛。舌红苔白,脉浮弦稍滑。CT检查:1、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2、老年性脑萎缩。此肝肾亏损,风邪入于太阳阳明经络,治当养肝熄风,祛邪通络。处方:
        制首乌30g,白蒺藜15g,蜈蚣2条,全蝎6g,生白芍30g,炙甘草6g,白芷6g,川芎12g,细辛3g,黄芩7g,当归12g,薄荷7g,羗活6g。五剂。
        附记:3月17日患者请人来门诊带配药,说前方服后诸症均大减,要求原方再抓五剂以巩固。
        按:本案患者头痛为肝肾阴血亏虚,内风夹外风扰动入络,经络阻滞不通。治当滋阴养肝,祛风通络。用定风丹养肝熄风,重用芍药配甘草以柔肝舒筋止痛,合止痉散熄风止痛。用川芎茶调散加减以疏风和络止痛。如此全面考虑,内风外风同治,故一诊即收显效。至于西医诊断的脑梗塞之类可以不考虑,只按中医辩证治疗即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7 03:07 , Processed in 0.06508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