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739|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匡调元教授 医海冲浪(自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3 16:0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医海冲浪 探究生命

  自1951年考进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始,我便把探究宇宙生命的奥秘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总目标。 1956年毕业后,从事病理解剖学医、教、研工作,经过了近六十余年的辗转东西,如今到了耄耋之年,频频回顾,一路走来,征途崎岖,医海浮沉,甘苦自知,不胜感慨。虽然不够辉煌,但也没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1959年,毛泽东发出了 “把中医中药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新药学”的号召, 掀起了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热潮,这是人类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但真正理解这个创举真谛的人并不多, 因此,“文革”后,中西医结合曾一度沦为诸多争论的议题
  自从提出中西医结合以来,关于结合的思路与方法的讨论一直在进行着。我从1960年自学中医后,和全国同道们一 起,边实践,边思考,边记录,六十余年来已出版了三百余万 字的专著。现在,回想起来,大多是“悟”出来的,今作为 “崇悟文化”的附录,将它们分成四个主要阶段,择要汇报如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愿引中医学详于形迹
  人体内,机能、结构、代谢是辩证统一的,一变皆变的。 中医学自豪地称为“详于气化而略于形迹”,西医学则详于形迹而略于气化。其实,都是一偏。二者都详,岂不更好? !我是病理形态学专业的,所以近水楼台,得天独厚,以形态学手 段研究中医病因病机学,一干就是一个甲子!
  第一阶段(1960-1980):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基础理论创建阶段,可以1980年《中医病理研究》(第一版)的出版为标志,1989年出第二版,今列其主要目录,便可知其概梗。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课的核心,生理类要进入临床课目必须经过病理学知识的培训,中西医结合亦不例外。可惜,近六十年来,从事这类专业的人不多。
  1.中医病因学概论
  如气象病理学探讨、心神病机论、体质病理学研究等。
  2.中医发病学与病机学概说
  八纲病理解剖学基础的初步探讨,虚损之病机探讨,急病及肾与久病及肾之病机探讨,色欲房劳伤之病机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病理学基础,从病理学观点探讨温病传变的规律性,舌象形成机理,论病变的可逆性,
  3.辨证论治原理探讨——整体制约论
  “局部定位论”是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于1858年提出来的病理学原理,是不全面的,不能真实反应人体疾病的实情。“整体制约论”是我在分析了中医辨证论治后,于1980年,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人体疾病发病原理,是史无前例的。
  4.中医病理学研究之思路与方法学探讨
  “中西医结合途径之探索,多学科、多途径、多指标、同步测试、相关分析”,“新实践、新概念、新学派”。
  5.人体新系猜想
  我认为人体内除西医学以解剖联属为依据的各系统和中医学以功能联属为依据的藏象经络系统之外,应该还有一个以代谢功能为联属的新系统。这将是中西医结合的解剖生理学基础,如果建不成这个基础,那么中西医结合就失去了立足点。 但是,目前建立的条件还不成熟,故称猜想。
  对这一阶段拟再说明:
①其中某些内容已载入《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如体质病理学和整体制约论等。
②1980年到2009年,我曾多次和钱学森进行了讨论,得到他的肯定和鼓励。如钱老在一信中说:“人体新系设想,我很赞成。”具体资料请见《匡调元医论》(第二版)。
③60余年来, 综观全国,用西医病理形态学的方法比较系统地研讨中医基础理论的成果并不多,虽然用此方法研究各具体病证的不少,但理论层次不高。
二、“病理体质树新松”
  2008年,我在妻子肖颐的墓地上立了一个墓志铭:“天地生我非蝶梦,病理体质树新松;不入浊流竞大潮,待看华章九州弘。”因为,这是我俩一辈子为之努力的事业。
  
第二阶段(1975—2001 ):人体体质学(体质病理学)学派创建阶段,可以“体质病理学研究”的正式发表为开始,以《人体体质学》第一版的出版(1991)为新学派成立,第二版出版(2003 )为成熟的标志。
  众所周知,自张仲景以来,中医学术共有七大学派,即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易水学派、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学再也没有形成什么新学派,
  1975年,我在探索中西医结合之途径时,注意到了历代中医对体质的重视。在“中西医结合途径之探索” 一文中,我只是泛泛地、人云亦云地提了一下中医体质学说,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1976年初,我被派往四川农村开展巡回医疗,我把在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和技术统统贡献了出来,显然是因为疗效好,所以病人比往年多很多,从早晨7点到公社诊所坐下,到中午12点钟站起来,最多时收到挂号单107张。患者提前一天赶到小镇上,寄宿一夜挂号排队看病, 抓了药当天赶回家。半天360分钟,平均每个患者诊病时间只有3分半钟。怎么办?先望一眼,问一下:什么不好?病了多久?西医看过吗?说您什么病?然后看个舌象。一边望、 问、闻,一边切脉。必要时再测个血压,听听肺部或扪腹背包块等。中医学的主证、西医学的主病基本就心中有数了!处方很简单,多则十一二味药,少则七八味。一付有效。
  自从1972年跟八位四川名中医学习中医临证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医学以机能变化为主的证和西医学以结构变化为主的病,其“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基础是什么?但久思不得其解。“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 鬼神将通之”。当大量患者在短时间内压过来,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晚上,我在煤油灯下冥思苦想,突然之间,灵感思维涌来了,呀!是因为体质类型问题:这块结构、机能、代谢辩证统一的身心状态是证和病可以同时出现在此人身上的物质基础。由此豁然开朗,一切迎刃而解。进而深入研究《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 五态之人》、西方体质人类学等。1976年10月左右,“体质病理学研究”一文在农村完稿,年底,投《成都中医学院学报》(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恰遇学报内部整顿,文章于1978年初才刊出。
   1977年5月,“卫生部中医研究班”主管教师方药中先生来重庆医学院邀我前去讲课。我讲了8个专题,每次2小时, 包括“体质病理学研究”。事后,研究生班编写出了教材, 但唯独缺“体质病理学研究”。不久,研究生班有学生发表了中医体质研究的科普文章,之后又出版了《中医体质学说》, 方先生作序。作者在书的自序中明言:体质病理学是匡调元首创,而中医体质学说则是他首创。当时他们把人体体质分成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平和质七型。七型之中明明有六型是病理体质嘛!另外,经过临床研究,结论是:他们的血瘀体质和痰湿体质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 后来的九个体质类型中有三型是没有体质特征指标的。这样行吗?我们只能交给历史去评说了。
   1977年后,重庆医学院(现重庆医科大学)无法开展体质病理学研究,于1980年初把我调到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谁知该院中医专家说:中医只有体质,没有体质病理学;西医专家说:体质学说在西医已经过时,现在是基因。因此,在这里此路也不通。1984年1月至1985年8月, 我去美国以访问学者身份和二位美国博士协作研究了白人和黑人的体质类型,结果和我在中国观察到的黄种人的体质类型一致,随后一起合作在《中医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论文。但要进一步做实验研究进行论证,显然在四川条件仍不具备。于是,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胡熙明先生亲自出面协调,于1988 年8月把我从成都凋到了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研究院领导给予大力支持,马上抽调了18名专家组成了体质学研究组,除了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特批建组资金外,又申报了自然科学基金,开展实验研究。前后共10年。
  1997年,我66岁,退休,有较多的时间回顾和整理过去的研究工作了。2001年出版了《体质病理学和体质食疗学实验研究》。1991年出版了《人体体质学》第一版,2003年出第二版。2001年出版《匡调元医论》第一版,2011年出第二版。 2016年出版《辨质论治通识读本》。2017年出版《中华饮食智慧》(第七版)。
  其实,国内真正的中医行家对人体体质学、体质病理学的意义是很清楚的,如姜春华、朱良春、刘炳凡、颜德馨等前辈都分别给予“中西医学史上杰出成就” “上了一个台阶” “昏渠之智灯” ,“功莫大焉”等很高评价。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是治病理体质。养生之根本:一是按神本论养神,一是按体质食养养体质,其余都是第二位的。天下有几人深知此中妙理,又笃行此道? !
三、“神本论”
  这是到了深山老林深研《黄帝内经》后的体验,是让人们从长期以来对《黄帝内经》重在形而下的器研究回归到了形而上的神。这是一件大事,估计要让人们慢慢思考才行。
  第三阶段(2007—2017 ):从形而下的精气为主的研究转入形而上的中医学“神本论”学派的创建阶段,可以《太易心神学》的研究和出版为标志。
  2007年1月3日,和我相依为命50年的妻子肖颐病不治离我而去!不胜悲痛!我在书橱中发现她唯一留下的一本 《佛说阿弥陀经》,是从某寺庙中带回的结缘之书。我不信佛, 她信,我也不反对。平时,逢初一月半,她仅为观世音菩萨上上香而已。我无意中翻了一下,发现其中只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如何美好,如何念佛成就,并没有磕头、进贡之类的宣教。 2007年应邀去香港开会,有机会到净土宗学会取了一些宣讲佛学的光碟,尤其是净空老和尚讲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每晚一讲,每讲2小时,一套共48讲。我用一年时间, 连续重复听了7遍,略有所悟,写了一篇“初悟自性清净圆明体”,发表在《香港佛教》上。自己对佛法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
  2011年9月在全国中医学会举办的失眠学术会议上作了一次“情绪与体质”的专题报告,文中提出了 “无极态”的问题。2012年2月我应邀去香港工作,推广体质食养学。2012年8月,经朋友介绍,将“情绪与体质” 一文呈南怀瑾老师, 他评道:深佩,极有远见。我深受鼓舞。2013年12月底回到上海。在香港期间我有机会读了一些佛经,听了一些讲经说法,有缘见了尼泊尔第十二世活佛努巴仁波切和净空老和尚。 我一边研究佛经,一边对照《易》、老、庄、《内经》,深感《内经》深奥,过去研读不够,急需补课。于是决心回无锡老家,找个深山老林,静下心来重读《内经》。
  2014年2月,我回到了家乡无锡,来到太湖之滨的千年古刹长泰禅寺,在暮鼓晨钟的陪伴下读《内经》,《类经》及《集注》。当年完成了论文“神会‘上古天真论’”(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年第8期,210,214页),认为“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一言”是: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015年完成了论文“《黄帝内经》的神本论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年第11期,2780,2784页),论证了“神 本论”是《内经》的核心思想,其重要性远胜于经络藏象学说、天人合一学说等。神本论应该是中医各家学说继人体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之后的第九个学派。当然,这仅是一人之言, 须待公论。
  2016年完成了论文“人类生命与元神作意”(见《太易心神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出版),对人类生命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为生命科学的当代研究吹去了一股新风。沈善增老师认为其意义目前还无法估量。这是我想请大家倍加重视的。
2017年6月完成了 “无极哲学”,这个哲学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易》、老、庄、释、《黄帝内经》从顶峰“无极”上统一 起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7,13页)。 到此时,我的第三阶段的研究才告一段落。当然,自己头脑中的思维仍在不断升华,并无止境。
  在此期间有一个插曲:2007年至2008年我创立了一个 “生命微观意象艺术”。
  2007年5月的一天,有一位70余岁的冠心病患者,因为经过7个多月的治疗病情明显好转,治疗暂告一段落,故今天特地来送我一本他个人创作的画册表示谢意并作为留念。我一看,喜出望外。我自小喜涂鸦、想画画,苦无明师教我!今天才知面前就是上海中国画院的名画家,真是求之不得。遂提出拜他为师,收我为徒。他爽快答应了!我非常兴奋!回去就买来纸笔、色墨,拿出病理切片图谱,随心所欲地涂了起来!涂出了10余张,送到老师家里,请教行不行。“不行,这里不好! ” “不行,那里不对! ” “这张,马马虎虎。”……这样下来,有三四张马马虎虎!我心里非常高兴,心想只要有一张马马虎虎就可以了。按老师的指导回家再画,后来画得越来越 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老师形容:像开了闸的水狂泻而来! 2008年8月1日我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 展,得到了画院多位名家的鼓励和指导。2009年10月又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了第二次个展,除了美院的师生外,不少前来美院开会的外宾也来观展。2010年8月在上海新天地第一会议室、2011年在老年大学展厅又先后举办了两次个展。 2012年去香港小住,继续作画,62幅新作于2012年、2013 年和2014年先后三次在香港展出,并赠画给香港一慈善机构。本书所有的插画都曾在历次画展上展出过。上海博物馆陈燮君馆长称:这是一个新画种。也因此,在上海国画界交了不少好朋友。现在,不学霸王,还在乘胜前进,希望不负众望, 能更上一层楼!
四、玄之尤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第一章关于宇宙人生的最大奥秘!吸引了、 迷倒了、也醉倒了历代大智,同时也诱来了我这个大愚,不自量力地也来凑热闹!如今,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可也!
  第四阶段(2017—):至超越生命而人人类新的“无极哲学”创建阶段,可以《无极哲学》之研究、发表和出版为
  对第三阶段可能会对《内经》的认识有所突破,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对第四个阶段在哲学、认知科学和思维科学上会有如此认识则是我2014年刚来无锡时未曾预见到的。我不是哲学专业的,学到哪里写到哪里,完全是门外汉,似乎靠的全是“神来之笔”。甚至,我自己至今仍难以解释:怎么会拐弯抹角发展到这里的?
  2018年1月,《太易心神学》出版了,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还暂不为大众所认识,尚需假以时日,但我自己是有信心的。
  2018年上半年,我完成了 “中华崇悟文化赞”,此文高调崇扬了灵感思维的意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出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更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思想武器。我认为:灵感思维也是到达无极态的唯一途径,不可等闲视之!
  至于现在提出“无极哲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究竟意义何在?我以为:
  1.从“一画分两仪”回到“不画归无极”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从“无极哲学”廿字赞“有无共存,正反离合,隐显有序,两极相望,一念往返”看,“无极哲学”首先突破了《周易》的“太极分两仪”。
  《周易》主要将无极的阴阳不分状态,一画而成“两仪”, 于是,宇宙人生从不分的无极而入两分的太极。现在,“无极 哲学”又强调将阴阳两仪合而为一,使太极“逆反”无极。从历史来看,这一返至少经过了 3000年左右,这是魏晋玄学没有提及的。但是“无极哲学”并不全部否定“太极哲学”。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二者还是相望着,借一念可以往返的。
  2.太极与无极的时空区别是魏晋玄学没有提及的。
  太极一时空,无极又是一时空,心和物在不同时空中的表现是不同的。我们切身体念:梦又是一时空。究竟有多少时空?全世界尚在探索中。
  3.在不同时空里的一切现象都有隐和显两种状态。魏晋玄学主要争论了有无,而忽视了有无都存在隐和显的状态。处于隐态的有,可以是无形的,可能被误会成无。精神与物质都有隐显之态,现代物理学提出了暗物质的问题,或许和这里的 “隐”有关,这也是现代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4.道家曾在《行气玉佩铭》中提出“顺则死,逆则生”的名言,但长期以来较少深人研究,对“何谓顺?何以死?何谓逆?何以生”并不很明确。现在我们提出:由无极而太极,由两仪而四象八卦的方向为顺;由八卦四象而两仪,由两仪而无极方向为逆。顺是越分越细,越细越繁,越繁越易作乱,作乱即死。逆是越繁越简,越简越净,越净越不易乱,即生。宇宙人生的实践证明:物质是如此,思维也是如此。
  我们如果按此思路,进一步从生命物质层次上对其做深入研究,则对生命科学和人类的健康长寿事业将受益匪浅!故沈善增老师曾针对此事微信我说:“祝贺您!顺则死,逆则生, 说通了,了不得的理论贡献。”
  5.“一念往返两极。”灵感思维,威力无穷,法力无边!
  迄今为止,人类对思维的认识远逊于物质,尤其是近三百多年来的西方世界。其实错了!请读拙著“中华崇悟文化赞”,直觉领悟与逻辑论证原应是互补的,共存的,都是人的“神思”的本能,但是要论创造性,则直觉领悟在先,要论说服力,则逻辑论证不可缺,“一念往返两极”这个大原则就必须两者同时并举才能成功。学中国古代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高灵商的智者,当较易悟此真理,行此真理而功垂千秋!
  这个有益的历史经验是值得好好深思的。
五、小结
  四个阶段,论学术水平,虽然一段高过一段,但每段仍有每段的独特意义,其中每个阶段的代表作都是值得仔细研读的。几十年来,我想到了一些别人没想到的,做到了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有几位知己同事常常鼓励我说:您一辈子创的新说很多,其实每一个都不容易。今天,我环顾古今中外,为自己的学术生涯作小结时,要言不烦,只准备提几项主要的,以示梗概:
  1.整体制约论——中西医学上一个新的发病机理。
  2.人体新系猜想。
  3.人体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体质食养学、体质养生学: 可成为中医各家学说的第八个新学派。
  4.太易心神学,神本论(可成为中医各家学说中第九个新学派),元神作意(对生命的一种新认识),崇悟文化赞(赞灵感思维)。
  5.无极哲学。
  6.生命微观意象艺术——古今中外艺术界的一个新画种。 不同的学术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6-3 16:34:59 | 只看该作者
匡调元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王辉武教授恩师。名师出高徒。
3
发表于 2021-6-3 17:19:50 | 只看该作者
应该还有一个以代谢功能为联属的新系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1-6-3 17:23:23 | 只看该作者
武极 发表于 2021-6-3 17:19
应该还有一个以代谢功能为联属的新系统。

流体酶系统
5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9:56:44 | 只看该作者
文中错别字等错误之处!请各位找碴指出!

点评

找碴,推测下图内“缺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18 21:26
6
发表于 2021-6-3 19:5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1-6-3 20:02 编辑

  读王辉武教授书籍时书中就有提到匡调元教授,当时还搜了资料查看,购买了一本体质学的书籍,了解了匡教授的体质六分法!对于中医体质学创始人一说,确实如文中所说,需要交给后人评判呢!另匡教授先后辗转成渝两地,其所从事的研究事业都未能得到支持,遗憾也!可见成渝与上海的差距在那时就存在,如今对中医药的发展成渝依然走在后面,悲也!匡教授暮鼓晨钟读内经,晚年学习画画,均能有一番成就,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匡调元教授这样的人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头傍身,但是著作等身,更具真才实学,就像这几天红遍网络的北大数学教师韦东奕一样,手提馒头、矿泉水,做的事业确实无人能及也,都是值得我等后学由衷敬佩的人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21-6-3 21:54:15 | 只看该作者
本文在导航中医药论坛发布,王辉武教授看后不太满意,认为文章中错别字多。因文章托中医爱好者王雪杰同学发布,他毕竟不够专业,所以请田贺同学代校,特此致谢。
8
发表于 2021-6-4 10:0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4 02:19 编辑

    我记得,体质学说最早是匡调元教授提出来的。现在只提王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21-6-4 10:25:02 | 只看该作者
研究生班有学生发表了中医体质研究的科普文章,之后又出版了《中医体质学说》, 方先生作序。作者在书的自序中明言:体质病理学是匡调元首创,而中医体质学说则是他首创。当时他们把人体体质分成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平和质七型。七型之中明明有六型是病理体质嘛!

一一核心的问题:体质,究竟是生理学的研究范畴,还是病理学的研究范畴?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等,究竟是体质的概念与范畴,还是中医证候(中医病理学)的概念与范畴?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21-6-4 11:0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1-6-4 03:01 编辑

从黄煌教授这样的经方名家对“体质”概念的使用来看,“体质”也可当作一种筐(工具)使用,便于使用的时候就把要表述的问题往这个筐里装,如黄教授在经方类方归纳(详见本论坛方剂解析板块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extra=page%3D1中就有桂枝体质、麻黄体质、柴胡体质、大黄体质、黄芪体质;阳热体质(黄连项下)、阴寒体质(附子项下)。前5个是以药物的适应证命名的,后2个是基于药物的属性以阴寒阳热命名的。还有其他名家以经方方剂的适应证称体质的,如小柴胡汤体质、桂枝汤体质等等。总之,这些所谓的“XX体质”都是病理性证候的简要概括与表达。可见“体质”一词并非只能用于对正常人体的表述,也可用于病变人体某些相对的、暂时稳态性典型证候的表述。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45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 05:38 , Processed in 0.1070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