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导航中医药交流群”精彩言论集——2020年12月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22 16:0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0124
阎建国138*****005:
膏药家家有卖,各人熬炼不同,
秘方家家都有,真方世上不多。
一个中医不但能通医理,治万病,更有自己与众不同绝招一方一法。
岐黄仲景家家都学,
未必医圣人人通晓。


2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16:05:15 | 只看该作者
20201216

董建军:
人体实验

董建军:
科学常识

董建军:
性味归经

董建军:
酒精的分子式你会写吗?

董建军:
你认为的味是味觉吗?

董建军:
还是其他味?

董建军:
打一下是不是味?

杨氏新中医学:
估计,世界只有你会认为,打一下是味觉

董建军:
你经典就不看

董建军:
我说打一下是味觉了吗?

董建军:
有味

杨氏新中医学:
打的火辣辣的,那是比喻

董建军:
胡蒙

董建军:
摸一下痒痒

董建军:
痒痒就是味

董建军:
摸一下麻

董建军:
麻是味

杨氏新中医学:
,你可以走自己的路了

董建军:
摸一下酸

董建军:
酸是味

董建军:
你可以在人体摸出来酸麻痒痒怵吗?

董建军:
人体实验

杨氏新中医学:
按你的路,能不能走通,走对,那只能让实践检验了

杨氏新中医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坚持实事求是

董建军:
你摸不出来就是假的?

杨氏新中医学:
性味归经,来源于实践,经过总结,归纳,抓主要属性,于是,产生了性味归经的理论,虽然,这里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但是,他的基本的认知方法,同样是哲学的,抓主要矛盾的认知方法

杨氏新中医学:
因为,任何一味中药,他的构成,都是很复杂的。他不可能只是一个味道

董建军:
有病的人,五味就难受,健康的人,五味舒服

杨氏新中医学:
以苦味为主的药,大部分,都是有去火的作用的

董建军:
科盲说鬼话

董建军:
你说的苦是味觉

董建军:
拿苦酒来说

杨氏新中医学:
以甜味为主的药物,大部分,都是有滋补的作用

董建军:
胡侃

杨氏新中医学:
以辣味为主的药物,大部分,都有宣发的作用

董建军:
味觉不是五味

杨氏新中医学:
以酸味为主的药物,大部分都是具有,收敛的作用

董建军:
苦酒是醋酸

追梦人@:
杨老师说的性味没有问题

追梦人@:
苦酒是醋,醋应该酸涩

董建军:
苦坚

董建军:
扎人

董建军:
酸收

董建军:
内经有五味的物理性质

董建军:
咸软

董建军:
甘缓

董建军:
辛散

董建军:
味觉没有这种物理性质

杨氏新中医学:
因为,以味道来定归经,开始,对于方便总结,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可是,随着药物的不断增多,事实上,发现了,以味道定药性,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后来就以事实为基础了

董建军:
人的四肢有寒热温凉

董建军:
是椭圆形运动轨迹

董建军:
四肢的横切面

董建军:
是椭圆形

董建军:
寒则热之就在用

董建军:
热则寒之

3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16:05:39 | 只看该作者
20201218

老教授:
经络就是经脉,不是西医的血管。经脉里运行的是气血,而不是单纯的血更不是西医的血液,在中医理论中经脉里的气血是不能分离的,气推动着血运行,而不是心气推动血液循环!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而不是“心气行血行,心气滞血瘀”!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与经络是两个系统。心是五脏六腑中的一个脏,在五脏六腑这个系统中没有经络,经络遍布五脏六腑包括心,而不是西医的心脏与血管系统直接相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中医理论中心经只是十二经脉之一,中医的心只与心经相连通,与其他十一经脉没有直接相贯通的关系。经络是一个单独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气推动血运行。

董建军:
经络不是经脉

董建军:
十二经不是十二经络

董建军:
六经指时间运动规律

董建军:
六经按照阴阳半周分十二经

董建军:
时间运动与人体物质共振产生十二经络

董建军:
经脉是人体物质的共振频率

4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16:06:02 | 只看该作者
20201229
董建军:
知识学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理解

董建军:
间接认识的实体非常多

董建军:
比如重力场电场

董建军:
时间力

董建军:
六经就是时间实体

董建军:
空间

董建军:
停留在直接认识

董建军:
的实体

董建军:
现在为止人类认识时间的方法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系来认识的

董建军:
空间用坐标系来认识

董建军:
力是用运动来认识


5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16:06:31 | 只看该作者
20201230
老教授:
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开放的、包容的、融合的。三次中国化,包容、融化、融合。
1、吐火罗文化与龙山文化在关中地区融合,产生了秦汉两大封建帝国;
2、佛教在汉唐传入中国,中国化之后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世界未来的方向。
吐火罗文化,佛教,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祖国几乎不存在了,到了中国开花结果,传播到全世界!这就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自信!我们有能力把外来的一切文化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营养成分。
中医也一样具有开放、包容、融合的能力与自信。
西医、西方科学中国化是必然的,这就是中医自信的基础。

五四运动之前,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科学在中国传播为主,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从此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两条路线的斗争,一个走马克思的路,一个走资本主义的路。这两条路线一直延续到今天,前苏联的失败在中国能不能重演?很难,但是并非不可能。毛泽东既没有走前苏联的路,改革开放也没有走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中医的发展。我们必须站在这个高度认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哲学基础。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不断革命中涤荡、扬弃了封建迷信的糟粕,同时接受、吸纳了外界世界的优秀文化,中国化为自己的新文化。五四运动既接受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科学文化,同时吸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相融合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也是自由民主科学中国化的典范。其代表著作就是矛盾论、实践论。
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集权与多极化的辩证统一,融合与不可通约性的辩证统一,斗争与平衡的辩证统一,太极与系统的辩证统一,等等,诸如此类。
中医的发展,要把西方科学、系统论、西医、辩证唯物论统统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贡献给全世界。

老教授:
我让张仲景开口给西医讲课。
第一课: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
【原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张仲景说:一般情况下脉象浮而缓,浮为太阳中风,缓(湿的脉象)为风湿痹症。在诊断杂病的时候,脉浮而缓,尽管可以出现太阳中风、风湿痹症的临床表现,但是,杂病的“脉浮而缓” 尽管出现了“四肢苦烦”,既不是太阳中风,也不是风湿痹症,而是瘀热在里(脾),脾病其肤色必呈黄色(黄疸)的前期表现。“四肢苦烦”同时可以存在于太阳中风、风湿痹症、黄疸前期。
我把张仲景的这段话翻译成西医语言:
中西医融合观已经证明了:太阳中风-轻型感冒证态,痹症-风湿性疾病证态(此处指风湿性关节炎),黄疸中西医同名。
“在瘀热以行,脾色必黄”之前,即黄疸前期可以出现:太阳中风、风湿痹症,翻译为西医就是:黄疸之前出现轻型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表现。符不符合西医的临床实际与理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
多数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尢为突出,有些病例有发热,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类似感冒,常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黄疸前期可发生肝外病变和血清病样综合征:关节痛、胰腺炎、关节炎、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炎性病变、肾脏病变、紫癜、浆液膜炎、心肌炎等。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以分为:消化不良型,流感型,胆道疾病型,风湿型,败血症型,疟疾、脑炎型等。本期体征多不明显,少数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
其中的流感型、风湿型就是本条所说的:太阳中风、风湿痹症。

张仲景在1800年前就告诉我们,黄疸前期有:流感型与风湿型。还告诉我们:黄疸与流感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不同,黄疸的病机是瘀热于脾。


老教授:
第二课
      金匮要略》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3条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伤寒论》195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
张仲景说:在黄疸病中,会出现: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腹满,脉迟等临床表现,这是谷疸的前驱期。其中微烦头眩是什么意思?
微烦头眩、发烦头眩(烦躁、眩晕),即肝晕也就是常说的肝性脑病。由于肝脏的功能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导致很多毒性物质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由于肝性脑病的患者常伴有较为明显的血氨升高;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低钾性碱中毒)等,都是引起肝性脑病的原因。

张仲景1800年前告诉西医,黄疸前或者黄疸期,可以发生慢性肝性脑病。
学习经典,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学,一个字不懂,没有弄明白,都不能放过!

第三课
     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
============================
     张仲景说,黄疸病的病人,不能吃的太饱,太饱或者暴食,容易引起肝性脑病。张仲景说的对不对?西医承认不承认?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一句,为黄疸病机之关键。一是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一是认为其发病与血分有关。《说文》云:“瘀,积血也。”《补正》认为:“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疸皆发于血分。”就说是,黄疸的病机是脾主运化功能失常。以西医而言,黄疸是指血液中的胆红素升高,其根源是肝脏转化胆红素的功能相对或者绝对不足,即中医的不能“化”,所以中医到脾主运化,其中的“运”属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而“化”实际上在西医的肝脏、消化道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变化。当然也涉及到各器官系统的物质能量代谢,但是主要在肝脏。在肝性脑病(饱则发烦头眩)中,更能够看出肝脏“化”的机理。

    暴食、太饱,就是食入大量的蛋白质与脂肪,没有人暴食开水煮白菜,好吃的必定是蛋白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微烦头眩、发烦头眩(烦躁、眩晕),即肝晕,也就是常说的肝性脑病。由于肝脏的功能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导致很多毒性物质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由于肝性脑病的患者常伴有较为明显的血氨升高;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低钾性碱中毒)等,都是引起肝性脑病的原因。
    饱则发烦头眩,即饱食或者暴食容易诱发肝性脑病。即食入大量蛋白质、脂肪,在肠道内经过肠道细菌的分解,形成氨与脂肪酸(特别是短链脂肪酸),肝功下降,解毒功能下降,不能把氨全部合成尿素,血氨升高。脑细胞对氨极为敏感,氨可以干扰脑的能量代谢,在肝性脑病中起到主要作用。有学者提出氨、硫醇、短链脂肪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毒性作用,可能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中有重要地位。

   张仲景一个“饱”字,西医解释了一大篇,还是粗略的说了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8 03:49 , Processed in 0.0874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