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12、13、1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30 20:5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12]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评按:这条“太阳中风”,是太阳病桂枝汤类方证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用太阳病表述,外延就大了。“阳浮而阴弱”,这是描述脉象;太阳中风脉浮,但重按无力,这是因为病人津血不足所致。“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明显是以脉释证,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正确的解释方法应是:因为发热,所以就脉浮;因为病人津血亏虚、卫气不固,所以就自汗。这个自汗是微微有汗,有定时的、也有不定时的;是人体的一种异常的散热方式,虚劳病、妇人产后以及更年期时,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恶风重而恶寒轻,恶寒不能与恶风并列陈述,应该是王叔和为了形成一个排比句而因辞废义了。而“鼻鸣干呕”中的鼻鸣,是因为病人鼻子特别通透,头部空旷象一个音箱一样,说话时产生的一种共鸣声;并非有些注家所谓的鼻子不通,呼吸之气通过鼻腔时发出的鸣叫声。干呕,呕本身就是有声无物,所以干与呕并用,没有意义;河南民间称这种现象为干哕(yue),即使现在也不说干呕。因此,原文为“干哕”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条如果去掉王叔和的修饰语和阐释语,原文就比较简单了: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哕、脉浮弱者,桂枝汤主之。其中“主之”的意思是:这个病证,用桂枝汤治疗恰好!
    桂枝汤中桂枝三两去皮,“桂枝”在《神农本草经》中,其实就是薄皮的肉桂,即桂皮;宋朝以前的医书有写桂枝的,也有写桂或肉桂的,所以才要求去皮。现在用桂树的枝条,其实是错误的;如果再去皮,就只剩木纤维了,还谈什么疗效!三两,近代人根据出土的汉代铜权考证,汉代一两相当于现在十四克左右;三两就是四十克左右,用量相当大。但现在的《药典》,用十克就已经超量了,儿童、老人还要求减量;实际上也应像西医用抗生素一样,按人的体重增减药量,但《药典》上没有相关的内容,量大就涉及违法,所以一定要谨慎从事!芍药从宋朝才开始种植,其根茎为白芍;汉唐时只有野生的赤芍,所以桂枝汤中的芍药应是赤芍。甘草灸,其实就是干炒一下,并非现在所谓的蜜灸;生姜切片,大枣擘开用。熬药,按现在的方法熬,其实更加科学。但桂枝汤的服用方法非常经典,是治病的好方法,应当遵照执行!禁忌也要遵守,因为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都会影响中药的疗效。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二。用前第一方。[13]
    评按:这条“太阳病”,外延也明显大了,应为太阳中风。与上条比较:这条没有脉象和鼻鸣、干呕证,但是多了一个头痛;症状较上条轻了些,脉象应较上条有力些。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着汗出伤津加剧,也有可能出现上条的症状。另外,在服用桂枝汤时,如不能及时微汗,随着津血向人体上、表部输送,症状也会加重;因此,应按照桂枝汤的服用方法,争取早点微汗为宜。
这条与后面的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等几个方证一样,条文简介明了,应该是王叔和加工的成分比较少;其实,这才是两汉时的文风,这种条文才接近张仲景的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14]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评按:这条“太阳病”也是太阳中风,“反汗出恶风”,无发热证,但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是一组的症状,无发热证,可能是漏简了。其“项背强几几”,“强几几”是河南民间方言,就是项背感觉紧、不能舒展,颈部筋脉象短了一样,活动受到限制,河南人又称为“僵不几几”或“僵不啦几”,这是因人体津液不足,引起项背部津血的流动量减少所致。
    在桂枝加葛根汤中,桂枝汤温补人体津血,葛根凉散邪热,生津解肌;如果再加川芎疗效可能更好。其中方中有麻黄是错误的,这点林亿辈说的正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7-1 06:3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30 22:36 编辑

     《伤寒论现代解读》85页~88页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浙浙)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词解】
      阳浮而阴弱:具有双重意思,一是指脉象浮缓;二是指病机卫强营弱。
     啬啬:即瑟瑟,本意为寒秋之风吹动树叶和枯枝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太阳中风病人恶寒畏缩的状态,就像秋天的凉风吹到人身上一样。
     淅淅恶风:淅淅,风雨声,形容病人恶风寒的程度,就像寒风冷雨侵入肌肤的感觉。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都是形容恶风寒的程度比较轻,就像秋天的风雨一样,而不像冬天那样严寒。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浅,就像鸟把羽毛合起来的样子。(鸟类发热时把羽毛合起来有利于散热)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解读】
       太阳病中风的临床表现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是主症。柯韵伯曰:“此条是桂枝汤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便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12条所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都是对恶寒、恶风、发热的形容,鼻鸣干呕、脉浮缓是副症。
     桂枝汤的适应症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它不适宜用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它也不能代替麻黄汤。桂枝汤的现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外感热病的范围,这是现代中医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由于临床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对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在西医界也有类似的情况,如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药,后来发现有减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灭滴灵原来是治疗阴道滴虫的药物,后来发现对厌氧菌有效。
     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非常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对体温、汗腺分泌、心率、血压、肠道蠕动功能、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的前提是建立在特定的病机基础上,而且与一定的病理状态相联系。双向调节作用的基础是桂枝芍药、桂枝甘草、芍药甘草这些药对的配伍,双向调节作用的实质还待进一步研究;(2)抗炎作用;(3)镇痛、镇静作用;(4)抑菌、抗病毒作用;(5)对呼吸系统具有止咳、怯痰、保护呼吸道黏膜的作用,还有平喘作用;(6)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7)抗过敏。
桂枝汤服用方法与注意要点,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1)服药后少停片刻,再喝热粥一碗多,帮助出汗。此法非常重要,如果不吃热粥,则效果不好或者无效。徐灵胎说:“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2)要盖上被子,而且不要盖得太厚,以免出汗太多,以达到遍身微汗,皮肤湿润为佳,不可出汗太多,如果像大汗淋漓那样,病反而不会好。(3)1剂药分3次服,如果服第一次后,即得微汗而病情解除,其余的两次药以后再服,不要再接着把药服完。(4)如果服药后没有出汗,病情没有变化,应当按照以前的方法再服。假如还不出汗,少少休息一会,在半天或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内把3次药服完。假如病情严重,严密观察一昼夜,只要病情没有变化,服完一剂可以再服至两、三剂。(5)服药期间应禁止食用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食物。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发热时,机体会丢失水和盐,如果发汗太多,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伤寒论》中,对因为误用汗法引起的变证和坏病,作了大量的记述,其中主要的就是水电解质紊乱。所以,在服用桂枝汤后,吃一大碗热粥,补充水电解质、营养物质和热量,并且一再强调出微汗,得汗便止,不要大汗淋漓,都是非常科学的观察和无数成功与失败经验的科学总结。温病学说也一再强调时时保护阴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也是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切,三两    干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桂枝去皮,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词解】           
        项背强几几(音殊):是形容项背部肌肉紧张度升高,仰俯不得自如的情形。项背部的浅层肌肉有斜方肌、夹肌、提肩胛肌、背阔肌;项背部的深层肌肉有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下斜肌,头最长肌,颈最长肌,背最长肌,背脊肌,背、项半脊肌等等肌肉都是跨越项背并把项背连接起来的肌肉,当感染的早期,皮肤肌肉的毛细血管收缩时,这么多项背肌肉就会出现轻度的收缩,病人出现俯仰不自如的表现。
       【解读】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葛根黄酮能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于增加肌肉的血液供给,还能直接扩张外周血管,解除肌肉痉挛。中医界对本方中是否有麻黄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不应有麻黄,应该是桂枝汤中单加葛根。在临诊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
发表于 2021-7-1 06:4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30 23:03 编辑

        喜呕、欲呕、干呕、哕等,与西医的恶心相通。在《伤寒杂病论》中没有“恶心”这个术语。
4
发表于 2021-7-1 06:5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30 23:01 编辑

      

太阳中风证、阳明腑实证与鸡的故事。


      2009年,在山西三部六病学术会议上,与黄煌有一面之交。他在会议上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他到集市上买鸡,他听说买鸡时挑精气神足的,鸡冠红红的,是好鸡。他果然发现了一只鸡冠红红的,不断挣扎,非常欢实的大公鸡,高高兴兴拿回家里。不久发现鸡冠发紫,烦躁不安,不停地喘气,腹大,不拉屎。他把鸡杀了,腿毛后发现鸡屁股被缝起来,开膛后发现肠子鼓鼓的,鸡屎横流,奇臭难闻。他恍然大悟,这不是典型的阳明腑实证吗!他说,我上当买了一只病鸡,我学到了阳明腑实证的动物实验,从此我明白了阳明腑实证。


     无独有偶,我在爬山的时候,到山上农村化大价钱买了一只鸡,拿到家里发现鸡翅膀耷拉着,有时候好像发抖,拉稀屎,不久鸡死了。这不是鸡瘟吗,一定发烧,我突然想起《伤寒论》中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翕翕发热”,“翕翕”就是羽毛合起来,鸡翅膀耷拉下来,是鸡瘟发热的表现。鸡瘟发热鸡翅膀为什么耷拉下来?


      我想起了“明察秋毫”的典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微观事物。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这些非常纤细的羽毛,可以储存大量的空气,形成不流动的空气层,起到保暖作用。到了秋冬季节,天鹅,丹顶鹤等鸟类伸展翅膀,把羽毛拉开,增加羽毛间的空气含量,形成不流动的空气层,起到保暖作用。所以,当鸡瘟发热时,翅膀耷拉下来,把不流动的空气挤压出去,增加空气流通,降低体温。


      我上当买了一只病鸡,让我明白了“翕翕发热”的真谛,值了。恐怕没有人听说过“翕翕发热”原来是这么回事。


      2000年前,不会有人知道鸟类的羽毛蓬松起来与合起来,造成不流动的空气层与空气流通,由此起到保温与散热的作用,但是先哲们通过取象比类,把鸟类发热时翅膀合起来耷拉下来与太阳中风证联系起来,真可谓“匪夷所思”,天才的“奇思妙想”。
5
发表于 2021-7-1 12:59:27 | 只看该作者
         “芍药从宋朝才开始种植,其根茎为白芍;汉唐时只有野生的赤芍,所以桂枝汤中的芍药应是赤芍。”
          关于白芍与赤芍的认知,是明显的错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7 00:07 , Processed in 0.0856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