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第67-70条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21-9-10 08: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68、69、70条都存在着证与方不相符合的现象,临证时要根据临床表现,分析病机决定用药。
         张仲景只能给你一个规矩,灵活运用是你自己的事。任何理论都是这样的。
2
发表于 2021-9-10 08: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解读】   
           发汗病不解,“病不解”不是表证的恶寒未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这时出现恶寒,是因为发汗后出现的虚证,而不是表证。这与20条表证未解不太一样,与芍药甘草汤证大致一样。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应当放在一起讨论,它们都是发汗后引起的低血容量状态,只是在程度上,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别而已。桂枝加附子汤证低血容量状态比较严重,而且可能有发热;芍药甘草汤证偏重于低血钠而低血容量状态比较轻,具有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现;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偏重于恶寒而无感冒的表现,也可能有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现。这些证态与汤剂的关系不宜绝对化,证、病理状态、证态既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体征组合,又是一个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辨证施治的精髓在于根据“证”的变化调整用药,证的“固定”是相对的,证的“变化”是绝对的,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证与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随着证态的变化,汤剂也跟着变化。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客观的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一个不平衡,非匀速的过程,在动态中有停顿,在连续中有阶段。这个停顿与阶段也是客观存在,不是人们可以任意划分的。有时候看起来是人为、任意划分的,实际上是人们无意识的发现了某种规律,而对这种规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程度,或者还没有得到科学实验的证实,或者现代科学还无法证实。任何客观事实、客观规律都会被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所证实。对同一客观过程可能出现不同认识和阶段划分,那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客观规律并没有变。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伤寒论》正是这样认识疾病,它把外感热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把这个过程分为六个连续的阶段(六经),每一经病又分为许多证,证与证之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相对独立的。证与证之间的构架既有直线的,又有平面的,而最终形成立体构架。我们用这个思路研究西医的感染病,把感染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时,以与证相应的病理状态为单位,感染病学也会形成与《伤寒论》一样的立体证态构架。实际上《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的许多联系,是因证态概念建立起来后才联系起来的。没有证态概念的确立,《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的立体构架不可能被揭示。
       69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劈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解读】     
        茯苓四逆汤是四逆加人参汤加茯苓,385条四逆加人参汤证“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是非常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已经达到严重休克的程度,单此烦躁一症,显然与四逆加人参汤证不相称,应当还有其它亡阳和阴伤的表现。在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的分析中已经分析了人参与附子的不同,可查看。所以茯苓四逆汤的适应症应该是,以烦躁为突出症状的严重休克状态。这和中医的认识相符合,中医认为茯苓四逆汤证是“阳虚阴伤,因此用四逆汤回阳,加人参以复阴,更加茯苓以宁心安神除烦躁。茯苓具有利尿与镇静作用,能增加心机的收缩力量,加快心率,对消化系统也有调整功能,所以加茯苓能够解除烦躁,而且对救治休克有帮助。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方
      芒硝半斤   甘草炙,二两   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解读】   
        由于体质的差异,病情轻重的不同,同样是感冒,发汗后大部分痊愈了,还有些没有痊愈;有些使用汗法不当引起变证,一是虚证;一是实证。虚证包括诸阳虚证、亡阳证与伤阴证的不同组合;实证则包括三承气汤证与白虎汤证等。这些变证都与误用汗、吐、下法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有关。水、电解质紊乱与发热引起大便干燥是实证的基础。误用汗、吐、下法引起的坏病,则是对传染病或其他感染病的前驱期,因为没有诊断清楚而误用汗、吐、下法使原有的疾病加重的情况。变证和坏病包括了一大类证态,有些证态是误用汗、吐、下法引起的,有些则是疾病本身发展的结果,不用汗、吐、下法,变证和坏病也可能照样出现。
3
发表于 2021-9-10 08: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 去皮三两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词解】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是指上腹部胀满,感觉有气体从腹部向胸部上冲,这是胃肠逆向蠕动,把肠道的气体向上挤压的表现。其原因为:①误用呕吐、泻下法,由于药物的作用,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②呕吐腹泻不仅引起失水,而且引起钠、钾离子的丢失和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可以引起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
       起则头眩:是指平卧时不头晕,坐起或者站起时头晕目眩。这是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
       动经:损伤了经脉之气,筋肉就不能得到充足的温养,筋肉就会出现颤动,身体不停的振动。“动经”指比“脐下悸”更为广泛、更严重的肌肉不自主运动。
      【解读】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与茯苓甘草汤都是四味药组成,其中茯苓、桂枝、甘草为三方共有,只有一味不同,分别是白术、大枣、生姜。说明他们的病理基础有相同的地方,只是病情程度或临床表现略有不同。
        中医认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与真武汤证的关系是,前者病情轻,后者病情重。真武汤证的“振振欲擗地”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其病机都是阳虚水动。病情重的用真武汤,病情轻的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真武汤证乃肾阳虚弱,而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则为脾阳不足,病机也有所差别。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与“160条……久而成痿”证,其征候相似,病机都是阳虚饮逆,只是前者病情轻,后者病情重。喻嘉言曰:此(160条)即上条之症(指67条),而明其增重者必致废也。……两足必先痿废。
4
发表于 2021-9-10 08: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67条,82条,160条要放到一起研究,就能够看出水电解质紊乱的发展规律。
     【提示】   
        综合64,65,67,82,160诸条,中医学认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与茯苓甘草汤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与真武汤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与“160条……久而成痿”证是相互密切联系的,是由轻到重的过程。其病因是在发热的疾病过程中,错误的使用了发汗泻下呕吐法,引起了一系列病理变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5 22:13 , Processed in 0.0808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