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183-186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21 14:2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4]
    评注:这两条明显是王叔和搜采的医经家的言论,与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没有关系,只能混淆视听!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评注:这条是将两段错简到一起来了。“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本太阳,应指太阳伤寒;汗先出不彻,即发汗不到位,这是导致阳明病的诱因之一。像“汗先出不彻”这样奇怪的句子,这多与王叔和有关。第二句:“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其中呕不能食,如果是因为大便硬引起,这就是转属阳明了;否则,也就不一定!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评按:这是《内经》中六经传变的理论。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1 14:26:19 | 只看该作者
B站夜读伤寒!
《伤寒杂病论》――第一百八十三条 原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释义:(陽明病初起恶寒。)   
据上条所述,陽明病外证本应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而今“病有得之一日”,即陽明病初起,却见不发热而恶寒。这说明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其临床表现既有普遍规律,也有特殊性。据本论所载,陽明病而见恶寒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陽明内热蒸腾,大汗出使腠理开泄,卫表不固而见背微恶寒者;另一种情况即本条所述,在陽明病初起阶段,亦即经表之邪欲向陽明之里传变,而又未完全人里之时,由于经表仍有邪气,故亦可见短暂恶寒。但由于陽明里热业已开始形成,故这种恶寒的时间不长,很快就将自行解除,而出现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等陽明病的典型证候。   
“病有得之一日”是病程尚短,为陽明初感外邪之时。惟其初感,病证尚在演变过程之中,故有不典型证候,即不发热而恶寒。从形象而言,此时虽有轻微恶寒,但常兼舌红、烦躁之象,故不同于太陽病之啬啬恶寒,亦非三陰病之形寒怕冷。从过程而言,陽明病初起恶寒,一般为时短暂,往往不经治疗,迅速自行消失。从病机而论,病人陽明无非燥热。既属燥热,何以恶寒?盖外邪初人陽明,气机闭遏,未得伸展,故有短暂的轻微恶寒现象。陽明燥化较为迅速,故已入之邪旋即化燥;未入之邪可继续深入,无须多时,则陽明燥热明显,其本象发露于外,则恶寒自行解除,即自汗出而恶热也。据本条全部演变过程来看,病至自汗出而恶热阶段,诊断为陽明病,应无疑难。然则初时恶寒而有热象隐伏其中之时,亦能知其陽明病将至,提高预见性,才是明智之举。
己亥年七月初七

《伤寒杂病论》――第一百八十四条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陽明病也。
注:主土:根据五行学说,土是五行之一,土的方位在中央,脾胃同属于土,所以有陽明居中主土的说法。由于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机制不同,所以又有脾属己土(陰)、胃属戊土(陽)的区别。
释义:(陽明病恶寒自罢的机制。)      
问:恶寒症状,为什么能够自罢?答:陽明为中央戊土,土者,万物所归,也就是说诸经的病症,都可传并陽明。陽明病已是陽热亢极的阶段,所以很少传变他经。因此,开始虽有怕冷,第二日自会停止,这种情况就是陽明病。   
本文接上条论述阳明病恶寒自罢的机制。恶寒为什么会自行解除,张仲景以五行学说解释了病变机制。陽明居于中焦,按五行属性,归类属土,这就是“陽明居中,主土”的意思。陽明胃是五脏六腑之大会,为水谷之海,营卫气血生化之源,其性能就如五行的土一样,既能长养万物,也是万物之归宿,故曰“万物所归”,这主要是从生理方面来讲的。若就病理而言,邪传陽明,形成燥热结实,燥屎留而不去,此即所谓“无所复传”。也就是说,胃家之实,别无去路。以此说明有形之邪在胃腑凝结的时间较长,有六七日、八九日,甚至直到津液亏耗、正气受伤、生命垂危之时,其主要矛盾仍为陽明胃腑之燥热实证。   
正因为陽明病初得病时,陽郁不伸,故可见短暂的轻微恶寒,待里热外发,则恶寒自止而转见汗出恶热之证。这种“始虽恶寒,二日自止”的证情,正反映了陽明病的特点,据此即可确立诊断,故曰“此为陽明病也”。   
本条所论病机,属于陽明燥化,故不论时间长短,恶寒皆得自罢,而见陽明特征。其时间长者,变化过程明显,易察易觉。其时间短者,变化过程匆匆而过,前后病情似乎一体,难以辨明,故特设问答以明之。病初恶寒,其迅速自罢者,为陽明燥气偏胜,太陰湿气不及,不能滋润胃燥,故燥热亢极,有如焦燎之势。有热邪发自中焦者,其化热化燥更速,则恶寒必将自罢。陽明中土为“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揭示陽明病变化的主流,即陽明病演变的一般规律。如果清下太过,损伤陽气,也有传陷三陰之可能,并非一概不传。
己亥年七月初八
《伤寒杂病论》――第一百八十五条 原文:本太陽,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陽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陽明也。  
注:①不彻:不透彻。   
②汗出濈濈然:汗出连绵不断。濈(jī),流水貌。
释义:(太陽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邪热亢盛均可转属陽明。)      
本来属太陽病,在刚起病的时候,使用了发汗的方法,由于汗出不透彻,因而导致邪气内传陽明。患外感病,有发热无汗、呕吐、不能进食症状出现,是伤寒邪热亢盛的表现,若反而出现不断汗出的,是邪传陽明的标志。   
本条可分两部分来读。第一部分说明当太陽病初起之时,汗而发之,本为正治之法,然而汗出不透彻,病邪入里化热,归于陽明,故曰“因转属陽明”。何谓汗出不彻?如汗出过少,或为时过短,或乍出乍收,或微汗而未至遍身漐漐等皆属之。如此既不能达到腠理宣畅,正气鼓邪外出,邪去人安之目的。病邪稽留,随胃气偏盛,而转入陽明。第二部分说明太陽伤寒发热无汗,按治法亦可汗而发之。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而原文未及发汗与否,是病转陽明,未经误治可知。大凡病邪传变,在陽旺者,多人三陽之腑;陰盛者,多入三陰之脏。今陽旺而入陽明之腑,何以明之?盖初病即呕不能食,则胃陽偏旺,气逆而不受纳之机,已隐伏其中。本来无汗,而至反汗出溅溅然,是必太陽之恶寒已罢,而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等,则病证悉入陽明无疑。
己亥年七月初九
《伤寒杂病论》――第一百八十六条 原文:伤寒三日,陽明脉大。
释义:(陽明病主脉。)      
伤寒第三日,病在陽明则脉大。  
“伤寒”应理解为广义伤寒。三日亦约略之数,言其经过一段时间,不可依日程而计传变之期,是否传至陽明,要以脉证为据。“脉大”,是言脉形宽阔洪大,其势如波涛汹涌。陽明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陽气最盛,病在陽明,正邪斗争有力,正盛邪实,陽热亢盛,气血鼓动于外,故脉应之而大。“大”为陽明主脉,故诊得脉大,而知燥热之盛于中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大则病进”,王冰注云“大为邪盛,故病进也”。此虽不专为陽明病立言,然陽明病邪盛正实而脉大,与此相符。陽明无形燥热充斥,内外鼓动,则脉之将至,犹洪水拍击,因见洪大滑数之象。但由于病程短,邪陷时间不长,仍在陽明气分,而未与糟粕凝结,故仅为弥散之热而尚未敛结成实,故只能见到洪大之脉,而不能见到实脉。洪大脉与实脉不同,李濒湖作了比较,“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如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说明洪脉是浮取有力,脉形宽大,而实脉则是举按皆有力,脉形弦长。        
陽明在生理方面来说,是多气多血的一经;在病理方面来说,是表里俱热的症候。因此,陽明病脉象多显得洪大有力。临床上如见到里热症候,又见到大的脉象,就可决诊为陽明病。不过,主要多见于无形热盛于外的陽明热症,如果是有形热结于里,则脉多沉实,甚或沉迟有力,就不一定是大脉。所以不能看做绝对。所谓三日,仅是约略日数,不应拘泥妄定。
己亥年七月初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19:46 , Processed in 0.0482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