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申景旺评》194、195、196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26 20:2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194]
    评按:这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说明根本就不是阳明病。根据“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与“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应该是少阳太阴合病了。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评按:这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应该是个少阳病。“虽下之,腹满如故”;只是一种可能,另一种可能就是利下不止了!而“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应该是王叔和所为。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196]
    评按:“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阳明病初期多汗,至大便硬时,身上只是潮热而已。“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应该是太阳伤寒,因为没有及时发汗导致邪热与水湿郁滞于体表,而且邪热还在逐渐消耗人体的津液,这是太阳并少阳病了;并不是“此以久虚故也”!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20:2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医小陈 于 2021-11-26 20:45 编辑

《伤寒杂病论》――第一百九十四条 原文: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注:哕:呃逆呕吐。
释义:(胃中虚冷及误下后的不良后果。)       陽明中寒症,不能进食,若误用苦寒药泄热,呃逆就会产生。这是胃中虚寒的缘故。由于病人胃气本虚,又再用苦寒泄热,必使胃气更虚而产生呃逆的变症。      
不能食有实热与虚寒的不同,热实症治宜攻下,虚寒症治宜温中,绝对不能误用。本条所举,即是陽明中寒不能食,误攻其热的变症,由于误攻其热,致中焦更加虚寒,胃气上逆,故发生呃逆。文中虽未出治法,但可以推知当不外温胃降逆。   
陽明病不能食,本为胃中有寒所致。若误认为是胃家实热,用苦寒药攻之,则必使中气更虚,胃寒益甚。胃寒气逆则发生呃逆呕吐之变,即所谓“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为自注句,说明产生哕证的原因。这里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胃中虚冷,属于内因;二是外受寒邪或治以寒凉药物,内外合邪,使寒者更寒,胃气上逆,则成哕逆。   
陽明病“不能食”:有的属于燥屎阻塞,腑气不通;有的属于胃中虚冷,不能纳谷。情形较为复杂。本条之“不能食”,属于胃中虚冷,从“攻其热必哕”可知。如果不能食因于燥热结实,攻其热必胃气因和而纳食。今攻其热反发哕逆,知胃气本为虚冷,攻之更伤其气,故“不能食”而“哕”。陽明腑实证也有“不能食”,但与本证大有区别,除不能食外,当有腹满硬痛、不大便、潮热、谵语、脉沉实、苔黄燥等,如第二百一十五条“陽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应予以鉴别。
己亥年七月十八
《伤寒杂病论》――第一百九十五条 原文:陽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①脉迟:脉搏跳动缓慢。
②头眩:头昏眼花。
③谷瘅:因水谷湿邪郁滞而导致的黄疸。
谷瘅根椐其性质有湿热与寒湿的区分,此处指后者而言,即寒湿黄疸。瘅通疸。
释义:(寒湿郁滞欲作谷疸。)      
陽明病,脉迟,进食不敢过饱,饱食就会微烦不适,头晕眼花,小便必然困难不畅,这是将要发作谷疸。虽然服用泻下方药,而腹部胀满仍和原来一样。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      
由于水谷之湿郁阻中焦而致肌肤发黄的,名为谷疸。本条所述就是欲作谷疸的预断。胃寒故脉迟,陽虚不运,故食难用饱,过饱则阻滞不化而水谷之湿郁蒸,故微烦,中焦既阻,则清陽不升,故头眩,浊陰不降,故小便难。此时论治,自应选用温健中陽,泄浊升清等方剂,而医者竟治以下法,所以虽下之腹满如故,可见此症的腹满不属实症而是虚候无疑。   
陽明病脉迟,迟主寒,为陽明中寒之象。本证脉迟腹满,系中陽不足,寒湿内阻所致。如因腹满而误下,则中焦更受损伤,而腹满如故。由是言之,寒湿之脉迟,必迟而无力。一般来讲,陽明中寒本不能食,此虽能食,但不能饱食,即所谓“食难用饱”,说明胃气虚寒,腐熟无权。若强求饱食,则虚弱的胃气就会被谷气所抑制,胃气郁遏,水谷不能化生精微物质,而反变生湿邪。寒湿凝滞,影响气机升降,胃气壅遏,则发微烦;清陽不能上荣头目,则头眩;下焦之气不行,水道不通,则小便难。寒湿郁滞不化,久之则有可能发生黄疸,故谓“此欲作谷疸”。欲作,是将作而未作之意。据《金匮要略》所述,谷疸生于脾胃,因于“风寒相搏……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所致。发黄有多种原因,但因湿邪蕴郁而发者,常有两种。一是湿热熏蒸,发为陽黄;二是寒湿郁滞,发为陰黄。据上述脉证,此之谷疸当属陰黄。寒湿发黄,应治温中化湿,兼以渗利。若因其微烦、腹满等而误认为是陽黄,妄用苦寒泻下,则不仅不能祛除寒湿病邪,反而还会更伤脾胃陽气,使寒湿郁滞更甚,故曰“虽下之,腹满如故”。从“腹满如故”可知,前证中有腹满,下后腹满不仅不减,反而更加严重。为什么欲作谷疸的腹满不能用泻下?其原因就在于本证属于脾胃陽虚而兼有寒湿凝郁。“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是通过脉象探测病机,借以申明寒湿发黄不可下的道理。
己亥年七月十九
《伤寒杂病论》――第一百九十六条 原文:陽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释义:(以有汗与无汗辨陽明病之虚实。)   
陽明病,一般是指胃肠燥热实证。胃为水谷之海,是津液化生之源。陽明热盛,蒸腾津液外越,必见溅溅然汗出,或大汗出,故汗出被列为陽明病的重要外证之一。三陽为病,均有发热、汗出,但各有各的特点。太陽病见汗出者,为中风表虚证;无汗者,为伤寒表实证。陽明病“法多汗”,是讲陽明热实证的一般规律是多汗,而今无汗,故曰“反”。陽明病无汗,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湿热蕴郁,不能泄越,而致发黄,可见无汗或仅头汗出而身无汗;二是本条所述,因陽明气虚,水谷无以化生津液,则无以作汗。因虚不仅无汗,同时还有“身如虫行皮中状”之感。“皮中”,即皮肉之间。陽明之气主肌肉,陽明气虚,津液不足,无以作汗,热邪不能透发外出,壅遏于肌表,故身痒“如虫行皮中状”。因为中虚并非短期形成,故曰“此以久虚故也”。   
《伤寒论》中第二十三条二陽并病,也有身痒证,与此条病机不同。彼证身痒,虽日二陽并病,而陽明里热不重,因发汗不彻而邪郁肌表,太陽证候未罢,其身痒之机制,重在表郁不宣,故宜小发其汗。此证无太陽之表,而属陽明之里,但以久虚无汗,热不透达而身痒,故不可发汗,而宜清热益气生津。   
陽明病无汗,尚有兼太陽之表未罢以及湿热熏蒸发黄者,需作鉴别,不得概以久虚论之。
己亥年七月廿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18:44 , Processed in 0.0473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