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究竟什么是中西医融合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0 10: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为什么不能修改?
        指出经典的错误,进行修改,好像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实际上是修正主义,一改就错,改的是经典的“本质”!修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列宁主义,就是修正主义,把共产主义、公有制、阶级斗争修正的没有了!把本质修改了,拿出一些枝节、皮毛、个别语句,按照实用主义为自己的错误打掩护。
       为什么不能修改经典?因为经典是原创,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是正确的。作者亲身经历的的客观事实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连通的。后人没有那个亲身经历,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能复制。例如:毛泽东的经历与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后人不可能重复那个经历,没有亲身体验,你不知道原创经典中的具体细节与情绪感受。《内经》、《伤寒杂病论》同一的道理,2000年前的那个时代不能复制了。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在经典的基础上发挥,或者在经典的基础上创新,创新、发挥不能与经典的本质发生矛盾!
         经典,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不能修改,可以补充、完善、认为错误的另外注明。《伤寒论》中的许多条文,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认识水平,提出过许多争论。当用西医解读的时候,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迎刃而解了。所以,《伤寒论》不要改动一个字,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被临床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他的错误让历史、临床实际验证,永远不被引用的那些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动消亡。
62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 09: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运用历史唯物论研究中医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学的源头,秦汉时期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完成。宋朝在理学的影响下,承前启后,以经(内经、难经)解经(伤寒论),《伤寒论》有了医理,使得中医成为统一的理论体系,也为金元四大家预留出发展空间。
明清时期,中医沿着两条路径发展:1  按照中医自身规律发展,标志是温病的产生与完善;2  中西医汇通与中医西化。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在这个阶段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占据着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中医还是沿着两条路径发展:1  按照中医自身规律发展,标志是中医教科书中系统完整的中医理论,具体内容如下: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辨证论治等;2  中西医结合,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得到了空前发展,创立了许多中医学院。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科学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地位,中国学术界出现了西化的倾向。证本质研究、中医现代化、科学化、西化相继失败,但是,中医发展的空间被压缩,提出来按照中医固有途径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主张,但是没有具体的实际内容。中西医融合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中医学的产生、发展、完善与社会进化不同阶段的生产力、国家体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哲学是一致的。
63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17: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3-2-14 09:32 编辑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即将出版。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
              前言

        众所周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是一本书即《伤寒杂病论》,失传后几经周折,在宋代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都是现在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或者温病)称为“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时至今日新冠病毒疫情中使用的清肺排毒汤,即由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组成,都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中医药在这次疫情中全程干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彰显出中医经典的光辉,为中西医理论在临床中相互沟通,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时候出版《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正当其时。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诊疗专著。据统计,截至2002年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籍就近2000种。而运用现代西医术语系统的、逐条逐句的进行解读者,只有2003年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这本书。此后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伤寒与温病)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接着本想写《金匮要略现代解读》,我把《金匮要略》通读几遍之后发现,必须首先解读脏象、经络这个世界性难题,如同老虎吃天。经过反复通读,发现气血津液与西医的内环境具有比较多的重叠。这个“发现”来源于《伤寒论现代解读》中水电解质紊乱与气血津液的关系密切,《金匮要略》中的水湿痰饮乃气血津液“化失其正”而致(景岳全书•痰饮),于是撰写、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之后再出版了《融合观》,解决了“中医教材”中的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临床层次的中西医融合。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后,破解了《金匮要略》的各个壁垒,才撰写出《金匮要略现代解读》。这本书是中西医融合观系列丛书的第五本。
            现在出版的《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是《金匮要略现代解读》与《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的合订本,二书关系密切,放到一本书里,便于相互联系、互参。诸如:《伤寒论》中的欲作谷疸、湿热黄疸、欲做奔豚、营卫不和、太阳蓄血证、太阳病、厥阴病,与《金匮要略》中的谷疸、黄疸病、奔豚气、痉湿病中的营卫、带下瘀血证、痉湿暍病中的太阳病、消渴病中的厥阴病,他们之间的关联、异同,放在一起前后对照,才能够更加完整的、全面的理解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差之分毫谬之千里,把这些中医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理顺之后,才能够准确传承,现代解读才能够不出偏差。
中西医沟通是个世界难题,我没有走“科学实验”研究的路,也没有运用训诂、考证的方法,而是把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一个证一个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逐条逐句,进行中西医对照、沟通。我只是把最基础、最典型的证,中医理论中重要节点上的证,运用西医概念、理论作出最浅显的解释、沟通。中医的病机与西医的病理学机制、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方剂的机理与西医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涉及,特别是复杂的方剂没有办法与西医的药理研究成果相沟通。证态体系能不能为上面2个问题的解决提示途径与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中医走向世界,第一步是把中医经典著作用现代中医术语、现代汉语准确地表述出来;第二步是把这种表述准确地转换为中国的西医术语;第三步,翻译为西医术语及西方语言。每一步都要求准确,而不可能达到全同。中医已经把中医经典著作以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准确地展现在现代世人面前,完成了第一步。我们做的工作是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伤寒杂病论》准确地转换为中国的西医术语。
            本书分为3部分:导论、金匮要略现代解读、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本书对于《金匮要略》第23篇、24篇、25篇,不进行解读。
           读书之妙,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言传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即胸(心)中了了,笔下难明。把《伤寒论》、《金匮要略》、西医放在一起研究,许多争论不休、难解之谜,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不仅心中明了,而且能够用文字表述清楚。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仅仅窥见了博大精深中医的冰山一角,个人能力有限,对于中医经典的认识有不准确之处、沟通出偏差等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同宪    2022年2月22日

      


点评

恭喜李老先生,再上一层楼。 一定拜读,谢谢! “前言”部份,“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此定义,存疑? 张仲景一生的著作只有一部,那就是《伤寒杂病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15 16:38
64
 楼主| 发表于 2023-2-15 08: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卷云开 发表于 2023-2-14 09:48
吴以岭自己造了个络病学的学科,自己掏钱在某中医院校设置了个新专业自任祖师爷,还搞了个世界络病学会每年 ...

           干自己的事,一心一意。

点评

您说的不错,我们在一心一意赶路的时候,也需要抬起头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自己的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建议先生去百度伍连德、余云岫的生平事迹看看,用平常心了解一下“废医存药”“废医验药”“中西医汇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16 07:37
6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5 08: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退休20多年,花了20多万,出了5本书。这个钱我还花得起。再出一本《温病条辨现代解读》,四部经典,我解读了三部。留给后人评说。活的很充实,不虚此生。

点评

放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传统医学被发达国家搬进大学教育,如果您研究过世界医学发展史就会发现中医理论体系同样是伪科学理论,中成药、中药注射液被全世界拒绝,如果不是国家政策扶持,中医学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16 07:51
为你点赞!  发表于 2023-2-15 11:18
6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7 09: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杂病论包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四部经典: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温病条辨)。四部经典另外一种说法: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温病条辨)是临床的经典著作。
67
 楼主| 发表于 2023-2-22 06: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西化」、「以药养医」、「以西养中」成了普遍现象,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因其「廉」而受到有意无意的排斥,阻碍了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中医好,西医也好,中西医结合更好。」
这句话的来历,年过九旬的国医大师朱良春至今铭记在心。新中国成立不久,林伯渠手术后频频呃逆,不能进食,医生曾两次下病危通知。周恩来总理十分焦急,请章次公诊脉查病。他只用一味药,煨成独参汤,用勺一点一点地倒入病人口中。半个时辰,病人不再呃逆。至此,47天的顽症完全治愈。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病案讨论会,讲了上面那段话。
「中西医结合」诞生以来,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说,中西医结合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学术界公认的、内涵确定、外延清晰、符合逻辑规则的科学定义,多是从常识、经验、技术操作层面的解释。
陈凯先认为,中西医结合面临着「不中不西」的问题,中医底蕴不深、西医基础不牢、中西医知识融合不够,没有突破中医和西医的局限,没有建立起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生存和发展脱离不了经济支撑。当医疗被推向市场,「中医西化」、「以药养医」、「以西养中」成了普遍现象,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因其「廉」而受到有意无意的排斥,阻碍了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也优于单纯中医。两种医学不能互相代替,但是可以互补
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也优于单纯中医。张伯礼说,在一些重大疑难病、复杂性疾病诊治中,中西医结合更是经常采用、确有疗效。使用介入方法治疗心肌梗死,20%~25%的病人术后会出现心肌血液供应不能恢复的问题。如果在围手术期使用中药,这种情况的发生率会降低一半。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各有不足,能不能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医学体系。张伯礼说,西医是基于解剖、生理、病理基础上的分析科学,重视形态机构和病变局部。中医学是在系统论指导下的整体医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重视人体功能状态和整体调节。两种医学站在不同角度和层次把握人体的健康,具有等同的科学价值,有很强的互补性,但不能相互取代。
张伯礼强调,中西医结合是取两法之长,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令人可喜的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两种医学逐渐靠近,宏观整体与微观局部相结合,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统一,这种观念已逐渐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主流。
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各有短长。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就是发挥中西医诊治疾病的集合优势,创造新的诊疗体系
朱良春表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各有短长。证候是机体的病理反应,疾病是症状产生的原因,两者有因果关系。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就是发挥中西医诊治疾病的集合优势,创造新的诊疗体系。
从简单「混合」到有机「结合」,最终到完全「融合」,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趋势。陈凯先认为,中西医结合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两种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第二层次是理论上的结合,形成新医学和新药学;第三层次是思维方式的融合,也就是哲学层面的融合。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科协主席李兰娟院士认为,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中西医在中国结合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两种医学互相借鉴学习,甚至部分达到互相融合,长此以往,必然产生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中国医学。

医学百科 从结合走向融合

现代信息医学体系—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中西医融合是新医学思想的主旋律

中西医融合 构建完美医学

中西医融合新理念

浅谈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的融合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整形医院卢涛主任:中西融合医术快速治疗皮肤过敏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整形医院卢涛主任:怎样摆脱过敏烦恼?中西融合,防治过敏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整形医院卢涛主任:中西融合医术快速治疗皮肤过敏123123

吕爱平委员:融合中西医构建新医药学体系
68
 楼主| 发表于 2023-2-22 06: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69
 楼主| 发表于 2023-2-22 07: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

前言

众所周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是一本书即《伤寒杂病论》。失传后几经周折,在宋代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都是现在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或者温病)称为“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时至今日新冠病毒疫情中使用的清肺排毒汤,即由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组成,都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中医药在这次疫情中全程干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彰显出中医经典的光辉,为中西医理论在临床中相互沟通,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时候出版《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正当其时。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诊疗专著。据统计,截至2002年研究《伤寒杂病论》而出版的书籍就近2000种。而运用现代西医术语系统的、逐条逐句的进行解读者,只有2003年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这本书。此后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完成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伤寒与温病)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接着本想写《金匮要略现代解读》,我把《金匮要略》通读几遍之后发现,必须首先解读脏象、经络这个世界性难题,如同老虎吃天。经过反复通读,发现气血津液与西医的内环境具有比较多的重叠。这个“发现”来源于《伤寒论现代解读》中水电解质紊乱与气血津液的密切关系,《金匮要略》中的水湿痰饮乃气血津液“化失其正”而致(景岳全书•痰饮),于是撰写、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之后再出版了《融合观》,解决了“中医教材”中的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临床层次的中西医融合。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后,破解了《金匮要略》的各个壁垒,才能够撰写出《金匮要略现代解读》。
现在出版的《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是《金匮要略现代解读》与《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的合订本,二书关系密切,放到一本书里,便于相互联系、互参。诸如:《伤寒论》中的欲作谷疸、湿热黄疸、欲做奔豚、营卫不和、太阳蓄血证、太阳病、厥阴病,与《金匮要略》中的谷疸、黄疸病、奔豚气、痉湿暍病中的营卫、带下瘀血证、痉湿暍病中的太阳病、消渴病中的厥阴病,他们之间的关联、异同,放在一起前后对照,才能够更加完整的、全面的理解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差之分毫谬之千里,把这些中医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理顺之后,才能够准确传承,现代解读才能够不出偏差。
中西医沟通是个世界难题,我没有走“科学实验”研究的路,也没有运用训诂、考证的方法,而是把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一个证一个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逐条逐句,进行中西医对照、沟通。我只是把最基础、最典型的证,中医理论中重要节点上的证,运用西医概念、理论作出最浅显的解释、沟通。中医的病机与西医的病理学机制、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方剂的机理与西医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涉及,特别是复杂的方剂没有办法与西医的药理研究成果相沟通。证态体系能不能为上面2个问题的解决提示途径与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中医走向世界,第一步是把中医经典著作用现代中医术语、现代汉语准确地表述出来;第二步是把这种表述准确地转换为中国的西医术语;第三步,翻译为西医术语及西方语言。每一步都要求准确,而不可能达到全同。现在的中医已经把中医经典著作以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准确地展现在现代世人面前,完成了第一步。我们做的工作是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伤寒杂病论》准确地转换为中国的西医术语。
本书是中西医融合观系列丛书的第五本,分为3部分:导论、金匮要略现代解读、伤寒论现代解读(第二版)。本书对于《金匮要略》第23篇、24篇、25篇,不进行解读。
读书之妙,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言传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即胸(心)中了了,笔下难明。把《伤寒论》、《金匮要略》、西医放在一起研究,许多争论不休、难解之谜,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不仅心中明了,而且能够用文字表述清楚。
《伤寒杂病论现代解读》,仅仅窥见了博大精深中医的冰山一角,个人能力有限,对于中医经典的认识有不准确之处、沟通出偏差等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同宪    2022年2月22日

      





70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08: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理论发生、发展了2000多年,至今仍然傲立于世界,与西医并存,证明了中医理论的本质、内核是正确的,是真理,当然是相对真理,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自信,中医理论是被2000多年的医疗实践证实的。中医理论与西医的并存证明了:①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可以有2个不同的相对真理,否定了真理只有1个的机械唯物论;②不经过自然科学或者未采用西方科学的方法,也能够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中医使用取象比类发现了西方科学没有发现的医学事实与规律,诸如:经络、肺与大肠相表里、命门之火等等,否定了只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真理、科学方法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方法的科学主义机械唯科学论;③纠正了解剖结构决定功能的机械唯物论。④把近代西医、传统中医同时升华为现代医学,为未来医学的理论构架打造出顶层设计是可行的。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一个与“科学认识”不同的世界。只有充分认识中医理论的重要性与真理性,才能够实现中西医融合。

点评

算盘、碌碌碾盘、马车、指南针、活字印刷至今依然傲立世界,足以证明它们生命力顽强,内核是正确的,是真理,当然是相对真理,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自信,继续使用算盘、碌碌碾盘、马车、指南针、活字印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23 08:4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5 18:18 , Processed in 0.0629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