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究竟什么是中西医融合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11: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把技术与理论没有分开,一锅浆糊。
72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09: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3-2-27 01:46 编辑

       桂枝汤:
         《伤寒论》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阳浮是指卫强,引起的症状是发热,自汗出,出了汗营阴才表现为营弱。风伤于卫,风作用予卫,使之阳浮“,伤”是指“作用于”,不是指损伤!古代词语与现代用法有差异。
         桂枝汤调和营卫,是因为它能夠调整脾胃,补充营阴,喝稀饭,温水,补充营阴,汗出而愈。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说:风并于卫,卫实而营虚者,自汗出而恶风,此为中风。寒井于营,营实卫虚者,无汗而恶风寒,此为伤寒。卫为阳,营为阴。
         以西医而言,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感冒无汗,恶寒,高烧,病势严重,麻黄汤;汗出或者自汗出,恶风,发热不严重,病势轻,桂枝汤。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流感流行,年轻体壮的煤炭工人,高烧无汗,其他方剂无效,只有麻黄汤一汗而愈。出了汗的病人体温一般在38°C~39°C之间用、桂枝汤,九味羌活丸、银翘解毒片等,就可以了。自汗或者吃了药等出了汗,体温就会下降。如果没有正常,还可以使用桂枝汤,麻黄汤是禁忌症,在《伤寒论》里反复讲清楚了。
        三纲鼎立学说: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大青龙。

         用现代的生理学解释。和这个也差不多。太阳中风与伤寒是感冒或者流感的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麻黄汤证病情比较严重。桂技汤证表现比较轻。他已经出了汗了,只是汗出不彻,老百姓都知道,喝奌姜醣水,盖上被子捂出点汗,一汗而愈,桂枝汤就是这个意思。姜发汗健胃,醣水新充血浆即阴营。在《伤寒论现现代解读》中作了详细的论证。
          关于营卫的解读。是和三焦,膜原,腠理放在一起共同解读的。在下一本书的导论当中详细的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放到一起与西医的疏松结缔组织相关联。敬请关注。
          在麻黄汤与挂技汤之间还有许多过渡型就不说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病情由轻到重。桂枝汤中风,麻黄汤伤寒,大青龙汤伤于风寒。理论性非常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非常严密,形成系统的理论杨架。

          到了这里,又衍生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伤寒论》讲的是外感热病,多为急性发热,大汗出、呕吐、腹泻,治疗用汗吐下三法,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失盐失水,即失盐失水性休克(四逆汤证)。《金匮要略》讲的是内伤杂病,多为慢性疾病,很少出现四逆汤证(休克),慢性疾病补气,多用黄芪。

73
 楼主| 发表于 2023-2-27 09: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3-2-27 01:48 编辑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3条
【原文】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词解】
      缓,作形容词时表示慢,与“急”相对,例缓步,缓行;作名词时表示延期,延迟。此处是指脉象无力的意思。营气无力是为血虚;卫气无力容易外感中风。
      瘾疹:即风疹类疾病,由邪气闭于肌表,故时发时止。
     入中:指邪气内传,伤于脏腑。
      【中医认为】本条论述瘾诊和胸满等风病的病机。
         由于营血不足,脉行无力,得缓脉;卫气不足,温煦之气不及,脉行迟慢,得迟脉;营卫气血虚弱,故易感风邪。若有风邪中经,则气血欲行不能行,汗湿欲透不得透,风湿郁在肌表,可发生皮肤搔痒,风疹外出。若心之气血不足,邪气内传,中于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则胸胁胀满而短气。
          本条可分两段解释,从开头至卫迟则为中风为第一段,论中风的病机;寸口主表亦主营卫。如寸口脉见迟而缓,则迟脉属寒,缓为荣卫气血不足。荣卫不足,表气不固,故易为风邪所中,产生中风。
         第二段,从“邪气中经”以下为第二段。风寒之邪,乘营卫气血之虚而入侵,病重者可发为中风,与上条同。病轻者可发生风疹,身体奇痒。瘾疹身痒是风邪外泄表现,非坏事。如正气不足,无力抗邪,邪不外泄,反向内传,影响及心肺,使胸中气机不利,此时会出现胸闷,短气(是心肺中风为病也)等症。
         历代对“风”的论述颇多。早在《内经》中就有“风论”专篇,对风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和病理变化,甚至预防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论述了太阳中风的证治,《金匮要略》又提到风邪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临床表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类,使中风病分类更为具体。金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都曾明确指出中风病并非均由外感风邪所致,也可由劳逸不当,情志所扰等因素引起。明代张景岳在此基础上将由内而生的风定为“非风”,以资同外风鉴别。同期戴原礼、王肯堂将外感风邪而病者称为真中风,由内而生者称为类中风。清代叶天士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了“镇肝熄风”这一内风的治疗大法,从而使风证在症、因、脉、治各个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概念和划分。育阴息风,平肝潜阳治疗内风,源于《金匮要略》。
       【解读】
        前书《中西医融合观续》已论及瘾疹与过敏性荨麻疹是一个证态,与荨麻疹病机相类似的、出现胸闷短气表现的疾病,最常见的就是过敏性哮喘。参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条。
         中风与脑血管病是一个证态;瘾疹与荨麻疹是一个证态;心肺中风与哮喘是一个证态;太阳中风与轻型感冒是一个证态。这是中医常见的的几种风证,此处举例几种风证以资相互鉴别。另外,帕金森氏病,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也属于中风之列。
          温病中的“血热动风”是指感染病中的:脑功能障碍,高热、昏迷、肌肉痉挛。



         学习中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语境,同一个术语,含义相距甚远。一定要注意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著作中,含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距甚远。


74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7: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3-2-27 23:44 编辑

       《伤寒论》12条,卫实营虚,是太阳表虚证;《金匮要略》第五篇,第3条,卫虚营虚,是脑中风,旁及隐疹、胸满短气。
         有人说:卫实营虚是错误的,应该是卫虚,风邪趁虚而入引起中风。纯粹是把自己的错误认识强加于人!根本没有看过《金匮要略》对于《伤寒论》一知半解。
75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8: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把自己的错误认识强加于古人!恰恰是你自己的错误!现在有人说我会手术切阑尾,张仲景不会,证明自己比张仲景伟大!我会开电视机,秦始皇不会……诸如此类。
        古人有错误,你那点本事是看不出来的!
        中医的错误,张仲景的错误,需要在历史的发展中自然淘汰,不被后人引用的,临床上没有用的,逐渐淡出,被扬弃。《伤寒论》112方,只有烧裈散用的少,其他方剂直至今天都在普遍使用,特别是这次疫情中,证明了《伤寒论》、温病条辨的正确性。
76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9: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的现代意义,我用了40年的功夫,写出了《伤寒论现代解读》,充分揭示了《伤寒论》的现代意义!你说说《伤寒论》的现代意义?你能够说一句有用的话吗?
77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9: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仅崇拜《伤寒论》,而且崇拜其他经典。在今天中医西化的大背景下,更要强调对于中医经典的自信,没有这个自信,整个中医体系就会崩塌,中国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
78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09: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3-2-28 01:45 编辑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3条
【原文】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卫气虚,是脑中风的病机!
          卫气强,是太阳表虚证的病机!

           差之分毫谬之千里!

79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11: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且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以西医而言,是内毒素血症的一种临床类型,特别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血症可以出现在多系统的多种疾病中,通常导致致死性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死率极高。
       内毒素血症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①发热反应:内毒素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或作用于白细胞使之释放内原性致热原;②促使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等释放,使血压下降,导致微循环障碍;③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激活凝血、纤溶系统,产生出血倾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④经C3旁路或经典途径激活补体;⑤直接或间接损害肝脏,引起糖代谢紊乱及酶学、蛋白代谢的改变;⑥激活白三烯、前列腺素、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活性。
         各类疾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
       急性肝炎37-64%;爆发性肝炎58-100%;丙肝61.54%;胆石症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感染85%;烧伤85%;败血症70%;多器官功能衰竭100%;急性胰腺炎90%;皮肤软组织感染70-81.1%;腹腔感染72-84%;尿路感染70-80%(肾炎)、癌症70%;肺炎100%;上感100%。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许多非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重症病人及处于应激状态的患者,绝大部分出现内毒素血症,血浆中内毒素血症主要来源于肠道内毒素的吸收,因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与如下几方面有关:
(1)肠道内毒素生成和摄取增多(肠道微生物移位)
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和肠粘膜免疫屏障的破坏,内毒素移位,进入血循环;
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粘膜缺血、萎缩、破损、脱落均可造成内毒素移位,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减少了对抗生素敏感的厌氧菌的数量,导致革兰氏阴性菌大量繁殖,突破粘膜屏障而移位进入血循环。
(2)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功能减退,大量内毒素在肝脏未经解毒溢入体循环。
(3)门体系统功能障碍,出现门体分流,来自肠道的内毒素绕过肝脏,未经灭活解毒,涌入体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
(4)淋巴液生成增加,腹腔淋巴管--胸导管是内毒素进入体循环的重要替代途径。
(5)外周血内毒素灭活功能降低,各种原因造成的外周血灭活内毒素能力下降,易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80
 楼主| 发表于 2023-2-28 17: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论营卫

《金匮要略》中的许多条文,都是运用营卫解释的,营卫不明白,《金匮要略》就学不懂。下面把涉及到营卫的原文摘录出来,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2条
【原文】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中医认为:】
这种劳伤营血,阴血虚少,阳气浮动,燥热内生,势必导致消渴病变。是消渴-糖尿病的病机。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  9条
【原文】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中医认为】
  寸口主肺,卫气通于肺,寸口脉弦而紧,紧为寒,弦则卫气为寒邪所结而不行。卫气不行,则阳气无以充腠理,司开关,藩蓠不固,故恶寒;卫阳不行,肺气不利,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人体内的水液和来自水谷的津液,不能正常行于水道,反走肠间,遂横流于肌肤则水肿。此言水气病之形成,责在卫阳虚,影响到肺所致。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  21条
    【原文】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以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中医认为】
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从脉象可知本病的病机是:沉紧相搏,寒水相摶,结在关元(下焦),疾病开始的时候病情轻微,年轻体盛不觉得有病。年长阳衰之后,营卫不想和谐,阳损阴盛,原来结于下焦的寒水就会妄动,挟持肾气循冲脉上逆,于是出现喉咽塞噎,胁下急痛等临床表现。
【解读】
水气病,例如:长期大量腹水,腹压增大,导致胃食管反流。即“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是形成胃食道反流的病机。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   30条,31条
【原文】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中医认为】
本条所述气分病调营卫、转大气的治法,不仅适用于水肿病,其他如血痹、虚劳、胸痹等病,亦常采取这种治法。“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为其理论依据。
接31条
【原文】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方中桂枝温通心阳,温化水湿;附子温暖肾阳,蒸化水气;细辛温经散寒,消散水饮;麻黄宣通肺气,通畅水道;生姜、甘草、大枣温脾和胃,调和营卫。服温药取汗,气机调畅,寒水消散,诸证可愈。
     本方是“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具体运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5 03:35 , Processed in 0.08908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