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张洪林先生经络观点的一点看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6-25 08: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经脉学说是古代中医在观察穴位主治作用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主观的总结归纳而来,不是通过详尽的解剖剖析而得来的。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6-25 08: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经脉学说是古代中医在观察穴位主治作用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主观的总结归纳而来。


一一因为十四经脉学说本身就是对穴位主治作用与规律的归纳总结,所以反过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中医针灸治疗的实践。其间真实的因果关系是这样的。

点评

人为的怎么可能是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人体的横切面是椭圆形的,椭圆形运动轨迹就是天地之道,椭圆形有六个共振点,无限个共振点自然形成经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6-25 13:22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6-26 08: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十四经脉选穴能够治疗疾病,这是客观事实;经络没有找到"一套可见的物质结构系统",也是客观事实。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14
 楼主| 发表于 2022-6-26 08: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十四经脉选穴能够治疗疾病,只能证明十四经脉的选穴作用,并不能直接证明存在"一套可见的物质结构系统"。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或因果关系。
1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6 09: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十四经脉选穴能够治疗疾病。

一一为什么按照十四经脉选穴能够治疗疾病?因为十四经脉本身就是对不同穴位按照主治作用与规律,进行的归纳与分类。先有穴位,后有十四经脉,十四经脉是从现象层面对穴位主治作用与规律所做的人为主观的归纳分类。
1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6 09: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科学认为:十四经脉是不存在的,经络没有找到相应的物质结构。按照西方科学的标准,经络应该像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那样,具有一套可见的物质结构系统,但是没有找到,结论是经络不存在,十四经脉不存在。

一一西方科学的结论同样是错误的。否定经络的具体结构与否定经络,是不同层面的概念。否定经络,即意味着连经络现象也一并否定了,而经络现象(循经感传,针灸诊治疾病)是客观存在的。有现象,即有本质的存在,没有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至于本质究竟是什么,可以存疑,可以研究。个人认为,经络现象是机体的一种生理活动现象与表现,其本质的研究,应当属于生理学领域的研究范畴。
17
 楼主| 发表于 2022-6-30 05: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秋雪 发表于 2022-6-28 09:03
“按照十四经脉选穴能够治疗疾病,这是客观事实;经络没有找到"一套可见的物质结构系统",也是客观事实。 ...

而现代解剖生理学瞩目可见的神经系统对传统中医学却熟视无睹?古人也搞解剖,为什么古人能看到血管却忽视了神经呢?神经系统是不是就是经络的一部分呢?我们不能不予以审视和思考!


一一“经”等概念与神经系统的相似之处
在古代医籍的大量记述中,可以使我们看到现代神经概念的许多方面。尽管古代已有“神经”一词,其意义却是“神秘之书”。因此解剖生理意义上的神经概念,除了古代所提出的“系”“细筋”外,还可在医籍中的“经”“络”,以及与此相关的“气”“卫”“髓”“脑”等的诸多含义中去寻找。
例如《针灸甲乙经》中说,“经病者,治其经;络病者,治其络;身有痛者,治其经络。”这里把经与络明确分开,并且又都与治疗身痛相关。按照现代的理解,感受痛觉应与神经系统相关,因此经与络也与神经有关。在与现代神经功能相关的古代概念中还有“气”。例如穴位是“脉气所发”之处,经络为“血气之道路”,“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等等。
再有,古代关于营气和卫气的论述更为中肯和精彩。《灵枢》指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素问》还指出:卫气“不能入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这些论述特别是关于“卫”这种物质的论述,使我们更能分析到分布在血管壁上和壁外的,甚至还分布到胸腹内脏的交感性神经在结构、分布和功能等方面的许多特点。可以说这是比“细筋”“系”等概念更类似于神经结构的古代论述了。如是,则不难理解古籍中的深入论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灵枢》),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难经》)。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医家还认识到了现代神经中枢的许多作用。督脉的总结就与脊髓和脑相关(也不排除与胸腹腔大血管相关)。又如《灵枢》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素问》明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这些在两千多年前的论述,能如此实际、准确和系统,在世界医学史上都是难能可贵的了。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六:经络概念剖析及其与血管、神经的关系(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8
 楼主| 发表于 2022-7-2 10: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秋雪 发表于 2022-7-2 00:53
感谢先生回复。
同一个事物,中西医虽有不同的认识和称谓,但是只要这种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有统一 ...

坚持中医的传统观念,并不一定都是“倒骑驴”,推崇西医的传统观念也不一定都是“先进”。关键是是不是具有实用价值和被群众所接受。

一一理论研究一定要联系实践,这样的理论成果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才会有充沛的生命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9
 楼主| 发表于 2022-7-2 14: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2-7-2 06:58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22-7-2 06:07
神经属于经络的一部分,可是神经和经络又有很大不同,古人对经络的认识现代神经理论里找不到对应的理解, ...

古人对经络的认识现代神经理论里找不到对应的理解,现代神经理论的很多认识在古代经络学说中也没有类似的说明。

一一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具有以下功能和作用:

1.沟通内外、联系脏腑。经脉和络脉纵横交错或循行于体表或深入脏腑,可使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有机的联系起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病理方面,当外邪侵入时可通过经络内传于脏腑,脏腑病变又可以通过经络反应出来。

2.运行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通过经络气血得以布散全身,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3.防御外邪。经络能够行气血,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营气行于脉内,卫气行于脉外,对内调和脏腑,对外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

一一沟通内外,联系脏腑,传递信息,本质上是神经系统的感觉与运动的调节功能。
20
 楼主| 发表于 2022-7-2 14: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古代关于营气和卫气的论述更为中肯和精彩。《灵枢》指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素问》还指出:卫气“不能入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这些论述特别是关于“卫”这种物质的论述,使我们更能分析到分布在血管壁上和壁外的,甚至还分布到胸腹内脏的交感性神经在结构、分布和功能等方面的许多特点。可以说这是比“细筋”“系”等概念更类似于神经结构的古代论述了。如是,则不难理解古籍中的深入论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一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指营气、营血,由消化系统(脾胃)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水谷精微之轻者)转化而来,进入毛细血管及血管之中;位于血管之外的,通常是血管交感神经伴随附着而行。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其中,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似与神经的营养功能密切相关。司开阖者,似与交感神经对汗腺的调节功能相关。

点评

只能说你没有理解卫气,在没理解的基础上去做比较是大忌。  发表于 2022-7-2 16: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0 04:02 , Processed in 0.0617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