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张洪林先生经络观点的一点看法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22-6-24 19:03: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2-6-24 12:28 编辑
萧铁 发表于 2022-6-22 21:36
否定所画的“通道”是营卫的机制,和否定营卫概念是两回事啦。以“营”来说,古人知道吃了东西就有气力, ...

我从没有认为古人二千年前的理论一开始就是正确的,相反,我能指出它的许多错误,不过,这些错误是可以理解的,是伟大探索过程中由于技术的落后和认识的不足产生的些许编差,它比同时代的西医,已经进步太多。

我非常欣赏的是中医营卫的理念以及他划分和处理人体的巧妙方式,技术的落后限制了他的认识,不过他设计的初衷是非常高妙的。

是好似在沙漠中探索么?好像不能这样认为。古人观察到了一些现象,给出了一些解释;现代医学观察到了另外一些现象,给出了一些解释,中医观察到的现象现实中的确存在,却并不能被西医合理地解释。所谓沙漠中实际上含有金子,不然没有人会去研究它。

古人两千年前就建立了营卫的概念,并对它进行了长久的研究,现代医学对免疫的认识才只有区区一百多年,中间还经历了诸多的认识误区,历史的误解和这个错位的认识过程有关。

至于中医脾主运化与西医脾不主运化这个矛盾我已经解决了,这不需要做实验,实验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它需要进行的是中西医脾认识过程的追索,其实只要追踪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在中西医交流翻译之初,西医一直以为spleen脾主消化,且spleen在西医属土臟,这些都和中医脾的认识天然相符,所以当时传教士就把spleen翻译成了脾。

而中西医交流之初,西医并没有理解胰腺的功能,只是认为它是腹膜的一部分,对胃起保护、支撑的作用。

以后西医发展了,弄清了胰腺的功能,也认识到脾不主运化,不过这个翻译的错位一直没能纠正过来,到了今天。

中医古代也没有明确地把脾和胰分开,不过《内经》的脾主要指的是胰腺而不是spleen,是可以明白的。

只是因为近代阴差阳错翻译的错位,中医就被人误解了,近代中医没落,发展停滞,被西医超越,失去了话语权,成为被打压的角色,这和近代中国社会落后有关。






点评

革命前的兔子,革命后变成了鸭子。都是正确的!机械唯物论者很难解释、接受,形式逻辑讲不通!  发表于 2022-6-25 05:29
32
发表于 2022-6-24 19:48:1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经络理论”就是“神经系统”的所谓“创新理论认识”,实非张洪林先生的“创新”!
         中国现代的神经科学的开创者张香桐先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针刺麻醉机理研究”时就有明确的推理认知,并于1978年在《中国科学杂志》第四期,发表《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学基础》。1987年韩济生先生的《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一书由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同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点评

我在22楼把张的原话引出,原本就是希望理性的讨论至少是根据人家原来的说话论事,但总有人把自己的话塞到人家嘴里。此回帖就是一个例子。 张的原话是: 所谓“‘经络理论’就是‘神经系统’”只是你自己的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6-25 04:1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3
发表于 2022-6-24 19:56:06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22-6-23 21:59
张是我老师赵洪钧中医科学院78届研究生的同班同学,2~3楼对他关于经络观点的介绍,一不知那句是他的原话, ...

很可惜,“已知结构的已知功能”解释不了中医针灸和经络的问题,经络的神经解释是错的。
34
发表于 2022-6-24 20:1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喻家言 于 2022-6-24 20:27 编辑

        经络的实质,迄今为止,纷争未明断!
        尔今,理性的讲:“神经系统”可能是经络的载体之一,或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绝对不是经络的全部,或者“神经系统”等于经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21:30:48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显然,引文中提到的“脉”,就是血管。经脉就是大血管,络脉是小血管。“脉”既包括动脉,也包括静脉。故经络的本意就是指大小血管。

一一经络的本意是血管,个人赞同这个观点。另宜注意:本意是血管,不等于今义也是血管,概念的内涵是可以发展转变的;同时,本意也不等于本质,本质是与现象相对立而存在的。本意则是与今义相对立而存在。
3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21:34:31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二:千古一“脉”
千古一“脉”
不论从传统或近代和现代的角度研究中华医学,如果背弃了“脉”,那才是真正的离经叛道!
1 前言
尽管在堆积如山的传统医籍中,“脉”字可能是最司空见惯的,最广泛应用的,最能体现学术思想的关键词了,可是非常奇怪的是这并未引起当代研究者们的重视。就经络研究的现状来说,因为常见故视而不见;因为常用故麻木不仁;因为最能体现故另寻殊途。然而以理智的角度而论,因为常见所以最有份量,因为常用所以最为重要,因为最能体现所以应该深研。正是从这种最为“一般” 的视角出发,在中医学术界高唱经(脉)络(脉)为“千古之谜”的时候,笔者却从“脉”字中发现了深蕴的宝藏,于是明确地指出了经络之谜在“脉”中!传统中医学精髓在“脉”中!中国医学特色在“脉”中!面对当前针灸及中医所处的颓势,笔者不得不痛心疾首地指出:要在理论和临床中真正的科学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必须抓住 “脉”这条历史红线!也就是说,不论从传统或近代和现代的角度研究中华医学,如果背弃了“脉”,那才是真正的离经叛道!
本文以如下篇幅将“脉”的来龙去脉及深刻含义阐释于后,并对以上论点做进一步的佐证和发挥。也正如本文标题所精炼成的“千古一‘脉’”,以期引起当代中医学术界的警醒和关注,以及增进世人对中医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说,笔者希冀以此举纠正中华医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的历史误解;更希冀中、西医学早日比肩齐飞共创世界医学大同!
2 我国先民对“脉”的认识
远在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同时,也逐渐加深了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例如可以观察到皮肤表浅血管的位置,某些部位的伤痛等等。当然,这种观察是长期的,逐渐积累的。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里表明的那样:“在整个古代……生理学只要超出最显而易见的事情(例如,消化与排泄)便是十足的臆测,在血液循环还不知道的时候,也不能不是如此”。
然而,中华文明的特点决定了先民们对“脉”的观察和了解(抑或先民们对“脉”的观察和了解是促成中华文明这一特点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特别
重视人体自身血管系统的种种生理病理现象,例如在古篆文中有一“  ”字,专家们考证为“脈”字的前身,其意为人体内的气血象大地上的水流一样,纵横交错,遍布全身。[1]据《史记》记载,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就有了“阳脉”、“阴脉”、“中经维路”、“绝阳之络”等概念。这些文字表明,在约2500年前的我国古代就对现今称为“血管”、“血液循环”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情况不仅是恩格斯未能总结到的,就是目前中医学界中的许多人也是未能重视到的。
3 马王堆医学帛书对“脉”的总结
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到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中国医学曾有过辉煌的发展。例如战国时期的名医秦越人(号翩鹊),就善于应用经络知识进行脉诊、针灸、汤药、按摩等。在马王堆汉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经脉》帛书中已记载了颇具规模的经络系统。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展示了春秋战国前后我国文化真实而古朴的面貌。其中记载最早的医学帛书中的一些特点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重视:
①只称脉(脈),不称经。“脉”的最早出现表明它更为古老和权威,因而更为本质。可以说,“经”在晚于帛书的医籍中出现,是对脉的归纳和提升,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脉”的代名词,如“太阴脉”可称“太阴经”等。即使在经络合称的情况下,亦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其重点仍是一个“脉”字。
②脉的循行在《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出现了肩脉和太阴脉的远心性循行。古代医家通过当时初步的解剖生理学观察,面对复杂的人体结构,得到这样的结论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学者们认为,上述帛书文献是经络学说的萌芽状态,并表明经脉系统是以脉管系统为雏型的,其中大致包括了相继发现的比较表浅的和深部的干线静、动脉。在这种意义上就可以说,离开“脉”字意义的“经”是不应该存在的。
③帛书中循行之“脉”,灸法刺激之“脉”,与脉法之“脉”通用,并且表明是同一事物。实际上从古至今对此种提法都是认同的。现已明确知晓“寸口脉”之脉就是桡动脉之一段,那末其他两脉也与动静、脉相关?根据后来《灵枢》“十二经皆有动脉”的记载,其答案是应该肯定的。这就更提示了探求经脉的本质,应当在“脉”字上下功夫。
可以认为,医学帛书通过对“脉”的记载所体现出的,并且后来由《黄帝内经》等经典所归纳和发挥的物质观,以及由“脉”的属性所导致在诊治中广泛应用的整体观(统一观念)和运动观(辨证施治),正是整个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所在。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我国古代对“脉”的深刻理解和广泛应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医学特色。简言之,这就是本文所强调“千古一‘脉’”的缘由和端倪。
3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21:35:34 | 只看该作者
诚然,如果说单以一个“脉”字还不能全面表达中国医学特色的话,那么后来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关于“脉”、“经脉”、“经络”等的大量论述,也就显示出了更为明显的答案。
4 《黄帝内经》及中国医学史中对“脉”的总结和发挥
4-1 对“脉”的总结
在公元前后,即战国至秦汉逐渐成书的《黄帝内经》,尽管其中也有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五行学说等内容,但独到的经络学说却是贯穿全书的红线。可以说“脉”、“经脉”、“经络”的概念,是此书中应用得最多的医学名词了。据有人统计,该书中有关“脉”字的占128篇,共1064个“脉”字。其中确指脉管者516字,泛指脉管与经络者274字,确指经脉者274字。在《灵枢》中有“脉”字占62篇,共462个“脉”字。其中确指脉管者180字,泛指脉管与经脉、络脉者136字,指经脉、络脉者146字。从中可以看出,“脉”字仍是众多概念中的关键词。这些频繁使用的医学名词,不仅体现了它们在医学理论中的份量,而且也在帛书之后从“脉”发展成“经脉”的概念时所体现的医学进步。
这种医学进步一方面体现在了对“经脉”“络脉”概念的深化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了许多与“经脉”“络脉”相关的新概念如“气”、“卫”、“髓”“、脑”及“系” 、“细筋” 等上。据笔者的考证,也就是说《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络脉”不单单是指脉管或血管了,而且还被赋予了神经,特别是交感性神经的作用与意义。关于此问题的阐释,请参见如后专题。
4-2 对“脉”的发挥
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汉朝到晋朝的数百年间。这是因为《黄帝内经》在后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华医学体系的巨大发展。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古代医家在充分发展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明确地抓住了经脉络脉结构及其属性,并在医疗实践中加以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东汉名医张仲景注重了经脉中“六经”的物质性,又强调了病邪与机体正气之间通过经脉和络脉起作用的辨证传变规律,从而把中医学提高到了较高水平。他在《伤寒论》里强调:“凡要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所以至今仍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晋朝王叔和强调了“脉”的现实性,又归纳了寸口脉(目前已公认是桡动脉)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从而指导了中医学的独到诊断,首著《脉经》并成脉学指导当今临床。晋朝的葛洪注意到了运行于经脉的 “气”在导引及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气功学的创立打下了基础。晋朝皇甫谧归纳了人体经络穴位的分布规律,系统地发挥了经脉和络脉通过“气”和“血”在针灸学中起到的调整和免疫的医治作用,其专著《针灸甲乙经》现今仍在理论和临床中发挥了良好的影响。这些开创性的学术成就,不仅使中医学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也在世界医学史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医学特色。从上可知,经络学说作为贯穿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基础理论,得到了古代医家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应用,展现了我国古代医学的灿烂文化。
汉晋之后,尽管中国医学也得到了重大发展,但理论基础仍然未能超越《黄帝内经》中的那些内容。(即使当代的传统中医学术界,也是推崇《黄帝内经》为经典著作的。)由此一方面表明中国医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以“脉”为核心的经络学说是经受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考验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文强调“千古一‘脉’”确实是高度精炼的。
从古代发展到近代,权威的《辞源》就这样总结了历史:经脉是“人体内的纵行脉管”,经络是“纵行的主血管为经,由经脉派分网络全身的支脉为络脉”。这种认识强调了经络与近代意义上的脉管或血管是同属于一个概念,尽管不够深刻但遵循古代思路的方向仍然是未错的。
38
发表于 2022-6-25 04:12:27 | 只看该作者
喻家言 发表于 2022-6-24 19:48
关于“经络理论”就是“神经系统”的所谓“创新理论认识”,实非张洪林先生的“创新”!
        ...
我在22楼把张的原话引出,原本就是希望理性的讨论至少是根据人家原来的说话论事,但总有人把自己的话塞到人家嘴里。此回帖就是一个例子。

张的原话是:
以循经感传为主要依据的经络实质,不可能是独立于已知神经结构和功能以外的独立存在。
证明存在经络实质的最重要依据循经感传是与已知神经系统结构为唯一物质基础的功能存在,仅此而已。


所谓“‘经络理论’就是神经系统”只是你自己的随意解读。人家并不是这个意思。不过,以先生一贯的“自由心证”独门秘技,人家原来的意思是什么其实都没啥关系,只要你说是就是了。



点评

张洪林先生否定:“经络实质”的来源出处,即本帖第二楼截屏图如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6-25 09:04
39
发表于 2022-6-25 05:56:38 | 只看该作者
     革命前的兔子,革命后变成了鸭子。都是正确的!机械唯物论者很难解释、接受,形式逻辑讲不通!西方科学如同手纸遇见水,变成了稀松一锅浆糊。学习一点系统论、科学革命的结构、矛盾论、实践论、历史唯物论,破除科学迷信、科学教条、科学八股……。
      从临床实践出发,针灸取穴治病是按照十四经脉还是按照血管、神经、内分泌……,一目了然!从北京乘飞机到莫斯科,那个航线的本质是什么??物质结构是什么?拜登给普京打个手机,无线电波的物质结构是什么?

点评

兔子鸭子都是正确的,李教授的逻辑让人看不懂啊。  发表于 2022-6-25 19:07
40
发表于 2022-6-25 06:02:24 | 只看该作者
        记实
         老子与马克思论道

      马克思与燕妮在极乐世界,尽情享受幸福与快乐。一日,马克思对燕妮说:我一生的遗憾是不懂汉语,没有去过中国,今天我们去中国看看吧。燕妮说:亲爱的,我随你。
        二人驾祥云一路东行,俯瞰沿途,楼兰古国欧罗巴少女,怀抱盛着小麦的草篓,飘飘然行走在绿茵成行的街道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敦煌人头攒动;周文王演绎八卦;姜子牙垂钓……无限风光,不必悉数。渐渐听到缕缕清音,直串脑颅,冲天而去,燕妮说:夫君,这是什么仙乐?马克思问道:亲爱的,你说什么?燕妮回过神来说:亲爱的,对不起,我不知道这种音乐怎么改变了我的欧洲语言习惯。
二人按落云头,循音而往,只见云雾盘绕,香烟袅袅,金碧辉煌的建筑时隐时现,一位老者仙骨飘逸迎上前来说到:闻马克思伉俪前来,有失远迎,见谅。
         马克思说:同志,我们到了那里?面生的很。
         老者说:此地楼观台,我叫李耳,人称:老子。请到观内品茶。
           说话间,一行来到观内,落座,童子献上茶来。寒暄之后,老子请品茶。
马克思揭开茶杯盖子,一缕清香直透心肺,品一口,神清气爽,说到:比咖啡清新的多。一边品茶,放眼望去,四壁六合之内别无长物,案头仅有竹简数十册。
          马克思问道:请问老同志,此为何物?
         老子答道:道德经5000言。简言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马克思一边翻看,一边疑惑,不懂汉语,更不懂古汉语。
           翻译成英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man must conform to the earth, earth to heaven, heaven to Tao and Tao to nature"(人反映地球。地球反射天堂。天堂反映了道路。这种方式反映了它自己的本性)另一位翻译为:The person reflects the earth. The earth reflects heaven. Heaven reflects the Way. And the Way reflects its own nature."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Tao Sheng one, life two, two birth three, three things.)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There is a mixture of things, born out of birth." Very lonely! Independence does not change, but weeks are not dangerous. I do not know whose son is like the first emperor; I do not know its name, the word "Dao".)
        翻译成英语,还是不知所云。
        马克思一脸疑惑;老子无可奈何。
         随从者建议:需要一个中介人,马克思熟悉这个中介人,而这个中间人懂得中国古代文化。哪个人合适?有智者推荐黑格尔,急招黑格尔到楼观台。
          黑格尔解释说:五千言即《道德经》,它参照伏羲先天八卦,以文字形式,重新阐解自然真信息,并融进了如何用元神进入并体悟自然全息的修炼方法,为后人解读伏羲八卦,了解、理解自然留下了宝贵钥匙。
          黑格尔进一步解释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者”
           马克思说,你的书我读过,你看了许多中国书籍的翻译本,十分了解中国文化,对于儒家、封建皇权、封建社会……进行了批评,我不知道你对《易经》、《道德经》有如此深刻认识。我还是不知道“道”是什么?
          黑格尔说:先生知道我的辩证法,知道我写的“绝对精神”,我的看法是:“道”就是绝对精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万事万物。除此而外,与之相类似的经典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马克思对黑格尔说:我明白了,我把先生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改造为唯物辩证法,原来你的辩证法来源于老子的“道”。马克思对老子说:谢谢老同志,你给了黑格尔辩证法,也间接给了我唯物辩证法。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正说,意思是“无中生有”,反过来说,就是“有而化无”。
        马克思、黑格尔、老子楼观台论道,被量子通信把信息瞬间发到整个宇宙,爱因斯坦、霍金闻讯而至,宾再拜稽首,寒暄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比利时化学家、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等,不期而至。
           众曰:唯心主义不知道绝对精神之前是什么?唯物主义不知道物质之前是什么?物质与精神、宇宙发展的结局是什么?
           “易”的回答是:无中生有,有而化无。闻此,各驾祥云,眾皆散去。
            草书记实。云云。

点评

既不专业,亦无智慧,看来先生也就只剩“画鬼神”一途了  发表于 2022-6-25 08: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16:56 , Processed in 0.05133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