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188|回复: 1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张洪林先生经络观点的一点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6-20 05: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2-6-20 06:09 编辑

张洪林先生:我以实验和临床事实和依据逻辑推导出彻底否定人体存在经络实质。

一一
张先生的错误,在于两点:一个是混淆了经络现象与经络本质的概念,一个是混淆了经络与经络具体结构(存在方式)的概念。

一、我们之所以承认经络概念的存在,是因为经络现象(循经感传、针灸诊病治病)的客观存在,不明的是现象背后的原理与本质。有现象,一定有本质,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没有本质的现象,与没有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

二、经络概念与经络的具体结构(十四经脉)是有区别的。后者(十四经脉及循环)是中医理论对经络具体结构与运行规律所做的阐述(设想),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否定经络的具体结构(十四经脉)存在,与否定经络(现象与本质)存在,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

张先生其实想要否定的是后者(十四经脉,中医理论里经络的具体结构-存在方式),而不是经络概念的本身。


2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05: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关于“经络理论”就是“神经系统”的所谓“创新理论认识”,实非张洪林先生的“创新”! 中国现代的神经科学的开创者张香桐先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针刺麻醉机理研究”时就有明确的推理认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6-24 19:48
3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05: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图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14: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22-6-20 06:08 编辑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22-6-20 04:37
我认为,现代对经络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忽视了古人对经络的解释。

在古人眼中,经络本是营卫的运行通 ...

在古人眼中,经络本是营卫的运行通道,所以应该从实际的营卫的运行来探讨和发展经络,更应该探讨的是营卫运行分布的规律……

一一在古人眼中,经络运行分布的规律,应当就是"实际的营卫运行分布的规律"。

……营气和卫气每一昼夜各在人体内运行五十周次,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且他们的运行道路不同。
营气出于中焦,上注手太阴肺经,循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昼夜不息运行于周身上下,内外各个部分。
卫气昼日行于阳经,沿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明阳,手明阳经循行二十五周次,行于阳经则人寤:夜间行于阴经,沿着足少阴,手少阴,手太阴,足厥阴,足太阴,循行二十五周次,行于阴经则人寐。
夜半阴气已极,阳气将生,人们仍在睡中,此时营气在阴,卫气亦在阴,故营卫气各五十度而大会于阴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06: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现象是一种生理现象。经络的概念与研究,应当是生理学的范畴,而不是解剖学的范畴。
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06: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张洪林先生在临床上取穴治病,是按照神经系统取穴还是按照十四经脉取穴?是按照十四经脉辨证论治还是按照神经内分泌辨证论治??昏迷、肌肉僵直针刺涌泉,腰疼在手上取穴针刺,用神经内分泌怎么解释?

一一
十四经脉是古人对穴位系统整理归纳的结果,应当是从现象层面归纳了穴位主治与运用的一些规律。
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21: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显然,引文中提到的“脉”,就是血管。经脉就是大血管,络脉是小血管。“脉”既包括动脉,也包括静脉。故经络的本意就是指大小血管。

一一经络的本意是血管,个人赞同这个观点。另宜注意:本意是血管,不等于今义也是血管,概念的内涵是可以发展转变的;同时,本意也不等于本质,本质是与现象相对立而存在的。本意则是与今义相对立而存在。
8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21: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二:千古一“脉”
千古一“脉”
不论从传统或近代和现代的角度研究中华医学,如果背弃了“脉”,那才是真正的离经叛道!
1 前言
尽管在堆积如山的传统医籍中,“脉”字可能是最司空见惯的,最广泛应用的,最能体现学术思想的关键词了,可是非常奇怪的是这并未引起当代研究者们的重视。就经络研究的现状来说,因为常见故视而不见;因为常用故麻木不仁;因为最能体现故另寻殊途。然而以理智的角度而论,因为常见所以最有份量,因为常用所以最为重要,因为最能体现所以应该深研。正是从这种最为“一般” 的视角出发,在中医学术界高唱经(脉)络(脉)为“千古之谜”的时候,笔者却从“脉”字中发现了深蕴的宝藏,于是明确地指出了经络之谜在“脉”中!传统中医学精髓在“脉”中!中国医学特色在“脉”中!面对当前针灸及中医所处的颓势,笔者不得不痛心疾首地指出:要在理论和临床中真正的科学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必须抓住 “脉”这条历史红线!也就是说,不论从传统或近代和现代的角度研究中华医学,如果背弃了“脉”,那才是真正的离经叛道!
本文以如下篇幅将“脉”的来龙去脉及深刻含义阐释于后,并对以上论点做进一步的佐证和发挥。也正如本文标题所精炼成的“千古一‘脉’”,以期引起当代中医学术界的警醒和关注,以及增进世人对中医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说,笔者希冀以此举纠正中华医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的历史误解;更希冀中、西医学早日比肩齐飞共创世界医学大同!
2 我国先民对“脉”的认识
远在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同时,也逐渐加深了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例如可以观察到皮肤表浅血管的位置,某些部位的伤痛等等。当然,这种观察是长期的,逐渐积累的。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里表明的那样:“在整个古代……生理学只要超出最显而易见的事情(例如,消化与排泄)便是十足的臆测,在血液循环还不知道的时候,也不能不是如此”。
然而,中华文明的特点决定了先民们对“脉”的观察和了解(抑或先民们对“脉”的观察和了解是促成中华文明这一特点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特别
重视人体自身血管系统的种种生理病理现象,例如在古篆文中有一“  ”字,专家们考证为“脈”字的前身,其意为人体内的气血象大地上的水流一样,纵横交错,遍布全身。[1]据《史记》记载,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就有了“阳脉”、“阴脉”、“中经维路”、“绝阳之络”等概念。这些文字表明,在约2500年前的我国古代就对现今称为“血管”、“血液循环”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情况不仅是恩格斯未能总结到的,就是目前中医学界中的许多人也是未能重视到的。
3 马王堆医学帛书对“脉”的总结
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到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中国医学曾有过辉煌的发展。例如战国时期的名医秦越人(号翩鹊),就善于应用经络知识进行脉诊、针灸、汤药、按摩等。在马王堆汉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经脉》帛书中已记载了颇具规模的经络系统。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展示了春秋战国前后我国文化真实而古朴的面貌。其中记载最早的医学帛书中的一些特点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重视:
①只称脉(脈),不称经。“脉”的最早出现表明它更为古老和权威,因而更为本质。可以说,“经”在晚于帛书的医籍中出现,是对脉的归纳和提升,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脉”的代名词,如“太阴脉”可称“太阴经”等。即使在经络合称的情况下,亦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其重点仍是一个“脉”字。
②脉的循行在《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出现了肩脉和太阴脉的远心性循行。古代医家通过当时初步的解剖生理学观察,面对复杂的人体结构,得到这样的结论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学者们认为,上述帛书文献是经络学说的萌芽状态,并表明经脉系统是以脉管系统为雏型的,其中大致包括了相继发现的比较表浅的和深部的干线静、动脉。在这种意义上就可以说,离开“脉”字意义的“经”是不应该存在的。
③帛书中循行之“脉”,灸法刺激之“脉”,与脉法之“脉”通用,并且表明是同一事物。实际上从古至今对此种提法都是认同的。现已明确知晓“寸口脉”之脉就是桡动脉之一段,那末其他两脉也与动静、脉相关?根据后来《灵枢》“十二经皆有动脉”的记载,其答案是应该肯定的。这就更提示了探求经脉的本质,应当在“脉”字上下功夫。
可以认为,医学帛书通过对“脉”的记载所体现出的,并且后来由《黄帝内经》等经典所归纳和发挥的物质观,以及由“脉”的属性所导致在诊治中广泛应用的整体观(统一观念)和运动观(辨证施治),正是整个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所在。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我国古代对“脉”的深刻理解和广泛应用,从而形成了中国医学特色。简言之,这就是本文所强调“千古一‘脉’”的缘由和端倪。
9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21: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诚然,如果说单以一个“脉”字还不能全面表达中国医学特色的话,那么后来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关于“脉”、“经脉”、“经络”等的大量论述,也就显示出了更为明显的答案。
4 《黄帝内经》及中国医学史中对“脉”的总结和发挥
4-1 对“脉”的总结
在公元前后,即战国至秦汉逐渐成书的《黄帝内经》,尽管其中也有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五行学说等内容,但独到的经络学说却是贯穿全书的红线。可以说“脉”、“经脉”、“经络”的概念,是此书中应用得最多的医学名词了。据有人统计,该书中有关“脉”字的占128篇,共1064个“脉”字。其中确指脉管者516字,泛指脉管与经络者274字,确指经脉者274字。在《灵枢》中有“脉”字占62篇,共462个“脉”字。其中确指脉管者180字,泛指脉管与经脉、络脉者136字,指经脉、络脉者146字。从中可以看出,“脉”字仍是众多概念中的关键词。这些频繁使用的医学名词,不仅体现了它们在医学理论中的份量,而且也在帛书之后从“脉”发展成“经脉”的概念时所体现的医学进步。
这种医学进步一方面体现在了对“经脉”“络脉”概念的深化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了许多与“经脉”“络脉”相关的新概念如“气”、“卫”、“髓”“、脑”及“系” 、“细筋” 等上。据笔者的考证,也就是说《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络脉”不单单是指脉管或血管了,而且还被赋予了神经,特别是交感性神经的作用与意义。关于此问题的阐释,请参见如后专题。
4-2 对“脉”的发挥
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最有意义的莫过于汉朝到晋朝的数百年间。这是因为《黄帝内经》在后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华医学体系的巨大发展。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古代医家在充分发展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明确地抓住了经脉络脉结构及其属性,并在医疗实践中加以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东汉名医张仲景注重了经脉中“六经”的物质性,又强调了病邪与机体正气之间通过经脉和络脉起作用的辨证传变规律,从而把中医学提高到了较高水平。他在《伤寒论》里强调:“凡要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所以至今仍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晋朝王叔和强调了“脉”的现实性,又归纳了寸口脉(目前已公认是桡动脉)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从而指导了中医学的独到诊断,首著《脉经》并成脉学指导当今临床。晋朝的葛洪注意到了运行于经脉的 “气”在导引及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气功学的创立打下了基础。晋朝皇甫谧归纳了人体经络穴位的分布规律,系统地发挥了经脉和络脉通过“气”和“血”在针灸学中起到的调整和免疫的医治作用,其专著《针灸甲乙经》现今仍在理论和临床中发挥了良好的影响。这些开创性的学术成就,不仅使中医学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也在世界医学史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医学特色。从上可知,经络学说作为贯穿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基础理论,得到了古代医家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应用,展现了我国古代医学的灿烂文化。
汉晋之后,尽管中国医学也得到了重大发展,但理论基础仍然未能超越《黄帝内经》中的那些内容。(即使当代的传统中医学术界,也是推崇《黄帝内经》为经典著作的。)由此一方面表明中国医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以“脉”为核心的经络学说是经受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考验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文强调“千古一‘脉’”确实是高度精炼的。
从古代发展到近代,权威的《辞源》就这样总结了历史:经脉是“人体内的纵行脉管”,经络是“纵行的主血管为经,由经脉派分网络全身的支脉为络脉”。这种认识强调了经络与近代意义上的脉管或血管是同属于一个概念,尽管不够深刻但遵循古代思路的方向仍然是未错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6-25 08: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临床实践出发,针灸取穴治病是按照十四经脉还是按照血管、神经、内分泌……,一目了然!

一一针炙取穴治病按照十四经脉,这是方法;按照血管、神经、内分泌……这是寻求经络的本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8 15:50 , Processed in 0.0748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