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刘绍武的《三部六病》学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1-18 18:5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杏林童子 于 2022-11-18 12:00 编辑

《三部六病》学说
   刘绍武

【 “三部”的划分】
《三部六病》学说把整体划分为三个部分,或称三大系统,即表部、中
部、里部。三部的划分来源于《伤寒论》,但较《伤寒论》有了更明确的概
念和范围。
    表部:指机体与大气接触并与之**的部分,包括体表与呼吸系
统。主要功能是司呼吸而进行气体交换,司汗腺开合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卫外而防止病邪侵害,传信息而参与机体阴阳平衡调节。
    里部:指机体与饮食接触并与之**的部分,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主要功能是摄入食物并进行消化、吸收、排泄,供给整个机体所需的营养
物质,同时也具有防御病邪入侵和参与机体阴阳平衡调节的作用。
    中部(半表半里部):指除表、里两部所指机体的剩余部分,以血液、循
环、神经、内分泌系统为主。主要功能是通过血液循环,供给机体从表、里
两部所 摄取的养分,运送各组织的代谢产物,经特定的脏腑排出体外,还
防止表里两部外邪的入侵和消除已经进入血液的有害物质;通过神经系统的
控制使一切脏器的功能活动协调。中部以气血为中心,通过气血的循行,沟
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是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中介和纽带。【 “六病”的确立】
    按三部划分的标准,在表、中、里三部中,每部所患疾病会出现阴阳两

种不同性质的表现,三部就会有六种不同性质的表现,称为“六病”。

                   阳性              阴性

表部          太阳病           厥阴病

中部          少阳病           少阴病

里部           阳明病           太阴病

疾病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都不能超出阳性和阴性反应两类情况。
寒、热、虚、实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四种现象,热、实属阳性反应,表现
为体温升高、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代谢亢进等等;虚、寒属阴性反应,表
现为体温降低、血压下降、心跳减慢、代谢减退等等。

【 六病的“证”】
    “证”是中医论治的依据,是疾病存在的方式和运动发展的状态,以及
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是机体具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改变
的表现形式。   
  “证”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本质的反应。
六病的“证”包括纲领证、核心证、单证、类证。
纲领证是六病的主证,是划分疾病属性的主要标准,是临床辨证的重要
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太阳病    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少阳病    胸中热烦,胸满,发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
阳明病    胃家实,发潮热,自汗出,大便难
厥阴病    手足逆冷,脉细,恶寒,肢节痹痛
少阴病    心动悸,短气,背恶寒,或脉微细
太阴病    腹满,时腹冷痛,或吐,或利
  核心证是纲领证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症状或体征,是决定六病病位的主
要依据,据此可以对疾病做出定位和定性的辨证结果,其内容如下:
太阳病    头项强痛
少阳病    胸中热烦
阳明病    胃家实
厥阴病    手足逆冷
少阴病     心动悸
太阴病     腹满
单证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的热证、实证和厥阴病、少阴病、太阴
病的虚症、寒证,它们是一切疾病的基础证。

                      阳性                                 阴性
                     热                实                虚               寒
表部             表部热证       表部实证      表部虚证      表部寒证
中部             中部热证       中部实证      中部虚证      中部寒证
里部             里部热证       里部实证      里部虚证      里部寒证

类证是指除纲领证外,六病的其它证。


【 六病的交渗与复合】
    在临床中,单一性的病证是少见的,而更多的是复合性病证,它们由单
证的交渗与复合形成。《三部六病》学说将其分为并病、合病、合证、兼证 、
整体病、局部病。   
     一、并病:指某一部得病后,表现寒、热、虚、实均有的错综复杂的证
侯反应。这种情况下,寒热共存,虚实共见,只能定位而不能定性。包括表
部并病、中部并病、里部并病三种。   
     二、合病:指六病中,不同部位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同时出现。
     三、合证:指同一部位阴阳属性不同的单证或不同部位两个以上单证同
时出现。   
     四、兼证:指六病中的某个病与同部上的不同属性的单证同时出现或与
不同部位上的单证同时出现。
     五、整体病:病证不能在某一部位定位,而成为三部皆病的病证。包括
整体阳证、整体阴证、整体体证。
     六、局部病:在整体的三部中,把凡具有***结构和特殊功能的部分称
为局部。局部病同样具有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但在临床中有时不能
在整体上明显地表现出来,而是以局部的形态变化和机能障碍为主。

【 六病的转化】
    六病的转化,又称六病的传变,是机体与病邪相斗争在各个发展阶段的
具体反应。有由阳向阴的转化、由阴向阳的转化、由某阳转主它阳、由某阴
转它阴,有单纯性转化,也有复合性转化。

【 六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对于临床辨证,反应在三部上的六病,有其重点的部位,每病   
核心证的部位,就是该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一、表部
  1 太阳病重点辨证部位:
  “头项强痛”为太阳病的核心证,头部是太阳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2 厥阴病重点辨证部位:
“手足逆冷”是厥阴病的核心证,手足是厥阴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二、中部(半表半里)
  1 少阳病重点辨证部位:
   “胸中热烦”为少阳病的核心证,胸中为少阳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2 少阴病重点辨证部位:
   “心动悸”为少阴病的核心证,心脏为少阴病和重点辨证部位。
三、里部
1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核心证,下腹为阳明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2 “腹满”为太阴病的核心证,上腹为太阴病的重点辨证部位。

【 六病的治疗原则】
    六病总的治疗原则是以阴制阳,以阳制阴,即热病寒之,寒病热之、虚
病补之,实病泻之的中医传统治疗原则。但具体到每一病,具体的原则又不
相同。
   一、太阳病的治疗原则:
太阳病为表部的阳性病,“汗”法是其通用的治疗原则,辛凉解表为其
主要治疗方法。
   二、少阳病的治疗原则:
  少阳病是中部的阳性病,“清”法是其治疗原则,它包括清热、解毒、
滋阴、利尿等方面。
   三、阳明病的治疗原则:
阳明病为里部热、实性疾病,“下”法和“吐”法是其治疗原则。利用
泻下药或催吐药,攻逐体内积滞物,从而恢复里部的正常功能。
    四、太阴病的治疗原则:
太阴病为里部阴性病,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为其主要表现,“补”和“
温”是其治疗原则。太阴之补是提高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太阴
之温是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状态,使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五、少阴病的治疗原则:
少阴病为中部阴性病,心功能不足是其主要表现,“补”和“温”也是
其治疗原则,与太阴病的“温”“补”不同,提高心脏功能是其主要方面。
    六、厥阴病的治疗原则:
厥阴病为表部阴性病,微循环障碍是其主要表现,“温”“补”是其治
疗原则。以温通血脉、回阳救逆、消除微循环障碍为主。
   七、合病、合证、兼证的治疗原则:
    合病的治疗原则是各病治疗原则相合。
    合证的治疗原则是合药。
    兼证的治疗原则是治主要病的同时,用兼证之药。
   八、整体病与局部病的治疗原则:
  整体病阳证用清热饮,整体阴证用急救汤,整体并病用四脉汤。
  局部病以“协调整体,突出局部”为治疗原则。

【 六病的主方】
六病的主方以解决其主要矛盾的药物名称作为方剂名称,如下表:

  病名        主方名                 方剂组成
太阳病      葛根麻黄汤          葛根、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少阳病      黄芩柴胡汤          黄芩、柴胡、石膏、知母、竹叶、甘草
阳明病      大黄芒硝汤          大黄、芒硝、白芍、枳实、厚朴
太阴病      苍术干姜汤          苍术、干姜、茯苓、甘草
少阴病     人参附子汤           人参、附子、茯苓、麦冬、五味子
厥阴病      当归桂枝汤          当归、桂枝、细辛、通草、赤芍、甘草、生姜、大枣

转自爱爱医论坛—中医中药区—中医基础版(https://bbs.iiyi.com/thread-1420382-1.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8 21:39:40 | 只看该作者
刘绍武(1907-2004),山西省襄垣县人,三部六病学说创始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自幼酷嗜史学,稍长,始自学中医理论。1924年悬壶于乡梓,由于屡起沉疴,遂名声大振。1930年在长治市创办友仁医院,并附设友仁医社,名扬晋东南,为当地培养名医多人,后移壶于西安、天水等地。1944年应国家考试院在西安考试,取得中医师证书。解放后,任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并被选为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太原市政协委员,山西省中医学会理事,山西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199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之一。
刘绍武先生谙熟《内经》、《难经》,精通《伤寒》、《金匮》,对《伤寒杂病论》诸条文熟背如流,见解独到。1945年前著有《仲景学术观》、《仲景证治观》、《仲景药能观》等,惜因战乱,未付梓而稿已佚。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根据《伤寒论》之辨证思想,将部证、病证、汤证等进行归类,通过反复临床实践,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及相关理、法、方、药治疗体系,著有《三部六病》、《刘绍武医案选》、《三部六病精义》。
三部六病学说乃理论、技术并茂之学说,是中西医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之新型学说。这是先生突破传统文献,做到古为今用的创新之学,已为越来越多的医界同仁所服膺。刘老所拟协调疗法十余方,对冠心病、慢性气管炎、慢性肾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红斑狼疮等均有卓著疗效,颇受好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7 12:44 , Processed in 0.0489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