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卫气的节律(1)——卫气昼夜节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4 17:1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卫气其性剽悍滑疾,不拘于脉内,散行广布于体表,出入内外,是人体之气与外界沟通最为直接、也是最易受自然阴阳变化影响的一种气。自然界中的天地人皆有阴阳之变,而对于长期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同一人而言,地域环境是可以相对不变的,而天之阴阳恒变,有昼夜、有日月、有四时。因此对于卫气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于天时之变。故《内经》中多强调天时对卫气的影响,而有其昼夜节律、日月节律、四时节律等自然节律。
一、卫气昼夜节律

昼夜交替是自然界中最频繁的阴阳变化,卫气随之聚散出入而呈现了相应的节律。对卫气昼夜节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的昼夜生理病理变化。卫气昼夜节律,主要包括卫气昼行阳夜行阴节律、卫气昼夜大会节律、卫气昼夜循行五十周节律、卫气昼夜盛衰节律等。

1卫气昼行阳、夜行阴节律

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的理论,见于《内经》不同篇章,如《灵枢•卫气行》“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灵枢•营卫生会》“常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灵枢•邪客》载:“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气因昼夜更迭,而有应天时之变的出阳入阴节律。

(1)卫气昼行阳、夜行阴节律之争

卫气的昼行阳、夜行阴节律是解释人的睡眠节律、治疗与睡眠失常相关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历代医家对其多有探究,但因经文文辞简约,医家对“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内涵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a)昼行于阳

对于卫气“昼行于阳”中“阳”的含义,医家分别提出了“阳”指体表、脉外、三阳经等不同观点。

昼行体表。周发祥以“类同相召”“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推测属于阳的卫气昼日应主要分布或停留在体表等属于阳的部位。且十二经脉在体表有阳经之部,亦有阴经之部。若白昼只行阳经,不行阴经,则有近半之皮部无卫气。所以,白昼卫行于阳,充满肌表各处,遍布阳经、阴经之皮部。同时,卓廉士又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载“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认为卫气的功能与太阳相应,在天人同构的关系上,太阳之昼出等同于卫气日出于表,并行于体表。

昼行脉外。曹东义认为白天卫气不可能只运行于体表,而不滋养内在的脏腑;夜晚也不可能只运行于体内,而不滋养体表四肢。因此作者猜测,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中的“阳”与“阴”就是脉中与脉外的关系。卫气行于脉外也就是行于阳,行于脉中就是行于阴,也只有这样营气与卫气才能始终相伴而行。即昼行脉外温煦表里,夜行脉内与营气相会,共荣脏腑四末。

昼行三阳经。《灵枢•卫气行》记载,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卫气上行于头,后散行于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其至于足后,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为一周。张书云等据此认为经文记载明确卫气昼行三阳经。

众医家多赞同此观点,然而对于昼行三阳经后,“下行阴分”中“阴分”的含义争议颇多。如刘洋等据《灵枢•脉度》言:“跷脉者……气不荣则目不合。”阴跷脉起于然骨之后,上循内踩之上,正与卫气行至足心,出内踩下,与“下行阴分”所描述的位置相似。且其合于太阳,司目之开合,与“目张则气上行于头”的状态相应。并引张志聪的观点:“阴分者,少阴之分。少阴乃三阴之主也。”阴跷脉是少阴之别,自当归属少阴之分。所以“阴分”当指阴跷脉。周发祥则认为“阴分”为卫气昼日循行周的一部分,卫气昼行于体表,所以“阴分”的含义为体表之阴,包括体表三阴经与阴跷脉。经文中有病在三阳,须候气在阳,即气在阳分为在三阳。同理,病在三阴,须候气在“阴分”,即气在阴分为三阴。所以,“阴分”可指肢体三阴经的皮表分布。又因阴跷脉是奇经之一,与三阴经之气相通,主一身左右之阴,且阴跷脉上入目内毗,与经文中所描述卫气循行位置相似,故“阴分”应指阴跷脉,但亦应包括三阴经。周东浩等据《灵枢•卫气行》中所载,水下一刻、二刻、三刻时,人气在三阳经,水下四刻时,人气在“阴分”,后又行三阳经,如此循环至二十五刻。这里描述了半日卫气的昼行情况,因此推测卫气一昼日有3/4时间行阳经,1/4时间行“阴分”。并且作者据对原文理解,认为“阴分”即为五脏,从而推出卫气昼日主要运行于三阳经,但亦兼行五脏的结论。

以上诸家对于卫气昼行于阳中所行部位的观点不一,其根源在于对《灵枢•卫气行》中“阴分”含义理解不同,因此应探究“阴分”的真正内涵。

关于“阴分”的含义,有必要对相关经文予以解析,以窥其真意。《灵枢•卫气行》载关于“阴分”的经文如下:卫气昼行于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十四舍……阳尽于阴,阴受气矣。”此处描述选择了“日”和“身”等字眼,而夜行于阴,选择“夜”和“脏”这些字眼,如“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脾复注于肾,为一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可见昼行与夜行有其分别对应的词汇。

所以,后文黄帝问“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从“在于身”可知是问卫气昼行的问题。岐伯回答“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显然“阴分”为昼行的部分。

再如文中有,“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与阴分……水下百刻而尽矣。”从“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即白昼的一半时间,也可以看出此处多个“阴分”同样亦为昼行中的部分。“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此处的“阴分”为昼行中的部分,此处一周为昼行的一周。可以推测本篇中多处“阴分”的含义相同,皆属于卫气昼行中的部分。

概之,《灵枢•卫气行》中“阴分”主要用于描述卫气白昼循行所到的部位。那么“阴分”的具体含义究竟为何?据《灵枢•邪客》中卫气“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其中的“足少阴之分间”与《灵枢•营卫生会》所载卫气“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中的“太阴之分”所指应是同类,推测“阴分”当指“阴经之分间”。那“阴经之分间”具体又指的是什么呢?《灵枢•卫气失常》载:“皮之部,腧于四末;肉之柱,有臂胫诸阳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间。”原文中“足少阴分间”显然与“诸阳分肉之间”是并列关系,因此推测“足少阴分间”是“足少阴分肉之间”的略写。

再据《灵枢•邪客》所载,卫气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可知“分间”为“分肉皮肤之间”,因此认为“足少阴分间”就是“足少阴分肉皮肤之间”。故“阴经之分间”即是“阴经分肉皮肤之间”。也就是说卫气昼行“阴分”是指循行于阴经的分肉皮肤之间。

既然卫气昼行“阴分”即为行于阴经的分肉皮肤之间,那么经文中所载卫气昼行阳经的具体部位,亦应是“分肉皮肤之间”,即“循环六阳经脉之分”。所以,卫气昼行于阳,当为行于阴阳经的分肉皮肤之间,正与卫气行分肉相合。

综上述医家之言,可知,《内经》中卫气昼行于阳,是强调卫气白昼偏行于体表阴阳经的分肉皮肤之间。

(b)夜行于阴

对于卫气“夜行于阴”中“阴”的内涵,医家或以为五脏,或概之以脏腑,或为是三阴经。

夜行五脏。张书云等根据《灵枢•卫气行》原文记载“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理解经文中“肾”“心”“肺”“肝”“脾”皆指脏,因而认为卫气夜行于五脏。且唐诗等认为,如果此处从经络理解,文中所谓“常从足少阴注于肾”,只能解释为从足少阴经到肾经,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多数医家也认为夜行于五脏,但又略有不同。

《灵枢•营卫生会》中有“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刘洋等认为既然卫气夜半与营气大会于手太阴经,则可推断卫气夜间行于阴经。所以其观点为卫气夜行于五脏及三阴经。

夜行五脏六腑。《灵枢•邪客》中“卫气……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螟。”周发祥据此确定夜行于阴是行于五脏六腑。

夜行三阴经。刘爱玲等理解《灵枢•卫气行》经文含义为:至天黑,阳尽阴受气时,卫气从阳经至足心,出内踝,行于足少阴肾经,注入于肾。由肾依次注入心、肺、肝、脾等脏阴经,复注于肾。至天明,阴尽阳受气时,卫气复从肾经上行注肺,再上会于两目睛明穴,是为一周。认为卫气夜行于三阴经。许多学者持有相同观点,但也有的医家认为夜行阴经则必兼行五脏。

综上可知,关于卫气夜行于阴的含义,虽然各医家观点不尽相同,其实质是可以统一的,即卫气入夜,通过经络内注脏腑,与营共同荣养脏腑,只是各医家论述的侧重不同罢了。

总之,卫气因时而聚散于脉之内外,昼偏行于体表阴阳经的分肉之间,夜偏注于脏腑。所谓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意在强调卫气白昼偏行于表之经络,至夜偏行于内之脏腑。

以卫气昼行阳、夜行阴节律,解释人的寤寐。昼卫气出阳,则人寤;夜卫气入阴,而人寐。对于卫气这一昼夜节律的清晰解读,可以解释临床以针刺调卫为法,以治寤寐失常之理。

(2)卫气昼夜大会节律

卫气有昼夜大会节律,主要载于《灵枢•营卫生会》篇,现解析相关经文,以探究卫气昼夜大会节律的实质。

文中载:“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

文中所言“夜半而大会”,是针对营卫而言,是卫气昼夜的大会节律。

“大会”含义为何?据《灵枢•岁露论》云:“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此言,因卫气有昼夜循行节律,而与邪气一日一夜会于风府,称为“大会”。《素问•气穴论》载:“肉之大会为谷。” 可知两物相逢亦名之“大会”。

再据《灵枢•营卫生会》言:“常行于阳二十五度……故五十度而与营俱复大会于手太阴矣。”可知是卫气与营气大会于手太阴,亦可称为“大会”。与营卫夜半大会所指是否相同?

可以从“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的含义来探究。言“太阳主外”是因经文中有昼行二十五刻时(即日中),卫气盛在太阳。即白昼卫气偏行于在外的体表,日中阳气隆,卫气盛在太阳,故曰“太阳主外”;而言“太阴主内”,是因夜半之时,卫气盛在太阴。由前文昼行阳夜行阴规律可知,入夜卫气行于五脏,且顺序为肾心肺肝脾。而卫气夜行二十五周于五脏。夜半之时,按推算正行于肺。即入夜卫气偏行于在内的脏腑,而夜半阴气隆,卫气正盛在太阴肺,故言“太阴主内”。而夜半“大会”所发生之地亦应在肺,这样正与上文所言营卫大会于手太阴相合。

为什么营卫可以大会且在太阴肺?入夜,卫气渐敛聚于内而循行在脏,故称夜行于阴。而夜半之时,阴陇,卫气发散之性最弱,而收聚之性最强,渐趋于营气之性,故与营气大会,共行荣养脏腑之功。二者大会在肺,是因营卫由一气别为两行发生在肺,故复大会亦在肺。

总之,营卫大会节律,亦是卫气昼夜循行节律的一部分。即入夜,卫气行于阴,与营气共荣脏腑。夜半,其收敛之性最强,可与营气大会于太阴肺。而后,又渐行于阳,出于体表。此皆因昼夜阴阳之变,影响卫气收散之性而显现出的自然节律。

(3)卫气昼夜循行五十周节律

正如上文所述,卫气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夜半与营气大会于手太阴。卫气与营气皆有循行周身50周的节律。因营卫本为一气,相随而行,即人之一气有循行周身50周的节律,主要见于《灵枢•五十营》与《灵枢•卫气行》两篇,“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文中描述了两种50周,一是人气昼夜循行周身28脉50周次,二是日行身25周与夜行脏25周,共50周。两种50周所循行部位能否统一?营卫本为一气,即人气,其偏精专之气纵行28脉50周次;其偏剽悍之气,横向聚散出入表里,偏外、偏内各行25周。营卫50周节律,皆为人气升降出入循行人身之50周节律。故这两种描述,是从一纵一横的角度,将人气循行部位的空间与时间特点描述致精。营卫循行的部位在全身,只有脉之内外之别,二者皆循行全身50周。

为什么在两篇描述50周节律时,皆用28星宿来标记?在古人的时空观中,空间无论大小,有数即通。相同的数术标明大小事物之间的内部规定具有同一的性质,数同则理同,理同则相通。所以,将太阳运行二十八星宿的周年运动,对应到人气循行28脉为一周身的日运动中。同样,用水下百刻标记人气循行50周节律,其理同。这样才可以与“天地同纪”(《灵枢•营卫生会》)。

医家争论,《灵枢•卫气行》中有水下百刻过程中,人气行在三阳与阴分25个循环,与人气周身50周之义不相符合。因为此处用百刻、28舍标记人气盛在何经,意在选经候气而刺,与前文用百刻、28舍应人气循行50周之意不同。由此可知,临床多有留针近30分钟之用,是按人气循行1周身=1≈2刻,100刻=24h, 2刻=0. 48h=28. 8min,人气行人身一周约需要半小时推算而来,亦不是根据经文中所述候气在何经而刺方法的应用。

营卫二气虽昼夜皆循行周身50周,但因卫气有沉浮之变,故其散行部分,“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阳主昼,阴主夜”决定人的寤寐。即卫气在纵向循行50周的过程中,与营气独得行于经隧不同,卫气同时亦有其横向的聚散浮沉之变。即卫气昼行阳25度,夜行阴25度,以分昼夜。

关于50周,张登本等认为《灵枢•卫气行》中“五十”“二十五”之数不是具体测量的,而是凭借“河图”“洛书”之数理推演的。“洛书”之数的和45加5(小衍之数,土的生数)为大衍之数50;或者“河图”之数和55减去小衍之数5也是大衍之数50;或者“洛书”之数的和45,加“河图”之数的和55为100,而其中共有白点、黑点各50。“五十”之数是演绎天地万物之数。

对于卫气昼夜循行50周的内涵,目前尚有争议。有待于更多的学者对这一节律进一步探究。

(4)卫气昼夜盛衰节律

卫气昼夜盛衰节律,是由卫气出阳入阴而使人体之气有一日生长收藏变化的节律。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将一日分为四时,人气应之,朝则人气正升,卫气渐出于阳;日中,人气正盛,卫气盛于阳;日入,人气始衰,卫气渐入于阴;夜半,人气内藏,即卫气盛于阴,入脏。人气在日之四时,出现的盛衰节律,正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节律相应。

再如《灵枢•卫气行》中亦有强调在日之水下五十刻过程中,人气即卫气不同时刻所盛之经不同,具有一定的盛衰节律。此节律主要目的在于候气,相关内容详见候卫气而刺一节,此略。但两处盛衰节律并不相同,前者是一日一夜,以体表为参照基准,就卫气出表入里而呈现的人气盛衰变化,来解释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病势变化;后者为卫气日行五十刻过程中,盛于何经的节律,目的在于候气所在而刺。


编者注:明天我们继续聊——卫气日月节律。
2
 楼主| 发表于 2022-12-4 17:18:09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卫气日月节律。
“卫气的日月节律,主要是指因日之晦明、月之空满而使卫气有盛 衰之变的节律。 1 卫气应日之晦明节律 天地因日之明暗而有寒温之变,卫气因寒温而有沉浮之应。如 《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 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再如《灵枢•刺节真邪》中有天热则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 汗大泄,血气减,肉淖泽;天寒则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 血气强,肉坚涩。说明随着气温的升高腠理开泄而... 更多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7 10:11 , Processed in 0.0492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