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节气养生 >> 正文

“多事之秋”话养生

作者:本站编辑  时间:2018-10-23 15:35:40   浏览次数:
分享

秋季是万物成熟、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也是“多事之秋”,此时尤其要注意养生防病。这是因为经过火热的夏季,耗精伤气,人体在秋季需要修复,此时应根据气候特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加以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

调和情志防悲秋  秋天,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调摄精神是秋季养生之要务。“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进补之前先调脾  秋季有“贴秋膘”的习俗,但秋补之前要先调理脾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通常较高,空气湿度也较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需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不妨多吃一点绿豆、扁豆、薏米等,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其次,调理脾胃还要因人而异。如胃火旺盛者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脾胃虚弱者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秋季多燥重养阴  秋后气候一天比一天凉爽,空气也越来越干燥。中医认为:“秋伤干燥,上逆而咳多为痿厥”,故仲秋以后进补以滋阴润肺为主。中医认为,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如在粥中加入梨、胡萝卜、百合,早晚温热服用,更能收到良好的益肺润燥作用。在秋天,牛奶、豆浆等也是较好的滋养饮料,应该常饮。

早睡早起肺气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在秋季三个月,秋风清肃,万物收藏,人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才能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秋季要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时。秋季早睡,正合人体需要,且此时又有安睡的条件——天气凉爽,舒心爽身,经过一个少眠的夏天,正好借此补偿。早起“使肺气清”,秋季正是肺气旺盛之时,早起锻炼,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庭院、室内可养些花草,洒些水,以调节空气湿度。双手、面部宜擦甘油类护肤品,保护润养皮肤。

坚持锻炼增免疫  秋季坚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和身体抗寒能力,但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也有讲究。首先,要注意防受凉感冒,根据天气的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容易着凉。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尤其要当心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处的运动损伤。因此,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选择相对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另外,秋季气候干燥,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

“秋冻”虽好因人异  秋季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生,气候逐渐变冷,应根据时令以及地域随时增减衣服。但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物质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因此,自古就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但“秋冻”应根据自身体质而行,否则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旧病复发。如急性支气管炎和哮喘都是呼吸道疾病,虽说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但是以秋冬季为常见,尤其是在季节由热到冷突然转换之际更易发病。对于这些疾病,除了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诊疗外,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暖防寒,随时增减衣服,以免受凉。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博士  于兴娟

来 源 :  大众卫生报

日 期 :  2018.09.18


相关文章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