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科研 > 正文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http://www.shutcm.com/shutcm/wenxian

网站类型:中医药科研

所属地区:上海

数据更新:2017-09-23 01:14:25

浏览次数:861 次

网站简介

历史沿革

  (一)创建之初(1980年-1981年)
  1980年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精神,为采取紧急、有力措施整理、研究中医文献,上海中医学院由金寿山、许德良、何传毅、肖敏材、吴菊清5人组成筹建小组,向上海市编制委员会上报《关于建立中医文献医史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上中医(81)科字第05号文件),准备筹建中医文献研究所。
  1981年4月11日,经卫生部和上海市编制委员会(沪编[81]字第186号文件)、上海市高教局批准,同意成立中医文献研究所。属上海中医学院领导,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时任上海中医学院副院长金寿山教授兼任首任所长,裘沛然教授为学术顾问。所址设在南昌路218-220号。
  (二)茁壮成长(1982年-2002年)
  1982年9月23日,在筹建小组一年多的努力下,中医文献研究所逐步开展工作,不断完善,在南昌路218号召开了中医文献研究所的成立大会。当时上海市教卫办、上海市卫生局、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出席了成立大会。
  我所建所时编制定为42名,为事业编制,事业经费由上海市高教局拨款,属上海中医学院领导。至1982年在南昌路218号召开了中医文献研究所的成立大会之际,我所在中医系统辞海编辑组的基础上由当时的11人,人员不断壮大到29名,其中专业研究人员18名。下设基础理论研究室、古籍研究室、现代文献研究室、医史研究室4个研究室。至1985年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成立后,中医文献研究所又增加8名卫生编制,成为有50人编制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单位。
  1981年建所后,为了更好的推进文献整理研究,使科研不脱离实践,我所多次向学校申请开设中医门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直至1986年3月,经申报上海中医学院批准,开设“中医咨询门诊”。1990年6月28日经上海市卢湾区卫生局(卢卫医管[90]第7号)审核批准,开办“上海市卢湾区民办中医特色门诊部”。除有中医内科、儿科、妇科、外科、伤科外,还开设老慢支、肝硬化腹水、震颤麻痹症、子宫肌瘤、妇女不孕症、痛风症、男性病、小儿疳积、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疑难杂症的专科专病。并针对中小学生的视力下降,开设预防近视眼门诊。1991年10月,增设中药房。每年门诊量从4000人次增到8000人次。1993年9月,由于所址搬迁而停办。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委托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年鉴》,组成全国性编委会,并每一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承办召开一次编审会议。1984年,2月10日中共卫生部对《中医年鉴》进行了批示。1986年3月,经市卫生局和学校批准,从“现代文献研究室”分出“年鉴编辑室”。1991年2月,“年鉴编辑室”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年鉴》编辑部”。自1983年创刊以来已连续编纂出版了29卷《中国中医药年鉴》。《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是一部按年度反映中国中医药界学术概况与进展的综合性、史志性、资料性工具书,在全国中医药界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993年9月,所址搬迁至宛平南路650号后,我所开始筹建、成立、运转“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信息中心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分中心)”。
1997年,我所经学校批准正式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信息中心”。1999年7月,经国家中管局严格审核以考核第一名的成绩批准成立“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分中心”。此外,经国家光盘中心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检索咨询站的批准和授权,成为“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检索咨询站—医药卫生二级”、“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CNKI知识网络服务站—专业二级站”。
  1999年4月,随着所址搬迁至零陵路530号校本部后,所内的管理职能部门作了相应调整,撤消财务、人事、后勤等机构,并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统一管理。2001年4月,搬迁至中山南二路600号(东安校区)。
  2001年中医文献研究所开始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先后开设和承担循证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中医与道教、中医心理治疗、运动医学文献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2002年10月21日根据沪卫科教(2002)34号文件、上中医(2002)办字第48号文件的精神,“上海市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中医文献研究所作为依托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工作。
  (三)稳步前进(2003年-2007年)
  2003年随着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整体搬迁,中医文献所也搬迁至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蔡伦路1200号大学校园图书信息楼内。
  搬迁至张江校区后,中医文献研究所继续坚持科研工作,并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和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先后参与科技部、上海市科委、北京等合作课题的研究。于2004年与意大利东方教育中心共同组织,成功举办了“中意循证中西医结合国际会议”。2005年依托我所管理的上海市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与挪威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班。
  (四)创新发展(2008年-2011年)
  2007年年底,中医文献研究所以海市中医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为契机,重新定位,确定了“传承文化、融会新知、弘扬学术、再创辉煌”的发展宗旨,制定了以科研项目带动科室建设、科研人员培养的发展目标。凝练学术方向,重组科研力量,根据当前中医药文献科研的形势,经调查研究,分析全国兄弟院所与我所各自的长短优劣,提出“扬长避短,错位竞争”的理念。对原有的研究方向与科室重新设计、整合,成立了以下业务科室:现代中医药文献研究室、古代中医药文献研究室、中医药文献信息研究室、中医医史学术流派研究室、中医药文化研究室。
  2008年,在重新定位、调整发展方向,科室重组布局完成后,我所积极组织各科室瞄准目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其中张如青教授申报的“新出土简牍涉医文献整理与研究”和金芷君研究员申报的“《道藏》医籍研究与校注”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取得了中医药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2010年,我所承担了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立项的国家级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中的60种古医籍的整理工作。
  2011年,我所李兆健研究员研究项目《汉文<大藏经>中涉医文献的辑录与研究》,又获得的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
  回顾历史,我们对今日倍加珍惜,展望未来,我们意气风发。继往开来,协力创新。在新老职工三十年的奋斗下,我所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研究机构中名列前茅。我们将继续齐心协力,错位竞争,奋发有为,以传承文化、融会新知、弘扬学术、再创辉煌为宗旨,以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践行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新局面。为建设全国一流的中医文献研究所而努力奋斗!

地址: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邮编:201203
总机:86-21-51322222

评论已有 0

日常保健

更多

食疗药膳

更多

美容减肥

更多

延年益寿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