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92|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的藏(脏)象为什么是五脏六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6 09: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的藏(脏)象为什么是五脏六腑?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藏(脏)象的概念
藏(zang)者,藏也,隐匿、隐藏也,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形象之义。王冰次注云:“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二》注:“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根据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推之,脏腑居于体内,而形象表现于外,从外而知内,故称为“藏象”。
脏腑为什么要藏于体内呢?是因为贵重之缘故。《灵枢·胀论》:“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五个功能单位。
又,脏指藏神气的地方。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灵枢·九针论》:“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难经·三十四难》载:“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难经本义》注云:“脏者,藏也。人之神气藏于内焉。”
由于汉字的演变,藏(读为zang音),演变为“臓”,是为古今字。古字在先(前),今字在后;古字简,今字繁。臓后演变为“脏”,是为繁简字。藏象演变为脏象,此乃脏象之来源。
2、藏象学说“皆自谓是”的多种说法
在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中,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最后定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早有多种说法,这在中医经典《内经》和《难经》中可以见到。
《素问·五脏别论》载:“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的“皆自谓是”之说。这在当时,对于何者为藏或府的制定,尚未成熟和统一,故而说法不一,莫衷一是。
2.1最早的九脏说
《六节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此句当出自《三部九候论》,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的九脏说。
“形脏四”,指藏有形之物者为形脏,有四即胃、大肠、小肠和膀胱,因“皆受不净”(《难经·三十五难》);“神藏五”,指藏无形之气者为神脏,有五即肝、心、脾、肺、肾。高士宗《素问直解》:“形脏四,谓膀胱、小肠、胃、大肠,所以藏有形之物,故曰形。神脏五,谓肝心脾肺肾,所以藏无形之气,故曰神。”五脏所藏之神的具体名称,如《宣明五气篇》所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关于九脏之说,又有“五正藏、四正府”之称。
如《周礼·天官冢宰·疾医》:“参之以九藏之动。”郑玄注:“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肠、小肠。”贾公彦疏:“云‘正藏五’者,谓五脏,肺、心、肝、脾、肾。并气之所藏,故得正藏之称。……云‘又有胃、膀胱、大肠、小肠’者,此乃六腑中取此四者,以益五脏为九脏也。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以其受盛,故谓之府。亦有脏称,故入九脏之数。然六腑取此四者,按《黄帝八十一难经》说:胃为水谷之腑,小肠为受盛之腑,大肠为行道之腑,膀胱为津滴(液)之腑……此则正府也,故入九脏。其余,胆者清净之府,三焦为孤府,故不入九脏也。”
腑有六者,为何只有四腑入围正府?
因胃、大肠、小肠、膀胱,此四腑“皆受不净”而入正腑,与正脏五合为九脏。其余,胆者清净之府,三焦为孤府,故不入九脏也。
形脏四、神脏五,其数有九,以应天地之至数,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黄钟制数,以九为数之极。此盖系九脏之来源耳。
《六节藏象论》:“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三部九候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经文中之数字,如“三三、六六、九九”,虽美其名曰“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实乃牵强附会、勉强凑数之义,不可深究,亦不必深究。胡天雄《素问补识》:“九九,各家皆无明确解说,或以黄钟之数,起于秬黍,以九重之;或以为九州九野(九天之野);或以为神农大九州(出《淮南》)。原文本为勉强凑数……不可深究,亦不必深究……实在牵强之至。”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这在中医经典《内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无“天人相应”学说,中医学则不好讲理。在《素问》有不少篇单看题目就是讲“天人相应”的,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等。但是多数“天人相应”的说法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故牵强附会的倾向很明显(语出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2.2“胆”腑属奇恒不属六腑之说
《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的“胆”腑属奇恒不属六腑之说。将胆虽定为一腑,“清净之腑”(《难经·三十五难》),却属奇恒之腑,而“藏而不泻”,但却不能进入六腑,去“泻而不藏”。胆腑不能与其他脏腑并列,在《灵兰秘典论》则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未算做一腑。
2.3《难经》的五脏五腑与五腑六脏说
《难经·三十八难》:“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简言之,三焦之腑只不过是个空名,等于说只有五脏五腑。
更为奇怪的尚有五腑六脏说,如《难经·三十九难》载:“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止有五腑也。然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三焦不属于五脏,等于说,当时尚未有相匹配的脏,故《灵枢·本输》篇载:“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将三焦主水的功能隶属于膀胱,属“孤之腑”。或认为膀胱、三焦是一腑,后世医家如曰本人·丹波元简《素问识》和明·张介宾《质疑录·论三焦有几》中有详述。
3、藏象学说中为什么是五脏六腑
在脏象学说中为什么最后定的是五脏六腑呢?为什么五、六凑十一呢?这主要受“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
《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洪钧按:此句之意为‘人之所以有生命’)。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于是要说五脏六腑。否则,不够十一,有违天意。
天六地五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从天干地支来的。干支二者,干为阳,支为阴。天干本来有十,地支本来有十二。可是,在一甲子(即六十花甲,古人先是用它记日)中,甲出现六次,子出现五次。其中的数学道理本来很简单,因为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六十。在这一循环中,天干只能循环六次,地支只能循环五次。古人则认为这是妙不可言的天意。关乎人的生命。所以阳经有六,阴经有五。腑有六,脏有五。不如此就违背天数。《难经》的作者,未能站到这一高度说清问题。(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这就是五脏六腑的最后定型。
中医理论学术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圣贤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在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的统帅下,结合古代解剖知识并经临床验证共同完成的。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时代就已形成,而历代医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其结果,“并非使理论更圆满细密,相反,它们引起混乱或模糊。”(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语)牵强附会之处非常多,不能自圆其说者亦不少。至今很多理论问题仍未能解决,仍是未知。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17: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官典《白虎通卷八·性情》云:“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行情之所由出入也。”

点评

博览群书,敬佩  发表于 2016-11-9 10:35
金栋按:脏腑之数取“脏五腑六”,与象数有关,即如《汉书·律历志》云“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脏五腑六盖本于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6 17:56
[attachimg]11369[/attachimg][attachimg]11370[/attachimg][attachimg]11371[/attachimg][attachimg]11372[/attachimg][attachimg]11373[/attachimg]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6 17:38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17: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0-6 17:36
东汉官典《白虎通卷八·性情》云:“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行情之所由出入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17: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10-6 17:36
东汉官典《白虎通卷八·性情》云:“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行情之所由出入也。”

金栋按:脏腑之数取“脏五腑六”,与象数有关,即如《汉书·律历志》云“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脏五腑六盖本于此。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17: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10-6 18:21 编辑

五脏六腑:四字连用者,《内经》全书共见52次。其中《素问》14见,《灵枢》38见。
《白虎通·性情篇·论五性六情》云:“性所以五,情所以六何?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也。《乐动声仪》曰:‘官有六府,人有五藏。’”
《五行大义·卷三·第十四论杂配·论配藏府》云:“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为六情。……藏者,以其藏于形体之内,故称为藏。亦能藏受五气,故名为藏。府者,以其传流受纳,谓之曰府。”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18: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脏者有五,肝、心、脾、肺、肾也,皆实质器官,但藏精气,“藏精神魂魄者也”,皆藏阴象地,其气象地,“所谓藏精气而不泻也”。腑者有六,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皆空腔器官,但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皆藏阳象天,其气象天,“所谓传化物而不藏”也。
余云岫《灵素商兑》云:“《灵》《素》中所云五藏六府者,大体皆以肝、心、脾、肺、肾为五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府(《素问·金匮真言论》)。原其所以区别藏府之界说,与其命名之意,则《素问·五脏别论篇》有定义焉。其言曰:‘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释之者曰:‘精气为满,水谷为实。精气质清,藏而不泻,故但有充满而无积实。水谷质浊,传化不藏,故但有积实而无充满。’然则《灵》《素》之所谓五藏六府者,其意义燎然可明矣。彼以为肝、心、脾、肺、肾者,剖之而肥厚多实质,或不见空洞,不睹他物,又不得其出入之路,于是以为但有精气流行充满于其间,而无传化疏泄之用,藏而不泻,故名之为藏。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皆为囊橐腔洞之形,或贮液体,或贮固体,而胆胃膀胱又显然有出入之口,乃以为司传化疏泄之机,充实他物之库,故名之为府。”
金栋按:余云岫以西医之生理解剖来诋毁中医的五藏六府,认为“此其谬误。凡稍知生理、解剖者,皆能晓然”,盖其不知中医“区别藏府之界说与其命名之意”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3 02:32 , Processed in 0.0922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