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9-3-9 20: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9/03/09 05:19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這樣下去
您將來要哭都哭不出來
脾經對應的是脾
藥物歸經
...
这个话题有点扯远了,就此打住吧。
谢谢您的参与。
42
发表于 2009-3-9 20: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后记 中医应该调整研究思路而不是“告别”
目前对中医理论有着各种各样的误解,即使在主流中医界,也是这样。现代方法论的欠缺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医(指《内经》、《伤寒》等)曾经为我们建构了一套总体上非常漂亮的系统模型,这套模型具有如此恒久的生命力,居然能够使用了两千多年,一直到了今天,但是,也正因为它是两千多年前的东西,所以从现在的观点看,也就必然带有粗糙、简陋、不准确的弊端,目前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它进行变革是必然的。
应该说,中医理论模型中蕴含着很多非常天才的论断。如果按正常的发展,把这些论断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中医应该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可是,非常遗憾,中医现代化的口号和实践进行了几十年,这种变革却从没有发生过。事实是:由于缺少方法论的清醒认识和对中医理论的恰当理解,中医走上了中医西化的异化道路,到现在已经把中医弄到了衰亡的边缘。
对营卫学说的漠视也是中医发展最大的失误之一,因为医学归根到底是实践的科学,而不是玄谈,实实在在的研究对象是非常重要的。中西医有着不同的认识方法和研究对象,而中医的研究对象就是营卫。如果像过去所作的那样,丢掉了营卫这个中医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中医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也只有在对营卫的正确理解下,才可能突破古人业已形成的框架,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目标。
比如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在《卫气失常》篇曾经对肥胖病进行过专篇论述,分为“肥人”、“膏人”、“肉人”三种,从内容看,应该是首创了从脂肪分布来对肥胖病分类的典范,论述具有很大的科学性,并明确阐述了各型肥胖的并发症和预后的不同。在古人的条件下取得这些认识是非常可贵的,但它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把这个论断提升到现代水平?这应该是以后发展解决的问题。可是以后的中医或者中医现代化研究并没有循着这条思路走下去,现代医学则直到1956年才由Vague提出了肥胖病的“脂肪分布”与疾病预后直接相关的观点。现在,腹型肥胖(类似于“纵腹垂腴”的“膏人”)已经成为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更是直到最近,西医才逐渐认识到肥胖的本质是一种免疫炎症相关性疾病,脂肪细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种炎症细胞,并发现了脂联素、瘦素等一系列的活性细胞因子,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然而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早已以“卫气失常”来解释肥胖的成因了。
说这些并不是想证明古代的中医多么高明,中医中的精华也远不止现在随便谈到的这一些,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天才认识,现在的中医研究者继承不下来,发展不下去,为什么中医自己没有能力把祖先的精华提升和细化,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反思再反思的。其实这不需要做很多,因为我们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发展,古人已经明确提出过了,只要稍微转变转变思想,脂肪和免疫炎症的联系应该不难被发现,发现了,对医学的发展就是个石破天惊的贡献。
可是,我们所看到的,现代的中医研究没有这样做,苦苦研究了几十年,却没有出几个像样的成果,发展到目前,中医已经处于非常边缘化的位置,中医的理论精华也一直在沉睡着,中医的学生还不得不用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作为教材(可悲!),这种巨大的反差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应该说中医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思路存在非常非常大的问题,这种研究思路的错位和目前中医的困境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所以我认为中医目前最主要的是调整研究思路的事,而不是“告别”。中医固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西医的弊端一样也不容忽视。目前,全世界逐渐兴起了一股系统科学的潮流,应该用复杂性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人体和疾病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中医应该乘着这股东风,完成现代化的蜕变。时间和现实都不可能允许中医自我封闭独立发展,所以中医必须注意借鉴西医中优秀的东西,整合西医的内容,才能实现向未来系统医学的大踏步跨越。我相信,只要实现方法上的转变,要实现这一点,并不象某些人想象中的那么难,最难的恰恰是方法论的问题。
在本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在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ADA 2007)的会后会上偶然听到了哈佛Hotamisligil教授的研究。在获杰出成就奖的报告中,他也提出了营养和免疫相统一的学说,这真是让人喜忧参半。虽然他的学说主要建立在实验和分子的基础上,和中医的营卫有所不同,但两者又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笔者相信:只要是真理,总会在不同的时代被重新发现和刻勒,这是历史的规律,营卫学说被重新发现和认识的那一天是迟早都会到来的。
43
发表于 2009-3-10 1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10 11:15am 第 1 次编辑]


《中医:祛魅与返魅:复杂性科学指导下的中医现代化及营卫解读》是中医界第一本系统解读营卫的著作
44
发表于 2009-3-10 11: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营卫,和氏之璧,奈何时人不识尔!奈何时人不识哉!!
45
发表于 2009-3-10 21: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10 10:24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3/10 09:30pm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会这样呢?反省一下自己,也许有益。我也不太懂,仅供参考。
连同样推崇系统观的李教授都说不太懂,看来能理解我为什么推崇营卫的人就更曲高和寡了
阳春白雪,和者其谁!!??


46
发表于 2009-3-10 22: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从“主体性抗病反应”说开去
曾阅中医药报上《百年回味章次公》文章,其中陆广莘教授撰文谈到:“徐(衡之)先生主张……把伤寒温病的寒邪病因概念,正确地理解为主体性抗病反应,则外感病的抗病反应传变快,内伤病的慢性过程,犹如电影里的慢镜头。如果从机体抗病反应及其调节的层面看待辨证论治,则在疾病对抗医学(此处指西医学)诊疗思想面前,就能做到‘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的境界”,尤其于我心有戚戚焉。“从机体抗病反应及其调节的层面”看待中医理论,先生可谓是真正把握住中医的根本了,可是现在能深刻理解这一点的却并不多,我心下不由暗暗为之痛惜啊。

所以我就来说说主体性抗病反应,这个说法还有很多种不同的名称,什么自愈力啊,抵抗力啊,如果换成比较学术的叫法,在西医就叫做免疫,在中医就叫做卫气(也有叫做正气的)。但中西医是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描述的,一个东西,你用放大镜和不用放大镜看的效果一样么?!虽然不一样,但我们一般不会弄错,可是复杂的东西人却常常犯常识性错误。西医看到了它细胞和分子的样子(零散的),但却对它整体的样子不认识;中医看到了它整体的样子,可是却不知道是什么构成的,只能名之曰“气”;可临床上医生首先接触的却是它整体的样子,细胞和分子的样子只能通过检查来间接的知道。

例如我们平常查血常规,什么白细胞升啦,血小板少啦,淋巴和中性,嗜酸和嗜碱,西医看到这些变化,他所想的往往是什么感染啦,炎症啦,想办法找出致病菌(实际上找出致病菌的机会很少,往往是经验性的应用抗生素),或者做培养,这种菌哪种抗生素敏感,然后以抗生素对抗杀灭病菌,这就是陆老说的对抗医学,对机体的免疫状态较少顾及,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也往往是概率性的,谁碰上谁倒霉。其实白细胞、血小板等等这些成分不正是机体抗病反应的“主力军”么,血常规检查直接反映的恰恰是“主体抗病性反应”状态的变化,哪里又是什么病毒、细菌啦,这真是西医过分重视细菌、病毒的对抗医学的误区了。

中医则更多的看重于机体的自主性抗病反应,重视免疫状态的变化,予以适当的调节,《内经》上就说:“卫气为百病母”,认为防御免疫的紊乱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陆渊雷先生也说过“用药治病,非药力能敌病,助正气以敌病也。良医察病体而知正气之欲恶,从而助以药力”。,“证候之成,约有三途:一为正气抗病现象,二为菌毒直接造成,三为其它证候的结果。药治标准,首重抗病现象,视证候而揣知抵抗力之趋势,当扶助者扶助之,当矫正者矫正之”。(以上也采自陆广莘教授撰文),“首重抗病现象”而不是病原,这是中西医学之间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所以人们常常说西医是杀菌,中医是调整的人自己的抵抗能力,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医虽然是从机体的自主抗病反应方面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但是中医理论又是古朴的,还没有能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很好的结合,这是制约中医目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我们知道什么白细胞升啦,血小板少啦,淋巴和中性,嗜酸和嗜碱,其实都是通过显微镜看到的免疫——“主体抗病性反应”细胞的样子,还有补体、抗体等等,是通过特殊的方法“看到”的免疫——“主体抗病性反应”分子的样子,这样一算算,临床上倒有一大半检查是反映的免疫——也就是卫的变化,还有一少半,像血糖、蛋白质、血脂和电解质等,主要反映的是营的变化,反映了机体自主调节抗病过程中营养代谢的变化规律。如果我们不从西医找细菌、病毒的对抗医学的视角出发而是从主体性抗病反应的层面看待这些化验检查(这也就是徐先生所说的“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的境界了),寻找这些微观变化和中医辨证论治宏观表现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不就可以把这些化验检查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中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困难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么?!

这样,从机体自主调节抗病反应的角度中医和现代的化验检查就找到了共同点,但要真正把中医的理论和现代化验检查完美的结合起来还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中医方面,要研究营卫学说;从引入西医学知识方面,要注意吸取免疫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的成果。这样从中西医两方面向中间互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研究中要注意切忌以西医僵化的固定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检查数据,对这些化验结果的分析要有整体的和动态的观点,要理解这些数据不过是机体自主抗病反应的整体的生命运动过程的不同侧面的一个剪影,这些枯燥的简单数据底下所隐藏的却是营、卫各自内部和营卫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才是更需要我们理解和把握的。所以我说理解中医要从免疫学入手,很多人不理解,确实,要理解很难,但希望大家能慢慢理解,理解的越早越好,理解的人越多越好,如此中医才能有个大发展。

前几年治疗非典中医很露了一次脸,在不知道病原的时候,中医治疗显出了一定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医在调整人体免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是理论上却不能现代化,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对中医疗效的原因还是困惑的,这也影响了临床经验的进一步提高和总结深入,看来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已经不能再拖了。

曾有网友说发展中医理论务必忘象而存意,徐、陆先生可以说是不拘于象者了。前辈高风,令人景仰,恨不能一见,唏嘘之余,更觉落漠,去者已逝,来者可追,愿以此文聊表我的怀念和希冀。
47
发表于 2009-3-10 22: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3/10 10:17pm 发表的内容:
    我对于营卫的认识的确太少,特别是《内经》中的相关论述。系统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与营卫的关系需要非常认真、严密的论证。
    我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我的书,中医专家认为中医的论述没有问题,但 ...
好提议。您可以告诉我您的邮箱,我给您发过去。我的邮箱:zdh759@126.com
状态的对应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状态分析,做模型,这就要用到营卫的内容,这也才能进入到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领域。
就像陈语思教授在我书的跋中提到的那样:营卫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不完全对应,但是有可能相互解释和沟通。我想中医的证也不可能达到与西医病理状态的完全对应,但是就像您做的那样,是有可能相互解释和沟通的。这有点像翻译,汉语和英语不可能完全对应,但有可能相互理解。

48
发表于 2009-3-10 23: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12 05:0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3/10 11:03pm 发表的内容:
     寻找这些微观变化和中医辨证论治宏观表现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不就可以把这些化验检查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中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困难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么?!
================================== ...
说句实在话,您这些离解决还远得很。这些思辨的东西还不是切切实实的知识,是不可能被人轻易接受的。不过,我认为您做的应该值得肯定,是个有意义的开始。
49
发表于 2009-3-11 11: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3/11 00:25am 发表的内容:
      这是我得到的最为美好的褒奖,仅此而已。
      不过,西医的各种常见、多发感染病,我是亲身经历与诊断治疗过的,中医对于这些病的诊断与治疗也进行了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恐怕,不是思辨的东西吧 ...
思辨也罢,推理也罢,如果还没有经过事实的验证,就是处于假说阶段,就还没有成为切切实实的东西。当然,假说也是有意义的。嫌疑犯虽然不是罪犯,但是找着嫌疑犯也是很重要的一步,是进一步确认的基础。
如果您在科研中,您就知道现代科研的严苛了。
50
发表于 2009-3-11 11: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哲学家2009/03/11 09:51am 发表的内容:
怎么才能知道[[古人确实把胰当作脾]]和中医的脾到底是什么?那得从临床上中医的用药上来论证,不可以用考古的方法来论证。考古你靠通了中医的脾是胰,你用药上怎么用,你诊断上怎么怎么来鉴定,你在功能表现上是怎么反映,中医的脾是有胰的功能吗?中药入脾的药物是入[胰]的吗?
《内经》所说的脾到底指的什么根据现有的资料是无法百分百确认的,现在只能推测它最大可能指的是什么。这也只是一家之言。也只做了很简单的考证,应该做更深入的考证,才能更接近古人的真实。
不过,就像很多朋友跟贴说的,在信息流通这么方便的现代,胰和脾在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更别说交通不便、信息隔绝的古代了。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内经》的语义就更显得扑朔迷离。也可能是《内经》出错,不过,如果更大可能不是《内经》的错,我们应该把这段历史揭示出来,至少给古人一个交待,不要让古人的贡献被历史蒙蔽或者扭曲。
营卫也是这样。至今免疫学的历史追溯也不过是中国发明了人痘术,这实在是让古人蒙冤,营卫学说可以说是古人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的“免疫学”,揭示出它,还原历史的真相,不独对于医学史很有意义,对于以后中医的理解、发展都很有意义。
无论是中医藏象学说,还是辩证用药,它的根本都在于营卫,和脏腑有关,却又不是脏腑本身。从问题来看,您并没有理解这一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4 02:24 , Processed in 0.12287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