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9-3-11 1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9/03/11 01:0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9/03/11 10:35am 发表的内容:
是啊
中醫理論是一整套東西
牽一髮而動全身
必須全盤的驗證
是的,以《内经》肇始的中医理论是一整套东西,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发展它从何下手呢?极为困难。
要发展《内经》理论,必须先深刻的理解它建构的逻辑结构,触及它层层包裹下的核心概念。舍营卫似乎别无他途。

52
发表于 2009-3-11 13: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内经》外邪说并非是指“气候的异常变化”
现代中医理论对外感病因的认识是以六淫学说为代表的,认为六淫代表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气候的异常变化。然而,感染性疾病的真正原因是各种各样的病原体,把气候变化当作感染性疾病的原因,这很难讲得通。实际上,现代的六淫学说不过是对《内经》外感病因理论曲解的结果,《内经》对外感病因的认识远远比“气候的异常变化”要深刻得多。
六淫首见于宋朝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所因论》,曰:“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在《内经》中并没有六淫的提法,《内经》外感病因理论是以“邪气”学说为代表的。《黄帝内经》对“邪”主要分为“正邪”和“虚邪”两大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灵枢·刺节真邪》曰:“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可以互参。
由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内经》划分“正邪”和“虚邪”的依据主要是邪气对正气(卫气)的损伤程度(或者说正气对邪气的反应类型):“虚邪”损伤卫气重,卫气奋起抗争,与邪气斗争剧烈,所以“洒淅动形”,具有恶寒战栗等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正邪”对营卫损伤不明显,卫气对它反应弱,所以“其中人也微”,“莫知其情,莫见其形”,病人自己甚至感觉不到邪气的侵入,在外也看不到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有经验的医生依然可以从面色的改变上鉴别出来。
古人注意到虚邪侵扰和季节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称之为“天忌”,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八正者,所以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这和现代对传染病季节性发病特点的认识是一致的。由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规律和季节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所以感染性疾病发病存在季节性特点,但如果因此混同虚邪和季节气候变化的概念,那应该是不符合古人的本意的。
因为虚邪对正气的损伤严重,所以《内经》尤其注重虚邪的预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避虚邪以安其正”;《灵枢·九宫八风篇》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内经》告诉我们:对待虚邪,要象躲避箭矢和飞石一样,根据它发生的季节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它,而如果防护失宜,虚邪入侵,与卫气相搏,就会对正气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等等。这些虚邪从外向内侵入导致发热、恶寒、化脓、疼痛等不同症状和疾病的描述和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是何其相似,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内经》对虚邪的描述和自然界气候的变化等同起来。
不过《内经》中也确实也存在从风、寒、湿、热等方面对致病邪气的分类方法,尤其对“风”着墨尤多,认为“风者,百病之始也”,很多疾病以“风”命名。这应该是后世六淫学说的源头。不过风寒暑湿燥火这些概念被《内经》借来作为致病邪气的分类名称时,并不完全同于自然界的气候表现,而是具有特别的医学含义了。例如,从文字起源上说,“风”的古体字为“風”,中间明显是个“虫”字,篆书的“ ”字如虫在穴中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凡风之属皆从风。”,《孔子家语·执辔》曰:“风为虫”。可见,“风”并不是单单指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而是很可能蕴含着古代医学家对与气候相关的生物致病因素的朴素认识。“风动虫生”是不是古人强调“风”与疾病联系密切,尊为“百病之长”的原因,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至少在《内经》行文中找不到明显的证据。《内经》多“虚邪贼风”并称,此处的“贼”也并非是现在的 “窃贼”、“小偷”之义,而是“损伤、危害”的意思,之所以称之为“贼风”就是强调了这种特殊的“风”邪严重干扰和损害人体正气的特点。现在所谓的“窃贼”在古代却有专有的名称,叫做“盗”。词语的含义不是静态、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现在的我们去研讨两千多年前建构的经典体系,如果不注意追究这些古今语义的演化,就可能会对中医理论产生错误的理解,这些错综的语义混杂问题如果指望现代“实验”、“实证”的“科学”方法来解决,那显然是找错了对象,然而这种概念的澄清对中医来说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显微镜下的研究逊色。
  小篆      隶 书
“风”除了“虫”隐含的代指,它被借用到中医学,还取其 “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可见把“邪”和“风”联系起来的,就是因为两者都有“疾”——变化迅速的特点,并不是说“邪”就是指自然界空气的流动——“风”。如果说“邪”就是指自然界的“风”,那么《内经》就不会再写“疾如风雨”这样的话了。这种迅速的变化其实也与卫气的状态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用“风”来代表“阳气”,因此到了医学上,“风”也就被代指卫阳变化迅疾的那种类型,而导致卫阳出现类似“风”迅疾变化的邪气也就被叫做“风邪”了。同样,中医理论中的“寒邪”大多也不代表寒冷的气候因素,而是说由于这种病邪的侵袭导致了人体体表卫闭营郁的全身性反应,出现了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一系列症状,类似于受寒的表现而已,寒并非邪气本身,而是人体营卫紊乱的结果。从现代的观点上说,六淫邪气的实质还是菌毒,但中医所谓“疏风散寒”中疏散的“风寒”却并不是什么菌毒了,而是对人体营卫倾移反应的调整,故近世医家祝味菊曾说“解表者,解除人体因抗邪诱起之反应,调整其本身营卫之不和”,并非体表真有“风寒”实物可解,其他的“湿燥火”等也可以依此类推。
当然《内经》也有风寒湿热等环境因素致病的记载,比如 “暑”更多的就是指的“暑”这个环境因素引起的营卫变化,和菌毒好像没多大关系。此外,《灵枢·百病始生篇》也明确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强调风雨寒热等环境因素只是诱因,虚邪才是更重要的原因,这是符合临床外感病的事实的。
总起来说,“风”的概念在古代还是相当混杂的,一词多义是古汉语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也是由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的。语言文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从“风”、“邪”、“心”、“脑”等医学名词构字和含义的演变过程也可以折射出古代各医学流派不断争鸣、融合和发展的痕迹。应该说,中医从理论肇始到百家争鸣再到《内经》的统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无数的先贤们为了阐明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不得不大量借用各学科的语汇来构建中医理论的概念系统,而这些词语被引入到医学,也就渐渐有了和别的学科不一样的意义。到了《内经》,系统融会各家学说,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营、卫、邪为纲,以脏腑经络为目,理论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的成熟阶段。在《内经》概念系统中,语义还是比较严格的,逻辑上也非常紧密,不过要准确把握《内经》概念的内涵就必须从古人行文的字里行间前后对照去反复揣摩,注意放在古人的语境下来追寻理解,这也正是现代诠释学“视阈融合”的基本要求。
无论怎么说,笔者认为现代中医理论把六淫简单解释为“六种气候的异常变化”都是非常不合理的。从“虚邪”的角度,可以更容易理解《内经》对“邪”的原始认识:它们是种特殊的物质,发病与季节气候相关,能够循着一定的路径从外部侵入人体,附着在不同的部位导致不同的疾病,而且会对人体营卫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是卫气所防御对抗的主要对象。这些认识明显和现代病原微生物的理论是相一致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古人已经认识到了病原微生物,这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古人对病原微生物作用整体特性的考察和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古人没有办法进一步把它研究清楚,但是古人却别开蹊径,通过病邪侵扰后卫气反应紊乱状态的表现类型来对邪气进行了大致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后人还有“害正为邪”、“气不正则为邪”的说法,这反映了“邪”概念的泛化和演变,和《内经》对“邪”的原始认识已经不完全相同了,这种概念认识的变迁也是应该注意鉴别的。
53
发表于 2009-3-11 16: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9/03/11 04:32pm 发表的内容:
“系统的研究总是通过模型化来实现的,为了特定的目的,建立简化的系统模型,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包括进去.”
言下之意是指利用系统论建立的人体系统模型,不能涵盖人体的全部?
我国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宋健早在80年代初就曾说过:“有人责备模型不能完全表达实体的一切特征,因而否定模型的价值。这些人不懂得模型的作用不在于也不可能表达实体的一切特征,而在于表达它的主要特征,特别是表达我们最需要知道的那些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模型又优于实体,因为模型能更深刻更集中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和规律”。
模型总是为特定的目的服务的
54
发表于 2009-3-11 17: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9/03/11 04:55pm 发表的内容:
王先生可曾考察过古人是如何得出营卫循行规律的,如果结论是与阴阳无关,先生大可弃阴阳而留营卫。
营卫循行的结论应该和阴阳关系不大,可是营卫说理就很需要阴阳。
营卫之间既互根互用,又相杀相伤的关系如果不归于阴阳,很难说明白。把营卫归于阴阳,就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了。
卫郁为什么会化热,古人观察到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没有阴阳,古人就解释不清楚。引入营卫的阴阳属性,阳盛而热,就很容易把理说圆了。现在虽然能够探究它更细微的机制,可是阴阳仍然能帮助我们解说和理解一些东西,实际中可能还是有用的,只是要知道阴阳是说理工具,并非真正的机制,不要满足停留于阴阳就可以了

55
发表于 2009-3-11 17: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9/03/11 05:18pm 发表的内容:
“只是要知道阴阳是说理工具,并非真正的机制,”
呵呵!问题所在,在这点认识上不同的人几乎不能相互交流,希望王先生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直至找到真正的机制。
谢谢鼓励
56
发表于 2009-3-12 08: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3/11 06:52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融合观的证态理论体系需要实践验证,同意先生的意见。
    我已经读完了先生的著作,将逐步发表意见,仅供参考。
欢迎李老发表精彩的点评,把讨论引向深入
57
发表于 2009-3-12 09: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我所接触的绝大多数人,对营卫都是陌生的,能理解的就更少了。因为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不大提了。
非《内经》对不起今人,实今人对不起《内经》啊
58
发表于 2009-3-12 11: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您对科学有一定的误解。科学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看看国际的杂志,就知道科学并没有你想得那么``
呵呵
59
发表于 2009-3-12 1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3/12 00:14pm 发表的内容:
      或许我对于科学有误解,我对于“国际”的误解就是西方、美国。国际杂志的观点必然 是欧洲、美国为主导的观点,也许他们不是故意的、人为的,而是历史形成的。科学的原则绝对不是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也未 ...
必要的科学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我读博以后最深刻的体会,也为自己以前的浅薄而羞愧。您对科学误解甚深,不过科学这样的大题目,还是留给伟人们讨论吧。
也许可以有一些具体的东西可以讨论。我再好好想一想。
这几天正好整理资料,整得我头疼,在论坛放松一下,也不错,呵呵
60
发表于 2009-3-12 16: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期——王不留行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9/03/12 02:24pm 发表的内容:
樓主說到科學訓練
下面小弟說個
理論模型錯誤的真實故事
小弟我的碩士是在中央大學土木研究所念的
...
原来先生学土木的,对中医也这么感兴趣?欢迎。
正如您所说,模型研究风险是挺大,它建构的成败很大取决于建构者的思路。巧妙的思路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笨拙的思路则可能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初始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者的成败。即使只是面对一种疾病或某一点,如何建构简单而实用的模型,也并不是容易的事。
建构处理临床所有疾病的模型,这在很多人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可是《内经》作了,它的成功奠定了以后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7 03:24 , Processed in 0.13604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