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茯苓丸,肩周炎神方及其原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06:59:02 | 只看该作者
胡不群 发表于 2014-8-16 16:09
《指迷》茯苓丸治疗痰凝湿阻之肩凝,我从八十年代初读先师刘炳凡主编之《湖南省老中医医案·谭日强医案》时 ...

谢谢胡老先生惠顾和点评。胡老师所言,可谓真知灼见。没有真正的临床中实践经验的人,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奇妙的。
22
发表于 2014-8-17 09:04:17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4-8-16 21:02
大光明云先生可否把信息来源、尤其是第三条的出处列出?。

我也查了一下。以下摘自2010版《中国药典》 ...

芒硝味咸者,散结也; 性寒者,治热也; 微苦者,泄也; 就其性味来讲,他针对的是,热,燥之痰症;

第三条: 痰热蕴肺,当指燥热之痰, 因此才有针对癫狂的痰热治疗; 对于两臂疼痛也有个前提是,痰热阻络,即胸内有热痰积聚游离于肩部,引发的双臂疼痛乃至不举。

而病例中:

例:徐莫,女,70。左肩周炎。
      肩部明显萎缩,平举不超过30度,疼痛致夜不能寐。舌淡苔白浊,脉滑。病程半年有余,中西药、膏药都试过,没有明显效果。      

      处方:
      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
      五剂。         
      只服用四剂,肩关节就恢复了正常。(出现过腹泻)。

其: 舌淡苔白浊,脉滑 ,以及用方中的干姜10克,预示着治疗者认为此痰凝属于寒症性质的痰凝;又没有看到产生郁热的征象,那为什么用芒硝,确实令人疑惑了。

芒硝的归经问题: 药典确实说入胃,大肠经 ;然而在张锡纯的参西录中,也说过芒硝为心经之对宫药,故治疗痰热扰心之证,常以芒硝豁痰除心烦; 古代时候 心有时指胃口上端的心窝处,心烦通常指这个地方不舒服,伴有情志上的烦躁,热痰阻络证,当理解成热痰阻于胸膈之处,旁及两肩,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似乎说得过去。
23
发表于 2014-8-17 10:18:34 | 只看该作者
胡不群 发表于 2014-8-17 00:09
《指迷》茯苓丸治疗痰凝湿阻之肩凝,我从八十年代初读先师刘炳凡主编之《湖南省老中医医案·谭日强医案》时 ...

临床家之间的交流!受益匪浅!谢谢!
24
发表于 2014-8-17 21:32:3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临床家”们对验方的副作用视而不见,面对质疑,只会“抱团取暖”,令人失望。

点评

芒硝泻下,不能说是副作用。至于肩周炎里是否有作用,我也怀疑、  发表于 2014-8-17 22:38
25
发表于 2014-8-17 21:42:5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认为芒硝此方中没有必要用。
26
发表于 2014-8-17 21:57:35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4-8-17 21:32
呵呵,“临床家”们对验方的副作用视而不见,面对质疑,只会“抱团取暖”,令人失望。

视腹泻为副作用,嘿嘿,萧先生看来是单身取暖的想象家
27
发表于 2014-8-17 22:33:48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4-8-13 14:58
这个案例比较合乎逻辑的解释是肩关节活动不灵源于“痰湿”积聚在关节周围;而茯苓半夏一方面燥湿(其结果是 ...

泻下治痰饮,以前有过病理研究和临床观察,大意是泻下法通过大便 ,直接排除胃肠道水分外,对肾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胸膜积液、以及一部分局限性水肿都有效,从病理学上可以阐明其中原理。我没有系统学习《病理学》,只知道这么个结论。

化痰理论治疗肿瘤(良性或癌症)的研究和报道也很多。

中医的痰饮学说含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只是现在感觉还很模糊。内容比较多且与临床结合紧密的著作有朱曾柏的:《中医痰病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8
发表于 2014-8-17 22:46:23 | 只看该作者
肩周炎,西医外科(骨科?)讲,重在活动锻炼,把粘连的组织拉开就好了,一般不用药。疼厉害了用止痛药。中医有肩三针、肩一针的针法,我见过只在肩部扎一针,一次就治好的例子。痰饮病一般是久病痼疾,和肩周炎联系起来,有些不好理解。
29
发表于 2014-8-18 15:03:47 | 只看该作者
肩周炎不是那么好治的,尤其是病程长的。

点评

三针、一针治好的,是病程短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8 21:55
30
发表于 2014-8-18 17:43:33 | 只看该作者
回梁、李两位,我不是说芒硝泻下是副作用,我是从病家的角度看:我明明主诉肩抬不起,你开这方给我,我吃了肩膀好了,却轻泻起来,从病家的角度看,这腹泻就是这剂治肩痛药(不是某药物)的副作用。

又再查了一下,在伤寒+金匮里(我整理出约280方),用茯苓的有32方,用半夏的有38方,其中只有4方同时用茯苓和半夏(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赤丸方)。用芒硝的有10方,这10方里,大部分是承气汤系,但有一方用茯苓,一方用半夏。用半夏的出现在伤寒论,为柴胡加芒硝汤,相关经文如下:
104.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这段经文有些费解,我的理解是,即使断为实证,仍宜先用小柴胡汤以解外,如果还不好,才用柴胡加芒硝汤。芒硝这里应是泻肠胃实热。

用茯苓的为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出现在金匮的《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相关经文如下: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这是痰饮这章里唯一用到芒硝的方剂,但从经文看,再次看到仲景对用泻下药之谨慎,第一是尽量不先用,第二是实证才用。

事实上,伤寒论讲太阳病用去过半篇幅,理论上,所谓“病向浅中医”,太阳病是表病,应该容易治,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篇幅?就是因为大部分篇幅讲的是误治以后如何善后。而误治主要就是过汗误下。所以我学中医,跟大家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先学做“病人”再做医家,我不急于当“临床家”给病人开方治病,但第一样学会的就是如何判断一个方子是否对证。我目前的体会是,如果一个方子,在大小二便、食欲、睡眠三个方面不是保持或改善,那么这个方子就绝对不要再吃。理由很简单:中医比西医优胜之处就在于扶正(而不是驱邪),而扶正的本质就是恢复人体正常的自我修复功能,大小二便、食欲、睡眠不改进,人体正常的自我修复功能就无从谈起,任何其他的改善都必然只是表面现象。

总之,在仲景那里,芒硝只是用于泻肠胃实热,把芒硝这个泻下功能扩展到泻其他非肠胃实热领域的积聚,看来是后世的“创新”(如这个指迷茯苓丸方据说是出自《是斋百一选方》,为宋人所著),从现代生理的知识来判断,其理据并不充分,既然一切“以疗效为准”,出现腹泻是不应该被漠视,更不应该认为是疗效的表现。


点评

中医用芒硝,都是为了泻下,所以把泻下当作副作用,一开始就觉得不对。算不算副作用,我前面说的有点轻率了。 副作用的本意是非治疗所需要的作用。指迷茯苓丸里的芒硝,是不是起到治疗作用,需要探讨清楚。 《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8 22:1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16:15 , Processed in 0.06647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