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中医小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学】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

[复制链接]
4
发表于 2021-5-31 23:44:57 | 只看该作者
《灵枢经脉》肾经的循行线路是用古琴第二弦的散音(D)做出来的。这个线路只是肾经的前线。如果把第二弦降低半个音的话,还可以做出肾经后线的循行线路。这两个肾经在腿上基本上是并行状态,入腹后就分道扬镳了。肾经前线起于足小趾内侧趾甲角远端;肾经后线起于足小趾外侧远端,沿足底外侧后行到足跟前缘到内侧,再沿足跟腱内侧前缘上行到膕窝内侧,再沿半腱肌上行至肛门外侧入腹,有分支到前列腺或前庭大腺和子宫颈,主干进入椎管上行入颅骨,有分支到内耳。
现代的经穴图在内踝附近肾经是最乱套的。原因就是把两条肾经的穴位连成一条线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转圈了。不能说我们的老师太笨,但是他们的确缺乏质疑经典的勇气。
3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21:40:34 | 只看该作者
2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21:39:01 | 只看该作者
灸则强食产肉

文字/忆忘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句从字面上,自身有很多歧义,用灸法,勉强进食、增强食欲、可以多长肌肉等等;后文仪式般的动作还有做“功法”导引解释的。

文本比较

1、《甲乙经》有“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十六字,在足少阴肾经是主所生病“足下热而痛”之后。

2、【脉经】也位于“足下热而痛”之后,为:灸则强食而生害(一作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

3、【太素】和【灵枢】的这十六字,均在“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后,并且【太素】“肉”作“食”:灸则强食生食。

4、【灵枢】

5、宋改【备急千金】卷十九肾藏方、肾藏脉论第一条下:

灸则强食而生灾,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

虽然【千金】的文本更为细致,不同于【甲乙】、【脉经】、【太素】、【灵枢】。【千金】藏府方论,是根据病实热、病虚寒来划分肾藏经脉病证的。而“灸则强食而生灾,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是位于病实热之下,实热当然是不能灸的,并且因为“黄瘅”善饥而强食,也是有害的。看起来理由也很充分。

以上五种文本,差异是所处位置。【太素】与【灵枢】出现该句的位置比较有疑问,是在“为此诸病”的一般治疗方法的后面,出现这一段较为具体的方法强调,并且十二经脉例行句式,也只有这一段多出了这一句,看起来不合前后文例,所以注家出现了一些附会的注解,比如“肾藏精”,生肉补精、生肉温肾等。

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太素】、【灵枢】这句话的位置,是被人移动到此的。因为【甲乙】、【脉经】、【千金】的位置都在“足下热而痛”之下,并不应该列在一般治法的“为此诸病”之下,而一般原则之下也不应出现具体的方法。

6、【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作“强食产食”

【是动则病:】○(喝)○(喝)如喘,坐而起则目瞙(黭)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气【不足】,善怒,心肠〈惕〉,恐【人将捕之,】不欲食,面□黭(黯)若{炭也}(灺)色,欬则有血,此为骨蹶(厥),是少【阴】眽(脉)主【治】。其【所产病】:□□□□□□热舌柝(坼),嗌干,上气,饐(噎),嗌中痛,瘅,耆(嗜)卧,欬,音(瘖),为十病。【少】阴之眽(脉),【久(灸)则强食產肉,缓带,】皮(被)发,大丈(杖),重履而步,久(灸)几息则病已矣。

由于帛书作“产”,“所产病”与【灵枢】的“所生病”为异文,故【灵枢】的“生”,为产生的生,而非生熟的生,也不是牲畜的牲。同时也使得“灾”、“害”二字被排除。

吃生肉与生灾害的注解,因帛书被认定为“产肉”而冰释。所以,“久(灸)则强食产肉”、“灸则强食生肉”,就被理解为:灸了以后食欲增强、身体肌肉生长,但是无法解释“灸则强食产食”,因此增强食欲和产生肌肉的注解,也不可靠。

因为前后文的关系,配合“缓带被发、大杖重履、灸几息(既息)则病已矣”,与“强食而生肌肉”或“增强食欲”,意义并不顺接,这个注解也的确显得差强人意,所以有学者认为“强食、产肉”是“导引、柔软”,解释比较曲折。笔者认为比较牵强,不采纳。

由于马王堆帛书的考注,看不到原始的帛书文本,“产肉”是在【】符号内的,“脱字或残缺字、依照文意、参照其他古籍补出”,而所谓的其他古籍,又以【灵枢】的心理地位极高,因此“肉”字是从【灵枢】、【甲乙经】确认的。正因为如此,反而显得【太素】的“食”字是无法排除在外的,【帛书经脉】的原文,甚至【太素】杨上善时期所能看到的针经,很可能是“產食”,“产”字被帛书考注确认,基本无异议。但是“肉”字存疑,笔者更倾向于“产食”,理由是【灵枢】、【甲乙】一致而【太素】却不同的话,不能排除是【甲乙】被依据南宋本【灵枢】改动。

【脉经】和【千金】“產”俱作“而生”,不排除是“產”字分离所造成的讹误。災和害,从“食”讹与从“肉”讹的比较,从“肉”形讹的可能性较小。



因此,帛书原文较大的可能是:

少阴之脉。灸则强食产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灸几息则病已矣。

帛书考注,虽然纠正了“灾”、“害”、“牲”、“生肉厚味”的臆测错误,但忽略掉了“产食(肉)”,仅仅理解为“产生肌肉”,而忽略掉了“本地所产”的歧义,何况如果原文真是“产食”的话,那是“产生食物”吗?何况原文“强食”与【灵枢】中的“强饮”,刚好对接。帛书考注并不能排除种歧义。

帛书考注提到,灸少阴脉增强食欲,文献上无所考,没找到依据,但刺然谷“多见血,使人立饥欲食”,说明少阴脉与食欲有一定关系。

但这样解释并不能与上下文通气,所以必须联系下文:

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

乍一看,这是魏晋风度满满,吃了五石散的状态,仙步飘飘。为了避免飘起来跌倒在地,所以拿着大拐杖,穿着沉重的鞋子,步伐稳重一点。累不累?估计魏晋名士是不干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缓带被发,与被发缓形,是一致的,宽松衣带,披散头发,使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而“大杖重履而步”,就有点做戏或作法的意味,显得比较郑重其事,目的是活动血脉,使力于四肢,促其气血运行,做灸前的准备。

回头看“强食”,可以理解为增强食欲,但与后文不搭,这里并不是为了增强食欲,而是做灸法治疗前的准备,所以要先勉强吃点东西,强行进食,先补充一点能量,为后面“大杖重履而步”的活动消耗做点铺垫。

活动完毕,灸法上,灸完这些病就好了,可见不算啥重病。如果是“增强食欲”,则“产食”二字无法解释,所以“强食”是强行吃一点“产食”,古代一般都吃本地出产食品,因为运输或者保鲜的问题,外地“异产”长途运输之后即便能保存不坏,也是不新鲜的,强调下“本地食品”的“产食”,既能保鲜也能保证安全。



所以,“强食产食”和“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都是为了最后“灸几息则病已”做的准备,并不涉及增强食欲或者体重。

强行饮食,在【灵枢经筋篇】“卒口僻”的治疗: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与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饮美酒、吃烧烤,不饮酒?当然要强行一点了。

所以治疗时进食,强饮、强食,是有依据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 16:21 , Processed in 0.04630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