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47——(完)哲医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6 21:0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2-16 13:11 编辑

4,“经络”承载着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
       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每一经,都概括着一定的部位和脏腑组织器官。并且,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复杂联系,都是通过“经络”联系。因此,“经络”承载着人体各部位和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
       经络起源、形成和逐渐完善的过程表明,“经络”的起止、分布、交接、循行路线,以及“经络”与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都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础,不是虚构的。比如,手太阴肺经与肺和大肠的联系,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和肺的联系,说明肺和大肠在生理上互相协调,在病理上互相影响。表里两经与脏和腑的联系皆如此。再如,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手少阴心经上挟咽;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足太阴脾经之别上结于咽;手太阴肺经之别循喉咙。这说明,咽喉和心肝脾肺肾五脏,都有生理上的密切关系和病理上的互相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对任何一种证候的辨证过程,都离不开“经络”的联系。必须熟识“经络”的分布概况,熟识“经络”与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复杂联系,对证候的辨别才能准确无误。
       5,“经络”承载着腧穴的诊断作用和治疗作用
       腧穴不仅有治疗作用,而且有诊断作用。凡归经的腧穴,对本“经”的气血变化或本“经”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都有一定的诊断作用和治疗作用。经外穴虽没归经,但经外穴的诊断作用和治疗作用都和邻近的“经”密切相关。因此,“经络”承载着腧穴的诊断作用和治疗作用。比如,在临床上,循经诊断和循经治疗,是比较常用的诊疗方法。
       6,“经络”承载着衍化、还原、象数、数理、推演等各方面的综合信息。
       以十二经为例,可以说明,“经络”承载着衍化和还原的信息。比如,十二经系统包括手太阴经、手少阴经、手厥阴经、手太阳经、手阳明经、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足厥阴经、足太阳经、足阳有经、足少阳经。根据“三阴三阳”的哲学原理,十二经可以概括为包括六个阴经和六个阳经,也可以概括为三阴经和三阳经。若进一步概括,则为阴经和阳经两大类。阴经和阳经合在一起,则十二经是一个整体。这和“整体”派生“阴阳”,“阴阳”衍化“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再还原为“阴阳”,“阴阳”再还原为“整体”,道理是一样的。因此,“经络”承载着衍化和还原的信息。这在临床上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手三阴经和足三阴经都是阴经,凡阴经概括的“脏”和组织器官都有“阴”的基本性质。同理,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都是阳经,凡阳经概括的“腑”和组织器官都有“阳”的基本性质。再如,手六经和足六经有同名经,凡同名经的阴阳属性都相同。这对辨别各脏腑组织器官在阴阳属性上的共性和个性、对分析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都是很重要的。
       在数理方面。“三阴三阳”还有另一套命名方法,是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这是“三阴三阳”最原始的命名,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阴阳的次序或数序的标识,常被用于天文历法。比如,将一年分为六个阶段,每两个月为一阶段。这说明,“三阴三阳”最初的命名就有“数”的含义,代表从一至六的数序。六经和十二经也是如此,都有“数序”的含义。比如,《灵枢•经别论》:“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节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所谓“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就是十二经的数序合于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再如,《灵枢•阴阳系日月》说:“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戍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这是左右两侧足六经的数序合于十二月和十二地支。这说明,六经和十二经都有“数序”的含义。
       在象数方面,六经和十二经的“数序”本身就有“象”的含义。除此之外,“三阴三阳”还有三才之象、三极之象、六爻之象、六气之象、开合枢之象等。比如,《素问 •天元纪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所谓“寒暑燥湿风火”,即六气。所谓“三阴三阳上奉之”,是说“三阴三阳”和六气有逐一对应的关系。这说明,“三阴三阳”具有“六气”之象。再如,《素问•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说明,“三阴三阳”本身有“开合枢”之象,故十二经也有“开合枢”之象。
       以上说明,“经络”具有承载信息的重要作用。并且,其信息量,是人身体上任何组织或任何结构都承载不了的。因此,不能把“经络”误解为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
       【6】“经络”对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和开创诊疗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体系表明,中医学的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治疗学说、针灸学说、药物归经学说、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等,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指导下形成的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并且,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循经诊断、循经取穴、推拿按摩、针剌麻醉、耳针、头针、手针、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主要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开创的治疗方法。因此,“经络”对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和开创诊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每一次理论创新,都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比如,《内经》用十二经辨证,是用十二经概括证候。《伤寒杂病论》用六经辨证,是用六经概括证候。六经辨证的理论,是对十二经理论的创新。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中医学逐渐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促进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再如,《内经》和《针灸甲乙经》是把腧穴归属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每一经,到元代,《十四经发挥》对腧穴的归经作了修改和调整,不再是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每一经都有归经的腧穴,而是把腧穴归了十四经。十四经穴的理论,是针灸学理论的创新。在十四经穴的基础上,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还有,《难经》开创独取取口的诊脉方法,对古代脉学的理论也是一种创新,促进了脉学的发展。其他如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耳针、头针、手针、足针等,都有理论上的创新,都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有理论创新,不断开创诊疗方法,才能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纵观历史,自春秋战国时起,近三千年以来,中医学的每一次理论创新和开创诊疗方法,都离不开“经络”。并且,大量事实说明,经络学说的重要作用,不是把“经络”当成人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进行研究,而是对中医学形成科学理论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和开创诊疗方法具有重要作用,对承载信息有重要作用,对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把经络学说的真面目重新挖掘出来,对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和开创诊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重要意义,对中医学的科学研究更有重要意义,必将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161——163页)

2
发表于 2017-1-9 10:52:3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著者!功夫的确下了不少,书也读得比较全面。不过实质的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还谈不上真面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1 15:56 , Processed in 0.0616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