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治未病”管窥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一般认为,“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养生保健”,“未病”就是“无病”,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兹不揣浅陋,就《内经》“治未病”管窥如下。
“未病”而言“治”,说明“未病”还是有“病”。这个“病”,到底是指什么情况的病呢?根据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和司马迁《史记·扁鹊传》中的记载,笔者认为是指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和轻浅之疾与未病之脏腑,杨上善认为是“未病之病”。
“治未病”是上工之能事,《内经》有“上工治未病”之说,而《难经》则有“治未病”之解释。
1、上工 所谓工,古代医者之称谓。《说文·酉部》:“医,治病工也。”而上工,则是指知识全面、疾病的诊断准确而且治愈率高之医者。《内经》和《难经》对“上工”都有具体明确的标准。
⑴对于疾病的诊断,能做到多诊合参而且诊断准确、知识全面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难经·十三难》:“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
⑵疾病的治愈率要达到90%以上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难经·十三难》:“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
⑶必须会治未病,即“上工治未病”,如《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势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
⑷必须会诊治疾病之“已衰”者,即病势已渐退去的状态。如《灵枢·逆顺》:“上工……其次刺其已衰者也。……刺其已衰,势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云:“邪气甚盛,发为甚寒、甚热之际,不可轻刺,正以病势与脉气相逆。然则用药者,亦当先用药于寒热未至之先,不分外感内伤之寒热,皆当如此。若邪气方盛而用药,则寒药反助其寒,热药反助其热,不能解病,而适以增病矣。医者不可不知也。惜乎东垣、丹溪诸君皆未言此……愚用药,必于邪已衰未盛之时,每获效为甚速云。”
2、未病 何为“未病”呢?
⑴指疾病“未生”、“未盛”、“萌芽”者,即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和轻浅状态。如《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灵枢·官能》:“上工之取气,乃求其萌芽。”
杨上善《太素》:“未起病形,刺之以为上工也;已成微病,为未盛者,刺之以为上工者也。”又说道:“邪气初客,未病之病,名曰萌芽,上工知之。”张介宾《类经》:“未生者治其几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几(机ji),隐微,不明显。特指事情的苗头或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
⑵指未病之脏腑,即疾病尚未传变到所相克乘(侮)的脏腑。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张仲景《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治未病 如何识得“未病”呢?
⑴必须做到“望色而知病”。古代诊病非常重视望诊-望面部五色。这种方法是以五行配五色、五脏相推演而来。《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扁鹊为齐桓侯诊疾之事,则是通过“望色而知病”的典型案例,倍受亚圣张仲景推崇。其在自序中说道:“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望色而知病”之“病”,指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和或轻浅状态,然后治之谓之“治未病”。如《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脏者藏也,脏在内不可见也。“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望诊而得之。色在外可望而知之,通过望面部色泽,则可知晓五脏之功能正常与否及疾病之轻重与死候。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五脏生成论》:“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玉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凡相五色……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赤目青,皆死也。”《灵枢·官能》:“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如何?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睹其色,察其目,以知散复。”《灵枢·小针解》:“‘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期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大小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灵枢·五色》:“察色以言其时。”等。
⑵知识全面,能做到望色、观形、切脉、尺肤诊等多诊合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⑶必须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与传变过程,以“防微杜渐”而治之,达到“既病防变”、“既病防传”的目的。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分为:
①外感病的传变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轻到重。外邪犯人,一般是先客皮肤→络脉→经→输→伏冲之脉→肠胃→肠胃之外,募原之间、血脉之中。如《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素问·皮部论》:“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禀于肠胃。”《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等。
所以“上工”者,当“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②内伤杂病的传变规律,是按五行与五脏等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判断推测脏腑的病情轻重及生死预后。纵观《内经》之《素问·玉机真脏论》、《标本病传论》及《灵枢·病传》等篇的有关内容,论述不尽相同,甚至相反。
传变分为顺传和逆传。一般而言,顺传预后好、病情轻,逆传预后差、病情凶险。
一是按五行相乘(克)的关系传变,如肝病传脾(木乘土)、脾病传肾(土乘水)之类,这是一般常见的传变顺序,又称顺传,即《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张仲景《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素问·标本病传论》及《灵枢·病传》则认为是逆传。
《素问·标本病传论》:“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灵枢·病传》:“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马莳云:“夫传其所胜,谓之甚。夫病传者,五脏皆然。试以心言之:心病者,脏真通于心,故先心痛。火来乘金,一日传之于肺,即发而为咳也。又三日,则四日矣,肺邪胜木,故胁支痛,以肝脉循胁肋也。又五日,则九日矣,肝邪胜土,故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以脾不运化,及脾主肉,故病及肉。又三日,则十二日矣,其病不已则死。”
二是按五行传克我(相侮)之脏的关系传变,如肺病传心(金侮火)之类。由此可见,一脏有病,既可传给克乘之脏,又可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中以传于克我之脏最为凶险,预后不良,故称其为“逆传”。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根据“传其所胜,谓之甚”及“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的传变规律,及早地主动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变恶化,挽救患者生命,这也是“治未病”。
⑷未病先防。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